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狗的说明文

狗的说明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淮阳泥泥狗传承发展的困境分析

[摘 要]泥泥狗是河南省淮阳市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品。由于泥泥狗所内含的文化意蕴与农业文明有高度的契合,因而获得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现代文明中,民众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的转变让泥泥狗的传承和发展陷入了困境。走出困境必须寻找泥泥狗文化意蕴与现代文明的契合点。

[关键词]泥泥狗;文化意蕴;农业文明;现代文明

淮阳,因地处河南省的淮河之北而得名,古称宛丘、陈州,是“人祖”伏羲的旧都。伏羲之墓即太昊陵,俗称“人祖爷庙”位于淮阳之北。因太昊陵的存在,民间自发形成了太昊陵庙会。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淮阳周边几十个县的民众都是这个盛大而漫长庙会的参与者。在庙会上出售的泥泥狗是最有特色的地方特产。泥泥狗是对庙会上所有泥玩具的总称。在农业文明时代,这种玩具因造型奇特,色彩艳丽,音质清亮而深受农家孩子们的喜爱。香客们几乎都会买一些送给孩子们。随着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迈进,人们的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泥泥狗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

一、关于泥泥狗的简介

(一)泥泥狗的名称由来

关于泥泥狗的名称了由来,有很多种说法,从笔者所接触的文献中看,最为常见的说法有四种。

1.女娲抟土造人说。传说,伏羲和女娲本为兄妹。一场大灾难,让人类频临灭绝。为了人类的繁衍,兄妹二人在以白龟为媒结为夫妻。女娲嫌生育太慢,开始抟土捏泥人。泥人干了以后就活了,成了人。根据这个传说,伏羲被称为“人祖爷”,女娲被称为“人祖奶奶”。后人捏泥泥狗就是为了纪念“人祖爷”和“人祖奶奶”。

2.图腾说。传说伏羲氏驯服了狗。狗忠诚于人类,为人类服务,被人类认为是上天派来拯救生灵的动物,因而成了人和畜群的保护神。上古人类把崇拜对象转化为图腾。伏羲部落的图腾就是狗。如今的泥泥狗便是伏羲部落图腾的再现。

全文阅读

食月传说探源

摘要:目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是天狗食月传说,但是对于此传说的起源,却少有人能尽其详。《百喻经》八十四喻《月食打狗喻》中讲到“昔阿修罗王。见日月明净以手障之。无智常人狗无罪咎横加于恶。凡夫亦尔。贪嗔愚痴横苦其身。卧m刺上五热炙身。如彼月蚀[横打狗。”其中讲到的月食打狗的情节与中国的民间传说如出一辙,不禁让人疑惑佛经的传入与中国这一民间传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本论文即是由此而感,展开对食月传说起源的探索。

关键词:天狗;蟾蜍(虾蟆);食月;天狗食月;百喻经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65-02

如今天狗食月的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遍布在内蒙古到云南两广的广大地区。如《中国民俗大系・内蒙古民俗》中记载了达斡尔族日食月食民俗:“因为相信万物有灵和信仰多神,遇上日食和月食,就认为是天狗捕日头、天狗吞月亮了,萨满要各家敲打水桶、犁铧、铁盆等响器,好吓走天狗以保护太阳神和月亮神。”

祁连休、冯志华编著的《中外机智人物故事大鉴》中记载了流布于我国两湖一带关于天狗食月的机智人物故事:“写财主为了捉弄智者,宴请时特意不给智者摆任何餐具,或者将筷子钉在桌上,让他无法用膳。智者随即讲起天狗吃月的故事,说众人见了都鸣锣呼救,唯有一人找不到铜锣,十分着急。宾客们忙问:‘那他怎么办呢?’智者说:‘他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狗吃。’”

刘锡诚、王文宝主编的《中国象征辞典》中记载了广西融水地区的天狗食月传说:“广西融水地区称天狗为‘朵瑙谷’。传说,一天,朵瑙谷骑一匹红马,身后跟随四十人,扛着糯米酒、猪肉串、酸鹅鸭以及刀斧,到朗丢地方寻找最美丽的哔漠姑娘,并骗取哔漠的爱情。到了天上,朵瑙谷现出原形,哔漠自知受骗,纵身往人间一跳,朵瑙谷挥起一刀,杀害了这个美丽的姑娘。所以人们对朵瑙谷十分痛恨,每见到它吞食日月,就吐口水咒骂。”

任宝根编著的《鲁迅著作的江浙方言》中记载了浙江一带的天狗食月说:“‘天狗’――绍兴话读若普通话,旧时神话中的动物,又称‘仙狗’。民间传说中讲天狗会吃月亮,绍兴方言中就有‘天狗吃月亮’一说。”

布依族民歌《十二层天、十二层海》记载了云贵高原一带布依人们月食打狗的独特生活场景:“上到十一层天啊, 我们走到月亮边, 碰见‘都卡’吃月亮。 它吃了半边的月亮呀, 天下黑去了一半。 我们都去打都卡呀, 打都卡好救月亮。 让月亮出来照山川呀, 让月亮出来照夜晚。”人们用歌声描绘了“天狗食月”时人们踊跃救月的美好情感。

全文阅读

人权高于狗权

养狗是一种时尚。不少养狗的人强调,狗帮助他们变孤独无助为有伴可依,从寂寞空虚成热闹充实;狗对他们,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伙伴。不过,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把狗驯养成家畜,好像主要是为了给自己的狩猎和守护家园增添一个得力助手吧(另一个目的是把狗肉当成果腹之物)。看来,社会发展到今天,狗对人类的主要作用显然已经从形而下提升至形而上,许多养狗人对狗的要求不再是驱使它们穷追猎物、守夜防贼,更不会把狗当成食物,而是需要和它们进行心灵沟通了。

我理解养狗人的精神追求,对一些养狗人大声疾呼的“要保障狗的权益”的主张,也由衷赞成。不过我想强调的是,尽管保障狗权很有必要,但毕竟还应该承认人权高于狗权吧!正是立足于人权高于狗权的理念,我对通过电视了解到的两位养狗人的奇谈怪论大不以为然,忍不住要在这里说三道四。

先来说其一。

一位老太太现身于一档有关养狗的电视说话节目里,只见其人服饰考究,气度雍容,让人油然而生敬意。但始料不及的是,此人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很快就由慈祥变为狰狞,原因就在于这位老太太说:媒体都在报道一个9岁的孩子被狼狗咬死这件事,可你们知道狼狗为什么会咬他吗?是因为这孩子拉了狼狗的尾巴。狼狗的尾巴不可以去拉,这大概是保障狗权的内容之一吧!而9岁的孩子阅世不深,经事甚少,他显然不明白,从根本上来说,狗性其实是一种兽性,尽管在有限时空、面对特定对象,狗性和人性好像可以相通,但这种相通却绝对不具有100%的普遍性。在更多的情况下,狗性对人――尤其是对未成年人,是一种不算太小的威胁。

不是吗?9岁的孩子在好奇和无知的驱使下拉了狼狗的尾巴,侵犯了狗权,于是“狼狗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一个幼小的生命遂惨遭撕裂。在这幕惨绝人寰的悲剧里,就算孩子有错,也是小错,而那个不把烈性狼狗用狗绳牢牢拴住的狗主人,才是明显违法,才是犯有不可饶恕的大错;至于狗(尤其是烈性大狗)对人的威胁,更是通过这件事被充分展示。一个以“爱护小动物”标榜的老太太(在我的心目中,这样的老太太,一定是对所有生命、尤其是对人的生命怀有大慈大爱之情),不去谴责犯有大错的成年养狗人,不去突出强调狗对人的威胁,却对已经惨死在狗牙狗爪之下的9岁孩子因无知而产生的不当举措刻意指责,这让我忍不住地扼腕长叹:怎么爱狗爱得连人性都缺失了!当然,说这样的话也许显得言之过重,但再往轻里说,这种待狗宽对人严的态度,也应该被指为对人的生命太过小视了吧!

再来说其二。

在另一档有关养狗的电视说话节目里,一位养狗的中年女性,向对城市养狗负有监管责任的警察埋怨道,她的“狗狗”没有地方玩耍,进而要求政府投资建造宠物乐园,以便“狗狗”能在主人的带领下前去游乐。看来,狗的权益,还包含了形而上层面的要求。但我要问:政府手里的钱来自所有纳税人,用这样的钱去为少数人豢养的狗服务,这合适吗?更何况在城市里寸土寸金,连人的活动场地也嫌不足的情况下,这种为狗的活动场所大声疾呼的做法,是不是显得有点儿欠妥呢?

我不反对别人养狗,因为法律未曾禁止这种行为。但我呼吁依法养狗、文明养狗。我认为,人权高于狗权,这应该是所有的养狗人和不养狗人的一种共识。只有在这种共识的基础上,城市养狗才能在合理、适度的层面上文明存在。

全文阅读

狗肉节是“舌尖上的罪恶”吗?

去年“玉林狗肉节”曾惹得舆论场一片尘土飞扬,几乎一夜间,“玉林”因狗肉节之名红遍大江南北,不想今年“狗肉节”更胜往年。无论从关注的人群之广――明星、公知大V纷纷站队,还是矛盾之尖锐――甚至新华社与新华每日电讯都打起了“嘴仗”,大有去年纷争升级版、扩大版的态势。

爱狗人士与吃狗人士从隔空喊话、拉横幅到比拼行为艺术,直至上演“全武行”,双方冲突的无限升级,不能不令人担忧:今年如此,明年又当如何?

从双方辩论看,基本还停留在“鸡同鸭讲”的层面。爱狗者以狗通人性、悲悯生命为由;食狗者则以狗属牲畜、人权自由、文化传统为据,就仿佛某甲说下雨不能外出办事,某乙却说有利于庄稼生长,不禁令旁观者纳闷:不在一个价值取向里,如何较真出一个是非对错?

反对 吃狗有理

在很多吃狗人士看来,爱狗人士的救狗行动完全是“横刀夺爱”,不可理喻。

6月9日,《潇湘晨报》发表知名评论人堂吉伟德的评论,对爱狗人士干预玉林人吃狗习俗进行抨击:“客观说来,你可以不吃狗肉,但请你不要影响别人吃狗肉。你有你的选择,我有我的诉求,两者之间应并向而行而不是相向交叉。然而,在所谓的正义的旗帜和道德的口号之下,一切权利行为都悄然过界,用一种非正当的方式和非正常的手段,表达着自己的诉求,这或许正是我们社会不成熟的注脚之一。”作者质疑称,“一者,如果狗肉的来源合法,狗的品质和安全能够得到保障,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动物保护要件,狗肉节何以不能正当开展?二者,狗肉与牛肉、猪肉一样都不过是普通的肉食产品,何以要单独排除成为特殊?三者,吃不吃是一回事,怎么吃又是另一回事,两者不能出现次序颠倒,否则就会本末倒置,无疑达到基本的权利尊重。”

22日,另一家一线媒体《京华时报》也发表评论,呼吁尊重人们吃狗肉的自由权益,“爱狗人士挟金华‘湖头狗肉节’取缔之胜,而对‘玉林狗肉节’正面追击。但既忽视了习俗强大的惯性,又拘泥于局部的每狗必救,从而授人以柄,面临商家‘虐狗要价’却救不胜救的窘境,而狗也反受其‘爱’之累。玉林狗肉节本是民间自发形成,事实上,吃狗肉之风在多地同样盛行,比如广西南宁、广东、贵州、江苏徐州。然而,即便昨天玉林狗肉热销,销量仍远少于猪肉和其他肉制品。本可淡化处之,却形成今年狗肉节大热,这多少是对爱狗人士过激行为的逆反。”

24日《太原晚报》发表评论称,“爱狗人士形成大规模的抗议活动,由爱狗引起的不吃狗肉、不杀狗的倡议,到制止吃狗肉、杀狗、卖狗肉,再到买狗、公然与相关群众产生冲突,不仅放大了个人权利,也演变成了对公民权利的侵犯。这样的行为,很容易激起公众的强烈质疑与不满。倡导不吃狗肉是道德、舆论层面的事,吃狗肉、卖狗肉并不违法,不能咄咄逼人。”

全文阅读

无敌正餐 第6期

官方产品介绍

产品名称:Now!小型犬专用配方粮

适用范围:小型犬全犬种

包装规格:1.37kg

产品成分:去骨火鸡、马铃薯、全蛋粉、豌豆、亚麻籽、苹果、芥花籽油、天然调味料、椰子油、西红柿、三文鱼、去骨鸭肉、干苜蓿、胡萝卜、南瓜、香蕉、蓝莓、蔓越莓、树莓、黑莓、番木瓜、菠萝、葡萄柚、扁豆、绿花椰菜、菠菜、白干酪、苜蓿芽、干海草灰等。产品特点:控制牙石,清新口气,护肤美毛,提高消化性

1 直观印象

这款狗粮的外包装为塑料材质,密封严实。包装设计简洁,包装正面长毛腊肠犬的头像间接说明了此款狗粮为小型犬犬粮,还让小编联想到它应该具有美毛功能。

虽然NOW!是一款进口的狗粮,但外包装上并非全是英文,在包装背面的产品说明上可以看到有中文版的介绍。

全文阅读

宠物忧患 6期

被随意购买的宠物又被随意丢弃,不少流浪狗流浪街头甚至成了伤人的“恶犬”。

某城市广场门口放置了禁止宠物进入的告示牌,但依然有市民置若罔闻。

傍晚时分,老人孩子都在广场上散步、玩耍。不少人全家出动,还带着自己家的重要一员:宠物狗。

记者留意数了一下,十位遛狗的市民中,仅有一位年轻的女孩将自家的萨摩耶(大型犬)系上了链子,将狗控制在离自己一米左右的范围内。其余的9位市民,让自家的宠物随意在草坪上撒着欢,在广场上来回奔跑。

正在玩耍的一位3岁左右的女童被突然扑到面前的京叭(小型犬)吓得大哭,京叭的主人笑着上前安慰女童:“别怕,它不会咬人,它喜欢你才扑你的。”抱着女童的女子气愤地说:“你为啥不给狗栓链子,万一它咬人咋办!”被呵斥的狗主人,只是笑不再解释。

自公园修缮一新后,这里就成了附近小区老人健身散步、孩子玩耍、年轻人谈天说地的首选场所,也成了不少人遛狗的必去地点。

记者留心观察了一下,除少数人将自家的宠物狗系上链子外,大多数小狗都是“自由”地玩耍。小狗们习惯性地在相对固定的地点大小便――草坪上、小路上、长廊里。

无一例外的,没有一位狗主人将自家小狗的排泄物包起来丢到垃圾桶里,小狗排泄后,无视面前的排泄物,转身离去。

全文阅读

看古今,人狗 “情”是否未了?

史源追溯

一、人为什么要吃狗肉?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里有言:“如果不吃肉,人是不会发展到这个地步的。”狗是中国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因而,狗在助人狩猎看家之余,也成了人们果腹的美味。

“文明”开化之后,狗肉开始凸现出其他价值。比如唐《食疗本草》说“狗肉补五劳七伤,益阳事,补血脉,厚肠胃,实下焦,填精髓。”宋《日华诸家本草》称狗肉“补胃气,壮阳道,暖腰膝,益气力。”《普济方》同样写着:“(狗肉)味酸咸温,无毒,宜肾安五脏,补绝伤劳损,久病大虚者,服之轻身,益气力。”而《罗氏会约医镜》亦指出:“犬肉,温暖脾胃,而腰肾亦受其荫矣。补虚寒,长阳气。”

史说:通过恩格斯对肉食现象的客观正名,我们就不难理解狗肉在悠久的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既然有益健康,吃上一口又何妨?

二、人类什么时候开始吃狗肉?

食用狗肉的历史可追溯至五、六千年前。据考古所知,半坡文化遗址及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都有狗的遗骸出土――但这并不能完全证明那些狗是被吃掉的。

商周时期则有关于吃狗肉的记载。《殷墟书契前编》记载狗肉是事先作为祭祀之用而供神灵和祖先们享受的;《周礼》相关篇章皆载“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而《礼记》所载的周王室佳肴“八珍”中的“肝(liáo)”,则完全以狗肝为原料。

全文阅读

“狗肉之争”,我们为什么不会讲理

“狗肉之争”让我们看到的是爱狗派与食狗派激烈对抗的种种狗血剧

6月21日,农历夏至,广西玉林“狗肉”消费高峰如期来临。玉林人觉得在夏至吃狗肉、啖荔枝是祖辈传下的风俗,既没犯法也没影响别人;护狗者则认为猫狗等是伴侣动物,吃狗不仅不文明,而且来源可疑,其背后或存在盗贩杀狗的黑色产业链。从爱狗派与食狗派的唇枪舌剑,到如今部分爱狗人士与当地商贩的当面争执,甚至爱狗人士与食客发生斗殴,这些对抗使这场关于“狗肉”的争论远未了结。(《中国青年报》6月23日)

“狗肉之争”可以说是社会转型期的一场极为正常的争论,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野蛮时代或饥馑年代,虽然人类也可能隐隐地分为爱狗派和食狗派,但人们恐怕远没有能力也没有闲心甚至觉得没必要去争论这种奢侈的问题。“狗肉之争”当前之所以变得众口嚣嚣、旷日持久,首先是因为社会发展使得物质更丰富、社会更文明、观念更多元。

“狗肉之争”中,爱狗派和食狗派各执一词,很难说谁更有道理,也很难拿一方的理去灭另一方的理。爱狗与食狗的争议中,即使存在着文明的差异、素质的分歧,也是一场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的争议。有些事情,如果主张者太过于执著太陷溺其间,反而不如局外人看得更清楚。在这场争议中,一些人的看法就比较理性平和,比如必须承认,从总体上看,狗既是伴侣,又是食材。

狗狗不同,言人人殊。争议原本没有错,一般说来,文明争议的走向应该是充分的沟通和对话,是行动上的节制礼让。比如人们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甚至己所欲勿施于人。如果争议过后,爱狗的人除了爱狗还更爱人,知道在爱狗养狗的同时,也容忍别人不爱狗甚至讨厌狗的自由,或许能与非爱狗派和谐相处,也能在爱狗方面找到更能影响人和吸引人的办法;食狗派则不再只作为饕餮者而无视动物保护动物福利动物尊严,那么,这场“狗肉之争”就是有价值的。

孰料,“狗肉之争”让我们看到的是爱狗派与食狗派激烈对抗的种种狗血剧。据称除了吃狗之外,玉林的部分商贩还虐狗,场面血腥。后又有传言称,此系为了示威而进行的人为策划。部分爱狗人士也行为过激,一些人采取电话骚扰、威胁的方式,甚至打砸狗肉经营场所,显示出不应有的暴力倾向。

为什么对话不成反而走向了对抗呢?这显示出,在当下,说理的能力不够,说理的平台不多,说理的机制不足,以至于有道理的事情有时也变得没有道理,讲道理的事情变成了逾越道德甚至法律的门派“比武”。在社会转型期,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广场舞之争、强拆之争、PX项目之争、环保诉求之争等,有些争议之所以最终走向了不那么和谐的结局,恐怕与我们没有学会讲理、没有学会在服膺真理的基础上以理服人或以理服己,有很大关联。过去有些争议中,权力和资本等社会强势力量比较喜欢在讲理不充分或对话出现僵局时,草率选择强力打压,也对一些社会争议的走向和运作形成了不良示范。而从这个视角首先开始纠偏,对于能否提升我们时代的讲理能力,是尤为重要的。

(摘自《中国青年报》)

全文阅读

雷州半岛的石狗文化

雷州半岛的石狗文化,是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是一种独特的汉族民间艺术创作。仅雷州市境内现存的石狗就有1.5万至2.5万只,被称为散布汉族民间的“雷州兵马俑”。

在广东省雷州市采访时,问起地方的特色文化,陪同的朋友建议去雷州市博物馆看看,里面有个展区专门展出极具地方特色的“石狗雕塑”,让人大开眼界。

博物馆展出的石狗有数百只,大多由民间收集而来。这些石狗大的高过1米、重约数百公斤,小的仅高10厘米左右、不足0.5公斤。大大小小,摆放一起,奇趣顿生。这些石狗雕塑,有的抽象有的具象,有的像熊有的像狮;有站有伏有蹲,有的带着粗犷的野性,有的温润如处子。不少雕塑,如果没有当地人讲解,说它是狮子也可以,说它是青蛙也有点象,颇有“行为艺术”特色。

其中有座蹲立的石狗,单看身高与体重,在石狗群中只算中等,但在展区却享受着“特殊待遇”:展台基座明显高于其它石狗,脖子上还系着红绸,宝座后面写着“石狗王”三个大字,以及“王此大邦克顺克比”几个字。回头一查典,居然出自《诗经.大雅》,意思是“统领如此泱泱大国,万民亲附百姓顺从”。为何它能当“石狗王”?仔细一看,原来此石狗与其它石狗相比,有个硕大的生殖器显于胸前,经介绍,此类雕塑实际上反映了雷州先民祈祷繁衍生息发展的愿望,即生殖崇拜。因狗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在当地又有“报喜得贵子”的传说,故而这只雕刻了硕大生殖器的石狗,必为祈祷赐福繁衍发展的灵物,有了称王称霸的基础。当地的朋友在解说时,还穿插一个故事助兴:博物馆工作人员在乡下发现这只“王”时,它还“落难”在一农舍角落,八个小伙子搬不动它,馆长过去拍拍它的“头”说,“跟我去市里吧,那里是花花世界,有好多女伴的”,说完四个小伙子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搬上车了。

雷州半岛的石狗文化,是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是一种独特的汉族民间艺术创作。据《雷祖志》记载,大约唐代,雷祖陈文玉的诞生相传就是因为九耳狗的发现。“雷州”之名的由来就是九耳狗发现的石卵中诞出的雷祖两手中现出的。灵狗发现了雷祖,并守护着雷祖长大,于是它也就被视为护佑人类的神灵。雷州百姓用石头雕刻狗的形象,安放在村口、路边、巷头、门旁、水口、坟前、庙侧,以驱邪治魔、保境安民。据说,仅雷州市境内现存的石狗就有1.5万至2.5万只,被称为散布汉族民间的“雷州兵马俑”。

在整个雷州半岛,石狗分布不均匀,呈现沿海多、内陆少,西部多、东部少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徐闻县、雷州市、廉江市、遂溪县等地乡村。雷州石狗文化对周边地区也有辐射,在广西(主要是横县、上林一带)、海南、云南、广东(东莞、南海)等地甚至越南、新加坡等国家也有石狗发现,但这些地方的石狗造型比较单一,雕刻手法写实,体态瘦小,远远没有雷州半岛的石狗造型丰富、形态多样、富有神韵。

由于史籍记载和实物纪年的缺失,这些石狗大多无法进行断代。据当地民俗专家介绍,通过对实物和发现环境的初步分析,推测现有石狗最古老的可能创作于唐代,及至宋元明清各朝代的都有。即使是在科学昌明的今天,雷民还有打刻石狗、供奉石狗的习俗。目前,湛江市和雷州市已对其采取保护措施,雷州市政府近年开始大规模的收集,湛江和雷州两地博物馆已收集了数百座石狗。

更让人称奇和不解地是:雷州半岛的百姓一方面把狗当图腾进行崇拜,一方面又把狗当成食材大快朵颐。“雷州白切狗”可是一道远近闻名的菜肴,在雷州半岛不少地方甚至还有白切狗肉一条街,一二十档鳞次栉比,食客如云,川流不息。狗肉之美味,使当地出现了“卖掉棉胎食狗肉”的口头语。雷州百姓对待狗的态度,真正体现了将对立统一之哲学,贯彻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全文阅读

汉语“狗”族语汇的情感色彩

内容摘要:狗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自古至今有关“狗”的语汇不胜枚举。汉民族对狗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感,导致了“狗”在汉语中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通过广泛搜集包含“狗”和“犬”语言资料,对“狗”族语汇呈现出贬褒不一的情感色彩进行探讨。

关键词:狗 褒义色彩 中性色彩 贬义色彩

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一种家畜,在与人类长期相处的过程中,狗和人类建立了复杂的感情。一方面,狗作为忠诚的看家护院和田猎的好助手得到人们的赞扬和喜爱;另一方面,它对主人的摇尾乞怜,本性凶狠,又为人不齿和憎恶。由“狗”(包括“犬”)构成的词和熟语等构成“狗”族语汇在汉语中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汉民族特有的重义轻利、尊尊贱卑和象征比附的文化心理使得“狗”族语汇呈现出贬褒不一的情感色彩。通过对“狗”族词汇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汉民族与狗之间的复杂关系,还可以窥见汉民族的特有的文化特点。

一.褒义色彩

在古代的传说中,作为三皇之首的人类的祖先是一位开天辟地的神。然而他却是狗首人身,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狗曾是人类尊崇对象。狗作为一种重要的家畜,为主人看家护院,随主田猎,供人类祭祀食用。在先民的心目中,狗又有忠义、诚实、勇敢、敏锐等优秀品质,人们对狗也是宠爱有加,汉语中很多与“狗”有关的语汇都带有褒扬的感彩。

1.祥瑞的象征

在古代曾作为一种重要的吉祥祥瑞之物,在历代的的“祥瑞志”中,狗都被列为重要的祥瑞之物。早在《易经・说卦》中就有“艮为狗”的记载;在《古今图书集成》中也有许多以白狗为祥瑞和以献白狗为贵的记载;《宋书・符瑞志》中也把白犬也白马和白兔都列为祥瑞之物。远古时期狗作为一种祥瑞的的图腾崇拜,能够驱除邪魔。东汉《风俗通》中记载了汉代建筑城市时杀狗“辟除不祥“的风俗。古时民俗认为狗血喷在妖人头上,妖法就会失灵,因而“狗血” 可以驱鬼辟邪。

俗语“猫衰狗旺”和“猫来穷,狗来富”也印证了狗的吉利和兴旺。因为狗习惯于到弃骨多的人家,它来到谁家,往往意味着主家经济宽裕,对主人来说预示着财富的来临,主人往往很乐意收养。当狗年来临时,国人喜欢在新年祝福语里借狗的叫声谐音复制,称狗年为“旺”年,祝福语则为“新年旺旺”。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