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观影活动总结

观影活动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居民生活质量报告

2003年10月,零点公司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在全国范围内对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的生 活质量进行了测评。本次调查在全国7个大中城市、7个小城镇及8个农村地区进行,最终获 得3968个有效样本。

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总体评价

1.近七成居民对总体生活表示满意,满意度较上年略有下降

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的中国居民对于目前个人生活感到满意。如果用5级量表的赋值 方法求取结果,即5分表示“非常满意”,依次递减,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排除回答“ 说不清”及“拒答”等不确定指标后求取均值,则目前中国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得分为3. 43分,处于“一般”和“比较满意”的中间水平。与2002年相比,目前对生活持高满意度的 居民比例(68.2%)略低于上年(70.8%),满意度水平较上年(3.49分)也略有下降。

如果使用粗略估算法,将对于目前生活状况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群体归 为高满意度群体,将“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群体归为低满意度群体(报告其他部 分使用的粗略估算法均采用类似的归并方法),则当前中国居民中高满意度与低满意度群体 分别为68.2%和25.2%。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存在较大差异,前者满意度 要低于后者,城镇居民中的高满意度群体与低满意度群体分别为64.2%和28.9%,满意度水 平为3.34分;农村居民中的高满意度群体与低满意度群体分别为70.7%和22.1%,满意度水 平为3.48分。与上年相比,城镇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水平较上年略有下降(3.38分3.34 分),但此变动水平在误差范围之内;而农村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水平较上年有较为明显 的下降(3.56分3.48分)。

2.与2002年相同,居民对未来生活抱以高期待

中国居民对于未来5年的个人生活水平表现出较高期待,76.4%的居民预期未来生活“ 会变得很好”或“会变得比较好”。如果使用5级量表衡量,以5分表示“会变得很好”,依 次递减,以1分表示“会变得很差”,排除回答“说不清”及“拒答”等不确定因素后求取 均值,则现阶段中国居民对未来生活的乐观度分值为3.82分,处在“与现在相比变化不大” 和“会变得比较好”之间偏向于“会变得比较好”的水平,这一结果与2002年中国居民对未 来生活预期乐观度水平基本持平(3.80分)。若用粗略估算法进行归并,目前生活乐观预期 者(76.4%)明显多于悲观预期者(4.7%),且乐观预期者较2002年(72.7%)略有增加 ,悲观预期者较2002年(5.5%)略有减少。

3.平静满足依然是居民的主流心情

全文阅读

宏观经济环境对并购活动的影响

摘 要:基于宏观经济动因,研究经济发展水平、利率与股票价格指数对我国总体性并购活动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除利率之外,经济发展水平及股票价格均与总体性并购活动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并且为总体性并购活动的Granger原因;在短期内,经济发展水平波动与股票价格波动对并购活动波动均存在正向影响,而利率波动对并购活动波动存在负向影响。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股票价格是我国并购浪潮的重要驱动因素。

关键词:并购;宏观经济环境;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4)06-0087-08

一、引言

关于并购活动的动因,西方学者通常是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和行为理论进行解释的。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并购浪潮一般由经济、管制和科技等因素的冲击所导致(Mitchell and Mulherin,1996;Brealey and Myers,2003;Harford,2005;Martynova and Renneboog,2008)[1-4];而行为理论则认为并购浪潮是由管理者的问题、自负及羊群行为所引起(Shleifer and Vishny, 1991; Bikhchandani, Hirshleifer and Welch,1992;Milbourn,Boot and Thakor,1999)[5-7]。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并购浪潮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公司管理者利用资本市场的过高估价而择时并购的结果(Shleifer and Vishny,2003;Rhodes-Kropf and Vishwanatan,2004;Rhodes-Kropf,Robinson and Vishwanathan,2005)[8-10]。尽管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环境不同,但并购活动总体上也呈浪潮式发展,并且具有周期性(唐绍祥,2006;刘淑莲,2010;张秋生,2010)[11-13]。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国内学术界主要运用归纳性假设分析方法来研究并购浪潮的驱动因素(刘淑莲,2010;张秋生,2010)[12-13],在采用实证方法研究中,唐绍祥(2007)运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检验了1998―2006年我国总体性并购活动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联性,发现经济周期、利率及股价与总体性并购活动存在长期均衡关系[14]。

总体而言,采用实证方法检验并购与宏观经济的关系,特别是运用中国公司并购的时间序列数据检验宏观经济冲击的影响还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于1998年1月至2012年12月发起的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运用协整检验、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及股价与总体性并购活动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利率与总体性并购活动并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经济发展水平与股价是总体性并购活动的Granger原因,而利率并不是总体性并购活动的Granger原因;短期内,经济发展水平波动与股票价格波动对总体性并购活动波动存在正向影响,利率波动对总体性并购活动波动存在负向影响。与其他研究中国并购活动的实证论文不同,本文的研究样本时间跨度长,采用协整检验、平稳时间序列数据的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检验并购动因,一方面可以克服多元线性回归在刻画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时可能存在的伪回归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与非平稳时间序列数据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相比较。本文研究结果与唐绍祥(2007)的结论有所不同,得出了一些新的研究结论。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检验我国已取得的各种归纳性假设,而且还有助于理解我国上市公司总体性并购活动的发展趋势,明确影响并购活动的宏观驱动因素,为公司预测与选择并购时机、提高并购协同效应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二、文献回顾

关于并购活动的驱动因素,西方学者大多是侧重于微观经济个体研究并购的形成动因,至今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尽管对并购动因的理论研究尚存较大分歧,但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大部分并购活动几乎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公司同时发生,这表明并购活动可能存在共同的驱动因素(Harford,2005)[3],即不同于微观经济个体的宏观经济动因,这些因素可能是经济发展水平、资本市场、产业冲击、科技进步等,本文主要从前两个方面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全文阅读

分析《海洋天堂》作为家庭伦理剧的艺术特色

《海洋天堂》也是2010年作为一部电影,博得了很多观众的眼泪,赢得了不少口碑。家庭伦理剧所表现的内容与主题思想,也会影响着受众的心理认同对于当代人的道德观念、情感观念、家庭观念的形成和取向具有潜移 默化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家庭伦理剧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

《海洋天堂》的剧本根据导演为自闭症群体做志愿者的亲身经历而撰写的。故事真实而感人。在影片里,导演在创作上选择了平凡人的平凡事。李连杰饰演的父亲王心诚与文章饰演的22岁患有孤独症的儿子大福相依为命,两个人关系融洽,然而,平静的生活却因为王心诚身患绝症而被打破。为了在离世之前给儿子一个好的安置,他四处打听求助,终于为儿子找到一个“新家”——海洋馆。

首先,电影将父子之情演绎的淋漓尽致,可能因为表现了自闭症人群特有的单纯深深打动了人心,再加上李连杰和文章两个人表演的很贴近生活,细节的部分很出色,影片总体没有太多的造作,故事很贴近百姓的生活。

其次,从故事的选材上,导演就选用了两个平凡人物作为主线,演绎老百姓平凡的故事,将生活中的细小的情节去感动观众,用一个悲情小人物的故事,着重用情打动观众,没有太多的过于造作的东西,观众比较喜欢。

最后,整部影片清新而自然,布景,道具,都力求真实。本片将海洋馆作为大福最美的天堂,整个故事也一直围绕着海洋馆展开,海洋馆是王心诚的职业住所,简单的房子,生活中琐碎的柴米油盐,令观众感觉到简朴温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积淀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的延续和转变,也反映出了人们在观念变化中衍生出来的重重问题;同时也会影响着受众的心理认同对于当代人的道德观念、情感观念、家庭观念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海洋天堂》它讲述了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就像法国电影符号学大师克里斯蒂安.麦茨所说,电影实质是“满足观众的欲望电影通过自己的结构来间接的反应无意识的欲望的结构,那么这个无意识结构实际反应了电影与观众之间的这种关系”。观众越是喜欢,那么这部电影虚构满足了观众的内心欲望,如果观众不喜欢,则是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

二、以“家”为核心

全文阅读

渗透“微粒作用观” 提升化学核心素养

摘 要:当今,“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已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建立“微粒观”等基本化学观念,学会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化学思维方式,能切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所需具备的“核心素养”打下重要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化学观念;微粒观;微粒作用观

一、问题提出

当今,“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已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化学作为一门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学科,它的学科素养中一项重要内容即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建立“微粒观”等基本化学观念,学会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化学思维方式,能切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所需具备的“核心素养”打下重要的基础。

山西师范大学梁永平教授指出:物质的微粒性认识和微观角度的核心是理解微粒作用观,是人们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之间的行为方式与物质宏观性质之间关系的根本看法,是科学认识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本思维方式。

本节课选取苏教版选修3《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教材中的《微粒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这一内容进行专题复习,创设四个教学情境,层层深入,在共同探讨中帮助学生理清判断晶体熔沸点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树立学生结构决定性质的微粒作用观等化学基本观念,并学会再用这些观念去解决物质性质等宏观现象。

二、教学设计案例

专题3 微粒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复习

全文阅读

走进经典电影制作经典台词卡

一、 活动提出

“让电影走进课堂,把世界上最好的电影献给孩子们”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之一。几年来,我校努力寻求德育教育新途径,研究开发了《电影赏析》校本教材,课堂引进高雅艺术,让学生在“观经典电影,走红色之旅”中不知不觉接受革命传统道德教育,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优秀传统美德,提升民族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

基于此,我以“走进经典电影,制作经典台词卡”作为这次活动的主题。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看、收集、整理经典电影的台词,学会体验、查找、整理资料并学会制作简单的经典台词卡,对自我学习、研究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活动,学生感受到经典电影的感人故事,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活动过程

全文阅读

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好指导作用

摘 要:《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它客观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性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思。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

关键词:实践活动;教师教育;指导作用

实践教师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对学生活动的指导作用发挥的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实践活动的效果。那么实践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在什么方面指导学生,才能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高效开展,收到预想的效果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实践活动与普通课堂的区别,以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实践活动

传统课堂受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习活动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其主要形式,而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性。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各种实践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和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学生只有知道了实践活动的特点,才能在活动过程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通过活动,达到目的。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克服害羞、恐惧心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参与活动

虽然学生对实践活动充满好奇,愿意积极参与活动,但学生从原来的学校来到实践基地,他们对实践基地、基地教师、基地的一切规章制度等等都是未知的,因此他们在心理上感到恐惧,有紧张感,他们害怕如果自己的行为失当会被别人笑话,因此很害羞,不敢出头露面。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这一心理,在活动前或活动中做好引导、鼓励,使学生消除害羞、恐惧心理,轻轻松松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教师要让学生尽快明白本活动室的主要活动内容

全文阅读

解析影视动画艺术的原型意识与角色创造

[摘 要] 影视动画艺术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变革,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深受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喜爱,影视动画以其夸张的艺术手法和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精神上的享受,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气息。随着时代的发展,动画界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伟大作品。而对于影视动画艺术的原型意识与角色创造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其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和更好的发展。本文就影视动画艺术的原型意识与角色创造,来对影视动画艺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 影视动画艺术; 表现手法; 原型意识; 角色创造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仔形象运用于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应用的研究”的结项论文(项目编号:HB12YS029)。

一、影视动画艺术

当今时代,数字化信息已经变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新兴的运作方式和新鲜的理念改变着人们对旧有传统观念和创作方法的认知,在数字信息化领域,影视动画艺术是最先进的传统动画与数字技术深入结合的结果。影视动画艺术应时而生,又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形式多样、琳琅满目的宝贵的艺术产物。影视动画艺术影视动画艺术的发展不仅展现了在电脑软件和影视技术领域的进步,更能表现出人民精神生活追求意识的增强和物质水平的提高。“数字化”“科学化”“互动化”和“运动化”等特点标榜着人们对数字化艺术的认知和运作,是人类时代高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影视动画使影像以运动的形式展现出来,创造不一样的夸张又富有运动气息的效果,相较于一般的影视技术,动画技术是更复杂、更生动、更活泼的技术,它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不拘泥于单一的形式,在遵循原型的前提下,大胆夸张地运用了一系列的表演方式,使节目的内容更有趣,富有浓重的21世纪的信息时代的气息。 影视动画艺术作为数字化时代重要的表现方式,它超越了一般的电影,运用基于原型的虚无的人物角色和故事情节,让人感觉到全新的视觉体验,在影视动画艺术中,角色的创造是整个动画的重中之重,是动画成功的关键。在角色的创造中,时时刻刻体现着原型意识,并遵照一定的创造角色的方法后规律。

二、原型意识

荣格发表的集体潜意识理论中说:“原型是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碰到问题时相对应的平衡和补偿因素。由于它是几千年来人类生存斗争和环境适应的经验的沉淀物,因此每当在生活中遇到某种相类似的情境,都会重新唤起这种原型所积累的贮藏”。在影视动画中,我们不能发现很多的原型意识的存在。在影视动画的创作过程中,原型意识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全文阅读

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1研究设计

1.1数据来源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在湖北省居住一个月以上,非本区(县、市)户口的16~59周岁的人口,数据来源于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2011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的调查数据,该调查数据采用抽样调查和专题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于2011年5月对湖北省抽取样本点,样本范围包含湖北省武汉和12个地级市以及神农架林区,本次调查的湖北省有效样本共4000人。

1.2分析方法与变量设置本文通过spss17.0软件[4]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通过交叉表分析和卡方检验,寻找可能对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有影响的变量;然后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检验分析这些变量对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各自的影响程度。如果分类响应因变量的结果超过两个,那么就可以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多元Logistic模型把每个结果与一个基础类别进行对比,通常取最后一类为参照类别。本文研究的是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因变量是三元分类变量,通过问卷调查中“和流出地相比,在本地是否感觉更幸福?”的题项来获得,回答类别分别是更幸福、差不多、不幸福和说不准,本文将“差不多”和“说不准”合并为一类,定义为本地和流出地相比是同样幸福,简称“同样幸福”(更幸福为1,同样幸福为2,不幸福为3)。自变量的选取综合考虑影响被调查者幸福感的各种因素和问卷的实际情况,按照前述的幸福感函数分为以下五组因素:(1)个人特征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户口性质和受教育程度;(2)经济因素,包括家庭每月总收入、总支出、现住房性质、从业状态和就业身份;(3)福利政策因素,包括是否有城镇养老保险、医保、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城镇低保和住房公积金;(4)业余生活状况,包含是否参加业主委员会活动、是否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本地和谁来往最多;(5)社会认同因素,包含是否觉得本地人总是看不起外地人、是否觉得本地人愿意接受我成为其中一员、我是否喜欢现在居住的城市和是否参加选举、评先进活动。

2实证分析

2.1流动人口幸福感的描述性统计和卡方检验从调查结果看,流动人口中认为和流出地相比,现在更幸福的人口有1455人,占比36.4%,认为和流出地差不多幸福的人口为2372人,占比59.3%,认为现在比流出地不幸福的仅仅173人,占比4.3%。说明绝大多数流动人口还是认同现在的幸福感至少不比在老家差。交叉表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从个人特征因素来看(表1),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户口性质因素的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都不显著。表明对于湖北省的流动人口,个人特征因素和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的关系。从经济因素看(表2),流动人口家庭每月总收入最低的0元,最高的100000元,单独研究每种收入的家庭意义并不大,我们将收入分成4类,分别将2000元以下,2001~5000元,5001~10000元以及10000元以上记为1,2,3,4四类,研究每一类收入的家庭幸福感有无显著差异;家庭月总支出最低的为200元,最高的为30000元,同样我们将支出分为1000元以下、1001~3000元、3001~5000元,5001~8000元和8000元以上五类,分别记为1,2,3,4,5。从表中可以看出家庭总收入、家庭总支出、从业状态、就业身份以及住房性质上的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都很显著,说明经济因素的差异是主观幸福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福利政策因素看,流动人口的状况有待提高。流动人口有城镇低保、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比例都非常低,分别只占0.2%,0.6%,0.7%,0.7%,8.6%,0.4%,可以看出流动人口的福利保障是非常薄弱的。从福利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卡方检验表(表3)看,是否有城镇低保、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多种福利因素与主观幸福感都没有显著关系,可能是由于享有这些福利的流动人口样本太少,以至于可以忽略这些样本。从业余生活状况看,参加过业主委员会的活动的流动人口210人,占比5.3%,没有参加过的2744人,占比68.6%,还有26.2%的人是不适合参加这项活动;参加过社会公益活动的流动人口1333人,占比33.3%,没有参加的2404人,占比60.1%,有6.6%的人不适合参加。说明流动人口在新的城市中参与各项活动的还比较少。在本地和谁来往最多的问卷中,与户籍人口同乡、流入人口同乡来往最多的比重分别为22.2%、24.8%,也就是47%的流动人口平时来往最多的人是老乡,与其他本地人来往最多的占31.9%,说明在湖北的流动人口和本地人的交流还需进一步加强,不能仅仅和老乡来往。从业余生活与主观幸福感的卡方检验看(表4),是否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是否参加业主委员会活动,平时和谁来往最多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表明业余生活状况也是影响湖北省流动人口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社会认同角度看,完全同意和基本同意“我喜欢现在居住的城市”分别占比重43.8%和53.7%,即97.5%的流动人口喜欢现在居住的城市。完全同意和基本同意“我很愿意融入本地人当中,成为其中一员”的比例分别为46.4%和48.5%,即94.9%的流动人口愿意成为新的城市中的一员。完全同意和基本同意“我感觉本地人总是看不起外地人”的比例分别为5.9%和19.9%,即只有25.8%的人认为本地人歧视外地人。完全同意和基本同意“我觉得本地人愿意接受我成为其中一员”的比例分别为37.4%和57.1%,即94.5%的流动人口认为本地人愿意接受自己。参加过选举、评先进的流动人口占比例14.0%,没有参加或者不适合参加选举、评先进的占86%,表明流动人口的政治权利还比较薄弱。从卡方检验看(表5),本地人是否总是瞧不起外地人、本地人是否愿意接受我成为其中一员、我是否喜欢现在的居住城市和是否参加本地的选举、评先进活动等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都很显著,说明湖北省的流动人口能不能被当地人认可和主观幸福感有紧密联系。

2.2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根据上一部分的分析表明,在影响流动人口幸福感的五组因素中,经济因素、业余生活因素以及社会认同因素对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而个人特征因素、福利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下面采用多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法具体分析显著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1)经济因素从模型模拟信息表(表6)中的sig的值小于0.01可以得出方程有效。由似然比统计量(表7)检测的结果可以出家庭每月支出、家庭每月收入、住房性质对方程有重要意义(sig的值小于0.05)。由参数估计表(表8,只列出参数显著的变量)可以看出(基础类型为:不幸福,支出=1,2,3,4,5按照支出由小到大的排列,具体含义前文已述),家庭支出对幸福感的影响是显著的,由于分析结果表篇幅过大,这里只列出显著的变量。由表可以得出,更幸福的截距项为正,系数18.98代表支出为5的人更幸福的概率与不幸福的概率之比的自然对数,表明每月支出最多的家庭更幸福的概率比不幸福的概率大,同样幸福的系数19.86,代表支出为5的人同样幸福的概率与不幸福的概率之比的自然对数,表明每月支出最多的人同样幸福的概率比不幸福的概率大,其他支出水平下的系数都为负且有显著意义,表明支出较低的人更幸福的概率比最高支出的人低。而经济因素中的其他影响因素都不显著,说明收入、住房性质、就业身份等因素虽然都对幸福感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明显,这种现象也说明了有钱不一定幸福,物质条件好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而支出对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说明消费的越多的人幸福的概率越大。(2)业余生活因素从模型拟合信息表(表9),得出方程有效。由似然比统计量(表10)检测的结果可以看出是否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是否参加业主委员会活动、本地和谁来往最多对方程有重要意义(sig的值小于0.05)。由参数估计表(表11,只列出显著的变量)可以看出,只有参与了社会公益活动和参与了业主委员会的活动的系数在0.1显著水平下是显著的,说明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参加业主委员会活动对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显著的,系数都为正表明参加了社会公益活动和业主委员会活动的流动人口更幸福的概率更大。(3)社会认同因素从模型模拟信息表(表12)中的sig的值小于0.01可以得出方程有效。由似然比统计量(表13)检测的结果可以看出是否喜欢现在居住的城市、是否愿意融入现在的城市、是否觉得本地人看不起外地人、本地人是否愿意接受我对方程有重要意义(sig的值小于0.05)。由参数估计表(表14),关于是否同意喜欢现在的城市的回答中(基础类型是完全同意喜欢现在的城市),可以看出完全不同意、不同意和基本同意的系数均为负数,表明和完全同意喜欢现在城市的比较,他们更幸福的概率较小,更喜欢现在居住城市的流动人口觉得更幸福的概率更大。关于是否愿意融入本地的回答中(完全同意愿意融入本地为基础类型),可以看出不同意和基本同意愿意融入本地的系数为负,表明更愿意融入本地的流动人口感觉更幸福的概率更大。关于是否同意本地人总是看不起外地人的回答中(基础类型是完全同意本地人总是看不起外地人),完全不同意和不同意的系数为正,表明越是感觉本地人总是瞧不起外地人的流动人口有更大的概率主观不幸福。关于是否同意本地人愿意接受我的回答中(基础类型是完全同意外地人愿意接受我),完全不同意的系数为正,说明越是感觉本地人愿意接受我的流动人口,主观更幸福的概率更大。在同样幸福的流动人口中,显著的变量系数均为负,表明和完全同意喜欢现在的城市的人口相比,不同意喜欢现在城市的流动人口更幸福的概率更低,和完全同意本地人愿意接受我相比,不同意本地人愿意接受我的人口更幸福的概率更低,也表明了越是喜欢现在城市越是觉得本地人愿意接受我的人口往往主观更幸福的概率也越大。

3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对湖北省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中绝大部分是认可现在的生活状态。经济因素、业余生活因素和社会认同因素对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收入高低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并不显著,而支出对主观幸福感影响显著,支出较高的人口更幸福的概率更大;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或者业主委员会活动的人更幸福的概率更大;更喜欢现在居住城市、更愿意融入本地、觉得本地人愿意接受自己,觉得本地人没有看不起外地人的流动人口主观更幸福的概率更大。本文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社会福利比较薄弱,享受五险一金的流动人口非常少,比例几乎接近于0。这也是需要政府将来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流动人口的业余生活状况也需要改进,参与社会各种活动的人口比重较小,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该关注流动人口的业余生活,举办各种活动丰富流动人口的生活。

全文阅读

电影课程开发管理论文

一、课题的提出1、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时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当前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学校教育还是以学科教学一统天下,因而软化学科边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观看影视,是学生业余生活的主色调,学生从电影电视中获得的知识、观念要比其它渠道得到的多得多。优秀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融戏剧、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题材,是一门不具学科分类,独具知识性、审美性、思想性、教育性的综合课程,能与各项育人目标有机整合,通过优秀电影能提高育人实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开发电影课程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审美能力的强弱,影响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对艺术的欣赏与创造,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对人的同情与理解,对现实生活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与扬弃,对自己的认知与调控,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等等,它决定了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社会、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因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优秀影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涵,充分发挥电影的美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3、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各地学校在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如何使学校有特色,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开发切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不失为明智之举。而数以百计的中外电影名片则可提供给各校足够的选择,各校完全有可能从中选出符合本校实际的电影组合,使之成为校本课程。电影课将教材从单一文字载体变为集“形、声、光、色”于一体的生动、直观的多载体形式,由单纯的学科形式变为综合艺术形式,必将以其独有的特性引起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重大变革,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特点,把呆板、乏味、说教的方法转变为生动、直观、形象、综合的方法,把约束式、封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为开放式、参与式、自我教育式的教学模式,使电影有效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可行的常规和操作体系,能进入课堂教学广泛使用的电影教案、教辅活动设计仍然匮乏。鉴于上述情况,我们选定《电影课程开发》子课题进行研究,以探索出一条小学电影课教学的良好途径。二、研究目标1、形成电影课开课教材。要使电影课成为一门课程,必须要有一套符合学生特点的、科学的教材。电影课程开发的研究,就要从数以百计的影片中挑选出每个年级学生适合观赏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好这些影片的观看顺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电影课程教材。2、研制出以美育为首,促进学生全面、主动、持续和谐发展的各年级教案、教辅活动设计。3、形成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观片的可行性常规,如课时安排、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教学基本程序、教学策略、评价体系等,规范电影课程操作体系。4、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研究,研究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和组织管理方法等。三、研究方法1、采用座谈、问卷调查、统计等方法挑选出每个年级适合观看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影片的观看顺序,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2、采用经验总结法编写电影课程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先由各个班级语数教师讨论、设计出初稿,然后全年级其他班级教师试按照该方案进行教学,并认真写好教后感,提出自己对初稿的修改意见,最后由全年级教师再讨论,由初稿执笔者定稿。3、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展开对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的研究。四、教案设计要求教案的设计是电影课程开发的重点,电影课教案的设计,既要遵循一般的规律,又要充分发挥电影课的优势,突出实现以下两个转变:1、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观世界然后形成世界观”,学生的审美能力、思想情操和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是在其目不转睛地、全身心投入地观看影片和回味影片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应该摒弃以教材为中心,以自己为中心的做法,使自己成为一位学习的指导者,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把教案编写的重点放在“导”和“促”上,而不是“填鸭”、“牵牛”或“放羊”,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2、转变学生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素质发展、提高的关键因素,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禁锢学生发展的能动性,阻碍学生的发展。电影课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不能靠告诉、讲解,也不能靠灌输、命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去体验,才能实现与影片的共鸣,使电影课充分发挥具有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充满情感、知识和教育性的特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促进学生辨别影视片中、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个性品质的发展。所以电影课应该摒弃填鸭式的“灌”或“喂”,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鉴赏、质疑、争辩、联想、求异、进行知识再创造等,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境地,主动去“觅”得可口的“食物”,建立动态的、自主探究的、自我建构的学习方式,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同时,在教案设计中要把握三个环节:1、观影前:教师在观影前应将影片仔细看一遍,掌握影片时代背景、中心内容,明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情知状态,找准放映中需要给学生点拔之处或激发学生想象、思维、体验、讨论之处,以便观影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影片背景,或便于观影前教师向学生介绍影片情况,2、观影中:要把握情感激发点、想象激发点、审美关键点、知识关键点和心理作用点,适当点拔、激发,恰当地提出审美、思维或想象要求,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体验、讨论,使学生受到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或潜在智慧的启迪。3、观影后:引导学生回味影片精彩情节和印象深刻之处,进行表演、复述或交流观后体会等,进一步陶冶性情、美化行为、净化心灵。五、教辅活动设计原则1、自主性原则:电影课以其色彩、声音、影像集于一体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和扩展学生的想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处于积极发展的状态之中,因此电影课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在活动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思维境况,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活动,积极参与活动组织过程和评价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人。2、实践性原则:教辅活动的设计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通过情境式、表演式、训练式、辩析式、讨论式等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获得直接体验,发展各项潜能。3、综合性原则:设计的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能力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活动应进行综合性考察和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仅从单一学科角度评价学生活动中的表现。4、开放性原则: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思想、行为自由;活动空间可不受课堂场地的限制,应根据确定的活动主题来选择;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开放学生的心理空间,开放教材的育人空间,开放学生的经验空间和课外生活的空间。六、实施步骤(一)准备阶段(2001年9月——2002年3月)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电影课开发的目的、意义、方法、内容,观看《<家洁公司>导看纪实》等录像,学习怎样导看、怎样编写电影课的教案,教学的原则、方法等。2、检查各班VCD、彩电等设备的情况,有故障的及时修理。3、检查教师运用VCD定格、回放、选时播放等技术操作情况,对新教师进行这方面的补课,强化教师上电影课的技能技巧、熟练程度。4、打印出500部影片的目录、简介,印发给每一位教师,由各年级老师通过调查、讨论确定2001—2002学年下学期(即2002年4月至6月这十四周内)选看哪七部片子。由下列教师负责登计、协调:一年级:赖浩二年级:吴小红三年级:刘小明四年级:刘小玲五年级:刘跃辉5、把每部影片落实到每个班的老师,由搭班的两位老师于4月1日前合作编写好第一次观看的影片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影片和教案、教辅活动设计年级内各班交流使用,其他班的老师在使用的过程中提出修改意见或另一教法、活动方案,修改、增删、完善,最后返回初撰者手中,再次斟酌并定版。(二)实施阶段(2002年4月——2004年7月)1、逢单周星期二下午第二、第三节课开设电影课,组织观影。以后每学年选二十部影片组织学生观看。2、逢双周结合所看影片,设计并开展阶段性活动。3、认真检查教案,深入听课,开展研讨活动,推出典型教案、课例和活动,提高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质量。4、及时对电影课教学、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建立电影课评价体系。5、定期回顾、总结实验经验,根据实验情况,对观影次数、活动安排、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常规做出相应调整。6、下学期初多媒体综合校园网建成后,立即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和自助餐的研究。7、开展教案设计比赛、优秀教辅活动评选等评比,进行成果交流,推动实验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总结阶段(2004年10月——2005年1月)1、全面总结,明确电影课开课的次数、活动安排、教学基本程序、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评价体系等常规性做法。2、对各年级观看的影片进行全面分析、整理,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并提出运用该教材的指导意见。3、收集、整理并完善各年级观影的教案、教辅活动设计,按教材顺序荟集成册,形成各年级电影课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4、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做出实验研究报告。七、预期研究成果1、2002年4月至2002年9月,撰写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每周观片常规化的研究论文及课程安排表。2、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遴选出100部优秀的、适合不同年龄学生观看的电影片,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组合,使之成为各年级电影课程教材。3、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编辑好100部电影片的观映指导(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形成《观影指导》专集。4、2002年4月至2003年1月将电影教学示范课拍成录像。5、2002年9月至2005年1月撰写电影课程的课型比例、结构研究报告。八、领导机构及分工1、领导机构:组长:伍世冯副组长:王万辉刘跃辉成员:刘小明、吴小红、刘小玲、赖浩、张玉胜2、具体分工:伍世冯校长负责本课题研究规划,课题实施的安排、评价、调整等,指导实验顺利实施。张玉胜负责课件制作、收集与处理各项图表、数据等材料,进行结果分析、经验总结、推广应用等。赖浩、吴小红、刘小明、刘小玲、刘跃辉分别负责一、二、三、四、五年级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如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指导,活动的组织等。

全文阅读

户外游憩体验质量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F 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75(2010)-01-0045-07

摘要:本文探讨了户外游憩体验质量、游憩者、游憩地之间的内在关系,初步构建了户外游憩体验质量评价模型;以上海城市公园自行车活动为例,通过现场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取基础数据,探讨自行车活动核心游憩体验因子构成及核心影响因素,初步形成了户外游憩体验质量量化评价的方法。

关键词:游憩体验;户外游憩;评价;城市公园;自行车活动

1 研究背景

1.1 课题背景

当前我国正步入体验经济时代,人们对于高品质的户外休闲游憩体验需求日益增多,旅游业正经历从传统旅游观光向现代休闲度假、从一般服务业向特色服务业的转变,新型服务业态层出不穷,客观上促进了城市中心、市郊乃至乡村休闲游憩地的开发建设。近年来,围绕休闲游憩体验服务的城市中心商务区(RBD)、环城游憩带(ReBAN)、乡村旅游建设蓬勃开展,相应的休闲游憩理论研究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长足的发展。旅游(Tourism)、游憩(Recreation)、休闲(Leisure)的本质是体验,因此游憩体验的研究也应该成为休闲游憩研究的核心重点。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前对于户外游憩体验质量的研究还停留在以游憩者主观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的主观层面,缺乏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为了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休闲游憩开发建设需要,为游憩地运营管理提供依据,亟需制定一套能有效评价游憩地游憩体验质量的方法标准。本文拟通过大量现场调查和访谈,获取游憩体验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结合理论研究,揭示游憩体验质量与游憩地、游憩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游憩体验质量科学评价的技术方法。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