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广告学概念

广告学概念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汽车广告语中的隐喻分析

当今社会环境下,广告是商业中必不可少的制胜法宝。广告隐喻使用浓缩的艺术化语言,向消费者传达其商品的内在涵义,语言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汽车广告词正是如此。广告语中的隐喻背后存在自身的认知机制,即隐喻的空间映射和概念整合理论。本文以英语汽车广告语为例,以隐喻的空间映射和概念整合理论为理论框架,试对英语汽车广告语中的隐喻进行简要分析,以求探究其背后的隐喻认知机制。

一、广告与隐喻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是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的方法。隐喻通常以一种已知熟悉的事物来代替另一种未知陌生的事物,且两种事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一致性。早期的学者一般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格,而随着研究的发展,隐喻早已不再局限于文学点缀、修辞手段的范围内,隐喻实质上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Lakoff和Johnson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隐喻不仅仅起到文学修辞和点缀的作用,人类和自然本质是隐喻化的。隐喻不再单纯是修辞手段,而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有自身的认知机制。隐喻实质上是用一种事物来代替另一事物的认知方式,利用两个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在二者之间搭建认知的桥梁。隐喻是一种平行关系,两个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是隐喻认知模式的关键,可以帮助人类通过一个概念认识另一种概念。

隐喻在广告语中的使用范围广、频率高。在广告语中使用隐喻可以增强广告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使广告语独树一帜、新颖生动。学者林乐腾认为,广告语中的隐喻可以分为显喻和隐喻。显喻即明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清晰明了,而隐喻即暗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并没有平白直叙,而是一种内隐的关系,是喻体的联想意义投射于本体之上而产生的结果,其语言更加精炼,内涵却愈加深刻。在众多的英语广告语中,隐喻占据着大部分比例。隐喻使用浓缩的艺术语言,其中包含深刻的内涵,其主要目的是吸引消费者,促进商品销售,拉动企业经济效益。隐喻通常以日常熟悉的事物作为喻体,寻找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通过空间映射和概念整合来认知本体,汽车隐喻广告也是如此。汽车隐喻广告语通常使用消费者熟悉的概念作为喻体,把汽车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表现出来,使得消费者获得汽车性能的更深刻理解。例如,三菱汽车的一则英语广告为“A lion in the street”,lion在英文中的含义是狮子,狮子的特性就是爆发力强、速度快且强健有力。广告词的字面意义是路上之狮,由于狮子是消费者所熟悉的概念,用狮子来暗喻三菱汽车,消费者很容易就把狮子的特征和三菱汽车联系在一起,进而得出结论三菱汽车如同狮子一般迅捷、快速、有力,增进了消费者对于三菱汽车的了解。

二、隐喻空间映射和概念整合

(一)隐喻空间映射

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空间映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空间映射获得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关注。Fauconnier和Turner认为,空间映射是一个认知过程,其中一个心理空间中的概念与另一个心理空间中的概念产生映射关系,从而形成新的心理空间,这也是新概念形成的认知过程。隐喻的认知机制就是本体到喻体的概念映射,把本体的概念投射到喻体,使得本体原有的含义得以延伸。Fauconnier认为,人们的思考和交流实际上是建构心理空间之间的映射关系。当人们思考、交谈或行动时,人们实际上是在建构心理空间,把语义概念从一个心理空g投射到另外一个心理空间,在两个概念之间搭建认知桥梁,通过熟悉的概念进而了解陌生的概念。在英语隐喻广告语中使用最广泛的是投射映射。隐喻广告语中的映射实质上是把喻体的特征投射到本体之上,通过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把概念结构从一个心理空间投射到另一个心理空间或使一个心理空间的概念结构和另一个心理空间的概念结构产生映射关系,进而透过喻体了解本体的特征。

英语隐喻汽车广告语中,隐喻空间映射起着重要的认知作用。例如,尼桑汽车曾经推出一则英语广告语“Life is a journey. Enjoy the ride(生活就是一次旅行,祝您旅途愉快)”。显而易见,此则广告语使用了隐喻手法。其中life被比作journey,而尼桑汽车被比作ride。根据Lakoff的隐喻跨域映射理论,这样的一则隐喻广告语的含义可以通过两个不同概念的空间映射表达出来:

全文阅读

概念整合视阈下的广告语解读

【摘要】概念整合理论是一种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认知操作机制,因其在语言分析中所体现的动态性和阐释力,一直为认知语言学家所关注。本文以概念整合为理论基础分析电视广告语,以揭示其对意义构建的解释力。

【关键词】概念整合 广告语 心智空间 投射

一、引言

广告广泛地存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功能是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增强产品的购买力,并最终推销出产品实现经济获益。众所周知,广告是广告语、图像和声音三者的有机结合体。其中,广告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成功的广告语通常形象生动、短小精炼、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并能引发人们的无限联想。近年来,语言学者对广告语的研究多集中于修辞层面的探索。本文以概念整合为理论框架,对电视广告语进行认知分析,以揭示该理论极强的解释力。

二、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是由美国著名认知语言学家吉尔斯・弗科尼亚,于1977年在其论著《思维和语言的映射》中首次提出;并同认知科学家马克・特纳在著作《我们的思维方式:概念整合和心智的复杂性》中,逐步完善该理论体系。该理论是一种适用于日常生活现象,尤其是语言层面的认知操作机制,是四个心智空间开放性的映射、整合并压缩的结果。

心智空间是指在进行言语交际活动时,为达到局部理解和反馈的目的而建构的概念包(conceptual pocket),它并非语言形式或语义结构本身,而是指语言交际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是语言社团成员在言语行为过程中处理信息所使用的虚拟概念框架。

概念整合是在线的动态加工过程,需要各心智空间的组成要素和关系结构间的相互映射,从而构建空间网络。基本的空间网络通常由四个心智空间组成,分别为: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整合空间。输入空间内的信息是有关独立认知域;类属空间是两个输入空间类似组成元素的抽象概念集合;通过输入空间元素、类属空间元素的相互投射,经信息的组合、完善、拓展及最后的压缩,得出最终的概念整合结果。随着概念整合的不断深入和相关经历的逐步丰富,最终的概念整合结果也会投射到类属空间中,完善原有的抽象概念集合,进而拓展了语言使用者的百科知识。

全文阅读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消费行为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自我概念逐渐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自我概念决定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并影响着其在商品购买中对商品的认知感觉。近年来我国的相关学者开始对自我概念和消费行为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来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本文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界定入手,进而阐述了大学生自我概念在消费行为中的作用和地位,并详细描述了大学生自我概念对消费行为构成的影响,为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学者提供了有利的文字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概念 消费行为

本论文对于大学生自我概念与消费行为的研究可以对大学生的消费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通过对自我概念和消费行为的深层次探讨,也深入挖掘出自我概念与消费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通过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和消费行为的研究也可从中看出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做出正确的引导,使其能保持正确的消费观,进而推动相关企业营销活动的有效发展。

一、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界定

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决定着相关企业产品的营销产量,若消费者的自我概念与产品形象不符,那么将出现对产品产生消极消费行为的现象,从而导致企业的产品销售降低。因此大量的实践表明,大学生自我概念与消费行为紧密相连,相关企业发展应提高对大学生自我概念的重视,重新认识自我概念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二、大学生自我概念在消费行为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消费行为中自我概念的作用

在大学生对商品进行购买时,会在无意之中受到自我概念的影响,从而通过自己的理解对商品的形象进行自我定义。其次,大学生在购买商品时只是为了满足自身对商品的需要,因此商品必须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才能促使其进行消费行为。在这种情形下,商品的形象必须能够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使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商品的形象达成统一。再次,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在追求商品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购买时,会下意识的考虑到商品是否足够能彰显出自身的个性。这种行为的产生,验证了大学生自我概念对销售行为的影响,因此企业产品形象的设定,一定要符合部分消费者的自我概念。

全文阅读

浅议广告语言的概念整合模式

[摘 要] 广告语言风格独特、句法洗练、内涵丰富,常以简单的语言表达深层次意义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改变传统的广告语言研究模式,运用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学角度进行重新阐释,提出了广告语言概念整合的四分类模式,并深入探讨四分类模式下,广告语言深层意义的显化问题,为实现人们对广告语言的深入理解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

[关键词] 广告语言 概念整合 四分类模式

一、引言

“广告”一词源于拉丁文Advertere,意为唤起大众对某种事物的注意(方梦之,2005)。在日常生活中广告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人们往往使用精炼、含蓄而又富有表现力的广告语言打动人心,充分发挥它的“魅力”以实现一定的商业或非商业目标。但是,广告的内在“魅力”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难道是广告自身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吗?

国内学者已从事相关研究并取得累累硕果,如:李中行(1992)的广告英语,黄雷(2000)的中英文广告“双关”修辞法例析,欧忆(2000)的广告英语中,张莉和李成明(2004)的广告英语中的双关及翻译技巧等,但所有这些研究局限在结构形式、语用功能和美学功能角度内,忽视了在人类交际过程中广告语言意义的在线构建(on-line construction),从而无法真实的认识“隐藏在背后的那座冰山”(王文斌,2004)。其实,广告“魅力”的实现离不开人的认知活动,其深层含义往往有待认知主体的挖掘,概念整合理论则为广告语言的认知与理解提供了必要手段。

二、概念整合理论的介绍

概念整合理论(the theory of conceptual blending) 是由Fauconnier首先提出并系统化、理论化的,它是认知语言学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

Fauconnier (1994)认为概念整合就是把心理空间 (Mental Space)作为输入空间,并对其进行认知操作。Fauconnier(2002)的概念整合理论强调四空间整合模式,即: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普遍空间,一个合成空间的跨域映射及选择性投射,并通过组合、完善及精化过程建立呈现结构(emergent structure)。概念整合理论除了上述构建原则以外,还包括诸如,压缩原则、拓扑结构原则、格式完善原则等指导原则(李福印,2006)。

全文阅读

英汉环保公益广告的认知分析

【摘 要】隐喻是人类所有思维的特征,普遍存在于全世界的文化和语言之中。公益广告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广告形式,其语言中的概念隐喻潜意识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两种不同的思维和文化模式,使人们对隐喻的生成和理解存在不容忽视的差异。本文通过对英汉环保公益广告中隐喻的运作机制的探讨,总结其中所蕴含的认知差异,对比分析造成认知障碍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公益广告;概念隐喻;认知

1.认知隐喻理论

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热门话题。自1992年后,Fauconier等人认识到概念整合是人类所特有的心智运作,在心智空间理论的基础上于2002年出版了 The Way We Think,进一步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来研究人类思维中概念叠加和整合的过程,探讨意义构建的动态性、心智空间的无限性、概念映射的连通性、意义生成的激活性,对认知语言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这一理论不仅发展了Lakoff的语言体验哲学观,而且从人类心智体验上揭示了人类认知概念生成的机理。

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都有一定的解释力,两者地位是互补的,概念整合理论弥补了概念隐喻理论的不足,是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和提升,发展了语言的认知研究,为研究各个层次的意义构建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两者结合起来构成了比较完整的认知隐喻理论,为研究大量的其他认知活动搭起了一个统一的框架。(Veale, 1999)

公益广告是一项通过提高市民关注度,影响他们的意见和态度并改变他们行为的一项活动,旨在增强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张明新,2004:11)。作为所有广告形式中最能体现广告文化的引导职能和社会职能,及其淡化商业性,容纳更多文化主题的特点,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行为,以其特有的修辞功能和表达效果不仅使各类广告变得简洁生动、新奇而富有启发,还可以激起受众的想像力。然而,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的不同的思维特点就使得英汉公益环保广告语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主要反映在概念层次上的隐喻映射域的异同及意义的差异上,即英汉公益广告语运用中思维结构的差异上。

2.中西隐喻性思维异同

通过对英汉环保公益广告中隐喻概念运用的分析比较,我们发现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概念隐喻源于文化,文化对概念隐喻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文化的许多内容通过隐喻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世代相传,从而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取向。在此,我们将对由于生活环境、生活经验、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不同所导致的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存在的差异进行探讨。

全文阅读

软文研究综述

摘 要:从软文出现后,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对于它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的软文研究的梳理,针对软文三个争论点:软文概念的界定;软文的危害以及产生危害归责于哪方;软文合理发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综述。

关键词:软文概念;软文危害;软文发展;软文研究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097-05

一、软文概念的界定研究

“软文”是一个定义模糊的概念。本身并没有明确的界定。由此导致了一系列与软文有关的概念的流行:软广告,软文广告,隐形广告,公关软文,公关稿,广告性新闻,新闻性广告,有偿新闻等都被归入“软文”行列之中或者与软文联系起来。

事实上,这些概念涉及不同的领域,彼此之间独立或者相交或 者根本就是同一个概念。只是由于业界的不同,或广告领域或公关领域或媒介领域。

确定软文的概念,对于分析研究软文以及解决由此带来的相关问题有很大的意义。

(一)四个相对明确的概念

全文阅读

网络消费语境下广告策划的理论中心与实践边界研究

【摘要】理论需要实践的呼应,理论与实践又是统一的,而以理论为中心的实践是有一定边界的,超出边界范围的实践也就超出了理论的指导范围。论文主要从核心概念、广告策划的基本原则、广告策划的基本理论三个角度梳理了广告策划的理论中心问题,从市场调查与环境分析、营销策略提案、广告创意与设计、广告媒体、广告预算与效果评估五个方面阐述了广告策划的实践边界。

【关键词】消费语境 理论中心 实践边界 广告策划

网络消费不同于一般的消费,网络消费具有自身的特点。网络消费不仅消费产品种类繁多,而且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也是千差万别,消费者需求更加多样化与个性化,“网络消费建构了个人世界,个体的高度自由使网络空间充满了无数的‘声音’”,消费行为也更难以识别。基于以上网络消费的特点,加之网络环境本身的特殊性,网络消费具有这样的基本语境:一是消费者要求更为和谐的消费环境,崇尚绿色消费、品质消费,消费行为更为自觉,消费需求更加细化,消费知识更为全面;二是作为产品提供者的市场主体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生产企业要不断研究消费者,生产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切实做好营销推广工作;三是作为促进消费辅助生产企业进行网络产品营销的广告公司需要根据网络消费特点、消费环境变化结合产品特点科学合理的设计线上线下广告。而广告策划作为对广告整体战略与策略的运筹规划,只有用正确的广告理论指导对应的广告策划实践才能应对网络消费的挑战。也就是只有准确界定广告策划的核心概念,遵循广告策划的基本原则,运用适合的广告策划基本理论才能在当前网络消费语境下从事广告策划工作。因此要探讨广告策划的理论中心与实践边界,以求广告策划能按照既定的方向与目标进行。

一、关于广告策划的理论中心与实践边界

“一切科学理性认识都必须借助于概念才能进行。每门科学都表现为概念系统,即由概念、概念组成的基本定律以及基本定律构成的理论所构成。”科学理论首先表现为“理性认识”,因此本文对理论中心的解读是指组成广告策划领域内的核心概念、广告策划基本原则和广告策划基本理论三个方面。

理论需要实践的呼应,理论与实践又是统一的,而以理论为中心的实践是有一定边界的,超出边界范围的实践也就超出了理论的指导范围。那么实践边界是什么?“作为一种并非本土产生的理论,我们不能用一种模式来剪裁不同制度下的治理形态,应明确认识到在理论引介与现实观照的过程中,无疑是存在一个适用范围或理论边界的。”理论边界对应的是理论的适用范围,而理论适用的客体恰恰是实践本身,因此广告策划的实践边界是指与广告策划理论适用范围相对应的广告策划理论作用的客体。“鉴于此,本文以话语分析理论背景,从话语的角度研究广告传播中的本体问题……。”广告本体是指广告活动、广告作品。广告策划的实践边界又是与广告策划相关的广告本体中的一部分。广告策划中的理论中心与实践边界考察的是以广告策划过程中所依据的理论为中心与广告策划过程中的实践范围相对应的关系,一定的理论在一定的实践范围内进行应用才是合理的。

二、广告策划的理论中心

结合广告策划实践的实际,广告策划涉及的理论主要包括市场调查与环境分析、营销策划、广告创意与设计、广告媒体、广告预算与效果评估五个方面,每一方面都有其相对应的理论中心,由此共同构成广告策划的理论中心。根据对理论中心的认识,下面将从广告策划核心概念、广告策划基本原则、广告策划基本理论三个方面对广告策划的理论中心举例并综合论述。

全文阅读

浅谈广告设计中超越标准的创意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123)

摘要:独创性与创意性,我们对那些优秀或伟大的艺术品推崇备至的因素之一即是其独特性。所谓的独特性并不仅仅意味着创造出新奇的事物。毕竟有人可以通过制作拙劣不堪且糟糕透顶的东西来表现新奇,或者将别人的构思与技术进行一些微小改动也同样可以表现新奇,只有新奇不足以产生独特性,独特性在于某种艺术成就――例如:能独立而出色地施展一种解决艺术难题的方法,艺术上是一种全新的技术进步,以及对司空见惯事物的一种全新处理。

关键词:广告设计;创意点;灵感;感染力;视觉传达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93-01

“创意”一词在汉语中的应用具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形式:动态的“创意”是指在广告创作中为传达广告主题,确立诉求方式而进行的思维活动,而静态“创意”则是这种思维活动的结果,即关于广告创作中的有独到见解的思想。因此,创意是广告的灵魂,是广告活动的关键环节。

去年下半年,某贴吧中一个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空帖,在短短一天多的时间内被点击700多万次,引发了网络上的一阵跟风。这一现象给了我们如今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艺术和广告传播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考。

一、广告创意的原则

(一)必须准确传达主题

全文阅读

广告语隐喻意义构建的概念整合机制

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了广告语中广泛存在隐喻的原因,即隐喻的相似性和隐喻表达的经济性,符合广告语表达需要具有相关性和追求经济效益的特点,并运用Fauconnier 与 Turner 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广告语隐喻意义的构建。该理论揭示了整合空间中层创结构形成的动态过程,能够详细地阐释隐喻的意义建构和分析隐喻过程中的推理机制。概念整合机制的运作基于相似性,可以对广告语隐喻意义的构建进行更好的阐释。

关键词:广告语;隐喻意义构建;概念整合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3―0110―02

一、引言

广义上的广告,包括商业广告和非商业广告两类。本文所指的广告是狭义上的广告,即商业广告。目前,语言学界和广告界比较认可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对商业广告所下的定义:“广告是由明确的广告主付费的基础上,采用非人际传播的形式对观念、商品及劳务进行介绍、宣传的活动。”由此可见,广告的首要功能是提供信息,这要求广告的表达需要和所要介绍、宣传的观念、商品等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广告由语言文字、画面、音乐等要素组成,而其中语言文字居于主要地位[1]。本文中的广告语是指以语音或文字形式出现的广告语言文字中的商标词、广告标语、标题和正文。国内以往对广告语主要从其文化内涵与翻译和系统功能语法等角度进行分析,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学者们开始尝试从认知角度对广告进行研究。本文结合广告语中普遍存在的隐喻现象和广告语的特点,认同广告语隐喻意义具有可分析性,并进一步探讨广告语隐喻意义构建的概念整合机制。

二、广告语中运用隐喻的原因的认知角度分析

(一)广告语的相关性和隐喻的相似性

根据人类认知相关性原则,即人类认知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2],创作或解读广告语也需要具备相关性。广告语的语义或字面意义必须与产品、消费者、竞争者或广告目标相关,若两者不相关,则达不到对产品或观念进行有效介绍、宣传的广告目的,广告的解读会困难重重。同时,广告语的语义与其字面意义,也具有相关性或相似性。相似性是隐喻赖以存在的基础,尽管有学者指出,“相似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隐喻中有时我们要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去构想两概念之间的相似之处,成功的隐喻大多是在极其不同的两种事物之间建构同一性。” [3]但广告中基于相似性的隐喻往往更容易使广告受众快速识解和记忆。广告语意义不只是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如一则钻戒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意义,不只是字面意义“钻石品质坚固,可以保存很久”,经过人类大脑的认知加工,借助转喻或隐喻识解,我们得到“佩戴钻石戒指,我们会得到像钻石一样坚固、永久的爱情”的广告语义。因此,我们在解读广告语隐喻意义的构建时,要立足于相似性进行分析。

全文阅读

基于概念合成理论的电视广告的多模态解读

【摘要】概念合成理论是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探讨言语交际过程中各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并产生互动作用时言语意义的构建过程。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结合了图像、声音、动画、表格等各种社会符号资源,为意义分析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本文主要以概念合成理论为基础,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视角,探讨一下多模态化模式是如何帮助观众在观看电视广告时构建心理空间并进行概念整合的。

【关键词】概念合成理论;电视广告;多模态

1.引言

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一般采用间接的策略来实现劝服观众的目的。在如今经济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电视广告以直观真实、说服力强、声色俱全,动静结合等优点,为广大商家推销商品,同时也成为了电视台收入的主要利润来源。作为一种电子广告形式,电视广告运用了语言、声音、文字、形象、动作、表演等多模态的信息传播模式。电视广告如何成功的在观众头脑中构建心理空间并为他们所接受,这是一个概念合成的意义构建过程。本文运用概念合成理论,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视角,研究一下电视广告在观众头脑中的语义构建过程,同时解读观众在观看电视广告时的心理运行机制。

2.概念合成理论和多模态话语分析

概念合成理论是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指从两个输入空间部分地投射而产生包含突现结构的合成空间的认知过程。它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活动以及意义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概念合成模式包括四个心理空间的映射关系,这四个心理空间为输入空间1、输入空间2、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两输入空间的对应物之间的部分跨空间映射产生了类属空间,两输入空间部分投射至第四个空间为合成空间,合成空间包含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三种相互关联的方式产生了其它空间都不具有的层创结构。

多模态话语首先是由Kress 和 Van Leeuwen两位系统功能学派的学者提出来的,主要以社会符号学为视角,以韩礼德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提出人们传统习惯中认为是副语言的图像、颜色和动作等符号在现代社会交流中已不再处于辅助位置,而是正在和文字符号一起形成一种更为宽泛的符号资源,共同参与意义构建。多模态话语分析已经广泛的被运用到广告设计、语音文字、网站页面设计、大型演出及舞台表演、教科书设计等多个领域,具有跨学科、应用性强等特点。

电视广告是一种典型的多模态形式,将图片与文字,声音与视频完美融合,多种模态共同协作,创造出一个完整的广告语篇。同时,电视广告的图像为广告制作者和广告观看者之间搭建互动的平台,使电视观众更好的理解广告所要传达的信息以及广告制作者的意图。所以本文主要利用概念合成理论和多模态话语分析这两个理论探讨一下电视观众对声色俱全的多模态化的电视广告是如何构建心理空间并进行概念整合的。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