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骨科主治医师工作总结

骨科主治医师工作总结范文精选

骨科主治医师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山东省立医院始建于1897年,至今已有117年的悠久历史,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及保健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该医院坐落在济南市经五纬七路324号,总建筑面积为97069平方米,拥有门诊、内科、外科、干部保健病房等4座大楼,共开放住院床位2000余张,年门诊量为203万人次,年住院人数高达7.34万人次。山东省立医院现拥有在编职工2262人,其中具有正、副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760人,博士生导师7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具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共80余人。该医院设有耳鼻喉科、泌尿外科、妇产科、儿科、神经外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等66个临床及医技科室和山东省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山东省疼痛临床研究中心、山东省医院管理科学研究中心等12个医学研究中心,以及PET-CT诊疗中心、健康查体中心、碎石中心、门诊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高压氧治疗中心、激光近视治疗中心、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中心、泌尿腔内微创中心等18个特色诊疗中心,拥有国内首台PET-CT机、机器人导航手术显微镜系统、直线加速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小王子电磁式碎石机、INNOVA2000平板式全数字化心血管影像系统、外周血管专用DSA造影机、多导心电生理监护仪等国内一流诊疗设备900余台,是山东省规模最大、业务最全的综合性医院。山东省立医院耳鼻喉科是该医院最早成立的科室之一,在樊忠、王海波等几代名医的探索与努力下,该科室现已成为在国内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耳鼻喉专业学科,其先进的诊疗技术在国内外均具有很高的声誉。该科室对慢性中耳炎、气道食道异物、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面神经疾病等常见病的有效治愈率超过95%,病人的满意度超过99%。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立医院耳鼻喉科共开放住院床位197张,年门诊量为11万人次,年住院人数为6000余人,年手术量高达5000余台次。该科室在听力重建、耳神经与侧颅底的外科手术、面神经疾病的诊治、鼻前颅底肿瘤及喉癌和颈部转移癌的手术切除、多种组织瓣的修复重建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中一些特色诊疗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王海波医生简介:王海波医生现为山东省立医院西院院长、耳鼻喉科主任、山东省耳鼻咽喉与头颈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山东省耳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副主委、中国民政部助听器及助听设备专委会副主委、山东省耳鼻咽喉科学会主委、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国际会员、FISCH国际显微耳科基金会会员。王海波院长擅长做听力重建术、眩晕的治疗手术、化脓性中耳炎手术、半面痉挛的颅内手术、三叉神经痛等颅底肿瘤的治疗手术等。

樊兆民医生简介:樊兆民医生现为山东省立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耳科主任、山东省耳鼻咽喉与头颈外科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山东省耳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芝加哥Loyola大学医疗中心访问学者。樊兆民主任作为国内一线耳科学专家,在显微耳外科、耳神经外科和侧颅底外科等领域的诊疗技术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他擅长诊治急性中耳炎、耳聋、眩晕、耳鸣、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吞咽神经痛、耳畸形、耳及颅底肿瘤等,尤其擅长耳神经外科及颅底外科疾病的诊治。早在1983年,樊兆民主任就成功地完成了国内首例颅中窝径路面神经全程减压术。迄今为止,他已成功治愈此类患者1000余例,居全国首位。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血管内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始建于1890年,坐落于“世界泉水之都”济南,毗邻趵突泉,位于济南市历下区文化西路107号,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近年来,该医院多次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山东省文明医院”、“山东省出国人员管理先进集体”、“山东省老干部保健先进集体”、“济南市绿化、卫生、计划生育、安全保卫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现设有22个行政部门,52个临床及医技科室,6个研究所及12个诊疗中心,共开放住院床位3000张,拥有在编医护人员2000余人,其中具有正、副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570人,拥有中级、初级职称的技术人员1082人,博士生导师74人,研究生导师19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73人,属于国家级、省部级具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1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3人。此外,该医院还引进了大批先进的医疗仪器和设备,包括两台高档16层螺旋CT、德国神经导航系统、三维心脏高能放疗加速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亚洲首台GE公司生产的双梯度3T磁共振、国内首台西门子公司生产的DR、国内首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高档彩色超声诊断仪以及省内首台以色列生产的胶囊式内窥镜,总价值高达数亿元人民币。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血管内科创建于1959年,在老一辈学科带头人、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高德恩教授的领导下,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现已成为具有自身特色和学术风格的心血管内科诊疗中心,在国内外均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张运医生简介:张运医生现为山东大学副校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山东大学终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教育部和卫生部心内科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主委、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委。张运院长1976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医疗系,1985年获得挪威奥斯陆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一直从事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尤其擅长诊治动脉粥样硬化。近年来,张运院长主持并完成了“863”项目课题、“97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著41部,曾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奖等多种奖项。

高海青医生简介:高海青医生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业务副院长、老年病科主任、药学部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矿与骨质疏松专委会委员、中国无创心功能研究会副主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特邀评审专家、山东医学会老年医学专委会主委、山东省慢性非传染疾病防治专委会心血管疾病防治学组组长、山东省心功能研究会会长、山东省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医院管理协会副会长、《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副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高海青主任从事心血管内科和老年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经常组织和参加院内外疑难、危重病人的会诊和抢救工作,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嘉奖。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创建于1955年,经过几代人半个世纪的励精图治,现已成为山东省内规模最大、科室设置最全、业务水平最高、教学实力最强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也是山东省省内惟一一所省级三级甲等中医院,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考试工作基地、山东省中医药继续教育中心。该医院位于济南市经十路16369号,占地面积为187亩,总建筑面积为21.6万平方米,总资产近12亿元,固定资产为5.89亿元。近年来,该医院多次获得全国首批“明明白白看病百姓放心医院”、“优质高效百姓放心医院”、“绿色医疗环境放心医院”、“全国模范中医医院”、“全省医德医风示范医院”等光荣称号。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现设有41个临床及医技科室,40个专病门诊,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9个省重点专科及学科,共开放住院床位1600张,拥有在编医护人员1200余人,其中具有正、副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295人,博士生导师27人,研究生导师13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1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是由当时的3名中医师在建院后不久创建的,他们以传统的正骨手法治疗单纯的四肢骨折、脱出,经过几代医护人员的努力发展,现在该科室已发展成拥有创伤科、脊柱外科、骨关节病科、小儿骨科及骨显微外科等5个亚级科室,4个住院病区的大型骨科诊疗中心。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的诊疗范围是: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强直性脊柱炎、老年增生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小儿四肢畸形、四肢神经血管及肌腱损伤、四肢骨折脱位、各种开放性损伤及脊柱骨折脱位所致瘫痪等。

徐展望医生简介:徐展望医生现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主任、脊柱骨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疾病专委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委会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副会长、山东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委会副主委、山东老年学会脊柱关节专委会副主委、山东医学会脊柱学组副组长。徐展望主任从事中医骨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27年,擅长诊治脊柱脊髓损伤、脊柱畸形、脊柱失稳、颈椎病、间盘源性腰痛、脊柱骨折脱位、颈胸腰椎管狭窄症、脊柱后纵韧带黄韧带骨化症、脊柱滑脱、脊柱结核、脊柱肿瘤、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等。

毕荣修医生简介:毕荣修医生现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副主任、创伤骨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骨伤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创伤专委会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分会副主委、山东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脊柱专委会副主委、山东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委会委员。毕荣修主任1985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此后一直从事中医骨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四肢骨折、脱位的闭合整复外固定及手术治疗、骨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畸形愈合的矫形治疗、创伤性骨关节炎和骨髓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盆骨折及复杂性骨折脱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总医院神经外科

总医院创建于1954年,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负责全军区机关和驻济部队的医疗工作,同时也收治来自全国各地的地方病人。总医院坐落在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美誉的济南市金牛山南麓(天桥区师范路25号),该医院技术力量雄厚,临床学科齐全,专科优势突出,医疗设备先进,就医环境优良,在国内外均享有较高的声誉。近年来,该医院连续被评为“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先进单位”、“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全军为部队服务先进医院”、“卫生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爱民医院”、“山东省百佳医院”、“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婴医院”“等光荣称号。总医院现设有53个临床及医技科室,7个全军医学专科及10个全军专科诊疗中心,共开放住院床位1300余张,拥有在编医护人员2000余人,其中具有正、副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40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1人,军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48人。近年来,该医院引进了大批先进的医疗仪器和设备,包括双梯度1.5T核磁共振、320排螺旋CT、超声伽马刀、三维超声设备、双向数字剪影X光机、后装治疗机、直线加速器、超级准分子激光治疗机、多弹头自动导航RF肝癌治疗系统、高压氧舱群、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酶标仪、基因扩增仪、血细胞分离机等,总价值高达3.5亿元人民币。总医院神经外科是全军最大的神经外科诊疗中心,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该科室已成为具有一流的服务、一流的设备、一流的人才梯队和雄厚技术力量的特色科室,特别是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脑脊髓肿瘤的诊治、癫痫及脑血管疾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亦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骨科主治医师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先进事迹(宅心醇谨仁心医者)

主任,市骨科专家,泰州市骨科第一位主任医师,只要提及他,大家都会翘起大拇指,心生敬意:年高德勋,医技精湛。孙主任,从医40余年,怀着对事业的热爱,怀着对水乡的浓浓情意,怀着对久患病痛患者的怜悯,践守着救死扶伤的诺言,把浓浓深情融入每一位患者的心田——他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并作为一生的追求。

孙主任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小受悬壶济世思想的熏陶,激发了他对医学的崇敬,指引了他一生从事医生职业的追求。1968年,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6年制本科,后从事临床工作,主攻骨科方向。当他看到不少农民兄弟无钱治病或因病致贫时,毅然暗下决心,要寻找一条既简便价廉又疗效显著的骨科治疗方法。从此,勤学善思的他在临床工作中孜孜不倦的探索着骨科治疗手段的优化。医院图书室常常能见到他辛勤研读的身影,患者的门前常常留下他回诊的足印。孙主任在中国骨科治疗的“圣殿”——北京积水潭医院进修期间,诚心向全国知名的专家权威求教,不放过任何参加学术会议及专业讲座的机会,从中获取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回到工作岗位后,他积极思索,消化吸收学来的知识经验,并结合本地特点,因地制宜,用最简单的器材,最优化的治疗方法治疗患者并取得了成功。如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胫腓骨骨折,在临床应用中极大地提高了患者治愈的成功率。针对当时因医疗条件落后所导致的骨髓炎患者,他应用创新的科研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采取闭合冲洗治疗的方式取得很好的疗效,其成果发表于中国骨科权威刊物《中华骨科杂志》上。主任先后在《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等省级、国家级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学术成就得到了骨科界的广泛认同,并且担任泰州市骨科学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

在众多的社会头衔下,凝聚着主任半生的辛勤和汗水,记载着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行医足迹,但他总说自己仍是一名骨科医生。无论作为一名医生、专家,还是一名科室主任、政协常委,他将医者的亲切、细致、醇谨带给面前的每一个病人,许多急切、无助的患者在他面前重新看到了希望。一位颈肩部疼痛,上肢不适患者求诊于多家医院,未能找出病因,后慕名来诊治,孙主任经过仔细查体,确诊为十分罕见胸廓出口综合症,经过手术松解治疗,症状完全缓解。患者对孙主任细致的体检和准确的诊治非常感激和敬佩。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孙主任经常教育青年医师树立高尚、仁爱的医德,他自己就是仁心仁术的典范。当病人送其丰厚的礼金、礼品时,他总婉言拒绝。一些满怀感激之情的患者找到他家趁他不在丢下红包或者礼品时,孙主任回家后总是认真查问,并设法退给病人,尽管他在仅40几个平方的屋子里已度过了二十余载。孙主任常说:每一位患者都是医生的朋友,我们要感谢他们的信任和配合。为抢救一些急危重症病人,他经常和下级医师一起吃住在科室,因而,他很少顾及家庭,繁忙使他对家庭有了无法弥补的亏欠。1996年8月的一天,他从上午到下午都一直忙碌在手术台上。而他的独生儿子,就在这天下午学游泳时溺水身亡。悲剧发生时,他还在手术台上全力抢救病人,当他下了手术台听到这噩耗时,痛不欲生。承受着巨大悲痛的他,仍然不忘关照陪同他手术的医师照顾好病人。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没有因丧子之痛而消沉,仍一如既往,为治病救人、为医院建设默默地工作着,无私地奉献着。正是这种忘我的精神和干劲,现在的市人民医院骨科在孙凤祥等几位主任的带领和科室人员的努力下,已经由10几张病床的小专科发展为两个病区80几张床位的泰州市级首批重点专科。

主任毕业后分配在宁夏石嘴山市人民医院工作,在偏远地区一待就是10余年,83年回到家乡,当时中医院基础设施较差,只能做些中医骨伤手术,开展骨科业务缺少技术和设备,为了解除水乡人民的病痛,孙主任主动请缨,利用手中有限的资金,跑上海,赴天津,购买了常规的骨科器械,开始了中医院骨科手术艰难的创业之路。短短几年,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使中医院骨科成为远近闻名的专科。1995年,主任调至市人民医院骨科,并担任学科带头人,他带领全科医务人员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在骨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过去,髋关节粉碎性骨折脱位,医学界一般采取保守疗法,近年来国内外多主张手术治疗,在主任的主持下,在人民医院成功开展了手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结核截瘫手术,过去需求助外援,现在在主任带领下市人民医院可独立手术。

骨科主治医师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护一体化;预防;骨科大手术; 深静脉血栓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edical integration in prevent orthopaedic postoperative deep vein thrombosis. Methods Randomly divide 132 patient who will accept the big orthopedic operation into two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n=66), who were given medical integration in the whole treatment process. Then the control group(n=66)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model. The rat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Experimental group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rate was 4.55%,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as 12.1%. SPSS16.0 software was applied to statistic two groups of patient satisfaction scor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atisfaction score(mean±standard deviation)=66.82±6.96, and the control group=58.36±15.28,P=0.005,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Medical integration model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orthopaedic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the big orthopedic operation, improve patient satisfaction, 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Medical integration;Major orthopedic surgery; Deep vein thrombosis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手术后早期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增加经济负担,延长住院周期,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1]。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等[2],因手术部位在下肢、手术时间>45min、术后活动受限至少1d,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极高危因素。

医护治一体化工作模式是指由医师、护士、康复治疗师根据自我意愿、自我专业技能按亚专业组成一个组,以组工作模式开展临床、教学、科研等工作[3]。2年来,我院骨科将“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运用至骨科大手术患者,与普通护理组相比,大大降低了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3年10月~2015年3月收治的大手术患者132例,男72例,女60例,年龄45~78岁,体重44~71Kg。其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70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3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Gamma钉内固定术32例。所有患者既往无血栓病史,无凝血功能障碍,无肥胖,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无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6例,其中男38例,女28例,年龄50~78岁,体重44~65Kg;观察组66例,其中男32例,女32例,年龄45~72岁,体重47~71Kg。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文化程度、病情和治疗方法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血栓治疗、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

1.2.1组建医护一体化团队,成员包括主管医生、康复治疗师、具有五年及以上骨科工作经验的责任护士,有较强的专科知识及沟通协调能力,分到各治疗组。科主任和护士长担任总负责人,负责指导及协调工作。采用医护一体化策略,医护共同参与培训,学习医护一体化的具体实施方法及要求,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共同决策实施方法,对深静脉血栓预防进行管理。

1.2.2实施方法:①医护共同交班,各治疗组护士、康复治疗师随医生查房,深入了解病情,术前参与讨论,制定治疗及护理方案。②患者入科2h内、术后2h内采用血栓危险因素评估进行深静脉血栓风险评分,而132例患者术后均属深静脉血栓超高风险(R5分),观察组在床头悬挂“血栓高风险”红色标识卡,医护共同决策药物预防及物理预防的方法。③坚持医护每天共同查房两次,动态评估、观察病情变化。原则上尽早康复锻炼,包括早期下床、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者术后第1d行CPM机关节伸屈锻炼、治疗师手法行关节松动疗法,具体锻炼时机和方法根据病情细化。④确保及时有效沟通,护士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医生及时调整医嘱。护士长定期督查护理评估的准确性及措施的落实情况,每周由科主任组织各治疗组总结当周工作开展情况,对经典病例解析,各组间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

2 结果

2.1术后5d,采用盲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组患者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观察组为4.55%明显低于对照组12.1%,见表1。

2.2出院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调查表见表2。满分80分,统计两组患者满意度得分的总分用SPSS16.0软件,做T检验,观察组满意度得分(均数±标准差)=66.82±6.96,对照组得分(均数±标准差)=58.36±15.28,P=0.005,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医护一体化模式作为近几年被逐渐推广的一种工作模式,医生护士共同参与学习讨论,能最大程度的提升护士的专科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一定程度上达到培养专科护士的效果。护士通过跟医生沟通,参与制定治疗方案,能提升职业价值感,增加工作的积极性。

骨科大手术患者是深静脉血栓的超高风险人群,深静脉血栓一旦发生,不仅增加经济负担,影响患者康复,肺栓塞更可危及生命。而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期是术后24h内[4]。因此,对深静脉血栓的管理,防胜于治,且应早期干预。外科以手术治疗为主,医生在病房的时间相对较少,没有护士跟患者接触时间多,在病情观察方面没有护士及时,但护士对病情的宏观把握不如医生。医护一体化模式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医护固定搭配,便于沟通反馈患者病情,提高医护的合作度,同时使患者能接受到一致的医疗护理信息,提高其依从性[5]。治疗师的参与,则能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指定准确的康复锻炼方法,把握好时机和角度的问题。采用医护一体化模式的观察组,在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康复锻炼效果上均收效良好。

参考文献:

[1]刘玉芬,袁启东.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J].中外医疗,2010,29(14):160-161.

[2]吕梅叶.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4(8):117-119.

[3]杜春萍,曾晓梅,吴怿,等.医护一体化模式提高康复护士专业能力[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7):13-14.

骨科主治医师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县中医院20**年被**省总工会评为“职工思想教育先进单位”,20**年被**省中医药局评为“文明中医院”和**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20**年被**县委评为“先进党支部”,医院有四个科研项目分别获得汕尾市科研成果进步奖一、二、三等奖。今年又有一个科研课题经省中医局批准立项。

**县中医院有着四十年的建院史,但在发展的道路上并不平坦,一九九八年的时候,全院业务收入372万元,医院处境十分艰难,为摆脱困境,医院领导班子明析发展思路,发挥本院骨伤科有一定基础的长处,我们针对薄弱环节,一步一个脚印,做强做大骨伤科,使**县中医院在困境中走出低谷,业务能力快速发展,硬件环境逐步改善,主要的做法是:

一、明确认识,发展骨伤专科

**中医院位于县城的城北九都山下,“九都山”的接骨在当地有一定的名气,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往往也只能四肢的手法复位,如小夹板固定等。医院对一些较复杂的病例如股骨颈骨折的病人、关节骨折病人都采用送广州医治的办法,这样不但增加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又影响医院的经济收入。在县级以下的农村,骨伤的病源是较多的,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高速公路网的形成,高速交通工具的出现,各种各样的骨伤病人还会逐渐增多,为了减轻病者的痛苦,减少群众的经济负担,增加我们的业务收入,我们分析后认为发展骨伤科是当地人民群众迫切愿望,也是符合医院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经过多次会议的研究,讨论,对职工的反复动员,大家一致认为中医院做强做大骨伤科,虽然有许多问题和困难,但也有许多有利条件。只要全院上下一心,任何问题和困难都会逐步得到解决。

二、下大气力,培养骨科人才

**县中医院成立于六十年代初,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水平低,师带徒的从医人员比较多,在计划经济情况下,照顾安排的人员也不少,“”前毕业的大专、本科生相继退休,“”十年中,大学毕业生少;我院大学本科、大专毕业的人员都很年轻,卫生人才出现了断层现象。中医院的待遇不如其它医院,高学历层次的人才不愿意到中医院工作,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面对低学历层次的人员不愿走,高学历层次的人员不愿意留的情况,如何发挥中医院的特色,发挥自己优势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房屋的建设,设备的引进虽有些难度,最难难不过人才培养,正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造就一支用得上,留得住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而应该有长远的计划,从医院的发展趋势着眼,朝着建设一个学历高、业务强、技术专的人才目标而努力。还应该培养适应本单位业务发展的专才,为此我们制订了《卫技人才培养规划》;《关于做好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采取了六条措施:一是积极创造条件引进高学历的人员,提高卫技人员的文化层次。二是坚持现有人员的在岗学习,鼓励医务人员参加自学考试,近几年已取得大专以上后续学历的有21人,送大学读本科的有二人。三是把好进人关,敢于顶住社会各方面的压力,限制中专以下从事临床工作,严格把住非卫生技术人员进入卫生技术岗位,保证卫技人员的专业化,按岗选人,择优用人。四是计发奖金与职称和业务两挂钩,体现人才的价值。五是结合贯彻《执业医师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将四名没有执业资格的人员撤下来,进行转岗安置。六是由医院选派外出进修的人员,工资照发,发给在岗人员一半的奖金,另加伙食补贴,进修费、住宿费全部在单位报销。

三、专科人才,重点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的竞争,许多医疗卫生单位都看到骨伤治疗这块“肉”。争着搞骨科,作为骨伤科有一定影响的**中医院,如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关键就是能否与时俱进,能否使自己有跨越式的发展,走在当地骨科发展的前头,我们为了保证本院能够在当地抢占制高点,首先从培养人才入手,在四年的时间里,选派了36名医疗骨干分别到深圳,惠州,广州、佛山,武汉,上海等医院进修半年以上,其中骨科的19名师以上人员就有17名到上级医院进修,占骨科医生的89%;进修过的医生,普遍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这些人员不仅能用传统的中医手法复位治疗骨折,还能独立开展人工股骨头置换、椎间盘髓核摘除等手术,还应用了交锁钉、椎弓钉内固定术,外固定支架治疗长管状骨骨折。最近,我们又划分了骨科专病,例如椎间盘突出,髋关节专病等,有两位医生参加了全国髋关节手术治疗学习班,提高了医生对该病的诊疗水平,现任的急诊科主任庄科雄由于学习认真,刻苦钻研骨科,三个科研成果获得汕尾市科技成果进步奖,还被评为“汕尾市科技拨尖人才”。经过几年的努力,我院已有骨科专业的主治医师16人。培养了一支医疗骨干队伍,这些年,主治以上人员从没有一个人要求调走,也没有一个调走。

四、外引内联,掌握新技术

我县地处粤东,远离广州300公里,往往信息不灵,还由于过去经济条件不允许,外出参观交流的机会相对少,一九九八年起,我院的业务发展,人才培养,得到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他们派出专家教授轮流定期来我院,不仅在技术上指导,更多的是利用空闲时间给我院的医务人员上理论课,结合实际,我们的医护人员学习也有兴趣,骨伤科医院的领导还传授他们的管理经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缺的不是一般医生,关键是缺乏学科的带头人,为尽快培养自己的人才,我们采取“一带一”的拜师形式,给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定任务、定时间、定目标,让中青年医师有危机感、紧迫感,形成内部竞争压力,把工作的压力变成学习动力,请进来,不仅仅是做一、二台手术,更重要的是带动一大片,还通过农工党**省委的联络,特邀省人民医院,中山医院等上级医院的专家来院举办学习讲座,进行学术交流,让本院医生了解当前的新信息,新技术。

骨科主治医师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马远征,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博士生导师,从事骨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30年,在脊柱疾患、脊柱结核、脊柱创伤、脊柱非限定性融合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尤其脊柱结核的诊断、治疗及科研等方面在国际及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率先提出脊柱结核个体化、综合治疗原则,已成功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患者3000余例。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军医疗成果奖二等奖1项,全军医疗成果奖三等奖9项,获国家专利3项,其中金奖1项、银奖2项。

初冬的一个午后,在北京百望山脚下,当记者见到马远征时,他刚从手术室走出来。换上白大衣,匆匆吃了几口盒饭,他便和记者侃侃而谈起来。虽然当天已是连续做完两台手术,但是在他的脸上看不到一丝倦容,目光也依旧神采飞扬。

结缘骨科·29年如一日

谈起与骨科的缘分,马远征称能成为一名骨科医生是他从小就在心里种下的理想。马远征从小生长在辽宁鞍山,邻居家有一位盖叔叔是双山医院的骨科医生,看着盖叔叔身穿白大衣,步履匆匆,少年马远征在心里暗下决心,长大后也要成为一名骨科医生,救济苍生。

1979年,我国恢复高考的第二年,马远征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国医科大学。5年后,临近毕业时,他从老师口里得知自己即将被分配到北京医院放射科,从小立志当骨科医生的他立即找到主管老师,恳求帮自己圆了儿时的梦想。最终,他被分配到总参谋部总医院骨科。

刚从手术室走出来的马远征坦陈,虽然从事骨科临床近30年,做过无数台手术,但是每次站在手术台上时,心里仍然难免紧张。他用手指向桌上的网球发带,说:“我有两条发带换着用,给患者做手术时戴在额头上用来吸汗的,因为在手术台上,我是术者,不可能像其他医生一样,随时把头歪向一侧请身边的护士擦汗,所以我的‘秘密武器’就是网球发带。”

他的另一个“秘密武器”,是锻炼。“我1961年生人,别看头发花白,可身体很好。作为骨科医生,要经常站在手术台上,所以身体康健至关重要,无论严寒酷暑,我每天都坚持晨练,快走一个小时。”

当然,他最重要的“秘密武器”还是学习、学习、学习。常年从事骨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的马远征称自己的日常作息很规律,每天晚上10点半左右休息,经常睡到凌晨三四点钟,醒后思考当天工作,6点起床晨练、吃早饭、上班,开始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

自1984年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总参谋部总医院骨科工作,29年如一日,马远征说自己的每一天都忙并快乐着。

如今,29年过去了,当年的骨科已发展为如今的全军骨科中心,集骨外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创伤骨科、脊柱微创)、骨内科、康复医学科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学科,由6个病区组成,展开床位200余张,医务人员也从当年的20余人发展为如今的160余人,近3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十二五”课题、民政部立项课题,首都发展基金等11项,在统计源期刊323篇,获得国家、省部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10余项,获国家专利6项,2010年、2011年连续2年荣立集体三等功,连续5年被评为优秀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先进基层单位、医德医风先进单位……

而1998年即任骨科主任的马远征,在这29年里,不仅见证了总参谋部总医院骨科的发展与壮大,更率领骨科一步一步走向全军、全国,乃至国际。他称这29年似一卷卷胶片,每一个镜头都历历在目。

骨科圆梦·一直在努力

1984年8月,马远征大学毕业后,拿着报到证,提着行李,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然而,还没来得及兴奋,当他头顶烈日先后乘坐4辆公交车辗转5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位于海淀区黑山扈百望山脚下的总参谋部总医院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感觉有些发懵。

“当时,这里是一片荒芜,放眼望去,就一个三层小楼,楼后面是葡萄园,全是地垄沟。仅此而已。还不及我家乡的一个小医院。”他用东北方言形容那时自己的心情是“哇凉哇凉地”。

但很快,在梦想的动力下,马远征开始了勤奋工作。每天,他是科室里第一个上班的,当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他仍然留在办公室,看书,看资料,写笔记。“那时,我们也经常加班,一加班,食堂的饭菜就没了,医院外面也没有小吃部,科室分的几包方便面还舍不得吃,我就每天晚上泡半袋方便面,没过多久,人就瘦了一大圈,最瘦的时候体重就100来斤。”

1985年,马远征结婚了,虽然告别了单身,但是生活依旧。“我当时是骨科的住院总医师,我曾开玩笑地说,‘住院总’就是‘总住院’。每周只有周日才能回家,我家离医院又远,好不容易倒好几趟公交车回到家,也呆不了多久,周一一早就必须赶回医院。家里的大事小情都靠妻子和岳父岳母。”

那段时期,虽然物质生活匮乏,但是马远征在精神生活上非常富足,他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充分结合,专业水平急速提高。不久,总参谋部总医院派马远征前往北京协和医院和积水潭医院师从脊柱外科吴之康教授、邱贵兴教授等。

然而,位于东单的北京协和医院距离总参谋部总医院非常远,交通不便利,于是,他索性带上行李来到北京协和医院,常驻。但是,北京协和医院并不提供住宿,住旅馆又贵,他干脆住进了办公室。

每天,当其他医务人员下班后,马远征拿出书本开始学习,学累了,把褥子往办公桌上一铺,睡觉。“当时,为了更好地学习,我还攒钱买了一部照相机,看到协和医院有好的学习资料,就拍下来,洗成照片,自己再仔细学习研究。”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最强劲的动力。”经过多年努力,1998年,37岁的马远征开始任骨科主任。

发展骨科·从理念到品牌

自担任骨科主任以来,马远征带领骨科团队从未停止过对先进管理理念的探索和实践。早年,骨科内部同年资的高级职称医师比较多,大家什么手术都做,但是手术相对不精。马远征初任主任时,就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在与大家不断探讨,并总结、借鉴其他医院的经验后,确定了高年资医生的主攻方向。

每人带一组,如果收治的病人不是自己的主攻方向,将由负责该病种手术的组长来主刀手术。这样每个人专一疾病的手术量就增多了,时间一长,高年资的专家们都各自怀揣金刚钻,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病人也能根据自己的病情对号入座选择专家就诊。

2006年,马远征提出全新的“综合骨科”的理念。“对于患者来说,一个医生不是万能的,在综合骨科的架构下,患者不是面对一个医生,而是面对一个团队为他进行诊治,这个团队也会以患者为轴心,良性运转,精诚合作,把患者视为一个整体,使患者的利益最大化,成为骨科独特的优势。”

马远征介绍道,综合骨科模式涵盖了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创伤骨科、骨内科、康复医学科,并实现骨内外一体、中西医一体、手术康复一体、医·护·患一体的综合诊疗服务模式。骨内科,作为国内骨科的首个特设和特色科室,有其两方面因素:其一,人口老龄化,需保守治疗及耐受手术身体机能差的群体逐渐增大;其二,学科向纵深方向发展、以人为本破题的需求。

“一个患者在门诊就医可以享受‘一号通’服务,也就是说患者只需挂一个号,就可以到任一或多个亚专科看病;入院后,将由接诊医生、护士、康复师和患者共同组成一个小组,医护联合查房,共同制定治疗、护理、康复计划,使患者的治疗、护理、功能恢复有机地结合,诊疗过程更具个性化、整体化和连续性。骨内科、康复医学科的医生直接介入到外科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中,使多学科在诊治过程中交叉互补,更利于治疗和康复。”

此外,在业务技术水平上,马远征清醒地认识到,总参谋部总医院骨科独立建科比较晚,底子薄弱,基本上靠外出进修后带回来技术,缺乏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要实现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必须挖掘潜力,整合资源。

依托总参谋部总医院全军结核病研究所的优势,马远征早在上任之初就带领骨干成员开始了骨与关节结核的基础研究。“传统的脊柱融合技术使病人的脊柱功能受到影响,同时会加速融合阶段邻近间盘的退变。”马远征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02年,他带领陈兴等开始开展人工髓核置换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手术收到很好的疗效;2005年开展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技术,2007年引入非融合稳定系统植入技术,同时与系统发明单位韩国广惠脊柱专科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派人到韩国互访学习,共同进行脊柱非融合技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2010年提出“选择性、个体化”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诊治原则,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同和关注。

“脊柱微创技术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早期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也是未来脊柱外科发展的一个方向。”马远征高瞻远瞩,2006年就鼓励科室高年资医师,白一冰、隰建成等开始应用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2007年开始应用射频消融治疗早期颈腰椎间盘突出症,2009年开始引入椎间孔镜下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现脊柱微创手术已开展2000余例。

“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也是在我们骨科做的手术,术后效果良好。”马远征不无自豪地说,总参谋部总医院是北京驻京医院最早开展关节镜手术的医院,黄迅悟、孙继桐等相继开展关节镜下治疗肩、肘、腕、踝关节疾患,为30多家医院培训关节镜医师50余人,关节镜手术达5000余例,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著名运动员张荣芳、张楠、赵蕊蕊、刘玉栋等相继来我院接受关节镜治疗,效果都很好。”

多年来,马远征鼓励科室人员,常青、黄迅悟、关长勇等开展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人工关节置换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高龄患者的手术风险降低到最小,最大可能保证术后的生活质量,常青主任医师的患者中年龄最大的达101岁。“同时,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方面,也做了开拓性工作,在国内较早开展了膝关节单髁置换、髌股关节置换及活动性关节结核一期病灶清除人工关节置换,使我院人工关节置换形成规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截至2013年11月,骨内科开展的骨质疏松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已开展23次,骨质疏松俱乐部会员1500余人。人口老龄化,骨科专业的病人群体中,慢病发病率相应呈上升趋势,马远征应专业发展趋势,从内分泌专业引入以王亮等为专业带头人,组建国内首个骨内科,在国内业已成为骨科中心一品牌科室。马远征着眼创伤骨科发展,引进以赵东升等为专业带头人的显微外科专业人才,使复杂、高难肢体的保肢治疗等疗效明显提高。创伤骨科技术结合显微外科技术,发挥出强劲的科室发展动力。

骨科主治医师工作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王和鸣;整脊手法;经验

王和鸣是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内著名骨伤科专家,福建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创始人之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6月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发“中医骨伤名师”称号。先后担任福建中医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前身)副院长,福建中医药研究院院长,福建省骨伤研究所所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等职务。

早年大学毕业后,受福建省政府指派,师从福建省著名中医骨伤科林如高老中医,历经4年,尽得林老理伤正骨整脊手法真传。近几十年来,一直从事骨伤科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对骨伤疾病有深刻认识,在中医手法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经验,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多方位整脊手法,曾多次为国内外知名人士及政府要员诊治疑难病症,常有手到病除的疗效。作者自2009年师从王和鸣教授,亲聆教诲,受益匪浅,深深体会到老师整脊手法的博大精深,现将老师的整脊手法经验整理如下。

脊柱及周围筋骨的损伤疾患是常见病,好发于经常伏案或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工作者,在我国骨伤科门诊中颈肩痛或腰背痛的患者约占30~50%。整脊疗法是治疗脊柱病患的一种主要方法,通过以手法为主的各种术式作用于脊柱及周围筋肉,影响所连属的脏腑、组织,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解除痉挛、纠正错位、松解粘连、消除水肿、解除嵌顿的作用,使百脉疏通,五脏安和,从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由于其具有收效快、疗效好、运用方便、费用低廉等优点,而深受患者欢迎。但因手法种类众多,如何选择一套高效、安全的手法就一直成为骨伤科医生探索的课题。老师长期从事脊柱等疾病的研究,一贯注重整脊手法的总结与整理[1-4] ,1994年老师和张爱平讲师主编《多方位整脊疗法》,由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用VCD的方式出版发行,之后,多次以论文的形式对多方位整脊手法、功能、临床应用进行阐述、探讨和总结。

1手法分类

老师把手法归类为理筋整脊基础手法和整脊被动类手法。施行整脊被动类手法前,先予患者施以理筋整脊基础类手法,放松痉挛肌肉和降低肌紧张度,然后通过被动类手法滑利关节、整复错位、解除压迫,最终起到多方位综合治疗效果。

1.1 理筋整脊基础手法老师在总结出一套多方位整脊手法的同时,根据脊柱与四肢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的解剖特点及伤患病理,把理筋整脊基础手法归纳为12种:触按、摩捋、推刮、拿捏、弹拨、揉搓、点穴、振颤、滚摇、扳旋、牵抖、叩击法。应用理筋整脊基础手法在脊柱、四肢的相应部位,可起到整复关节错位,松弛筋肉挛缩或粘连,疏通经络,流畅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理筋整脊基础手法既注重继承中医传统技法,又充分结合老师的临床实践经验,是中医骨伤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应用的基本操作方法,在临证时既可单独应用,也可作为理筋整脊的基础手法,在治疗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岔气、闪腰、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多种筋伤与腰脊疾患上,功效显著[5]。该方法操作简便,实用性强,易于推广。

1.2 整脊被动类手法整脊疗法一般以屈曲位居多,施术者通常不注意脊柱、椎间盘神经根、脊髓之间的解剖关系,盲目施行某种单一手法,疗效受到影响。老师在继承林如高老先生的经验同时,根据脊柱的解剖特点、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生物力学原理及多年临床实践体会,总结出一套多方位整脊手法:按颈部、胸部、腰部不同部位,分前屈、后伸、中立等不同辨证施术,详细叙述了36种整脊法的、手法和功用。通过整脊手法,迅速恢复脊柱生物力学平衡系统,达到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目的[6]。

1.2.1颈部整脊法(1)牵颈摇头法,(2)揉颈旋头法,(3)快速旋颈法,(4)定点旋颈法,(5)双人旋颈法,(6)卡颈侧扳法,(7)扳颈拔伸法,(8)压肩旋颈法,(9)牵颈旋颈法,(10)卧位旋颈法。

1.2.2 胸部整脊法(11)按枕扩胸法,(12)定点旋胸法,(13)压臂顶胸法,(14)伸臂推背法,(15)拉肩扳胸法,(16)支点压胸法,(17)叠掌按压法。

1.2.3腰部整脊法(18)定点旋腰法,(19)扶肩旋腰法,(20)穿臂旋腰法,(21)单人旋腰法,(22)后伸旋腰法,(23)摇转侧倾法,(24)吸气侧倾法,(25)侧卧斜扳法,(26)俯卧旋腰法,(27)按腰提扳法,(28)握踝伸腰法,(29)屈髋分腿法,(30)屈髋旋腿法,(31)屈髋压肩法,(32)腰部牵抖法,(33)蹲位叠挤法,(34)后背晃抖法,(35)侧背晃抖法,(36)腰部踩法。

2 手法特点

2.1多方位、多。老师整脊手法制定有序,在遵循“动静结合”、“主动有序”、“刚柔适度”原则基础上,对颈椎、胸椎、腰椎各部疾患,分前屈、后伸、中立等不同,进行辨证辨型,同时,老师的手法根据不同部位、不同的疾患,患者采用不同的,灵活应用。

患者采用端坐位:牵颈摇头法、揉颈旋头法、快速旋颈法、定点旋颈法、双人旋颈法、卡颈侧扳法、扳颈拔伸法、压肩旋颈法、牵颈旋颈法、按枕扩胸法、定点旋胸法、伸臂推背法、定点旋腰法、扶肩旋腰法、穿臂旋腰法、单人旋腰法、后伸旋腰法、摇转侧倾法、吸气侧倾法。

患者采用仰卧位:卧位旋颈法、支点压胸法、屈髋分腿法、屈髋旋腿法、屈髋压肩法。

患者采用半仰位:压臂顶胸法。

患者采用俯卧位:拉肩扳胸法、叠掌按压法、俯卧旋腰法、按腰提扳法、握踝伸腰法、腰部牵抖法、腰部踩法。

患者采用侧卧位:侧卧斜扳法。

患者采用立正位:后背晃抖法、侧背晃抖法。

患者采用蹲位:蹲位叠挤法。

2.2多支点。在老师总结的36种整脊手法中,每种手法都是以不同的支点进行旋转、牵抖、侧扳、提扳、顶胸、压胸、压肩、摇转、伸臂、伸腰、分腿、叠挤、晃抖、踩等手法,以达到松解肌肉痉挛、滑利关节、整复骨错缝的目的。如定点旋颈法、定点旋胸法、定点旋腰法,以拇指顶住有压痛的棘突为支点,进行旋颈、旋胸、旋腰;按枕扩胸法以膝顶于患者的胸背部为支点,在医者用两臂向后拉压患者两臂的同时,用力往上提拉,作扩胸运动;支点压胸法:以手背向上作支点,用力逐节下压;俯卧旋腰法:以患椎为支点,将下肢旋向后外侧,逐渐增加腰部旋转幅度。

2.3旋转手法为主。老师认为旋转手法是手法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种手法,在调整关节、松解粘连、解除嵌顿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他总结的10种颈部整脊手法中有7种使用了旋转手法,7种胸部整脊手法中有2种使用了旋转手法,19种腰部整脊手法中有7种使用了旋转手法。可见,老师的旋转手法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2.4因人而异。老师认为人有男女老少之别,证有虚实久暂之分,治疗部位有大小深浅之不同,且每个个体还有生长发育、生活环境和病理生理条件的不同,对手法的反应也不完全相同,因而,手法的选用、手法操作时间的长短,手法力量的轻重以及掌握治疗的重点等,都必须与治疗对象、病证虚实以及治疗部位联系起来,应因人、因病、因部位的不同而灵活运用。

3 临床应用

3.1颈椎病老师根据颈椎病的发病机理,针对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颈部整脊手法。先采用理筋整脊基础手法施予颈项部腧穴及夹脊穴,调节颈部动力性平衡,然后采用不同的颈部整脊手法,调整颈部静力性平衡,两者协同作用,从而消除异常应力,纠正其力线,恢复其静态与动态平衡。老师认为旋转手法在颈椎病甚至颈部疾患治疗中功勋卓著,可起到以下作用:

(1)改变椎间孔面积,调整钩椎关节位置关系;(2)缓解肌肉痉挛,解除滑膜嵌顿;(3)松解神经根及其周围软组织粘连;(4)调整颈椎各组织应力分布,增强颈椎稳定性;(5)重建颈曲,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弧度。

3.2腰椎间盘突出症老师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活动度进行分型辨证,进而选用不同手法,前屈型患者采用前屈位整脊手法,如腰椎旋转复位法、卧位屈髋旋腰法及蹲位叠挤法等;后伸型患者选择后伸位整脊手法,如腰部后伸旋转法、摇转侧腰法、俯卧旋腰法、按腰提扳法、背伸晃抖法等;僵直型患者运用腰部中立旋转法、单人中立旋腰法及侧卧斜扳法等。老师认为在整个腰椎间盘突症的治疗过程中,紧紧抓住病程不同阶段的腰椎骨盆及整个脊柱的渐进性代偿性变化,当腰痛急性发作且疼痛剧烈时,由于腰肌反射性痉挛,前屈与后伸均受限,此时只能采用中立位手法治疗[7]。 3.3腰椎管狭窄症老师采用点穴按、双屈按压、双屈滚动三组合的屈曲位整脊手法治疗此类疾病。在病患局部施予放松手法,同时,根据腰椎解剖结合腰椎管狭窄症疾病特点,让患者在双侧膝髋屈曲下,施以腰部整脊手法,以扩大椎管有效空间,缓解临床压迫症状[8]。

3.4腰肌扭伤老师在理筋、点穴、松解等手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基础上,采用侧卧斜扳法或俯卧旋腰法或穿臂旋腰法或腰部牵抖法,以达到解除肌肉痉挛、整复骨错缝的目的。

3.5腰肌劳损、腰背筋膜炎老师采用三步治疗法治疗此类疾病。在物理疗法――磁疗、高频热疗法、生物陶瓷疗法和中药敷料电热保健带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基础上,运用理筋、点穴、松解等手法解除粘连。然后使用定点旋腰法或扶肩旋腰法或穿臂旋腰法,起到舒筋活络、行气止痛的作用。

4小结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老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多方位整脊手法,临证时他常强调以下几点:

4.1明确诊断,整体观念。老师常常叮嘱我们,在手法施行前,一定要密切结合影像学等辅助检查,明确诊断,注重筋骨并重、内外兼治、调脊整曲的整体观临床思维,对病情有充分了解,如病位、损伤程度、病程长短、病情轻重、有无神经血管损伤和骨折等。

4.2合适,态度沉着。老师施用手法时,总是先选择好合适的位置、步态、姿势,以有利于发力和持久操作,并避免自身劳损。同时,思想集中,态度从容沉着,他说这样才能取得患者的信赖和配合,可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对患者的要求:无论坐、俯卧、仰卧、侧卧、站立位,总是处在适当和放松状态。

4.3轻重适宜,心中有数。老师常常告诫我们,对手法的操作步骤应心中有数,要注意局部的解剖结构和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用力要轻重适当,避免因过猛过重引起神经血管或关节结构的损伤,而加重病情。老师在手法运用中强调持久、有力、均匀、柔和,做到轻重结合、刚柔相济。

4.4循序渐进,注意观察。老师手法操作循序渐进,做到熟练灵活,敏捷准确。在手法应用过程中,总是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询问其自我感觉,随时根据情况调整手法强度, 以达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为手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和鸣,刘俊宁.中医传统正骨在海外的影响――历史源流与现状[J].中医正骨,2009,21(2):F0002-F0002.

[2] 王和鸣,刘俊宁.中医骨伤科在海内外影响(二)――在美洲、欧洲[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16(9):58-60.

[3] 王和鸣,刘俊宁.中医骨伤科在海内外影响(一)――在港台地区、亚洲、澳洲与非洲[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16(8):68-70.

[4] 王和鸣.整脊疗法的源流与发展[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17(5):37-39.

[5] 王和鸣.理筋整脊基础手法[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18(1):33-36.

[6] 王和鸣.多方位整脊手法[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18(2):30-34.

[7] 王和鸣.多方位整脊手法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3,3(2):88-90.

[8] 葛继荣,王和鸣,余庆阳等.屈曲位整脊手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机理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6,4(5):24.

骨科主治医师工作总结范文第7篇

宁亚功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创建了全军第一所附属院中院。他主张将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微观研究相结合,笃信中医,学用西医,辨证注重整体,辨病力求客观。他崇尚经方,用药擅长寒温并用、补泻同施。他用“三消并治。补泻同施”的综合平衡疗法治疗糖尿病,提出中医不宜妄言通治糖尿病,要选择好切入点,认为糖耐量低减期是最佳切入点、初发且未经西药治疗者是关键切入点、无明显并发症且西药短期治疗者是重要切入点,并研制出有很好疗效的黄地吉仙片,使中医药治愈部分Ⅱ型糖尿病成为现实。他潜心研究骨关节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创立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中西医结合六联疗法,提出“经脉淤滞”是病机关键,确立了活血通脉的治则,研制出活骨宁胶囊,并率先开展“钻孔减压后自体干细胞植合中药治疗股骨头坏死”及“经皮股动脉介入股内外旋动脉灌注络泰注射液及自体干细胞联合中药全程治疗”的新技术。将先进的干细胞技术和传统的钻孔减压术与中医特色疗法相结合,三位一体。优势互补,疗效显著。他利用中医药治疗骨关节及软组织伤的优势防治训练伤成效显著,主研的课题“平战时肢体软组织扭挫伤及创伤止血中药便捷湿巾的研究”荻全军科技攻关项目,“部队训练伤的中医药综合防治研究”获全军中医药重大专项。

他先后承担军队及省部级科研课题4项,曾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主编或参编《趣味速记常用方剂手册》、《四季饮食与药物调补妙方》、《内科辨病专方治疗学》等专著3部,撰写发表《新时期部队医院中医科发展的初步设想》、《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48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报告》等学术论文40余篇。先后被军区联勤部评为“优秀基层主官”及“优秀党务工作者”。荣立三等功4次。

率先将自体干细胞移植技术与中医传统治疗手段相结合,提出能治愈部分初发的Ⅱ型糖尿病,带领科室发展为全军首家附属中医院……这些都是全军“国医名师”、昆明军区总医院中医科主任宁亚功通过大胆创新、弘扬祖国医学而取得的喜人成果。多年来,宁亚功教授潜心钻研中西医结合技术,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医学,并把自己所带领的科室建设成为全军首家附属中医院。

“敢破旧模式才会有新出路”

有一项调查显示:在某省的农民中,对中医的疗效,有38.7%的人不太相信,有3.1%的人根本不信,只有30.4%的人在生病时首选看中医,另外有54.4%的人只在西医治不好时才选择去看中医。中医简便、效廉,在农村本来有很强的基础,但现在连农民都不看好中医了。对此,宁亚功说:“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使中医学的发展显得相对滞后。人们往往用西医的标准来衡量中医,所以有的人就觉得中医‘玄乎’。中医只有在坚持自己精髓的同时不断创新,才能确保临床疗效,赢得群众的信赖。”

“望、闻、问、切”是中医的四大法宝,宁亚功除要求本科的医生切实掌握好这四大传统技术外,还要求他们掌握西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西医检查诊断技术对患者的病情作出更加令其信服的诊断。

有一段时间,有人认为在军队医院开设中医科没前途,很难有所作为。宁亚功却认为。军队医院有先进的设备可利用,有强大的西医力量作后盾,有大量潜在的就医对象,只要不断创新、破除陈旧模式。发展中医就前景广阔。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宁亚功带领中医科始终坚持中医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利用医院强大的西医实力发展中医。2006年。他将西医的先进技术――自体干细胞移植引入股骨头坏死治守,开展了钻孔减压后自体干细胞植人、自体干细胞回输或自体于细胞介入灌注的新技术,引进先进的湿蒸设备,使中药疗效借珈既代先进设备和技术而得到大大的提升。

同时,宁亚功还借鉴西医的管理模式。对科室收治较多的股骨头坏死、糖尿病、颈椎病等,建立了统一的中医辨证施治标准和许多协定处方、疗效标准。遇到疑难杂症,他就召集全科医生进行会诊讨论。让大家各抒己见,利用集体智慧攻克难症,使传统中医治疗在综合医院中绽放异彩。

继承但不保守。创新但不忘根。近年来,在医院西医科室发展越来越快、许多地方综合医院纷纷撤销中医科的情况下,宁亚功带领的中医科不仅没有被挤垮,反而和骨科同时成为医院的附属院中院,让军内外同行刮目相看。

“敢啃硬骨头才会有新发展”

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在采访宁亚功时曾说,在全军九位“国医名师”中,宁亚功是喜欢挑战疑难杂症的一个。从医25年来,宁亚功不仅执着地“啃股骨头”,而且大胆挑战糖尿病等疑难杂症,带领科室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提升了科室的学术水平。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很难根治的疾病。10年前,一位股骨头坏死患者因被多家医院告知,如采用西医治疗,就只能进行人工关节置换,但只能管十几年。后来,这位患者慕名找到宁亚功,希望能通过中医治疗解除自己的病痛。当时,从未接触过此病的宁亚功心里很没底,但这位患者急切的求医之心让他无法推辞,而且他想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只要辨证准确、用药精当,很多疑难杂病均能取效。就这样,他毅然收下了这个病人。

此后,为了找到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他查阅了1000多份文献资料,不断调整后确定了最终的治疗方案。可喜的是,经过3个月的治疗,病人的疼痛减轻了,活动功能改善了。看到病人的病情一天天地好转,宁亚功看到了中医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曙光。

消息不胫而走,慕名而来的股骨头坏死病人越来越多。宁亚功在最初的“六联疗法”的基础上,近年来又开展了“早期股骨头坏死钻孔减压后自体干细胞植合中药全程治疗”和“经皮股动脉介入灌注自体干细胞及络泰注射液联合中药全程治疗”的新技术,均取得明显疗效。

糖尿病治疗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喜欢挑战的宁亚功很早就对这一疾病产生了征服欲望。经过多年钻研,他发现,对刚发病、没有经过西医治疗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中医是有可能取得突破的。为此,他满怀信心地进行探索,并最终取得突破。他发明的“三消并治,补泻同施”的综合平衡疗法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治愈了许多糖尿病患者。宁亚功说:“现在西医没人敢说能治愈糖尿病,但对一部分初发的、没有经过西医治疗的Ⅱ型糖尿病,中医有可能治愈!”

2005年,宁亚功的研究课题“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得了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结束了中医科无高等级成果奖的历史。疑难杂症治疗上的优势使中医科“名声大振”,病人越来越多,遍及全国各地。

“坚持姓军为兵才能有大作为”

有人觉得中医疗效太慢,在卫勤保障中作用不大,但宁亚功却认为:中药、针灸、推拿在军事训练伤的治疗上有着独特的效能和作用,中医在部队中大有作为!

今年初,正在野外驻训的某边防团战士小王不小心扭了腰。在卫生员张军为他做了1周的针灸、推拿治疗后,小王惊喜地发现自己的腰伤痊愈了。张军告诉我们,他的针灸推拿技术是在昆明总医院中医科举办培训班时学到的,非常有用。

2005年全军中医药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好中医药人才“十百千万”战略工程后。宁亚功带领科室从“万”字工程开始,举办了全军首届基层卫生员培训班。培训中,来自边防、基层的卫生员们学到了休克、紧张疲劳综合征、各种关节训练伤、急性腰扭伤、膝韧带损伤、风湿性关节炎等常见病和训练伤的中医针灸、推拿技术。迄今为止,他们已培训学员70多名。这些学员返回部队后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宁亚功还把培养200名基层中医卫生士官计划纳入了中医科“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作,力求使云南所有的边防连队均有1名掌握中医实用技能的士官,在基层官兵常见病和训练伤中充分发挥中医药技术的作用。

骨科主治医师工作总结范文第8篇

李荣祝 ,骨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工会主席兼骨科副主任、康复医学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五届委员会理事、中国医院协会医疗康复机构管理分会委员、广西骨关节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西康复医学会副会长、广西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广西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副会长、广西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西医学会骨科分会常委、世界手法医学联合会常务副主席、广西科技厅和卫生厅医学卫生专业科研立项及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库专家、广西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专家库专家、广西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专家、《中国临床新医学》杂志编委。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创伤骨科的内固定术,颈椎、腰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椎弓根内固定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儿麻后遗症矫治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等。在颈椎病、腰腿痛等手法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手法风格,是广西率先引进和开展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系统(MED)技术主要专家。其主持的自治区科技厅项目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及广西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一等奖各1项,主要参与的课题研究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4项,广西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曾荣获医院“先进科主任”、“优秀医师”、“广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医疗卫生优秀专家” ,多次荣获医院科技拔尖人才奖等称号,2009年获广西“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荣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中西医结合贡献奖、201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他,几十年如一日战斗在临床一线,让成千上万的患者获得了新生;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技术,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同行的尊敬和社会的赞誉;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践行着“仁者爱人,善待生命”的承诺,诠释了新时期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他,就是刚刚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骨科专家李荣祝。

勤学苦练,造就独门绝活

提起李荣祝,同事和病患都会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李医生是顶呱呱的骨科专家,中西医结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及脱位和按摩手法治疗颈椎病、腰腿痛、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等堪称一绝!”面对赞誉,李荣祝谦虚地告诉记者,自己练就的这门绝活离不开老一辈专家的传帮带。

李荣祝曾师从我国著名骨科专家、从天津到广西支边的顾云伍主任。顾主任是我国中西医结合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元老级”著名专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也是广西骨科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奠基者,为广西骨科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机缘巧合,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李荣祝就被主任钦点,成了顾云伍的入门弟子,主攻中西医结合治疗四肢骨折和关节脱位。工作的第二年,他就跟随顾主任先后到广西南宁、玉林、河池、桂林等地参加举办的中西医结合小夹板治疗骨折学习班。每次顾主任在做手法复位时,细心好学的李荣祝都仔细地捉摸观察每一个操作技巧。凭借着颇高的天资和悟性,李荣祝很快就学到了“手摸心会,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灵感,获得真传,修得正果。

1980年,他被派往北京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进修学习,主修著名骨科专家冯天友的手法治疗颈椎病、腰腿痛、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等。期间,为了偷师一个日本专家团的手法,他曾故意假扮成患者,亲身感受体验日本专家的手法治疗的具体解剖部位及手法的韵力。由于骨折的复位及手法按摩都需要指力及臂力,为了提高骨折手法复位的成功率,他更是不惜使用“打沙袋、手指插米袋、手握压力胶圈”等方法进行锻炼,最后锻铸出强有力的指功与臂力。他的好学和执着为其在今后骨折复位以及手法治疗上取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掌握更加全面的骨科技术,他又于1983年和1989年,分别到天津医院(骨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进修学习。并先后多次参加了国内及国际上的专科学习班及研讨会,获得了骨科领域的全方位知识与技术。经过多年的临床工作磨炼,他在骨科领域疾病的诊治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一名骨科专家,他在骨科手术方面如创伤骨科的内固定技术、脊柱手术、人工关节置换、微创技术、儿麻后遗症的矫治手术等均有建树,在矫治3岁以下婴幼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方面有独到之处,在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等的治疗上具有独特风格的手法。

孜孜不倦,勇攀科研高峰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李荣祝始终对自己的事业怀抱一颗赤诚之心。从当年初出茅庐的普通医生,到如今声名远播的骨科专家,他从未停止求索创新的脚步。对于在骨科领域辛勤耕耘了三十余载的李荣祝来说,勤于思考已成了他的习惯,勇于创新是他执着不变的追求。正是凭着这样的执着和热忱,他在科研工作中成绩斐然,由他主持和主要参与的科研课题多项获奖。

1999年,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在西南地区率先引进美国枢法莫公司研制的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系统(MED)技术。李荣祝在吸收开展这项技术的同时对其进行了创新,在国内首先提出了MED系统椎板间隙旁开正中线1.0cm定位是国人的最佳定位点。定位点的优点是避免损伤静脉丛造成出血及损伤小关节,缩短了手术时间。另外,将MED系统的治疗范围扩大到腰椎间盘突出合并局限性腰椎管狭窄、中央型椎间盘突出、青少年椎间盘突出症等,并将该技术推广应用。他主持的“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系统的临床应用研究”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广西领先水平,获2005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一等奖;主要参与的“短节段钉钩结合脊柱内固定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获2000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及广西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后正中椎板间隙途经腰椎间盘镜的应用研究”获2002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骨水泥阻塞髓腔后骨内压升高对远侧关节影响的实验研究”获2008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的实验研究和应用”获2011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及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三等奖;“臀大肌止点上移松解术治疗重型臀肌挛缩症的应用研究”获2011年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二等奖。其本人也先后荣获“2000年、2002年、2005年、2008年、2011年医院科技拔尖人才奖”等荣誉称号。

心怀仁爱,树杏林之高风

医生这个救死扶伤的行业历来都是彰显人性光辉最肥沃的土壤,也许人们会说,这是天职使然,但当我们走近这位心怀仁爱的医者时,还是被他那高尚的医德、仁正的医风所深深感动和折服。

李荣祝时常说:“医务工作者任何时候都要不为利益所趋,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优秀的职业道德,及面对特殊情况不掉色的决心,这是为医者之定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几十年来,李荣祝一直奋战在骨伤医疗前线,看门诊经常延时下班,最忙的时候,他曾经一天看过120人次,手术经常连台。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及脱位时常需要在X光线透视下进行,对X光线的辐射无法防护,但他为了能为患者减除手术的痛苦,便不顾自身的健康常常用自己的双手在X光线照射下为患者接骨复位。现在李荣祝那狭小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个长沙发。他说,现在虽然身兼多职,管理工作的任务很繁重,但还是有很多患者慕名而来找他看病,他就在这里为他们诊疗。办公室已经成了他的“第二诊室”。

骨科主治医师工作总结范文第9篇

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1-0001-03

李永康教授是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教授,主任医师,云南省著名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家,云南省名中医,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导师出生于中医世家,师从于全国著名骨科专家方先之、尚天裕教授,从事骨伤科医、教、研工作45载,治学严谨,学贯中西,博采众长,擅长以中西医结合诊治骨伤科疾病,并形成较为完整的临证思维方法。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多年,受益匪浅,现将其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1 中西合璧,衷中参西

导师认为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的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体现了中医的整体全局观,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施治。西医以辨病为主,重视局部的器质和功能变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许多优势。因此,将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结合起来,就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总结,逐步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经验理论思想体系。在云南省首先开展了骨伤科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倡导手法整复四肢骨折小夹板固定的原则和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大量运用中医中药治疗骨伤科的疑难杂症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弥补了西医骨科在治疗慢性劳损性疾病的不足。中医、西医是辨证统一的而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关键是要弄清楚中西医的产生和思维方式,中医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实践性科学,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而西医则是以现代科技发展为基础所形成的实验性科学,根据人体解剖和具体病种进行治疗的思维方式。治疗骨伤科疾病关键是掌握好适应症,找到治疗的结合点,选取两种方法的精华,针对性治疗,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学好中医骨伤科必须从古籍中吸取养分,总结经验并付之实践。要学好西医骨科就必须从解剖入手真正读懂X片,CT片和MRI片并明白其所代表的病情轻重,掌握各种先进的检查方法,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各种检查方法,而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真正掌握了各种疾病的临床诊查方法,加之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因此导师反复强调,现代的检查技术越来越先进,医生看病诊治也越来越依靠各种检查方法,但作为一名医师,首先应该掌握的仍然是最最基本的临床检查方法,不能根据X片就确定治疗方案,为了X片手术而手术。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仔细诊察,才能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更好的为患者服务。许多患者就是在导师认真细致的问诊下,详细熟练的体检中,明确了病情,避免了误诊。因此,导师认为“四诊”作为诊断疾病的主要手段,是辨证的基础,立法的前提,组方用药的依据,取得疗效的关键。骨科医生还需要加一个“摸”,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检查手段,才能识病知因,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给予正确的治疗方案。中医学是几千年来古今医家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拥有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有一整套完整的、独立的科学体系。历代医家皆对其理、法、方、药有过不断的研究及探索,但因历史条件的限制及其中医基础理论是以“阴阳学说”、“藏象学说”为核心,因此长期以来对中医学的认识采取分析、归纳和推理的方法,口传心授,虽说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总体看,研究进展缓慢,低水平重复劳动较多,不能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导师在肯定中医基础理论的同时,强调中医药要发展,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不能墨守成规,必须走中医药与现代自然科学及现代医学相结合的道路,即广泛应用现代科学的新方法、新技术,多学科、多侧面的综合研究中医药,发展中医药,走中医现代化的道路,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2 理法方药,贵在变通

导师临证谴方用药提倡“方从法立,以法统方”。选方用药必须以治法为依据,才能配伍组方,方剂从属于治法,治法是应用方剂和创造新方剂的根据;同时方剂又是治法的具体体现,用药治病,离不开方剂,若有法而无方,治法就无从体现,也就不能完成辨证论治的全过程。方剂必须以治法为纲,以此为前提来运用方剂。治法产生之后,又反过来指导临床的处方用药,才能拟定出大量有效的经验方,正是这些有效经验方的存在,治法才有了丰富的内涵。因此不论治疗任何疾病,都不能以方套病,而应以法统方。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极为密切,既不能有法无方,又不能有方无法,法立之后,才能选方,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缺一不可。导师临证选方用药充分考虑将原则性和灵活性在具体运用中结合起来,切实做到了“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师其方而不泥其药”。方剂的组成虽有严格的规矩准绳,又要视不同情况灵活变化。在临证选方时应根据病情的变化,视患者体质、年龄、四时气候,地域差异等灵活运用。只有将原则性和灵活性在具体运用中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达到治疗目的。导师遗方用药临床疗效甚佳,主要精华为“贵在变通”。其“变”主要表现有三:①药味加减的变化:指在君药不变的情况下,因病情需要,可以改变其臣、佐、使药的配伍,其一为随症加减即君药及主症不变,随次要症状或兼夹症,增减其次要药味以适应病情的需要;其二为药物配伍的变化,方剂在主要配伍药物变化时,直接影响该方剂的主要作用,虽然君药不变,但臣、佐药变了,同样会改变原方的性质和作用。②药量的变化:有些方剂,药物完全相同,但由于变化了药物的用量,因而改变了该方功用和主治证侯。③剂型更换的变化:是指同一方剂,由于剂型不同,在运用上也有区别。从这些变化方式可以看到,导师对方剂的运用,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这些变化方式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合并使用,很难截然分开。但通过这些变化,能充分体现出方剂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特点,只有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制裁随心,以应万变的病情,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3 手法复位,稳妥精准

导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骨折、脱位及各类创伤的经验,自成体系,同时运用现代的解剖生理学和病理学知识对其进行了规范整理。在保持疗效的基础上,简化精炼了手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正骨手法。手法复位稳妥、准确、轻巧而不增加损伤。对《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伤有轻重,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盖正骨者,须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复善用夫手法,然后治自多效……较之以器具从事于拘制者,相去甚远矣。是则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的理论及其在骨折脱位整复治疗中的重要意义有相同的认识。认为绝大多数骨折可用手法复位,且疗效好,费用低,患者所受痛苦少。

导师指出,“筋喜柔不喜刚”,在手法运用上尤其强调轻柔绵软、外柔内刚,稳妥轻巧。手法正骨突出一个“巧”字,主张巧妙利用患者心理,顺应解剖,因势利导,一气呵成,正确应用杠杆原理,在短时间内,甚至患者不知痛苦的情况下就能准确复位成功。导师这一学术思想,在其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 动静结合,内外兼治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正常生命活动依赖于气血、脏腑、筋骨、经络等正常运行维持,若机体遭受损伤,则正常活动必会受到影响,产生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正体类要•序》指出“机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合”。因此在骨伤科治疗原则中,导师认为应以辨证论治为基础,遵循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四大原则:固定与活动统一(动静结合),骨与软组织并重(筋骨并重),局部与整体兼顾(内外兼治),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医患合作)的治疗原则。导师认为“动”与“静”是骨折治疗中的主要矛盾,动静结合中的“动”是绝对的,也是治疗的最终目的,“静”是相对的。动与静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要辩证地对待,没有相对的静止状态,组织骨骼就无法修复;没有适当的运动,组织关节就无法恢复原有的功能活动,只有将动与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筋骨并重则是在治疗骨折的同时,注重软组织、血管、神经的损伤与修复。

导师认为机体局部的损伤,必然会影响机体全身的代谢。因此,肢体的骨折不能仅仅解决局部的问题,应该同时注重全身的调节。从机体的整体观念出发,才能取得好的疗效。伤科内外治法,从全身论治及分期辨证施治,均有独到之处,较西医单纯局部治疗优越。临床上将内伤证分为伤气、伤血和气血两伤,或根据伤势深浅分为伤表皮、伤经络、伤筋骨、伤脏腑等。由于气血循行于经络,且相辅相成,故伤气比伤血,伤血比伤气,不过两者所伤轻重不同而已。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气血兼顾各有偏重。由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枝节,故除局部施以治疗,还要根据受伤部位、时间、经络、脏腑加以辨证施以内治,方能收到预期的疗效。

导师认为骨折早期,跌打损伤,必使血脉受损,恶血留滞,壅塞于经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素问•缪刺论》曰:“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胀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故受伤后有瘀血停积者采用攻下逐瘀法。损伤后有气滞血瘀者,采用行气活血法。对损伤引起的错经妄行、创伤感染、火毒内攻、热邪蕴结或壅聚成毒等证采用清热凉血法。

骨科主治医师工作总结范文第10篇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金大地,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曾留学瑞士苏黎世大学。脊柱骨病外科主任、脊柱外科中心主任、国家骨质疏松诊疗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广东省“五个一”重点学科带头人,国际内固定学会(AOI)、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会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学组、关节外科学组委员,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关节外科杂志》等编委。1992年被瑞士苏黎世大学医学院聘请为客座教授。在脊柱外科、关节外科领域造诣颇深。在国内率先开展颈前路单枚中空螺钉直接内固定治疗齿突骨折;率先开展脊柱结核渗出期的一期病灶切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手术;提出了新的胸腰椎骨折分类系统;率先在国内开展人工髓核置换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先后承担国际合作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及省部级基金12项。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得者。

科研成果:

1、“脊柱内固定术的推广应用及新型脊柱内植入物的研制开发”-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

2、“颈椎外科几种内固定的临床与解剖学研究” -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2001年;

3、“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在骨修复和骨改建中的作用及机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

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促进骨修复及其机理研究”-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

5、“罕见巨大副神经节瘤抢救手术成功”-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997年。

2、赖新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赖新生,男, 福建武平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中医系,后在山东医学院医学系任教,1984年至1990年在广州中医学获医学硕士、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系主任、针灸研究所所长,系党总支书记,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针灸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医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副院长、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常务理事、广州中医药针灸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等、长期从事中医针灸的教学、科研、医疗工作,对针灸治疗脑病,针灸对学习记忆神经机制的调节研究有较深造诣,率先在国内开展针灸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临床机理研究。具有丰富的临床医疗经验,擅长补泻手法及子午流注针法,近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厅局、校级科研课题共十余项,其“针灸治疗1型变态反应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颈部穴位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临床实验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阳虚模型微量元素与助阳方药调节作用”获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微循环与部分中老年病症关系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目前承担卫生部科学研究课题“华伦夹脊穴镇痛效应及机理研究”、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省中医药局“电针对中风模型大鼠基因表达的影响”。

3、柴家科

柴家科,男,总医院304临床部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1952 年 5 月生,1979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军医系,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304医院烧伤整形科主任,中华烧伤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全军烧伤与整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烧伤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华烧伤杂志》《医学杂志》《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中华医学实践杂志》《人民军医》编委,《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烧伤整形外科杂志》《北京医学》审编。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总后“科技金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烧伤整形专业20余年,基础理论扎实,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烧伤代谢、营养、感染、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免疫、氧自由基损伤、皮肤储存、皮肤组织生物工程、功能康复等方面均有较深的造诣。较系统地研究了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发展的规律,率先提出符合烧伤临床实际的脓毒症诊断标准,研究总结出了烧伤脓毒症防治综合措施,使我国脓毒症的临床防治有了突破性进展。率先应用血仿膜吸附无肝素血液透析为烧伤脓毒症并发高钠血症,尤其伴有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创造性地开展了皮瓣应用的新途径,组织缺损修复的新方法,如应用前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头颅、颜面电烧伤创面,指固有动脉修复鼻尖、鼻小柱缺损等。20年来,他参与或负责救治烧伤病人5000余例,总治愈率达99.8%,LA50为99%,Ⅲ°烧伤面积LA50为90%,高于美、英等发达国家水平。

4、丁新生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