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代文化常识

导引:走进历史,了解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知晓我国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对拓宽我们学生视野,增长见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现归纳如下:

一、地名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全文阅读

[古代诗人阅读]高考必备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的范围相当广泛,天文地理、科举官职、礼仪习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等都包含其中。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对解释字句和理解内容很有帮助。现就中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古文化常识,作简要说明并归纳整理。

姓名称谓

1.谦称:主要用家、舍、愚、贱、敝、鄙、小等自谦,如“老臣贱息舒祺”(《触龙说赵太后》)。帝王自称朕、孤、寡人,臣子称臣、仆、下官,女子称妾,如“是寡人之过也”“臣之壮也”(《烛之武退秦师》)。

2.敬称:主要有称对方的字、号、斋名、谥号、庙号,如“子犯请击之”(《烛之武退秦师》)、“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称对方的官名、爵名,如“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退秦师》)。用令、尊、贤、贵、高、玉、大等敬辞表尊敬,如“恐太后之玉体有所隙”(《触龙说赵太后》)。其他朋友尊长称公、卿、君、大人、夫子、足下、子、媪、执事等,如“今急而求子”(《烛之武退秦师》),“夫子哂之”(《侍坐》)。

3.贱称:主要有竖子、小子、黔首等,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小子无所谓”(《孔雀东南飞》),“以愚黔首”(《过秦论》)。

4.特称:“从”表叔伯关系,“先”表已逝的尊长。如“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

官职科举

1.官职:表授职的有拜、除、授、补,表升职的有迁、擢、升、陟,表降职的有黜、谪、贬、罢、左迁,表调动的调、徙、改、转、放、出、移,表到任的有就任、下车、视事,表主政的有知、用事,表离任的有乞骸骨、致仕等。如“拜臣郎中”“过蒙拔擢”(《陈情表》)、“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予出官二年”(《琵琶行》)、“赵太后新用事”(《触龙说赵太后》)。

全文阅读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摘 要:从结合注释,在简单的解释中挖掘丰富的内容;在一定时期进行整体分类;在文本叙述中于无疑处生疑;厘清本源,激发兴趣等方面,对人教版必修教材古代诗文部分进行归纳,形成相对完整的古代文化常识。

关键词:古代诗文;古代文化常识;继承;梳理;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7-0063-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涉及“登进士第”“兵部”“庙号”“太子”等关于古代科举、职官、姓名等方面内容,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与要求的一次变化。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归纳,激发趣味性,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的积累,在大数据时代显得意义重大。

通过研究,对人教版必修教材古代诗文部分进行归纳,形成相对完整的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时,一是结合注释,在简单的解释中挖掘丰富的内容,二是在一定时期进行整体分类,三是在文本叙述的过程中,于无疑处生疑,四是尽量进行追根溯源的丰富,厘清本源,激发兴趣,在有趣中积累,而非死记硬背,同时也要把握好深究与拓展的度,不可本末倒置。

《沁园春・长沙》中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诗句,其间的“万户侯”注释为:食邑万户的侯爵。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侯爵”地位很高,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的特权。“万户”是说所食户数是一万户。在古代地广人稀、人口数相对今日较少的情况下,可以想见“万户侯”的优越地位与显赫权势。而词人却说“粪土当年万户侯”,把极高的权势地位视为粪土一般,表现出词人和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关于官职,在古代散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如果简单告知学生是一个官职,就如同向大海投掷一枚石子,不会泛起任何的涟漪。了解官职的职属,对于学生把握作品中人物行事用语、经历乃至人物形象和精神都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史记》在文末有“太史公曰”,这里的“太史公”指的是司马迁,司马迁继其父“太史令”,掌天文图书等,古代主天官皆尚公,所以称司马迁为“太史公”。《张衡传》中有“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的句子,这里的“太史令”,学生可能望文生义,理解为和历史有关的官职,实则就是掌管天文、稽定历法的官。张衡在此职位上所为就可以理解了:“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

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其中的“行李”注释为:出使的人。在备课过程中,要有于无疑处生疑的精神。“行李”和“出使的人”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这个问题,虽然对于理解文本可能不是一个障碍,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培养质疑探究精神。

全文阅读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

中国的古代文化常识相当复杂,涉及到古代纪时方法、节日风俗、服饰饮食、官职称谓等诸多知识,对于这些庞杂的古代文化常识,学生还无法既系统,又细致地了解到,但是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意识到其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知识的同时不断积累古代的文化常识,进而提升学生的知识量以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一.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作用

1.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不可能全部接触或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常识。例如,古人一般都有名、字、号,如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字号五柳先生。对学生进行名字文化常识教学,可以让明白古人的名、字、号都有具体的规范,与现代人的名字有很大的出入。

2.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

古代文言文中很多知识点有时凭借逻辑、语法等知识是不能解决的,有时得从古代文化常识方面来解读。例如,《孔雀东南飞》中“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中的“青庐”,就是一处关于礼俗的文化常识。“青庐”是指用青布搭成的蓬帐,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所以,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准确理解文意。

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实施

1.随文突破

全文阅读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

安徽省南陵中学教师

一、文化常识题考查回顾

高考对文化常识题的考查是社会选择的结果。高考初创与探索时期(1952-1965年)以作家作品常识为主,文体知识(1956年)和表达方式(1957年)各出现一次。恢复高考后,自1981年始,文学常识题再次被纳入高考考查内容,1983年改“文学常识”题为“语文常识”题,考查内容愈加丰富,包括默写、文体常识、作家作品常识、古代文化常识、汉字构字知识和文体知识。

到2001年止,历年高考都以文学常识的考查为主。其中有几年涉及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考查对“太行山、江表、关西和百越”四个地理名词解释的正误辨析,1993年要求考生判断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首诗的传统节令,1994年考的是传统礼貌称谓“令和家”的正确使用,1995年又是考古代人物称谓“名和字”的解说,这四年连续考查某一文化现象,而1998年则同时涉及古代的教育科举、职官沿革和纪年纪时等文化现象,真题如下: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全文阅读

古代文化常识小辑

一、代称

1.黄发、垂髫: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代指老人。垂髫,指小孩垂下来的头发,用来代指小孩。如《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伛偻、提携:伛偻,驼背的意思,老年人弯着腰,故“伛偻”指老人;提携,小孩由大人搀着走,故指小孩。如《醉翁亭记》:“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3.布衣:古代平民服装以麻布制成,因此用“布衣”借称平民百姓。如《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近代专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4.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代指音乐。如《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醉翁亭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5.社稷:社,土地神;稷,谷神。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就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如《陈涉世家》:“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二、风俗礼仪

6.谥号:古代帝王后妃、文武百官以及鸿儒耆宿或有“忠勇义烈”行为的人死后,朝廷或私家给其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这种称号叫做“谥”或“谥号”。如范仲淹谥号“文正”,欧阳修谥号“文忠”。

全文阅读

技校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缺失的分析与对策

摘 要: 中国自古至今就是文化强国,中华民族最大的凝聚力就在于中华文化。文化在中国有代宗教的意义,无数文人墨客无不景仰。作者所在的教研组本学期增加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力图让学生走近历史,从常识这个角度了解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本次课从古代称谓习惯、各年龄段称呼、历法与纪时、学校与书院、科举等方面进行讲解,但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我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多不解,缺乏兴趣。只有从学生熟知的人和事入手讲解,学生才表露出学习的兴趣。本文主要分析了学习古代文化常识的意义,及技校生对于古代文化常识缺失的原因,并从课堂教学角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技校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兴趣激发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 人文精神的塑造离不开教育,尤其是社会历史文化的教育。中央电视台的名嘴——朱军,在做节目的时候曾闹过一个笑话,他在谈话时将对方的父亲称为“家父”。这件事一度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就是因为他没有弄清楚称谓中的敬称和谦称,所以才会犯这样的错误。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连请假条都写不好,不但不写“尊敬的某某老师”,甚至连“老师”俩字都不写,直接就是“我今天病了,请假两节课”,然后大笔一挥,在落款处签上他或她的大名,前面也不写“学生”二字。远至名人,近至我们的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都是不够的。因此,学习古代文化常识,并将它作为本校语文课堂教育的补充,是学生在语文基础课业中放松的极好的清凉饮料与滋补剂。

一、学习古代文化常识的意义

(一)古代文化常识概括了古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适当积累有助于学习文言文,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也有着重要作用。

(二)读史使人明智,古代文化常识能帮助我们吸取古人的经验和教训,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丰富我们的思想和知识,帮助我们解放思想、增强创新精神,使我们更有智慧。

(三)古代文化常识了解得多,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文化常识,如论语、唐诗、宋词或者一些有气节的文人,帮助自己找到方向,培养文明礼仪,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了解古文化常识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全文阅读

初中古文化常识系列解读之古代器具

[导读·指要]

中国古代的器具品种众多,样式各样,美轮美奂。无论是在器具精美的外形上,还是在器具隐含的特定历史文化上,都值得我们欣赏与探究。

[解读·探究]

一、古代酒器

典例1: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解读:觥,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

典例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

解读: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全文阅读

信息技术文化常识课运用

摘要:上海市教委组织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上海课程改革中为高中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教材。在使用时发现,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在了解、理解方面有诸多困难,对这门课常常缺乏兴趣。搜索有关文献发现,国内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法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十分罕见,而互联网上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网站都比较专业,通俗性欠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笔者运用信息技术,制作了中国戏曲、书法篆刻、古代建筑、工艺美术、中国服装、中国服饰等课件,帮助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提高了《古代文化常识》选修课的质量。制作课件可以依据如下策略:

1、课堂演示式教学策略。它首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的实施上,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自己收集相关的信息,并加以处理,将相关的内容和拓展信息制成课件,上课时演播给大家看。另一形式是由教师制作课件,授课时由教师将课件演示给学生看。这种形式,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方面的讲课变成学生的主动求取知识和多感官的刺激,使“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例如,古代文化中的传统节日,先由学生们根据教学目标,分组分别把某个节日制成课件,同时列出不理解的内容,然后在上课时利用网页进行演播交流,不理解的地方请大家讨论解答,使学生们在主动探求中提高自己。

2、个别化教学策略。在教学的实施上,让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各类教学资料库、信息库、数据库中,选取学习信息,确定学习内容来完成学习;同时,在电脑的帮助下及时修改补充内容。以“诗词歌赋”一课为例,先由教师利用网络公布要求、参考书目、网站地址,再由学生根据书目通过校园网搜索阅读相关图片与文字,然后在校园网上互相阅读并点评,教师适时转播学生精彩的作品及点评;然后由教师总结;最后,由学生完成自己作品的修改。

3、情境参与教学策略。教师的作用是充当导演,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和功能,将相关的内容和信息集中起来,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使学生在这一特定情境中去体验。

古代文化常识选修课与信息技术整合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要以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为出发点,信息技术服务于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我们还重视利用信息技术结合传统方式的运用。例如,让学生对某一类古代文化知识熟悉之后,写一段或一篇短文,《小议古代的玉器》是学生写的短文,文中写道:“我们学习屈原的《涉江》,内有‘被明月兮佩宝璐’的句子,在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渔父以‘怀握握瑜’来比喻屈原的坚持操守,忠贞不渝。这里的‘明月’、‘宝璐’、‘瑾’、‘瑜’都是古代的玉器……直至今日,不少人名字中仍有‘珍、璋、环’等字,可谓影响深远。”这篇短文并没有系统介绍古代玉器,这是由于阅历知识所限,但学生能结合课文从几个方面作介绍,可见学习之认真了。现在我们采用把学生写的若干篇短文贮存在软盘或闪存盘中,而后通过电脑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们一起来点评。同时,还能够把与短文中有关“玉”的图片显现出来。

在古代文化常识课中运用信息技术,丰富了古代文化常识的呈现方式,拓展了学习古代文化常识的方式。信息技术不仅是丰富的资源,而且是有力的学习工具,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为学生学习古代文化常识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反复出现多种教学信息,学生可听可视。教师组织学生上有关网站自主选择信息,反复强化;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主动选取和控制教学信息,自觉强化。学生愉悦、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在古代文化常识课中运用信息技术,更新了教学古代文化常识的方式,尝试了生动活跃的师生互动方式。师生互动方式是很值得推广的一种方式。在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运用信息技术以后,在电脑里建立分类表,随时输入、整理,拓展了学习古代文化常识的卡片积累,分类抄录方式,使学习变得更方便、更快捷。由于多媒体的缘故,古代器具的图片可以与文言字句共存,丰富了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抄录的呈现方式。通过校园网和互联网,学生们群策群力,很快就可以在网上找出有关字句,讨论它们的不同,还可以利用网上下载的图片来区分它们的特点。信息技术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古代文化常识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全文阅读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长治学院 中文系,山西 长治 046011)

摘 要: 古代h语是新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丰富且复杂,多数地方性院校课程设置时给予的课时数较少,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选择,重视文字、词汇、古代文化常识及文选知识,淡化语法、修辞、常用工具书等内容,舍弃音韵学、古书注解及诗词格律,保证教学效果。

关键词: 古代汉语课程 新闻学专业 教学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内诸多高校近年来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强化。因为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向。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某些传统的、实践性不强的课程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其中,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程面临的挑战最严峻。

以笔者所在地方性本科院校中的新闻学专业为例,在课程设置上古代汉语属于专业基础课,但是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古代汉语课程经多次缩减后变为现在的51个总课时,据调查,有些地方性院校缩减为32个课时。在51或32个课时内如何完成古代汉语教学,是每一个任课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古代汉语在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工具课;由于其以古代书面语为教学内容,在学生接受和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无论51还是32个课时在多数教师看来是很不够的。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很有价值和意义的改革方案,教师必须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古代汉语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科学的古代汉语教学,赋予其一定的新时期使命。要进行科学的古代汉语教学,教学内容改革是最重要的方面。

从目前高校多选用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1]来看,教材共四册,内容包括文选、通论、常用词三部分。文选涉及先秦两汉及唐宋时代的经典散文和诗歌。通论包括古汉语常用工具书、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音韵学基本知识、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诗词格律等内容。常用词部分列举了古代常用词的常用意义,这部分教学中一般融入文选讲解,不单独占用课时。可见,内容非常丰富,在有限的课时之内,势必无法完成这么多内容的教学。即使一些内容相对简单的古代汉语教材,只是文选选择得少,通论略去诗词格律及常用工具书介绍,不论这样设置是否合适,在如此少的课时之内依然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新闻学专业教学中,结合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选择,是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各高校新闻学专业培养方案来看,都谈到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或写作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化修养。依托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新闻学专业古代汉语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及语言文化修养,而要淡化与这一培养目标关系不大的内容。立足这一原则,笔者认为古代汉语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文字、词汇知识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