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防心理教育

国防心理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策略

摘要:国防生是高等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其培养目标有别于普通大学生, 其成长环境有别于军校学员。国防生在部队中的任职人数逐年增多, 该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受到部队心理工作者关注。从受众心理和传播效果的视野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优化策略,提出首先要以客观的国防生接受心理为依据,强化其接受动机,兼顾个体差异;其次要以科学的传播方式为桥梁。

关键词:受众心理; 传播效果; 国防生;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4-0138-03

1946年拉斯韦尔在由莱曼・布莱森主持的犹太神学研讨班上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堪称为“一部传播学的独立宣言”[1]。

“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产生什么效果?”是文章开头部分的基本要素,其中的“对谁”中的“谁”就是受众,“效果”即传播效果。

通常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众身上所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上的变化。通常受众并不是被动接受传播信息的个体,受众是传播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非常活跃的因素,是产生传播效果的关键。任何传播活动只有被受众所接受,并在受众中产生一定的效果,传播过程才算完整。

一、国防生受众主体的接受心理分析

作为受众主体的国防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其教育效果取决于受众主体对教育信息的反映与择取、理解与解释、整合与内化及外化践行等,是源于接受主体本人自觉自愿的意识和行动,单纯的外在强制难以奏效[2]。

全文阅读

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 要 高校国防生是我国军队所需的后备力量,高校国防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文章从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出发,阐述了目前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了解决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赵鲜梅(1985—),女,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63

“国防生是根据部队建设需要,由普通高校从参加国家统一招生考试录取或保送入学,毕业后到军队工作的学生”。国防生作为国家未来新型军事人才的后备力量,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坚定的政治信念、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过硬的军事技术。众所周知,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及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等。而我们日常所涉及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适应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活动。

一、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首先,国防生同其他大学生一样,有来自社会、家庭、自我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心理状态各不相同。而国防生的要求却和其他大学生不同,一是要有很强的自觉性,二是要有很好自制力,三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带来了心理压力。其次,高校国防生毕业后就进入纪律严明的军营生活,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促使他们更好的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积极地参加军政训练,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贡献。而心理素质不佳,会使他们对学习、生活、训练等产生消极状况。再次,大多国防生都是所谓的“90后”,内心渴望独立,个性张扬,但又怕和陌生人打交道,生活上具有依赖性,处理问题略现稚嫩,做事情大胆但又欠考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承受能力较差等等,这些都是他们的通病。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匮乏,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国防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发展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所以,开展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与时代进步

全文阅读

以国防教育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核心内容,文章在分析高校国防教育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一致性、要求相近性、原则相似性、主客体同一性和内容相通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国防教育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防教育

党的十报告在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基础上凝练和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党第一次用通俗、精辟的语言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任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主要是指培养大学生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为目标,培养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以及道德风尚,最终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国防教育是指学校为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在全体大学生中进行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与国防和军队有关的思想、知识、技能的普及性教育。分析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联,积极探寻国防教育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对国防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人才培养质量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国防教育的相关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相契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连接。国防教育不仅能让大学生了解到当前国际与国内的形势,更能培养他们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互相帮助的中国传统精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国防教育在目标、要求、原则、主客体、内容等方面具有强烈的相关性。

1.目标一致性。

高校人才培养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教育,还要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只有适应社会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国防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但从根本上说是国家人才战略的培养,培养中国人民预备役军官和后备兵员,就是要培养保卫祖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其教育效益高于国防观念本身。同时,国防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激发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目标、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发努力。通过亲身体验国防教育的军事训练实践,才能学习部队官兵坚定的政治立场、顽强的精神品格、正确的“三观”,学习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道德情操,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等。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国防教育才能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上走到一起。

2.要求相近性。

全文阅读

大学生国防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大学生是未来国防人力资源的主力军,高校必须坚持以新时代国防需要为依据,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规,致力于国防教育的整体改革,提高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国防教育;入伍;国防素质

国防乃国之大计,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国防教育,能够激发人们对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人们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强化人们的忧患意识和国防观念,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全民国防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其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是一项利在当今、功在千秋的基础性工作。

一、大学生国防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当今的大学生对于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有比较高的认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国防教育的显著成绩。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教育的针对性还不够强,渠道还比较单一,教育的效果还有待提高,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隐患。

首先,大学生虽然对于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是,又认为这些都是别人的事,似乎与己无关;还有一些学生对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必要性存在模糊的认识,甚至有的同学还表现为对国防建设的冷漠或抵制。总之,这些情况说明,近年来我国的国防教育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

其次,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国防知识,但非常笼统,国防教育缺乏组织计划性,这反映了大学生国防知识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国家的主导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军队的“活教材”作用有待加强;学校的主渠道作用不够明显;社会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

第三,当代大学生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但坚强的意志特别是尚武精神不足,对于国防劳动的艰苦性谈虎色变。上世纪90年代初作家大鹰曾写过报告文学《谁来保卫2000年的中国》。现在,我们愈加感到要培养明天的国防人才,锻造未来的威武之师和钢铁长城,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进而提高国防素质已是迫在眉睫。

全文阅读

国防教育及民族精神培育思路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来的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起来的、为本民族绝大多数成员认同和接受并渗透和体现在民族共同的心理、文化、思想、性格和情感中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等核心文化心理和精神特征的总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优秀精神品质。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既体现了民族精神的共性,又包含着独特的个性。党的十六大对中华民族精神概括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体系中,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对于中华民族而言,爱国主义不仅是她在千百年来生存和发展中凝结成的崇高的民族情感,也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的价值选择。长期以来,中华儿女把爱国主义视为个人生命的根基和发展的基础,当做人生的价值标准和精神目标。爱国主义精神绵延不绝,支撑着中华民族战胜困难,保持生机和活力,不断前进和发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精神发挥着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和社会促进作用,它包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一直发挥着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统摄力,它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思想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民族成员的行为和实践,它像一根强有力的纽带把整个民族紧紧地联结和黏合在一起,在起到协调、统一的整合作用的同时也引导和促进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关系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公民进行的普及性教育,目的是培育国防后备人才,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公民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国防教育具有明确的民族精神教育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总则写道:“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由此可见,国防教育是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担负着提高思想道德、民族精神、科学文化、心理健康等素质的重任。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的核心也是爱国主义,两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国防教育,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两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当前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主要以国防教育作为重要的活动载体,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校的国防教育活动存在着流于形式的倾向。

1.国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从事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其整体素质的高低是国防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了一定的提高,一些高校开设了国防教育专业,进一步加强国防教育师资的培养,但总体上看仍存在问题:一是编制不落实。按照相关规定,高校一般应设军事理论教研室,根据学生人数配备相应比例的专职军事理论教员,而实际上许多高校国防教育师资的配备人数比例远低于规定要求。二是教师的学历、职称、科研水平普遍不高。高水平教师的缺乏增加了国防教育开展的难度,降低了国防教育的教学质量,阻碍了国防教育的改革进程。

2.国防教育形式内容简单。“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国防教育将逐步摆脱传统军事国防观念的束缚,而代之以更新、更完善、更丰富而且是全民、全方位、立体、开放的现代化大国防观念。”0高校国防教育要培养具有大国防观念、具有民族精神的人才,它是集思想性、知识性和技术洼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时期,所以,仅传授军事知识是不够的。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对国防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把军训作为国防教育的单一手段,应在加强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的同时,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国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媒介以及国防教育实践,积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全文阅读

中小学国防教学实践策略

国防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安危、生死存亡的大事,开展国防教育是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潜心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国防教育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提高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成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健全国防教育组织机构,大力营造国防教育浓厚氛围。坚强的领导力量是中小学国防教育的根本保障。学校应该成立国防教育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统筹学校国防教育的具体工作,以健全的组织机构确保国防教育的有序进行。

建立国防教育工作制度,实现国防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将国防教育工作放在和教学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足额开设国防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宣传栏、黑板报,广泛宣传国防教育知识,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国防教育知识学习氛围。

设立专职国防教育教师岗位,强化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教师是中小学实施国防教育的主导力量。要提高中小学国防教育的效果,没有一支观念超前、业务精湛、知识渊博的教师队伍是难以做到的。因此,为了突出对中小学国防教育的重视,学校要改变当前国防教育师资以兼职为主的现状,在教师编制中设立专职国防教育教师岗位,拓宽国防教育教师的选配渠道,充实教师数量,提升教师质量,真正建立一支既具有丰富的国防及军事知识,又具有一定的中小学校教学经验的国防教育师资,以满足当前中小学开展国防教育的需要。

结合学生年龄特征编纂国防教育教材,突出教育的针对性。中小学国防教育不同于社会的国防普及型教育,要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学校应该组织专家和教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全民国防教育大纲》、《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针对中小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区分层次和重点,科学编纂国防教育教材。以基础性知识为主,突出教材的理论性、系统性、职能性、故事性和趣味性,并配以图片、卡通、漫画等图解,做到浅显易懂,寓教于乐。使得中小学国防教育教材建设走上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轨道。

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激发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欲望。当代中小学生接触的信息面宽、思想活跃,这就要求我们的国防教育形式必须力戒单一,要体现形式的多样化,以适应中小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需要。

在中小学国防教育中,既要有常规教学中的有机渗透,如:音乐课通过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打靶归来》等军歌,歌唱人民军队,讴歌英雄人物;美术课通过画飞机、军舰等,对学生进行爱军队、壮军威教育;体育课进行基本的军体拳、武术等军事技能教育和训练培养。

更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组织“不忘国耻”、“居安思危”、“祖国在我心中”等内容的座谈会、故事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利用寒暑假举办军事夏(冬)令营或军训活动,进行阅兵式、分列式、射击、战地救护等方面的军事训练;组织观看与国防相关的影视作品等,以此激发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欲望,深化国防教育。中小学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公民国防意识和素质的重要途径。

全文阅读

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摘 要 探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培养大学生优良品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国防教育 大学生综合素质

改革高校现行国防教育的教学方式,理清国防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关系,把准切入点,把国防教育纳入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总规划中,从教学实际出发,构建一种多元,有效的体育教学体系,使国防教育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课程化,无疑,对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

1高校体育与国防教育的密切关系

1.1体育与国防教育起源的同一性

体育的范畴包括了学校体育、军事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等。军事体育是国防教育的组成部分。追溯军事与体育的关系,可发现,体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发展于人类战争,自古与军事密不可分,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很多运动项目发源于军队,如马术、射箭、铅球、标枪、铁饼等。在现代教学学科中,体育是最能体现浓厚的军事色彩的课程,体育既包含了军事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练就军事所需机能的主要手段,两者相辅相成,体育竞技的“对抗性”、“竞争性”、“战术性”与军事技能如出一撤。

1.2体育与国防教育目的的相似性

体育是运用各种项目对身体进行训练,强身健体,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克服困难,知难而上的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协作,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在国防建设中,国家早已将强身健体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并形成了“以民为体”、“富国强兵”、“寓兵于民”的军事思想和“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思想。这种强身健体的形式,成为了弘扬爱国教育,提高军队素质、增强战斗力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也使得体育包含了丰富的国防内涵。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与国防教育具有目的的相似性。

全文阅读

国防教育分析论文

1加强国防教育的重大意义

国防教育是全民性的巨大社会工程,是一项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多层次的社会性教育。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参与和接受国防教育是全体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拒绝参与和接受国防教育。

第一,加强国防教育,是增强公民忧患意识,维护国家安全的客观需要。伊拉克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必须通过大力加强国防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切实克服“和平麻痹”思想,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安全环境所面临的威胁,从而增强国防观念,自觉做到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大力加强国防建设,抓紧做好各项军事斗争准备。

第二,加强国防教育,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客观要求。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同时,是实施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坚强阵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历史浪潮的激荡中形成了强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国防教育,不断地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把国民的爱国热情充分激发起来,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第三,加强国防教育,培养公民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精神是一项长期性任务。国防教育任务决非一朝~夕所能完成的,必须持久地开展,常抓不懈。因此,国防教育不仅要在组织形式和法规制度上予以保障,更要在教育内容上下功夫,特别应在国防教育赖以进行的国防理论上逐步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一套教材,使国防理论能真正发挥作用。

国防教育事关国家的安危。在进行国防教育时,必须把着眼点始终放在教育的实效上,坚决防止弄虚作假、形式主义、走过场等不良倾向。要从国情出发,着眼于国防教育的特点和发展,着跟于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着眼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有针对性地施教;要注意提高教员队伍的素质,运用现代化教育工具,搞好各种教学保障。

2开展国防教育要坚持“三个结合”

一要把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从教育形式看,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是国防教育的两种基本形式。经常教育就是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媒的国防教育节目、栏目,以及结合思想工作、业务工作等所进行的国防教育,使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受到熏陶,通过潜移默化、点滴积累,增强人们的国防观点。集中教育通常是结合重大的国家和国防纪念活动、部队和民兵训练、征兵、学生军训、举办国防教育学习班以及战争动员等所进行的系统的国防理论和国防知识教育。集中教育的效果往往比较明显。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和提高。

全文阅读

加强国防教育素质提升思考

加强国防教育的意义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思想政治素质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国防教育在高校思想道德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突出表现为国防教育既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国防精神、国防理论、国防历史、国防常识、国防法制等是国防教育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完全属于思想道德建设的范畴。国防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们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培养他们为国家、民族利益和安全而勇于献身的道德情操,在高校校园营造为国防尽义务而感到光荣的良好风气,促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团结奋斗,这实际上就是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同时,只有把国防教育搞好了,才能使关心国防建设、积极支持和参加国防建设、勇于为国防献身成为青年学生的公德和自觉行动,这本身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的一个标志[2]。高校国防教育涵盖了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绝大部分内容,是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毅力、情操、品格、纪律、精神、生活等的一次全面的锻炼过程。高校国防教育的军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弥补了当前大学德育教学在实践环节的缺陷,使大学生在军事技能训练中实际体验作为军人的甘苦与奉献精神,体会到团队精神的重要,学会如何做到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并在自律与他律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更丰富了大学德育教学的内容,从而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我国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以军事教育为核心内容的一项综合性教育,其主要形式是开设军事理论课和进行军事训练,同时还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与国防体育活动。开展这一教育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有独到的作用。通过军事知识的传授,能有效地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国防教育对增长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帮助。由于国防教育是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既有理论知识,更有实际操作,能使青年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中发展智能,提高技能,对完善大学生的智能结构,弥补学校教育中的某些不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无疑是很有益处的。例如军事思想、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知识等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而队列、射击、战术等训练科目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其中许多课程本身又完全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训练,如学习军事地形学,不仅要求学生要有识图知识,而且还要掌握用图方面的实际能力;学习轻武器射击科目,不但要求学生明了机械构造、射击原理等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枪械的性能、用途,学会操作方法。因此,国防教育是把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紧密结合的教育,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增长知识才干,提高智力素质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高校国防教育中有相当一部分军事技能训练科目,不仅要开动脑筋去理解,还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去训练。当前大学生由于脑力消耗太大、体力活动相对不足,导致体质较差,迫切需要这种体力活动来增强体质,多年的实践也证明了,军事技能科目的训练确实可以起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另外高校国防教育虽然不是专门的心理教育课,但它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面也确实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概括起来讲,一是可以增强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二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制能力,三是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国防教育过程中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军人顽强、勇敢的优良作风,给学生留下了生动、直观的印象,震撼着他们的心灵,严格的军事训练使他们明白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增强了面对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决心。总之,身心素质的提高,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乃至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都是大有裨益的。

高校加强国防教育的措施

思想观念是先导,只有对国防教育的思想认识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重视国防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基本保证。国防建设力量的强弱,固然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但也与国民的国防意识、国防观念密切相关。只有认识到这一点,高校才能从根本上深感责任的重大,才能使高校的国防教育进入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的轨道,为此,高校必须强化三种国家意识:国家意识、国家利益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这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关系国家的全局性战略问题,也是人民利益的根本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高校国防教育正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增强国防观念。

突出爱国主义这个核心,是当前学校国防教育的迫切需要。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和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逐渐形成以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为荣,以损害祖国的利益和尊严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把人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升华为一种理想信念、一种政治觉悟、一种必备的精神素质和建设国家的实际行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防观、战争观、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确立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学习的目的,唤起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利益的关注,激发他们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使大学生自觉地履行国防义务,致力于国家现代化建设。高校国防教育通过直接培育以爱国主义为精髓、以国家防卫为中心的国防意识,使大学生达到自觉维护民族利益,保卫国家安全,防止外来侵略的目的。这些事关国家生死存亡和民族兴衰的大事,最能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心里共鸣,从而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因此,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3]。

军训内容包括军事理论教学及军事技能训练两部分,能够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军训生活是十分艰苦的,在训练中的要求又非常严格,包括严格的纪律约束,严格的动作标准,严格的操作规程,严格的生活管理等等。这些都无疑会使学生领略到一种全新的感受,获取到在其他任何生活实践中所不能得到的东西。军训可以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锻炼、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心。紧张艰苦的训练,军人的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精神等,都会深深地感染学生,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规范自己的行为,因为在军训中,从整理内务、列队到夜间紧急集合,从就餐、集会到日常训练、总结汇报,一切都正规化、军事化、标准化,从军事的角度,学生的思想、习惯、行为都会生根本性的转变。与其它的育人形式有所不同,国防教育的独到之处就是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教育的渗透力和约束力。(本文作者:张旭东 吴文华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社科部 唐山师范学院社科部)#p#分页标题#e#

全文阅读

浅议高校应重视在校大学生的国防教育

摘 要 高校大学生的国防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强军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防教育的地位作用、国防教育的瓶颈、国防教育的对策思考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066-02

1 前言

国防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更是增强当代高校大学生国防观念的最有效途径。我国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国防教育法》,在这些法规中明确规定:国防教育,其目的是增强国防观念,关心国防建设,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局势变得日益复杂,在大学生中开展国防教育就必须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高等学府,更应重视在校大学生的国防教育。

2 国防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防教育能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 大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是学生一个非常重要学习时期。开展以爱国主义、军事训练为核心的国防教育,能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更好地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提高思想觉悟。通过每年一次特别是新生开学时的军事训练,让他们真正学到军人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勇于担当、不畏各种困难和艰险的工作作风。通过军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全面又深刻地学习理解当前国家在国防政策、军队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在思想上能更关心国防和军队建设。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