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工匠精神”

【摘要】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柱,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小觑。然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持续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本文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以瑞士成功的职业教育为典范,分析其中职教育的内涵:务实的理念与传统、就业规范化管理、渗透于各行各业的“工匠精神”。我们认为坚定执着、精益求精和开拓创新的瑞士 “工匠精神”对提高中职学生的工艺技术至关重要,是重塑我国工匠文化的助推器。

【关键词】中国职业教育 瑞士职业教育 工匠精神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及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劳动者的重任,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相对不足,政府及社会重视不够,办学环境和管理体制综合素质欠佳,此现状还很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不论是体制、规模,还是质量都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此外,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工匠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缺乏对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养,并未形成成熟的工匠文化,传统工匠的社会历史地位较低,现代科技时代工匠似乎远离我们而去。以上这些因素导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态势不稳定且相对落后,远不能适应培养数以万计高素质劳动者和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任务。

二、工匠精神的含义

在我国努力推动“中国制造”完成一场“品质革命”,确保中国经济迈向中高速、中高端的“中国智造”这一大背景下,2016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他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由此,“工匠精神”一词迅速流行开来,成为制造行业的热词。

工匠精神是一个可从多角度理解的范畴,其精髓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的职业理念,蕴含的是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精雕细琢和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体现的是严肃、严密、严谨,专心、细心、耐心,专业、敬业、精业的自我要求和自觉追求。工匠精神所涵括的师道精神、业创造精神、实践精神仍然是我们当今时代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也需要千千万万能工巧匠。缺乏工匠精神,被认为是现在和未来中国发展智慧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最大障碍。

三、瑞士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启示

全文阅读

工匠精神,不应止于“工匠”

工匠精神也是一种传统精神,并不止于制造业,更不止于工匠

狭义上来看,工匠精神是工匠对产品的精雕细琢、持之以恒;广义上来讲,则是人们对任何事都精益求精、勇于创新。

从浅来看,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一次革命。深究其里,重点却不仅在“工匠”,更在于“精神”。这种精神不能止于“工匠”,而当深植于各行各业,深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提起工匠精神,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起严谨的德国人。青岛原德国租界的下水道在高效率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零件需要更换,但当年的公司早已不复存在。青岛城建公司的员工四处寻觅配件公司,后来一家德国的相关企业给他们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应该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城建公司根据这个提示,果然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

一个“相关”企业,之所以能够推断出百年前的公司会在老化配件周围存放备用件,正是基于对严谨德国人“工匠精神”的信任。

然而,在德国,严谨的“工匠精神”并不止于制造业,它深植于每个德国人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位中国人到德国留学,几天后,中国人厨房四溢的香气馋坏了德国邻居,于是德国人拿着小本子前来讨教,中国人大显身手一番后,德国人还是摸不着头脑,追问着:“盐放多少克?油放多少克?水放多少毫升?”中国人瞠目结舌,无以作答。后来他到德国人的厨房去指点,发现厨房像个实验室,量杯、量筒一应俱全,还有厨具刀具井然排列,俨然一个“兵器库”。尽管这故事有些调侃的意味,但德国人的工匠精神植入之深,却也可见一斑。

回到中国,工匠精神也是一种传统精神,并不止于制造业,更不止于工匠。庖丁解牛如此,鲁班的传说同样如此。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襄阳供电公司的娄先义,在外线工这个最苦最累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由于立足岗位专注于技术改造,获得了十余项国家专利。

不论是古时的庖丁、鲁班,还是身边的娄先义,他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匠”,然而他们身上都有着精益求精与创新的工匠精神实质。

全文阅读

匠人匠心:传承工匠精神

如今,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

“要有工匠精神,从‘匠心’到‘匠魂’。”第一个提出“工匠精神”一词的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认为:“‘中国制造’熟能生巧了,就可以过渡到‘中国精造’。‘中国精造’稳定了,不怕没有‘中国创造’。千万不要让‘中国制造’还没有成熟就夭折了,路要一步一步走,手艺活儿是自动化的基础与前提。”

如今,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

武祥伦:确保品质,不打折扣

一张新鲜的驴皮变成一盒盒成品阿胶,需要99道大工序,300多道小工序,历时80多天,整个过程全部手工制作,一个环节出错就可能导致整锅阿胶报废―这就是宏济堂传承百年的“九提九炙”制胶工艺。

在机械化如此发达的今天,一丝不苟地遵循古法炮制手工阿胶,出胶率之低可想而知,通常3斤驴皮才能熬制1斤阿胶,但是,作为第三代技艺传承人的武祥伦和所有宏济堂人不忘“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百年堂训,始终坚持以诚信和质量为本,坚持手工熬胶,有效保证了阿胶的质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2016年8月,武祥伦被评为“匠心山东人”,这一殊荣不仅是对他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技艺的肯定,也是对他在传承基础上,进行技艺改进和创新的认可。武祥伦说,“我父辈把爷爷他们那代的技艺传承下来,又在实际生产中进行了改良,然后把所有技艺传给了我这一代,我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继续前行,让这项技艺越来越完善。”

“每一个工艺点想叫它提高一点,确实不容易,难,得下苦功夫。有时候为了提高一个点、改善一个工艺的某一部分,不是一个月两个月,有时候得半年以上,甚至一年,来回反反复复琢磨、做实验,才能成功。”虽然已经是手工阿胶厂厂长,但是武祥伦并没有就此停下精进钻研的脚步,他的敬业、创新和奉献精神,也代表着当代企业最需要的那份“工匠精神”。

全文阅读

塑造“新工匠精神”

“互联网+”时代,给大众生活带来了便利与机遇,但同时也给一些传统行业带来了冲击和威胁。在此背景下,如何与时俱进、更新“精神理念”,以应对激烈的时代竞争,变得格外重要。

随着国人漂洋过海到国外买电饭煲、马桶盖衍生出的“工匠精神”话题不断发酵,甚至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在强调“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那么,何谓工匠精神呢?工匠,指有工艺专长的匠人。工匠精神是指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基本内涵包括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等。工匠精神不是舶来品

如今一提到“工匠精神”,许多人言必称德国、日本制造的产品,或者瑞士的钟表等。其实,德国、日本等达到当今的制造与工艺水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1887年,英国人通过了侮辱性的新《商标法》,规定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标注“Madein Germany”,以此区分劣质的德国货和优质的英国货。日本也不例外。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在《日本造》一书里讲到一个细节:索尼创业早期,Madein Japan曾是差货的代名词,他们当时特地把这几个字印得特别小,直到美国海关说这些字小得都看不见了才被迫放大。

事实上,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春秋时期,技艺精湛的鲁班,“游刃有余”的庖丁,―直被视为工匠的典范。中国古代的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精美的产品一直代表着当时世界一流品质。

虽然中国很早就有过工匠精神,但由于过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重理p文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使得传统文化里“工匠”的地位很低,工匠精神很长一段时间被主流文化忽视。

中国游客赴日扫货,疯狂购买电饭煲的行为刺激了一大批国人,包括华为总裁任正非、小米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格力电器原董事长董明珠等中国企业家。

当今时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用户需求日益个性化,技术与产品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正在对传统的生产制造和组织方式等产生革命性影响,仅仅精益求精是远远不够的,工匠精神也需要与时俱进。互联网+时代呼唤“新工匠精神”!

除了传统的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把产品做到极致的基本内核之外,互联网+时代的新工匠精神的特征至少还应包括:创客精神、开放协作、迭代创新、又好又快。其中,创客精神是核心,开放协作是条件,迭代创新是方式,又好又快是目标。

全文阅读

工匠精神,民族魂

【摘 要】2016年3月“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正是这届政府的独具匠心之处,这是呼吁工匠精神回归的总动员。工匠精神追求的精雕细作,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以及它所代表的耐心、W、坚持、敬业、坚定、踏实的的精神内涵,正是我们个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都需要和必备的。工匠精神,民族之魂;任时代更迭,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关键词】工匠精神 品质力量 民族魂

2016年3月“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追求的精雕细作,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以及它所代表的耐心、专注、坚持、敬业、坚定、踏实的的精神内涵,是我们个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都需要和必备的。本文将围绕工匠精神的来源、内涵、缺失以及我们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等方面来探讨工匠精神对我们的重要性。

1 什么是“工匠精神”?它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长期以来,手工匠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将追求细节、追求完美与极致纳入自己的工作要求,他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这样的执着追求,便是工匠精神的来源。

工匠精神的内涵体现在四个方面:

(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验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全文阅读

理解工匠精神

时下正热议工匠精神,因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已进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同时也是因为我国目前的确非常缺乏工匠精神。这里的工匠精神应当是一个广义概念,不仅仅局限于制造业,他指的是工作者对作品精益求精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对服务业等来说也同样是需要的。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需要工匠精神,这是提升竞争实力的基础。然而在工匠精神的培育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深思。

什么是工匠精神?通常把它解释为一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敬业乐业的工作态度。然而精神只是人的认知的结果,一个人呈现出什么精神,和他的认知风格及认知水平密切相关。工匠精神的形成,需要的是一种基于物品的认知风格,以及对物品制作的兴趣。真正的工匠,他们可能不具备在纯粹符号层面理解复杂公式和原理的兴趣与能力,但他们对世界上的各种物品有着极大的兴趣,对物品之间的细微差异有着极大的辨识能力,能够在与物品的直接接触中凭借经验产生出奇妙的构想并制作出新的物品。只有在这种认知风格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对我国来说其实一点也不陌生,它渊远流长,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工匠史的国家,无数技艺精湛的工匠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世界惊叹的杰作,如四大发明、秦始皇兵马俑等等。有些作品至今还是世界之谜。那么,我国的工匠精神是如何逐渐丢失,甚至到了今天几乎殆尽的程度的?其原因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第一个原因是对西方科学文化的片面理解。这是认知的原因。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西方眼花缭乱的工业成就,使国人睁开了重新审视世界的眼睛。然而当我们在积极引进西方工业成就的同时,往往把这些成就简单地归结为西方自然科学的进步,却没有看到他的另一个重要维度,即技术。科学与技术本是一对孪生兄弟,只有在技术的支撑下,科学才可能真正造福于人类,就是科学研究本身也需要技术支持。但在这对关系中我们往往忘了后者。而技术中,也是既有理论的成分,也有工匠的成分,技术绝非科学简单应用的结果;技术中如果完全排除工匠因素,把产品的质量完全系于机器设备,那么这种工业就只能生产出常规水平的产品。我国目前的情况就是这样。比如许多制造企业竟然宣称:职校生的专业能力是完全不重要的,他们只要听话、能吃苦就行!德国如果也是这样看待技术工人的素质,那么他们就完全没有必要采取双元制模式。

对西方科学文化的这种片面理解,直接导致了我国科学主义的教育模式,从而在教育层面导致了工匠精神的逐渐丧失。这种科学主义的教育模式表现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科学课程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而且科学课程的教学,也往往只重公式演算,而不重实验操作和技术应用。伴随儿童成长过程的几乎全是文字、公式,他们极少有机会从事制作活动。这种教育模式导致了学生对具体物品兴趣的缺失,并阻碍了他们基于物品的认知能力的发育。他们的认知能力被牢牢地圈定在了与现实世界相割裂的文字和公式中。

第二个原因是企业运行模式。这是机制的原因。经过多次经融危机的冲击后,发达国家重新意识到了制造业的重要性;而通过对制造业发达国家的分析,人们重新意识到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我国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呼吁也正是基于这一大背景。然而在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上,我们似乎正在缘木求鱼。因为许多批评把问题的原因指向工匠,似乎是因为技术工人们缺乏工匠精神,才导致了我们产品质量的低下。这种批评对技术工人们来说是不公平的!

要知道今天的工匠已完全不是过去意义上的工匠。过去的工匠往往是独立业主,他们自己生产产品,同时也由自己拥有产品所带来的收益。这种生产模式容易激发工匠们的工匠精神,因为这是其立业之本。而今天的工匠只是企业的雇员,工匠精神能否形成,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有支持工匠精神的环境。比如,企业是否确立了追求高质量产品的战略?企业是否给具备精湛技能与精益求精精神的工匠提供了相匹配的劳动报酬?企业是否为技术工人提高技能水平、养成工匠精神提供了培训条件等等?当我们提出这一系列问题时,对多数企业来说其答案都是否定的。我们的许多企业还在执行低价格、低质量战略;他们宁愿因产品质量低造成许多损失,也不愿意通过提高员工待遇来降低这些损失;多数企业只关心招聘和使用什么样的人,而不关心如何培养人,内部根本没有建立技术工人技能获取与精神养成的培训体系。在这样一种企业运行模式中,工匠精神怎么可能养成?

因此,工匠精神的恢复必须从多个维度出发,设计综合的社会策略。

全文阅读

浪漫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火了!这几年,从日籍作家柳宗悦关于日本手工艺研究丛书被翻译、引进到国内,到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热播,再到“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社会各界开始对“工匠精神”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制造要走向高端,要实现供给侧改革,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似乎成了一种“神器”。然而,仔细想想,“工匠精神”似乎不是“对技能提升和品质追求死磕到底精神”那么简单。

“工”本是象形字,义指工匠的曲尺,后来指各种手工业者。我国上古时代的《尚书》把从事手工业的各种工奴统称为“百工”。春秋战国时,工商食官的格局打破,出现了私人手工业者,故《论语》中有“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说法。从《考工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的观点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工”在人们心中地位是比较高的:“取法乎天,取材于地,中间一竖有通天之意”。但此后受儒家思想影响,“工”的“三才”被抛弃“两才”,只剩下“人论”,悠悠三千年华夏文明,逐渐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耕读文化,“工”成为以手工技艺谋生的底层劳动人民。

《说文解字》中讲,“匠”的“匚”是口朝右可以装木工用具的方口箱子,而其中的“斤”是木工用的斧头,所以上古时代只有木工才称作“匠”,《庄子・徐无鬼》就有“匠石运斤成风”(“名叫石的木匠能像风一般用斧子”)的记述。此后,“匠”的意义不断泛化,逐步发展成为对徒手或者运用简单工具进行劳动,且有一定技艺工人的称谓,我国民间曾把靠手艺谋生的工匠统称为“九佬十八匠”。由此可见,尽管有词源上的差异,但“工”和“匠”是同义词,“工匠”即是手工业者的旧称。

那么,“工匠精神”从何而来呢?“精神”作为肯定性价值判断,其意在肯定古代工匠身上有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崇高品质。但是,从我国古代工匠生活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看,除了能在青史留名的个别“巨匠”(其实,他们大多已不再是工匠,更多的是设计者的身份),工匠们也只是一个依靠个体努力,掌握一门手工技艺,拿自己的劳动成果去赚取生活的底层劳动人民群体。他们日复一日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匠气”十足,他们身上如果有什么持之以恒追求卓越质量精神的话,也必然是生活所迫,因为没有合格的质量,对个体手工业者而言是无法卖出自己的产品,对匠户制下的官家匠人而言,可能面临着灭顶之灾。小农经济的生产者不可能有很强的产品规划和品牌意识,而在前现代社会的农耕文明中,熟人社会以及人身依附等关系也决定不负责任的生产注定不能持久下去。在耕读为本的传统农业社会,不可能传唱“工匠精神”的赞歌。

工业革命之后,随着手工劳动被机器大生产所取代,手工制造业渐渐变成了落后生产的代名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类即将进入后工业社会的今天,时代又赋予了手工制造以新的含义,工匠们被推上“神坛”,他们被赋予了一种品质,他们的“精神”开始熠熠生辉。盐野米松在《留住手艺》一书感慨,童年记忆里的工匠越来越少了,他们的作坊没有了,过分追求廉价和效率,让我们忘记了作为人的本来的幸福,工匠们磨炼自己的手艺,以天然的素材为对象,做出有性格、有体温的东西,这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他们人生的哲学。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工匠逐渐消失的遗憾,充斥着无限悲情的留恋,但是不可否认,这里面也饱含了后工业社会对农业社会“幸福的”工匠生活的浪漫主义臆想。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被赋予工匠身上精神品质,今天之所以会大放异彩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它暗合了后工业社会,或者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主流价值观,它是对工业社会的反思,是对农业文明的怀念。手工制造成为精良品质和卓尔不群的代名词,它迎合了人们对流水线上生产的标准化产品厌恶之后的个性消费需求;工匠们对产品细节的打磨、雕琢,被解读为一种生活哲学,“慢”成了是品质的象征,它满足了工业社会效率主义至上背景下人们对“慢生活”的一种渴望;工匠们工作世界与生活世界统一更让今天工业生产中“单向度的人”可望而不可即,工匠们的世界才是完整的人的世界,法天、法地,又天地合一。(作者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

全文阅读

重拾工匠精神

国家在全社会提倡工匠精神,恰逢其时,不仅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品牌优化,而且能培育积极和谐的社会文化。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工匠精神”一词首次登上政府工作报告,进入国家战略规划。

经济转型的要求

工匠精神在东西方文化中都不是一个新词。中国古代工匠精神集中体现在技艺的父子相传、师徒相继,春秋时期出现的“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以便检验产品质量,促使工匠们精益求精,提升器物质量。我们到长城旅游的时候可以看到砖石的工匠姓名。

在古希腊时代,赫费斯特是希腊神话中著名的锻治之神、工匠之神、火神,是十二主神之一,雕塑家、建筑师也属于工匠的范畴,他们留下许多精美的建筑、雕塑作品。在中世纪时代,欧洲的行会制度和专利保护制度保护并延续了工匠精神。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大学教育制度的完善,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工匠精神与大工业生产相融合,在科学上表现为理性精神,在技术上表现为工匠精神。因此意大利的奢饰品、瑞士的手表、德国的电子机械产品处于世界一流地位。这正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然而在中国,发端于传统技艺的工匠精神与现代工业文明碰撞过程中,一度不受重视。因为工匠地位低下、技艺保密、传男不传女等原因,导致许多技艺未能传承,也限制了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播、扩散。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但是工匠精神却没有同步发展。在初期,中国企业通过“三来一补”等贸易形式,出口原材料,进口半制成品组装加工,贴牌生产,模仿制造,没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被称为“山寨大国”。这与企业家追求 “短、平、快”的心态有关,深层次原因是当时的普遍性的消费水平。刚刚从物质匮乏状态摆脱出来的人们追求实用型的产品,我国加入WTO后,外贸需求旺盛,各种商品供不应求,企业生产首先满足消费者数量的需求,在产品品质、品牌价值和精致化生产不够重视。许多精致的产品不是中国企业造不出来,而是企业家没有耐心、不愿意劳神费力研发生产。

当前经济危机,外贸萎缩,传统产业供过于求,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家寻找蓝海市场,重拾工匠精神,培养专注敬业的生产者和企业家,精益求精,打造品牌,提升产品品质。这实际上是企业家理性选择的结果。国家适时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工匠精神,为企业的转型指出了道路。

全文阅读

呼唤工匠精神

真希望各行各业的人有一种对得起别人,对得起自己初愿的工匠精神,每一个工匠心中必有一张蓝图,一个良好的愿望,不是虚伪,不是欺骗,不是两面三刀,不是小人得志,不是小人伎俩。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警句、格言、箴言、悟道之语。即便你去任何一个村庄,佳节的时候,村民们大多会在门口两边挂上对联,写上横批。说白了,那对联透露的意思,往往反映出村民的心声,反映着他们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人们不同的境界和精神面貌。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光的流逝,我们渐渐地发现,我们的人生里,是否缺乏了一种珍贵的东西?那便是“工匠精神”。千万别误解了,不要以为工匠精神的灌输是叫你去当工人,当蓝领。工匠精神是唤醒我们,扯着你我他的袖子,呼唤我们兼备这份可贵的精神。

人们就业的时候,总喜欢请教一些前辈,希望他们能给予指导,点拨朦胧的心境。

某人要去机关了,去从事公务了。有些前辈会语重心长地叮嘱:少说多做,要听话,要沉得住气,做好领导交办的每一件事,不要随意发表太多个人见解。 插图/子祺

某人可能去研究机构,去高等院校,去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工作。知识分子中的前辈会说:要多读书,多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归纳,善于表达。千万别人云亦云,一定要有独立思考。

某人要去经商,从事商务活动。有经验的前辈会认为:要笑脸相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取舍,心思周密,下手稳、准、快。结交四方客,心中一杆秤。

青年人回家务农,老前辈会说:不必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安分守己,勤劳致富,守住青山绿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生一乐。

全文阅读

鞋匠马萨罗的“工匠精神”

这个矮矮胖胖、满头白发、面如弥勒的和善老头,不像鞋匠,倒像是个退休赋闲的巴黎老公务员,终日西装革履、优哉游哉地穿行于大街小巷,手里总是拎着个极其普通的塑料袋。

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手工鞋匠,严格来讲,是香奈儿公司的“御用”鞋匠。那不起眼的塑料袋中,就放着他为香奈儿制作的新款样鞋。每到各季时装会前的设计阶段,他就要天天这样,从自己的鞋店走到香奈儿公司,去向设计师交活。这条固定的线路他已经走了将近50年。

香奈儿的设计师卡尔总是让试衣模特穿着刚缝制好的新款服装,与他一起等待老鞋匠的到来。他要根据鞋子与服装的搭配效果当场决定怎么修改。卡尔对鞋子的细节要求极高,就连模特走台步时肩膀的高低,都要通过改动鞋子来调整。他要么随手描出简单的线条,要么直接拿笔在鞋子上勾勾画画。老鞋匠总能领会他的意图,并迅速地改好。但卡尔老是变来变去的,每个细节都不厌其烦地改了又改。而所有这些改动,都是为了让鞋子与服装达到最好的搭配效果。为此,一款鞋不知要改多少次,老鞋匠有时一天就得跑好几趟。但他从不抱怨,永远是满脸堆笑,一副幸福的样子。也许他非常享受与卡尔共同创造美的过程,也许他更陶醉于自己的手艺。当卡尔终于对改好的鞋子发出由衷的赞叹时,老头儿这才一脸骄傲地回到自己的店里。

其实那不是一间严格意义上的店面,因为它并不临街,而是位于和平大街的一幢公寓楼内。店门总是关着,门外只挂了块再普通不过的铜牌,上面简单地刻着“马萨罗手工鞋匠”几个字。你完全无法想象,香奈儿所有的样鞋都诞生在这儿。走进去你会发现,它更像是一间仓库,里面堆满了无数种鞋楦,让人觉得这儿可以为世界上的任何脚形定制出最合适的鞋子。此外,还有各种奇奇怪怪的面料,无论材质还是颜色,都丰富到令人无法想象。用老头儿的话说,他可以满足卡尔的任何要求,无论那念头有多么古怪。

现在你该明白他为什么能成为“御用”鞋匠了吧?大牌如香奈儿,竟与个人小店长期合作,看重的除了手艺之外,当然还有老鞋匠的专注与专一。不过,拥有古怪念头的不光是卡尔。老鞋匠从卡尔那里回来时,常会碰到有客人在等他,让他调整在这儿定制的鞋子。除了服务香奈儿之外,他的店也为普通客人定制鞋子。这既是一部分生意,又能丰富楦型、锤炼技艺。他的手艺来自家族传承,父亲教会了他如何根据脚形的细微差别来调整鞋款。大概就是由于这种能力,老鞋匠才被当年的可可・香奈儿相中,开始了两者长达半个世纪的合作。

老鞋匠的父亲曾告诉他,这门手艺只能手把手地教,凭借口耳相传,无法用文字纪录。马萨罗老头儿以平淡的语气说出了一句颇有震撼力的话:“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这句简单的话语中包含着真正的“工匠精神”。父亲在向他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与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手工匠人必须具备的特质。这种特质的培养,只能依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这是现代大工业的组织制度与操作流程所无法承载的。所以,言传身教才是精神传承的不二法门,它体现了旧时代师徒制度和家族传承的历史价值。

这些专属香奈儿品牌的工匠们是可可・香奈儿留给卡尔的最大财富,同时也是整个法国的社会财富。正是无数隐身于市井小店的普通工匠,构成了法国奢华工业的基石。

尊重工匠、尊崇手艺、承认价值,这是一种全社会的工匠精神,它依靠积累、源于传承,无法瞬间取得。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