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代音乐教育

古代音乐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

夏、商、周三代,是学校教育逐步定性发展的历史时期。

夏朝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开始。从史料看,继“成均”之学后,还有名为“校”、“瞽宗”、“痒”之类的教育场所出现,《孟子・滕文公上》中说:“痒者,养也。”《说文》解释:“痒”从广羊生。即“痒”字由“广”与“羊”两字组成;“广”即居住的地方,“羊”为食物之意,是为敬羊氏族长老专门设立的一种“养老院”。由于享受这种待遇的人多为有经验丰富、学识广博的老人,后来就逐渐演变为专门教育青年一代的场所。主要教育内容有:狩猎、军训、忠孝及乐教等方面。很明显,“痒”的乐教内容对“成均”之类的的沿袭,乐教已成为具有初步独立形态的具有类型之一。但乐教的概念并非是音乐教育的专称,它还包含着诗歌、舞蹈等方面的教育内容,甚至把绘画(写字)、纺织、天文也并归到 “乐”的范畴之中。在这一点上,中西教育发展的规律是一脉相承的。“古代希腊,曾把音乐和体育相提并论,认为体育培养人的身体,音乐培养人的心灵,因此,凡是与培养人的心灵有关的学问,如文学、艺术、数学、天文学等,他们都归类到音乐的范畴之内。”

到了公园前17世纪左右,商汤灭夏,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在长达六百余年的商代,我国奴隶制社会在这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夏朝相比在教育内容上不大相同,一些场所已成为专门传授礼乐的教学场所。着标志着我国奴隶制教育思想观念的一大转变。“学”字自商代开始出现。《明堂位》记载,商学,分为“右学”和“左学”两类,前者为大学,后者为小学,这说明教育类型已有向“多元化”发展趋势。文字的出现、语言能力的提高,为具有真正“学校”含义的“学”和“瞽宗”的定性发展,提供了必备基础,起到了“催生”作用。商代甲骨卜辞中已出现了学字的多种写法,从简单的学字演变到复杂的学字,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字包含着三个方面的意思,即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场所,这是“学校”构成的三大支柱。文学的演变与进化,是我国文明进程的历史印迹,也是反映出我国学校结构中不断完善的基本历史联络。

《江陵项氏松滋县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殷人,以乐造士,故其学位瞽宗”。“以乐造士”,是商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殷人尊神”是商代的主要教育思想,而“尊神”则必须通过唱歌、跳舞、鼓乐等各种礼仪来实现。乐教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商代统治者虽利用乐教作为加强其神权统治的工具,但同时也加速了乐教自身发展的进程,促使乐教向更深领域中逐步渗透。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全盛时期,出现了较为严密的学位体系,教育类型的分化发展日益明显。“周代统治者利用音乐,比前更进一步。除了利用音乐以加强其统治以外,他们又利用音乐来宣传阶级传统社会中等级制度的合法性;他们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来控制音乐活动;他们在‘国学’中教音乐,培养青年,使他们能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图,利用音乐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权。”这说明周代统治者充分认识到了音乐的教化职能,试图通过乐教的手段来达到“治国安民”的政治目的,这里也有着积极的一面。周代统治者视乐教为“国教”,把乐教的位置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周代音乐教育兴旺发达的原因,除统治者十分重视以外,还与当时的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科技的进步、社会意识形态及审美观念的变革等方面有着直接关系。他们有着相吻合、相适应、同步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有着生存滋长的社会土壤和基础,从而使西周音乐成为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史上辉煌一页。

上表可见,西周学校中的音乐师资结构是相当完备的。再从周代的音乐教育性质来看,周代的音乐教育机构可概分为两类:一类是职业音乐教育;一类是学校音乐教育。两者都属于乐官之长“大司乐”领导。据《隋书・音乐志》说,职业音乐教育机构是十分庞大的,在人数方面除了“旄人”(旄人,周代官名,掌教乐舞)所属民间乐舞的人数无法计算外,其他有明显确定额的多达1463人。“这个机构的职务,包含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方面。光就音乐教育来看,也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学校。再从学制、专业、学龄及学习内容等方面来看,学校都有严明规定:“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十五岁),舞《象》,学射御;二十二冠,始学礼。”“以乐德教国子,中和、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一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

全文阅读

中国古代音乐审美教育思想对音乐教育的启示

【摘 要】 随着现代社会对于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进一步重视,我国2011年的音乐新课程改革又把“以审美为核心”列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由此可见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在现代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中国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是怎样步履艰难的走到今天,并出现在官方的正式文件中,我们只能从历史的长河中寻求根据,得到我们需要的启示。

【关键词】 古代;音乐审美;教育;启示

我国2011年颁布并试行的新一轮的音乐课程标准把“以审美为核心”明确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首,自此,音乐所具有的审美意义、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得到了人们的充分肯定。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内因与外因相结合产生作用的结果。“以审美为核心”理念的确立,外因是现代社会对于美育的重视及对于音乐教育美育功能充分利用的人类社会环境;内因就是本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所以,我国音乐课程标准“以审美为核心”理念的确定与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基础必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发挥作用。我们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一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事情,因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由于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审美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它总是引导人们对于美进行感受、鉴赏,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美的活动,并且凭借形象思维的方法,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音乐审美教育就是通过人对美的感受,引动其感情的激荡,造成感情的共鸣,使之在愉悦中受到教育。音乐审美教育让人们拥有欣赏音乐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使人们善于发现、感受、把握世界和人自身的美,还能够使人们通过“美”体察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创造自身和社会的美。

普通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理念的最终确立,根本原因还是要从音乐审美教育功能在我国音乐教育历史进程的发展与衍变中寻找。从我国自身的音乐教育发展来看,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大教育家孔子通常以美育作为德育、智育的一种教育形式来组织教育活动,使真、善、美在培养人的活动中达到和谐统一。他主张教育学生,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使他们的身心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对此,有学者作出这样的解释:“‘兴’,起也。诗言浅而易感,足以兴起人心,故曰:‘兴于诗’。礼以恭敬辞让为本,所以立身,故曰:‘立于礼’。乐所以调和情感,足以成性,故曰:‘成于乐’。”[1]

中国音乐审美教育功能作为音乐教育功能最本质的一个方面,它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其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有时被占统治地位的领导阶层重视,有时被打入冷宫,但却得到古往今来众多音乐教育家、音乐思想家所共识,并对其进行研究、论述。随着现代社会对于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进一步重视,我国2011年的音乐新课程改革又把“以审美为核心”列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由此可见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在现代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中国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是怎样步履艰难的走到今天,并出现在官方的正式文件中,我们只能从历史的长河中寻求根据。中国的音乐教育历史源远流长,由于其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所以音乐教育也自然而然地与“礼”紧密相联,于是在周朝末年和春秋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礼乐思想,将“乐”与“礼”,即音乐与政治联系起来,也就有了“礼乐”一词。孔子在区别美与善的同时,在实质上却是重善轻美,一再强调礼乐思想,认为“《韶》”乐既美又善,“《武》”乐美而未善。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主宰思想的儒家思想,其强调的礼乐思想,实质上就是将音乐置于礼的制约之下,成为封建社会“礼”的附庸品。所以,儒家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特别是音乐的教化作用,始终强调“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重视音乐对于人民的潜移默化作用。儒家的“礼乐”思想对于社会的发展、音乐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从音乐这门艺术形式自身的审美意义上来说,儒家的“礼乐”思想却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遗留了较深的负面影响。儒家乐教重教化、轻审美,没有真正将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作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人类的审美对象,更谈不上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完整的人格塑造为目的。它是以培养为封建社会等级制服务的社会成员为目的,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为根本,使“乐”仅仅成为礼教的一种手段,一个工具。

全文阅读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作者简介:刘新芹,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专业:艺术学,方向:音乐教育

摘要:综观我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因为社会环境的变迁,音乐教育存在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本文主要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古代音乐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宗教性、审美性和功利性。通过探究中国古代时期音乐教育发展史上音乐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对比今天的音乐教育并且给我们现今的音乐教育发展带来启示。

关键词:音乐教育 功利性 审美性 宗教性 教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一、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时期,音乐作为神与人相沟通的桥梁,音乐教育的宗教色彩甚为明显。不论是乐师、乐舞还是创作流传下来的古代乐歌,无不与神明、自然关系密切。这充分说明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音乐教育虽然还处于萌芽阶段,但是音乐教育的性质已带有宗教色彩。而从功利性与审美性来说,功利性占据主要位置。原始社会时期的音乐活动多事巫师为了祈求神明的庇佑,而进行的一系列的祭祀、祈福活动。

尽管在现代看来,我们可以通过出土文物以及文献记载,追溯原始社会的音乐状况,但是毕竟是不完整的,因为时隔久远,我们很难一言以蔽之。但是在古文献记载中,我们一直可以看到的是,音乐从起源就一直与神、巫密不可分,这使得音乐教育带有一种神秘色彩。在《尚书・舜典》中记载“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神人以和”。在我国巨大而辉煌的文化遗产中,神话传说是重要的部分。女娲、伏羲、夔等都是这一时期著名的乐师。乐歌、乐舞活动的教习传承,必定经过一定的音乐教育活动,在这里音乐教育就被冠上了宗教的色彩。

二、先秦时期

全文阅读

论古代礼乐教化思想对当今音乐教育的启示

摘要:在中国古代漫长的音乐教育发展中,礼乐教化思想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有时甚至被当做治国的方针。在今天,社会经济状况与古代已大不相同,如何把礼乐教化思想中合理性的、精华的部分传承吸收,使其适合当今音乐教育的发展为今所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古代音乐教育中礼乐教化思想(以西周时期与孔子的为例)的简述及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思想中的体现,寻找其再当今音乐教育中的闪光点。

关键词:礼乐教化 音乐教育 启示

一、中国古代音乐教化思想简述

礼乐教化思想在我国古代音乐教育中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本文以以西周时期与孔子的音乐教化思想为例简述这一思想的要义。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注意到了音乐的教化功能。《尚书・舜典》中记有:“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神人以和。”由此段话可知,当时人们已经开始注重音乐教育的道德教育功能,通过学习音乐使贵族子弟达到个性正直温和,宽大谨慎,刚毅而不粗暴,简约而不傲慢的境界,这是周代礼乐教育思想的先声。到了西周时期,礼乐教育开始作为治国方针被提上日程,并且成为西周音乐教育的主体,具有伦理化、政治化、宗教化的性质。这一时期的礼乐教育也具备了审美教育的性质,在具体的实施上礼乐教育互为表里,各有侧重。在教育活动中以音乐为手段,但德育在当时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音乐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非为了提高人的素质,始终是统治者用来教化人们的工具。以后的朝代大多沿袭西周的礼乐制度,看重音乐教育功利性的作用,这必然会忽略其对于人自身的锻造作用。

孔子是乐教思想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开创私学,在学校中开展“六艺”教育,《论语・泰伯》中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音乐教育的完成看做是整个教育完成的标志,礼乐教育是孔子音乐教育内容的主体。但孔子的礼乐教化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所谓“礼乐 礼乐”,礼始终摆在乐的前面,实施乐教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辅助礼制治国,音乐教育不是作为一门艺术来发展的,即使在当时得到了相当的重视,也始终没有自己独立的品格,单纯的以育人为目的也更无从说起。不论是对待西周的礼乐制度还是孔子的音乐教化思想,都应该辩证的看,挖掘出适合当展的精华部分加以适当的修改以适应当今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礼乐教化思想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近现代时期的音乐教育史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在这一时期内,西方的音乐教育思想传到中国,与中国传统的礼乐教化思想发生碰撞,同时也是古代礼乐教化思想与当今音乐教育的过度连接部分。

全文阅读

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历史演进

摘 要: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和音乐思想的重要传承途径。在夏商周时期,音乐教育出现萌芽,并且经历了巫术神秘化到系统化贵族化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重视音乐的重要教化功能,将音乐作为君子六艺的必备环节。从汉代到明清时期,音乐教育的专业机构的建立完善,逐渐发展成为服务于统治阶级政治仪式和君臣享乐的专门性技能教育机构。

关键词:古代音乐教育; 历史; 演进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53-001

一、夏商周时期:音乐教育的系统化和贵族化

音乐作为社会文化形态,在古代出现直接从劳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号子。原始音乐广泛出现于宗教祭祀活动。夏商周时期出现学校的组织机构,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等。《孟子》中:“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商朝的音乐歌舞是进行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统治阶级学习音乐教育,是为达到维护阶级统治的目的。周朝推崇礼乐执教,从对天神的祭祀转移到强调等级制度的社会道德规范。《周礼・春官・大司乐》提到:“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成均即为古代学校,大司乐即为中国古代的乐官。有学者将成均解释为“以音乐教育为重要内容的学校”[1],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不涉及建立机构。并且成均之法解释为乐律学理论明显过于狭窄,具体参见刘勇的《“成均之法”辩》。[2]

二、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教育思想的一枝独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史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璀璨时代。音乐教育突破周朝礼乐制度的刚性制约,私学逐渐在各地兴盛。在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中,最为重视音乐教化功能的是儒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音乐教育的倡导者。孔子花费多年的心血整理古代文献资料,其中对于《诗经》的整理和教授,对于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的弘扬和践行,为中国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孔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能够培育美好的道德品质和提升人的精神生存世界。他将音乐作为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必备环节,列入教育课程,并视为君子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能。孔子强调礼乐治国,将礼乐并重,并通过礼乐教育贯彻儒家学说“仁”的道德实质,实现教化民众,治理天下的政治功能。在《论语・阳货》中,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孔子要求从礼仪的玉器、钟鼓等外在形式中发掘所承载的教化内涵。在这里,孔子对音乐实现了祛魅化和人文化的双重进程,消解音乐与巫术相联系、与鬼神相沟通的形而上的神秘功能,建构了音乐人文化的教化功能。孔子倡导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成为儒家经典的审美教育思想。

三、从汉代到明清时期:音乐教育专业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全文阅读

如何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融入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

摘 要:蒙古族民歌是在蒙古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音乐形式,历史悠久。随着社会的发展,体现民族精神和文化的民族音乐不断被人们忽视,现代音乐亟须融入民族音乐特色,民族音乐的融合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将民族音乐教育渗透到钢琴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升蒙古族音乐在钢琴教学中的比重,让学生更加了解并弘扬蒙古族音乐和文化。

关键词:钢琴教学;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民歌是在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是蒙古族文化精髓的体现,反映着蒙古族的特点,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文化形式。为了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应将蒙古族民歌融入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去。

一、钢琴教学中融入蒙古族民歌的重要性

蒙古族民歌代表着蒙古族的精神面貌,融入了蒙古族的文化精髓,饱含着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愿望。蒙古族民歌不仅是歌曲的一种形式,更是蒙古族文化的载体。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融入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有着重要的意义。

1.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

蒙古族文化经过发展,内容不断丰富,蒙古族文化已经成为反映蒙古族人民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文化之一。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融入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融入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能帮助学生形成传统的民族文化意识,感受到传统民族文化精神的魅力,了解蒙古族悠久的历史和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使民族文化精神在教育教学中得以发扬和传承。

2.发展现代音乐教育的重要方向

全文阅读

试论大学音乐素质教育中古典与流行的有机结合

摘 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对音乐的向往和追求不断提高。大学音乐素质教育是大学课程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的素质教育可以让学生开阔思维,提高记忆力,发展自身的智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音乐的鉴赏中获得精神支持,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自己的良好心态等。针对大学音乐素质教育中流行跟古典音乐的有机结合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积极性;现代化元素;改革创新

音乐属于艺术课程的范畴,不仅可以培养人的情操和鉴赏

力,还可以提高其思维和记忆,有利于人的工作和学习状态的提升。大学音乐素质教育中主要有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两种,但这两种音乐从不同时期发展而来,具有时代特征的差别,但两者在本质上具有共性。所以,如何实现大学音乐素质教育中古典音乐跟现代流行音乐的有机结合,对大学音乐教育至关重要,甚至会影响到未来音乐事业的发展。

一、古典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的特征

李岚清在《李岚清音乐笔谈》中提到音乐的重要性:“音乐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还可以启发创意,有利于自我情感的表达和抒发。”喜欢和热爱音乐,可以完善自身的文化修养。现代音乐主要分为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两大门类。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主要是指规模宏大、影响深厚、结构复杂,具有持久性效应的音乐,而现代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主要是指广为流传、通俗易懂、活泼的音乐,两者表面看似存在很大

区别,但其本质上存在一定的通性,所以,并不存在真正的矛盾和

冲突。

全文阅读

蒙古族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实践

摘 要:蒙古族传统音乐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中加强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传承,能够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与方式做好传统音乐的教育,从而发挥高校传承的优势。对蒙古族传统音乐特色进行分析,结合当前的传承现状与高校音乐教育中蒙古族传统音乐传承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从而探讨蒙古族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途径。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音乐;高校音乐教育;传承;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210-02

加强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对于蒙古族传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的民间传承受到较大的挑战,在高校教育中,加强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将现代化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文化相结合,采用高校教育中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与方式能够促进传统音乐的发展与传承。

一、蒙古族传统音乐特色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悠久的音乐文化历史和音乐文化品种,包括具有特点的蒙古族民歌、马头琴等特色音乐表达方式、民族乐器等,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蒙古族的文化特色以及丰富的人文历史。

(一)蒙古族歌曲

蒙古族歌曲是蒙古族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类型,蒙古族传统的歌曲类型包括长调(乌尔汀哆)、短调(宝格尼道)以及呼麦等多种类型,其中以长调与呼麦最具有草原文化特色。长调声音恢宏雄壮、无固定节拍、节奏循环规律,气息宽广、曲调高亢悠扬,内容丰富多样,通过长调反映出蒙古族人民的风土人情;短调具有鲜明规整的节奏和轻快的速度,而且短调吸收其他民歌的特点而呈现出特有的效果,包括《嘎达梅林》《森吉德玛》《达古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草原之夜》《飞速的枣红马》《亮鬃黄骠马》等都具有草原文化的特色;呼麦是蒙古族传统音乐的特有技法,通过独特的“喉音”艺术,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

全文阅读

谈当下基础教育中的古典音乐

【内容摘要】近些年,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承担着学生美育重任的古典音乐发展情况堪忧。文章结合我国教育阶段性发展的特点,分析现当下古典音乐在基础教育中的发展情况,提出有利于古典音乐传播的观点。

【关键词】基础教育 古典音乐 娱乐载体 精神内涵

古典音乐①是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精华。美妙的古典音乐,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却遭遇了尴尬:在学术界和学院派眼里古典音乐被奉为经典,在中小学校里却不能被学生广泛喜爱。在我们的中小学校园里,似乎学生感兴趣的只有《江南style》或《小苹果》等流行音乐,后者甚至取代了一些学校校园体操音乐的位置。

探究当下古典音乐的存在状况,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同样都面临着古典音乐艺术发展日趋低迷的危机。有观点质疑,古典音乐对于尚在基础教育阶段学龄的学生来说比较难懂,很难了解作品内在的精神表达,好比小学生们背诵古诗词一样,不能即时理解,只在其口未入其心。难道因为古典音乐内涵深刻,讲解耗时就要避重就轻?殊不知,即刻见效的益处多不长久,构筑精神城堡的基石却需长时积累。不是所有的功效都可以立竿见影,但是否不“见影”其价值便不存在?古典音乐在基础教育中的发展已经低迷到了一定程度。更令人痛心的是,当下在中小学校园里,口水歌肆意横行,虽谈不上“毒害”学生,但其终究没有任何的营养。2014年9月9日,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工作在一线的人民教师,发表了引人深思的谈话,其中讲到他很不赞成把书本里的中国古代诗词都给删掉②,他认为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应该让学生们从小就学,继而建立受用终生的民族文化自信。由此可见,古代诗词与古典音乐在基础教育中有着非常相似的不堪境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③,让学生从小就接受古典文学、聆听古典音乐,即便仅能收获对于内容的记忆,这样也是有意义的。接受过相关教育的学生,他们到了一定的年龄,到了一定的情境当中,那些记忆自然而然就会被重新触动,彼时的眼中物、胸中情、脑中事高度相互共鸣而豁然开朗,这便是早时学习的功用。

古典音乐在学校教育中已如此不被重视,那么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媒体又是否做了积极引导呢?

在现代的电视与网络平台上,古典音乐也被大量真人秀、生活类、婚恋类节目扭曲,沦为这些节目的娱乐载体。例如,2011年上海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节目的年度亚军获得者“菜花甜妈”,她将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中的一首经典男高音独唱曲目《今夜无人入睡》填入新的中文歌词,演绎成蔬菜市场版的《送你葱》而博得观众的捧腹大笑。当我们看到该电视节目拥有很高的点击率和很强的娱乐效果时,也会为古典音乐的精神内涵被无情剥离而扼腕叹息。在这类节目里,古典音乐作品内涵中的精神导向层面、能够表现出的精神愉悦与艺术审美的真善美被完全抽掉,取而代之的是纯粹娱乐、追求轻松的大众性消费方式。是因为古典音乐作为人类精神精华存在的小众性,还是因为现当代各种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纯娱乐化制作使古典音乐的精神内涵被无情剥离?众所周知,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学龄的学生,他们没有很强的鉴别能力,他们需要媒体节目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方向性引导。

古典音乐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吸纳现代音乐文化中有价值的、能体现当代精神风貌的音乐元素。不断创新的音乐家也不在少数,理查德・克莱德曼和马克西姆等人就在此方面做得很有成效,集古典和现代之长的音乐作品使我们眼前一亮,也开辟出了一片属于古典现代相融合的音乐天空,让人感受到二者结合的无穷魅力。为古典音乐的传播也找到新的途径,不让其沦为娱乐节目的附庸,也不是成为基础教育中的摆设。

未来的古典音乐在基础教育中要怎样存在?古典音乐常被类比为展厅里的高雅艺术展品,神圣却不可触及。要改变古典音乐的发展状况,要让其走下展台融入我们的音乐生活。或许未来,古典音乐会成为学生们精神领域的信息共享活动,与听者不再是以施与受的形式存在,而是双方相互作用完成共通的一种精神对话。对于学生们来说古典音乐到底是鸡肋,还是佳肴?也将由他们自己去甄别、去选择。

全文阅读

如何在蒙古音乐教育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摘要:主体性教学是现代教育理念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主体型人才。在蒙古音乐教学中,想要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就需使得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蒙古音乐学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作为连接主体性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有着重要的意义和运用。

关键词:蒙古音乐 主体地位 学生

随着我国社会科学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人才的培育成了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新时代就要求社会学校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培育创新型人才。本文就针对如何体现在蒙古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目的,研究学生主体性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课堂教学手段进行研究。

一、蒙古音乐学习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内涵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随着时代进步的要求而发展出来的,其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学活动为核心的蒙古音乐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蒙古音乐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使得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在蒙古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达到发展学生主体性的目的,就必须在教学设计评价中的各个环节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得学生更有代入型的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蒙古音乐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状况、学习需求灵活调整教学方案,真正的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对于蒙古音乐的学习来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蒙古音乐的学习兴趣,而蒙古音乐的学习关键就是要激发学生对其的学习热情,所以在蒙古音乐学习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

二、要在蒙古音乐教学过程中建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

在现代教育理念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相结合的背景下,蒙古音乐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来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任务并且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且根据学生反映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进行授课进度的调整,促进学生自身主体性的发展。众所周知,音乐教育是美学教育的一部分,而美学教育又是社会注意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蒙古音乐的学习过程中积极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对于美学教育的认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美学水平,所以在蒙古音乐的学习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更好的因材施教,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这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蒙古音乐教学模式对于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根据蒙古音乐课本的教学安排,结合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特点,积极地听取学生的意见,真正地把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根据学生对于蒙古音乐的学习进度来安排学习内容,只有建立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才可以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蒙古音乐教学中建设以学生为主体性的教学模式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从学生的内心开始,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蒙古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积极自主地开展对蒙古音乐的学习,教师积极地听取学生们的意见,保证学生在蒙古音乐学习中的主体性,起到对于物理学习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