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技术

管理学技术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管理科学、管理技术与管理哲学

摘 要:管理哲学虽然宏大,不体现为细节的“管理规则”或“管理知识”,但管理哲学是直面管理实践的。从整体论的观点出发,不能累加“管理之知”与“管理之术”而成“管理之道”,而应该从哲学的角度展开对“管理之道”的研究,这就是管理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管理之知;管理之术;管理之道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193-02

管理学家德鲁克曾提出著名的“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的观点,明确指出作为管理科学的“管理之知”在管理实践中的局限性,他说:“当管理科学首次出现时,管理人员曾为之欢呼。从那以后,出现了一种崭新的职业——管理科学家。他们有自己的专业协会,有自己的学术杂志,在大学、商学院中有管理科学这门学科,但是,管理科学却使人失望,迄今为止,它未能实现其诺言,并没有为实际的管理工作者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事实上,很少有管理人员重视它。”本文从“管理之知”、“管理之术”与“管理之道”的角度论述管理科学、管理技术与管理哲学的区别,并试图说明只有“管理之术”和“管理之道”才是真正面向实践的管理智慧。

一、管理科学与“管理之知”

求真是科学的目的。按照传统的说法,科学是用仔细的观察和实验收集的“事实”和运用某种逻辑程序从这些事实中推导出的定律和理论。科学概念的形成有其历史,在这一过程中物理学家伽利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伽利略认为,观察的事实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人们承认的宇宙模式,但是,在伽利略看来,重要的事情是接受这些事实,并且建立符合这些事实的理论——这就是科学,科学问题起源于人类在认识世界中产生的困难。科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在伽利略看来就是不断修正这些“宇宙模式”,使之符合人们观察到的经验事实——这就是求真的过程。具体到管理领域,管理科学是对管理现象的科学解释,或者说,管理科学的目的是在求真的过程中获得“管理之知”。

二、管理技术与“管理之术”

致用是技术的目的,技术问题起源于人类在改造世界以符合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实际遇到的困难。技术问题产生于人类实际的或潜在的需要与当前条件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也就是改造世界的实践目标与现有条件不足以达到目标的矛盾。解决问题就是想出方案,想方设法加入主观努力、技术思考和物质手段,以便达到目标。因此,与科学问题不同,要解决人们在改造世界中产生的矛盾,就需要从现存的东西推理到现时还不存在的东西(如技术工具、解决方案等),而不仅仅是对现存的东西进行解释。具体到管理领域,管理技术的目的就是“致用”,通过管理技术制定一系列的工具、手段、规则等来实现管理的具体目标,这可称之为“管理之术”。

全文阅读

《数据管理技术》教学初探

摘要:《数据管理技术》模块是江苏省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五个选修模块之一。本文分析了该模块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特征,对本模块的教学提出了有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激发兴趣;由浅入深;铺桥建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1-0039-02

《数据管理技术》模块是江苏省信息技术新课程中的选修之一,由“数据管理基本知识”、“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数据库应用系统”三个主题组成。

三个主题中,“数据管理基本知识”是知识准备,“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是技术基础,“数据库应用系统”是将知识运用到技能中进行创作。本模块的教学可以沿“感受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建立数据库-操作数据库”这样一个主线来安排。通过《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的教学,学生应掌握与数据管理有关的基本知识和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方法,学会使用大型专业数据库,初步学会使用数据管理技术管理信息,处理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并认识数据管理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

《数据管理技术》模块是在必修模块中“信息资源管理”基础上的继续深入。由于必修教材中已经介绍过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概念,并且教师也尝试让学生使用过数据库应用系统,因此,学生对这部分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然而由于概念的遗忘和必修部分的非系统性介绍,学生更多的仍停留在使用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经验上。在授课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基础,避免将课程内容变成必修部分的简单重复。

本模块有专业性强,操作性强,概念多,难度大,对学生能力要求高的特点,根据本模块的特点,作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想法,以供参考。

一、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全文阅读

科学技术投入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科学技术投入,规范科学技术投入行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科学技术投入,是指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以资金、实物或其他形式用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科学技术普及以及其他科学技术发展的投入。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科学技术投入和管理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均应遵守本条例。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加强对科学技术投入工作的领导,将科学技术投入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五条市、县(市、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是同级人民政府科技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科学技术投入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综合管理。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负责编制本级科技经费的财政预算,监督、检查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的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科学技术投入工作。

全文阅读

技术学校建设管理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挑选部分现有学校建设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尽快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至今,我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正蓬勃、有序开展,并正不断产生影响和效应。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对于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及其可持续发展具有全局的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并保证富有成效地开展和达到预期的目标是相当必要的。

一、我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背景

建设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就是要出一批办学指导思想端正、方向明确、质量上乘的高职院校,以其示范效应,带动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高职教育院校,共同构建与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所有制形式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开展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在现今尤具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这是由于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决定的。

我国高职教育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兴办高职院校,有不少是在缺乏办学基本条件和师资的情况下仓促上马的,而高职院校如果没有足够的办学投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实训条件等,是很难保证教育质量的。许多省市把高职招生安排到高校招生的最后一批录取,生源质量不高,加之教育条件和师资跟不上,必然影响到大面积高职学生的培养质量,相应地必然对高职教育的形象和声誉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而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反应最为灵敏,市场机制会起到越来越强大的作用。如果高职教育的质量不能取信于社会,企业不欢迎高职毕业生时,最终受害的将是选择高职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家庭。目前高职教育学费比普通高等教育高,而高职学生大多来自于普通家庭,老百姓把收入的大部分花在教育上,家庭和学生对教育的投入比过去多,他们对相应的教育期待也就高。高职教育办学以什么来回报百姓和社会的投入呢?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第一位。因此,对高职教育办学既要积极引导,加快发展,又要重视提高办学条件和质量标准。

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受到办学和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的影响,造成高职学校办学规模“小而全”、学校布局欠合理、专业设置重复、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分散等弊端,整体办学效益较低,办学质量难以提高。随着高职教育资源过度跨越式扩张,而将来适龄求学人数总量趋减,高职的求学人数势必趋减,教育资源将会过剩,高职教育办学竞争会更为激烈,将会有一部分高职院校被淘汰。像高教资源较集中的上海等地已经出现了部分高职院校招生不足的现象。现在规范高职教育的时机已到!为此,对已批准招生的高职院校,应通过学生缴费和政府补贴等多种途径保证其办学必须的经费来源,按高职教育的要求加强教学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特别是实习实训基地和师资、教材建设,以保证教学质量。对暂不具备高职办学条件的学校,不宜用高职教育的名义招生,否则将误人子弟,损害高职教育的声誉。对那种只是想借助高职赚大钱而办学基本质量不能保证的院校应坚决清除出高职教育市场。而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有助于从理论与实践上把握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对高职教育院校具有非常良好的示范、引导和借鉴等作用。

二、我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必要性

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培养人才的质量,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努力。当前,有相当多的社会公众,包括学生和家长,甚至有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不太理解,不够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开展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就是要把一切关系到高职教育前途和命运的因素都调动起来,全社会形成合力,以点带面,真正把我国的高职教育办学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1.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有助于教育部门对现有高职院校的宏观管理

全文阅读

科学技术伦理管理

摘要:科学技术与道德伦理,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其矛盾也逐步显现。其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和广泛化。我们应该科学客观的看待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同志曾指出:“在二十一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科技伦理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科技伦理道德的研究,指导科技伦理道德持续深入地发展。

关键词:科技;伦理

1科技与伦理的关系

科学通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伦理并不具有像科学那样的客观性、共同性。从科学的评价标准来看,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是对地心说的革命,是科学的巨大进步;但从中世纪欧洲的伦理观念来看,却违背了《圣经》的教义,不适当的伦理标准阻碍了科学的进步。伦理的这种保守性、稳定性、滞后性与科学的进取性、快速发展性形成鲜明的对照。科学促进伦理的变革,使伦理更好地适应科学和时代的需要;伦理引导科学的进步,使科学更好地为人类造福。科学界也有人担心伦理的规范和引导会不会背离“科学自由”的原则,但实践充分表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必要的适当的伦理规范非但没有背离科学自由的原则,反而促进了科学顺利健康的发展。

2关于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的理论研究

古今中外的学者对此提出了许多看法,总结为以下四种观点:

(1)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等同论。这种观点认为,知识就是道德,道德也是知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本身就是道德行为,反之,愚昧无知或盲目迷信是与道德无缘的。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知识与德行统一起来的人。他认为,“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美德作为一种善,属于知识的范畴。知识使人变得明智、就会有美德,相反愚昧无知是导致恶行的根源。

(2)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相斥论。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发展不仅不能带来道德进步,反而导致道德退步,因此,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水火不相容、互相排斥的。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认为,“智慧出,有大伪”、“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只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才能保持道德的纯洁性。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著名的《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是败坏了风俗还是净化了风俗》一文中,悲观地预言:“科学与艺术日益进步,可是人类变得越来越坏了”,“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天边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特别是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道德堕落的现象遍及社会各个角落,一些学者认为“道德崩溃”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他们甚至主张停止科学技术的发展,拯救道德危机,陷入了道德决定论的误区。

全文阅读

科学伦理道德技术管理

摘要:科学技术与道德伦理,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其矛盾也逐步显现。其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和广泛化。我们应该科学客观的看待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同志曾指出:“在二十一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科技伦理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科技伦理道德的研究,指导科技伦理道德持续深入地发展。

关键词:科技;伦理

1科技与伦理的关系

科学通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伦理并不具有像科学那样的客观性、共同性。从科学的评价标准来看,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是对地心说的革命,是科学的巨大进步;但从中世纪欧洲的伦理观念来看,却违背了《圣经》的教义,不适当的伦理标准阻碍了科学的进步。伦理的这种保守性、稳定性、滞后性与科学的进取性、快速发展性形成鲜明的对照。科学促进伦理的变革,使伦理更好地适应科学和时代的需要;伦理引导科学的进步,使科学更好地为人类造福。科学界也有人担心伦理的规范和引导会不会背离“科学自由”的原则,但实践充分表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必要的适当的伦理规范非但没有背离科学自由的原则,反而促进了科学顺利健康的发展。

2关于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的理论研究

古今中外的学者对此提出了许多看法,总结为以下四种观点:

(1)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等同论。这种观点认为,知识就是道德,道德也是知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本身就是道德行为,反之,愚昧无知或盲目迷信是与道德无缘的。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知识与德行统一起来的人。他认为,“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美德作为一种善,属于知识的范畴。知识使人变得明智、就会有美德,相反愚昧无知是导致恶行的根源。

(2)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相斥论。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发展不仅不能带来道德进步,反而导致道德退步,因此,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水火不相容、互相排斥的。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认为,“智慧出,有大伪”、“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只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才能保持道德的纯洁性。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著名的《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是败坏了风俗还是净化了风俗》一文中,悲观地预言:“科学与艺术日益进步,可是人类变得越来越坏了”,“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天边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特别是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道德堕落的现象遍及社会各个角落,一些学者认为“道德崩溃”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他们甚至主张停止科学技术的发展,拯救道德危机,陷入了道德决定论的误区。

全文阅读

数学信息技术教学管理

摘要: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提高教学效果。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便于小学教学中充分发展个性,推动因材施教。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展示平台、交互性、累积性知识误差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运用新颖、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新的生长点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所面临的崭新课题。因此,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对于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更新数学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育观念与数学教学机制的整体深刻变革,具有重大的意义。经过多年的教研和探索,本人有以下几点认识: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和加强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给了学生多重感官刺激,加快了学生的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方式、速度的影响,尤其在需要板书的文字和需要作的图比较多的课堂上,粉笔书写和作图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进度起到了较大的制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为数学课堂教学增加知识容量。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进行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客观的存在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象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把梯形通过旋转—平移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而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梯形的面积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单靠课本上的图例和抽象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屏幕上演示出旋转、平移和比较过程。学生一目了然,很容易接受。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些传统电教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等可以同时表现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功能。但计算机不仅如此且更具胜任力、更能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人机的交互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信息流向、流程的控制上。人机交互功能使得教师能根据信息特点、学生特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实时地控制信息的表现形式和频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计算机可以控制某些对象(文字、图形等)使它们自动演绎出结果(而不是由老师说出),使学生对这些对象及其演绎的过程有着亲切感;利用计算机的快速功能可以充分展示某个思维的各种发展方向以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功能可以反复多次演示某些内容而避免板书和擦黑板的不方便。另外,在传统的信息单向传递中,学生接受信息时处于一种被控制的消极地位,计算机的人机交互性使学生可以通过上机直接操作课件,控制信息传输的速度和次数,或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还能实现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这些都使学生在教学中有更强地参与度,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计算机的交互性能还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采、生动活泼、容量大、反应快的反馈信息。传统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效果往往要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或测验才能了解到,学生反馈的信息相对滞后。计算机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在进行下一步教学决策时更主动、更准确。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能“当堂反馈,及时补救”,不让错误传入下一堂课,解决了传统数学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利用计算机的测试功能,可当堂对本课的全部知识进行全班达标检测。并能按顺序调出检测题,选择答案。利于纠正错误及时补救,不让错误在头脑里“过夜”。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安排和适时拟定对差生的补救措施。这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内实现形成性检测,及时获得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信息,当堂巩固,当堂矫正,更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累积性知识误差。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便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展个性,推动因材施教。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打破了齐头并进的错误做法,解决了传统数学教学不能解决的“多边互动,因材施教”问题。即优秀生可以快一点前进,差生可以慢一点。利用计算机的分组辅导,个别辅导、交互辅导功能,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比较自由的充分发挥个性,不至于因为要照顾差生放慢速度而使优生吃不饱,也不至于因为要照顾优生加快速度或加大难度而使差生吃不消,优生和差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优生从被动等待中解放出来,差生从被动压抑中解放出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每个学生都在自觉地寻求知识发展自己。于是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而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学习效率和教学技能都相应得到提高。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当新授内容结束后,一般都要进行巩固练习,传统的练习方法是先统一练习,再集体订正,不管快慢,不管对错。这种中庸做法只适合于中等的学生,容易导致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人机的交互性可以很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设置由易到难,各种类型的巩固题,并设置系统判断。当学生答题正确时,显示“√”;当学生答题错误时,不仅显示“×”,而且显示正确的答题思路。同时在教师使用的计算机上,显示答题的正确率,便于教师掌握情况,重点矫正。对于吃不饱的学生,他可以摆脱统一进度的束缚,轻装前进,攀登高峰。而对于吃不消的学生,则不必拼命追赶,选择自己的方式,稳步前进。学得各得其所,轻松愉快。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不仅是教学形式的拓展、教学内容的延伸,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推动和促进;更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全文阅读

农业科学技术管理论文

1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管理的现状

受到不完善机制体制等因素的约束,造成我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的总体发展很不协调,一是农业科学技术管理的主体模糊,由于我国历来农业科学技术管理主体是各级政府上下调控与亲自领导为主,没有从法律层面上尊重农业科学技术管理部门的主导地位。另外,某些农业技术投资主体与利润效益位置模糊,产权关系不明晰造成劳动者和企业主积极性不高,很难取得理想的收益。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是以某个人的想法为转移,同时也不能由政府以行政命令行事。农业科学技术的领导者要时刻牢记和遵循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不违反制度的条件下,也需要给予地方科学技术管理机构一些自主决定的权力和灵活性,结合本地区科学技术实际情况发展该地区的农业经济。二是地区农业科学技术管理所需要的资金欠缺。中央每年会在财政预算里划拨一些资源用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改革和健全。与此同时也督促地方政府拿出一些财政资金用以帮助本读取农业经济的发展。可是我国执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个级别的预算,而且地方自主保留的可支配财政资金本就不多,各级地方政府资金大量的支出投入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对GDP增加贡献值不高,使得某些具有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经济的地方由于缺少政府财政的有力支持而痛失最佳发展机遇。三是政府对于大力宣传农业高新技术的工作没有加大力度,农民群众缺乏使用高新技术成果的热情。在我国农村农民群众是组成农业关系的关键。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想要转变为实际应用,必须有广大农民群众的有力支持和衷心的拥护。我国现阶段农业科学技术管理主要还是依靠政府进行主导和垄断。政府对于农业科学技术缺乏宣传的有力程度,再加上市场化的农业科学技术贸易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困难。另外,我国广大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生产经营范围规模小,经济收入低,对于使用高新技术缺乏高涨热情。四是我国农业总体机械化程度低、缺乏资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限制了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和转为实际应用,也使得农业新型技术规模效应及农业经济生产向更高层次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2构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管理新型体系

2.1健全农业科学技术管理体制,制定长期远大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针对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以战略高度的视角制定预期性部署,对各自为政的科技管理体制打破,强化和健全农业科学技术管理的法律保障,全力保护知识产权,对于获得重大科研成果并转为实际应用的单位和个人要重奖。组建科研成果转为实际应用的保障机制,健全技术市场和金融市场。把农科研投放在公共财政保障上。要重视农业科研领域,把农业科研作为农业持续增长的需求。制定远大的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目标,不但是农业经济保持长期平稳发展的重大措施,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要取得进步也必须这样做。国家农业科学技术的主要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应该从长远着想,使农业科学技术工作更加合理化、规范化,从而促成三个层次配置的最优化,给予我国农业由现行农业转向新兴农业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2.2努力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快速将农业科学技术转为实际应用

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使科学研究转为实际应用,科学研究成果转为实际应用涉及到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从广义上讲,科研成果转为实际应用主要包括科技提供、转化、需求及科技条件系统等组成的大系统,包含创立、完善有关机制收入分配机制、考核机制、奖励机制、调控机制等运行过程。从狭义上讲,科研成果转变主要由实验室研究、实验性试验、生产性实验、工业化生产等步骤组成,应管控大学、科研机构、研究开发及成果实际应用接续体系。做好大学、科研机构和工厂及地方的科技联系,发动全体农业科教研究部门与民营企业参加多元化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工作。农业科学工作要遵照市场经济规律操作,生产企业部门的需求是科学研究的推动力量,科学研究成果只有转变为实际应用才能使社会增值。生产部门以自身优势研发、引进新品种、新工艺、新机械转为创新型主体与推广技术的载体,科研部门、主导企业和农民结成紧密利益相关体。这种利益相关体是教学和科技成果孵化器,推广优良品种的产业部门,发挥有力科技辐射。

2.3提升农业科技人才水平,健全农业人才市场

全文阅读

信息技术教学管理论文

一、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授课教师专业技能较差

目前信息技术教师大都是从其他专业改行过来的,学校缺少专业性的信息技术教师,所以,只能教给学生一些浅显的知识,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价值的体现。

2.学生上机时间少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往往忽视了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学科,授课时常常就是理论教授和教师演示相结合,学生能够上机操作的时间较少,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较差。

3.硬件设计较差

在一些条件较差地区,部分学生的电脑数量都不能实现每人一台,甚至还有大量有问题的电脑凑数等等。这样的硬件装备严重阻碍了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总之,作为电教工作人员应认真分析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管理,进而确保信息技术教学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二、如何做好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工作

全文阅读

科学道德技术伦理管理

摘要:科学技术与道德伦理,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其矛盾也逐步显现。其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和广泛化。我们应该科学客观的看待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同志曾指出:“在二十一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科技伦理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科技伦理道德的研究,指导科技伦理道德持续深入地发展。

关键词:科技;伦理

1科技与伦理的关系

科学通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伦理并不具有像科学那样的客观性、共同性。从科学的评价标准来看,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是对地心说的革命,是科学的巨大进步;但从中世纪欧洲的伦理观念来看,却违背了《圣经》的教义,不适当的伦理标准阻碍了科学的进步。伦理的这种保守性、稳定性、滞后性与科学的进取性、快速发展性形成鲜明的对照。科学促进伦理的变革,使伦理更好地适应科学和时代的需要;伦理引导科学的进步,使科学更好地为人类造福。科学界也有人担心伦理的规范和引导会不会背离“科学自由”的原则,但实践充分表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必要的适当的伦理规范非但没有背离科学自由的原则,反而促进了科学顺利健康的发展。

2关于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的理论研究

古今中外的学者对此提出了许多看法,总结为以下四种观点:

(1)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等同论。这种观点认为,知识就是道德,道德也是知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本身就是道德行为,反之,愚昧无知或盲目迷信是与道德无缘的。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知识与德行统一起来的人。他认为,“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美德作为一种善,属于知识的范畴。知识使人变得明智、就会有美德,相反愚昧无知是导致恶行的根源。

(2)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相斥论。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发展不仅不能带来道德进步,反而导致道德退步,因此,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水火不相容、互相排斥的。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认为,“智慧出,有大伪”、“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只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才能保持道德的纯洁性。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著名的《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是败坏了风俗还是净化了风俗》一文中,悲观地预言:“科学与艺术日益进步,可是人类变得越来越坏了”,“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天边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特别是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道德堕落的现象遍及社会各个角落,一些学者认为“道德崩溃”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他们甚至主张停止科学技术的发展,拯救道德危机,陷入了道德决定论的误区。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