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过去师傅带徒弟的时代里,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烹饪教学中效果不明显。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分离的方法,而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学习美学知识和烹饪技能来完成作品设计、加工制作、组合调整、评价等整个工作过程;让学生以主题制作的形式,明确岗位分工和工作职责,即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图形设计、色彩搭配、热菜造型、冷拼创意拼摆等全部工作过程的实训。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够有效的认识美在烹饪中的作用,了解美学基础知识、美感构成,掌握烹饪色彩基础、图案基础知识等。
二、讲、演、练、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采用讲、演、练、评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使学生由“学中练”转变为“练中学”,为职业技能鉴定项目训练奠定基础。教师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讲解雕刻步骤,指导学生基本功训练,之后进行总结评价,并安排学生课余时间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吉祥图案造型,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习项目的具体内容,教师根据所制作造型作品的特点,详细讲解作品的特征和技术操作要领,通过一步步的手法演示和图片对比,有效的让学生看到作品制作的具体步骤,从而在脑子里形成一种感性认识,在自己制作中起到指导作用。教师将作品制作的每一个步骤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学生在练习时遇到不懂的步骤可以参考图片标准进行练习,在课堂学习和练习中积累技术经验,在完成作品的同时总结不足,使作品精益求精。
三、巡回指导的教学方法
课程引入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本位、以考试为终点的局限,而是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探究为途径、以综合考评为结果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确定自己的作品设计特点,明确专业技术与岗位之间的关系,通过设计制作作品的全过程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能力。教师在整个完成项目任务工作过程中只是起到导演作用,保证学生行动方向始终锁定项目任务,真正的角色是学生。
四、竞争合作两相济的教学形式
随着餐饮市场竞争的速度加快以及分工合作的发展趋势,竞争与合作能力已成为每个用人单位衡量从业者的一个重要标准,常见的教学内容与考核重点往往是针对学生个人进行的,没有考虑局部和全局两方面辩证关系,缺乏面对面的竞争以及人与人的合作。所以烹饪工艺美术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定期开展技能竞赛,来迎合当今餐饮市场变化情况,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主题内容,独立或以小组形式完成选料制作等任务,以精美的作品展示训练成果。教师根据赛事成绩进行奖励,鼓励成绩优异的学生,同时也激励存在不足的同学。根据以上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学生通过学习丰富的课程内容能够灵活运用烹饪图案设计、原料造型变化,发挥其在烹饪造型中的作用,同时为作品的创新打下基础;掌握基本刀法和基本造型作品的制作步骤。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增加在烹饪创作中的艺术灵感。让学生积极沟通、团结协作,并在主动参与中完成合作意识,达到高技能人才应具有的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
一、工艺美术专业系统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设计与实践”式课程体系
工艺美术专业系统化建设,要突出专业性,在培养理念方面,要不断创新,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着手,设计实践性与理论性紧密结合的式课程体系。在学生接受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在实践课堂上及时的进行检验,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动手设计能力,提升专业软件的操作水平。
(二)“创意工厂”实训基地
基于“理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设计与实践”式课程体系,就必须依托实训基地的建设。“创意工厂”实训基地,突出设计理念、注重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够从在教室里的美术专业知识出发,到电脑机房的软件设计,最后在输出设备上看到自己设计的真实作品,实现了项目的完整流程实训。实训基地设有基本技能实训室、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实训室、美术影视与动画实训室、数字影视艺术制作专业实训室。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实训室主要包括园林景观设计实训室和园林规划设计实训室。
(三)在工艺美术设计专业实践中植入工业设计的新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工业设计有越来越多的需求,这是很大的机会。同时,互联网带来连通性的空前加强,使得工业设计师和企业越来越放眼世界,这也为工业设计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但机遇的另一方面就是挑战。工业设计需求的井喷倒逼工业设计企业提升自身能力,创新商业模式,快速进行转型升级。现在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强调人本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过去中国制造强调的都是从商业角度考虑的产品的交易价值,而没有考虑用户的体验价值。现在不同了,体验逐渐占主流。从产品到消费者的环节日益缩短,也迫使产品设计制造企业更多地考虑用户体验的价值。商业环境的变化不仅使产品研发制造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对专业的工业设计企业来说同样需要革新自己。过去的工业设计被狭隘地定位为是外观设计,但当下真正的工业设计应该是协同创新。可以说,从产品前端的概念开发部分,就应该植入工业设计。
(四)在工艺美术专业建设实践中融入全产业链设计创新
一、美术教育的社会使命
美术教育的社会使命这一命题是张道一先生1989年发表在《中国美术教育》上的一篇论文题目,也是他从事美术教育多年的肺腑之言,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他对美术教育现状的关心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造就了人的使命感,人类的使命感又促进着社会的健康发展。张道一先生已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并已形成自己独到的美术教育理论,他从1952年起任教于华东艺专、南京艺术学院,到1995年在东南大学创办艺术学院,已培养众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国内访问学者,可谓桃李满天下。他虽然在严酷的磨难中历经艰辛,但始终没能被命运征服,在我国美术教育领域依然忠诚地耕耘。从美术的启蒙教育、审美教育、师范美术教育、工艺美术教育到参与制定我国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宏观规划,张道一先生都以极强的社会使命感、务实的教育责任感,梳理着我国美术教育的现状,关心着未来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的栋梁之材。
张道一先生认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宏伟事业,它在社会的各部门中带有基础的性质。一般地说,教育本身不直接在社会上产生效益,而是把培养的人才输送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其效益(社会的、经济的)才会显现出来。研究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调理相互的关系,以利全面发展,又是一门重要的科学,直接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兴旺。就美术教育的问题他又明确指出:作为体现美育重要手段之一的美术,如何认识又怎样实践,在实践教学中思想并不统一,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成绩当然是明显的,只是冷静思考起来,缺少整体的把握,多注重微观而忽略宏观,重技巧而轻理论。如果孤立地评估一门具体课程,收效颇大,但对整体结构却失去平衡。这样就无法形成良性循环,果实很多,不少带有苦涩,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关干工艺美术教育及其设计观念
80年代初,张道一先生对我国工艺美术教育刚刚复苏时所碰到的一些现实问题十分关切,曾多次到工艺美术院校和一些企事业单位举办讲座,发表有关工艺美术在社会发展中所处地位的许多言论,同时也阐述了他对当时工艺美术教育的观点,明确指出工艺美术教育应首先解决专业思想问题,树立工艺美术的设计观念。张道一先生认为各种艺术门类的社会功能作用,本来就存在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哲理,但若以此度彼,或是把这些问题等同起来,不仅会导致在设计思想认识上的混乱,也必然造成工艺美术事业的损失。在工艺美术领域,长期存在的以“画画”为主导思想的观念应该打破,从而形成一个以现代设计观念为主导思想的工艺美术新领域。他还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辩证地论述了工艺美术的本质及其实用因素,正是因为实用性,才决定了工艺美术同人们生活的依存关系,它所涉及的各种造物品类,同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画画”中心论的社会偏见和对工艺美术的误解,唯一解决的办法,张道一先生指出,应从教育入手,调整教学结构,改革陈旧的教育模式,创建适合工艺美术教学自身规律的教育体系。
我国的“学堂”式的教育形式开创于本世纪初,图案教学先设立在师范学校,为手工劳作课程之一,后来才逐步完善。“五四”运动前后我国才开始创办实业教育,为了使国民能在接受现代工业文明的同时,使教育同步发展,从而创立了新型的工艺美术教育体制。当时,一些有志于工艺美术事业的人士,先后到工业比较发达的欧洲和日本学习,同时也将他们先进的教育制度和教学形式带回国内,将西方一些古典设计风格和德国新兴的设计观念直接接受过来。1949年以来,我国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基本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一些高等院校设立了工艺美术系或专业,成立了一些多学科综合性的工艺美术院校,使我国的工艺美术教育从幼稚走向成熟。张道一先生自80年代以来,以工艺美术理论研究主线,拓展到工艺美术教育的诸方面进行研讨,为我国现代工艺美术教育提出了有益的见解,从理论上建立了自身的体系,从教育观念上提出新论点,从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补充了新内容。在工艺美术教育及其设计观念的创建中,张道一先生为此做出了贡献,同时他和同代学者一样也深知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针对我国一度出现的“百袖衣式”的教学结构,张道一先生曾撰文指出:教育目标不明确,更不可能制订出有力的教学措施和合理的教学结构。也就是说,工艺美术教育的对象、目标、市场、社会需求等诸多因素是制定和完善教学结构的关键。他认为,一个学科的教学结构,就好比是一部结构严谨的机器,虽然齿轮有大有小,转动有快有慢,但是必须和谐地运作,才能组成一个有机而完整的机体。针对工艺美术教学存在的课程设置、授课方法、授课内容与专业分工等问题,他认为这是百袖衣式的碎片连缀而造成的后果,不能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需要增补或调换“齿轮”,调整教学结构,完善教学规划,使工艺美术教学这部机器向着更协调的方面发展。
在工艺美术院校的基础课教学中,有关绘画课的设置及课时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这种分歧也表明工艺美术基础教学结构与专业教学结构如何统一的问题尚有待解释。张道一先生主张“画”与“工”的量度,是建立在最终教育目的之上的,建立工艺美术的设计观念,就必须从纯绘画专业思想上转过来,也就是说以工艺美术为主体而谈绘画,在这里绘画是基础之一,而不是主体,这是专业性质所导致的,并非是排斥绘画的因素,只不过绘画在这门学科中所担任的不是主角而已。如他所说,在工艺美术教学中绘画“关键是画什么,怎样画,和带着什么目的去画,即立足点站在哪里”。工艺美术和绘画同属美术学科,因此两者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绘画就是基础训练的共性之一,但共性是寓于个性之中。现在讨论问题的焦点,不在于要不要画,而是不能以“画画”来代替“设计”的问题。关于工艺美术教学中设计课与绘画课所占比重和它所应有的位置,一些专业至今还存在结构上的偏差,张道一先生早在80年代初就发表如此鲜明的辩证观点,至今仍有着现实的意义,也是我们在当前工艺美术教学中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
、关于工艺美术教学的“一二一”理论构建
[摘要]我国许多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培养的人才,大多都是以大学院校的培养模式作为参考,普遍存在管理、机制等多方面的问题。通过创新与改革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属于中职工艺美术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对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现有教学模式的弊端展开探究,并提出了几个方面建立新型中职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实践
工艺美术来源于民族文化,并且将人们对于器物美的追求展现出来,凸显地域或是民族的人文文化与精神,还能发挥美化生活环境的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更加注重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工艺美术,许多中职院校相继开设了与工艺美术知识相关的设计专业。对于中职院校来说,工艺美术虽然办学特色显著,但是总体来看课程都是对原有工艺美术本科教学课程进行压缩,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受到本科院校课程设置、教学任务设定等方面的影响,出现了与中职院校发展现状不适应的现象。
一、现有教学模式的弊端
(一)培养目标与模式
对于培养人才目标来说,需要结合实际的社会需求,准确定位专业教学目标。但就实践过程进行分析,往往因为缺乏深入研究,许多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出现了定位偏差的现象,还会导致中职院校的学生无法适应以及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而对整个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工艺美术专业教学存在教学特色不鲜明的问题。与同专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综合素质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中职院校则沿用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思维性教学,对实用技能的培养关注度不足。课堂的实践操作大多采用模拟的方式,很少会引入真实的生产项目。长此以往,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会使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无法掌握本科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艺术修养,不具备本专业的职业实践技能。与此同时,由于工艺美术属于新兴专业,市场上对于人才的需求量相对也比较大,许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在缺乏办学条件及办学能力的情况下,开设工艺美术以及相关的设计专业,会导致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特色不突出、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发生。
(二)教学与课程
在中职院校的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教育体系中,许多课程都是通过简化本科课程而来,使许多课程内容存在相互脱离、联系不足的情况。由于缺少变革,这些来源于本科院校的课程大多更加注重理论研究,而对实践操作的重视度不足,而中职院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没有与理论课程互相融合,学生无法从整体的角度理解专业知识,在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基础薄弱。许多教师采用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将教材作为核心内容,对工艺美术的市场发展情况了解不足。有些高职院校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互相分离,并且将更多的实践时间安排到假期,学校也没有给予相应的监督及指导,导致学生的实习状况随意,实践学习的效果不佳。(2)仍然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整体创新力度不足。而对于工艺美术这种实践操作性较强的专业来说,大部分中职院校仍然以教师为课堂主体、以课题教学为核心进行教学,缺乏收集学生的信息反馈,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方式会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制约,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及创新意识。
为落实科学人才观,客观公正评价美术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多出成果和技术创新,推动艺术事业的进步与发展,结合艺术(美术)专业特点,制定本评审标准。
一、评审范围及专业:本评审标准适用于我省从事美术(含绘画、雕塑)、书法(含篆刻)和摄影创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其专业技术工作的特点,艺术(美术)系列设置3个评审专业,分别为美术、书法、摄影。
二、评审等级:艺术(美术)系列评审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一级美术师、二级美术师、三级美术师和美术员。
三、申报及评审标准
凡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且任现职以来,年度考核综合结果均达到合格。
一级美术师专业技术资格申报及评审标准
(一)学历、资历要求
1、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专科以上毕业后,取得二级美术师资格5年以上;
一、美术教育的社会使命
美术教育的社会使命这一命题是张道一先生1989年发表在《中国美术教育》上的一篇论文题目,也是他从事美术教育多年的肺腑之言,字里行间都布满了他对美术教育现状的关心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造就了人的使命感,人类的使命感又促进着社会的健康发展。张道一先生已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并已形成自己独到的美术教育理论,他从1952年起任教于华东艺专、南京艺术学院,到1995年在东南大学创办艺术学院,已培养众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国内访问学者,可谓桃李满天下。他虽然在严酷的磨难中历经艰辛,但始终没能被命运征服,在我国美术教育领域依然忠诚地耕耘。从美术的启蒙教育、审美教育、师范美术教育、工艺美术教育到参与制定我国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宏观规划,张道一先生都以极强的社会使命感、务实的教育责任感,梳理着我国美术教育的现状,关心着未来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的栋梁之材。
张道一先生认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宏伟事业,它在社会的各部门中带有基础的性质。一般地说,教育本身不直接在社会上产生效益,而是把培养的人才输送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其效益(社会的、经济的)才会显现出来。研究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调理相互的关系,以利全面发展,又是一门重要的科学,直接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兴旺。就美术教育的问题他又明确指出:作为体现美育重要手段之一的美术,如何熟悉又怎样实践,在实践教学中思想并不统一,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成绩当然是明显的,只是冷静思考起来,缺少整体的把握,多注重微观而忽略宏观,重技巧而轻理论。假如孤立地评估一门具体课程,收效颇大,但对整体结构却失去平衡。这样就无法形成良性循环,果实很多,不少带有苦涩,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关干工艺美术教育及其设计观念
80年代初,张道一先生对我国工艺美术教育刚刚复苏时所碰到的一些现实问题十分关切,曾多次到工艺美术院校和一些企事业单位举办讲座,发表有关工艺美术在社会发展中所处地位的许多言论,同时也阐述了他对当时工艺美术教育的观点,明确指出工艺美术教育应首先解决专业思想问题,树立工艺美术的设计观念。张道一先生认为各种艺术门类的社会功能作用,本来就存在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哲理,但若以此度彼,或是把这些问题等同起来,不仅会导致在设计思想熟悉上的混乱,也必然造成工艺美术事业的损失。在工艺美术领域,长期存在的以“画画”为主导思想的观念应该打破,从而形成一个以现代设计观念为主导思想的工艺美术新领域。他还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辩证地论述了工艺美术的本质及其实用因素,正是因为实用性,才决定了工艺美术同人们生活的依存关系,它所涉及的各种造物品类,同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画画”中心论的社会偏见和对工艺美术的误解,唯一解决的办法,张道一先生指出,应从教育入手,调整教学结构,改革陈旧的教育模式,创建适合工艺美术教学自身规律的教育体系。
我国的“学堂”式的教育形式开创于本世纪初,图案教学先设立在师范学校,为手工劳作课程之一,后来才逐步完善。“五四”运动前后我国才开始创办实业教育,为了使国民能在接受现代工业文明的同时,使教育同步发展,从而创立了新型的工艺美术教育体制。当时,一些有志于工艺美术事业的人士,先后到工业比较发达的欧洲和日本学习,同时也将他们先进的教育制度和教学形式带回国内,将西方一些古典设计风格和德国新兴的设计观念直接接受过来。1949年以来,我国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基本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一些高等院校设立了工艺美术系或专业,成立了一些多学科综合性的工艺美术院校,使我国的工艺美术教育从幼稚走向成熟。张道一先生自80年代以来,以工艺美术理论研究主线,拓展到工艺美术教育的诸方面进行研讨,为我国现代工艺美术教育提出了有益的见解,从理论上建立了自身的体系,从教育观念上提出新论点,从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补充了新内容。在工艺美术教育及其设计观念的创建中,张道一先生为此做出了贡献,同时他和同代学者一样也深知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针对我国一度出现的“百袖衣式”的教学结构,张道一先生曾撰文指出:教育目标不明确,更不可能制订出有力的教学措施和合理的教学结构。也就是说,工艺美术教育的对象、目标、市场、社会需求等诸多因素是制定和完善教学结构的要害。他认为,一个学科的教学结构,就好比是一部结构严谨的机器,虽然齿轮有大有小,转动有快有慢,但是必须和谐地运作,才能组成一个有机而完整的机体。针对工艺美术教学存在的课程设置、授课方法、授课内容与专业分工等问题,他认为这是百袖衣式的碎片连缀而造成的后果,不能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需要增补或调换“齿轮”,调整教学结构,完善教学规划,使工艺美术教学这部机器向着更协调的方面发展。
在工艺美术院校的基础课教学中,有关绘画课的设置及课时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这种分歧也表明工艺美术基础教学结构与专业教学结构如何统一的问题尚有待解释。张道一先生主张“画”与“工”的量度,是建立在最终教育目的之上的,建立工艺美术的设计观念,就必须从纯绘画专业思想上转过来,也就是说以工艺美术为主体而谈绘画,在这里绘画是基础之一,而不是主体,这是专业性质所导致的,并非是排斥绘画的因素,只不过绘画在这门学科中所担任的不是主角而已。如他所说,在工艺美术教学中绘画“要害是画什么,怎样画,和带着什么目的去画,即立足点站在哪里”。工艺美术和绘画同属美术学科,因此两者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绘画就是基础练习的共性之一,但共性是寓于个性之中。现在讨论问题的焦点,不在于要不要画,而是不能以“画画”来代替“设计”的问题。关于工艺美术教学中设计课与绘画课所占比重和它所应有的位置,一些专业至今还存在结构上的偏差,张道一先生早在80年代初就发表如此鲜明的辩证观点,至今仍有着现实的意义,也是我们在当前工艺美术教学中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
三、关于工艺美术教学的“一二一”理论构建
摘要:中国传统的师徒式美术教育,致使当今的美术教师普遍存在“技艺的师傅”的职业心理,结果培养一些只掌握了一门美术技能而缺乏美术理论知识的“中世纪匠人”。美术教师应及时矫正这一职业心理,加强美术学科理论学习和研究,发展美术文化,服务社会经济。
关键词:探究;技艺师傅;职业心理
美术院校的美术教师普遍存在 “技艺的师傅”的职业心理,注重专业技术,技艺精深;忽视理论研究,理论贫乏。
一、这种职业心理形成的原因
在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出,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师徒式,正统的美术教育和民间工艺美术都是如此,这种师徒教学方式代代相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技巧越来越丰富和精深,这给美术的传承和发展起了基础性的作用,但这种师徒方式的传承,重视专业技术教育,忽视理论的研究和教育。纵观中国古代的美术发展史,理论专著也寥寥无几。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发展不过一个世纪,由于漫长的古代美术师徒教育方式所形成的重视专业技术忽视理论研究的职业心理的强大历史根基,使得这种职业心理一直存留在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中,“技艺的师傅”职业心理在一些美术教师中明显存在。
二、这种职业心理对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影响
从美术教育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美术教育由于高等院校美术教师长期存在重视专业技术轻视理论研究的职业心理,导致美术教育的科学研究至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系科的教育科研工作严重滞后,美术教育理论非常薄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比较陈旧,严重影响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一些院校由于缺乏理论研究,因此对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失去了前瞻性的估计。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一些新兴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导致一些高等院校盲目开设新专业,然而这些专业硬件不齐,专业教师奇缺,胡乱拼凑而有名无实。一些设计专业教师也就由绘画的“师傅”临阵倒戈,从事设计教育,因缺乏专业基础知识而敷衍塞责。由于美术理论专业教师的匮乏,一些理论课程的教师居然由中文专业或历史专业的教师兼任,这不能不说是长期重视专业技术,忽视理论研究带来的悲哀!在近代百年的教育发展中,中小学语文、数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等学科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合理的教学体系和学科的基础理论。而作为中小学一门必修课的美术课,长期存在随意性,教学体系不够成熟,至今尚未建立起自己比较完整、合理的学科体系,其美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建设非常薄弱。这不能说与美术教师的这一职业心理没有一定关系。
这种职业心理的存在,使这部分教师在自身能力上,只注重专业技术的学习、研究,忽视美术理论和美术教学理论的研究,导致专业技术精深,理论知识贫乏。在教学上,也只注意专业技术和方法传授,自己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师傅”。同时,在这种职业心理的影响下,一些院校的美术教育多重技轻道,在课程设置上,不管是绘画或设计都偏向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可有可无,在专业设置上偏向技法类专业的设置,理论类专业比重太少,结果培养一些像中世纪一样的匠人,而不是造就理论素养丰厚,并具有基本技术的综合型美术人才,使得学生虽然掌握了一门美术技能,但美术理论知识和美术教育理论相当贫乏。虽然一些院校的美术专业也发现了教育和教学的问题,表面上似乎也对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但因为缺乏理论研究和先进的理论思想作指导,表面上似乎进步了,但实际上也是在沿袭旧法,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取而代之,使这些院校的美术教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摘要]我国许多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培养的人才,大多都是以大学院校的培养模式作为参考,普遍存在管理、机制等多方面的问题。通过创新与改革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属于中职工艺美术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对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现有教学模式的弊端展开探究,并提出了几个方面建立新型中职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实践
工艺美术来源于民族文化,并且将人们对于器物美的追求展现出来,凸显地域或是民族的人文文化与精神,还能发挥美化生活环境的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更加注重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工艺美术,许多中职院校相继开设了与工艺美术知识相关的设计专业。对于中职院校来说,工艺美术虽然办学特色显著,但是总体来看课程都是对原有工艺美术本科教学课程进行压缩,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受到本科院校课程设置、教学任务设定等方面的影响,出现了与中职院校发展现状不适应的现象。
一、现有教学模式的弊端
(一)培养目标与模式
对于培养人才目标来说,需要结合实际的社会需求,准确定位专业教学目标。但就实践过程进行分析,往往因为缺乏深入研究,许多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出现了定位偏差的现象,还会导致中职院校的学生无法适应以及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而对整个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工艺美术专业教学存在教学特色不鲜明的问题。与同专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综合素质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中职院校则沿用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思维性教学,对实用技能的培养关注度不足。课堂的实践操作大多采用模拟的方式,很少会引入真实的生产项目。长此以往,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会使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无法掌握本科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艺术修养,不具备本专业的职业实践技能。与此同时,由于工艺美术属于新兴专业,市场上对于人才的需求量相对也比较大,许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在缺乏办学条件及办学能力的情况下,开设工艺美术以及相关的设计专业,会导致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特色不突出、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发生。
(二)教学与课程
在中职院校的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教育体系中,许多课程都是通过简化本科课程而来,使许多课程内容存在相互脱离、联系不足的情况。由于缺少变革,这些来源于本科院校的课程大多更加注重理论研究,而对实践操作的重视度不足,而中职院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没有与理论课程互相融合,学生无法从整体的角度理解专业知识,在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基础薄弱。许多教师采用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将教材作为核心内容,对工艺美术的市场发展情况了解不足。有些高职院校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互相分离,并且将更多的实践时间安排到假期,学校也没有给予相应的监督及指导,导致学生的实习状况随意,实践学习的效果不佳。(2)仍然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整体创新力度不足。而对于工艺美术这种实践操作性较强的专业来说,大部分中职院校仍然以教师为课堂主体、以课题教学为核心进行教学,缺乏收集学生的信息反馈,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方式会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制约,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及创新意识。
改革开放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逐渐兴起,并从工艺美术转变为艺术设计。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以及西方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影响,促使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以及艺术设计教育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从工艺美术到工业设计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工艺美术领域经历了一场历时二十多年的变革。这场变革始于设计概念的争论,继而影响到了工艺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这场变革无论是在实践领域还是在理论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冲击着我国艺术设计,尤其是外来艺术设计理论和作品的不断涌入,使得我国艺术设计和设计教育界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当20世纪70年代末包豪斯的某些突出成就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工艺美术教育时,一场重大的艺术设计教学变革开始迅速蔓延开来,范围涉及我国各大高等院校。其具体内容表现在“三大构成”作为设计基础教学体系和“技术与艺术新统一”设计观念的引入。“三大构成”的引入逐渐取代了我国长期推行的基础图案教学,弥补了我国以往基础设计教20世纪末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名称的变革徐芳李海源学领域的不足,为专业设计教学做出了良好的铺垫,同时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新领域。最先把这一“构成教学”引入学校教育的是广州美术学院。
“三大构成”是发生在院校中的改革,而“技术与艺术新统一”观念则是当时艺术设计行业的新设计原则。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在广告、包装、室内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面对时代的要求,工艺美术教育开始备受关注,其教育规模也随着各类院校增设设计类系科而逐渐扩张,教学规模和系科建设迅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例:1978年,其工艺美术系仅开设了4个专业,即装潢、陶瓷、染织、磨漆。1986年,其工艺美术系已增设至7个专业,即装潢、陶瓷、染织、装饰、服装、环艺、工业品造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往的工艺美术逐渐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而与现代工业机器生产关系密切的工业设计概念开始在我国盛行,并逐渐取代了工艺美术的地位。工业设计崛起,使得设计的概念也被广泛运用。我国引进工业设计概念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起初被称为工业美术,直到1987年10月14日我国工业设计协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新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期,我国学术界出现了关于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概念的争辩,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柳冠中先生曾撰文指出“:工业设计时代文明必然取代工艺美术时代文明。”同时,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研究室撰文指出“:在设计发展上,工业设计与工艺美术自应有适当的轻重关系。”因为“在当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都是两条泾渭不同的设计道路。前者是指手工艺方式、密集型劳动生产的传统工业产品设计,而后者则泛指大工业生产方式、机器制造的产品设计”。
工业设计和工艺美术概念的学术讨论,虽然最终没有得出一致的结果,但却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概念及其内涵的关注。1992年7月,国家轻工业部颁布的《推进轻工业工业设计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增强轻工业企业工业设计意识,加速培养工业设计人才是搞好轻工业设计工作的关键。”①同时,《意见》还针对相应问题提出了七点改进措施,其中的第六点为“将‘工业设计’列为全国轻工业院校各专业的必修课;对已设立工业设计专业的轻工业院校(包括轻工业成人院校),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的建设,加强师资资格的考核,优先从事所需教学设施;通过专业培训,抓紧造就一批训练有素的高、中级轻工业工业设计人才”。②这为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此,越来越多的院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和系科,尤其是与国际接轨的工业设计专业开设的更为普遍。据资料统计,1991年初,全国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约为二十余所,而据1995年8月的一项不完全统计显示,全国仅设有工业设计专业的理工科院校已达一百余所;1998年,这一数据更是猛增至二百余所,涉及全部美术院校、大部分理工类院校和师范院校以及部分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院校就是这样通过增加现代设计教育的比重及减少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比重,并合理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得我国逐渐从工艺美术教育向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过渡,其专业名称也由原来的工艺美术转换成艺术设计。原来开设工艺美术或工业设计系科的院校纷纷更名为设计学院或设计系,部分原来没有开设这个系科的院校也开始增设设计系科。
二、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名称的发展与变化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专业设置向着更加符合时展需求的方向发展。我国早在1963年就已经开始制定高等院校的专业目录。1963~1998年的二十多年间,教育部先后四次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在这个过程中,我国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如下:1979年开设的专业有印染美术设计、陶瓷美术设计、书籍装帧设计、装饰壁画美术设计、商业美术设计、工业美术设计。1987年开设的专业有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染织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工业造型设计、漆艺、装潢设计、工艺美术历史即理论。1993年开设的专业有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艺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工艺美术学。1998年开设的专业有艺术设计学、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由此可见,艺术设计类专业数目从1993年的8个减少至1998的4个。《专业目录》中把原来属于工艺美术系科的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艺设计、装饰艺术设计七个专业合并到艺术设计领域中,原来的工艺美术学也更名为艺术设计学,另外两个专业则成为工学类下的二级学科,如工业设计归入机械类,服装设计与工程则归入轻工纺织食品类。这个《专业目录》的颁布标志着艺术设计这一名称在我国设计界正式确立,从此取代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工艺美术专业术语。
《专业目录》的颁发进一步拓宽了专业领域范围,使得以往专业划分过细、过窄的问题得到改善,培养目标也朝着培养厚基础、强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方向发展。新《专业目录》对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与新《专业目录》中艺术设计专业的名称在理论上确立相比,艺术设计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则表现出了更加复杂的一面。为了响应教育部的号召,从本质上调整专业教学模式,各院校在教学模式、课程结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整,有些院校还努力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专业门类,以便得到更大的突破。
【摘 要】以南宁学院为例,探讨基于学科交叉的综合性民办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力争有效吸收学校相近学科的教学内容,实现学科互补,教学资源共享,实现学科交叉,凸显人才培养特色。
【关键词】学科 交叉 综合性民办高校 工艺美术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22-02
学科交叉理论认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健全的人格,有必要从艺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综合交叉培养,使学生不仅能熟练地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同时还要根据市场变化,从一个领域转到另一个领域,使学生能触类旁通,灵活应变,有能力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本文拟以南宁学院为例,探讨基于学科交叉的综合性民办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学科交叉与工艺美术
(一)工艺美术专业是交叉学科衍生出来的应用型专业。工艺美术横跨了自然、社会、人文三大学科,涉及人机工学、行为科学、材料、结构、工艺技术、系统工程、包装、广告、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以及围绕工艺设计象征功能的哲学、符号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工艺美术专业学科交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和客观规律,着重从文化艺术与工业技术工艺的交叉融合的角度,研究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实践训练形式等问题。
(二)时代背景下需要跨界思维审视工艺美术。2012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恢复了工艺美术专业,与有着西方工业文化背景的“设计艺术”概念相比,“工艺美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显得更有自己的“话语权”。2014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工艺美术行业发展指导意见》指出,我们应从保护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认同感、生产形式从手工制作向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转化的角度和跨界的思维审视“工艺美术”,保留并发扬工艺美术在表述中国传统造物文化方面沉淀的丰富内涵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科交叉应用,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思维融入工艺美术当中,让工艺美术更具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及艺术价值,能更好地融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