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化工作经验总结

国际化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际工程中总承包业务工作的施工管理问题与措施

1 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施工准备阶段工作不充分

施工准备阶段是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有些总承包商将过多的目光放在施工的进度上,从而忽视了施工前准备工作,这将制约了施工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例如:在编制施工招标文件时,没有参照国际惯例进行编制,这就致使招标文件缺乏合理性;在编制施工计划时,没有从国际工程的实际情况出发,只是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编制,从而致使施工计划缺乏准确性。

1.2施工中的管理工作有待改善

在国际工程的施工管理过程中,施工过程不仅是其中的核心阶段,同时也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六个环节,其中每个环节都影响着施工的进程与效率。在施工过程的管理中,有些总承包商没有加强对进度与质量的控制,从而致使工程的质量与进度都出现了薄弱的环节。同时,还有些总承包商在控制费用时,没有从国际工程的实际的情况出发,从而导致工程资金不足或资金浪费的现象出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有些总承包商没有适时应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从而致使施工管理理念与技术的落后,这在无形中严重影响了国际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质量与进程。

1.3施工验收阶段不够细致化

在国际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中,国内外的验收阶段大致相同,但是,与国内的验收阶段相比,国外的验收阶段有着属于自己的特征。有些总承包商由于没有认识到施工验收阶段的重要性,从而致使施工验收阶段的工作不够细致化,例如:没有按照施工验收的程序进行验收,这就致使验收工作不够全面,而且也在无形中影响验收工作的准确定。又如:在某国际工程竣工时,由于忽视了在竣工图上进行标识,所以,这在无形中影响了竣工图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在国际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中,施工验收阶段不够细致化是制约施工管理的重要因素。

1.4施工组织机构缺乏层次化

全文阅读

创造技术优势 构筑国际化平台

近年来,上海市纤维检验所围绕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坚持“关注民生、服务经济、保障发展”原则,以筹建国家日用消费品监督检验中心为契机,通过注重人才培养、夯实机构建设创造技术优势,有效推动了本所科技兴检道路,在搭建国际化平台的进程中促进了纤检事业科学发展。

开展国际间实验室合作,提升机构国际知名度

为了提升本所国际知名度,本所按照国内外标准加强实验室质量体系建设,不断练好内功,夯实检测能力,积极寻求与国际知名检测机构的合作与交流。经过不懈努力,在2008年与韩国三大知名检测技术机构之一的韩国纤维技术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对相关检测数据进行了结果互认,并在检测技术服务与联合科研方面达成了共识。共建合作3年多来,双方在人才培养和服务企业方面进行了多次合作。一是人才培养。韩方先后多次派员来我所学习国家标准相关的检测技术,而我所也派出技术骨干前往韩国学习ISO等国际标准检测技术。通过人才互动培训,使得受训人员技术发展更为全面,检测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二是服务外商企业。联合韩国纤维技术研究所多次为进驻上海的韩国企业提供标准培训活动。为了更好地做好与韩国企业的检测服务,本所引进了一名上海外国语大学韩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专职从事为韩国企业进行标准培训以及与韩国纤维技术研究所的沟通等相关工作,进一步促进了与韩国纤维技术研究所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与韩国纤维技术研究所的合作,进一步扩大了本所的国际知名度。

编制ISO标准提案获立项,争取纤维国际领域话语权。

我所是ISO ISO/TC38/SC23/ WG02工作组召集人单位,该工作组的主要职能是及时掌握国内外纤维产业发展趋势,结合纤维领域最新技术发展,推进纤维国际标准体系的不断更新完善;积极提出推动我国纤维标准国际化的建议和意见;对纤维标准国际化活动的跟踪研究,特别是与我国纤维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国际标准动态,并开展纤维国际标准化的相关交流。在中纤局的领导和推动下,2010年底我所李卫东博士承担ISO/TC38/SC23/ WG02工作组召集人。这是我国专家首次担任ISO/TC38/SC23领域工作组召集人。我所承担WG02工作组召集人两年多来,积极履行召集人义务,致力于搭建纤维标准国际化平台,提出的《棉纤维-含糖试验方法-分光光度法》(NEW WORK ITEM PROPOSAL)达到了ISO标准化组织的立项要求。

1.领导重视,保障工作组工作的有效开展。承担WG02工作组召集人以来,我所得到了中纤局、市局以及所领导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中纤局科技处冯平处长给予了全程的指导,参与了标准提案的编写和制定工作,在编制提案工作中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正是在中纤局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帮助下,提案投票才顺利获得通过。而在所内,为了确保工作组工作的有效开展,所领导十分重视,多次带队前往TC38秘书处学习请教,及时与SC23秘书处联系,详细了解WG02工作组的工作内容、要求、成员联系方式、如何编制提案等相关信息,为做好WG02工作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所部在人员、设备、经费等方面也给予了工作组较大的支持,配备了几名硕士研究生协助召集人收集相关前沿信息和相应试验支持,并提供相关设备和经费,为编制ISO提案提供了有效保障。

2.科研攻关,编制ISO标准提案。结合纤检职能实际,在收集国内外天然纤维素纤维技术前沿信息的基础上,历经多时对纤维标准国际化活动的跟踪研究,汇总了120余个国内外标准,总结出目前国际上在天然纤维素纤维领域相关标准存在的空白,在前期试验样品的收集、多种测试方法的比较和分析基础上,本所最终提出了在天然纤维素纤维领域的ISO标准提案《棉纤维-含糖试验方法-分光光度法》。

3.组织专家研讨,确保提案的准确有效性。提案编制后,本所在中纤局的牵头下,邀请多方国内棉纤维领域专家围绕提案召开了研讨会,在汇总多方专家提出的相关意见后,工作组成员仔细查找国内外相应文献,经过多次试验和研究,完善了提案的不足。随后,本所邀请国际天然纤维素纤维专家,在日本大阪组织召开了ISO/TC38/SC23/ WG02工作组第一次会议,讨论研究本所提出的《棉纤维-含糖试验方法-分光光度法》提案,会上来自多国的专家对本所提案表示了认可。

全文阅读

项目后评工作浅谈

摘 要 文章详尽地阐述了建设项目后评价的重要性;通过从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的论述, 指出了建设项目后评价是我国实现项目科学管理的完善基本建设程序中的一个重大步骤;文章还对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实施方法与基本内容提出了明确的看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 后评价 建设项目 科学管理

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开始重视项目后评价工作,国资委和国家电网公司均发文要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后要进行此项工作,并先后下达项目后评价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为项目后评价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方向。

一、项目后评价

项目后评价就是事后对发生的事情进行的评价。也就是在项目建设投产并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通过对项目前期工作、项目实施、项目运营情况的综合研究,分析项目的实际情况与预测情况的差距,确定有关项目预测和判断是否正确并分析其原因,从项目完成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今后改进项目准备、决策、管理、监督等工作提供依据,并为提高项目投资效益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所以,项目后评价对于提高项目决策科学的水平,促进投资活动规范化,弥补拟建项目从决策到实施整个过程的缺陷,改进项目管理和提高投资效益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意义

1、总结项目的管理经验教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投资项目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银行、主管部门、企业、施工单位等许多部门.涉及从项目选定、评价论证、项目的准备计划、组织实施、竣工验收、生产运营与管理等堵多环节。只有各个部门密切合作,各个环节紧密衔接,才能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如何协调各部门、各环节间的关系,各部门、各方面应采取什么样的具体协作形式仍在不断摸索中。项目后评价通过对已经投入运营的项目实际情况与项目预期目标的对比分析,总结管理经验教训,以指导未来同类项目的投资与管理,有利于减少浪费和最大限度地提高建设工程的回报,有利于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

全文阅读

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简介:

张先锋(1968-),湖北兴山人,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摘要:文章运用1981―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货物及工业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的低估、实际资本存量的迅速增加和国内生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加深是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Gmnger原因。文章据此认为,宏观经济内部失衡,投资率过高消费率偏低,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迫使企业低价出口,是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贸易条件;内外部均衡;对外贸易依存度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9)04-0020-06 收稿日期:2008-12-29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50年代Prebisch和Singer提出“普雷维什一辛格”命题以来,大量的文献就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问题进行研究。Findlay(1980)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或投资的增长不仅没有引起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改善,反而引起了贸易条件恶化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下降。Singer(1999)等认为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劳动密集型制成品替代出口初级产品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其结果只能是转换了贸易条件恶化的内容,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价格贸易条件却在不断恶化。Sarkar(2005)的研究表明,韩国制成品的出口结构迅速高度化,其贸易条件却呈下降的趋势,制成品出口结构的改善对价格贸易条件的正向影响并不明显。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我国贸易条件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张建华等(2004)将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归结为:进出口商品的需求状况、进出口商品的市场组织状况、汇率和进出口商品的构成状况。曾铮、胡小环(2005)认为,我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位于产品内分工的低价值链部位,是造成出口商品结构高度化与贸易条件恶化并存的原因。韩青(2006)认为,工业制成品出口和外资企业出口是导致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最重要原因。王平、钱学锋(2007)认为我国长期采取出口偏向型技术进步是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根本原因。韩青(2007)认为,实际汇率、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出口和贸易收支长期都在不同程度地恶化着我国的贸易条件,其中又以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恶化效应最大。与以往文献不同,本文认为,贸易条件恶化是我国对外贸易失衡的一部分,而我国外部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的内部失衡,因此,应把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问题纳入内外部均衡的框架内加以探讨。

全文阅读

中国对外贸易对工人工资的影响

目前,关于国际贸易对中国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较多,但关于国际贸易对某个产业的影响研究并不多。本文从工业角度分析国际贸易对工人工资的影响,先基于S-S定理和放大效应等贸易理论从理论上分析,再通过工业部门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包括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固定与随机效应检验和面板数据回归。

一、目前国际贸易影响工资的相关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中关于贸易与要素价格的理论是S-S定理和放大效应理论。Stolper和Samuelson(1941)基于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国际贸易使一国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行业扩张,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行业萎缩,并提高丰裕要素以任何一种商品衡量的实际回报降低稀缺要素的实际回报。其结论由于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肯定,被称为S-S定理。该定理对不同要素丰裕度国家的要素价格影响是不同的。对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家来说,贸易将提高该国劳动力的价格。Jones(1965)分析了贸易的放大效应,他指出,在两种要素、两种产品的假定下,一种产品的价格上升将导致该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大幅度上升。对出口劳动密集型国家来说,贸易提高了工资,并且工资上涨的幅度比出口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还大。当然,对进口劳动密集型国家来说,贸易是不利于工资的上涨的。放大效应理论从贸易的价格机制出发,概括了产品价格变化对要素价格变化的影响,有时也被认为是S-S定理的有力补充。

以上传统理论描述了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工资)的直接影响。此外,贸易还可能改变一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间接地影响到工人工资。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均从不同角度认为国际贸易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产能力。而国民产出的提高意味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工人的工资也将得到提高。此外,贸易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也逐渐为人们所认同。Grossman和Helpman(1991)认为,贸易可以产生技术溢出效应。Coe和Helpman(1995)证实了这一效应。而技术能够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有利于工资的上升。

二、理论分析国际贸易对中国工人工资的影响

S-S理论和Jones的放大效应理论对国家的类型作了区别,贸易对不同类型国家的影响是不同的。中国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情况已被许多学者作为既定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按照以上推论,贸易直接有利于中国工人工资。

国际贸易对中国工人工资的间接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GDP的贡献。近年来,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重要,(净)出口被比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国民收入整体的增加和工人部分收入的增加应该是一致的。二是对技术的促进。当然,这同时也提高了生产能力。在新古典经济理论中,技术被假定是外生变量,是恒定不变的。但是,方希桦、包群、赖明勇(2004)、郭庆宾(2009)等人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中国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中国贸易的技术溢出可能主要在于进口,因为通过对进口产品的模仿可以获取生产该产品的技术,从而减少研发成本。此外,进口中间产品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而加工贸易一直是中国贸易的主要形式。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加工贸易额一直占贸易总额的40%以上。国际贸易通过促进中国的技术进步而间接地提高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工人工资的上升。综上所述,无论从直接影响还是从间接影响来看,国际贸易都有利于中国工人工资的提高。

三、实证分析国际贸易对中国工人工资的影响

全文阅读

汇率变动对贸易结构的作用

汇率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汇率的变动会通过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来影响贸易量和贸易结构,从而对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1994年以前,中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由单一汇率制转为双重汇率制。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汇率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2005年7月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在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进程中,中国的国际收支和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FDI从无到有,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资金来源,1979—1990年12年间,中国实际利用FDI累计金额为206.92亿美元,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年均外商直接投资额达566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汇率和贸易结构关系,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Obstfeld和Rogoff(1996)认为本币升值能使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价格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降低,使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增强,从而促进贸易结构升级。冯正强(2007),邓水兰(2008)等人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沈国兵、杨毅(2005)认为长期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中国贸易收支不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马丹(2005)认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贸易结构存在协整关系,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不是贸易结构的格兰杰原因。目前关于FDI和贸易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不多,江小娟(2001)认为FDI能够改变原有的要素结构,增加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从而优化了中国的贸易结构。而周靖祥、曹勤(2007)认为出口贸易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和政策空间,随着外资流入规模的扩大,出口贸易结构并未得到优化,需要通过政策来调整FDI的流入规模和方向,从而实现贸易结构升级。目前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汇率和贸易结构关系上,考虑到FDI对贸易结构同样存在影响,本文将汇率、FDI、贸易结构这三个变量放在一起进行研究。

实证分析

(一)数据说明

出口额数据是基于SITCRev.3分类,来源于中经网、中国海关数据库及各年的统计年鉴。汇率为实际有效汇率(REER),来源于IMF的IFS数据库,FDI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以上数据均为年度数据,样本区间为1981—2011年。本文所有计量结果都是通过Eviews6.0软件计算完成。

(二)平稳性检验

首先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因为如果对不平稳的时间序列建模可能会导致“伪回归”。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先对原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由检验结果可知,各序列的ADF值均大于1%水平下的临界值,所以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原序列是不平稳的。对原序列的一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由检验结果可知,各序列的ADF值均小于1%水平下的临界值,所以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经过一阶差分后的序列是平稳的,所以原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序列I(1)。

全文阅读

甘肃省建设投资集团总公司海外经营管理经验刍议

摘 要:甘肃省建设投资集团总公司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率先走出国门实施海外经营的企业之一,其三十多年海外经营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八个方面。

关键词:海外经营 国际营销 案例 走出去

1.甘肃省建设投资集团总公司海外经营的主要业绩

甘肃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总公司(原甘肃省建筑工程总公司),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率先走出国门实施海外经营的企业之一。依托经援和使领馆项目,自1978年承建多哥“人民联盟之家”工程跨出国门,三十多年克服各种困难,逐步发展走向参与国际工程承包,曾转战津巴布韦、加纳、印度、瓦努阿图、安提瓜和巴布达等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南美洲近40个国家和地区。目前,甘肃建总在亚洲和非洲18个国家设立了7个驻外公司、5个施工技术组和1个经济技术合作组,累计签订对外经济合同400多个、合同总额15亿美元、完成海外营业额12亿美元,分别占甘肃省外经业务的41%、80%、76%,完成竣工面积400万平方米,派出工程技术、各类管理及劳务人员20000多人(次),使用当地劳工60000多人(次)。开展的经营业务涉及房屋建筑安装、房地产开发、物资贸易、电力电讯、建材加工、投资开发等领域。建成了一大批在亚洲、大洋洲特别是在非洲有较大影响的总统府、国家宫、体育场、电视台、国家大剧院等经援工程、国际承包工程和中国驻外使馆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1年,全集团总公司完成总产值202亿元,同比增长76.77%,实现利税2亿多元。

2.甘肃省建设投资集团总公司海外经营经验

2.1 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紧跟时代步伐

甘肃建总作为甘肃省最早“走出去”发展的企业,三十多年之所以能跨出国门、成功前行、走到现在,先后进入35个国家和地区,注册成立7个驻外公司,购置土地,建设办公、生活基地,开展施工、商贸、技术合作、投资办厂等多元化业务,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取得不菲业绩,首先是得益于解放思想,敢于实践,紧紧抓住国家改革开放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时代合拍。

2.2 准确定位,谋局布点,紧盯市场变化

全文阅读

人民币汇率和FDI对贸易结构的影响研究

[摘要]通过国际产业标准分类法将我国货物贸易商品进行分类,运用Eviews工具来研究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和FDI都会对贸易结构优化产生负面影响,长期来看汇率会促进贸易结构优化升级,FDI对贸易结构的作用更依赖于政策的导向。

[关键词]贸易结构;FDI ;人民币汇率

[中图分类号]F8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4-0015-0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1CJY104);福建省软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0R0075)。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的外贸出口额也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一路攀升到2012年的204893亿美元,增长了近100倍,这主要得益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提到日程,不仅要关注贸易量,更要关注贸易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提升。

贸易结构是指某一时期贸易的构成情况,分为广义和狭义贸易结构,本文主要指狭义贸易结构,即一定时期内货物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情况。根据国际产业标准分类(SITC),可将进出口商品分为0到9类共10个大类。分别为:0类,食品及活动物;1类,饮料及烟类;2类,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3类,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4类,动植物油、脂及动植物蜡;5类,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8类,杂项制品;9类,未分类的商品。本文将0―4类视为初级产品(SITC0-4),5-9类为工业制成品(SITX5-9),其中5、7类视为技术密集型产品(SITC57),6、8类为劳动密集型产品(SITC68)。

全文阅读

浅谈在经济时代的企业人力资源再教育培训

【摘要】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战略难题。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重在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工程,这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上可以证明。现在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现状不容乐观,在指导思想、培训内容和方法、评估和反馈机制的创建、培训市场的规范化和企业员工终身教育体系的创建等诸方面尚存在许多难题,必要经过全面创新、经过创建“学习型组织”、经过培训立法、经过学习国际先进培训经验等加以改进。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再教育培训;知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053-01

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经济时代给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带来了新思路、挑战和变化,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资源取代了土地、资本、原材料等而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即人力资本取代物力资本而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的主导原因。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战略难题。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重在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工程,这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上可以证明。现在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现状不容乐观,在指导思想、培训内容和方法、评估和反馈机制的创建、培训市场的规范化和企业员工终身教育体系的创建等诸方面尚存在许多难题,必须要经过全面创新、经过创建“学习型组织”、经过培训立法、经过学习国际先进培训经验等加以改进,否则,是无法适应发展中的新经济的要求的。所以怎么样分析、研究一条适合我国企业情形的“中国式教育培训”之路,是摆在广大人力资源开发者面前的任务。

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经济时代,最有竞争力的组织莫过于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首先是一个勇于不停创新、善于全面创新的组织,是一个创新人才脱颖辈出的组织。因此我想,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经济时代的企业教育培训改进工作也应针对着创新、针对着创建“学习型组织”来开展。

一、创新教育培训观念

首先要突破(意为打开缺口突破难关)过去的教育培训思想的束缚,树立现代教育培训“注重人才国际化、尊重人才、加重人力资本投资”的新理念,充实认识“科教兴国”、“人才兴企”的战略意义,克服以往只注重眼前好处的短视目光,把提升企业的生存竞争力和员工个人的发展潜在能力作为企业教育培训的双重目标,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进行“系统思考”,激发勉励员工“自我超越”,经过教育培训“改善员工心智模式”,以将企业创建成一个有“共同愿景”、有合作精神的“学习团队”。这种教育培训观念实质上便是彼得·圣吉所倡导(率先提议)的“五项修炼”思想。

二、创新教育培训内容

全文阅读

度CFO侯选人公示资料

1.于亚利 : 1999年12月至2004年8月,担任交通银行财务会计部总经理;2004年8月起担任交通银行首席财务官。大学学历。组织领导和积极参与了交通银行深化股份制改革“三步曲”的全过程,对各项改革成果的取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交通银行的几项改革在中国金融业具有领先地位:一是最早完成财务重组;二是2004年8月成功引进了国际著名金融集团汇丰银行17.47亿美元的投资,成为当时中国金融业引进外资金额最大的银行;三是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大型国有银行。在财务重组的方案设计、引进外资的谈判和上市工作的组织领导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交通银行在香港的成功上市,不仅提高了交通银行的国际声誉,也增强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政府改革银行体系的信心。

2.万建国 : 2000年起任武汉建工股份有限公司总会计师,研究生学历,高级会计师。武汉建工从2004年起引进国际战略伙伴,现已明确基本框架,他在主持的国际合作及国际战略方面的业绩有:与法国菲立证券公司合作,引进世界前三大建筑商之一就武汉建工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进行战略重组,已进入实质操作,拟在2005年底完成; 与香港德勤・关黄陈方会计师行共同合作,与香港某上市公司就武汉建工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进行战略重组,进入实质性操作;2004年公司投资1500万元人民币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实施房地产开发;2004年公司完成吉尔吉斯坦造纸厂日的投标建设项目,实现利润300万元;完成了台湾丰群集团投资项目,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3.王大雄 : 1997年起担任中海集团总会计师和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会计师。2001年被任命为中海集团副总裁。上海海运学院财务会计专业毕业,高级会计师。王大雄同志凭借二十多年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扎实的财务知识和勇于开拓的精神,较好地融合中西方财会理念,努力探求适合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之路,开创了中海集团财会工作的新局面,上任以来,配合集团发展步伐,创立资金全球监管理念,确保集团资金需要,大力拓展境外融资渠道。通过构建和强化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有效防范资金风险,为中国海运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与企业共同成长、锐意进取的理财人。

4.王文涛 : 2001年起任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美国密西根大学计算机工程学士,工商管理学硕士。在企业国际化上发挥了引入国际管理规范、推动管理改革、培养国际化人才及扩大企业合资产品引进及规模的作用。具有丰富的国内及国际大型企业管理经营经验,包括产品开发、国际融资、企业兼并、市场营销、投资者关系、战略规划。同时专长于设计、建立及逐步改进大规模和高度复杂的制造业财务及计划组织以保证财务报表在多种会计准则下的及时及准确性。其主要业绩为:继续扩展与福特的战略伙伴关系,引入新技术、新产品及最新管理办法,把江铃做强做大,在该方面取得以下主要进展;加快产品出口,参与全球汽车业竞争。

5.王光西; 2001年起任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会计师。大专学历,高级会计师。他具有丰富的财务管理工作经验,十分重视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企业经营的国际化。积极参与集团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决策,并在工作中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使集团公司进出口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他在日常工作中引入国际先进财务管理理念,创造性的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先后建立了资金集中管理制度,财务分析制度,向二级单位委派财务总监制度,在工作中大力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为企业的资本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财务基础。

6.王新国: 1997年10月起任河北承德露露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工商管理硕士,高级会计师。在公司内部管理方面,引入国际财务管理理念,主导建立了国际化的企业会计规则、内控制度,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了独特的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集成系统,完成了企业财务管理与财务核算的跨越式变革,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先进的管理工具,为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企业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以及境内合资合作等业务和发展过程中,大胆创新,发挥了主导者、专业设计等作用。在王新国同志主导带领下,对公司内部的管理流程进行彻底的流程再造,按照公司适应国际化目标的要求,完善制定了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投资融资管理制度等一整套完善的内控制度。

7.孙月英: 2000年12月起任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总会计师。大学学历,高级会计师。目前中远集团资产总额超过1300多亿元,境外资产规模已经达到750亿元左右,由于境外企业所处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管理链条的增加,孙月英同志在中远集团负责财务工作期间,狠抓财务基础工作,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坚定不移地推行一系列改革和创新举措,采取多种方式,调整集团债务结构,使财务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逐步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她战略性地提出了“建立四个体系,培养一支队伍” 的财务管理目标,即建立健全财务集中控制体系、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和税务筹划管理体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远洋财会人才队伍,为集团今后一段时期的财务工作指明了方向。

8.许奇 : 2001年起任上海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硕士。许奇同志作为公司“战略计划管理者”,将公司战略与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结合起来制定,建议并监督实施公司财务战略,以支持公司推行其经营战略。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公司的总目标,并且受财务管理自身特点的制约,要达到公司的财务目标: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他的职责是将公司的战略与财务管理融为一体,成为沟通部门主管的战略经营重心,是公司、投资者财务要求的桥梁。作为财务总监,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