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司危机管理

公司危机管理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航空公司危机管理分析

摘要:

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交通运输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其中航空运输业的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也缩短了两地之间的交通距离,更节约了时间,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航空运输业在运营期间也出现许多飞机失事的事件,使得我国的航空运输公司名誉遭到严重的破坏,并且公司文化也遭到冲击。为了使我国的航空运输公司能够在危机关头解决问题或者降低风险,目前,航空公司就遇到的危机构建了危机管理模式,以此来对危机进行良好的管理,并将航空公司的挑战转换为发展的机遇。

关键词:

航空公司;危机管理;管理模式应用

1危机管理的作用

就航空企业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危机的能力与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能力,都来自于对危机提前制订的管理和转换方案,才能避免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损失。目前,现代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发展越来越活跃,因此制订企业危机管理模式,从危机产生的源头开始防范、预测,就能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制定出应对危机、解决危机的方案,从而加强航空运输公司的防范能力。在管理者获取有效的信息后,将打破航空公司的不利环境,能够提高航空公司危机的解决速度,从而促进航空公司的发展[2]。

2航空公司危机管理模式的应用

2.1危机管理模式转换期间的注意事项

全文阅读

国内证券公司危机管理

本轮次贷危机中国际知名的投资银行或破产或倒闭,单一国家金融机构的风险通过放大效应逐渐蔓延,扰乱了全球的金融秩序,给各国的金融体系带来重创。近些年,国内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问题再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其研究成果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类:

一、证券公司风险来源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国证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学术界也有许多针对证券公司的风险来源进行探讨的文献,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文献如,毕秋香、何荣天(2002)按照证券公司风险来源的特征将证券公司面临的全部风险划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五大类,并对每一风险的具体成因进行了归纳。曾嵘(2006)根据证券公司的不同业务类型将风险主要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证券经纪业务风险、承销业务风险、自营业务风险和其他业务风险,同时具体研究了每项业务具体面临的各种风险,如对于证券经纪业务风险,其又分为经营风险、操作风险、业务拓展风险和IT技术风险等。肖新华、刘冬荣(2009)以证券公司自营业务为着眼点,分析得出由于宏观经济环境、政府的制度政策及证券公司自身的经营状况等各方面因素使该项业务面临着政策法律风险、证券市场风险、经营管理风险、操作风险、交易方式风险、投资决策风险等六大类风险,并提出了审时度势、确立全局观,完善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管理流程,规范操作风险等风险防范措施和建议。此外,谢胜强等(2009)以2002年8月至2006年12月间南方证券等39家券商违规事实为样本,运用因子模型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证券公司真实发展历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量化成历史因子、人物因子、监管因子、投资风险因子、治理缺失因子、盈利缺失因子和融资路径因子等七大因子,并得出历史因子和投资风险因子是主要影响因素的结论,由此得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可供券商和监管部门在当今和日后进行参考。

二、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与治理的相关研究

中国学术界对证券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及实证分析,尤以2004年至2007年我国对高风险证券公司处置期间有较多研究文献发表为特征,实证分析类文献主要以被处置证券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及其各项数据进行深入研究。较早期对证券公司内部控制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如曾欣(2000)曾对中国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风险及改进问题进行研究,其提出证券公司风险生成的体制性原因并运用委托—理论分析了证券公司的内部和外部治理结构缺陷,认为在内部风险控制方面除建立法人所有权、股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三权分离的运作机制外,还应在激励机制方面引入经理层预期报酬激励机制。刘增学、张欣(2002)认为证券公司应建立股权激励模式以有效解决内部控制问题,由于股票期权在授予时需与企业经验及个人表现结合起来,且行权在远期,故可将短期与长期业绩相结合从而避免短视行为,使激励效果长期有效。祝雪茄,崔新园(2003)通过研究发现由于我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建设起步较晚,在制度建设上还存在着管理理念未立足于公司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上等问题,亟待加强和完善,并提出了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风险评估和管理体系等建议。陈共炎(2004)通过分析我国证券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内部控制现状,提出证券公司存在经营管理重点错位、内部控制意识薄弱、无视政策及市场风险违法违规操作等问题,并提出了应培育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和加快公司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若干建议。孟焰、孙丽虹(2004)则认为证券公司的业务的复杂性决定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复杂性,其结合我国证券公司在经营上暴露出的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不健全、缺乏现代企业三权分立的管理监督机制、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应有的遵守、公司高管层违规经营普遍、缺乏有效的资金管理措施、风险控制意识薄弱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与控制力度弱化等问题,提出了应加强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树立内控优先的理念,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强化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内控组织等对策建议。同时,其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是解决企业内部控制弱化、治理腐败以及管理松散的一项重要制度,应给予重视。王学峰(2007)从证券公司特点出发,结合内部控制的国际惯例和中国证券公司的实际情况,从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要素及控制目标、控制主体及层级、控制客体与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我国证券公司构建了较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

三、证券公司风险预警指标及系统的相关研究

中国证券公司历经3年综合治理后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已初步建立了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但由于发展时间短和缺乏相关经验等原因,其风险管理的基础尚不牢固,意识观念也亟待提高。2007年底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及时为我国尚需完善的证券公司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敲响了警钟,随后相关的研究文献呈迅速增长趋势,可见我国学术界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景睿(2000)在其研究文献中采用模糊数学中综合评价的最大贴近度法对其所建立的证券公司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进行量化,并提出了具体的预警方法;随后,其运用马氏距离对贴近度做出了另一种定义;最后,通过进一步对比两种定义的优缺点,探讨两种定义下的量化方法和预警方法的适用性。刘增学等(2004)认为中国证券公司的风险凸现了行业危机,急需建立包括环境、制度、风险监控与预警体系在内的中国证券公司风险约束机制。其于文中构建了证券公司风险预警指标监控表,期望各证券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确定各指标的预警系数及风险预警总系数,已建立更为有效的风险控制预警监控体系。杨丽敏等(2006)运用基于数值优化的方法即L-M算法,在选取了包括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风险等在内的17个投资银行风险监测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了投资银行风险预警指标评价体系,并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对检验样本进行了预测判别,结果显示出神经网络模型对我国投资银行风险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南凤兰(2007)通过对概率理论、模糊理论和灰色理论的深刻理解,结合中国证券公司的实际情况在方法论上进行大胆探索,创设了灰色模糊马尔柯夫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并以此对证券公司的未来风险状态进行预测。但此实证分析仅初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仍只是一种方法的探索,其在文献最后对该方法的运用提出了研究展望。

全文阅读

企业危机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

摘 要: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劣决定着企业危机管理的水平。因此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危机管理是现代企业难以回避的重要内容。为此本文从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现状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深入分析探讨了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企业危机管理策略。

关键词:企业危机;管理;公司治理

近年来,企业危机事件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三鹿事件、德隆事件、创维集团事件等等企业危机事件的爆发在我国经济生活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企业危机事件的频繁上演,使得企业不得不将目光转向企业危机管理与自身治理结构的优化。

1 国内外企业危机管理研究的现状

8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罗伯特・希斯出版《危机管理理论》一书,关于危机管理提出了风险评估、危机预警和避免、危机应对计划等理论,有力的指导了企业的危机管理,同时有进一步向前推动了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21 世纪,危机管理学有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基本理论逐渐完善,危机管理学已经作为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在学术界与企业界被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并培养大批专业人才,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企业壮大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相对较晚,企业危机管理研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呈现一定的滞后性。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学者开始了专门的企业危机管理研究。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研究最早始于两个课题,一个是企业管理失误成因年分析与企业滑坡对策研究;一个是企业危机的预警原理与方法。在通过大量的实证考察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科学的归纳和总结了我国企业管理中常出现的几种错误思维,和这些思维导致的企业管理行为失误,并提出了预警和纠正措施。当前国内外关于危机管理的研究中基本上将研究范围定格在危机发生的内外部环境、危机出现的周期规律,扩散的模式以及预警机制等内容,此外对于危机处理中高层领导所发挥的作用也广泛涉及。

2 企业危机的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企业危机事件在一些大型企业中爆发的频率较高。危机爆发后大多都引起媒体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但是,从媒体报道来看,矛头大多都指向事件本身和造成的损失,很少对背后的原因进行理性的分析。本文认为之所以爆发危机,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种。

全文阅读

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的危机管理系统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Damiler-Benz Aerospace),危机信息管理人员通过情景分析和建立战略早期的危机管理系统进行分析,以求为危机信息管理的研究提供实践材料。

关键词: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 情景分析 危机信息管理

在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内,危机信息管理人员通过情景分析和建立战略早期危机管理系统,对财务状况、交货量、已接收的订单等重要统计数据持续监控,并利用分析和监测结果为决策制定者提供未来可能性的见解,为公司的战略决策制定提供了智力支持。

1.背景简介

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是戴姆勒・奔驰公司的分支机构之一。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又称德国宇航公司,成立于1989年。主要从事航天、航空(军用航空、民用航空)及动力系统的研究和制造。该公司凭借其在航空、航天界雄厚的技术实力,成为欧洲宇航界的重要成员之一,几乎参与了欧洲所有的重要航宇航天项目,如:“阿丽亚娜”火箭、欧洲战斗机的研制。其总营业额的75%来自国际合作项目。它由六个业务部门组成:民用飞机和直升机、军用机、航天基础设施、卫星系统、防御和民用系统及航空发动机。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有三个重要的独立经营的子公司,即戴姆勒・奔驰宇航空中客车公司、多尼尔公司和MTU公司①。

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与以前相比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企业在其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混乱、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传统的预测方法已经不能再满足需求,因此,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采用了情景分析法来描述未来20年内的不同发展前景,并构筑了早期危机管理系统以达到对未来做好最好的应战准备。

2.情景分析

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最初是以线性回归经典市场预测工具来预测未来的发展,但是这些经典和传统的市场预测方法只能用于处理一些历史数据,而竞争激烈的航空业的产品周期超过25年,在竞争互动日益频繁、企业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迅速变化的今天,要对飞机的需求做出如此长时间的预测几乎不可能。该公司采用了情景分析法来描述未来,其动态情景分析过程的主要步骤如下:

全文阅读

基于T公司“假药门”事件的企业危机管理研究

摘要: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多元化社会, 企业无法避免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机。加强企业危机管理, 提高企业家危机管理的意识和水平, 对于我国每个企业都迫在眉捷。本文以北京T公司“假药门”事件为案例,对其在此次危机中的管理行为进行了剖析,总结出它的危机管理经验,揭示出此次危机管理的教训,并提出了T公司在此次危机管理中需要改进的建议以及企业危机管理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T公司 企业 危机管理

一、研究背景

危机(crisis)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人们对其早有认识,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了对有关危机现象及其对策的探讨。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危机具有破坏性、突发性、不确定性、紧迫性及公众性等特性。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因素,危机同样植根于其经纬之中。美国安然、韩国大宇、中国巨人、三鹿、秦池、爱多、三株等盛极一时的大企业的一夜衰败,每天无数小企业的倒闭,无不透视着企业危机的普遍性及其重大影响。如何认识危机、预防危机,如何迅速做出反应,如何化危为机等等成为当前所有企业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引用T公司在处置“假药门”事件中的表现来说明企业如何应对危机管理。

二、T公司“假药门”事件回放

北京T公司是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历代T公司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了T公司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具有300多年历史、享誉中外的知名中药企业,近年来却不断陷入与产品质量、经营形象有关的企业危机中。2011年6月8日,新华社就T公司一家位于昌平区的加盟药店存在欺诈国外游客的情况进行了详细报道,并引发媒体持续关注这一严重损害企业形象的“假药门”事件。

事件发生后,T公司宣传部部长第一时间接受了采访,但由于缺乏成熟有效的危机应对机制,因此该负责人接受采访时所表述的内容明显存在推卸责任、前后不一等硬伤,对于事件的解决反而起到了很大的负面作用。9月22日,T公司集团领导进一步解释,违规的T公司药店是一家加盟店,由一名公司退休老职工开设,在欺骗消费者事件发生后,T公司已将该店关闭。相对于T公司旗下1500多家药店来说,一家药店十分不起眼,但正是这个个例,让T公司几百年积累下来的品牌形象受到威胁。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T公司开始整顿加盟店。2012年2月21日,T公司集团宣布已完成加盟店清理,现在所有药店都由T公司控股或直营,集团并派出了经营、质量和财务人员,进行质量把控;同时,还进行了原料、物料等源头上的质量把控,杜绝了对品牌信誉的隐患,承诺将为百姓提供放心药。

三、T公司处理危机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全文阅读

基于管理记分法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

一、引言

管理记分法由美国学者仁翰·阿吉蒂所创。严格来讲,它是一种定性方法,但是结合上市公司自身的各种信息披露后,也可以实现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使用管理记分法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五步:使用构造样本,列出与公司财务危机有关的多个因素;量化赋值这些因素对构造样本公司财务危机的影响程度;构建构造样本的“管理记分法”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确定衡量财务危机程度的标准值;计算各家测试样本公司的得分值,然后标准值比较,测试模型的预测效果。

本文依据上市公司自身披露的各种信息资料,使用管理记分法,获取了公司陷入财务危机前存在的各种内部和外部风险因素,通过量化赋值,构建了Y记分模型,测试样本验证检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预测效果,并为今后研究进行了趋势分析。

二、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我国沪、深两市2002~2010年间因“最近两年连续亏损(包括追溯调整)”而首次被*ST的A股上市公司167家(原有*ST公司256家,剔除了金融类公司1家、上市不足3年就被*ST的公司9家,以及不能有效获取信息的公司79家)。其中,120家公司用于构建“管理记分法”财务危机预警模型,47家公司用于检验模型的效用。研究期间为危机前三年,即(t-3)年,数据取自“国泰安数据库”,建立的“管理记分法”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以下简称“Y记分模型”。

三、实证研究

(一)财务危机引发因素归集 以构造样本的120家公司危机前3年的年报为依据,结合其特别处理公告和其他相关会计资料,采用归纳法总结出可能导致这些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5项内部风险因素(以下简称“内因S”)和3项外部风险因素(以下简称“外因Q”),详见表1。

表1中,将“新投资产业或产品或子公司需要大量资金;或新领域经验不足,管理、经营费用高,但无利润或基本无效”作为公司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首要问题的公司有2家,次要问题的有5家,总共有10家公司认为该因素会影响公司的经济状况。在归纳过程中,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全文阅读

证券公司完善危机管理的问题与策略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证券公司是金融市场发展的核心环节。证券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和影响证券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在过去的20年里,对资本市场的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全球化,我国证券市场步入了全球化竞争的行列。目前,我国证券公司正面临着证券市场不断规范、监管趋于严格、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证券公司面对的风险也越来越复杂。在中国证券市场急剧波动的今天,合规风险管理已成为经营管理永恒的主题。做好合规风险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证券公司自身发展壮大,而且关系到我国整个金融市场稳定和证券市场的安全。

一、证券公司合规风险的含义及分类

(一)合规风险的含义。2005年4月29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了《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高级文件。该文件虽未直接对“合规”一词的概念进行界定,但却指出:“本文件所称‘合规风险’是指,银行因未能遵循法律、监管规定、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以及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8年7月14日的《证券公司合规管理试行规定》也对“合规风险”进行了定义:“合规风险”是指因证券公司或其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或执业行为违反法律、法规或准则而使证券公司受到法律制裁、被采取监管措施、遭受财产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例如,证券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违反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规定而受到监管当局的制裁,证券公司违反客户隐私保护、侵犯客户利益等有关规定而被,证券公司因未能遵守国家劳动就业法规或者税收法规而受到处罚并影响其声誉等。从内涵上看,合规风险主要是强调因为各种自身原因主导性地违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等而遭受的经济或声誉的损失。这种风险性质更严重,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二)证券公司合规风险的分类。证券公司合规风险可以进行如下分类:一是制度风险:主要是由于内部制度的制定、更新跟不上外部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变化而造成制度缺陷的风险;二是内控缺失风险:主要是证券公司缺乏有效的内控管理,一些重大决策完全是某些领导的个人意愿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三是执行风险:指因内部控制失效,交易或管理系统操作不当或缺乏必要的后台技术支持而导致的损失;(4)法律风险:是由于证券公司经营过程中超越法定权限的行为而导致损失的风险。

二、我国证券公司合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规风险意识不强,忽视合规风险控制。我国的证券行业发展时间尚短,因此在风险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能力存在缺陷,驾驭风险的经验和意识严重不足。作为企业,盈利是其最终目的,而追求高利润、高回报是近年来整个证券业出现系统性问题的源头。然而在追求高利润、高回报的同时,证券公司却对于公司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存在着很多误区:一是风险管理控制部门定位缺失。虽然我国的证券公司均成立了风险控制部门,但这些风险控制部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监管部门在政策法规上对证券公司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方面作了硬性规定而被迫成立的。由于这些部门并不直接给证券公司创造经济效益,因此往往是处于流于形式或者是应付监管部门的检查的尴尬境地;二是人力资源配备不足。从我国证券公司现行的组织体系表面看对合规管理有所涉及,如监事会、独立董事制度等,但由于缺乏系统性、强制性的专职机构与人员,缺乏有效的组织保障和科学的运行程序,因此合规管理效果很不理想。

(二)合规管理缺乏有效的考核。证券公司在其激励考核指标的设计上,风险尤其是合规风险指标的权重小、占比低;而且,合规操作本身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性的业务量指标仍然是考核体系的主导,合规行为本身所创造的价值并没有在证券公司的价值体系中得到形式和程度上的体现。虽然在《证券公司合规管理试行规定》中明确规定证券公司合规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不低于同等岗位的平均工资水平,但在实际发放过程中,合规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并未达到平均水平。证券公司合规考核也基本停留在制度建设上,没能将合规考核与证券公司的长期发展相结合。

(三)责任追究效果难发挥。随着证券公司合规风险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和专业化,公司内部控制部门对于违规问题的揭示程度也在不断深入,但在相关问题的处理上,责任追究力度相对不足。目前来看,证券公司合规风险的责任追究已经出现了以下不良的倾向:一是合规风险处理责任单位不够明确,很多证券公司对于责任追究往往只是结合合规部门的意见,由公司人力资源总部和相关业务部门对违规人员进行处罚,致使合规处罚和责任追究处理分寸把握各不相同;二是在处罚种类上,表现为分支机构或者公司内部处理多,行政处罚少;三是在处罚对象上,表现为对具体人员的处理多,对分支机构的处理少;四是在层次上,表现为对基层操作人员处理多,对高级管理人员处理少。以上种种不良倾向导致证券公司在合规管理责任追究的实际落实中很难有良好的警示效果。一些人员和分支机构在违规时往往不会受到合规处罚,而另一部分人一旦遭到合规处罚,往往抱怨待遇不公,而不会查找自身原因。在违规责任得不到有效追究的情况下,合规管理的权威性、有效性和执行的严肃性都会受到潜在的、不可避免的动摇。进而,会对公司管理层或者决策层的违规行为形成事实上的纵容。一旦所谓的机会出现,他们就会冒着巨大的风险进行违规操作。而当冒险失败时,整个证券公司也就走到了尽头。

全文阅读

后金融危机时代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新动向

摘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处在快速转型之中。为上市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同时也使上市公司面临着优化发展模式、整合产业链等诸多新的挑战和空前的被兼并风险。在新的挑战与风险面前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市值管理水平越高,其在竞争中的优势越明显。文章分析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面临的新的挑战,从不同角度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提供了建议,即做到开源节流、相机而动和内外兼修。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 市值管理 并购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87-03

一、引言

股权分置改革在经过5年多的缓冲期后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原非流通股股东的减持的压力已经基本释放。自2005年4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以来,一直存在限售股解禁。2006年解禁的基本上是持股比例在5%以下的小非,达到1600多亿元,2007年第四季度至2008年是小非解禁的高峰,据Wind数据统计,2008年股改限售部分可上市数量分别是797.91亿股,资金压力较大,大盘指数在受到多方影响的情况下,在2008年一路走低。进入2009年后,虽然解禁的绝对数惊人,但是大部分都是持股比例在50%以上的控股股东。减持公告统计数据显示,就减持的绝对数额来看,股东减持的意愿与股东大小持股比例成反比,控股股东的减持意愿低。进入2011年,经过限售股逐步解禁,市场经受了解禁股抛售的考验,逐步平衡,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全流通时代,将是上市公司股东依据自身实际需求进行价值经营的阶段,其增减持股比例更倾向于理性,开始进入完全市场化的资本运作时代。根据价值规律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和不考虑交易成本的前提假设下,公司的市场价值总能反映内在价值。从经济学的角度,资本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基本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四大特征,因此公司价值应围绕着其内在价值波动,内在价值是市场价值的基础和中枢。因此,在后危机时代,大股东更多的将目光由内部转向外部,积极把握市场机会,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经营目标进一步由利润最大化逐步转向股东价值最大化。市值管理就是在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导向下,以企业价值创造为基础,有意识地主动运用科学合法的方法有效经营企业价值,最终使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内在价值匹配程度不断提高,实现企业价值。本文从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面临的新的挑战出发,寻找适时的策略改善市值管理水平,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一)国家财政货币政策会进一步考验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能力

后金融危机时代宏观经济环境和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会影响资本市场,进而给企业市值管理带来影响。经济环境与财政货币政策从宏观上决定了资本市场的趋势,影响公司市值表现。后金融危机时代,从我国经济自身的表现来看,经济整体态势良好,从外部环境上来看,全球经济逐渐由低谷走向复苏,各大主要的资本市场指数也不断回升,但复苏比较疲软。在经济总体复苏的态势下,也伴随着诸多问题。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CPI居高不下,流动性过剩,当前反通胀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点目标。从2010年第四季度开始到目前,央行连续四次上调存贷款利率,数次上调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截止最近的2011年3月底,年内已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20%的历史高位。2011年1月底,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达72.59万亿元,以此计算,年内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大致“冻结”商业银行资金逾1万亿元,极大地收缩流动性。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于资本市场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问接影响。一方面,存贷款利率调整,改变了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工具的相对价格,影响资金的流向和流量,最终影响股票市场的资金供求和股票价格。另一方面,利率上升会影响企业的利息费用,增加企业资本成本,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减少企业股票分红派息能力,受此影响,股价必然会下降。一般来讲,上调利率会使股票市场资金供应减少,股价下跌。财政政策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会影响投资者的政策预期,对股票市场同样具有显著影响。近年来,国家部分取消了出口退税,以及发行国债筹集资金等,显著收缩流动性。政策出台前期其经济效果还未完全显现,随着政策执行的进一步深化,其经济效果会进一步显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国家财政政策效果的进一步释放,如何保证股价较小程度受到影响是摆在上升公司面前的重要问题。

全文阅读

金融危机背景下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初探

[摘 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美国保险巨头AIG由政府接管,金融风暴使得人们更深层次的意识到保险业是维护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人们也意识到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完善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增强其抗风险的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借鉴国外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技术,并结合我国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经验与实际国情,提出关于构建我国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金融危机 保险公司 风险管理

一、引言

“风暴”、“地震”、“海啸”,人们用这些词汇来描述近来的金融危机。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全部覆灭,美国保险巨头 AIG被政府接管 ,美国金融业陷入新一轮金融风暴。这次金融风暴虽未对中国保险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但却引起了我们对加强保险业风险管理的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保险业已经成为支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保险集团已成为金融体系日益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防范化解保险集团风险,事关社会保障体系安全、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保险集团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有助于及时消除阻碍集团健康发展的消极因素,促进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这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更有着极其的重要意义。

二、聚焦国内――我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管理体制,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目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能处于初级阶段,保险业风险管理无论是在体制政策的技术层面还是在文化认识的意识层面都存在着很多有待商榷与亟待改进之处。具体说来,可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我国保险公司风险意识较差,风险管理地位不高。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理论发展较晚、应用相对滞后,同时常存侥幸心理,应付风险管理。保险业白热化的激烈角逐助长了各公司高管“睁眼谈业绩 闭眼谈品质”的不良风气。一味的追求速度的增长而忽视了对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长此以往,必然不利于我国保险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同时,我国保险集团普遍认为风险控制只是执行层面的具体工作,不重视制定系统全面的风险管理政策。各部门难以统一和协调,风险管理政策难以贯彻实施。

第二,我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机制落后,已不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只注重单个、关键的风险,然而平时看似不太重要的风险也会在一定条件下引发棘手的危机。这种片面的风险管理模式忽视了对风险整体的把握以及各个风险之间的关联性,无疑会产生很多有时甚至致命的风险管理漏洞。

全文阅读

后危机时代公司绿色经营管理模式的重塑

摘 要:当前的金融市场正处于经济复苏的后危机时代,经济虽然暂时趋于平稳,但经济回暖的不稳定性因素依然存在,危机产生的根本性矛盾亦未解除,世界经济的杠杆化过程仍然持续。后危机时代,绿色经济在全球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规避金融风险冲击的最好策略就是在绿色经济发展的浪潮下,提升公司自身的绿色竞争力,系统而全面地构建适合公司长期经营发展的绿色经营管理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绿色经济;绿色经营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金明(1966-),女,吉林长春人,吉林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法学。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2.0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2-17-04

一、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理念的概述

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认为公司的本质则在于要有一个比仅仅获取利润和为股东创造财富更高的目标,发挥公司影响力,创造世界真正需要的东西。①这种公司的社会责任感和市场利益的追求之间往往存在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社会责任至于公司而言是其追求利益的一种负担,但是绿色经济的兴起为公司的经营管理理念构建了新的模式,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创造公司所追求投资回报的同时,实现生态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完美契合。

(一)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的价值理念

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了绿色经济时代,作为公司软文化的价值观也随着经济发展需要在新的市场竞争中予以调整,将公司的发展核心与生态经济有机契合,通过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理念的重塑,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动力和人文支持。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