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构建

摘要:艺术管理作为一个庞杂的体系包含了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中介管理等诸多分支,而这些分支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它们又是如何排列组合、交叉布局从而共同构成艺术管理体系的,这一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问题。弄清这些管理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更全面地建构艺术管理的大体系,也是文化艺术产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关键词:艺术管理;艺术行政管理;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理论框架

中图分类号:G306.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文化产业兴盛时代的即将到来,文化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的成败得失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显得迫在眉睫。同时,因为艺术是文化的杰出代表,所以我们能否做好艺术管理的研究对文化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前瞻作用和开拓意义。当然,要想清晰地搞懂和弄透艺术管理并非易事,艺术管理是一个庞杂的系统,能否准确地构建出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是我们探究艺术管理之谜的第一步。

一、有关艺术的诸种管理

艺术管理作为一个庞杂的体系包含很多种管理,其中艺术行政管理、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的概念是掌握和理解艺术管理所必须定义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深入和全面探讨艺术管理之前,我们先来对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中介管理的概念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1、艺术行政管理。要理解艺术行政管理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文化行政或文化行政管理的概念。文化行政或文化行政管理就是文化行政机构(在我国当前,有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播影视部等)依据所属国家和地方的方针政策、法律规章,对各项文化事业(广义的事业)实行规划、组织、调控等行政职能。如果把艺术作为广义文化的一部分,艺术行政管理当然可以并入文化行政管理,如果艺术有必要从广义文化中独立出来,那么艺术行政管理借用文化行政管理来帮助理解基本还是可靠的,即把上面定义中的“文化”字样换成“艺术”字样就可以了。艺术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或政府的代表,客体是发生在本政府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艺术性活动,管理的依据就是法律规章。事实上,西方对艺术演出团体已形成非常严密、科学的管理机制,对这些艺术演出团体的管理推动了一门新兴学科――“艺术行政管理学”的蒸蒸日上。

2、艺术经济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一样,艺术经济管理也是一个交叉理论: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的交叉组合。早先,已有人提出建立艺术经济学,他们认为艺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艺术经济和市场的问题,为的是寻求出艺术商品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从而做出哲学上的思考和认识。艺术经济管理虽然与艺术经济无论在称谓还是实践上都有一定区别,但艺术经济管理无疑也应该是以艺术市场为中心阵地来研究一切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行为。艺术经济管理是一种多主体管理行为(后面详论),艺术经济管理的客体是一切艺术经济活动(包括经济政策、艺术生产、广告宣传、艺术商业、艺术消费、工商税收等)。

全文阅读

文化产业艺术通识教育探索

一、艺术通识教育在文化产业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某一具体艺术行业的管理和组织工作,因此艺术通识教育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艺术通识教育并没有受到切实的重视。在笔者看来,艺术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艺术通识教育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培养与职业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高等教育的一般目的和人的基本发展来看,艺术通识教育都应该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文化产业专业来说,艺术通识教育能使受教者在专业技能与未来职业之间实现高效的链接。如果在文化产业管理中只强调了学科核心——管理方面的内容,而不重视艺术方面的教育,那么所培养的人才就难以突出学科特点,这必然会影响到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二,艺术通识教育是让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从艺术产业旁观式的管理者向主动式的参与者转变的重要手段。

文化产业所涉及者,不外乎美术、影视、音乐、戏剧、舞台等领域。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根本的任务是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对具体的艺术规律、艺术特点没有感性和较系统的认识,那么他们就会倾向单纯的管理者,而非热爱者。艺术不同于工业产品,它是高度人文化的产物,往往体现着人类个体与集体文化基因的沉淀与交融,同时也映衬着时代的风潮,并体现出较突出唯一性和个性。艺术通识教育可以增强文化产业管理的受教者对艺术的热爱。所谓好之者不好乐之者,任何职业,从业者所取得的成绩往往与他们对该职业的热爱程度密切相关。如果说工业产品是为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那么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心灵的作用。

第三,艺术通识教育是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艺术品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与工业作品所强调的技术进步不同,艺术作品强调的是个性与独特性。作为文化产业管理者,辨别文化产品的质量就是一项基本能力,并是其职业生源中核心能力之一。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产品辨别力,才能在在繁多的文化产品中慧眼识珠,才能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因素。而较高的文化产品辨别能力的获得必须通过系统的艺术通识教育。

全文阅读

论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缺陷及重构

【摘 要】文章首先介绍了目前艺术管理理论的主要框架结构及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通过介绍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现存缺陷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如何对艺术管理理论进行重构的思路。

【关键词】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框架重构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古代文化艺术更是盛誉整个世界,同时中国在艺术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以往的艺术管理实践其局限性比较大,比较琐碎且没有系统性。人们对此的重视程度也没有得到提高。直至二十世纪末期以来,随着我国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开设,才使得艺术管理这项纷繁复杂的范畴逐步形成一门比较系统化和完善化的学科体系。但是目前情况并不乐观,艺术管理理论框架还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一、现有艺术管理理论框架以及它的重要性

国内有关学者把框架定义为人们对某种组织或者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的结构。对于艺术管理理论的框架结构,主要注重对艺术管理信息的选择和重构。针对艺术管理这门学科而言,学界一些学者提出了目前主流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即把艺术市场作为基本出发点,将艺术经济管理作为突破角度,把艺术经济管理分为三大模块,也就是宏观、中观和微观艺术经济管理。这三者之间密切相关,目前尚未划分出明了的界限。尽管有些学者的观点对于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重构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但是具体而言笔者对有些观点仍尚存异议。

二、当今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所存在的缺陷

(一)理论框架的分析过程和结论之间存在冲突

就目前而言,现有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是通过对管理权限范围和本身内外属性进行的一种划分。按照此种划分方式,可以把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分成三个部分,也即宏观框架、中观框架和微观框架。在实际上,如果将艺术经济管理范围进行扩大化的话,放在艺术管理范围的大背景下分析, 此时通过所得结论便会发现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实际上应该属于宏观上的东西,同时艺术行政管理与艺术产业管理,也未能够摆脱宏观艺术管理的控制,此种分类过程避开不了冗余的嫌疑。通过结论分析得出,艺术中介管理应该归属于宏观范围领域的艺术产业管理,但是在分析进程中,有些学者却把艺术中介管理划为微观艺术经济管理领域,此种做法明显使得分析过程和结论之间产生了对立。

全文阅读

艺术学理论一年来的学科进展

摘 要:从2011年11月在广西艺术学院召开第七届全国艺术学年会,到2012年10月在河南大学召开第八届全国艺术学年会,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有了新的进展,这表现在艺术学理论的基本队伍、艺术学理论的学术成果、学会所属专业委员会的活动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竞争等方面。此外,这种新进展也表现为: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的会刊《艺术百家》自2012年成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艺术学研究”栏目在2012年入选“教育部名栏工程”。

关键词:艺术学理论;理论建设;创新;发展;学科进展;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从2011年11月在广西艺术学院召开第七届全国艺术学年会,到2012年10月在河南大学召开第八届全国艺术学年会,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有了新的进展。除了下述内容外,这种新进展也表现为:我们学会的会刊《艺术百家》自2012年成为CSSCI来源期刊,《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艺术学研究”栏目(主要刊发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相关学术论文)在2012年入选“教育部名栏工程”。

一、艺术学理论的基本队伍

艺术学理论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梯队的成员,以及所有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或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学者是艺术学理论的基本队伍。

艺术学于2011年升格为学科门类后,经过各单位的申报、评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于2011年10月颁布了具有艺术学理论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的名单。在艺术学门类的5个一级学科中,艺术学理论的博士点最多,为20个。其他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数目是:音乐与舞蹈学12个,戏剧与影视学15个,美术学13个,设计学12个。至于艺术学理论硕士点,数目远远超过博士点。

拥有艺术学理论博士点的20个单位是: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西安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福建师范大学。

全文阅读

高校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研究

【内容摘要】

艺术管理专业是融合艺术、管理、人文、教育等多门学科知识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对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文化需求多元化,该学科在发展与建设中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文章梳理了艺术院校中艺术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弊端,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以期为艺术管理学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高校;艺术管理;学科建设

艺术管理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既有艺术学科的内涵,也具有管理学的特征,属于一门交叉型学科。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艺术管理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实用性人才,他们在社会的文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该专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的问题,尤其是部分艺术院校陈旧的学科设置、落后的人才培养观念与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的单一化,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需求,也影响了艺术院校中艺术管理专业的长远发展。

一、艺术管理学科内涵分析

艺术管理专业以现代管理理念和相关理论为基础,是一门以文化市场需求为依据的新型学科。艺术管理专业通过开设与艺术管理相关的艺术专业与管理专业基本课程,使学生全面了解艺术门类的规律与特征,掌握与艺术相关的管理学知识,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包括艺术史、文化类相关课程、艺术市场营销等。通过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直接参与艺术活动的策划与营销,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提升实践技能,为学生毕业后参与文化市场的策划与管理,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广泛,包括演出制作管理、视觉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艺术市场管理等方向。

二、艺术管理学科的发展与沿革

全文阅读

艺术管理论

摘 要:艺术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正在各大高校兴起,但是学科设置很不完善,学生对其也没有很多了解。本次论文意在让读者认识和了解艺术管理这个专业,并且知道它在艺术领域所起的作用。

关键字:艺术管理;高校;教学方式;课程;作用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255-01

作为一名学习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从我刚踏入大学接触它到深入学习两年,从始至终我都带着一丝迷茫和憧憬。迷茫是因为不清楚艺术管理专业到底能学到些什么,憧憬的正是它那份神秘的色彩感。

艺术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刚兴起的学科正在全国高校掀起一阵又一阵狂潮。对于这一专业,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和看法,对这个学科的教学方式更是没有科学的理论,各个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也是差异颇大,作为艺术管理专业的我们,也陷入一种未知的迷茫,当然其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更是千差万别。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探讨该学科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很好的了解和解决方法,相信艺术管理这个学科会蓬勃发展。

对于艺术管理这个学科,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艺术管理学科自在我国创立以来,它的教学模式就有其明显的局限性。艺术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所要学的东西涉及非常广泛,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广告学、新闻传播学、市场营销还有艺术课程等等,所以这就要求所学者有很宽的知识面和很好的艺术修养。

艺术管理专业不是一个单一的专业,它既属于管理,也属于艺术。虽然有人说如果艺术要强调管理性的话,就很可能对艺术造成很大的伤害,因为艺术是需要轻松的氛围和释放的情感。但是我们要全面的看待这个问题,艺术管理是对艺术进行管理的学科,它不是单纯的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通过所学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对艺术行业进行科学的管理。

全文阅读

艺术管理对艺术发展的重要性探讨

【摘 要】艺术管理是艺术学与管理学加速融合的产物,其新型与交叉的学科特征在一定程度模糊艺术管理学科属性的界定。对于艺术管理在艺术发展中的重要性我们不容忽视,其对于艺术的快速发展极其重要,因此做好艺术管理是我们当前首要面对的问题与责任,本文先对艺术做了相关的介绍,进而引出艺术管理,并且对它的重要性做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艺术管理;艺术发展;重要性

一、艺术的介绍

(一)艺术的概念

艺术被称之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夸张化或者浓缩化的生活。通过不断的设计出新的东西,艺术便可以表达人们内心的喜悦悲伤与欲望,满足其情感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所有与美相关的事或物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如绘画艺术、舞蹈艺术等。

(二)艺术的重要性

艺术无处不在,内容涉及广泛,和人们的实际生活都脱不了联系,其在社会产品上的价值比重也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对于艺术所创造出来的价值而言,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价值,能够对人们的精神素质加以提高,最终打造出全新的精神上的生活。通过欣赏艺术的过程与其表达形式,可以让人们感觉到生活各异,从而可以做出换位思考,彼此之间相互体谅。这就呈现出艺术的价值。

(三)对艺术进行合理的分类

全文阅读

从研究中看当代设计艺术的发展走向

摘 要:本文旨在厘清艺术设计理论的现状,彰显代表性理论所代表的思想倾向,明确各种理论所欲解决的现实问题。以期在这样一个众多理论创立的时期,保持对理论的清醒认识,进而从设计学、哲学、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的诸多视野来对现今设计艺术做出思考。

关键词:设计艺术;工艺美术;工业设计;研究走向

设计艺术,也即是设计(Design),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由于设计、制造的分离而产生的新学科,在20世纪初就作为新式教育的学科引进到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主要以“工艺美术”的学科名称存在下来。工艺美术是现代设计在中国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发展的产物,与西方主流的现代设计相比差异明显。

一.设计艺术的发展的两条主线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设计艺术发展主干上开始出现“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两条分支,它们是设计艺术理论领域中两种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的主要理论思想、主要差异也都在“设计艺术”的框架下延续了下来,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仔细探究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的异同,对我们真正理解设计、理解现今设计的状况及走向是十分必要的。

1.工艺美术论

工艺美术的核心理论是张道一的“造物文化论”,张道一工艺美术理论的文化内涵大致上有三个源头:中国近现代的现代化过程中重视传统文化的思想,早期“图案”学科的文化品质,现代设计发展中威廉·莫里斯“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精神。

在中国近现代的现代化过程中,重视传统文化与主张全盘西化两种针锋相对的思想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张道一的设计理论无疑更倾向于前者。从世界范围的现代设计发展来看,与中国工艺美术最有思想渊源的是英国威廉·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他的核心理念一直指引着现代设计的发展,即艺术要为大众服务,艺术要用来改造机器生产。中国的工艺美术无疑延续了这一思想。艺术的社会责任,艺术要用来改善人们的生活,一直都是工艺美术先驱者们的理想。并且在艺术的终极目标下,手工时代的设计与工业时代的设计是相通的。设计艺术总是艺术与技术(工艺)的结合,不论是现代技术还是手工艺技术都只是设计的表面形式,其内在的目标是不变的。

全文阅读

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教育理论管理策略研究

编者按:论文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辩证的认识论,加强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关注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些方面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析和了解。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全面能力的复合型社会人才为终极目标。

[论文关键词]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特征,以尊重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和教师教育培养理念为基础,寻找合适的载体和科学管理办法,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验,从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制度与思政教育、文化素质、德育、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将学生自我成才的教育理念贯穿全过程,为培养出“德艺双馨”高素质艺术教育人才提供一些“方法与对策”。

高师艺术院校作为未来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基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推进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文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高师艺术生的思想素质,呈现出个别素质发展滞后、基础教育失衡、总体素质偏差等突出问题。说明高师艺术院校在学生管教方面还缺乏一个相对规范且科学的手段。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特征,从艺术教育和师范教育双重特征出发,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验,提供一些合理、科学的方法和对策。力图从根本上解决和扭转“艺术生难管”的问题。

一、当前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基本特征

高师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式,应在顾及艺术专业人才的独特性的同时,将其个性发展与所属的社会团体的有机统一性调和起来。

思想特征:艺术生思想前卫,思想中有唯美主义倾向;接受能力强,但缺乏学习目标;可塑性强,但容易受外界干扰;情感丰富,自信积极,但看问题欠客观。

行为特征:艺术生注重个性发展,外表、服饰和言谈举止求新、求异甚至求怪,行为上表现出自控能力差,特立独行,散漫,团结协作精神、集体观念、道德观念、理想信念淡薄。

全文阅读

艺术学学科成果初探

一、艺术学科科研成果分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艺术学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艺术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有需要就有市场,也就有了产品的提供者。近年来,国内各大艺术院校纷纷适应市场需求,拓展学科领域,除了传统的音乐、美术等学科,还出现了传媒、设计、工业设计、文化产业、艺术管理等新兴专业,这使得艺术类科研成果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数量越来越多。特别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1年2月中旬通过了最新版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调整方案,将艺术学科从上个世纪形成的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提升为“门类学科”,并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五个一级学科,这对于艺术科学的建设与发展乃至对于当代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层面对艺术学新的认识、新的评价、新的定位,也会改变传统的“艺乃小道”、仅只是“形下之器”等不重视艺术的观念与行为,对于艺术的人文的、社会的、审美的价值给予更充分的认识与评价,这必将对艺术学的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为艺术类科研成果设置一个科学的分类标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2.实际管理工作的需要首先,上级主管部门对艺术类高校的管理需要。近年来,笔者经历的几件事情引起了对艺术学科科研成果类型与认定的思考。第一、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项目;此项目一般支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重点学科建设类、教学实验平台建设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类、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类等,在这几类建设内容中,其所给表格一般都是按照理工类院校实验室设备购置来加以设计,很多人文社科的科研成果根本无法填,更不必说艺术类科研成果了;第二、江苏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第三、国家、省重点学科建设;第四、教育部学科评估。还有诸如每年的社科统计、江苏高校科技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等表格。这些项目的申报,都要填写大量的表格,而这些表格中往往非常重视科研成果及其转化问题,但是由于这些表格的设计一般偏向于传统的、特别是理工类学科的科研成果形式,艺术类科研成果几乎很难填入、特别是要填成果转化的时候,艺术类院校更是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如果能为艺术类科研成果及其转化提供一个相对比较科学且得到教育部、教育厅等主管部门认可的分类标准,那么对于这些部门今后在政策、表格的设置方面将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也使得他们的管理更加有效。其次,艺术类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管理的需要。笔者在一所综合实力靠前的艺术院校从事科研管理工作多年,具体工作内容涉及到制订、实施、修订学校科学研究、科研机构建设、知识产权管理的制度、规程及措施,并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国家级、省部级、省厅级、校级等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管理工作;各类科研成果的申报、鉴定、宣传、统计等工作;职称评定中的科研成果的审查与认定工作;组织各类重点学科的申报工作;博士、硕士学位点的申报工作。无论是起草制定科研管理、学科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文件,还是具体的各级各类项目、成果的申报,都涉及到科研成果的认定和转化问题,比如在评硕士、博士生导师的时候,老师们提交上来的成果形式多样,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认定标准,会给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二、具体分类

艺术类院校哪些智力作品可以认定为科研成果?怎样的形式或者社会效益可以算作是艺术类科研成果的转化?艺术学科科研成果形式及其转化与传统意义上的理工科类学科的成果及其转化有何异同之处?上级主管部门对于艺术类科研成果的认定与转化效益的衡量是否区别对待?这些问题,我们在平时的材料申报等工作中经常遇到,但是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学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几乎处于空白。艺术类院校的科研成果形式除了与一般人文社科类院校相同的成果形式诸如学术论文、专著、编著、译著、教材、校点选注、有价值的资料集、工具书,研究报告(包括调查咨询报告)、软件、光盘以及不宜公开出版的确有学术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还有其很多特殊形式的科研成果。比如,美术学科技法类老师的画作;音乐与舞蹈学科老师的作曲作品、指挥一场高层次音乐会、编排一个颇具影响力的舞蹈;影视与戏剧学专业老师成功刻画一个人物、传媒专业老师制作的数字短片;设计学院老师设计的各种作品均可以列为科研产品。因为这些作品当中不仅仅是一些技法动作的简单组合,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理论与经验知识。笔者根据实际的工作经验和调研,初步将艺术类科研成果分为三类:

三、基础理论类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最原始的、可以上升为哲学层面的基础理论,艺术学亦是如此。一般认为艺术学是从最原始的美术史发展而来,后来演变成下设的各种学科以及今天的艺术学理论、美术学、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这五个一级学科。每个一级学科都有一些原始的专著、论文等。他们构建了这个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体系和研究框架以及后来的发展方向,这些科研成果都应该归结到这一类。比如(法)艾黎•福尔著,张泽乾,张延风译的《世界艺术史》、朱青生所译的《詹森艺术史》、顾永芝所著的《艺术原理》、杨身源、张宏昕所著的《西方画论辑要》、彭吉象主编《艺术概论》,郑锦扬主编的《中国艺术学》,乔惟进编著的《和声学》、居其宏编著的《共和国音乐史》、夏燕靖编著的《中国艺术设计史》等等都属于此类。

四、实践创作类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