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文主要从“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以及管理保障四个层次,对于军校如何贯彻落实和推进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指示精神,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与剖析。
军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
当代中国面临的各种安全问题,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文化,其影响和危害都已经超出了本身所在领域的界限。在军队院校中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教育,对于培育学员的系统思维和总体国家安全意识,提高其跨学科、跨领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明确培养目标、做好顶层设计,构建科学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体系
一是明确培养目标。军队院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总目标是为军队培养具有战略安全视野、能够运用现代工具手段跨学科分析和有效解决国家和军队面临的诸多重大的现实安全问题的创新型军事人才。在此基础上,军队院校应该根据各自学校的发展定位,对院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具体目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化,以增强培养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确立培养对象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体系。根据“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应该具备以下基本能力和素质:①过硬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②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③精深的专业知识;④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⑤出色的团队领导能力。
三是构建科学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理论体系。①根据军队院校的不同优长和特点,科学规划“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培养重点;②梳理现有学科体系,找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课程教学的切入点;③加快“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理论教材的编著,发展和完善具有军队特色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理论体系。
二、统合军地资源、加强人才培养,努力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人才基础
【摘要】 旅游业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已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以此为基础,力图将探讨触角引向旅游业与民族地区文化安全的关系层面。从观念形态、物质形态两个层面探讨了民族地区旅游业对当地民族文化安全的影响和作用机理;从正、反两方面就民族地区旅游业对当地民族文化安全的影响结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旅游业与文化的关系、不同的规律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建立旅游业视阈下的文化安全预警评价体系构想。
【关键词】 旅游业;民族地区;文化安全;文化安全预警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业与旅游目的地文化之间的张力日渐显现。特别是在民族地区,旅游业与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安全问题,已成为旅游业由粗放式快速发展走向可持续成熟发展必须处理好的重大课题。
一、对“文化安全”、“国家文化安全”、“民族文化安全”的界定
本文的出发点虽然是旅游业,但关照和讨论的却是文化问题。“文化”这一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是不争的事实,不过是不同的角度对其内涵、外延有不同的界定罢了。从旅游业与文化的关系出发,本文基本认同张岱年关于广义“文化”的界定,即: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其结构大致由“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组成。安全的对立面是威胁、危机、危险等,评价某种文化安全与否,就是看其是否受到威胁,是否出现危机,是否遇到危险。由于威胁、危机、危险既可能来自外部的影响、侵蚀、冲击,也可能来自内部活力的窒息、创新能力的丧失、发展的停滞,所以我们认为,所谓“文化安全”,即是指某种文化处于既充满生机活力,又足以抵御各种侵扰,能够按照主体意志自觉发展的状态。也就是说,“文化安全”涵盖了存在的“现在”与发展的“未来”两种状态指向。进而论之,只有当某种文化的“现在”能够满足其发展的条件,而发展的“未来”又能为其注入新的生机活力,这样的文化才是安全的文化。
我们知道,不论对文化作何样的界定,文化都是人类活动(包括人类活动本身在内)的产物,概而论之即“自然的人化”。以此为逻辑起点,不同地域、不同群体必然会造就不同的文化,文化也就必然会打上国家属性、民族属性的烙印。什么是“国家文化安全”?胡惠林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国的文化生存系统运行和持续发展状态及文化利益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显然,这个界定是将“国家文化安全”置身于国家安全的大背景之下。事实也的确如此,不论是历史的还是逻辑的,既然文化有国家属性,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去观察“国家文化安全”也是理所应当。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界定“民族文化安全”就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
从民族文化与国家文化之间的关系看:国家文化是我国各民族文化最一般、最普遍的代表,是各族人民在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共同部分的交汇与集合。国家文化既高于民族文化,又寓于各民族文化之中。民族文化则以各自鲜明的独特性而构成了完整统一、宏博精深、独步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中华民族国家文化。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要素之一,便是对各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文化安全的重大前提,则是对国家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国家的文化认同。需要指出的是,认同绝非同化,认同是一种价值和情感判断,在某一相互认同的群体内,它表现的是一种精神纽带,其成员通过这种纽带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归属感,获得有别于其他群体的身份象征,从而被外界认可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正如涂尔干所说,认同是一种称为“集体意识”的东西,是将一个共同体中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同化则是指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消解与湮灭,就民族而言,一旦自己的文化被同化,就意味着自己民族特征、民族个性的消亡。是故,在国家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各民族文化之间,不论谁同化谁,也不论谁被谁同化,其结果都是灾难性的。
从民族文化自身看:文化凝结了一个民族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是一个民族存在的符号,也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的灵魂。由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取决于其自身的创新发展能力,这就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克服来自民族自身的民族虚无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两种挑战。我们知道,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与异质文化的相互交流与激荡。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文化以其新的内容、新的定位去适应新的环境,从而完成文化的自我超越,并在这样的超越中使文化传承得以实现。同时,与异质文化的相互交流与激荡,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将民族文化引入自我否定的民族虚无主义和自我封闭的狭隘民族主义歧途。前者将导致民族认同危机,后者将导致国家认同危机,这两者都将窒息民族文化的创新活力。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不加取舍地全盘接受外来文化而否定本民族文化,其结果必然是民族认同丧失殆尽,无异于自取灭亡;一味强调本民族文化的优越、统一与“纯洁”,拒绝和其他文化的交流与互补,反对变革、求新与发展,其结果必然是民族文化陷入文化孤立与自我封闭的泥潭,民族文化只能处于停滞、萎缩状态,最终难逃被时代抛弃的厄运。
摘 要: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内容之一。我国矿业安全的研究出现两种趋势,一是将矿业安全等同于矿业生产安全,一种是矿业安全等同于矿产资源安全。衡量矿业是否安全既不是权利,也不是能力,而是法制的健全程度,即一国的法治能否保证矿业安全。
关键词:权利观;能力观;法治健全观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143-03
所谓安全(security),《现代汉语词典》其解释为“没有危险,不受威胁”的状态。安全的属性具有二元性,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特定的客观事实,而主观方面则是指人们对这些客观事实的感受。美国政治学家沃尔弗斯(ArnoldWolfers)在《冲突与合作》中指出:“所谓安全,从客观意义上来讲,是指所拥有的价值不存在现实的威胁,从主观意义上来说,是指不存在价值受到攻击的恐惧感。”[1]这个说法被概括成广为接受的安全概念,即安全就是指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安全依主体而存在,其表现就是不安全的客观事实,离开了主体就无所谓安全。感受“不安全”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人、某个组织,也可以是社会上的某个利益集团(如某个阶级、阶层等),也可以是国家乃至整个社会。
一、产业安全研究文献
国家安全分为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繁荣和发展的保障。而产业是研究国家竞争态势的基本单位,产业安全问题是一国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问题,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关键是保障产业安全。
1.产业安全研究溯源
关于产业安全问题的探讨最初可以追溯到重商主义的贸易理论,产业安全最早可见于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要对涉及国家安全的国防工业进行保护和扶持的思想。后来以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和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eidrich Liszt)为代表的幼稚产业保护论,成为产业保护的理论依据。该理论认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在最初发展阶段必须向幼稚产业提供关税等形式的贸易保护,以确保其在国外强大的竞争下继续生存和发展。
摘要:2003年1月16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王显政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代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首次提出了要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生产理论体系。这是在当前要突出推进五项创新中,第一项安全生产思想观念和创新中的主要内容。确立“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和“科技兴安”、“依法行政”等思想观。“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手段的创新”、“安全科技创新”、“安全文化和创新”都离不开思想观念的创新,更离不开具有中国特色安全生产理论体系的建立。或者说它们都是中国特色安全生产理论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或是一个子体系(子系统)。所以一定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步创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生产理论体系。
一、安全生产理论创新的有利因素和存在问题
建国50多年来,安全生产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改革开放25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安全生产理论创新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反过来也对上层建筑,包括政府监管、公共管理和指导思想提出更高的要求。
1.有了一支安全生产理论研究的队伍
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有关安全生产的教育师资队伍,一批安全生产老的专家队伍和改革开放以来培训出有关安全方面硕士、博士,使理论研究的队伍实力有所增强。
2.消化吸收了国外安全的理论和做法
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引进不少安全方面的理论和做法。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以及其他风险管理、HSE管理等,对提升企业的安全健康水平起到了持续改进的作用。
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不少企业、研究机构和学校每年都派出了出国考察人员、培训人员或是访问学者,能了解到国外安全生产工作和理论方面的大量信息。
学校安全教育即学校管理者与教育者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文化程度、日常生活、生活环境等各方面),对其在安全意识、习惯、知识、技能等方面分阶段进行的培养和训练。就其内容而言大致包括安全思想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基本技能和安全管理的理论及方法的教育。 [1]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学校安全教育备受关注,抓好学校安全教育对于创建和谐文明校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对以学校安全教育为题名和关键词在CNKI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内搜出的2001—2011年的49篇论文进行了分析,从宏观整体研究趋势、微观研究热点与未来展望等三个方面对我国学校安全教育进行了剖析和概括。
一、宏观视野下的学校安全教育的整体研究趋势
从宏观角度看,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透析学校安全教育,即研究的年份分布、研究空间与研究对象。
1.学校安全教育研究的论文年份分布
如表1所示,近十年来,我国的学校安全教育研究呈上升趋势,而且高峰期是2008年和2010年,这充分显示了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有了前车之鉴,全国掀起了学校安全教育热的浪潮。同时,也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大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
2.学校安全教育的研究空间
笔者就学校安全教育研究空间进行了横向分析(农村与城市、国内与国外)和纵向分析(学前教育、初等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学校安全教育研究的横向分析
[摘要]安全文化以科学文化为前提,具有科学的体系,体现了安全文化的科学性质。安全文化与科学发展观是相辅相成的,文章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建设安全文化的对策。
[关键词]安全文化;科学发展观;科学文化;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07-0043-04
[收稿日期]2010-03-17
[基金项目]国家航空基金项目( 2009ZG55021);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 B457);郑州市科技局软科学课题( 7-1);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2008]-JKGHAGH-651)。
[作者简介]孙兆刚(1976-),男,河南省南乐人,管理学博士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科技创新与知识管理。
安全包括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等,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安全孕育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反映了社会对人权的尊重、社会发展和稳定以及社会文明程度。安全生产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经济的持续、协调、健康、快速的发展。基于此,我们要深入研究安全文化。
一、安全文化的科学性表现
摘要: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国家生态安全观及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实践指导,也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促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确立全新的培养目标,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大学生安全教育改革和实践。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安全;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107-02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从而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建设的战略层面。生态文明建设是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提出的,是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生态安全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可见,维护生态安全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提和要求。以此为契机,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生态安全现实,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者应当不失时机地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大学生安全教育实践过程中适时开展生态安全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生态安全观,对于我国当前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深远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安全观的内涵
显然,安全观属于人们的思维和观念范畴,安全观表现为一定的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和安全思维,不同的人或群体即不同的安全主体面临着不同的安全问题,所要解决的安全问题不同,其思维习惯也不尽相同,最终导致不同的行为习惯和结果。大到国家,小到一个单位、部门,甚至是个人,都会形成一定的安全观念,通过这种安全认识的形成,在这种安全观的引导下去维护国家、单位、部门或个人的安全。总之,安全观是植根于个人或集体思维中关于如何保障安全的思想观念的集合。“一个人的安全观会受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塑造、形成或改造的。安全教育的目的或作用之一就是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安全观,指导人们的安全思维、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以维护人们自身安全。
人们面临不同的安全问题会形成不同的安全观,作为安全观之一的生态安全观,是在人类赖以存在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的形势下提出的,旨在维护和解决人们的生存环境问题,并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整个发展过程。人类从原始文明到工业文明,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政治文明到生态文明,代表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但是,伴随着人类这一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是自身的物质生存条件的改善,而同时却又破坏着我们的生态环境,这一矛盾发展的结果就是人类最终灭亡,而且伴随着人类灭亡这一过程是一系列的生态灾难,当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人口膨胀、耕地减少就是这一危机的真实写照。生态文明应运而生的现实危机就是生态安全观直接接种的土壤,生态文明建设很大程度上需要这种对现实最直接的关注,二者是统一的,生态安全观也可以看作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另一种解读。
人类发展中的国家、经济、政治、信息和生态等诸多安全威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安全系统,树立正确的生态安全观要避免陷入孤立和片面。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实现的前提和条件,是生态文明建设所关注的重要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在思想、教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关注生态安全,保障生态安全,进而促进生态文明的创建。所以,大学生安全教育就要从这一理论前提入手,提高大学生对生态安全的关注度,培养大学生生态安全意识,积极引导大学生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向现代的生态文明方式转变。
【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安全文化与安全观念、安全科学技术和安全法规的关系及其对安全生产的促进作用。提出了建设安全文化要树立“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安全观念,论述了安全科技创新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安全法规的生命力深藏于安全文化之中,安全文化建设是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安全文化要素关系作用
STUDYONTHERELATIONSHIPSANDROLESOFSAFETYCULTUREWITHITSSOMEELEMENTS
WuZongzhi
NationalCenter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SAWS,China
ABSTRACT
Inthispapertherelationshipsbetweensafetycultureandsafetyidea,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safetyregulationsarebrieflydescribed.Therolesofsafetycultureanditssomeelementsinworksafetyarediscussed.Thesafetyideaisproposedthat“safetyisrelative,hazardiseverlasting,accidentcanbepreventive”.Thecreationandinvention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arethedrivingforceofthedevelopmentofthesafetyculture.Theeffectofsafetyregulationsisdependentonsafetyculture.Thedevelopmentofsafetycultureisaimportantpartoftheestablishmentofthelongtermeffectivemechanismforworksafetyandthewell-offsocietyinChina.
1.引言
【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安全文化与安全观念、安全科学技术和安全法规的关系及其对安全生产的促进作用。提出了建设安全文化要树立“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安全观念,论述了安全科技创新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安全法规的生命力深藏于安全文化之中,安全文化建设是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安全文化要素关系作用
STUDYONTHERELATIONSHIPSANDROLESOFSAFETYCULTUREWITHITSSOMEELEMENTS
WuZongzhi
NationalCenter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SAWS,China
ABSTRACT
Inthispapertherelationshipsbetweensafetycultureandsafetyidea,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safetyregulationsarebrieflydescribed.Therolesofsafetycultureanditssomeelementsinworksafetyarediscussed.Thesafetyideaisproposedthat“safetyisrelative,hazardiseverlasting,accidentcanbepreventive”.Thecreationandinvention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arethedrivingforceofthedevelopmentofthesafetyculture.Theeffectofsafetyregulationsisdependentonsafetyculture.Thedevelopmentofsafetycultureisaimportantpartoftheestablishmentofthelongtermeffectivemechanismforworksafetyandthewell-offsocietyinChina.
1.引言
在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随着信息革命的爆发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于国家安全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扩展。在信息全球化的21世纪,可以说最大的安全问题是信息安全,以及建立在信息安全基础上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等。谁把握了信息安全,谁就把握了信息时代的制高点,谁就拥有了“制信息权”。信息安全成为信息时代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其他安全要素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并上升为直接影响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有序发展的全局性战略地位,是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石。围绕着信息、信息资源的争夺等一系列信息安全问题,成为信息时代国家安全领域中的重大课题。 本文以国际大环境为研究背景,以全面的视角探析信息、国家安全及国家信息安全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我国信息安全现状并探求我国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战略对策。
文章共分七个部分: 引言部分,提出写作论文的起由,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从国际政治学和信息科学的角度阐明国家安全与信息安全的相关概念,并找寻到安全、国家安全、信息、国家信息安全之间的内在联系。冷战后,信息安全日渐突出。信息安全是指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可靠性和可控性,实质就是要保证信息系统及信息网络中的信息资源不因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和非法占用。信息安全具有高度脆弱性和风险性、潜伏性和突发性、攻击源的多样性和防范对象的不确定性、安全主体的不对称性等特征。信息安全的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资源生态等领域。威胁信息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病毒、网络黑客、网络犯罪和垃圾信息等。
第二章,深入分析信息安全对我国和世界安全的影响。在信息网络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条件下,信息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基石。主要体现在:信息安全成为影响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国家的维护更加困难,难以控制的“网上政治总动员”危害社会稳定,颠覆性宣传直接危及国家政权,国家形象更易遭受攻击和歪曲;信息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前提,它关乎国家经济安全的全局,信息产业自身安全令人担忧,网络经济犯罪成为经济安全的顽疾,金融业遭受的安全挑战更加严重;信息安全对文化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网络文化帝国主义”威胁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遭到冲击;信息安全对军事安全的作用更加突出,“制信息权”对战争结局意义重大,信息威慑、网络信息战、黑客攻击与军事泄密严重威胁军事安全。
第三章,中国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威胁。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信息安全技术水平也比较滞后,网络安全系数很低,信息安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从信息流动途径、发达国家的技术遏制及世界信息强国信息战略对我国的威胁和启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本章中尤其分析了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家信息战略,以求对保障中国信息安全提供借鉴与思考。
第四章,从我国信息安全遭到挑战的原因分析,探讨包括我国在信息安全保障现状、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国民信息安全意识、基础信息产业严重依靠国外、立法不完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求对扞卫我国信息安全提供思考。同时还分析了全球信息化对我国信息安全的冲击与启示。
第五章,探讨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策略措施。主要是包括树立信息安全观在内的综合安全观。立足中国国情,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包括信息安全法律保障机制、信息安全政治保障机制、信息安全管理机制、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国际机制;通过外交活动为确保信息安全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建立“国际信息新秩序”、制定国际信息网络规则等方面的内容。 结语部分,简要阐述信息安全的研究价值和对中国信息安全战略的思考。
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⒈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这一研究方法贯穿于论文写作的全部过程中。⒉系统分析方法。本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了信息安全的涵义、信息安全的战略地位等问题。⒊比较研究方法。本文用比较研究方法把国家信息安全与国家政治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国家军事安全、国家文化安全等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了解国家信息安全事件的成因,为最终解决国家信息安全找寻应对措施。⒋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指一切理论都必须建立在已有的事实基础上,任何理论结论如果违背了基本事实,就不能算是科学的理论。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建构国家信息安全理论,必须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手法,但关键还在于尺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