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益劳动总结

公益劳动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力资源利润分配会计

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已为我国广大会计理论工作者所熟知,实务中,或多或少的含有人力资源意味的会计工作也正在悄然兴起。较多理论偏重于人力资源的成本、价值、投资以及预测决策研究,研究人力资源利润分配已成为摆在人力资源会计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产权问题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都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一、人力资源利润分配的意义

人力资源利润分配是人力资源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参与收益分配的理论依据在许多论著中都已涉及,这里不多赘述。人力资源参与利润分配的影响和涉及面将是非常宽广的,本文拟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加以论述。

(一)微观方面:调动了全体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首先,人力资源参与分配是对劳动和资本对立理论的创新,实现了劳动和资本最大限度的统一。劳动者作为劳动力即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创造了剩余价值,而所有者权益即物力资本作为创造剩余价值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劳动过程为价值增殖过程,如果没有劳动的投入,任何资本的投入都不可能增殖;反之,如果没有资本,就不能实现劳动力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结合。利润率M/(C+V)反映了剩余价值与全部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M应为各生产要素所共享,作为实物资本投入应得到实物资本收益,作为人力资本投入应得到人力资本收益。

其次,人力资源参与分配是一种强化激励机制的分配制度。其激励机制表现在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激励目标上。在利润独享制度下,由于利润的多寡与企业经营者、职工的关系并不大,因此经营者、职工对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并不关心。而允许人力资源参加利润分配,明显地激励了以提高效率为主的内涵式发展,避免了在决策投入资金和劳动力时资源浪费和资源闲置两种错误,同时也大大加强了经营管理者控制成本和真实列支的动机和责任感。

最后,人力资源参与分配可缓解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矛盾。使职工及经营者的利益与企业的公共积累同步增长,人力资本与实物资本同享收益、共担风险,很大程度上杜绝了经营者为追求眼前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的做法,强化了劳动者参与管理与决策的意识,同时也加强了企业职工的主人翁心理感受。

(二)宏观方面:有利于真正实现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增加社会总产出。

全文阅读

关于学生公益课的管理规定

关于学生公益课的管理规定

校属各部门(班级):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律自理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为将来就业奠定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达到学校教书育人的目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开设公益课,具体规定如下:

一、公益课的组织和领导

1、公益课由学生管理科负责组织和管理,按班级排定课时计划,下达到各班级,并报学校及有关部门。

2、公益课值周班级由班主任具体指挥、协调和日常管理。

二、公益课内容

1、时间安排:以班为单位,每周每班值周一次,时间周一至周日全天(晚自习正常上课)。每周星期天晚自习下课前班级之间完成劳动工具、值日红袖章、值班日志等事项的交接。

全文阅读

学生公益课管理规章制度

一、公益课的组织和领导

1、公益课由学生管理科负责组织和管理,按班级排定课时计划,下达到各班级,并报学校及有关部门。

2、公益课值周班级由班主任具体指挥、协调和日常管理。

二、公益课内容

1、时间安排:以班为单位,每周每班值周一次,时间周一至周日全天(晚自习正常上课)。每周星期天晚自习下课前班级之间完成劳动工具、值日红袖章、值班日志等事项的交接。

2、公益课范围:协助学校校保卫科护校;校园环境卫生清扫、整理;环境绿化;监督校园秩序和卫生管理及学校临时安排的其它工作任务。

3、管理:值周班级根据本周工作量,划分×××个小组,每个小组设一个卫生监督岗,并指定一名组长。组长负责每天劳动工具的领发、归还,负责卫生的安排,协助班主任、辅导员(由教务处安排)完成每天两次的学生考勤、卫生打扫情况的检查及本组人员的日常管理。

三、公益课考核内容和标准

全文阅读

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构筑和谐新抚社会基石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关系之一。新抚区总工会以“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为载体,大力加强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将创建活动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统一组织领导、统一研究部署、统一协调推进、统一考核表彰,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工会运作、三方推进、部门配合、职工参与”的创建工作新格局。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

几年来,区总工会充分认识到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以“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为突破口,全力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从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入手,把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去年区委十届54次常委会上,对“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进行了专题研究。刘凯书记亲自进行部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加强对这项活动的组织领导,区委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区总工会主席、区政府副区长任副组长和区总工会、区人社局、区工商联等6个区直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新抚区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领导小组。各相关部门、街道积极行动起来,普遍成立了由党(工)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创建活动形成了领导重视、认识统一、部门联动、上下共创的工作氛围和工作机制。

二、结合实际,突出创建活动的重点

去年下半年在全区印发了《新抚区关于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的意见》和《新抚区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三年实施方案》,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为重点,推动企业依法完善经营管理,规范劳动用工,健全诚信体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第一,坚持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区总工会积极探索创建活动有效途径,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决定先由规模企业开始,再向中小企业过渡,逐步以点带面全面展开。第一年有55家规模企业参与了创建活动,规模企业参与率达到65%,今年有90%以上的规模企业参与了创建活动,通过“量”的不断扩大,推动“质”的不断提升;在步骤上,则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由各基层工会根据企业类型、企业规模,制订创建活动具体方案,分步组织实施,力求做到推进一批、见效一批,逐步推动企业全面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

第二,坚持注重实效,促进发展。开展创建活动的目的是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落实到具体企业,创建活动则必须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出发点,才能使创建活动取得实效。在创建内容上,突出把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企业必须履行的法定责任。

三、治建并举,着力构建创建活动的长效机制

全文阅读

浅谈劳动法学的新定位

对劳动者利益的认识

居于现代劳动法学中心地位的基石范畴是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它应当贯穿于劳动关 系调整的全过程。然而,在劳动权利、劳动义务背后起作用的是劳动者的利益。随着市 场经济的发展,劳动者的利益可以从四个方面认识:

第一,“利益对立”的认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是在“利益共同” 基础上,以“利益对立”为特征的。作为社会生产的要素,不仅生产资料存在着归属问 题,劳动力同样也存在着归属问题。这两个要素所形成的产权与劳权作用方向并不总是 一致的:前者要求利润最大化;后者要求工资最大化。两者存在着利益差别甚至于利益 对立。

第二,“利益失衡”的认识。劳动关系建立时具有财产关系与平等关系的属性,建立 后转化为人身关系与从属关系,这种转化使“利益失衡”。劳动力供大于求又加剧了这 种失衡。工会则正是作为平衡因素,加入到劳动关系的调整中来;国家也以一定的方式 干预劳动关系。

第三,“利益协调”的认识。“利益对立”决定了以“等量劳动相交换”为原则的“ 利益协调”。由此,也决定了我国劳动关系的调整中,需要融进“私法因素”:“劳动 关系协调合同化”的调整原则,展开为任意性法律规范;通过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等约 定的权利义务,落实在劳动法律关系中,形成主观权利、义务的对称结构;劳动关系采 用调解、仲裁等方式进行保护;对于违约主要追究民事责任。

第四,“利益保护”的认识。“利益失衡”决定了以“保护劳动者”为原则的“利益 保护”。由此,也决定了劳动法中仍需保留强烈的公法因素:“劳动条件基准化”的调 整原则,展开为强制性法律规范;通过劳动基准等法定内容,将劳动者的利益规定为主 观义务;劳动关系采用劳动监察等方式进行保护;对于违法主要追究行政责任。

可见,在上述劳动权利、劳动义务从“法规权利义务”到“主观权利”再到“权利的 保护”中,始终将劳动者利益作为一种社会利益来加以关注。依笔者看来,随着市民社 会与政治国家的相互渗透,某些私人利益受到普遍的公共利益的限制而形成社会利益, 社会利益可以说是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整合出来的一种特殊而又独立的利益。

社会利益就其本性而言,并不是一种公共利益,而是一种私人利益。但私人利益的过 分张扬,往往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破坏。法律的利益平衡功 能表现在对于各种利益的重要性作出估量,并为协调利益冲突提供标准和方法,从而使 利益得以重整。原本是私人利益的劳动者利益正是在这种重整过程中,被社会关注而提 升为社会利益。

全文阅读

劳动关系调整及政府作为分析探讨

劳动关系调整及政府作为分析探讨

和谐社会需要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与稳定,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协调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目前看,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中,大量的表现在劳动关系问题上。而且从长远看,我国劳动关系中的突出问题,不只存在于原国有企业的下岗工人与国有企业的关系中,更多的存在于非公企业雇主与新生的产业大军的关系中。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非公企业中曝露出大量的劳动关系矛盾隐患,劳动关系不和谐,甚至恶化的现象也有发展蔓延趋势。因此,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和对策,已成当务之急。

一、劳动关系已成为当今我国重要的经济关系

劳动关系是产业关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分配的各个环节,其本质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我国的所有制结构由单一发展成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成分的多元化,使得过去固化的、利益模糊的劳动关系也随之发生重大的改变。政府由对企业的直接行政控制,开始转入通过制定法律、执行法律间接调控。此时,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逐步形成,原有的利益包容结构出现分裂,二者之间产生了利益的分化与分歧。尤其是非公企业的成长使得产业关系体系中雇主这一主体逐渐清晰,致使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关系明朗起来。多种所有制结构引发的国有和非公企业两种劳动关系,其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尤其是非公企业在目标追求上的差异:雇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是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即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即获得较高的工资和较好的工作条件,相互利益得失上所发生的摩擦与碰撞,使得劳动关系本质上也是一种矛盾的关系。当前,非公企业的强劲发展势头,足以证明劳动关系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经济关系。

二、我国劳动关系中的突出问题

应当说,在我国劳动关系总体稳定的同时,劳资双方的矛盾与纠纷也日益尖锐和复杂。

(一)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劳动关系存在矛盾。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制后,明晰了企业产权,改变了劳动者的身份,转换了企业机制,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是,改制后的企业,由于产权关系、组织

全文阅读

质疑“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当前,我国关于国民收入分配的主流观念是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关注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国民收入再分配注重公平,由政府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这一观念不符合当代市场经济国家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事实,不适应我国基本社会关系重大变化的现实,是造成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社会关系紧张、利益冲突加剧的根本原因,必须迅速、切实地加以纠正。正确的国民收入分配观念应该是:平衡资本利益与劳动利益的关系,以国民分配初次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主,以政府再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辅,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正确认识当代市场经济国家国民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分配率,二是每小时劳工成本中的福利开支,三是社会保障税与个人所得税占政府税收收入的比重。

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的重要指标是分配率。分配率指劳动报酬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劳动者的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越高,则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分配率普遍在54%~65%之间。

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每小时劳工成本中的福利开支。每小时劳工成本中的福利开支越高,则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

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的参考指标是社会保障税与个人所得税占政府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至少在40%以上,有些国家更达60%以上。同时,对部分高收入者开征遗产税、赠与税、财产税和利息税。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在工业化国家个人所得税额占税收总额的28%,在发展中国家占11%;在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税约占中央税收总额的28%,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重为6%。

从以上三个指标衡量可见,当代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是以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公平因素为主,以政府再分配中的公平调节为辅。其基本原因在于:初次分配是最根本性的分配关系,在初次分配中一旦出现重大的社会不公正,在政府再分配中就很难扭转,政府再分配中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过大,再分配难以使劳动者受惠;初次分配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解决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利益分配问题,只有初次分配中关注公平,才能有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利于货币资本拥有者创造更高价值的利润;劳资关系是市场经济国家最根本的社会关系,只有通过初次分配平衡了资本利益与劳动利益的关系,才能从全局平衡社会总体利益格局,维护社会稳定。

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关系已经出现重大失衡

全文阅读

某国有企业人员总量自我调控机制解析

摘 要: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今天,国有企业对人员总量的管理仍有计划经济时期烙印,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在国企人员总量管理中,企业人员总量控制和结构优化尤显重要,所以,只有转变观念,建立人员总量自我调控机制,运用科学方法动态人员管理,促进人员结构优化和素质提升,才能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人员总量;自我调控;机制;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076-02

引言

人力资源是企业一种重要资源,和其他资源一样,都遵循着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随着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加大,单位人力资源投入产生的效益和产出越来越小。所以,在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人多力量大”,而是要将人员总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样,既能够确保企业完成生产经营任务目标,又能够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某国有企业(以下简称A公司)是国内首家具有“A+H”股两个融资平台的上市农机企业,由30多家专业厂和全资、控股子公司组成,是集农业机械、动力机械、零部件装备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大型国有农机企业。A公司作为国内农机行业的排头兵,受国家政策调控影响,市场的起伏波动非常大,生产淡旺季较为显著,人力资源的“财富作用”或“包袱现象”时常发生着变化,所以,如何合理控制人员总量,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劳动效率,一直都是A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寻求突破的课题。

一、人员总量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影响,A公司缺乏自主进行人员总量管控意识,人员总量调控方式方法落后,导致企业劳动效率不高、存在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

全文阅读

正视责任、和谐发展、共建共享

11月25日上午,昆明海航大酒店会议厅,华灯齐放,灯火通明,云南省非公有制企业“正视责任和谐发展共建共享论坛”正隆重举行。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江巴吉才,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卢正国,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张功祥,省总工会副主席杨文学、李晋云、王惠萍,省工商联副主席铁军、阮鸿献等领导出席会议?江巴吉才向论坛致祝词,他说:由省总工会与省工商联共同组织的“正视责任、和谐发展、共建共享”论坛今天在昆明开幕了。举办这次论坛的目的是:一方面希望借举办论坛之机,为企业与工会搭建一个相互联络、相互沟通的平台,营造相互理解,共谋发展的社会氛围,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另一方面就是通过论坛,引导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诚信为本的观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具体体现。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正视责任、和谐发展、共建共享”,这是推动科学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企业和工会组织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和谐发展是实现企业利益和劳动者权益的前提与基础,共建共享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始终。企业家与工会组织围绕上述主题,交流经验、探讨问题,研究办法、共商对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益探索。对于切实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推进企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和谐社会呼唤责任企业,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和高尚道德品格的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人无信难行,企业有责乃远。企业家的竞争力、公信力和道德水准,从来就不仅是企业家个人的事情,它关乎着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甚至公众的生命安全三鹿奶粉与阳宗海砷污染事件,都是企业缺乏社会责任造成的恶果。不久前总理在谈及三鹿奶粉事件时,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而不能只流淌利润的血液。从古至今,谁都不能脱离社会责任谈发展,社会责任是企业生存的前提,是企业价值的体现。正视企业责任,就要求企业在创造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还要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而职工利益是企业社会责任中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内容一职工与企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企业要发展,劳动关系要和谐,就必须把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实现好。保障了职工的利益就是实现了企业的根本利益,维护了职工的劳动体面,就是维护了企业的形象。然而,现实生活中,劳动者权益受侵犯的情况还较为普遍,引发的还较多,劳动关系领域存在的矛盾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突出问题。迫切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改善劳动者的就业环境和劳动条件,给予劳动者更多的人性化关怀,让劳动者充分享受各项权益。这既是一个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绝不仅仅是企业家单方面的职责,而是利益相关方共同的职责所在。工会在推动企业落实社会责任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工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着力点,就是推动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国家和企业的发展。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工会坚持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工作原则,倡导和谐理念,立足和谐发展,积极引导广大职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建功立业活动,为促进企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工会主张以对话协商方式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手段,在企业经济发展、效益提高的同时,充分保障劳动者权益,确保劳动关系双方协商共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这种新型的劳动关系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劳动关系,也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双方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从总体上讲是劳动者与建设者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具有根本利益的高度一致性和具体利益的相对差异性。这种矛盾和差异在现阶段不具有根本的对抗性,能够在协商、协调的基础上得以解决,从而保持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工会作用的有效发挥,是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推动力量,为实现企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也对企业和工会组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真诚地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在企业与工会之间搭建一个有效的沟通桥梁,相互支持,共谋发展,实现双赢的工作局面。希望企业进一步深刻理解履行社会责任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社会责任意识,高度重视社会责任工作,坚持“劳动是财富之本、员工是企业之本”的发展理念,把履行社会责任提上企业重要议事日程,融入企业发展战略,支持工会组织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发挥积极作用,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努力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希望各级工会组织继续牢固树立和强化推动企业发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社会责任,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以“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奔小康”主题竞赛和创建“工人先锋号”等群众性建功立业活动为载体,共谋企业发展,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坚持以职工为本,推动改善劳动者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条件,积极为广大劳动者说话办事,维护劳动者体面劳动的尊严,让广大劳动者更多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努力促进和谐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社会建设。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切实肩负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加特殊的作用,作出更加突出的贡献,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张功祥也在论坛上作了发言,他说:当前,我省非公经济正面临着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为非公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广大民营企业家、企业员工施展才华提供了难得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非公经济在促进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创造社会财富、繁荣市场、增加劳动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非公经济已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吸纳劳动就业的主

渠道。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促进我省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是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构建和谐企业。要进一步关爱员工,更加保障和维护好员工的合法权益,更加重视员工的生存状态,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劳动保护,更好地维护劳动者尊严,不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与员工共同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以企业的和谐发展不断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二是要更加牢记肩负的社会责任,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全省广大民营企业家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自觉把自身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富裕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进一步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三是要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积极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员工的政治学习和思想工作,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员工国家主人翁意识,培养员工爱岗敬业精神,不断提高员工思想政治素质。四是要坚持民主管理,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要更加尊重员工的民利,支持员工组织和参加工会,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民主管理制度要加强员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大力提倡和组织员工开展技术革新、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等活动,激励员工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进一步完善企业人才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广大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潜能。

龙润集团(中国)有限公司、云南山泉水业有限公司工会等9家民营企业的代表及工会的代表先后在论坛上发言,他们紧紧围绕“正视责任、和谐发展、共建共享”这个主题,从不同角度深入阐述了企业及工会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并一致通过了《关于云南省非公有制企业“正视责任、和谐发展、共建共享”倡议书》。

全文阅读

夯实乡镇财政奖补建设讲话稿

为进一步推进我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调动全镇广大农民群众筹资筹劳建设村内集体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建立完善村级公益事业长效机制,按照镇党委提出的“生态文明亮镇、设施农业富民、项目建设兴镇、二三产业强镇”的发展理念,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镇村社干部抢抓机遇促发展的思想意识,根据这次培训会议的安排,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规划、申报、实施等一些环节的工作进行辅导,同与会的同志们一起学习、交流、沟通,不妥之处,请大家提出意见。

一、财政奖补资金筹集和奖补的范围、标准、方式

(一)奖补资金筹集

奖补资金包括中央和省、市财政安排的财政奖补资金、县财政安排的奖补资金和整合支农资金、奖补资金利息收入等。同时,倡导社会各界捐赠赞助,逐步形成政府补助、部门扶持、社会捐赠、村级自筹和农民筹资筹劳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新机制。

(二)奖补范围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限于以村民筹资筹劳为基础、村民直接受益的集体生产生活公益事业项目。主要包括:村内道路(行政村到居民点)、村内水渠(灌溉区支渠以下的斗渠、毛渠)、桥涵、机电井、小型提灌或排灌站、人畜饮水等小型水利设施、户外村内环卫设施、植树造林、村容村貌整治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跨村以及村以上范围的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按现有投入渠道解决,原则上不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办法来解决。农民宅前屋后的修路、建厕、打井、植树等投资投劳,由农民自己负责。

(三)奖补标准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