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爱空巢老人感想

关爱空巢老人感想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弘扬雷锋精神,温暖空巢老人,关爱空巢老人

【摘要】很多高校更多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弘扬雷锋精神,关爱空巢老人公益活动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社会实践这一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开拓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

【关键词】大学生 空巢老人 雷锋精神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16-02

一、长沙医学院临床学院大学生实践教育

长沙医学院临床学院分团委于2011年4月发起了关爱空巢活动。指导思想是通过教学实践,探索一种模式,既能使在校的学生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和提高,又能用感情弥补亲情。关爱、帮助空巢老人。1.开展“心手相牵,相伴夕阳”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在全院广泛宣传动员,层层选拔,确定了以学生党员为主要对象的志愿服务队。由院系书记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去敬老院。通过面与面的交流,空巢老人向志愿者们敞开心扉,倾诉心理烦恼,甚至个人秘密。在此基础上,组织志愿者帮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进一步增进感情。2.带上一些医疗器材和药品,帮助老人们做一些简单的检查。点燃了空巢老人的心让他们感到社会有爱。3.深化关爱方式,把弘扬雷锋精神,关爱空巢老人纳入大学生实践教育课程。两年来,共有百余名志愿者通过周末去周边敬老院及暑假三下乡等形式先后到340多名空巢老人家里走访500余次。

二、关爱空巢老人取得效果

1.关爱活动让大学生懂得了感恩与回报。关爱活动不只是单向的爱心传递,也是大学生在互动中受启迪、受教育的过程,使大学生学到了在校园、在课堂学不到的东西。关爱空巢老人活动,为大学生开展弘扬雷锋精神提供了实践的便利条件,利用人对弱者的同情心理,引导大学生走近空巢老人,继而主动接受教育,将教育环境由传统的教室,走向了社会,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容易使学生接受,使其能够从理性的角度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2.关爱活动让大学生懂得了应尽的社会责任。孔子指出,尽忠尽职、报效国家,是孝的重要内容,更是孝的升华。大学生关爱空巢老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由对空巢老人的关爱责任延伸到对社会、对他人、对事业的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使其走上工作岗位,能够更好服务社会,勇于承担责任,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3.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空巢老人会越来越多,空巢老人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这部分老人的晚年幸福不容社会忽视,值得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机构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关爱空巢老人。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走进空巢老人家中,帮助老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同他们聊聊天,一起度过传统节日等等,对空巢老人心灵上给予慰藉,填补他们孤独的心灵,让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依旧能够体会到天伦之乐。大学生志愿者关爱空巢老人活动,使空巢老人得到幸福的养老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社会、地方政府机构的负担,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弘扬雷锋精神,关爱空巢老人的实效作用

全文阅读

空巢老人伦理问题浅析

摘 要:我国正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空巢老人”现象日渐突出。这些人在生活的照顾、心理的开导、精神的慰藉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由于没有子女在身边和心理空虚寂寞等原因,使得空巢老人问题成为老年人问题中的典型代表。空巢老人问题,必会成为目前和将来整个社会关注的伦理问题。

关键词:空巢老人;代沟;伦理问题

空巢老人,其一指从未结婚或丧偶、离婚的老人;其二指无子女或与子女分居的老人。我国目前已有近四千万空巢老人,家庭空巢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受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等多种现代化因素影响,空巢老人的伦理问题亦成为我国将来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空巢老人伦理问题产生背景

1.社会结构变迁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劳动力流动日益频繁,流动频率逐渐提高,“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道德观念束缚被彻底打破,中国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大量的农村或小城市中青年人开始进入大中型城市就业,或在就业前景更好的地区学习、工作、成家,这使得原有家庭代际关系趋于松散,代际分开居住,老年人留守家庭中。据2013年全国老龄委统计的数据,目前全国1.67亿老年人中有近一半过着空巢生活。但从客观来看,“空巢老人”现象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家庭结构转型

自1980年以来,我国家庭规模有了明显的变化,受计划生育政策的直接作用以及人们生育观念转变的间接影响,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结构与规模出现新的趋势,家庭户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人口与社会学家指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已实行30多年,若干年后,随着独生子女逐渐步入中年,他们的父母进入老年,“空巢家庭”将越越多。可以想象,“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中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

全文阅读

关注“空巢家庭” 关爱寂寞老人心

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超过10%。目前,社会出现了许多的“2+4家庭”,即夫妻双方要照顾4位老人。为此,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管的问题,杜绝老人悲剧事件的发生,已成为一个涉及千千万万个家庭、牵动着社会神经的敏感话题。在不少大城市的城区,“空巢家庭”日渐增多,“空巢老人”在老龄人口中的比例已远远超过50%。

所谓“空巢家庭”,就是日常生活中子女不在身边,家中只有二老或一老独居的家庭。而这种家庭中的“空巢老人”过着令人堪忧的“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空巢家庭”的出现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生活和住房条件改善了,许多老年人及其子女为了有更多的私人空间,都喜欢选择分开住;二是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成员数大大减少;三是子女因外出打工、经商、工作、学习等诸多因素,而留下“空巢”与孤独的老人。

“空巢感”困扰孤独老人

“空巢老人”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情感问题,而情感则主要集中在孤独感上,即所说的“空巢感”。但这种孤独感里又增添了思念、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有“空巢感”的老人,大都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缩。他们中许多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究其原因,一是对退休后的生活变化不适应,不知该做些什么、怎么与社会交往;二是对子女情感依赖性过强,这些老人向来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待到真正需要子女照顾时,子女却不在身边,因此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落感,涌起孤苦伶仃、自悲、自怜等消极情感;三是没能适时调整心理状态,这些老人可能由于本身性格方面的缺陷,对生活兴趣索然,缺乏独立自主、自我振奋的精神,缺乏重新设计晚年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空巢老人”要摆脱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一方面要靠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共处,互相关爱,亲情滋润;另一方面“空巢老人”也应该勇敢地走出“空巢”,走进社区,走进活动中心,加入老年社会团体,积极投身于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老年活动,广交益友,融入社会大家庭。

给老人多一点关爱

对孤独的“空巢老人”来说,浓浓的亲情是他们晚年生活最好的“快乐良方”。说到底,“空巢老人”最缺的还是亲情,还是情感关怀。子女精神上的关爱对于老人来说,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作为晚辈要多体贴长辈,在尽好“经济赡养”义务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赡养”,给老人更多欢乐。

前不久,读到一篇题为《老人想给子女设个“探望奖”》的文章,令人不免感到酸楚和苦涩。老人的意图很明显――旨在促使儿女常回家。“独具创意”的“探望奖”背后折射出“空巢老人”对子女“精神赡养”的企盼和渴望。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无法弥补老人精神上的需求。

全文阅读

空巢老人心理困境及对策分析

【摘 要】我国老人的空巢化趋势日益凸显,空巢老人日益增多,由于传统化的大家庭观念的影响、老人机体功能的退化、缺少亲情的慰藉以及角色失落等各方面原因,导致空巢老人出现多种消极情绪,步入心理困境。这就需要老人自身,子女和全社会的多方关注,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空巢老人;心理困境;应对策略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到21世纪40年代,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峰值3.2亿,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而且,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人口流动速度的加速,独生子女的数量增加等各方面原因,致使家庭的空巢化日益严重,进入期提前,空巢时间延长。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亲人照顾的老人,或是无儿无伴的孤寡老人,或是与儿女分开居住的孤寡老人。长期与子女同住的老人在子女纷纷离开后,面对空荡荡的房子,突然过上了“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生活”,再加上老人各个机体功能的减退,老人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孤独、焦虑、无助感、无成就感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靠个人是难以实现的,还需根据老人自身、家庭成员的实际情况形成社区、社会的多层次关怀体系。

1、空巢老人的心理困境

1.1亲情和精神慰藉的缺失

中国的传统家庭类型是大家庭,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膝下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是老人最大的愿望。然而独生子女的增多,使得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结构变迁,代际关系变化。儿女们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陪伴在父母身边,老人缺少亲情的照顾,老人的生活质量自然下降。

1.2角色失落

子女小的时候,父母被认为是家庭中的“权威”。而如今,自己年老,社会地位及社会关系发生变化,曾经依赖自己的子女也长大离家,家里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人际交往上也脱离了原来的交际范围和工作职能。在这种压力下,老人难免会出现“人老不中用”的悲观情绪,老人的自我价值被否认,自尊心受到伤害,长期下去,老人会变得孤独、抑郁、消极,这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极为不利[1]。

全文阅读

如何让胜利空巢老人安享幸福晚年

【摘要】在社会人口学的范畴里,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将这些家庭中的老人称为空巢老人。据专家预测,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开展以及社会转型发展,大批独生子女的父母已开始步入老年,空巢家庭正在成为我国城市家庭的一种主要存在形式,空巢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这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胜利油田 空巢 老年问题

胜利油田是我国贯彻独生子女政策最好区域之一。走过50年的勘探开发后,大批独生子女的父母接近或已到退休年龄,油区老龄化的问题日益加剧。虽然油区老年工作部门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胜利油田特殊的工作性质,生产居住地大多偏离城镇,造成老人交际范围少,娱乐活动相对贫乏。另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更新,老少两代人为满足自身生活的需求,多选择独立居住,再加上频繁的工作变动,子女到外地求学、就业,甚至到国外求学、工作的现象越来越多,这就使得越来越多家庭只剩下老人,部分实质意义上的“空巢”家庭已经形成。本文从个人、家庭和社会多个方面探寻胜利油田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和可行对策。

一、胜利油田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进入空巢期的老人,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忧虑感。人老了越来越像小孩,对子女的依赖好比儿童时期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这种强烈的依赖来源于“分离焦虑”,家庭观念的淡薄、子女的工作单位远离父母、年轻人追求新潮思想等等因素,使得子女客观上不能或主观上不愿与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空巢老人对温馨和美的家庭氛围不再期望,内心的那份孤独寂寞开始与日俱增。特别是有些空巢老人,总是担心一旦生病,不但得不到子女的及时照顾,而且会增加子女的经济负担。从而,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忧虑感,情绪上也表现得烦躁不安或是冷漠失落。

(2)随着年龄的增长,空巢老人在体态和生理功能方面。都发生着较大变化,致使心理上极易产生自卑感。人到老年,身心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都属正常现象,如会出现体力减退、记忆力下降、易患疾病等变化,面对这些正常的衰老现象,空巢老人却容易产生“人老不中用”的情绪。空巢老人往往人际圈子窄、兴趣爱好少,如果他们的子女忙于在外工作,很少顾及对父母的精神慰藉,他们就感觉自己对社会无价值,不再被需要,消极、自卑的情绪逐渐表现明显。

(3)离退休后,空巢老人在生活适应的过程中,容易陷入悲观或抑郁的心理困扰。通常来说,空巢老人大多都是离退休老人,年轻时,为油田的发展战天斗地,热情高涨,日夜忙碌。这些老人退休后,既是一个重新规划人生的好时机,却也要面对人生角色转变的挑战。有些老人因为无法及时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而苦恼,另一方面,由于退休后经济收入的明显减少,加之子女不在身边,多数的家务劳动都得老人自己扛着,使得部分空巢老人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强。因此,如果空巢老人不能很好地适应退休后的生活转变,就会导致心理上悲观或抑郁的情绪,这样的心理还会引发其他的身体不适,直接损害着老人的身心健康。

二、探讨胜利油田空巢老人的心理护理对策

全文阅读

莫让老人“空巢”又空心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学教授马谢民对记者说:“当前,我国老龄事业面临三大挑战:第一是快速老龄化。现在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是0.66%,老年人的增长率是3.26%。这意味着老龄人口的增长是正常人口增长的5倍。也就是说,到了2020年,我国的老年人将会超过2亿,到2050年将超过4亿。第二是老人高龄化。我国现有1300万名80岁以上的老人,这些老人急需照料。第三是家庭空巢化。据调查,在我国大城市中,空巢老人比例最低的是1/3,比例最高区域的空巢老人已经达到1/2。这些空巢老人虽然有子女,但子女多数不在身边,无人照料,缺少精神慰藉。”

据了解,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在全国3.4亿个家庭中,至少有2340多万名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需要社会关爱和照料。2002年人口普查时,全国65岁以上的单身老人户中11.5%为空巢老人;而这个年龄段的老年夫妇中11.4%是空巢家庭。其中,城市中空巢家庭的老人户占老人总数的27%左右,也就是说,1/4以上的城市老年户生活在空巢家庭中。而乡镇的这个数据则比城市高,城镇合计约有1/3的老年户是空巢家庭。北京、上海老年人家庭的“空巢”比例更是分别达到34%和36.8%。

“空巢老人”过上自己的生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段鑫星指出,一般而言,学者们认为“空巢家庭”是指子女不在身边,只有两位老人的家庭。也有的学者将空巢家庭分为三类:一是本身就无子女的老人,二是子女不在身边的家庭,三是子女在身边却疏于联系的家庭。最新的研究又加入了“新空巢家庭”,即目前独生子女因为升学出国等原因较早离家的家庭,尽管父母只有40岁左右,已经进入空巢期。空巢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精神与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失落感、孤独感、寂寞感,伴随着身体与心理上的衰老感,特别容易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如一位空巢家庭的老人,一儿一女分别在美国与加拿大,老人相当长时间存在不适应,如房间依旧保留着孩子在时的样子,思念的折磨使她的精神有些恍惚。

段鑫星认为遇到这样的问题时,首先,要从理性上认识到儿女独立生活的必然性,儿行千里母担忧是正常的情感表达,但长时间沉浸其中就需要引起重视;其次,建立儿女不在身边的独自生活,这是相当重要也很关键的转折,特别是对于母亲而言,中国传统家庭中的母亲角色多数是相夫教子,甚至失去自我的奉献与牺牲,等孩子离家后失落感更强,更容易引发心理困惑甚至罹患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位母亲从来没有想过孩子不在身边自己怎么过,因为她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孩子身上。此时,社区服务人员就该引导老人走出家庭,学习年轻时因为带孩子想学而没有学的知识,实现自己的愿望,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后来,老人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绘画、舞蹈等,逐渐找到自己的生活乐趣,也适应了没有孩子在身边的生活,对家里进行了重新布置,儿子的房间变成了画室,而女儿原来的房间则改变为健身房。而为了与孩子保持联系,老人还开始学习电脑、上网、QQ聊天等,与远在海外的儿女通过邮件、视频聊天等交流。通过学习,提升了自我价值感,也从中获得更多乐趣,与儿女的情感距离也越来越近。

段鑫星最后提出,从国家宏观政策看,福利养老与公益养老仍然没有成为主流,居家养老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是养老的主要方式,而养老机构仍然定位在非营利与福利性上,目前社会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老人的心理与生活需求;社区养老将是发展趋势,然而目前从政策容度及实际操作层面都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如资金与人员保障等还不能成为养老的主要方式;而子女因为竞争与工作压力等客观因素无法像传统社会那样照顾到老人的心理需要,能够给父母以精神慰藉。

就目前我国的情状看,解决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也不能从单边解决,而要充分发展国家政策的主渠道作用,国家应当投入资金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作用,这样使老人的情感能够及时到位地得到关注与关怀;更重要的是老人也要转变观念,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建立适应自己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抛却心理上的依赖感,过自己的生活,才是最关键的解决方案。

有一种关爱是两毛钱

全文阅读

基于空巢老人情感互动产品设计研究

摘 要 如今全球人口向老龄化发展,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空巢老人一般泛指与子女分开居住和无子女的老年人,在空巢老人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空巢老人心理关爱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从设计伦理学角度出发,根据空巢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不同特征进行分析,对他们的生活形态进行总结,并进行归纳。论文结合产品设计和情感互动两个领域提出了一个新的议题―情感互动产品设计,主要针对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设计出针对空巢老人与子女情感互动的产品――空巢老人家庭留言板。通过这种交互式电子相簿及视频分享服务平台,拉近分隔两地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来弥补空巢老人情感上的空缺,提高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

关键词 老龄化 空巢 情感空缺 情感互动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1课题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空巢老人情感缺失,急需心理安慰。在我国,老年人口状况构成了社会最基本的国情之一。空巢老人一般泛指与子女分开居住和无子女的老年人,在对于空巢老人的这个群体的研究中,空巢老人的心理关爱研究一直以来是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

2设计背景

从设计伦理学角度出发,对空巢老人的情感特质和心理特质进行调查,对他们的生活形态进行总结,并进行分析。论文结合产品设计和情感互动两个领域提出了一个新的议题―情感互动产品设计,主要针对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通过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进行整理归纳。希望通过情感互动产品设计,拉近分隔两地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来弥补空巢老人情感上的空缺,提高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

3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全文阅读

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应关注

笔者一个家住北京的堂兄,今年82岁,在出国大潮中唯一的儿子去美国定居了,家中就剩下他和老伴。儿子二、三年才回来一次,其它亲友也大多不在北京。虽然老俩口平时已习惯了儿孙不在一起的日子,有病还可向原单位要车送医院,但总还是感到寂寞孤单。特别是老俩口身体越来越差,到了节假日,看到别人家与儿孙团聚,享受天伦之乐,更感到不是滋味。最怕的是生了急病一个亲人都不在身边,想到这些有时一连几天都睡不着觉,有时在半夜里打电话给我,我就只好陪他聊。现在像我堂兄这样的“空巢家庭”是越来越多。

所谓“空巢老人”,指的是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定居的老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空巢老人”增多已是不争的事实。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一个调查资料显示,最近十年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趋势,有很多大中城市老人“空巢家庭”已达到70%以上。特别是长期以来严格执行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的城市,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老年家庭的主要形式。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多

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的逐渐完善,生活来源和医疗保障终将解决,问题会越来越少,而心理上所产生的健康问题必将成为老龄化特别关注的主要问题,因为“空巢老人”比一般老年人在心理上更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在我国,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和小型化,人口流动的加速,亲属网络的弱化,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独生子女的大量增加,使得老人空巢家庭问题越来越突出。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膝下子女满堂、享受天伦之乐常是老年人的最大愿望,而在空巢老人这里,这些愿望都不能得到满足。加之现代社会,由于代际观念差异,老人与子女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代沟,子女对老人的关心、爱心不够,老人缺乏子女的亲情和精神慰藉,老人心理失衡,心理失落,心境凄凉,自然会使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大打折扣。研究表明,“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空巢综合征 在精神疾病分类中空巢综合征属于“适应障碍”的一种,多发生在子女成年后离开家庭之后独自生活的老人。主要表现为精神空虚、无所事事、无精打采、精神萎靡,老人身体状况大多较差,行动不便,患病率高。缺乏关爱是导致空巢综合征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子女关心、照顾的缺位,使得这些老人整天闷闷不乐、行为改变,常常会陷入无趣、无欲、无助、无望的状态,对自己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严重者还容易引发老年抑郁症、老年痴呆症等。

孤独 在“空巢老人”中,精神生活感到十分孤独的占24.6%,而感到生活比较充实的只占23.1%。安徽省社会保障研究会与有关单位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在空巢老人中,有钱无钱同样都会感到孤独,且内心的孤独胜过物质的匮乏。很多老年人现在并不差钱,但仍感到寂寞无聊,一天到晚不知道干什么,也不想干什么,心里快乐不起来,晚上睡不着,白天则感到昏昏沉沉。

焦虑 空巢老人焦虑的患病率非常高。焦虑是一种害怕出现各种不良后果的极为复杂的情绪状态,如害怕患病,害怕患病后无人照顾等等。由于焦虑老人往往会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甚至会发展为抑郁症或二者混合存在,从而会进一步损害老人的身心健康。

抑郁 老年人年龄越大、患病越多、身体越差,就越需要别人的关心,对被照顾的要求也就越高。“空巢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有些老人即使有保姆等人照看,由于思念亲人,仍会感到抑郁不乐。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老年人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希望落空,所以,抑郁性情感障碍在老年人中表现极为突出,有学者调查表明,15.3%的社区空巢老人存在抑郁症状,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全文阅读

空巢老人的心理卫生

〔摘要〕目的从生到老,是生命周期不可抗拒的规律。有关空巢老人自杀或意外身亡的报道引起市民广泛关注。如今60岁以上的老人已日趋增多,我国已正式步入老年化国家,其中,“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家庭的35%左右。医学表明,空巢老人最易发生老年抑郁症,由此导致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发病率、死亡率上升,老年自杀者因此增加,这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开展对老年人的精神卫生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空巢老人;心理卫生;精神护理

〔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4-67-02

目前,我国老年精神卫生的主要特点是病情严重程度比年轻人轻,但神经症状较为突出,在治疗上大多对症处理,而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特别是在提倡快节奏、高效率的今天,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必然导致人们思想长期处于紧张壮态。因此就必然给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带来更多的心理与社会问题。

1原因

1.1老人养儿防老回收孤独

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是造成空巢老人内心失落的根本原因。而且当代的老年人,基本上都比较传统,年轻的时候为子女付出了许多精力、财力,事业也受到一定影响,有些还为孩子的孩子(第3代)作出贡献。他们曾经为子女承担了一切困难,当他们年老体弱,不再具备保护子女的能力时,就非常希望得到子女的关爱,期望他们常回家看看、常陪伴身旁。

1.2“退休综合征”在延长

全文阅读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空巢老人是独居的老人,关爱空巢老人,从我们自身做起。本文将介绍2016年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2016年空巢老人调查报告(1)

核心提示:天开始冷了,忙碌中的你是否还记得家中牵挂你的老人?社会中有一个群体值得我们倍加关爱,这就是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据全国老龄委统计和信息工作座谈会公布的数字显示,目前,我国有2340多万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全国城市空巢家庭已达到49、7%,个别老城区的空巢老人家庭已达到80%以上。据了解,我市空巢老人在常住老人中的比例也不小。近日,本报记者带着一份关注走访了部分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

精神空虚大于物质匮乏

很多空巢老人都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也许不缺吃不缺穿,但是每天都觉得无所事事,要么在家静静守着空荡荡的房子,要么在养老院里等待吃饭的时间。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