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司财务分析论文

公司财务分析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司财务并购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英美学者最先开创并购的研究领域,而国内对并购的研究最近几年才刚刚兴起,因此有必要首先吸收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并购方面的理论纷繁复杂。本文拟以企业制度和公司财务为基础,将众多的理论分别纳入这两个方面的分析体系,为国内学者研究并购提供一个分析框架。关键词:兼并与收购企业制度公司财务深圳宝安集团于1993年9月通过其上海公司在证券市场购买了上海延中实业股份公司总股本19.8%的股权,由此拉开了我国利用证券市场兼并与收购的帷幕。国内也渐渐发展起一批致力于并购研究的学者。他们大多使用国外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我国的并购,其中不乏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由于美国和英国已经有大量的兼并与收购的事件,最近20年累积了大量的研究北美和欧洲兼并与收购的成果,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关于并购的理论,所以国内学者都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国内的研究。本文拟就国外关于并购的理论归纳为两大分析体系,一方面试图将众多的理论尽可能地统一,另一方面也为国内的并购研究提供清晰的框架。以企业制度为基础的分析体系自《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两篇论文获得认可之后,科斯的理论分析范式被其追随者广泛传播,并由此开创了新的一门经济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在于“产权”和“交易费用”。产权制度是一种基础的经济制度,它构成了市场制度以及其他许多制度安排的基础。新制度经济学派就是从产权出发研究企业的形成和发展问题,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增加了人们对企业的认知。随着Jensen和Meckling(1976)从科斯的理论体系中引发出委托—理论,不少学者开始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企业的并购,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委托—理论、自大假说、自由现金流量假说。(一)委托-理论Jensen和Meckling(1976)系统地阐述了委托-问题的含义。当管理者只拥有公司所有权股份的一小部分时,便会产生问题。这种部分的所有权可能会导致管理者的工作缺乏活力,或导致其进行额外的消费,因为大多数的花费将由拥有绝大多数股份的所有者来负担。在所有权极为分散的大公司中,单个所有者没有足够的动力在监督管理者行为所需的资源上进行大量的花费。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在于管理者和所有者间的契约不可能无代价地签订和执行。由此而产生的成本包括:构造一系列契约的成本;委托人对人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成本;保证人进行最优决策,否则将就次优决策的后果保证给委托人以补偿的契约签订成本;剩余损失,即由于人的决策和委托人福利最大化的决策间发生偏差而使委托人所遭受到的福利损失。剩余损失还可能是由于合约的完全履行成本超过其所能带来的收益而造成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缓解。一个就是从企业内部的制度设计去缓解。Fama(1980)指出许多报酬安排可以使问题得到缓解。公司可以通过诸如奖金和执行股票期权等方式将管理者的报偿与经营业绩联系在一起。管理者拥有自己的声誉,且劳动力市场将会根据管理者在经营业绩方面的声誉来确定其工资水平。Fama&Jensen(1983)假设当一家公司的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时,该公司的决策体系也应该将决策管理(创立与贯彻)从决策控制(批准与监督)中分离出来,以限制人个人决策的效力,从而避免其损害股东的利益。控制职能由股东选出的董事会来行使,它在包括董事资格、并购和新股发行等重大决策方面拥有审批权。当企业内部机制不足以控制问题时,接管市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最后一着外部控制手段(Manne,1965)。接管通过要约收购或权之争,可以使外部管理者战胜现有的管理者和董事会,从而取得对目标企业的决策控制权。Manne强调说,如果公司的管理层因为无效率或问题而导致经营管理滞后的话,公司就可能会被接管,从而面临着被收购的威胁。(二)自大假说Roll(1986)假定管理者由于野心、自大或过分骄傲而在评估并购机会时犯了过分乐观的错误。在接管过程中,竞价企业认定一个潜在的目标企业并对其价值(主要是股票价值)进行评估。当估价结果低于(股票的)市场价格时,便不会提出报价。只有当估价超过当前的市场价值时公司才提出报价并作为竞价企业进行接管尝试。自大假说(HubrisHypothesis)暗含着一个很强的假设,即市场有很高的效率,股价反映了所有(公开和非公开)的信息;生产性资源的重新配置无法带来收益,且无法通过公司间的重组与合并活动来改善经营管理。从另一方面看,接管的效率理论是建立在某种形式的市场无效率假设基础之上的。因此,Roll自称自大假说可以起到比较基准的作用,且相对与其他需要进行比较的假设而言为零。自大假说的提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的制度问题。首先,自大假说意味着管理者的决策违背了股东的利益。尽管管理者的意图是通过兼并来增加公司的资产,而采取的行动并不总是正确的。其次,该假设意味着公司控制权市场是无效的,收购企业的股东不能阻止管理者过于自信的收购企业的建议(殷醒民,1999)。(三)自由现金流量假说自由现金流量(FreeCashFlow)是超过所有投资项目资金要求量的现金流量,且这些项目在以适用的资本成本折现后要有正的净现值。Jensen(1986)认为与管理者和股东之间在自由现金流量支出方面的冲突联系在一起的成本是接管活动的一个主要原因。根据Jensen的理论,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在公司的战略决策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冲突。这些导致了成本的利益冲突永远也无法得到完善的解决。当成本很大时,接管活动将有助于降低这些费用。自由现金流量的支出可以在解决管理者和股东间的利益冲突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他说明了公司若想有效率和使股价最大化,自由现金流量就必须支付给股东。自由现金流量的支出降低了管理者所控制的资源量,从而削弱了他们的权力。另外,当他们为额外的投资寻求新的资本而进行融资时,就更可能会受到资本市场的约束。以公司财务为基础的分析体系(一)财务协同效应理论Nielsen&Melicher(1973)发现当收购公司的现金流量较大而被收购公司的现金流量较小时,支付给被收购公司的作为兼并收益近似值的溢价也较高。这意味着资本从收购公司所在行业向被收购公司所在行业的重新调配。另外,并购发生的原因也可能是合并公司的负债能力要大于两公司合并前的负债能力之和。国外有经验研究证明兼并后企业的杠杆率确实有了显著的提高。并购活动的另一个可能原因是获得了在开办费和证券交易成本方面的规模经济。而国内上市公司买“壳”则节约了上市费用。(二)“税盾”理论一些并购活动可能是出于税收最小化方面的考虑。不过,税收方面的考虑是否会引起并购活动,取决于是否存在可获得相同税收好处的可替代的方法。虽然“税盾”在对并购活动的全面解释中并不发挥主要的作用,但“税盾”在并购中是非常重要的,低负债的一方并购高负债的一方将对低负债一方带来投资税收的节省。净营业亏损和税收减免的递延,增加了的资产基础,以及用资本利得来代替一般所得(具体措施需根据税法而定)都是兼并在税收方面的动机。即将发生的遗产税还可能会促使企业主在死亡之前将其私人企业出售。(三)财富转移理论Masulis(1980)指出杠杆收购带来的目标企业的财富增加大部分是从债券持有人和优先股股票持有人转移过来的。公司的市场价值是债券的市场价值和股票的市场价值之和。如果公司的总市场价值没有增加,而股票价值上升了,那么必然带来债券市场价值的下降。债券价值的下降反映了公司增加的违约风险。McDaniel(1986)认为企业合并并不是所谓的帕累托最优,而是在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可能性增加后,股东要么攫取了债券持有人的资本收益,要么使债券持有人承担了资本损失。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两家公司规模相同、公司资本结构相同,合并后的公司价值就等于两家公司之和。合并产生了共同承担风险的效果,也就减少了债券违约支付的风险,债券价格应当上升,而股票价格则应当下降,两者正好抵消。如果合并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提高,债券的履约风险就增加。所以,公司的利益分配从债券持有人转向了股票持有人。稍微复杂的例子中仍然可以看到财富转移的情况,不过程度不同而已。还有一种理论认为通过并购带来的公司财富的增加源于员工利益的减少。(四)价值低估理论q比例是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与代表这些股票的资产的重置价值间的比率。价值低估理论就是建立在资产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间的差异之上的。通货膨胀导致资产的当前重置成本大大高于历史账面成本,这导致了q比例的下降。如果一家公司想要增加生产特定产品的能力,它可以通过购买一家生产此类产品的公司来达到这个目的,而不用从头做起,因为从q比率来看,从市场上购买公司的价格比重新创建公司要更便宜一些。如果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平均q比例低于1,公司通过购买其他公司来增加生产能力就比自己创建新公司有效。例如,如果q比例为0.7,且收购中在市场价值以上支付的溢价为20%,那么收购价格为0.7乘以1.2,等于0.84。这意味着平均收购价格仍比创建新公司的当前重置成本低16%。解释并购的文献林林总总,也有其他无法纳入这两大体系的理论,比如差别效率理论认为并购可以使管理水平低的公司的效率得到提高,而经营协同效应理论则有助于解释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而上述的两大分析体系更适合解释混合并购。同一分析体系下可能存在逻辑和结论不同的理论,但其分析的基础却是一致的。不少国内外学者已经利用经验数据检验了结论不同的理论,但却从未有一种理论处于绝对优势。另外,国内的并购无论从并购目的和并购形式上来说,与国外都有很大的不同。比如陈信元、叶鹏飞和陈冬华(2003)通过对1993——2000年沪市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事件进行研究发现,并购重组与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配股资格的管制密切相关,从而将并购重组的动因归结为“机会主义资产重组”。张新(2003)结合事件研究法和会计研究法,对1993—2002年的1216个并购事件是否创造价值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发现协同效应、自大假说和理论都有一定的解释力。他还提出我国经济的转轨加新兴市场的特征为并购提供了通过协同效应创造价值的潜力。李增泉、余谦和王晓坤(2005)研究了1998-2001年的416起上市公司并购非上市公司的样本,提出中国的并购中存在支持或掏空现象。有避亏或保配需求的上市公司会通过并购来短期提升业绩,从而使并购起着支持作用;而无避亏保配之忧的上市公司存在通过并购来掏空上市公司的现象。因此,如何在国外学者的理论基础之上进行研究创新以适合中国并购的国情,是我们为之不懈努力的方向。参考文献:1.陈信元,叶鹏飞,陈冬华.机会主义资产重组与刚性管制.经济研究,20032.弗雷德·威斯通,郑光,苏姗·侯格.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全文阅读

公司财务治理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公司形式的发展,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应运而生,对公司的财权进行分配和规范。财务治理权的分配不均和缺少监督,导致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出现种种问题。我们分析了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从财务治理权的分配角度探索其解决办法。

关键词:财务治理;财权分配;股权分置

在公司制以前的企业形式中,独资企业和合伙制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基本上是统一的,出资人承担无限责任。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原有的经营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企业组织形式和财务管理要求,不能满足股东、债权人和经营管理层之间的权利划分及利益要求,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应运而生,对财权的划分进行制度规范。目前,上市公司中出现的部分问题,主要是因为财权分配而产生的。

一、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存在问题

1.公司组织机构不完善或不能发挥应有职能。

上市公司是现代企业形式的最佳体现,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建立规范的组织结构。《公司法》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应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主要目的就是使其能够互相制约与监督。我国许多上市公司组织机构设置不完善,或设置完善但部分机构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这就使、损害股东和企业利益事情的发生成为可能。

2.控股股东专权,中小股东利益受损。

国有企业改组实行公司制后,公司也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但实际上国有股一般都控股51%以上,占绝对控制地位。根据我国公司法律制度,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聘任经理人员,由于股东按其出资额比例具有的表决权,监事会、董事会的意见,实际上成了大股东的意见,经理的人选实际是国有股股东的人选。因此在国有企业改制过来的公司里,普遍存在着一股独大的情况。而正在迅速发展的私营上市企业,由于大多是家族企业,家族控股一般占到公司股本的60%到70%以上,形成了一股独大的局面。

全文阅读

浅析公司经济管理的财务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从公司财务分析在经济管理中的现状以及应用状况入手,指出公司只有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不断强化财会队伍建设,提高公司全员的管理素质,才有可能搞好财务管理工作,进而改善公司管理状况,提高公司的竞争卖力。

[关键词]财务分析;财务管理;会计信息;会计;现代公司

一、公司财务分析概述

财务分析是指以公司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等为依据,分析使用的大部分数据来源于公司公开的财务报表。财务分析的最基本功能是以财务报表为起点,将大量的公司报表数据转换成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系统地分析和评价公司的过去和现在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情况,目的是了解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帮助公司利益集团改善决策。因此,财务分析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公司的财务报表。

财务分析的结果是对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作出评价,或找出存在的问题。财务分析是个过程,是把整个财务报表的数据分成不同部分和指标,找出有关指标的关系,以达到认识公司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的目的。财务分析是分析和综合的统一,在分析的基础上从总体上把握公司的经营能力。

财务分析同时也是认识过程,通常只能发现问题而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只能作出评价而不能改善公司的状况。财务分析是检查手段,如同医疗上的检测设备和程序,能检查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但不能治病。财务分析能检查公司偿债、获利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分析越深入越容易对症治疗。但诊断不能代替治疗。财务分析不能提供最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它能指明详细调查和研究的项目。

二、公司财务分析在经济管理中的现状

现阶段公司财务管理并没有与会计核算工作相区分,所做的仍然只是对已经发生的会计事项,也就是会计核算的结果进行分析。从而为公司的后续发展方向提供依据。相对于现代财务管理及其财务分析方法而言,财务分析存在一定的缺陷性和局限性。

全文阅读

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新探分析论文

摘要: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我国资本市场理想发展的需要,本文从理论依据、经济基础和技术支撑三个方面分析了构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可行性,提出了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新思路和基本框架,旨在预防和化解上市公司财务危机。

Abstract:Constructing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isthenecessitytothedevelopmentofcapitalmarketinChina.Thispaperanalyzesthepossibilityofconstructing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ofthelistedcompaniesfromthreeaspects,theory,economicsandtechnology,andworksoutthenewthoughtandbasicframeworkofconstructing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soastopreventandresolvethefinancialcrisisofthelistedcompanies.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KeyWord:Listedcompany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

随着经济一体化,经营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性和复杂性。作为企业改革先锋的上市公司,同样存在着潜在的危机。一旦财务危机无法化解,就会被戴上“ST”的帽子,以失败告终。为了有效化解财务危机,亟待建立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1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财务危机是企业丧失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正是为化解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机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还没有公认的定义,笔者在分析预警系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将其定义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企业专门组织根据财务管理学、风险管理和统计学的相关理论,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相关经营资料以及所收集的外部资料为依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建立预警分析机制,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波动情况和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并分析企业发生经营非正常波动或财务危机的原因,挖掘企业财务运营体系中所隐藏的问题,以督促企业管理部门提前采取防范或预防措施,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和风险控制依据的组织手段和分析系统。简单的说,它是企业专门组织预警-报警-排警的有机管理过程体系。

2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重要性

全文阅读

公司的财务危机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以2002—2004年深沪两市首次被ST的118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同行业且资产规模相近的ll8家盈利公司作为配对样本。在界定了“财务危机”的范围后,利用ST公司财务危机前1年的数据,初步选择了20个财务指标,对ST公司与配对样本的均值、标准差,T统计量和Z统计量进行分析,寻找ST公司与非ST公司在财务指标上的差异,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一步筛选财务指标。最后运用二元逻辑回归(Logit),建立起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前1年的预警模型,且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财务危机;配对样本;主成分分析;逻辑回归;预警模型

一、“财务危机”(Pinancialcrisis)又称“财务困境”(Pinancialdistress),国外多数同类研究采用破产标准。但中国从1988年开始试行《企业破产法》至今,没有一家上市公司破产.尽管2004年6月“ST宁窖”爆出破产风波,但也在同年12月通过债权人和解解除了危机。由此可见,中国的破产机制不健全,加上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很短,采用外国学者的做法行不通。

国内学者大都将特别处理(ST)的上市公司作为存在财务危机的公司,如陈静(1999)、李华中(2001)、姜秀华(2002)等。本文也将ST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将“财务危机”定义为“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ST)”,所指的“财务状况异常”包括上市公司突然出现重大亏损、连续两年亏损、股东权益低于注册资本或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等几种情形。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陈静(1999)以1998年的27家ST公司和27家非ST公司为研究样本,使用1995—1997年的财务指标进行了单变量分析和多元判定分析,由于受样本量的限制没有对上市公司被ST的原因加以详细区分;李华中(2001)用判别函数对1997—1999上市公司分类,描述了ST公司的行业分布,利用向前回归法筛选财务指标建立预警模型;姜秀华等(2002)以在深沪两市上市的42家公司为控制相关变量,同时随机选取42家非ST公司为控制样本进行了研究,运用Logistic回归得到预警模型,并进行了预测与效果检验。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样本

(一)研究方法

全文阅读

税收筹划与公司财务目标分析论文

【摘要】依法纳税并能动地利用税收杠杆,将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同减轻税负结合起来,谋求最大的经济利益是企业经营理财的基本出发点。本文介绍了公司财务目标内涵,分析了纳税制约下公司的财务目标方向。

【关键词】税收筹划财务目标纳税债务

一、公司一般财务目标内涵规定性

(一)财务目标体现着本金的本质特征

财务目标是经济组织在整个社会环境的制约与自身的价值判断中不断推动本金运动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它影响和制约着各经济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总体目标。

资金分为本金和基金。本金是各类经济组织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垫支的货币。增值性是本金的本质特性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本金投入的目的是为了增值。二是本金的增值具有可能性。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劳动者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不仅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而且形成了价值。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本金增值的来源。财务管理是本金外在表现形式——财务活动与内其在利益约束——财务关系的有机构成,其行为充分体现出本金运动的本质特征即对增值或利益水平的追求。这就是公司财务目标的本质取向及核心。

(二)公司财务目标内涵

公司经营理财,其目的直接指向获利水平和偿债能力的提高。尽管不同组织形式的公司以及在不同的时期财务目标的具体内涵不尽相同,但是,无论公司在形式上拟定怎样的具体财务目标,最终都必须符合投资所有者财富最大化的终极目标。在实际公司运作中,经营管理阶层与投资所有者对目标实现的期望上常常产生一定的分歧:投资者在理财策略上和经营策略中往往会从公司长久良性发展的角度出发,而经营者为了追求自身的短期的利益往往会满足于“安全处理业务”,其结果也就是不可避免地导致投资所有者可能无法获得应有的财富最大化期望。但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二者又是相统一的:其一,投资所有者的理财目标,其长久的利益必须首先通过公司经营者对财务目标的追求才能得以体现;其二,经营者的保守、消极态度和行为一旦被投资所有者认为“不当”,也会危及到经营管理者的利益。因而,从长远来看,经营管理阶层拟订的财务目标必须统一于投资所有者财富最大化的客观要求。

全文阅读

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在资本与证券市场高度发展,信息依赖性日益增强的今天,无论对于宏观决策还是微观管理,对于国民经济还是个人利益,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意义都是举足轻重的。本文在对论述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现状,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意见。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

一、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相关概念解析

(一)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

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主要包括财务事项等经营信息和非财务事项信息,主要是指财务会计信息、法律事务、资产评估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财务会计信息是最根本的,它是公司各方面情况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对象

1、公司信息披露的对象首先是公司的股东,包括国家股东、企业法人股东、社会个人股东和外商投资者。

2、公司信息披露的对象还包括公司的各种债权人,如银行、原材料供应商、公司债券持有者等。

全文阅读

美国上市公司财务分析与借签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从资本结构、财权配置、激励约束机制、财务信息披露四个方面对美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机制的具体方法。

论文关键词:财务治理;资本结构:财权配置;信息披露

一、美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是指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机制安排,对上市公司财权进行合理的配置,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以解决利益矛盾,保证上市公司效率。美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上市公司财务资本结构

美国上市公司财务资本结构的特点是:

1、负债率较低。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中,美国上市公司的负债率是较低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统计资料表明.美国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低于37%,股权在资本结构中占优势地位,加之法律禁止银行等金融机构直接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使得股权在财务治理中的效应明显强于债权。

2、股权分散,且绝大多数股票为个人所持有。美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较早且较成熟,上市公司多,股票发行额度大,股票流动性强,股权极为分散。

全文阅读

上市公司分析财务报表论文

1财务报表分析的含义

1.1财务报表分析即是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等同于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分析即财务分析,是通过寻找、收集和整理公司和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对比和研究,结合其他相关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管理决策和控制依据的一项管理工作。

1.2财务报表分析只是财务分析的主体,财务报表分析不等同于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的范围比财务分析窄,财务分析中的财务数据来源是财务报表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市场信息及其他相关财务会计信息,可见,财务分析不仅包括对财务报表上的数据比较研究,还包括对管理会计信息、市场信息和其他相关财务会计信息的数据比较研究。财务报表分析是财务分析的主体组成部分,但是财务报表分析不同于财务分析。从时间上来看,财务分析是随着经济制度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发展而逐步广泛应用的,而财务报表分析则更多地是随着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发展而广泛应用的,财务分析广泛应用的时间早于财务报表分析。从空间上看,财务报表分析的数据来源主要为财务报表反映的财务数据,而财务分析的数据来源除了财务报表信息之外,还有管理会计信息、市场信息和其他相关财务会计信息,财务分析的范围广于财务报表分析。通常来讲,我们把数据主要来源于财务报表信息的财务分析称为狭义的财务报表分析,而把数据来源于财务报表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市场信息和其他相关财务会计信息的财务分析称为广义的财务报表分析。本文采用狭义的财务报表分析。

2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

在论述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之前要正确理解三个概念,分别是财务报表分析客体、财务报表分析主体和财务报表分析服务主体。财务报表分析客体即是需要分析的数据、信息和内容,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客观对象;财务报表分析主体即是利用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得出财务报表分析成果的主观能动者;财务报表分析服务主体即是财务报表分析所得成果的需求方,也是分析成果的使用者。由于不同的财务报表分析服务对象与上市公司的相关利益关系存在不同,所以关心的问题和需要的信息也有所差别,导致不同的财务报表分析主体进行分析的侧重点不一样,因此,所用到的财务报表分析客体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财务报表分析客体的选取范围、财务报表分析主体的分析目的和财务报表分析服务对象所关心的问题共同决定了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并且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受到财务报表分析客体、财务报表分析主体和财务报表分析服务对象的影响和制约。财务报表分析从分析客体来看,其内容是来自财务报表的数据、信息和指标,主要包括以盈利能力数据指标、偿债能力数据指标、营运能力数据指标以及发展能力数据指标为主的财务会计数据指标;财务报表分析从分析主体来看,有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以及包括国家管理机关、与上市公司经营有关的公司企业和客户等在内的财务报表其他利益相关者;财务报表分析的服务主体和分析主体大致一样,有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以及包括国家管理机关、与上市公司经营有关的公司企业和客户等在内的财务报表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上市公司投资者的作用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包括公司大股东、战略投资者、中小股民和其他投资者。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是投资者投入的资本能够保值增值的根本,所以财务报表分析对于投资者最主要的作用是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同时,为了避免资本的贬值,投资者还应分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结构和营运能力。通过财务报表分析,上市公司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合理的所有者权益结构和良好的营运能力,投资者才会保持甚至追加投资使自己的资本保值增值,否则投资者会撤出投资以避免其资本贬值。对大股东、战略投资者、中小股民和其他投资者而言,财务报表分析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对上市公司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通过行使股东权利制约影响公司经营者的决策,从而改善和解决公司经营中存在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使公司能够更好地运营,从而使投资者投入的资本能够更好地保值增值。

2.2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上市公司债权人的作用上市公司债权人包括对其贷款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购买上市公司债券的单位和个人等。债权人将资金借贷给上市公司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资金所带来的利息收益,为了保证本金和收益安全,债权人要分析研究上市公司违约的可能性、现金流断裂的可能性和清算破产的可能性。债权人对资金的要求是及时收回本金的同时取得一定的利息收益,并且承担和收益的大致相当的风险。所以财务报表分析对于债权人的作用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判断能否及时收回本金;二是判断能否取得应有的利息收益;三是判断承担的风险是否与利息收益相匹配。而这三方面的判断要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偿债能力数据指标、盈利能力数据指标和现金流数据指标等方面进行分析才可以得出结论。

2.3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上市公司经营者的作用上市公司经营者主要是指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和其他高管在内的管理人员。财务报表分析对经营者的作用呈现出系统性、综合性和多方面性,这与财务报表分析对投资人和债权人的作用有所差异。首先,公司盈利能力是经营者非常关心的,这是经营者所承担的角色所决定的,公司盈利是经营者进行公司运营的根本目标。并且,在对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中经营者关心的不仅包括盈利的成果,更多关心的是公司盈利的过程和原因。经营者通过对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的分析,可以客观认识公司运营中存在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通过正确的决策在保证盈利的同时使公司盈利能力持续增长。

全文阅读

上市公司财务困境分析论文

一、财务困境预测模型研究的基本问题

财务困境(Financialdistress)又称“财务危机”(Financialcrisis),最严重的财务困境是“企业破产”(Bankruptcy)。企业因财务困境导致破产实际上是一种违约行为,所以财务困境又可称为“违约风险”(Defaultrisk)。事实上,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是一个逐步的过程,通常从财务正常渐渐发展到财务危机。实践中,大多数企业的财务困境都是由财务状况正常到逐步恶化,最终导致财务困境或破产的。因此,企业的财务困境不但具有先兆,而且是可预测的。正确地预测企业财务困境,对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对于经营者防范财务危机、对于政府管理部门监控上市公司质量和证券市场风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纵观财务困境判定和预测模型的研究,涉及到三个基本问题:一是财务困境的定义;二是预测变量或判定指标的选择;三是计量方法的选择。

(一)财务困境的定义

关于财务困境的定义,有不同的观点。Carmiehael(1972)认为财务困境是企业履行义务时受阻,具体表现为流动性不足、权益不足、债务拖欠及资金不足四种形式。Ross等人(1999;2000)则认为可从四个方面定义企业的财务困境:第一,企业失败,即企业清算后仍无力支付债权人的债务;第二,法定破产,即企业和债权人向法院申请企业破产;第三,技术破产,即企业无法按期履行债务合约付息还本;第四,会计破产,即企业的账面净资产出现负数,资不抵债。从防范财务困境的角度看,“财务困境是指一个企业处于经营性现金流量不足以抵偿现有到期债务”,即技术破产。

在Beaver(1966)的研究中,79家“财务困境公司”包括59家破产公司、16家拖欠优先股股利公司和3家拖欠债务的公司,由此可见,Beaver把破产、拖欠优先股股利、拖欠债务界定为财务困境。Altman(1968)定义的财务困境是“进入法定破产的企业”。Deakin(1972)则认为财务困境公司“仅包括已经经历破产、无力偿债或为债权人利益而已经进行清算的公司”。

(二)预测变量的选择

财务困境预测模型因所用的信息类型不同分为财务指标信息类模型、现金流量信息类模型和市场收益率信息类模型。

1.财务指标信息类模型。Ahman(1968)等学者(Ahman,Haldeman和Narayanan,1980;Platt和Platt,1991)使用常规的财务指标,如负债比率、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周转速度等,作为预测模型的变量进行财务困境预测。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