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广义货币

广义货币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浅析中国广义货币发行

[摘要]本文从货币金融统计的角度思考广义货币的发行者,并且结合财政学、货币金融学的相关知识,综合世界各国的情况对中国广义货币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广义货币 中央政府 货币发行

作为经济交易的媒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货币供求的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加大。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而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调节货币的供给量来实现调控经济的目的。可见货币与金融统计是货币政策得以实施的基础,而要实现统计,对货币的定义以及发现者的确定是必不可少的。

一 基本定义

通过广义货币的四个主要特征:可分性、期限性、交易成本、盈利性可以判断一项金融资产是否属于广义货币。根据国际货币组织在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中的定义,广义货币总量的每个组成部分都有以下三个基本方面:金融资产的种类、货币持有者的种类和货币发行者的种类。现金、可转让存款、其他存款、非股票证券以及部分的贷款一般都包括在广义货币之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货币供给层次按流动性划分为M0、M1、M2、M3、M4几个层次,M0为现金,M1为狭义货币,M2、M3、M4为广义货币。在我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如下:1)M0=流通中现金。2)狭义货币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3)广义货币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4)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二 广义货币的发行部门

根据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大多数国家将存款性公司作为货币发行部门,而存款性公司可以是唯一的货币发行部门,也可以是其中之一。其他存款性公司吸收的存款也可看做是其发行的存款凭证。可理解为,中央银行发行了货币,其他存款性公司创造存款货币。一般的,货币发行部门可能包括:存款性公司、中央政府、非金融性公司和非居民。

全文阅读

广义货币供给研究论文

1

分析货币供给问题,有三种观点:一是,货币内生性,即货币供给是经济内生的,其供给数量由经济运行情况决定的;二是,货币外生性,即货币供给不依据经济运行状况,而由一国货币发行当局决定发行数量;三是,货币混合论,即货币供给不完全由经济内生,也不完全由货币发行当局决定,而是两者的综合。对货币供给研究,国际上比较著名的学说是货币学派的“单一货币规则”,主要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该理论核心是货币供给增长率等于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国内有一些学者对货币供给也给出了不同答案,但都缺乏实证验证;但也有一些实证研究,利用VEC模型和VAR模型进行分析研究,但都不太系统,如冯玉明、袁红春、俞自由在《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或外生性问题的实证》一文中指出我国货币具有较强的内生性,但其在分析方法上比较简单;李晓华、侯传波、陈学彬在《我国货币内生性问题的实证研究》一文中利用VAR模型对货币供给进行分析,但其在选择变量方面只是用财政预算支出,出口额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三变量来分析广义货币M2,并且在分析时也过于简单。因此,本文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来实证分析我国货币供给问题,在选择模型变量方面和深入分析方面也有很大的突破。

2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经济学中,影响一国货币供给有很多因素,如一国经济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一国货币汇率体制,货币供给预期,国际金融市场对本国货币供给的影响,严重自然灾害或者是重大突发性事件如地震等等因素。如果把影响一国货币供给的因素作为解释变量,把一国货币供给作为被解释变量,就可以建立一个关于我国货币供给的函数。以广义货币增长率M2表示我国货币供给,GDP,CPI,PPI,HUILV表示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经济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我国汇率变动率等各种因素,则我国货币供给函数可以表示为:M2=f(GDP,CPI,PPI,HUILV⋯),具体分析如下。

2.1数据平稳性检验

广义货币M2供给增长率,GDP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汇率变动率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在1990-1998年数据线性趋势起伏不定,数据明显不平稳,须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广义货币M2供给增长率,GDP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汇率变动率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是不平稳的;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得到ΔM2,ΔGDP,ΔCPI,ΔHUILV,ΔPPI再对其进行单位根ADF检验,其ADF检验统计量均小于显著性水平5%的临界值,拒绝原假设,表明至少可以在95%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差分序列ΔM2,ΔGDP,ΔCPI,ΔHUILV,ΔPPI均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时间序列。因此,广义货币M2供给增长率,GDP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汇率变动率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这5个序列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均为一阶单整I(1)过程。

2.2变量格兰杰因果关系(Granger)检验和协整性(Johan2sen)

检验对M2,GDP,CPI,PPI,HUILV五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广义货币M2增长率和我国GDP增长率在10%的显著水平下,两者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广义货币M2增长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10%的显著水平下,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广义货币M2增长率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在10%的显著水平下,也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广义货币M2增长率和我国汇率变动率HUILV在10%的显著水平下,同样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再对M2,GDP,CPI,PPI,HUILV五变量进行协整性(Johans2en)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五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全文阅读

我国广义货币供给实证研究

摘要:货币供给外生还是内生,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仍没有定论。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来定量分析我国广义货币供给(M2)问题,经过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脉冲冲击分析和方差分解技术分析,得出我国货币供给不完全是内生的,但我国广义货币供给与我国经济增长率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关键词:单一货币规则;格兰杰因果关系;脉冲冲击;方差分解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15002

1引言

分析货币供给问题,有三种观点:一是,货币内生性,即货币供给是经济内生的,其供给数量由经济运行情况决定的;二是,货币外生性,即货币供给不依据经济运行状况,而由一国货币发行当局决定发行数量;三是,货币混合论,即货币供给不完全由经济内生,也不完全由货币发行当局决定,而是两者的综合。对货币供给研究,国际上比较著名的学说是货币学派的“单一货币规则”,主要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该理论核心是货币供给增长率等于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国内有一些学者对货币供给也给出了不同答案,但都缺乏实证验证;但也有一些实证研究,利用VEC模型和VAR模型进行分析研究,但都不太系统,如冯玉明、袁红春、俞自由在《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或外生性问题的实证》一文中指出我国货币具有较强的内生性,但其在分析方法上比较简单;李晓华、侯传波、陈学彬在《我国货币内生性问题的实证研究》一文中利用VAR模型对货币供给进行分析,但其在选择变量方面只是用财政预算支出,出口额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三变量来分析广义货币M2,并且在分析时也过于简单。因此,本文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来实证分析我国货币供给问题,在选择模型变量方面和深入分析方面也有很大的突破。

2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全文阅读

我国广义货币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摘 要:本文根据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构建包括工业总产值、外汇占款、利率、房地产交易额、国外利率、汇率、股票市值的货币需求函数,对影响我国货币需求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外汇占款的波动对我国货币需求较大影响;房地产价格高涨与金融市场提高了货币需求,因此当前外汇占款大幅度减少,及房价处于高位,在制定货币政策进行流动性管理要时考虑到外汇占款、和房地产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引导资金向实体经济转移,为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广义货币;影响因素

一、引言

货币需求量是制定政策需要重要考虑的变量,能否准确估计货币需求函数关系到能否正确制定政策计划。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越来越高,影响中国货币需求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受到国内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受国外因素的影响,当前预期美联储开始退出量化宽松,亚洲新兴国家多家央行的紧急储备锐减,资本撤离亚洲新兴市场的趋势下,中国外汇占款也大降,2013年6月中国银行间市场闹“钱荒”,6月20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最高达到13.44%,同时引发了中国股票市场大幅度震荡,实体经济中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进一步复杂。

我国制定货币政策主要是以货币数量和信贷规模为调控目标,近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的发展,开始研究利率对经济调控的作用,从数量型调控目标转为价格型调控,但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货币供应量还是我国调控经济的一个重要的中介目标,在利率完全市场化之前,还是要重视货币供应与需求,对于宏观经济分析和货币政策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外学者对于货币需求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有:

(一)传统货币需求理论

1、费雪的现金交易学说,可以用费雪方程式表示为 :,通过此方程可以得到:

全文阅读

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

[摘要]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货币供应量的一种统计口径,它既包括那些流动性的现金、活期存款,又包括流动性稍差,但有收益的存款货币。M2是购买力的反映,它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由于知道GDP=C+I+G+NX,所以文章就从GDP的构成――消费支出,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角度来分析其各自对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关键词]广义货币供应量;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回归分析

[DOI]10.13939/ki.zgsc.2016.29.030

1 研究现状

看过许多关于广义货币供应量的研究论文,好多学者都是单从某一个方面来考虑影响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因素;有的学者是从金融的角度来研究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有的学者是从金融和经济两个角度选取因素来与广义货币供应量进行研究。本文是完全从影响宏观经济的因素这个方向出发,来研究各种经济活动对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研究结果的同时,通过搜集数据,并结合计量经济的分析方法,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2 变量选取及样本数据处理方法

变量选取的时间范围是1990―2011年,共选取了22组有效数据,分别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居民最终消费支出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政府财政支出总额和年度净出口总额以及对应年份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等权威网站。由于研究影响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因素,所以将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其余各变量都作为解释变量来进行研究。

为了消除通货膨胀因素对研究数据的影响以及减弱异方差的影响,将广义货币供应量、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财政支出总额、净出口总额分别除以对应年份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后再取对数。将各变量分别对应命名Y、X1、X2、X3、X4。

全文阅读

我国广义货币供给的合理性判定

摘 要:本文基于我国1985―2014年度GDP与M2的数据,深入分析了我国GDP与M2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我国M2的平均产出和边际产出都处于下降趋势;货币投放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正在不断弱化,我国靠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会越来越弱;在关注GDP的情况下,虽不能找出最优的M2的供给量,但却能识别M2的供给是否不足,即能找出“GDP产出第二阶段”的开始点;产出的货币弹性概念综合了边际值与平均值,亦可参照我国产出的货币弹性来观测M2的供给是否合理,从而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GDP;M2;平均产出;边际产出;产出的货币弹性

中图分类号:F8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5)05-0022-07

一、引言

经济中发行的货币不仅是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媒介,而且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稀缺资源。当把货币看作一种金融资源时,货币便具有了对经济的作用效率的概念(林建华,2001),因此货币的投入与国民经济的产出便具有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2013年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110.6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2013年我国名义经济总量(GDP)约为56.88万亿元,同比增长7.7%;2014年末,我国广义货币供给M2已高达122.84万亿元,同比增长12.2%,2014年全年GDP为63.65万亿元,同比增长7.4%①。这些宏观层面的数据告诉我们,目前我国广义货币量是经济总量的近2倍,且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大幅超过国民经济增长率,我国是在用近2倍的货币投入来支持产出。

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总是通过调节货币供给来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但货币供给量多少才是合理的,却是一个抽象、模糊的概念。M2作为我国的广义货币供给,同时反映了我国现实和潜在的购买力,反映了社会总需求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是指M2。目前针对我国GDP和M2之间的关系,存在着货币供给的正常和超发的两种论断。对我国货币供给合理性的研究,是对GDP与M2关系的深入探析,是对货币流通速度(GDP/M2)的定性判断,是对制定我国货币政策的理论支持,更是对促进金融资源有效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现实指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广义货币量与经济总量之比在不断扩大,表现为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持续长期超过国民经济增长率,而且也持续超过产出增长率与CPI增长率之和,而在货币供应量大幅度超过经济增长率的同时,我国却未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这构成了麦金农所称的“中国之谜”。按照著名的费雪交易方程式MV=PY,这种现象的最直接解释为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我国M2/GDP不断走高,反过来即为GDP/M2(可看作货币流通速度)的长期下降,而货币流通速度可以衡量一个国家中货币的周转能力,这种周转能力是货币的运行效率。流通速度低,货币的运行效率就低。GDP/M2的长期下降,意味着货币投放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正在不断弱化,单位GDP所需的资金支持越来越多,GDP/M2的持续走低直接折射出我国货币使用效率的低下,这也成为我国“货币空转”的一个有力佐证。

古典经济学在研究货币问题时的传统做法是把货币流通速度看作常数处理,重点考察货币数量对物价等经济变量的影响。然而,事实上它却在不断变化。任何一种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都是以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为前提的,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的刺激效果完全依赖于货币流通速度。因此,对货币流通速度及其稳定性的探讨历来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然而绝大多数研究文献都是聚焦于GDP/M2的影响因素上。如波尔多和延宁(Michael Bordo和Lars Jonung,1987)通过对货币化程度、银行的普及、金融发展、经济的稳定性程度等制度因素进行量化,发现几乎所有国家的GDP/M2先是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然后又随着金融创新和经济稳定程度的提高而上升,即呈现“U”形的结构;弗里德曼(Friedman,1988)从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和替代效应三个方面分析了股票价格对GDP/M2的影响。国内方面,关于GDP/M2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货币化假说(耿中元等,2011)、产业结构说(汪军红等,2006)、虚拟经济假说(伍超明,2004)和收入差距扩大说(康志勇,2007;李建伟,2009)等方面。谢平等(2007)则认为银行主导的金融系统和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的存在是导致中国货币流通速度较低的主要因素;另外,还有诸多因素影响着GDP/M2,如外资的流入(唐国兴等,2006)、房地产因素(狄剑光等,2013)等。

全文阅读

我国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的理论意义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金融业的开放和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提高,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增长之快速,但也逐渐高于同期发达国家和同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的比值。本文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寻找我国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数量经济关系,结合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的变化,探究其关系对我国经济的多方面影响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m?2 gdp 计量分析 比值 意义

一、引论与概述

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是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该比值越高,经济货币化程度越高,金融业越发达;反之,则经济货币化程度越低,金融业越落后。根据国际经验,该比值在一国发展初期一半是增加的,到达一定程度后,货币化将被证券化所代替,表现为稳定或者下降的趋势。该比值最优为1.15:1,最高界限为2:1。

我国当前的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是很高的,但我国的金融业的发达程度并不高,金融创新不足,金融业仍亟待发展。在当前经济危机下,如何保持国内生产总值的继续增长是最关键的问题,我们知道,国内生产总值是以商品、劳务交易为基础计算的,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是交易中介,也是统计基础,从而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必然对国内生产总值产生一定的影响。用广义货币来代表货币供应量,探究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关系对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和经济、金融内部所存在的问题。

二、 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数量关系的计量分析

为了说明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简单的数量经济关系,利用1990-2007年的数据资料,以gdp为被解释变量,以m《》2为解释变量,拟合回归方程,得到:

gdp=19538.43+0.558938m《》2

全文阅读

广义货币供应量M2对股市的影响

【摘要】货币供应量应该与股市呈正相关联,但是它对于股市的促进作用非常微弱。究竟货币供应量与股市走势之间的内在关系如何,正是本研究希望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经济方法,分析了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 对近几年来中国股市出现的牛市与熊市的影响。

【关键词】ADF 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货币供应量,股市

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以来,股票市场快速发展,已从多个方面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尤其是在货币供应量上提出了挑战。一般来说,货币供应增加,伴随着投资渠道的日益多元化,大量的闲置货币会流向股票市场,使股票价格上涨;货币供应紧缩则往往使证券价格下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对此本文从实证的角度来探究货币供给量和股票价格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文献回顾

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上百年历史,但是国外学者对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之间的内在关系的研究,却是在货币主义经济学派在西方国家受到重视之后。从现有文献来看,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 年代,如Spinkel( 1964) 利用1918 ~ 1963 年美国的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价格数据,经过分析后认为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价格波动存在一定关系,即前者的存量在股票市场价格达到高点的前15 个月就会达到峰值,而其存量的低点与后者低点之间间隔约为2 个月,并以此对股票市场的走势进行了预测,实践证明其发现的两者之间的规律在当时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Hamburger( 1972) 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了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能明显影响股票价格波动的结论,并进一步分析了货币供应量影响股票价格的两种机制,即直接机制与间接机制。然而Cooper 等人( 1974) 的研究则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股票价格变动几乎没有任何预测效力,反而是股票价格的变动能够预测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Thorbecke( 1997) 同样对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的波动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认为,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对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不存在明显影响,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市场上货币供应量减少时对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也仅仅局限在中小企业层面。

从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来看,时间序列模型分析是最常用的分析工具。我国较早对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走势进行研究的学者,如钱小安( 1998) 利用1994 ~ 1997 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对股市走势的影响程度不一,基础货币( M0) 与股市走势基本同向变动,狭义货币供应量( M1) 变动与股市走势有明显关系,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与股市走势呈现出反向关系;于宁锴( 2011) 利用2004 年1 月至2010 年10 月上证指数的数据分析了其与成交量、货币供应量的关系,发现上证指数与M1之间存在微弱的反向关系,同时发现股票市场走势是M1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张大凯和来志勤( 2012) 利用VAR 模型对这个命题进行了验证,分析发现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走势并无显著影响; 王伟( 2012) 则利用VAR与VECH 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动态相关性或是波动溢出效应,同时认为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无需将股票市场纳入决策的影响因素。

全文阅读

社会融资规模可以替代广义货币量吗?

【文章摘要】

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正式引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始于1996。1998年,随着信贷规模控制遭到弃用,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地位更是无可撼动。但是,201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11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将社会融资规模作为宏观调控的统计和检测指标,代替了之前一直使用的贷款增量指标。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2011年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启动了对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检测工作,并致力于将其作为货币政策新的中介目标。

【关键词】

货币政策;实体经济;货币量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各类新型融资工具不断出现,银行间接融资比重下降幅度巨大,中央银行统计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数据显示,2012年前10个月社会融资规模中,人民币贷款仅占总增量的55.50%,即使加上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也只有61.94%,而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分别占同期社会融资总量的5.09%,7.33%,6.50%,14.29%,1.74%。直接融资比例的明显提高,且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贷款也起着较大的替代作用,新增人民币贷款已经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金融体系开始由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因此,当前提出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是符合我国金融发展和金融宏观政策需要的。

根据2002年至2010年中央银行内部的月度和季度的社会融资规模数据进行测算,表明,社会社会融资规模相较于货币供应量及新增人民币贷款与重要宏观经济变量的相关性更大,且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其变动能显著影响实体经济;基础货币、利率等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也与社会融资规模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因此,社会融资规模具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相关性的条件。

社会融资规模概念的提出,顺应了我国金融市场多样化的发展,是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自08年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学者及货币当局意识到参与货币创造的不仅仅是传统的金融主体,影子银行在内的许多非银行和准金融活动也参与了信用的创造过程,同时,各种结构性金融工具同样会影响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活动,影响消费和投资行为,进而影响到产出的稳定性。为了防范潜在风险继续扩大,有必要将上述信用活动置于监管范围之内。通过检测社会融资规模,不仅能够从总量上了解金融系统性风险,还能反应金融风险在不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分布,通过检测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融资的全貌和全社会通过金融体系实现的信用交易总量及结构,有利于及时发现社会流动性异常变动并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

综上所述,引入社会融资规模进入货币政策框架,将之作为货币政策制定的金融指标之一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现阶段将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确有不妥之处。

全文阅读

广义货币供应量对CPI的滞后影响研究

摘 要:该文采用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的月度数据,研究广义货币供应量M2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影响时滞。通过检验得出,我国M2对CPI的滞后期为6个月。

关键词:CPI;M2;滞后

一、问题的提出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购买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价格的变化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是判断宏观经济形式和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变量。货币供应量反映某个时点上全社会用于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存量,有不同的划分层次。

传统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呈同方向变动,国外许多经济学家也对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指数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计量研究。国内陆瑞通过对我国1994年至2005年的数据进行检验得出CPI与M0、M1间相关性较弱,而与M2相关性较强;牛莜颖通过对我国1994年至2004年的季度数据进行计量研究得出货币供应对物价的影响有一两年的时滞。

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过快,出现一定的过热现象,人民银行先后6次提高基准利率,紧缩银根。2008年上半年我国通胀压力很明显,CPI同比增长过快,受美国金融危机及前期紧缩影响,CPI开始逐渐回落。2009年我国人民银行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幅迅速,而CPI由于受国内外共同因素的影响,出现了9个月的同比负增长。2010年人民银行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在政策,由于前期释放的货币供应量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物价上涨压力明显,CPI 同比增幅逐渐回身,从这些现象中不难发现货币供应量对CPI的影响是有一定的时滞的,所以本文选择以CPI 为被解释变量,M2为解释变量。

二、数据处理及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