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埃及艺术论文

古埃及艺术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试析古埃及艺术与宗教关系

摘 要:古埃及是国家政权与宗教教权合一的奴隶制国家。在这个国度里,宗教对艺术具有决定作用。本文以建筑艺术中的神庙建筑为例,探讨古埃及宗教与艺术的潜在关系。

关键词:古埃及;宗教;艺术;神庙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081-01

古埃及是国家政权与宗教教权合一的奴隶制国家。在古埃及这个神秘的国度里,对神的绝对忠诚是古埃及所有民众的信仰,他们认为神无处不在,在他们的意识里,无论是一棵树、一块石头、一条小河还是一只鸟,都有神的存在。总而言之,神充斥了一切!

这种泛神论思想根深蒂固,影响着古埃及人的日常生活,可以说,古埃及人的生活与宗教已经融为一体。艺术作为古埃及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之一,同样受到宗教的影响。从古埃及的文学、哲学、雕刻、绘画等艺术类型上看,大多表现的是宗教理想、教条等等,比如古埃及在建造墓室、棺椁时都会在上面开个小孔,目的是为了让灵魂自由出入。正如艾黎・福尔所说的那样:“埃及艺术是宗教和丧葬的艺术。它起源于人类历史上最奇特的集体狂热。”如此说来,宗教在古埃及艺术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古代埃及建筑艺术中,除了举世瞩目的埃及金字塔,当选神庙建筑了。继埃及人轰轰烈烈地修筑金字塔、王陵之后,修建神庙的活动成为第三个建筑浪潮。埃及开始全民族地、大规模地建造神庙是在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67年),历经500年,在埃及这片金色的土地上涌现出一大批豪华卓越的庙宇建筑,其中以卢克索神庙和卡纳克神庙最为出名,这神奇的建造,充分体现出埃及人卓尔不群的艺术技巧和审美思想。在讨论宗教对古埃及艺术的影响时,本文便试图以古埃及神庙建筑为例,浅析宗教思想如何渗透神庙建筑的建造,宗教与艺术的潜在关系。

一、神的崇高性――神庙建筑的巨大无比

在古老的埃及,许多有生命和无生命的自然对象都是埃及人崇拜的对象,比如纸莎草、睡莲、虎、狮等等,但是单一主神是太阳神“瑞”。在埃及宗教意识里,神是无限大的,它的威力无边,任何一个人体在它面前都显得无比渺小,它具有绝对的崇高性。与此相应,为了显示神的巨大与崇高,埃及神庙在建造时就以体积巨大为特征,卢克索神庙总长989.89米,宽55.17米,呈长方形,共有柱子151根,每根高达20米。卡纳克神庙的建造历经200余年,南墙、北墙各510米,西墙700米,圆柱大厅长84米,宽54米,竖立石柱共134根,分成16行。整个建筑气势磅礴,令人震惊。这样庞大的建筑正是显示了神的崇高性。

全文阅读

古埃及的装饰艺术风格探析

[摘要]古埃及的装饰风格在世界装饰艺术中独树一帜,主要表现在陵墓、庙宇,宫殿等建筑装饰上面,这与古埃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审美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古埃及装饰艺术风格,体现出了一种神秘的宗教气息和庄重典雅的现实主义风格,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对世界其他民族的艺术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古埃及 装饰 艺术 风格

古埃及艺术在人类艺术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令无数致力于艺术研究的人们倾注了很大的精力去研究它,它虽然距现在已有5000年的时间,但对今天的艺术仍产生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古埃及的建筑艺术如金字塔、神庙、宫殿以及依附于他们的雕塑、绘画等是古埃及艺术精神所在,在世界装饰艺术中独具特色,魅力无限。而这些特点的产生是与古埃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泛神的分不开的。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是最早步入人类文明的古国之一。古埃及的尼罗河是产生古埃及文明的渊源,尼罗河每年随季节的变化有规律的泛滥,使古埃及人感到大自然的神秘莫测;日升日落,星辰运转的自然现象又给古埃及人以极大的启示,从而使他们坚信在自然的背后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控制着这些现象,这种超自然的力量就是神。于是产生了古埃及的宗教,他们崇拜、信仰神灵,相信“灵魂永生”,认为人在死后也会像太阳一样,会有日出日落、周而复始的现象,认为人是会复活的,只要肉体不腐烂,灵魂就会永远存在死者的遗体中。正因为这样才会产生“木乃伊”,也正因为这样才会有存放“木乃伊”的金字塔。而古埃及的装饰艺术,也是围绕着陵墓建筑展开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埃及独特的地理环境,也许就不会产生“灵魂不死”的,也就不会产生规模宏大、造型奇特、安全坚固的“金字塔”陵墓,也就不会产生独特的古埃及装饰艺术风格。由此可见。埃及的自然环境、和艺术创作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古埃及的地理环境和为装饰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和内容,同时激发了埃及人的艺术灵感,激活了埃及人的艺术热情,他们不厌其烦地去描绘、装饰死后的生活场所,从而产生了古埃及的装饰艺术风格。古埃及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古埃及的艺术具有装饰化、程式化、写实性的特点。

一、古埃及的艺术具有极强的装饰性

装饰即修饰、美化的意思,具有极强的条理性、规律性和独特的审美视觉感受。古埃及艺术,无论雕刻还是绘画,在造型与装饰上都很注重平面化的表现手法,对各种形象进行归纳化、条理化处理,对人物、动物和植物等形象加以概括,以符合装饰形式的需要。在构图上不受自然景象的限制,服从视觉的美感。画面强调结构美,将整齐、均衡、节奏、韵律等形式要素融汇到点、线、面和色的构成之中,具有独自秩序的造型规律。在古埃及最早出现的加工精良且极具装饰意味的石工艺作品――“化妆石板”,在上面雕刻有各种精美的装饰纹样,以及大量的动物、植物和人物。如:作为纪念性功用的化妆石板名作《美尼斯王征服三角洲》在这块盾形石板上,前后两面皆以浮雕形式表现了美尼斯王统一埃及的各种形象。画面中的鹰及人物皆采用侧面影像效果,有一定的装饰性,其中人物头部呈侧面,身体呈正面的表现方法奠定了古埃及“正身侧面律”的艺术风格,又如:古埃及中王国时期,大量石工艺运用到建筑的装饰上面,装饰内容多为宫廷生活及神话故事,它的构成形式完美,具有浑厚古朴的艺术特点。作品《王后化妆》、《持莲花的少女》等,具有严整、工细和装饰性的特征。古埃及人深信文字的魔力,有许多壁画还用象形文字装饰画面,古埃及装饰艺术的彩绘,也运用了装饰色彩,突破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不把固有色处理得太死,色彩的置换服从画面的需要,赋予情感。用色大胆、强烈、概括,以简练的色彩达到饱满丰富的艺术效果,因此具有浓郁的装饰趣味。如一般男的肤色设赭红色,女的肤色设黄色,头发、眉毛设黑色,嘴唇、眼睑等涂以红色,衣服为白色,设色技法也是平涂,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用这样简单的几种颜色,以平涂勾线的方式形成若干色块,构成十分明朗单纯、和谐优美的色调关系。如古王国时《门考拉夫妇像》及《哈托儿女神保护着塞提一世》等作品体现了古埃及传统的审美意识和严格的艺术格式。古埃及艺术在构图上有平面排列的特点,他们把画面用横带状排列构图,用水平线来划分画面,形成平面的排列效果,使画面内容清晰明确,一目了然。古埃及的人物刻画通常是根据人物的地位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构图位置,法老的尺寸最大,随从仆人的尺寸较小,并且安排在画面相应的地方,还用许多精美装饰画边和象形文字这样安排以填充画面空档,能更好的突出法老的尊贵,使画面充实、饱满、美观,富于变化,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二、古埃及艺术的程式化

全文阅读

论古埃及浮雕艺术的独特表现手法

【摘要】浮雕作为最古老的视觉艺术形式之一,在古埃及的艺术表现中被广泛应用。其特性决定了它即具备绘画描述事件和表现场景的能力,又具有圆雕形体的真实起伏以及永久性强等特点。这一艺术形式基本伴随古埃及文明的诞生而出现在大到王陵和神庙,小到棺椁、面具、陶器、石器等各种工艺品之上。而此时期的浮雕也具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关键词】古埃及;浮雕艺术;表现形式;剜形轮廓法

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的文明持续发展了三千年之久,这三千年中艺术形式有着显著发展,如古王国时期雕刻中的雕像,往往是着色的。代表作品有拉霍泰普和诺夫列特雕像,皆是现实主义的风格;中王国时期,十二王朝法老西努海特和阿蒙霍特普三世的雕像是中王国最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依然是现实主义风格。但表现统治者的肖像不再用传统的呆板、高大、正面的惯用手法。但也没有完全否定古王国时期的风格;到新王国时期,雕塑艺术追求表现真实的人体结构及动态特征,且注重细节刻画,雕塑题材更加广泛,除国王,王后的雕像外,还有奴隶,农夫,手工业者,士兵的雕像。而古埃及艺术特征始终不变,这一独特的艺术现象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历史学者、建筑家、考古家、艺术家的浓厚兴趣,他们将其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对古埃及文明的探究中去,使世人更进一步地了解这个古老的文明。而这种千年不变的艺术风格也正是古埃及独特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古埃及浮雕艺术能够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屹立与世界艺术之林,并长期作为埃及艺术的标志,与其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不可分的。而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形成与埃及的地理环境、等有着紧密联系。我将这种独特的浮雕艺术表现形式暂且称其为“剜形轮廓法”,即在建筑或方尖碑的外立面墙体上向内部雕刻,所雕刻形体的高度均低于墙体的表面高度,轮廓线清晰明确、整体连贯,且深于形体内部的线刻,而线刻的深浅及角度并非均匀一致的,是根据所雕刻内容对光线与空间的需要而灵活变化。埃及地处非洲东北部,北滨地中海,东临红海。埃及全年光照充足而干燥少雨,每天平均日照达八小时之多,在这个半荒漠国家,终年南吹的干燥信风,给埃及带来了永远晴朗的天空和干燥气候。正是由于埃及拥有这种充足的光照和干燥晴朗空气能见度,使“剜形轮廓法”的这类浮雕形式大多存在于王陵或神庙建筑的外壁以及大量的方尖碑之上,由于浮雕轮廓的线刻较深且雕刻棱角分明,在室外的强烈日光的照射下浮雕能获得最理想的阴影效果,形成一条有一定宽度、黑白分明的轮廓线。主题突出,构图独到,即便在很远的地方看去,都是极为抢眼醒目。随着一天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浮雕画面的效果也会随之改变。这种独特的气候给室外浮雕提供了明确的光影关系,良好的观赏距离以及历经数千年保存至今的干燥气候条件,也造就“剜形轮廓法”的出现,这是古埃及的工匠们巧妙的利用天然气候条件的智慧体现。

“剜形轮廓法”的这种在平面上向下雕刻的艺术形式,往往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两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在此通过对这两种艺术作简单对比获得对古埃及浮雕艺术的进一步认识,中国两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的主要功用也是存在于建筑与墓葬中。中国古代是艺术表现手法是写意,一切的表达,重在传达出气韵之生动,艺术家们以形写神,不追求所表现之事物是否与现实相一致,而重传情达意,为之艺术最高境界;而古埃及的艺术主要是以写实为基础造型同时服从于其信仰,有着一定的程式化造型模式。中国的画像石、画像砖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为“减地平雕”,即平面上先画出雕刻内容,后将画面内容以外的区域减低一个层次,画面内容的形体大部分不经过压缩,而只是通过线刻的穿插和叠压以及线的宽窄疏密变化来表现结构、空间、主次、形体起伏等,个别处会根据需要有微弱的形体压缩;而古埃及无论是阴刻或阳刻的浮雕均根据真实的形体结构进行理性的形体压缩,在光线的照射下立体感较强,即类似于我们今天各大美术院校所教授的浮雕概念。从这两种艺术的对比中可以发现无论中国还是埃及,在浮雕的轮廓线的处理上均比较注重,而古埃及的“剜形轮廓法”,便是浮雕轮廓把握最成功的表现形式之一。

古埃及的“剜形轮廓法”的典型浮雕案例有很多,不胜枚举,以下有代表性的举两个例子作简要分析。古埃及十八王朝,卡纳克,阿蒙-瑞神庙“红祠”浮雕,哈切普苏特“国王跑步图”,即是运用“剜形轮廓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年轻国王跑步的浮雕画面,人物形体简洁概括,轮廓的线刻明显深于其形体的内部线刻,在室外强光照射下,人物整体轮廓完整、清晰,主体突出。工匠运用写实手法准确刻画出画面中人物的比例、动态、年龄、衣着及体貌特征,但同时,贯穿于古埃及艺术几千年的基本法则“正面律”也约束着人物的基本造型。头作侧面,眼睛作正面,肩胸作正面,腰部以下作侧面。而在画面中国王脚下奔跑的牛也同样受正面律约束,牛通身为侧面,只有牛角作正面。这种在同一副画面既运用写实手法又兼有程式化要求的现象,这种看似矛盾但却能和谐统一的艺术表现形式,便是古埃及艺术区别世界其它古文明艺术的鲜明特征也是古埃及雕刻家能力与智慧的体现。

另一件保存完好,历经数千年依然如刚完工时的棱角清晰可见的室外浮雕位于卢克索,阿蒙神庙。浮雕位于拉美西斯二世巨像宝座左侧,两个尼罗河神头上的植物图案分别为代表上、下埃及的莲花和纸草,两神正在把他们手中的植物和象征统一的象形文字符号连接起来。这面浮雕表现的是上下埃及在经历的长期而艰苦的战役后的统一,携手保卫和平的美好画面。该浮雕运用大量象征手法,同时,在以往写实造型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如画面在追求对称稳定的同时,握在两神手中的两条大线的走向,以及阴阳雕刻手法的巧妙转换,使画面构图稳定,耐看且呼应主题,这种形式感强表现主题的“剜形轮廓法”的浮雕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古埃及的文明在历经三千多年后于公元前三百三十二遭受劫难,随着亚历山大大帝对埃及的征服,法老时代就此终结。法老时代创造的辉煌文化也就此衰落。甚至连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在希腊文化的入侵中绝迹,成为一种无人能读的文字。而它留下绘画、雕刻对世界的影响却是永恒的。直至今天古埃及的浮雕艺术仍然对于从事雕塑事业的现代人有着良多的指导及启示。

全文阅读

古埃及艺术中的永恒理念

摘要:古埃及作为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伟大的影响。本文简单从埃及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埃及人对死亡的重视等方面,阐释古埃及人对永恒的追求,以及这一理念在古埃及的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的深刻体现。

关键词:古埃及艺术 永恒 地理环境

埃及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是文明社会在历史表层的第一次涌动。埃及艺术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只有它,在长达五千多年的岁月里――可能占人类历史的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的时间里,一直存在于其永恒理念之中;存在于天地之间坚不可摧的建筑理念之中。得天独厚的博大雄浑使埃及艺术成为神圣的艺术之源,没有它,可能也就不会有欧洲艺术和亚洲艺术。

长期积累下的完善法则使古埃及的艺术极尽完美,严格的传承使古埃及的艺术具有不同于其他古代艺术的特色。古埃及艺术最伟大的特色就是所有的雕像、绘画作品和建筑形式仿佛都遵循着同一法则:理脉贯通。这条法则似乎为整个民族的全部创造物所共同遵循,也正是这个法则使得古埃及的每一个艺术作品的效果都是稳定、质朴、和谐而永恒的。

埃及艺术理念的形成离不开其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民族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审美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像人的皮肤一样,长久地保持下来并渗透到人们精神的各个领域”。古埃及的地理环境以及地形、地貌的一致性、对称性,是古埃及艺术家思想的来源。每当一个神庙建成,墙壁上有刻就“我完全是按照传统的模式建成的。没有增加一个细节,没有减少一个细节。”这种对过去传统规则的尊崇正是埃及人取得非凡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古埃及人对艺术法则的尊崇可谓是单调的,甚至在我们了解这段历史之前,这块土地和这个民族凝滞及附着在坚不可摧的石像线条中。线条已把他们的历史明确记载下来。几千年岁月的蹉跎,这些生活在尼罗河沿岸的人们生生不息,辛勤耕耘。他们终日面对着荒芜的沙漠、几乎没有什么明显变化的土地、单一的地貌,和永远循环往复的季节、黎明的太阳、傍晚的月亮还有夜空中的星辰。人们年复一年的劳作,尼罗河每年周期泛滥,这些有规律可循的地理环境,使古埃及人迫切的希望铸造永恒,推迟死亡的降临。花岗岩经得起风吹雨打,土地埋藏着石化的森林,在干燥的气候里,废弃树木能存在几个世纪,风干的尸体不会腐烂。庞大的金字塔巍峨的对抗着沙漠。埃及人用这些永恒不变的物质抵挡消亡,追逐永恒。

古埃及艺术对永恒的追求,在信仰方面的体现就是对死亡的重视。因为永恒和不朽正是死亡的对立面。古埃及十分盛行的木乃伊制作就根源于古埃及人来世永生的信念。埃及人相信来世是永恒存在的,永生的信念是古埃及人信仰的核心和关键,是古老而久远的。人生彼岸的复活是信徒最主要的宗旨。在亘古不变的自然中,他们看到作为有机体的形态会死亡,但他们为生命想象出许多轮回复生。他们对永生的渴望也曾促进他们赋予自己的灵魂个体的永恒性,而他们所面对的现象的延续性则给他们造成灵魂永恒的假象。古埃及人相信死亡是对来世一种准备,故而要把死者在来世所用的东西准备好,必须给死者修造秘密的栖身之所,并使得经过防腐处理的躯体能抵御自然力、猛兽,特别是人的伤害,必须让死者和他生前熟悉的物品一起合葬。古埃及人生来讲求实际,墨守成规,客观上也有助于保存他们的文明成果。尽管他们晚期经常遭受外族的入侵和统治,亦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他们对于古老的习俗还是信守不渝,尤其对宗教上的许多传统决不抛弃。古代埃及一直盛行厚葬之风,法老时代凡是能修起正式坟墓的埃及人,就会不惜钱财去办理他们认为“有死之年”必备的各种物品来装饰坟墓。地理和自然条件对于古物的保存也大有裨益,尼罗河两岸大多是沙漠,每年很少下雨,随葬的物品在干沙覆盖下不会受到什么损害。在埃及几乎没有什么埋在沙里的珍宝会腐烂,就是挖出来最精致的雕刻品,也是完美如新的,干燥的沙土能永远保存一切。

世界上差不多所有的古代民族都有过在死者坟墓里放置随葬品的习俗,但从来没有一个像古埃及人那样生前就为死后的生活不遗余力地准备。对死后世界深信不疑的观念,使他们在告别尘世之时就把一切能用得上的物品连同他们的遗体一起埋入坟墓,以便在冥世继续享用。即使是在最为简陋的坟墓中,死者遗体身边也会摆放些陶罐、工具和个人用品。家境富裕的人们能够建造得起精致的坟墓,里面配置一些家具、供品和衣物。对于无法埋入坟墓的物品,古埃及人就代之以制作精巧的模型。五千多年来,古埃及人一直把他们文明创造的各种物品和死者的木乃伊一起埋进天然防腐的沙土里。因此,我们今天才能得到有关古埃及文明一套较为完整的记载,使古代埃及文化的许多遗产保存至今。

古埃及艺术自成体系,但同样呈现出程式化和对永恒与不朽的追求。在古埃及人的浮雕和绘画作品里,形成了一套基本的模式:人物的表现形式往往是行进式和坐式;突出法老的高大人物形象;人物的雕塑采用正面,塑造的人物,脸面呆板、冷漠。法老必须画得高大,占据画面的中心位置。因为在古代埃及这样一个王权神授的国度里,法老就是在世的神,艺术作品表现法老的形象必须按照“应有”的样子,而不是根据实际看到的样子去塑造,必须把人神一体的君主表现得尽可能的充分和完美,让人们看到统治者的气质和风度,摆脱世间俗事。浮雕与绘画都配合以象形文字来说明古埃及人的陵墓、庙宇和纪念碑的建筑风格和构造,在世界建筑艺术发展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

全文阅读

古埃及雕塑的艺术特征及其影响

摘要:古埃及雕像从技术而言是写实主义雕塑艺术,古埃及艺术家按写实主义的原则真实而朴素地塑造人体,即使是法老的雕像也不例外。古埃及雕像在法老的强权统治下,呈现程式化雕塑和绘画的鲜明特点。在古埃及雕像中,大多数全身人像都是的。从普遍夸张的人体雕塑来看,更容易使人唤起人体美的视觉冲击。古埃及雕塑对世界雕塑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作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古埃及雕塑;程式化;南部非州雕塑;影响

中图分类号:J309.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3.02.031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 第26卷 第2期 刘建华等:古埃及雕塑的艺术特征及其影响

一 、古代埃及文明及其雕塑艺术

早在公元前3 000多年,非洲北部尼罗河流域就建立了巩固的王权。强大的王权很快把版图扩张到尼罗河周围地区,在这片广大的土地上,王权统治持续了2 000余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生活在法老统治下的古埃及人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在古埃及文明辉煌的图景中,雕塑艺术是最耀眼的文化创造之一,虽然后起的希腊艺术强光遮掩了埃及艺术的光彩,我们仍可以清晰地看到,希腊人的艺术种子是从埃及取去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古埃及艺术,也就没有古希腊\[1\]。

古埃及法老统治与对宗教的过度迷信,使埃及艺术在2 000余年之中竟一直没有摆脱实用的束缚而进入纯粹欣赏领域,这大大地影响了埃及艺术的发展和艺术本身能达到的审美高度,结果使聪明的希腊人后来有机可乘。尽管在这样不利的条件下,埃及艺术还是显示了它那无可比拟的价值。尽管有各种各样非艺术的规范在指导艺术创作,但埃及艺术家的创造天才仍能把每一件作品制作得很美,埃及艺术家基本上解决了写实雕塑的所有问题。如果希腊能把这些技术与技巧全部学到,也许希腊艺术进程还会快一些。在古埃及,雕像优于画像,所以雕塑艺术比绘画更发达;并且当雕像日益接近写实风格之时,绘画却最终走向了符号化,形成了雕塑与绘画风格的不统一。

炎热的气候使埃及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得不经常处于半裸甚至状态,这使得埃及艺术家很方便地研究人体。留下来的大量雕像与少量壁画中,半裸的人体形象时常可见,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即使有的有衣着形象,人体轮廓也是异常分明的。埃及艺术家的人体美意识,完全是现实主义态度所致。

二 、古埃及雕塑的艺术特征

全文阅读

古埃及神庙建筑艺术风格

摘 要: 神庙建筑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庙建筑艺术风格是多重因素综合而形成的。它的设计风格、美学风格和布局风格都与古埃及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宗教文化息息相关。

关键词: 古埃及 神庙建筑 艺术风格

在古埃及建筑艺术中,除了金字塔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神庙建筑。神庙建筑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载体,它反映了古埃及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凝聚着古埃及人的聪明智慧,蕴涵着古埃及人的、民族审美、文化象征等多层内涵。古埃及专制王权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宗教的力量,而神庙正是实现这种精神功能的场所。古埃及新王国时期是庙宇建筑的繁荣期,新王国时期的庙宇建筑分为神庙和祭庙两种。神庙为供奉神灵而建造,而祭庙是为已故的法老修建的。古埃及神庙建筑的艺术风格不仅受尼罗河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还受古埃及人的审美情趣的影响,饱含着古埃及宗教文化底蕴。

一、设计风格

古埃及神庙建筑往往沿一条纵长的轴线布置一系列由大到小渐次收缩的空间,而空间序列的尽头,以一个小型而封闭的密室作为结束,典型的如卡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和阿布辛拜勒神庙。在中轴密室之外,还有许多并列或环绕的小房间。之所以设置如此多的小房间,与古埃及宗教是多神教有关。古埃及宗教属主神崇拜,在主神之外还有许多次要的神,古埃及人往往把这些次要的神和国王的雕像安放在旁边的这些小房间中。古埃及的宗教观念决定了神庙是一种象征性的建筑。象征性是古埃及人审美思维的重要特征。黑格尔认为,建筑艺术最早的形式是独立的象征型建筑。他认为,最典型的象征应该到埃及去找。古埃及神话和宗教仪式的需要决定了神庙的基本形式、布局和特点。

首先,神庙作为神的住所,它的作用等同于七者的“家”。因此神庙的设计遵循了房屋的模式。神庙围在一个砖墙之内,呈矩形,列柱大厅相当于接待室或客厅。其次,神庙象征创世之岛的观念也反映在设计中。围墙一段一段地修建,其排列呈凸凹间错的砖块构成的波浪线,代表创世之岛出现的原始海洋。

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神庙建筑的外形式及柱式直接取自自然物,以自然物来象征生命理念,表达对旺盛的生命力的赞美。建筑材料选用坚硬的石材,表达了古埃及人的生死观。人生是生命轮回的一个短暂形式,人的居所称为“宿”,死后的生命(灵魂)却需要永久的住所,这就叫“家”,神庙是神的住所,必须用最坚固的材料。

二、美学风格

全文阅读

从古埃及艺术规范看西方长度单位起源

古埃及有大量保存完好的描绘人体艺术形象的古代浮雕和壁画流传至今,它们的身体不同部位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原则,即比例的规范或系统性。受其影响,西方艺术逐渐形成了特有和连续的传统。到了近代,在16世纪文艺创作的风格影响下,这些规范逐渐丧失了其艺术和技术意义与价值,逐渐被忽视和忘却了,或被认为是不令人感兴趣或不重要的艺术和技术。

一、古埃及艺术与长度单位

古埃及人在把关系人体比例的理论予以发展后,首次用于表现人体不同部位比例的艺术规范中。这一理论是经长期的观察,并较好地确立了人的生理实际情况后而得出的,其最初的目的是用于度量衡学,即是说,如不考虑个人在身高和体态等方面的差异,人体不同部位之间的比例是恒定的。早在前王朝或早王朝时期,古埃及人就已进行过长期的观察并确立了正确的人体各部分的比例标准,他们使用的“腕尺”长度单位即可证明这一点。

古埃及使用的长度是由与身体各部位相一致的单位组成,即一些相互之间保持着自然比例关系的度量衡单位,他们常用的基本单位――腕尺是指从肘到拇指尖的长度,即古埃及人所说的“前臂”。与自然比例相一致的是它可分为6“掌”(批背跨越指节的距离),而每“掌”等于4指宽。拇指等于1普通手指宽,这也是现代英寸的由来。“全掌”或4指加拇指等于5指或1普通掌的宽,从肘至腕的长度相当于4掌或腕尺。古埃及的这种长度单位后来普及整个地中海沿岸地区,包括古希腊、古罗马在内,被称为“英尺”。4腕尺又构成1“英寻”(最初认为是从右手的拇指沿伸开的双臂经胸部到左手的拇指的长度),但希罗多德根据古埃及度量衡清楚地说明1“英寻”相当于一个站立的人高。而所谓的“皇家腕尺”则相当于从肘到中指尖的长度,比普通腕尺要长4指或1掌,即7掌。

作为人体各部位自然比例的准则,这些比率在埃及艺术传统发端时代之初就已建立起来,但如何用这一艺术来表现人体不同部位的比例,埃及人选择了自然解决法,即用人体测量学的长度描绘作为艺术比例的规范。从实用观点看,这种办法有很大优势,即单个图像遵循比例理论,就是让其组成部分保持数字联系与长度的一致性。如不考虑个体大小的多样性,它们总是反映了人体的自然比例。

二、古埃及艺术中的方格法

为了保证实际运用中个体的正确比例,埃及人发明了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方格法,即用方格系统代表一种规范的几何投影。构造方格的技术问题和它们与比例系统的理论联系常成为争论的主题,但和后来的公制长度起源相比,它却找到了一种简单而自然的解决办法。人体和方格之间是沿肖像的前轴线建立联系的,即先确定一条沿两眼之间、经鼻梁过肚脐到两脚间的那一点,把人体一分为二的轴线。还有的二维图画,如浮雕和绘画的轴线是从头顶开始,经耳、颈、胸,直到两脚之间,从前面看,身体也被一分为二。而发际到脚的规范高度与长度单位一英寻相等,它通常被分成18个方格,一个方格的边长等于英寻。由此可见,英寻等于4指加拇指的全掌宽度(1英寻=24掌,英寻=1掌,1掌=5指=4普通指+1英寸或拇指)。标准方格的边长实际上等于全掌的宽。从脚到发际的18个方格的高度相当于24掌宽或长度单位1英寻(18×1=24)。4方格的从肘到拇指的长为6掌的宽或1腕尺(4×1=6),保持了与英寻的4∶1的计量关系[18(24)∶4(6)=4]。从肘至腕(3个方格)的长是(4×1=3),其准确的长度相当于4掌宽的尺度(3×1=4)或的身高。值得注意的是脚的长度并不相等,有时相当于3或3方格,比规范的3格略长,通常作为国王和高贵等级的标志,一般的规范长度为3格(4掌),与肘到腕的长(尺度)一致。身体的其他部位都依其自然位置放在边长为1掌的方格内,有时也有小部分突出,一般为、或。

总体而言,规范的人体图像代表了对人体测量学的描绘,这主要依赖解剖单位和建立的长度比率。

全文阅读

埃及正面律与中国古代汉砖造型艺术比较研究

摘 要:“埃及正面律”使古埃及壁画、雕刻艺术极具个性化、装饰性,与其同时期的古代汉砖艺术同样具有深远的艺术影响。本文从“正面律”入手,分析了中国古代汉砖造型艺术与“埃及正面律”的异同,阐述了中国古代汉砖的造型特征。

关键词:正面律;早期艺术形式;异同;特征

1 埃及正面律

在古埃及,人们认为法老作为国家的最高首领,受神眷顾,也是太阳神和尼罗河神的化身,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后,都统治着世界,只要肉身不腐,灵魂回归肉体就可复活。因此,古埃及人十分重视尸体的保存,不惜重金制作“木乃伊”和棺材、陵墓,并通过石头雕刻、壁画保存国王、王妃画像。同时,为便于国王在阴间同样享乐,又把人间事物画在墓壁上以供享受。埃及的雕刻、绘画艺术由此产生。古埃及的雕刻、绘画艺术非常独特,具有极其鲜明的艺术特征。

1.1 人物造型的特征程式化

与现代绘画不同,古埃及人在进行人物造型时,喜欢着重表现人物最有特征的角度,图坦哈蒙出土的法老金椅上的浮雕和底比斯的壁画就是这种艺术风格的典型。[1]对于古埃及人来说,眼睛从正面看才能够体现人的特征,而人脸从侧面看最为清楚,因此,在画头部时,正面的眼睛和侧面的脸被奇异地组合在了一起;同理,古埃及人觉得人的身体中肩膀和胸膛从正面最好表达,胳膊和腿从侧面看起来更清楚、清晰,于是人的身体就被画成正面的肩膀、胸膛配搭侧面的下半身,特征明确,组合奇异,形成独特的人物造型特点。

1.2 总体构图的主观性

由于透视、体量感等现代观察方法的普及,现代绘画的构图多遵循事物的自然面貌。但古埃及人没有这些构图限制,在他们的艺术作品构图中,什么部分重要就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按事物的重要性进行排序。这种构图方式,让画面极具装饰感。当这种方法被应用到壁画中时,更能突出壁画的平面性、稳定性,既可以很好地保持画面统一,又能够清晰地绘制重点局部。

全文阅读

试对比分析古希腊与古埃及雕塑的异同及其原因

摘 要:在专制的奴隶制度下的古埃及,法老是整个国家的主宰,埃及的艺术只是为法老和少数贵族服务的。粗犷的古埃及雕塑一直遵循着严格的法则和程式,通常显得僵直而呆板。质朴的古希腊拥有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民主制度,民主制度让古希腊人重视人本身,认为人应该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灵。因此,古希腊的雕塑富于丰富的想象,充分体现了“神人同形同性”的观念,传达了人体的自然美、和谐美,表达了人内心最本质的情感。

关键词:古希腊;古埃及;雕塑

几千年前的古埃及和古希腊雕塑是人类艺术上的珍贵宝藏,特别是古希腊雕塑,它为人类留下了永恒不朽的人性之美,历经几千年仍旧激动人心。

“正面率”是古埃及雕塑的一大特点也是它所遵循的法则之一,从《拉荷切普王子与其妻坐像》到《阿布・辛贝尔神庙之雕像》都可以看到这一特征。古埃及的雕塑通常是根据人物的尊卑决定比例大小,人物的塑造着重刻画头部,其他部位雕刻的十分粗犷、简略。为了强化法老的威严气势,古埃及雕塑通常显得僵直、呆板,没有丝毫的感情流露,具有明显的纪念碑倾向;对人物面部的刻画,写实中又带有理想化的修饰,有的雕像会被着色,用水晶、石英等材料做眼睛,使人物始终保持着最美好的形象和最具权威的气质。例如,哈夫拉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雕像的头部以写实的方式刻画着哈夫拉法老的相貌特征,而其他部位的刻画却极其粗简。巨大的雕塑以一种藐视一切的雄姿伫立在金字塔前,法老的威严气势直逼人心,那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与古埃及恪守僵直的不变的雕塑样式相比,古希腊的雕塑家时时刻刻考虑的是如何在人物姿态的优美与形象的自然之间做到平衡。例如,《米洛的阿芙洛蒂忒》,爱神身姿的曲线美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形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魅力。古希腊人所崇尚的这种永恒的美与古埃及的永恒之美不同,古埃及的“永恒”是前世与今生的轮回,是灵魂的不灭,而古希腊人的“永恒”是一种来自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灵的美,是一种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美。古希腊的雕塑多以神话为题材,希腊人对“神”的表现不同于古埃及人,古埃及的“神”的形象就是法老,法老是神的意志的代表,因此他们的形象要有神的威严感,使人产生敬畏之心以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古希腊的“神”的形象就是“人”,“希腊神话中的‘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使神o具有人的面貌和情感。”[1]

古埃及的雕塑意在塑造形象的崇高权势,不需要过多的表情和情感。而在古希腊,对人体美的表现是雕塑的主题,尤其是对运动中的健美人体的塑造。例如,《拉奥孔》这座雕塑描述了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被两条大蛇缠住,正在极力挣扎、痛苦不堪的情形。那是三个由于苦痛而极度扭曲的身体,所有的肌肉运动都已达到了极限,表达出在痛苦和反抗状态下的力量和极度的紧张,如此扭曲的身体,如此激烈的情感表达,这一切在古埃及人那里是无法想象的。

波利克莱塔的《持矛者》奠定了古希腊雕塑的一个经典样式,这一样式和古埃及永久不变的样式不同,它使人体呈现出反“S”形,这样的造型把人体之美发挥到了一个极致,表达了和谐是美的观念。《持矛者》雕塑的重心集中于一只脚,另一只脚呈放松状态;用力的右脚和持矛的左手相呼应,放松的左脚和放松的右手相呼应,头略向右方转动,两肩右低左高,形成了人物最自然的动作,成为古希腊人体美的法则。对比古埃及雕塑样式中一只脚不自然的前迈的站姿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古埃及这种呆板的样式可以说是泯灭了造物者对人体最精心的设计。无论是强烈扭曲着的躯体,还是优雅的姿态,古希腊的雕塑总是那么富于理想,总是那么深刻地传达着人的本质。温克尔曼在他的早期著作《关于绘画和雕刻艺术里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里曾有下列一段论希腊雕刻的名句:“希腊杰作的一般主要特征是一种高贵的单纯和一种静穆的伟大,既在姿态上,也在表情里。”[2]古埃及的雕塑虽然也有静穆、伟大,可是缺少了古希腊雕塑中雅致、单纯以及对人性的表达。

古希腊和古埃及的雕塑,一个雅致一个粗犷,一个充满人性一个冷峻威严。这种区别就如同俗话常说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区别的根源来自这两个地方不同的政治、经济等。古埃及是奴隶制专制国家的典型代表,农耕经济占社会经济的主要地位,“频繁的战乱,洪水肆虐,人们需要更加有力的主宰来提供帮助。因此‘神’的观念深入人心,而当权者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也乐于把自己说成是神的意志的代表,甚至自己就是‘神’。”[3]宗教对于埃及艺术产生重要的影响,法老借助宗教,代表“神”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拥有无上的权力,古埃及具有一个从法老到大臣、平民、奴隶这样一个金字塔形的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埃及的艺术是为法老和少数贵族服务的,它的目的是为了歌颂王权,塑立统治者的威严,强调社会等级。

全文阅读

古埃及墓室壁画的图像学解读

1、 何谓图像学

“‘阐释的环循’――重构艺术品存在于其中的历史条件,返回到艺术品在创作之初的历史情境之中,只有经过这样的循环,才能实现今天对艺术品的解释。”这是潘诺夫斯基(ErwinPanofsky1892-1968)描述图像学的一段话。

图像学起源于19世纪西方的图像志,是用于研究和探索现代视觉艺术极其重要的一门理论学科。在20世纪前半叶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史学的研究方法。图像学旨在揭示和解读艺术图像的象征意义,通过对图像的解读揭示出图像背后的文化体系及其所表现或暗示的思想观念。而这种解读随着对图像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又分为三个层次,在《视觉艺术的意义》一书中把图像学对图像的解读分为这三个层次:(1)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2)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传统意义;(3)解释作品的内在意义或内容。笔者将这三个层次理解为: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和体现什么。看到什么即识别作品中所绘对象及其线条、色彩与形态等;想到什么是指通过眼睛识别到的图像体会到作者想表现的故事、寓言等,也就是对作品主题和内涵的理解;体现什么是指通过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分析,作品体现了什么思想或现象,也就是绕过这个事物去想这个事物背后隐藏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图像学的研究是一种形而上的研究,这种研究包含着当时当地人们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文化氛围等信息,是对艺术母题的全面内在的解读。

2、古埃及墓室壁画的由来

古埃及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家,它有着丰富的神灵崇拜,具有独具匠心的建筑,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在进入奴隶社会之后,国王(即法老)就是奴隶主阶级至高无上的首领,同时也是太阳神和尼罗河神的化身。古埃及墓室壁画的产生与埃及人的生活环境、宗教崇拜、神灵崇拜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埃及人相信人死后灵魂可以再生,通过宗教仪式可以让灵魂回归肉体复活,这是“木乃伊”的重大成因之一。埃及人为了妥善保存好尸体所以十分重视棺材制作和陵墓建造,后由于担心尸体腐败而不能复活,又通过壁画的形式记录下了国王、王妃的形象。

3、古埃及墓室壁画的艺术解读

(1)、皇室威严――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法老王在古埃及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他们享受着荣华富贵,死后为了在阴间继续享受奢华的生活,他们将现实生活的情景刻画在了墓室壁上。壁画上的人物阶级等级非常明显,他们将法老王描绘得最大,从其高挑的人物形象便可断定该人物的地位。法老作为埃及的首领其形象相较于其他人物要高大很多,依次便是王妃、官宦、奴隶等等。这种依人物大小宏伟来体现权利地位的高低是埃及墓室壁画的一大特点之一。由此可见,法老王希望到阴间自己的地位、威严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能继续做这一国之君。古埃及墓室壁画的色彩鲜艳,他们将人物皮肤用深黄色来体现,服装华丽,大都以横向构图,不同题材的壁画都在一个平面内进行。图1描绘的是法老王狩猎的情境。通过图像学的分析将分为三层:第一层次即看到什么,我们从这副壁画上看到几个人物、大雁和绿色的植物等,色彩柔和,以纤细的线条来刻画对象,画面中所有的对象都体现在一个平面。第二层次即想到什么,这副壁画描绘的是法老狩猎的情形,从图像中可看出这位最为高大、肌肉健硕的男性便是法老王,他昂然站立在前方,手成投射状,似乎要去捕捉前方的大雁,紧随其后的便是他的王妃。王妃相较于法老王形象较小,但又比身旁的奴隶更高大,这便体现了埃及壁画的阶级等级区分。第三层次即体现什么,从图像中以人物的高低大小体现了古埃及是个阶级等级观念十分重要的国家,法老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从描绘的狩猎情形来看,古埃及人们酷爱狩猎活动,体现了他们原汁原味的生活。法老王将生前的生活情景描绘在墓室壁画上,一是希望记录自己的丰功伟绩,得到后人的瞻仰,昭示着皇权思想和封建统治的神圣;二是相信灵魂不灭之说,希望在阴间也可以同样享受生前的荣华富贵,也可以说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