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代散文

古代散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代散文教学研讨

我国实行新课程改革,新的课程理念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面对新课改以及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而本文则从古代散文入手详细分析如何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推动高中语文教学的大发展。

我国古代政客和说客为政治的发展和国家的争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此间接的促进了古代散文的发展。中国古代散文可以分为古代记叙散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古代议论散文和古代抒情散文四大类,并且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古代优秀散文不胜枚举,其“文”和“言”为我国语文教学注入了丰富的内容。可以说,古代散文的教学就是母语的教学,通过古代散文,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而且能够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中国民族文化传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因此,面对古代散文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学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积极对古代散文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和重构,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促进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了解学生,重构教学内容

教材是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而学生学习状况则是教师高效教学的影响因素。高中语文教师在古代散文授课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等学习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只有这样,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才会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和优化,实现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古代散文,尤其是先秦诸子散文,其叙述的年代和背景以及发生的事情与学生生活的时代距离很远,因此,古今的差异导致学生对散文尤其是古代散文的了解比较少,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对选文进行细致的讲解,对文本知识进行分析还是首先对学生进行古代散文基础知识的普及,这都是教师在散文课的学习中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高中古代散文教学是母语的教学,因此,学生对古代散文语言的学习是重中之重,可是,文言语言基础知识和内容比较琐碎和繁多,因此,学生通过教材几篇古代散文篇章如何有效的掌握中国博大精深的文言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中、授课中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构,有效帮助学生在每一堂课的学习中,每一篇古代散文的学习中能够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初步掌握高中生所应具备的文言阅读和理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语言综合能力。

二、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优化教材内容

高中古代散文教材编订者在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培养目标选择文本的时候其对文本具体的知识和结构,文本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以及其它需要深入了解的文本知识并不能如工作在一线的教育者那样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解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对古代散文文本需要进行全面的细致的解读,在对所有文本知识结构进行整合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优化教材内容。前文提到,对于高中古代散文的学习需要学生掌握文言这一独特的语言知识,帮助学生从文言文的学习中窥探现代语言的精髓,让学生在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比较中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继承与发展。文言文的使用已经成为历史,但是,文言文的魅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文言文因其具有的“短小精悍”的特点依然成为人们在特殊情况下表达自己观点的首选方式,因此,教师在对文本内容解读中需要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优化教材内容,将古代与现代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古今的对比中,古今的差异中选择能够更好的形成自己的语言模式,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表达能力的提高。教材内容的优化是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显著表现,可以说,教材内容是单一的是死的,而教师对其整合则使得教材内容变得灵活而又多变,具有丰富的阐发性,因此,语文教师在古代散文的授课中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优化教材的同时丰富教学内容,丰富课堂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在古今语言应用中不断提高自己文字表达能力。

三、认识文体差异,充实教学内容

关于高中古代散文的授课方式不同的教师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而古代散文分为古代记叙散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古代议论散文和古代抒情散文四大类,因此,不同的散文文体对教学的要求亦是不同,因此,在古代散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教学内容、手段以及方法的不同,针对不同的散文文体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比如说,鉴赏古代叙事散文时,需要对事件及其故事情节、人物语言行动及其形象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分析;鉴赏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时,对文章描绘的自然风物、记叙的游历过程、视觉化效果的语言描写等方面进行讲解;鉴赏古代议论散文时就要注意说理的逻辑性;鉴赏古代抒情散文时需要注意表情达意的具体形象和语言。只有这样教师在古代散文授课过程中才不会因为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和教学过程的固定化导致教学的枯燥乏味,避免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习热情。高中语文教师对文本题材的认识,对文体的综合把握都会对教学内容的重构产生重要的影响,促进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高中语文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积极性解读和重构还需要充分挖掘高中古代散文的其他教学价值,可以说,古代散文对学生写作能力以及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积极引导的作用。

全文阅读

如何阅读古代散文

从先秦到清末,从史传散文、诸子散文到明清散文,中国古代散文可谓历史悠久,文质兼美,体裁丰富多样,内容包罗万象。面对如此浩如烟海,文质兼美的一篇篇古代散文,应该怎样来阅读鉴赏一篇古代散文呢?应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一篇优秀的作品,都是作家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是作家生活、思想、风格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一篇文章来源于生活,并反映社会生活的某种现象或某一个方面,那么,古代散文也不离外,他们所反映的就是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和生活经历。因此,学习古代散文首先要了解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思想意识、风格特色。但是,不同的作家,其生活经历不同,他们的思想意识也就不同,其作品风格也就不同。即使同一作家,他们的思想、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那么,作家的生活经历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动而改变,因而,他们的生活经历、思想意识、风格特点在作品中就有不同的体现。因此,了解作家及其作品的时代背景是学习古代散文的一个前提。例如,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整首词格调柔婉缠绵,文笔清新精致,语句直白,意味隽永,展示了女词人的细腻笔法。虽然同样是写离愁的,但是,与后期丈夫死后所写的《声声慢》风格却完全不同。《声声慢》词情凄清,着力渲染了“凄凄惨惨戚戚”的气氛,并反复诉说自己内心极度的孤寂感,诗人以残秋景色为衬托,抒发了亡夫家破,自己饱经忧患和乱离生活的深愁惨痛。

二、了解作品文体结构的特点

文体结构,就是看它属于何种文体。古代散文的种类多样,名目繁多。早在汉魏时期,曹丕在《典论・文论》中把文章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八体。自此之后,文体分类日益繁细。中唐以后,骈散分道。宋代应用文体以多达几十中,而到了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仅正统的文体就近八十种,可见文体在古代很受重视。古代散文大多遵循传统文体,因此,学习古代散文就应看清题目,辨明文体。如“记”,这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要求记叙何时何地何事,当事人,事情经过,作记原由等等。如苏轼《石钟山记》、姚鼐《登泰山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都是“记”体。这三篇有机都遵循“记”的体式要求。他们先记地点,次写景物或传说,再写事情,然后写功用或影响,最后写作记原由。文体起着对所写内容的框架作用,因此,学习古代散文,就应该看清题目,辨明文体。了解它的文体结构特点。

以上是对阅读古代散文基本看法,其实,阅读古代散文的方法很多,如多读读背,只要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认真努力掌握文言文的一些常识性的知识,阅读学习古代散文也就不再成为难点。

全文阅读

古代抒情散文阅读

【技法指津】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古代抒情散文的考查往往会涉及思想内容的概括分析与表达技巧的鉴赏评价。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阅读古代抒情散文呢?

一、情由心生:把握作品的情感

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古代抒情散文的情感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古代抒情散文主要运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手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古代抒情散文最常用的手法。

在阅读时,我们可以要通过文中感情强烈的句子,体味作者的感情,如范仲淹《岳阳楼记》当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醉翁亭记》当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等等。

二、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生活和思想具体分析

古代抒情散文是古代作家写就的篇章,他们生活的社会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因此,要读懂古代抒情散文,我们最好能了解作家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即使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作家,他们也有着不同的遭遇、思想历程和艺术道路,因而他们的作品也就各有自己的思想、艺术特点。退一步说,一个作家一生的创作是随着他的思想、艺术的发展而变化着的。因此,分析一篇古代抒情散文,我们应当而且必须具体了解这一作品是作家在什么时期创作的,具体了解这一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这一作家的一般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这一作家在这一时期的生活遭遇、思想状况及艺术进展,等等。如果分析作品仅限于就事论事,就作品分析作品,便很难认识这一作品的特点,更难作出恰当的历史评价。

三、休戚与共:分享作家的喜怒哀乐

全文阅读

阅读古代叙事散文的

古代叙事散文,或记载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载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古代叙事散文既是历史作品,又是文学作品,既记载了历史上的一些真实事件,又在记述过程中,运用了文学上的一些艺术手法。因此,古代叙事散文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思想性,二是艺术性,三是可读性。

阅读古代叙事散文,需要注意以下五点:

1.整体阅读,快速推进。初读古代叙事散文,只需了解其大概内容,弄清人物及关系、年代、地点、事件、景物、作者的思想观点等。古代叙事散文中专有名词的称谓十分特殊,譬如《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中有个人叫乐正夔,这个名字实际是“职业加名”的结构,类似的还有“盗跖”“匠石”等,对这些称谓学生不必仔细研究,只要联系上下文即可知晓。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根据问题的需要,精读语段相关部分。

2.关注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任何事件都离不开人物,古代叙事散文也大都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所以在阅读时应注意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评价,明确人物身份,明确作者的褒贬态度。

3.理清故事情节,感悟蕴涵事理。学生在阅读时,需要梳理出作者围绕中心人物写了哪些事情,表达了怎样的主题。古代叙事散文叙事技巧娴熟,比如古代叙述战争的散文,能把复杂的战争写得清清楚楚,精彩传神地再现敌对双方的政治、外交、军事斗争,有很强的艺术性。但任何叙事散文的最终目的都是阐述道理。古代叙事散文阐述道理的手法也相当高明,雄辩的分析劝导环环相扣,又常夹杂着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使文章生动有趣。

4.借助文史知识,克服畏难心理。由于历史变迁,当时的社会情形与现在不同,如无一定文化功底,对文中所写的现象也就无法理解。同时词义的变迁转化,这对学生的文言基本功提出了较高要求。由于古代叙事散文叙事简洁扼要,过多的省略句给理解制造了障碍,再加之如果所表达的思想又比较深奥,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要有信心。

5.联系语境,回归文本。联系语境,就是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下面以实词为例说明:①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推断。如“故狗似,似母猴,母猴似人”一句中的“”,初见时,可能不知其义,但根据语境,长得像狗和母猴,再根据字的偏旁,可以推测是一种动物。②借助语法结构推断。如“自放驴,取樵炊爨”中“樵”不能作“打柴”讲,因为它前面有个“取”字,只能作“木柴”讲。③借助文言句式特点推断。相似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意义往往有相同、相近、相反、相对的特点。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一句中的“见”,是被的意思。

阅读训练一

全文阅读

古代游记散文阅读

【例题解析】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醒心亭记

曾 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全文阅读

古代散文阅读之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技法指津】

散文与诗歌相比,篇幅相对较长,形式上约束较少,其外在表现或整或散,或缓或急,“散”是散文的基本特征。“散”,不是散漫杂乱,而是在多姿多彩的表现中,有充沛的思想情感贯注其中,在古代散文中,也是如此。因此我国古代散文就有“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古代散文“散而不乱”主要表现在:首先,章法散,行文从容自如,意到笔随,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其次,题材十分灵活自由。一篇散文,时而天上,时而地下,时而是对历史的回顾,时而是对未来的展望,纵线悠长,横面开阔。最后,表达方式散。抒情、议论、描写、叙述等方式在文中自由变换,运用灵活自如,使文章既有哲理的睿智,又有浓烈的诗情;既有斑斓的色彩,又有动人的节奏,表现出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

针对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我们在阅读时要做到:

1.提要钩玄。“提要”即提取要点,指从文中提取能揭示作者观点态度的有关词句,进行整理概括;“钩玄”有探索精微的意思,就是指通过那些重要语句,探求文字中隐含的精深道理。提要钩玄就是通过梳理归纳,理清线索,精辟而简明地抓住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伶官传序》虽然材料繁复,但是作者始终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所抒发的感情和提出的议论,都是从正反两个方面的鲜明对比中,阐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使得文章气脉贯通,前后呼应,散而不乱,结构严谨。

2.因声求气。“声”指节奏、平仄、押韵等外在表现形式;“气”指情感、气势等内在的精神气脉。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散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我们在阅读古代散文时要通过反复朗读作品的音节声调,注意体会文章节奏的流动、起伏和回转,从音节字句中感受文章的气韵,从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风格神韵。如《祭十二郎文》以情感领起全篇,作者完全根据情感的起伏变化奋笔疾书,文章一唱三叹,一方面尽情倾诉了自己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另一方面,在回环往复中不忘结构上的前后呼应、祭文的首尾规制。

【阅读训练】

梅圣俞诗集序

全文阅读

古代散文思路教学初探

思路就是人们思考某一问题时思维活动进展的线路或轨迹。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文鉴赏目标为“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理清散文的思路是题中应有之义。在鉴赏古代散文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对于阅读和写作都有重要意义。

理清思路,不只是划分大小段落层次,更重要的是,弄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分析思路的层次性与条理性。

思路的层次性是指思路能明显分为几个部分、几个阶段,而不是混沌的整体。层次性体现了思维的清晰性,体现了思维对事物从整体到局部的深入反映。思路的条理性是指思路的几个部分、几个阶段之间的顺序性,它不可以更换,不可以颠倒。条理性体现了思维对事物内在联系的的反映,事物发展有顺序,思路自然也就随之有相应顺序。思路的层次性与条理性是思路的首要特征。没有层次性,则模糊不清;没有条理性,则混乱不堪。

如李密的《陈情表》,全文向晋武帝陈述自己不能奉召的苦衷,充分体现了作者思路的层次性和条理性。首先介绍自己悲惨的身世,说明自己不能离开祖母;其次,追述两次未能奉召的经历,说明自己狼狈的处境;再次,说明自己尽孝正是依照当代治国基本原则而来;最后,表达先尽孝后尽忠的心意。作者把自己的苦衷,一一陈述,层次分明。同时,又十分有条理,层层递进,决不可以任意颠倒。而仔细看各段,仍然体现了很强的层次性和条理性。如第一段,写自己悲惨身世:先说自己很小便成了孤儿,由祖母抚养,说明祖母对自己恩重如山,没有不报答之理;再说没有亲戚,祖母无人赡养,必须由自己赡养;再其次说祖母病重,自己不能离开祖母片刻。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层次: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各大段落分别可以分为几小层?作者的思路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顺序可否颠倒?

二、体会思路的连贯性与跳跃性。

思路的连贯性是指思路各部分、各阶段始终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时空的接近、性质的相似、线索的贯通、情感的联系、思想的承接等。连贯性使散文思路畅通,行文自然。体会思路的连贯性,要体会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要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或者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或者作者的情感脉络。如《项羽之死》,按时间先后和事情发展顺序依次写:四面楚歌、慷慨悲歌、垓下突围、被困东城、东城溃围、自刎乌江。这些情节一环扣一环,十分连贯。但作者并非机械地、照相机似地记事,而是始终围绕塑造项羽性格来进行的,因此这种连贯不只是表面的连贯,更是内在逻辑的连贯。如项羽歌词突出的是客观原因导致自己的不利,东城慨叹的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东城溃围突出的是项羽斩将刈旗以证明自己善于打仗,自刎乌江突出的还是他那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这样,一个勇武盖世却又自矜功伐的末路英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性格贯通情节,使情节更加紧凑,思路更加连贯。

全文阅读

高中语文古代散文的审美价值

摘 要:高中阶段是学生审美观念、结构、心理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时的学校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散文的审美价值体现。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代散文 审美价值 教学策略

引言

高中语文教学情况的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古代散文教学中,学生多表现为兴趣不高;老师上课套路陈旧,缺乏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创新。同时应试化教学现象严重,忽视审美教学。这些都导致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强,这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此,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散文审美价值的体现。

一、 言简义丰的语言特色可以让学生追求语言美

在古代文学中,散文和诗歌是两种很重要的文体,他们在国家的历史、政治、外交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尚书》是用六种朝廷公文体裁记载国家大事的文件汇编,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特点。在古代,“学而优则仕”,这导致古代官吏大都由文人担任,这同时也就导致古代散文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从而使古代散文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语言文字呈现出简练的特点。古代散文“以准确凝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其语言“准确凝练,辞简意丰”,这常常让读者在诵读时感受到一种简洁有力、掷地有声、畅快淋漓的美感。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散文选文大都是名家名篇,这种阅读感受就能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如,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当然,高中语文教材的古代散文中类似语句不甚枚举,从上面的例句我们就可以窥看出文辞的简练美。古代散文的语句言简义丰,不管是事件记述,还是景物描写,完整的意思表达都是用最少的文字。古代散文短小精悍的特点与《论语》《孟子》等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表述特点有很大的共同之处。

从性质上来说,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的实用性要求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因为在言语交际中,我们的语言要高效的表达清楚意思,如何组织文字成为一个关键。高中语文古代散文言简义丰的语言,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模板,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启示。在日常生活交际中,有些人的表述过于嗦复杂,甚至词不达意,以致语句条理不清,无法理解,与古代散文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高中语文古代散文的语言表达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同时,在写作中,为了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学生作文中的语句往往嗦复杂,艰涩难懂,影响了整篇作文的美感,所以,古代散文言简义丰的语言特色对学生书面表达的提升的具有借鉴意义。综上所述,在学习古代散文时,其言简义丰的语言特色可以让学生追求语言美,无论是口头交际还是书面表达。

二、崇尚真实的情感特点可以让学生追求情感美

全文阅读

浅析高中语文古代散文的教学策略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实验高级中学)

摘 要:近些年,随着社会各界对国学教育的重视,高中语文课堂上,古代散文的教学内容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对于学生而言,古代散文的教育,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字词的释读上,也不能仅仅以文言文翻译为目的。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古代散文学习中的学习感悟,并且对自身的文化素养进行提高。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散文;教学策略;文化修养

高中古代散文,并不能用“文言文”这一术语来进行笼统的概括。古代散文具有较为独特的文学属性,在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重点字词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文化修养。所以,如何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学习古代散文,也是语文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作者内心情感上,古代散文有着更为强烈的表达,老师在教学中,也要积极地帮助学生,对内容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古代散文在语言上比较晦涩,在内容上又落后于白话文学。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古代散文的教学内容,进行合适的情境创设。另一方面,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也能帮助学生对古代散文中的内容进行趣味化的探讨,可以有效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鸿门宴》这篇古代散文的时候,老师不妨根据课文中的内容――“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在教室中进行相关的座次安排,然后让学生扮演相关的人物,根据文章中给出的内容,进行情景剧的表演。像其中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i以示之者三”等内容,学生都可以进行形象的表演。还有一些存疑的地方,比如说,“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这句话讲的是樊哙单人闯营。但是,当时鸿门宴上,项羽仅在帐中的卫士就有几十名,老师不妨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境进行演练,看看相同情况下,扮演樊哙的学生,能否顺利地冲进大帐。利用情境创设的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相关的探讨。

二、美化意境,帮助学生深化内容

全文阅读

谈古代散文的语言艺术

【摘要】 古代散文创造形象的一般有四种。掌握这四种方法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散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067-01

1 历史真实与文字加工有机结合

此种方式以《史记》为代表。《史记》作为历史著作在文学虚构方面必然要受到较多的限制。虽然司马迁具有严肃的史学态度,但他也并非只是简单地记录历史事件。司马迁十分重视塑造人物形象与描写人物个性,以便宜使他笔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能更加生动感谢人。一方面,司马迁善于精心剪裁——在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再现历史场景和人物活动;另一方面,为了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和增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司马迁常常在叙述和描写细节方面运用文学虚构——采用典型的文学叙事方法烘托场景,渲染气氛,塑造人物。

例如,“项羽之死”是项羽败亡的典型事件,司马迁就不惜笔墨运用生动的文学表现手法将其写得跌宕起伏与多彩多姿。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以得楚科?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苦何!”歌数阙,美人和这。项五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羽面对“四面楚歌”时的活动是“惊”“起”“饮”“歌”“泣”。司马迁仅用五个动词便刻画出了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