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籍数字化

古籍数字化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籍数字化利弊刍议

摘 要 论文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结合使用数字化古籍的切身感受,就数字化古籍的版本、检索、阅读、保真等方面讨论了目前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利与弊,认为理性地认识数字化古籍的优缺点和古籍数字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古籍数字化工作的重心,合理采用古籍数字化建设模式,对于节约资源、提高古籍数字化工作质量、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古籍数字化 古籍使用 建设模式 历史文化遗产

分类号 G255.1

中文古籍数字化工作已经在国内开展了30多年,各种形式的数字化古籍已经在市场上纷纷涌现。同时,有关古籍数字化的方案、技术和理论,学界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数字化古籍的优缺点、古籍数字化的成果总结、古籍数字化的技术实现、古籍数字化工作的重难点以及对于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反思等,都是学者关心的话题。笔者主要从事中文古籍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数字化古籍,因此对古籍数字化工作的现状也曾略有留意。目前笔者正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荆楚全书》的编撰工作,并负责宜昌地区古文献的点校,对数字化古籍的利用情况又有了切身的体会。因此,笔者从一名使用者的角度,结合实际工作中使用数字化古籍的感受,谈谈目前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几点问题。

1 版本

古籍的版本对于其学术价值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学术研究所采用的古籍版本也是学者专业水平的体现。当前的古籍数字化工程大多注重题材的选取,而忽视古籍版本的价值。就以香港迪志文化出版公司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为例,这的确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题材,但精心制作而成的数字版本却很少被学术论著所引用。主要是因为《四库全书》在编撰过程当中,清廷有意删改原书,使其版本价值大打折扣。实际工作中,文史研究者往往会选择其它精校本,而不是《四库全书》本作为参考文献。如要引用正史材料,学者一般会采用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如需引用诸子,学者也多会选择中华书局点校本《新编诸子集成》。哪怕是专门的文献整理和研究者,在选择底本或者参校本时,《四库全书》本往往也不是最佳的选择。比如刘韶军先生点校《太玄集注》,是以明抄本为底本,“以道藏本、大典本、张士镐本及胡注残卷对校前六卷”[1],以五柳居本为参考点校后四卷。《四库全书》本《太玄经》出自明朝本,其版本价值不及明抄本,故而不用。再如王利器先生撰《新语校注》,所用《新语》以浮溪精舍刻宋翔凤校本为底本,校以明李廷梧刻本、子汇本、程荣刻《汉魏丛书》本、《两京遗编》本等[2],尽管四库本也有可取之处,仍然弃而不用。而对于古籍数字化来说,耗费极大的人力和物力,完成一项浩繁的工程,成果却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学术研究,这其实是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也有违古籍整理工作的宗旨。

从事古籍整理与研究的学者对古籍文字的要求是相当苛刻的,因此数字化古籍的校勘质量是其版本价值的重要指标。值得肯定的是,香港迪志文化出版公司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校勘精细,是目前校勘较好的古籍电子化产品之一,其它产品均难达到这一境界。有学者指出古籍电子化产品的学术水准应以进入专业研究者的参考文献为最高目标,这是很有道理的。但目前的数字化古籍产品普遍存在校勘不精的问题,使之与参考文献的标准相去甚远。以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中国历代典籍总目分析系统》中的《二十五史研习系统》为例,其校勘欠精之处甚多。如《史记・武帝本纪》:“太史公曰:学称五帝,尚矣。”“学”后脱一“者”字、一“多”字。又《后汉书・光武本纪》开篇就是“东观记林作临字yydd按”,文本及格式错乱不堪,不知所云。且于“赵缪王子林说光武”之前连正文带注阙数千字,殊为草率。一般的数字化古籍电子都达不到《四库全书》的校勘精度,以上所举仅见一斑。也许是因为高精度的全文检索系统制作成本太高,超出了一般企业或研究单位所能承受的限度。这样的数字化古籍当然无法满足学术研究的文献需求,更不能成为专业研究者的参考文献。版本质量将会成为古籍数字化产品向高端迈进的瓶颈。

2 检索

全文阅读

浅议古籍数字化建设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古籍数字化逐渐成为对古籍文献进行有效保护和广泛利用的主要方法。本文从古籍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实施进程、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古籍;数字化;图书馆;进程;趋势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记录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沧桑。保护和利用这些古籍文献,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统计,我国现有古籍文献近13万种,减去重复部分,至少也有10万余种。如何保存与整理古籍文献,怎样开发与利用古籍资源,古籍数字化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古籍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古籍数字化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为古籍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1.古籍数字化是保护和传承古籍文献的重要手段

目前国内的许多图书馆由于诸多原因致使大量的古籍文献受到严重损坏。切实保护现有古籍文献,已成为图书馆界面临的迫切问题,而古籍数字化可以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2.古籍数字化是解决古籍文献藏与用矛盾的有效途径

全文阅读

从中医古籍数据库建设看中医古籍数字化

作者:李兵,刘国正,符永驰,裘俭,张伟娜

【关键词】 中医古籍;数字化;古籍数据库

中医古籍是中医药学传承和发展的载体,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又具有相当的文物价值。最新出版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共收录中医古籍13 455种,基本上反映了当前我国中医古籍的存世和分布现状。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这些珍贵的中医药资源是中医药研究人员的历史使命。通过数字化处理,既实现了对中医古籍的永久保存,又可为方便、快捷、无损地开发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源搭建起研究平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自2002年始,对馆藏中医典籍进行了数字化再生性保护和利用研究,目前,已建成“中医药珍善本古籍多媒体数据库”、“中医药古籍资源数据库”,实现了部分中医古籍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

1 “中医药古籍资源数据库”建设

1.1 研究背景

中医古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防病治病宝贵经验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医药古籍文献中所收载的理法方药、养生保健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古籍属于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尽管我国加大了对于古籍的保护力度,使古籍的保存环境得到改善,但随着历史的推进,古籍还是会悄无声息、不可避免地出现损毁,乃至消亡。中医古籍整体保存环境较差,各藏馆保存条件良莠不一,中医古籍保护和传承令人担忧。

鉴于此,用数字化手段对中医古籍进行处理,既可以使中医古籍的原图原貌永久保存,又可以通过数据库和网络广泛利用,避免阅读原书对古籍造成的损伤。因此,中医古籍数字化是中医古籍保护和利用的理想方式。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所藏中医古籍占存世中医古籍数量的一半以上,其中中医珍善本古籍就达2万余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利用该资源优势,构建了“中医药古籍资源数据库”,现已收录1 500种中医古籍的元数据信息和其中的850种中医古籍的原文图像,已经可以通过中医古籍阅览系统实现电子阅览,为中医古籍数字化保护和利用开辟了途径。

1.2 “中医药古籍资源数据库”建库流程

全文阅读

古籍数字化发展趋势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现状,存在的问题,“我”需要什么:《四库》全文检索案例分析,趋势,对古籍数字化发展趋势进行讲述,其中包括:丰富多样的文件格式,便捷灵活的传播途径,网络传播,专用电子书阅读器,北京大学刘俊文先生主持的“中国基本古籍库”光盘工程(-/default.htm"TARGET=_blank>-/default.htm),汉文化联盟的“汉文化资料库”(/"TARGET=_blank>/),内容涵盖历代重要古籍,按照经、史、子、集进行分类,精选底本勘校而成,与单纯的全文检索不同,中国中医药文献数字化,“中国教育科技数字图书馆”(ChinaEducationandResearchDigitalLibrary,简称CERDLIB)工程,“国际敦煌学项目”(TheInternationalDunhuangProject,简称IDP)(idp.bl.uk"TARGET=_blank>idp.bl.uk),选题内容重复,分散了数字化资源开发的力量,文件格式繁多,造成了阅读和资料提取的麻烦,队伍组织、项目规划单调,导致了产品开发缺乏连续性,信息容量,显示模式,检索模式,进行讲述,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题记:这是我2002年9月参加“汉文化联盟”第二届汉文化资料库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近因人索要,网上未见下载,故刊于此。

原文写作之时,正值google被封,随后又逢“七一”,搜罗资料颇为不便,故文章最后一部分没有最后完成。特别抬出罗先生一文,实行文需要,非谓笔者对此无有所思也。事过境迁,目今焦头烂额,已无心再去“遐想”当年了。载文网上,聊示纪念而已

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和大型电子文献资料库的开发和建设,近年来业已成为学术界和相关技术部门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这个话题中,古籍的数字化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并且,伴随着一些重要产品的发行,数字化的古籍在学术研究中的利用率也在不断提高。而古籍数字化的价值,也正是在这样的使用中一点一点体现出来。

然而,仅就笔者个人的专业应用来看,古籍数字化在技术处理和用户的使用需求之间仍然有一些距离。即拟对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供有兴趣者参考。因笔者对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的相关产品了解很少,取例有所偏重,尚祈读者谅之。

一、现状一瞥

目前古籍的数字化可谓“繁花似锦”,除专门的制作公司外,一些单位和个人也投放了不少注意力,并且也确实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兹据笔者涉猎所及,将相关情况略述如下:

(一)丰富多样的文件格式

全文阅读

元数据在汉语文古籍数字化中的应用

摘要: 文章首先对古籍和古籍元数据的定义和范围进行了界定,介绍了我国古籍元数据标准建设的现状,在比较MARC格式和基于

>> 民族古籍数字化保护系统中ORACLE数据库的并发控制研究 数字化过程中的古籍保护问题 医院网上招聘系统数据在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中的应用 数字化平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古籍数字化在中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古籍数字化的负面影响需要警惕 古籍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几点建议 古籍数字化的若干成就及问题分析 刍议数字化背景下的古籍保护 数字化技术在电视媒体中的应用 浅谈数字化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化互动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 数字化在传统声像档案中的应用 数字化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化模板在施工中的应用 数字化测绘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数字化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数字化测绘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数字化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化测量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张磊.再论《汉语文古籍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使用中的问题[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3):27-29.

[8]鲍国强.古籍书目数据库整改工作构想.[EB/OL].[2007-06-20].http:///old/old/wjls/html/8_08.htm.

[9]杨健.CALIS中文古籍联机合作编目的缘起与进展[J].图书馆理论和实践,2006,(9):54-56.

[10]喻爽爽,谢琴芳.汉语文古籍文献目录资源的共建共享―CALIS古籍联合目录系统[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3):22-26.

[11]《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子项目[EB/OL].[2007-06-10].http:///cdls2/w3c/2003/SpcMetadata/.

[12]古籍描述元数据规范[EB/OL].[2007-06-10].http:///mt/blogs/2nd/archives/docs/古籍描述元数据规范.pdf.

全文阅读

古籍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几点建议

[摘要]古籍数字化已经成为 21 世纪古籍整理的主流,代表着未来古籍整理、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目前,古籍数字化还需要注意和改进的方面有:统一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数字化前的整理工作,古籍数字化深度开发,数字化产品联合研发,数字资源的共享,数字化产品立法,古籍普本的开发。

[关键词]图书情报学;古籍;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2-0101-02

古籍是指产生于1911年以前,记载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典籍。古籍是不可再生的文物,在长期的流通使用中,一些古籍纸张已经变质、变脆,不能再继续流传阅读。特别是一些孤本、珍本,更需要珍藏。由此,古籍收藏单位采取各种措施加以保护,其中古籍数字化是最理想的使用方式,可减少对古籍原本的直接使用,便于长期保存,还可使古籍资源得以有效的开发、利用。

在以纸本文献为主要文献类型的时期,我国的古籍工作者主要从目录、校勘、版本等方面入手,对古籍进行系统的整理。读者主要依据书目卡片检索和传统查阅方式查阅古籍。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利用新兴技术手段开展古籍整理,实现古籍数字化,已成为古籍管理和利用的新方式。2007 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古籍数字资源库……进一步加强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特别是应用现代技术加强古籍数字化和缩微工作,建设中华古籍保护网。”①《意见》极大地推动了图书馆古籍数字化事业。因此,古籍数字化已经成为 21 世纪古籍整理的主流,代表着未来古籍整理、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

潘德利先生在《中国古籍数字化进程和展望》一文中对古籍数字化定义为“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古籍文献中所蕴涵的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古籍的开发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②定义认定了古籍数字化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古籍文献加工处理,使古籍原典在计算机上实现浏览、检索、利用,从而揭示文献资源,为读者提供便利。主要采用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两种方式进行。其中,古籍书目数据库反映的是古籍的外在特征和基本文献信息,如书名、作者、版本年代、行款尺寸等,便于读者查找和图书馆古籍管理。全文检索数据库将古籍资源全文录入,转化为电子文本,供用户查阅,提供了一种以字符为主要处理对象,根据资料内容而不是外在特征来实现检索的先进查询手段。

当前,数字化古籍按载体形式可分磁盘资源和网络资源两大种。现有的磁盘版古籍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图像版,它是将古籍直接以图像格式扫描存储。如《中国基本古籍库》,该数据库以 DVD—ROM 为载体,全套光盘库总计全文 20 亿字,版本图像 2000 万页,其中近 2000 种为世人罕见的孤本和珍本,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二是全文版,它存储的不再是图像,而是数字化的古籍文本,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图书,可实现全文检索和查找。三是图文版,它在古籍书页图像存储的基础上,将书中具有检索意义的内容数字化,并辅以数字化的电子工具书,为读者提供快捷有效的检索、统计、整理和编辑功能。《中国方志库》收录中国方志 8000 种。每种方志均制成全文文本和原版图像,总计全文超过 30 亿字,图像超过 3000 万页。可从区域、条目、全文三条路径进行全方位的检索。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古籍资源的网络化也成为一种趋势。它主要是将数字化的古籍资源在网络上有偿或无偿地,供互联网用户使用。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古文献资源库(http:///index.htm )是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善本古籍、普通古籍,以及金石拓片、舆图、契约等特藏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数字化加工而建设起来的,它包括古文献目录、图像、全文数据库,古籍、拓片、舆图等文献资源的系列著录系统,是提供给最终用户使用的检索平台。

全文阅读

浅谈图书馆古籍的数字化管理

摘 要:本文在介绍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管理的概念以及古籍进行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的基础上,论述了如何进行古籍数字化管理及古籍数字化管理的相关技术。

关键词:图书馆 古籍 数字化管理

古籍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传承,是我国极为宝贵的精神和智力财富。为了更好保护和利用这些财富,很多大型图书馆,都利用了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将古籍中的语言文字及图形转化成能为计算机所识别的数字符号,以此来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以及古籍全文数据库,即对古籍进行数字化管理。这也将是今后图书馆古籍管理的一个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古籍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

1、古籍数字化管理有利于古籍的保护,解决“藏”与“用”的矛盾

古籍经过几千年的辗转流传至今,往往具有唯一性并且不可再生,因此在保护古籍方面除了提高古籍的保存技术使其免受损坏外,也应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的保存。另正是由于古籍的唯一性以及不可再生性,因此它们不仅具有罕见的文化价值,而且还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因此图书馆为了避免古籍遭受破坏,往往“重藏轻用”,造成“藏”与“用”的矛盾,不利于古籍文化的传播。

2、古籍进行数字化管理,可使古籍中蕴藏的特有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古籍的目录的分类、编排与检索方法与现代的都不同,如果用传统的手工检索方法来检索古籍,不仅速度慢,而且查全、查准率也较低,很可能会花费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来查找一个人或事,或者一段引文。如果引进数字化管理,便可改进古籍的检索方式。从而更有利于对古籍中所蕴藏的特有信息资源进行开发,提高了阅读古籍的广度和深度,使古籍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全文阅读

古籍数字化的若干成就及问题分析

摘要: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古籍数字化相对来说是一个新领域,它与文化传承、文献保护、古籍整理紧密相关。本文首先谈起了古籍数字化的主要成就,然后介绍了目前中文古籍数字化工程所面临的问题,并进一步对古籍数字化进程中的问题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为同行作参考。

关键词:数字化;古籍软件;成就;挑战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3-0000-02

一、引言

自古以来,古籍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遗产。据不完全统计,古籍的存在,有大约130,000种。他们有一部分的收集掌握在私人手中,也有一部分分布在各地的图书馆中以及国外和国内的科研院里面。在很早以前古籍整理都依赖手工,这样不仅低效、而且费力。

二、古籍数字化工程的主要成就

古籍的数字化,其实质就是怎么用数字化媒体来承载古籍。我国的古籍数字化至今已走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它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中后期。从目前的情况下看,在国内古籍数字化的工作还是主要依赖于如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等学术型研究机构和北京大学等学校,如迪志、汉文化联盟的出版社,还有一些像北京书同文、超星等专门技术公司,以及公共图书馆(如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并且已经有大量的优秀的成果问世。

(一)为古籍整理的检索提供了高效的工具

全文阅读

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探讨

摘要:古籍文献数字化是网络环境下古籍文献整理的新方式, 探讨了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发展对策。

关键词: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239-02

古籍文献是中国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它记载着中国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长期作用,大部分古籍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甚至破旧不堪,从而影响了古籍的利用。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古籍加工成数字化产品,使读者在不接触到古籍实物的情况下,同样能够研究和利用古籍,有效地解决了古籍保存和利用之间的矛盾。随着文献信息载体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趋势,古籍的数字化存储和网络化服务将成为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古籍文献分类方法繁多

古籍文献浩如烟海、内容庞杂,概括起来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但是,建立古籍文献数据库采用何种分类法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在手工编目时期,各图书馆便采用不同的分类法,如《中图法》、《四库法》、《人大法》、《刘国钧线装书分类法》等。甚至有的馆咳出现了同馆数法的现象,如在线装书中,善本书利用《四库法》分类,善本书以外的线装书利用《中文普通线装书分类表》进行分类。目前图书馆界专家学者的意见主要有两种:一种主张利用《中图法》,一种主张利用《四库法》。古籍文献分类的不统一,给古籍文献数据库的共建共享带来很大的困难。《四库法》集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之大成,有较完善的分类体系,在学术研究方面可以达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的。但其分类较粗,类目较少,尤其是近代出现的一些科技方面的图书利用《四库法》就存在无法入类的问题。《中图法》科学性强,编制技术先进,体系完备,且不断修订,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适合广大读者的检索习惯。但由于古籍文献常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而有的古籍不能恰当地按《中图法》进行分类。对古籍编目而言,两种分类法各有千秋,也各有利弊。笔者认为,在古籍文献数据库建设工作中,对一部古籍文献,既著录《中图法》的分类号,也著录在《四库法》中的类目,形成两个完整的分类检索体系,使古籍分类更趋完善,更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

2.古籍文献数字化产品的保存风险问题

全文阅读

古籍数字化:路漫漫其修远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新兴信息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出版方式,给传统出版带来了挑战,古籍出版也不例外。同传统出版一样,古籍的数字化也在探索和推进中。

古籍数字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研究与保护,并以电子数据的方式传播与使用。据了解,台湾地区的中文古籍数字化建设先声夺人,香港地区的古籍数字化工作紧随其后,而相比之下,大陆地区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凭借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才优势,大陆的古籍数字化建设得以迅猛发展。近20年来,古籍的数字化和数据资源整合开发项目层出不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国学宝典》、《文渊阁四库全书》、《四部丛刊》、《中国古籍基本库》等。

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华书局,作为国内主要的古籍出版社之一,也在古籍的数字化建设中异军突起。据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介绍,古籍数字化是社内一项坚持不懈的工作项目,并一直参与国家项目。

古籍实现数字化,是继古籍整理出版之后,对学术界的又一重大贡献。顾青说,跟传统的纸质古籍产品相比,古籍数字产品有着更多优势。首先,数字化技术带来了强大的存储功能,“能够存储海量的信息,现在的学者,只需要一个移动硬盘,一台电脑,就能浏览整个图书馆的古籍。”其次,快速检索的实现。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只需要简单的操作,使用者就能够找到自己需要的部分,这样“一个学者对知识的掌控能力、搜索能力就大幅提高,搜集资料的强度也随之大大减轻。”

然而,古籍数字化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第一,重复建设严重。各个机构各自开发,缺乏整体的调度和规划,热点项目重复建设,冷门项目鲜有问津。第二,文件格式缺乏统一标准,这不但不方便读者使用,也不利于资源的共享和交流。第三,文本质量不能保证,目前网络上的古籍出错率很高。对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顾青认为是在于“现在很多做古籍数字化工作的机构,都沒有利用古籍整理的成果,而是直接用原始文献整理,所以数字产品的质量低于已有的出版书。”在文本不能保证准确的情况下,海量信息的快速检索结果也存在出错的可能性。因此,在顾青看来,这种低水平的数字化反而是古籍整理出版的倒退。

此外,国内古籍数字化还面临着很严重的盗版问题。对此,中华书局也做出了自己的应对措施。顾青介绍,古籍出版社联合会一方面向国家版权局提出,要求在第三次著作权法修订过程中,加强对古籍数字化盗版问题的打击力度,“在法律上把篱笆扎得更紧些,为打击盗版提供更多法律依据”。另一方面,也在行业内部加强宣传,希望同行遵纪守法,充分尊重版权人的权利。

可以说,古籍的数字化随着整个出版行业的数字化浪潮,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但作为一项新兴的出版事业,古籍数字化的成熟和规范化,任重而道远。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