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配电技术实训总结

供配电技术实训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策略及应用

摘要:由于社会对于电力的总的需求不断增大,同样对于输配电线路的施工技术要求也更加严格,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成为电力部门非常重视的问题,文章讲述了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概况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功能设计详情,讲述了目前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策略及应用。

关键词:输配电线路 施工技术 仿真系统 设计

一、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概述

目前我国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参与人员数量较多,但是这些人员的能力水平都是各不相同的,操作人员的各方面知识水平和素质也需要提升。对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操作人员的培训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就难以替身操作人员的实践能力,参加培训的人员因为实践比较少,所以技能就比较差,正是这种原因使得人们对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设计现状

(一)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概况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是对现实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系统的抽象属性的模仿。人们利用这样的模型进行试验,从中得到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所需的信息,然后帮助实践者对现实世界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问题做出决策。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是一个相对概念,任何逼真的仿真都只能是对真实系统某些属性的逼近然而仿真是有层次的,既要针对所欲处理的客观系统的问题,又要针对提出处理者的需求层次,否则很难评价一个仿真系统的优劣。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一种先进的实施培训手段,提高培训的效率,强化培训效果。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是在计算机的基础上开发,通过Internet 软件平台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数据库技术,综合设定,使得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具有实用性和可维护控制性。

全文阅读

试论配电中心职工培训创新与实践

论文摘要:探讨了新成立的某配电中心如何结合学习型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培训机构,运用多种形式加大培训力度,使职工技能和精神风貌得到明显提高,团队凝聚力与战斗力得到加强。

论文关键词:配电网;培训管理;团队

2009年6月,在公司“大营销”体制改革启动之后,华北电网廊坊供电公司配电中心正式成立,专业负责廊坊直供区域内10千伏配电网络的规划、基建、技改大修、运行检修、配网调度以及市区低压配电网的运行检修、急修任务。成立之初的配电中心共有干部职工177人,设有配网调度班、保护直流班、带电作业班、综合管理班、线路运行(检修)班等17个班组。人员全部来源于改革之前的各个基层单位,个人素质、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承担保障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任务艰巨。建立健全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团队战斗力与凝聚力就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一、廊坊城市配电网概况

截至2010年底,配电中心管辖10kv开闭站25座;电缆分接箱245座;柱上开关397台;10千伏出线261条,线路总长度2743km(架空裸导线1297km,绝缘架空导线495km,电缆线路951km);配电变压器1097台;0.4千伏线路2589km,其中架空线路2092km,电缆线路497km。配网线路绝缘化率52.71%,电缆化率34.67%,拉手线路比例42.53%,开关无油化率达到100%。

二、配电中心人员结构分析

年龄方面,配电中心35周岁以下人员65人,占配电中心总人数的36.7%;35~45周岁61人,占总人数的34.5%;45周岁以上51人,占总人数的28.8%。生产一线员工占总人数的80%,且45岁以上员工主要集中在基层一线。随着现代化手段的不断应用,生产一线人员不能适应岗位要求、不能胜任工作的矛盾比较突出。同时年轻员工实践经验相对较少,亟需通过专业技能的培训、实践来提高工作能力。

知识构成方面,配电中心大专以上学历(含后续学历)占中心人数的36.2%,大专以下学历113人,占63.8%。尤其是35周岁到45周岁年龄段内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专业人才。

全文阅读

职校供用电实训方式探索

供用电技术专业实训的特点供用电技术专业的实训对象主要是电网及电网中的设备,而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要求决定了实训对象不仅昂贵而且很难进行现场真实训练操作,一般来说,只能进行单台离线设备操作,更好一点的可以多台设备组建模拟小电网进行模拟操作。因此,实训设备的投入较大,且高电压大电流的实训操作存在着比较大的安全隐患。电力软件仿真技术日益成熟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普及,目前高职院校的机房建设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学生的上机要求,不同专业的各种专用机房也已纷纷建设起来,可以说电力仿真软件的应用硬件环境已经具备。而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各种电力行业及教育教学用仿真软件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电力仿真的软件资源条件已经成熟。

实训教学模式改革主要解决的问题

1.供用电技术专业实训设备建设不足的问题供用电技术专业实训课程涉及高低压供用电设备、电力线路设计、远程抄表技术、继电保护、配电网调度、二次回路等方面。一般来说,供用电技术专业实训不仅涉及到大量的高低压设备,而且还与这些设备互联形成的电力网络密切相关。一方面,高低压设备和二次设备的价格通常都比较贵,要形成较好的实训能力需要的投入比较大,另一方面,对高压设备的实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安全问题,电力公司一般要设定严格的操作规程来规避,这对于学生的实训学习来说比较困难。另外,对于电力网络方面的实训课程,如配电网调度等,实现起来则根本不能采用上述模式,通常都要采用各种仿真技术。总之,供用电技术专业实训特点是设备昂贵、安全性问题严重、电网课程只能采用仿真方式等。2.供用电技术专业学生实训训练不够的问题由于实训设备不足,实训课程的开展和学生的实训训练受到了较大影响。本文将研究强化学生实训的措施。3.课程实训科目内容跟不上企业需求的问题由于以上原因,目前实训科目内容还不够丰富,与企业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存在差距,本文希望通过仿真技术的引入革新现有的实训科目内容。

基于电力仿真技术构建实训教学模式

1.构建以电力仿真技术为基础的实训课程建设内容目前高低压电气设备的学生实训大多是基于实物进行的,由于高压附带一定的危险性,且无法详细了解学生的操作步骤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因此,可利用电力仿真技术建立虚拟的电网系统和各类设备、仪表,使学生通过软件灵活地选择各类仪表,动态构建各类试验。学生利用界面的仿真操作建立相应模型,并将其反馈给后台的仿真计算模块,计算模块将结果数据实时传输到界面,界面根据仿真结果显示学生的操作应该引起的结果,包括仪表显示数据、可能的过热及电火花等现象,从而实现高压试验的实时操作仿真。同时学生的操作过程均可以记录保存下来,供随后的考核和评估使用,优秀的可供其他学生学习。针对配电网调度实训、变电站环境模拟这一类的电网运行类课程,可引入电网实际使用的一些调度仿真类软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抽象难懂的概念,帮助学生快速建立电网运行整体概念。而继电保护实训、二次回路实训、远程抄表技术等涉及控制、测量、保护功能的电气系统,传统上主要是建立一些教学实验装置完成实训环节,这些装置的确增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操控能力,但由于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实验装置跟不上实际需要,并且很多新设备、新技术也无法引入,因此考虑引入相应的仿真类软件,这将有效地拓展实训内容。电力设计类课程所属岗位群对于经验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因此考虑引入相关的专业设计软件来训练学生的设计制图能力。2.引入符合高职学生特点及地方经济要求的电力仿真软件,强化教学手段改革针对以上以电力仿真技术为基础构建的高职院校供用电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课程,必须引入符合高职学生特点且使用较为广泛、性价比高的电力仿真软件来支持实训仿真教学的改革。通过实训教学过程摸索,本文提出了采用如表1所示的仿真类应用软件。其中图1为配电网调度实训课程所采用的DR-OTS电网调度操作防误系统软件截图。

总结及研究趋势展望

本文研究内容对于高职院校如何办好供用电技术专业,丰富和完善其实训教学环节,解决其目前的实训困境,对于提高供用电技术专业毕业生技能应用水平,服务于相关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尤其是针对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供用电技术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基础实训设备建设薄弱,实训课程开发不足的现状,本课题的研究尤为具有现实性。随着中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大量基层电力技术人员岗位需求的出现使得高职院校电气工程专业开始涉入供用电技术方向,而基于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将使得电力仿真技术的应用成为必然。目前已经有一些高等电力专科学校开始应用仿真技术进行实训建设,并取得了一些经验,本文的研究内容会在以后的高职院校教学中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作者:杨飞虎 苏伯贤 徐艾 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

全文阅读

供电营业所员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模式创新

2009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全面启动了坚强智能电网研究实践工作,涵盖了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环节。坚强智能电网是基于现代网络产业、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将形成以智能化、信息化、互动化为特征,具有跨国和跨洲电力配置能力、灵活适应新能源发展和多样化需求服务的现代电网体系。做好供电营业所基层员工职业技能培训,是建设配电自动化系统、提升配电网智能化运行水平、支撑智能用电服务的现实需要,更是提高供电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国家电网“人才强企”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

供电营业所人力资源现状及分析

供电营业所人力资源现状

本文以浙江省基层供电营业所中随机抽取的两个比较有典型性的单位作为分析样本,这两个营业所地处浙江省南北两端的一个大所一个小所。样本统计截止到2013年9月份,人力资源现状如下:总人数为85人,按照年龄、学历、职业资格技能等级和技术职称分别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表4和对应的柱状分析图如图1-图4。

表1 按年龄段的人数分布统计表

年龄段 50后 60后 70后 80后 90后

人数 6人 43人 25人 9人 2人

占比 7.40% 50.60% 29.40% 10.60% 2.40%

全文阅读

小议完善人力资源分配

莱钢跨越式的高速发展,使担负精益保供核心使命的热电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随着我厂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员工数量的大幅增长,如何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满足岗位生产要求,已成为人力资源部门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立足于热电厂现有人力资源实际,不断开拓人力资源视野,紧紧把握公司人力资源动态,在进行人力资源战略分析、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开发、挖掘人力资源潜能、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实现公司及热电厂的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一、现状分析

(一)企业发展概述

热电厂作为蒸汽、冷风、发电、煤气等重要热动能源的生产供应单位,是保证莱钢钢铁企业蓬勃发展的生命线。随着莱钢打造千万吨级钢铁强企序幕的拉开,热电厂的生产规模同步扩张,产能迅速提升。热电生产区由一个增加到三个,固定资产翻番增加到10.3亿元,蒸汽锅炉由6台增加到13台、风机由5台增加到11台、发电机(包括TRT机组)由2台增加到6台。年发电量能力由1.2亿千瓦时增至2.34亿千瓦时,煤气转供能力增至4996万GJ。由于生产区域分散,管理难度增大,且新设备、新工艺技术复杂,特别是引进与应用的TRT发电技术、煤气干式除尘技术、水处理反渗透技术都是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技术,为热电厂践行精益保供、能动莱钢的共同愿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员工状况分析

1、管理技术人员状况

截止2004年底,热电厂新老系统管理、技术岗定员合计87人,在岗员工68人,其中管理岗定员61人,在岗54人,技术岗定员26人,在岗14人;大学本科及以上35人,大专16人;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44人;2000年至2004年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15人,(2002年和2003年公司未分配学生);燃气工程专业现仅有专业技术人员1人。

2、操作岗位人员状况

全文阅读

电力智能化网络教育培训系统的应用

【摘 要】某市供电局始终把人才资源作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积极探索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建设新途径,充分利用信息化等手段开展企业教育培训工作。佛山供电局的网络教育培训系统的建设,是在网络教育的平台上尝试根据岗位应知应会标准,建立电力企业岗位应知应会培训模型,并采用信息化手段落地的智能化网络教育培训系统。员工登录系统,即可看到本人当前知识结构及岗位知识要求,系统通过对员工知识结构的认证,来筛选和培养各专业人才,建立员工学习地图,逐步从原来的“人员库”转化为“人才库”,并为员工转岗及晋升提供可靠依据。通过该系统的建设,电力行业培训标准得以信息化落地、电力行业培训资源实现科学管理、各岗位人员学习地图初见雏形、电力教育培训工作正式跨入“智能化”时代。【关键词】电力岗位应知应会标准;培训模型;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计算机信息通讯技术、网络控制技术、能源管理系统的综合发展。涌现出了众多的开放性通讯标准协议,并获得了巨大发展。随着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酌发展,越来越多的业主。智能建筑的目标,是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提供快捷的服务,建立先进与科学的综台管理机制,达到环保和节能以及降低人工成本的目的。因此,建立各种智能化系统共用的统一IP网络平台,实现智能化系统的高度集成,就成为了解决此间题纳有效造径。IP技术通过高效的以太网把包括电力监控管理系统在内的各种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纳入整个旧MS,使得建看任何一个子系统状况.满足智能建筑管理高度自动化的要求。为用户营造一个安全、良好、舒适、便捷的居住与工作环境,这也是智能建筑的最终目标。2IP技术在电力监控管理系统中的应用随着智能建筑对各种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监控管理系统的功能从单一的监测变为既监测又控制;从本地监控变成既能本地监控又能远程监控,直到天人值守;监控范围从只监控低压配电系统逐步拓展5U监控中、高压配电系统、变压器、应急(备用柴油发电机组)电源、直流电源、大容量不停电电源(UPS)互投电源(A下S)和应急照明(EP5)等;从监控单一配电室发展到监控多个变电站;从自成独立系统扩展到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链网、与BMS系统链网,直到与供电局的调度所链网;从一般酌供配电监控管理发展到对电能质量进行全面的监控管理。电力监控管理系统的信息流量已越来越大,一般的现场总线已远远满足不了需要。采用IP技术已是必然的趋势。 1、建设背景电力企业培训模型被提及比较多的有电力企业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等,但由于各种原因以及和实际培训工作存在一定差距,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加以推广和利用。行业内一度认为职业胜任能力模型“看起来很美“,但是无法在实际教育培训工作中加以应用。2010年,某市供电局作为省电网公司教育培训创先工作的责任单位之一,主要负责学习项目子体系创先工作。学习项目体系是教育培训创先的主线,围绕公司组织能力需求,全面梳理内部知识,以关键技术技能培训标准和课程课件建设为突破口,实现对公司内部知识的系统管理。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以岗位说明书、作业指导书、关键绩效指标等为依据,对应专业(工种)、岗位和作业目录,制订覆盖公司管理、技术和技能专业领域的、以应知应会为核心的能力培训标准。借助国内外企业培训先进理念,从课程设置和课程设计入手,开发菜单式培训课程,使每一个岗位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模块化,形成具有广东电网特色的学习项目培训系列教材和电子化课件。市供电局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分析了国内外的先进培训手段,结合广东电网公司创先工作思想及智能电网先进思路。积极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网络技术,在原有网络教育培训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基于岗位应知应会标准的电力智能化网络培训系统。

配电自动化的发展 配电自动化是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扩大供电能力、实现配电网高效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之一,是传统配电网走向智能配电网的必由之路。 配电自动化建设可谓源远流长。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开始使用时限顺序送电装置,自动隔离故障区间,加快查找馈线故障地点,而在此以前,配电变电所以及线路开关设备的操作与控制,均采用人工方式。 20世纪70、80年代,应用电子及自动控制技术,开发出自动重合器、自动分段器及故障指示器,实现故障点自动隔离及非故障线路的恢复供电,称为馈线自动化。这种自动化方式,没有远程实时监控功能,且仅限于局部馈线故障的自动处理,因而称这一时期为局部自动化阶段。 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包括远程监控、故障自动隔离及恢复供电、电压调控、负荷管理等实时功能在内的配电自动化技术。1988年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编辑出版了“配电自动化”教程,标智能电网知识读本志着配电自动化趋于成熟,已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电力自动化技术。之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供电企业开始大面积实施配电自动化,我国一些科研单位也开始进行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开发研究。这一阶段,称为系统监控自动化阶段。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lnformationSystem,GIS)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应用于配电网的管理,形成了离线的自动绘图及设备管理(Automated Mapping,AM/Facilities Management,FM)系统、停电管理系统等,并逐步解决了管理的离线信息与实时配电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Acquisition,sCADA)/配电自动化(Distributio Automation,DA)系统的集成,进入了配电网监控与管理综合自动化发展阶段。3.智能配电网的组成3.1能量与通讯系统集成能量与通讯系统集成是开放式的、基于标准的架构,集成了数据通讯网络和智能设备,用于支持未来的电力交换系统。3.2分布式电源分布式电源的建设可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分布式电源的辅助服务是对电网的支持。 2、岗位应知应会的标准的定义岗位应知应会标准,是指员工完成某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将这些知识和能力进行梳理和规范后,制定出的可量化的标准。岗位应知应会标准是各单位开展年度培训需求分析和制定培训计划的主要依据,是系统建设的核心。3、系统的构建策略3.1建设思路由于系统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岗位应知应会模型的建立,主要工作都围绕岗位应知应会模型建设来展开,根据省电网教育培训创先工作方案的要求,建设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以岗位说明书、作业指导书、技术标准,以及设备和技术参数、关键绩效指标等为依据,对应专业(工种)、岗位和作业目录,制订覆盖公司管理、技术和技能专业领域的、以应知应会为核心的能力培训标准。某市供电局人力资源部和信息中心通力合作,开展了岗位应知应会标准培训模型信息化落地工作。邀请专业咨询公司及软件开发公司,对人力资源部梳理出的工作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和划分,拟定需求分析说明书、系统架构设计、拟定应知应会培训项目编码规范和项目开发监理,由实施厂家进行系统设计、开发以及相关数据转换工作。3.2建设方法3.2.1业务再造流程先固化后优化。为了保证流程再造成果得以迅速推广应用,在项目实施中佛山供电局采取“先固化后优化”的工作思路,由“点到面”的推广方法对系统进行逐步的升级和完善。3.2.2集中开发、统一部署。该系统是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扩充改造,以佛山供电局为中心进行集中的软件开发、测试,统一对各部门和区供电局进行部署。3.2.3加强业务流程再造宣贯与培训。为更好落实“先固化后优化”的实施策略,佛山供电局通过专项培训情况,开展了针对培训业务人员的流程扩充成果的逐层宣贯工作。3.2.4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利用监理方丰富的实施管理经验深度介入项目的组织管理工作,从项目的准备工作开始时就要求监理方深度介入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配合做好项目的组织、进度监控、成果审查和测试等工作,保证了项目的进度和质量。4、系统的主要功能介绍4.1应知应会标准固化与维护 由各负责单位培训员负责录入标准,可实现各个岗位的应知应会标准维护。通过人员编码与岗位代码的一对一映射关系,可自动形成人员编码与培训项目代码的一对多映射关系。4.2岗位符合度评估 根据人员和岗位信息,通过一定的公式和逻辑关系,得出个人积分,依据岗位应知应会标准,计算出人员岗位符合度。4.3培训需求调查管理 由员工所在部门利用岗位应知应会标准,确定员工应知应会差距清单,识别差距对员工培训的要求,从而得出年度培训需求,形成年度需求报告。4.4培训计划生成 年度培训计划应包括岗位应知应会培训需求调查每年自动生成的、员工自己选择的、直接上级领导指定的。由各单位培训员负责汇总录入每个人的计划,自动形成部门年度培训计划初稿。对下年度培训项目进行策划,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时间,编制培训预算。

5、系统的建设和推广解决的问题5.1实现了局培训的全员覆盖 系统的使用实现了全局全员培训的完全覆盖。截止到2012年7月,系统已经稳定运行了了将近2年时间,审核并固化了全局698个岗位应知应会标准,为支持网络培训应用,开发了将近400门电子课件,并同步建设了基本涵盖所有岗位的配套题库数万道,节约培训成本,提高效率。5.2实现了培训的智能化全过程管理 依据佛山供电局岗位应知应会标准,按岗位制订培训方案,自动生成员工的培训计划,并结合课程课件,推送到员工的学习任务中,实现员工学习过程的监控,培训积分的自动计算、学习档案的自动归档,实现培训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有效提高培训宏观管理能力,并可依据远近期目标,选择所需的培训知识和技能及评估绩效等;5.3实现对员工岗位符合度评估 根据人员和岗位信息,计算个人积分,依据岗位应知应会标准,推算出人员岗位符合度。可按员工进行分类统计,查看详情后,可查看具体的员工已完成的课程与实际应学习的课程之间的对照关系,为员工绩效评价和人才选拔提供依据。5.4实现网络培训的在线管理 实现从培训项目的建立到培训效果分析等一系列在线管理功能。可由系统生成学员报名、办班管理、学员学习情况监测与统计、培训效果评估、月度、季度、年度等报表,实现办班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提高各项数据查询的速度与准确性;5.5实现培训的监督考核管理 可依据培训目标制订详尽、周密并可操作的培训,并可从培训、业务主管部门、直属上级等不同层次对培训目标的监督考核,保证严格按培训计划与要求将培训落到实处。6、小结国外先进企业早已有通过培训模型信息化来实现智能化培训的案例,国内一些较先进企业也已经逐步开展岗位胜任力模型及岗位知识库的建设工作,但大多由于电子化培训资源不足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

面对如此广阔且发展极为迅速的领域,要用很小的篇幅讲清其走向是很困难的,所以本节只介绍与电力系统控制和监测有关的局部的情况,即着重介绍未来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中具有变革性重大影响的三项新技术: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FACTS(柔流输电系统技术)和DFACTS(用于配电系统的柔流输电系统)技术以及基于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统一时钟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测系统。某市供电局基于岗位应知应会标准的电力智能化网络教育培训系统的建设以“智能化、实用化、标准化、集约化”为基本原则,以“创先”为指导思想,运用“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益”的远程网络教育为主的培训方式,以岗位课程体系为指引,以课件教学为依托, 以培训管理机制为约束,以岗位符合度考核为手段的培训教育模式,强调以人为本、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流程、注重培训效果,使得员工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以及工作价值观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提高个人和企业的业绩,推动企业和个人的不断进步,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双重发展,使教育培训工作在服从企业主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发挥重要作用。参考文献[1]广东电网公司远程教育系统建设规范[2]佛山供电局网络教育培训系统扩充需求说明书[3]佛山供电局网络教育培训系统扩充建设实施方案[4]佛山供电局岗位应知应会标准(试行)

全文阅读

高职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体系研究

财经类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必须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需要,突出以应用技术和实用技能为主的教学,建立具有鲜明财经类专业特征的、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体系中,必须总结出财经、商贸和信息技术课程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关系,制定出电子商务专业的基本实验流程和实验项目,更好地指导实践和实验课教学,使财经类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朝着更加适应行业应用需要的方向发展。

研究实验教学体系的出发点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作为文科高职院校,开设的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从事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与策划的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基本完善了教学体系结构和课程设置。由于电子商务应用是综合应用学科,涉及到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信息技术等学科,具有文理结合、技术性强、实践性强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在进行基本的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应重视和加强实用技术、技能教学环节和应用能力培养,重点建设与技术技能教学配套的实验环境和实训基地,以体现应用技术、技能培养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不断研究、总结适合文科类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特点的通用技术技能实验和实训科目,规划适应电子商务应用需要的实验教学体系,总结教学体系中财经、商贸和信息技术课程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关系,制定出电子商务专业的基本实验流程和实验项目,更好地指导实践和实验课教学,规范本专业实验内容和实训内容,加强与之配套的实验环境和实训基地建设,使财经类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朝着更加适应行业应用需要的方向发展。

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目标

文科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侧重于电子商务的商务管理与商务应用。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企业管理学和市场营销为主要教学方向和应用方向。所以,在实践环节上主要侧重于经济管理与市场营销等环节的实验和实训,并规划设置了相关的教学实验科目与实验流程,设立了相关的实验室。

文科院校开展电子商务教学,应当充分考虑和重视与之相关的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总结课程体系结构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应用之间的有机结合,合理规划并设计出与教学配套的教学实验(实训)科目、实验(实训)大纲,并规划建设与实验科目要求一致的教学实验室和实验环境。

电子商务实验室的建设,首先充分利用实验室提供的企业管理和电子商务系统,以及物流管理系统等模拟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加深学生对电子商务相关课程的理解,了解电子商务应用环节和基本业务流程。其次,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和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掌握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基本应用规律和操作技能。第三,为提高教学水平,开展教学研究,不断修改和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为各教师提供教学改革、技能实验和系统开发的基本实验环境。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网建设、网站规划与建设、网络财务、网络广告、网络营销和物流追踪等教学实验项目。

另外,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实验室的设施,建设开放式的电子商务教学与实验管理平台,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全文阅读

变电设备检修仿真系统的应用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变电站设备的不断更新,变电检修人员面临着检修工艺及设备故障处理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挑战。本文通过变电设备检修仿真系统虚拟现实技术对虚拟设备进行拆解,结合设备原理结构图对其结构、工作原理及日常维护等方面进行培训,从而提高变电检修人员维修技能水平。

关键词:变电检修;变电设备;仿真;培训

中图分类号:TM文献标识码:B

1.变电设备检修仿真系统的主要功能及模块

1.1.主要功能

构建变电设备虚拟场景需要运用到数字化建模(即建立设备的正常、异常、故障和缺陷等三维实体模型)技术,模型建立质量和数量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优劣,本系统中对变电站的所有一次设备如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互感器、电抗器、电容器等建立了模型,由此形成了设备建模库,设备库还可对各设备正常和非正常(缺陷)状态的具体细节进行描述。仿真系统要求能在计算机上动态模拟变电设备安装和检修过程,并实现人机交互装配,直观和准确地表达其内部结构、各零部件空间关系,零部件浏览和分析、变电设备缺陷仿真、检修人员技能综合测试以及自动评分等等。系统的主要功能如图1所示。

图1变电设备仿真检修系统的主要功能

变电设备检修仿真系统采用多媒体、三维图像仿真,集图片、图像、图形、视频、文字等为一体,整个变压器动态装配过程均以3D形式投影在大屏幕上,逼真地再现变电站现场设备的动作过程和设备运行状态。

全文阅读

广东电网公司供电企业结构性缺员问题的研究

摘要:随着电网生产经营的一体化、集约化和精益化,供电企业结构性缺员问题日益凸显。对广东电网公司供电企业结构性缺员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基于人力资源管理整体优化与配置的措施,以求逐步有序解决结构性缺员问题。

关键词:供电企业;结构性缺员;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简介:彭杰(1978-),男,广东南海人,广东电网公司人力资源部,经济师。(广东 广州 510600)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125-02

由于历史与体制等原因,供电企业内部长期存在结构性缺员的问题。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缺员问题,成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为此就结构性缺员定义、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所需采取的对策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结构性缺员的定义

结构性缺员是指岗位需求与人员素质和数量不匹配的现象。结构性缺员是一种相对的短缺,是企业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阶段性问题,主要由于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数量需求与人力资源供给关系不平衡所造成的。

二、结构性缺员形成的原因分析

全文阅读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专业设置

目前机电工程系开设有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营销与服务、供用电技术、电子技术应用等四个专业。设高职、中职两个办学层次。

师资力量

机电工程系现有专业教师21名(不含公共基础课教师人数),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10人,副教授6人、工程师以上职称8人。本系90%以上的专业教师接受过省级、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电子专业教师江兵、李宝堂二人分别获有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技术。

办学条件

机电工程系建有汽车结构、汽车发动机拆装、汽车底盘拆装、汽车各部分功能电动示教演示、汽车整体检修、电子电工、维修电工、家电维修等8个实训室,各种实习实训用车辆20余台。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设备总价值500多万元。还先后与安康汉江、铁马等15家汽车修理企业和6家发电站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专业介绍

1、汽修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结束获得大(中)专学历证书,并可取得汽车维修中、高级工职业资格证、汽车驾驶证、计算机等级证等,具备汽车检测、维护、修理和汽车驾驶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