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体育

公共体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浅谈公共体育课

摘 要:课程改革是现代公共体育的趋势,我国在这一国际大趋势的影响下,本着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本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应对未来挑战的目的,于上个世纪90年代全面拉开了课程改革的序幕。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改革;对策

教育部等部门在江苏扬州联合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扬州会议”,随后教育部颁布试行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由此拉开了高校体育改革的序幕。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其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改革的进程明显滞后于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公共体育课的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要求。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各高校对一、二年级学生的体育课程设置作了比较大的改革。一般都有普通课、基础课、选项课、综合课、保健课、专项提高课、体育理论课等多种类型,应该能全面满足学生的需要了,但在具体实践中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不明确

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一个学科群,应该充分发挥其综合的教育功能,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但目前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方面,还不够明确,没有真正把“健康第一”作为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二)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不强,学生的选择余地小

全文阅读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摘要:在体育公共服务概念与内涵的前提下,以文献资料法,将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以及体育机制、公共服务运营模式、和服务等进行归纳、分析与总结,阐述体育公共服务以及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发展现状和趋势。同时,学者们对运行体育公共服务进行创新性探索研究与理论构架,总结了我国学者在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集中研究的几个方面,并提出研究领域中尚未具体化的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分析。

关键词: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研究综述

1体育公共服务概念

“公共服务”一词源于社会学理论,公共服务即“国家需要别筹划的财政需要”“必须由政府来加以规范和控制的活动”。后来,政治学理论又发展了公共服务理论这一概念,认为“现代国家的公共服务职能,是基于社会契约的公共性理念上的公共活动,是通过提供物化形态的或者非物化形态的服务满足人的公共需要的过程”。然而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时代,对于公共服务存在不同角度的理解。随着“公共产品理论”在公共经济学中的兴起,有关公共服务的研究重心逐渐转向经济学领域。国内外关于公共服务概念的阐述多数基于经济学提到的“公共产品理论”。如,为了满足市民需要,政府向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服务行为的总称;是指依托社会公共设施或公共部门、公共资源的服务。公共服务依托的对象是公共需求或共同偏好的消费群体,是为满足公共需要所提供的物品。公共服务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同时是公共服务理论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也是学界从多个角度理解以及界定公共服务的基础。综上所述,公共服务的基础概念,即是由公共服务理论发展而来。而它的内涵,主要是从政府职能、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这3个不同的角度来界定和阐释的。

2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目前,以政府为主导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并且用以满足众多市民生活需求为目的,并能向众多市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制度以及一些公共体育产品和系统的称之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肖林鹏认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构成要素,可称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延伸。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政府运用行政资源,提供公众所需的公共体育。所以,我国公众的公共体育需求便决定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一些要素便包括:体育组织要素体育信息要素、体育资金要素、体育政策法规要素、体育指导要素、体育场地设施要素以及体育绩效评价要素。综述以上研究,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除了体育资金、产品和体育场地设施等实物性的东西外,还包含了体育政策、法规等其他无形的服务机制及制度。

3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提出来的。2008年3月,党的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贯彻十七大关于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从该方案可以了解到,加快政府体育服务职能的转变,以及提供高效、优质的体育公共服务业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十分重视的议题。体育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所提供的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业已纳入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议题之中。由上述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对策可以归纳为:(1)法律保证。政策的支持需要法律作为根本保障,才能使社会公众的体育权利得以公平实现。(2)利益协调。通过把握体育公共服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协调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3)评估多元化。转变以政府为主的传统供给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逐步完善体育公共服务评估与监督体系。

全文阅读

大学公共体育教育论文

1、当前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定位和目标上的缺失与分析

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定位与目标上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理论层,对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内涵认识模糊,视角不宽,定位与目标未完全到位。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属于学校体育的范畴,无论在目的、任务等方面必然要反映整个学校体育的共性。同时,大学在我国学校序列中居于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它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对社会、服务社会,在这种背景下,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就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在认识和把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特殊性中还有视角不宽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在微观层面就大学体育论大学体育,没有很好地把大学体育放在整个大学教育中来考量。第二,在实践层,课程定位和目标与中学体育雷同,知识体系的层次性不凸出。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既是一种延续,更是一种全面提升。很多人认为大学公共体育教育与中学体育教育有区别的比较集中反映在“课程结构与形式”中,这与大学体育课程实行学分制、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设置以及体育基础实施和教学条件的差异有关,但在“定位与目标”、“知识体系与要求”中认为大学公共体育教育与中学体育教育雷同的占多数。这说明体育教育在整个学校体育中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知识链,但这个知识链不是也不该是呈水平状延伸,而应该是呈台阶式上升。第三,在学生层,价值取向不和谐,持续健身动力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国家和社会对青年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尚未融入学生的思想,更没有转化为自身需要而成为持久的自觉行为;二是处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学生身体发育和健康状况总体上处在一个上升与稳定的时期,精力充沛,抵抗力相对较强,对健康虽然有认同感,但紧迫感与付诸行动的自觉性和推动力不够;三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手段难以反映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个性。理论认识上的模糊,导致定位与目标的模糊与偏差,这必然要影响到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只有从理论上准确认识和把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定位与目标,才能彰显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个性,并使之充满活力。

2、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定位与目标上的多维思考

2.1、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链中的特殊位置

定位总是针对某一对象在其所属的系统中的位置进行的,在系统中不同的部件或位置各有其目标的、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因而才有定位的必要,定位必须精细“测量”系统所赋予的特殊性要求来得出,而不是可以随意主观给定的。按照这三大核心内涵进行思考,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是整个学校体育教育链中的重要一环,否则学校体育教育链就不完整。同时,学校体育教育链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要与社会体育有机衔接。所以,只有准确把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位置,才能清晰勾画出它的目标。

2.2、定位与目标是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顶层设计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赋予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和任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大学三大任务之首的人才培养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应当内化为一种指导实践的理论,内化在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定位与目标中,通过定位与目标彰显大学公共体育教育,使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因此,定位与目标是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顶层设计。这种顶层设计既能正确处理人才培养中德智体美的关系,也能正确处理与社会体育和中学体育教育的层次关系,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和实践性。

2.3、大学定位与目标的多样性与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一致性

全文阅读

公共体育论文:农村公共体育的必要性综述

本文作者:张美玲工作单位:新乡学院体育系

体育教师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分析我们在河南省新乡市辖区内选取、调查了61个行政村,有学校的44个村共有体育教师52名(有的学校有2名以上体育教师).在调查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是否参与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中了解到,参与过的占21.4%,未参与过的占78.6%,究其原因,是行政村中的体育活动场所较少,能经常开展农村体育文化活动的行政村微乎其微.在调查是否愿意为农村体育提供无偿服务中了解到,有43.2%的体育教师表示愿意,有56.8%的体育教师表示不愿意,但有68.1%的体育教师表示愿意提供有偿服务;而不愿为农村公共体育提供服务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任务繁重、无时间、无经济效益和精神回报等.

体育教师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优势分析

可为农村公共体育提供专业化服务我国农村管理者多为行政干部,其中的体育专门人才少,缺乏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体育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具有开展体育竞赛、组织体育活动的丰富经验,他们是健身锻炼、康复咨询、指导群众体育活动的最佳人选,因此,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可为农村公共体育提供专业化服务.缓解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指导人员紧缺的矛盾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指导员人数少,专业水平偏低,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如果能吸引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可有效缓解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指导人员紧缺的矛盾.促进农村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和谐发展农村体育发展对学校体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师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可以不断了解农村体育状况,研究出现的问题,指导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同时,又可在农村体育活动中运用和传播学校体育竞赛的方法和新的健身方式,促进农村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和谐发展.丰富农村体育活动内容体育教师通过在校学习和就业后的在职培训,掌握了多项运动技能,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以及趣味性强的体育竞赛活动,吸引广大农民参与健康、文明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锻炼身体,增进健康,满足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体育教师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可行性

实行体育教师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政策行政部门应根据农村体育特点和体育教师工作特征,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积极有效的保障机制,鼓励和引导体育教师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5].可聘请体育教师作为兼职体育指导员,指导农民开展科学健身活动,传播健康知识;可吸引体育教师加入体育志愿者协会,为农村开展公共体育活动提供技术指导和运动竞赛服务.利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展农民体育活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投资的增加,改善了农村中小学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各学校配有简单的基本体育设施[5].如果在特定时间内为农民开放这些体育场地、设施,既提高了其使用率,解决了农村公共体育活动体育场地短缺问题,也满足了农民体育健身需求,还可以充分发挥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作用.但这需要乡镇、村干部与当地学校协商达成协议.强化学校体育功能学生是学校体育的教学对象,也是家庭中的成员,体育教师可利用体育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给学生传授体育运动技能和体育健康知识,使其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通过学生带动家庭其他成员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为家人提供体育服务,以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利用节假日为农村公共体育提供服务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大多从小就生活在农村,他们是农村体育发展的见证者,也有责任和义务为农村体育发展作贡献.教师有法定的节假日,如寒暑假、双休日等,可以抽出一定时间为乡亲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带领村民锻炼身体,积极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工作.

加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工作,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是优化、壮大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队伍,进一步深化农村体育服务的关键.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工作是可行的,它有助于推动农村公共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全文阅读

公共性视域下公共体育研究

1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现状及问题

在目前体育领域的公共服务研究中对于“公共体育服务”和“体育公共服务”这两个概念在认识上存在争议[1-2]、在使用中存在混乱[1],所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和“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概念分别存在于不同的研究之中,但是就其研究对象而言都基本一致.通过对文化、教育、卫生领域公共服务相关概念使用情况的考查,本文认为在体育领域使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可以与其它领域保持统一,因此采用“公共体育服务”这一概念(本文在引用文献时为尊重作者原意仍保留“体育公共服务”概念的使用),也相应的使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概念.郇昌店[3]将国内目前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含义的研究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将公共体育服务体育视为各要素的综合.如肖林鹏等[4]认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即由满足公共体育需求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由核心类、支持类和保障类等三个层面和体育活动、体育组织、体育场地设施、体育信息、体育指导、体育资金、体育政策法规、体育监督反馈和体育绩效评价等九个要素构成.李静[5]所构建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由公共体育政策法规、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体育组织结构和人才、公共体育服务的主体、公共体育服务的方式和公共体育服务经费等部分组成.另一类是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分成多个系统.如王才兴等[6]认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满足市民的基本体育生活需求为目的的、向市民提供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包括:体育公共服务主体;体育公共服务设施;体育公共服务平台;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体育公共服务信息;体育公共服务便利、体育遗产保护;体育公共服务机制;体育公共绩效评估以及体育公共服务的资金、人才、政策法规保障体系等方面内容.关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要素综合说、系统综合说,或者是结合要素和系统的广义、狭义说[4],笔者认为评价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否合理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必须要符合一个“体系”的基本要求.体系是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7].组成体系的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一个整体并共同执行某种功能,这种体系的功能由各组成部分所支撑同时又不单独为各组成部分所拥有.因此构成一个体系至少应当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有两个以上的组成部分;二是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具有一定结构;三是各组成部分都具有相对独立和特定的功能;四是该体系具有各组成部分所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如果以“体系”的标准对已有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目前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较为随意,同时存在着体系组成各部分功能重叠以及体系总体功能模糊的问题.

2公共性视域下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在拙作《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研究》中,已然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进行了充分讨论,认为公共性是公共体育服务的本质特征,公共性是供给主体的理念指引、公共性是供给目标的价值标准、公共性是供给客体的实现基础以及公共性是供给内容的约束条件,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认识促进了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认识,在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认识基础之上,在公共性视域下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展开新的认识.

2.1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公共性表征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公共性表征的基础是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决定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公共性.在明确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基础之上,才能够深入地把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公共性.首先,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是具有公益性的组织或者个人,供给主体以公益性作为其进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进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准入标准,因此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会为私欲和私利所主导.其次,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目标是广大社会成员符合公共性价值的公共体育需求,这种符合公共性价值的公共体育需求能够最大限度地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渠道之中得到传送,而不会仅仅屈就于部分社会群体的需要.再次,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客体是广大的社会成员,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每个人都得到平等的对待,以人为本在其中的含义是以每个社会成员为本而并不是以部分人为本.最后,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内容应当满足公共需要并带来公共收益,因此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供给与需要之间实现地是一种动态的均衡,能够通过供给与需要的良性互动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公共性表征得以明确之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目标即可确定为保障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公共性.

2.2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目标———保障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

围绕公共体育服务所建立起来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从其表面来看公共体育服务是其核心,确实从表面来看如果离开了公共体育服务那么也就不再需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但是就其实质或者从现实来看通常情况下离开了“公共性”的“公共体育服务”固然存在,但已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公共体育服务了.现实之中出离“公共性”的“公共体育服务”屡见不鲜,各地花费巨额资金兴建了大量的处于闲置状态的体育场馆,而老百姓的锻炼场地却得不到保证,彩票公益金所获得的体育发展资金被用于各类赛事,但是社会成员能够参与的非常之少.正是出于对公共体育服务“公共性”缺失的担心,因此提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目标在于保障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首先保障的是供给主体供给的公益性.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体育职能部门受制于行政绩效考核的约束,对于可以用金牌和名次衡量的竞技体育投入过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应当调节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发展失衡的结构,保证供给主体在进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时所应当秉持的公益性.其次保障的是公共体育需求能够得到正确的表达并能够得到流畅的传递与反馈.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应当保障公共体育需求能够通过良性、顺畅的渠道加以表达并得到上层的重视和采纳,公共体育需求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开端,只有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才能够使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不发生偏差.再次保障的是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对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对于公共体育供给对象的保障可以通过强制性的法律和法规途径,也可以是日常性质的规定和措施,但是都体现了对于公民体育权利和广大社会大众获得公共体育服务的保障.最后保障的是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内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对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内容、供给水平、供给标准都应当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既要防止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不足也要防止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过度.

全文阅读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

1调查结果与分析

1.1体育政策法规要素株洲市全面贯彻实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制订了《株洲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体育篇》。在《株洲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树立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制订了打造株洲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职工体育、社区体育和具有炎帝文化特色的农民体育品牌,推动全市人民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力争全市体育人口达到50%,保障体育经费的总目标;确定了加大体育宣传力度,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培育壮大体育产业的主要任务。2012年底,株洲市体育局成立了全面健身工作计划制定小组,为推动全民健身工作的实施,制定了《株洲市全民健身工作章程》和《株洲市体育总会章程》。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政府贯彻执行了我国的体育法律、法规;二是依据株洲市经济状况及地方特色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保证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

1.2体育经费要素株洲市全面健身经费来源有三个渠道:一是财政拨款。株洲市坚持全民健身的“三纳入”工作,即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器材的购买和体育活动开展的经费纳入到市财政的预算。如2010年,在株洲市的沿江风光带建成了初具规模的人行步道、自行车道、标准篮球场、室外健身路径,这些场地的建设和体育器材的购买投资达1900万元。二是体育彩票。2012年,株洲市发行体育彩票约2个亿,其中百分之一为公益金,用于五县四区群体活动经费、全市群众职工各项体育活动及会议、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各协会群体活动等。三是社会赞助和自筹经费。单项体育协会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社会赞助和自筹资金。如株洲市广场舞的比赛由三一歌雅郡赞助10万元,《自行车协会》的台湾环岛游以自筹经费的方式,每个参与者出资一万多元。调查结果表明:一是全民健身经费来源以政府投入为主;二是经费主要投入到场地设施的建设;三是株洲市全民健身活动的保障经费人均将近6元,比我国东部地区中小城市经费较少。主要原因是株洲市与我国东部的中小城镇相比,经济欠发达,社会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1.3体育场地、设施要素株洲市共有体育场地1319个。其中,体育馆15座,运动场204个,游泳池17个,各种训练房1252个,人均体育公共用地面积达到1.1769平方米。十二五期间,加大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使有条件的社区建成1个公用篮球场、1条健身路径和1个室内健身场所;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村为重点对象,建设了篮球场、乒乓球台等经济适用的健身设施,确保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篮球场。2015年,力争人均体育公共用地面积达到1.30平方米2011年,在株洲市茶陵县和荷塘区兴建了农民健身广场各一个,完成35个行政村的配置任务。2012年,在全市建设全民健身广场2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20套,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0套。株洲市所有的大学、中专、职业学校的部分体育场地,在早晚两个时间段对外开放,15.8%的中学部分体育场地定时定点对外开放,小学的体育场地不对外开放。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体育场地少,体育设施不足;二是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因投资大,收益小,所以以政府投入为主,非政府组织、非盈利组织和第三部门的参与少;三是学校场地对外开放力度不大。

1.4体育活动开展要素2011年以来,株洲市体育局组织、协办、参赛各项全民健身活动70多个。如:2011年举办了第四届市大众体育运动会,2012年的株洲市风筝文化节、航模表演大赛、“两型看株洲、健步神农户”市直机关健步行竞赛活动,2013年举办的第十二届运动会等等。打造了万人广场舞、万人自行车赛和环城跑等具有株洲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据统计,2012年参与各项群众体育竞赛的人数超过12万人次。株洲市的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指出:2015年,力争使株洲市体育人口达到50%,其中城区达到70%。届时,株洲市将超过全国体育人口平均水平,即:32%。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领导带头参加体育活动,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二是株洲市民参与群众体育活动的手段多样,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三是随着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人口快速增长。

1.5国民体质监测株洲市没有专门性的体质监测点。但2005年、2010年的国民体质监测株洲作为湖南省的三个样本城市之一,参与了全国国民体质测试,对3-69岁的公民进行了体质测试。调查表明:一是株洲市由于经费、人力、场地不足等原因,没有开设专门的国民体质测试点;二是由于大部分市民没有进行体质监测,他们没有运动处方,参与体育锻炼针对性不强。

1.6体育社团组织要素在株洲市民政局注册,体育局登记的各项体育协会、俱乐部有41个。株洲市不仅拥有传统项目协会如:自行车协会、乒乓球协会、武术协会、羽毛球协会、高尔夫球协会,还有新兴项目协会如广场舞协会、排舞协会、轮滑协会、民间龙舟龙灯协会、风筝协会、气排球协会、桥牌俱乐部等。其中,自行车单项协会规模2万人,广场舞协会上万人,场地上千个场地,乒乓球协会规模2千人。还有部分协会得到了政府和一些单位的资助,如:武术协会每年有政府下拨的扶植费5万元,有专门的办公室;象棋协会有国税局、601厂资助。大部分体育社团组织没有自己的体育场地,它们采用付费租赁的方式获得体育公共场馆的使用权。株洲市体育社团组织完善,每个协会建立了党支部。调查结果表明:一是体育协会多,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人们的体育需求;二是场地设施是制约各体育协会发展的瓶颈。株洲市有两大协会分别是自行车协会和广场舞协会。自行车协会快速发展的原因是:首先,2007年株洲市为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改造了道路,满足了自行车爱好者们的场地需求;其次,株洲市拥有全国第一家自行车租赁系统,政府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目前在株洲市主次干道、居民区、公园景区有1000个自行车租赁点,20000辆车为广大市民提供3小时内免费的服务,因此,株洲市交通公共服务满足了自行车爱好者的器材需求。广场舞发展迅速的原因是广场舞对场地和器材要求低,一块空地、一套音响设备就能组织广场舞活动。另外,部分协会因受到场地设施的制约,社团发展较慢,如:网球协会。

1.7体育信息要素株洲市体育信息的途径主要通过《株洲市体育局门户网站》、《株洲市政府网》等网络媒体;株洲市电视台的新闻频道,株洲市电台的交通频道;《株洲晚报》、《潇湘晨报》等纸质媒体。株洲市体育局门户网站的信息反馈内容包括:部门文件、法律法规、惠民政策、政策解读、规划计划、资金信息和行政权力几个栏目。部门文件了《中国体育彩票全民健身工程管理暂行规定》、《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评定办法》等,在法律法规一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株洲市体育局行政执法依据》、《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政策解读中了《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文件。除此之外,在全民健身日,各小区用宣传栏传播体育知识。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体育局在信息公开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体育比赛新闻及时,信息的途径多,且较全面;二是其门户网站上的相关政策信息时效性不强,大部分是2000年以前的信息;三是没有与其所管辖的县、区体育局网站进行链接。

全文阅读

公共体育素质教育论文

一、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体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

合理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改善大脑的机能状态,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有效地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为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打下良好的基础。

2.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体育运动中优美的动作、高难度的技巧、多变的队形等,在一定时间、空间上使健、力、美和谐统一,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运动之美,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姿势,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爱好,可以使大学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一名优秀的大学体育教师,应该认清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把公共体育课教学作为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充分利用特有的方式,把素质教育直接融入体育教学之中,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学生的现状分析

1.重学分、轻实践。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是只注重体育课考试内容的学习,为了挣学分,“只要不挂科就好了”,而忽视体育课内容的锻炼、实践和应用。表现在一些学生为了拿到“高绩点”,在练习时只强调考试内容,对老师教授的介绍内容和普及内容置之不理;另外一些学生提前“考察”到哪些项目容易及格、不会太累,在选课的时候就报哪个项目。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对体育的重要性及体育锻炼的目的、方法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使得自我锻炼能力低下,导致他们轻视体育课,漠视体育锻炼。

全文阅读

公共体育科学发展路径

一、公共体育特性分析

(一)公共性顾名思义,“公共”主要是相对于“私人”而言,不同学科领域,公共的概念不同,但其“核心是对于共同体公共性质的探讨,具体表现为对公共领域中的公共事物所持有的理性态度和价值观念”[1]。作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公共体育,其公共性主要是指在政府的主导下建设的服务产品可供公众有偿或无偿使用的特性,主要目的在于满足公众对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尽管体育项目具有一定的天然的公共属性,但随着公众对体育事业发展要求的提高和不同的选择,公共体育具有更多难以天然满足的现实样态,需要政府提供针对性的公共服务。为此,公共体育的公共性虽具有天然的公共性,但更显现出政府主导的公共干预性、建设性、发展性。就主体而言,政府及其行政管理部门主导着公共体育发展,担当起体育职能管理、场馆建设、赛事服务、体育宣传等角色。近年来,大量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和服务型企业也加盟其中,局部承担起参与主体的职能。在客体方面,公共体育的服务对象自然是有体育需求的社会公众,没有公众的参与和需求,公众体育也就失去了生存之基。就内容而言,包括所有主体为客体提供的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二)服务性这一特性并非源自公共体育产生与发展之初,而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体育真正成为文化产业和公众的内在需求之时,在政府的主导下逐步积淀生成。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体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当下,伴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逐步加快和完善,政府职能向公共体育延伸并切实承担了各项服务职能。围绕公共体育的服务属性和发展目标定位,有研究者认为,它是“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体育需求为目的,着眼于提供市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既给市民提供体育文化享受,也提供并保障社会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体育环境与条件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为的总称”[2]。由此所确立的公共体育服务性职能,更多地表现为政府职能的延伸。如在建设投入方面,政府最基础性工作是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公众体育需求等,加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如体育公园、体育场馆、体育设施等;在共享机制建设方面,政府要尽可能实现体育设施、资源和平台共享,承担信息服务工作,推动终身体育观念养成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在社会体育组织管理方面,政府需要规划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制定并执行体育政策法规,搭建体育项目比赛平台,加强体育团体建设和监管等。(三)均等化当前我国正在稳步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不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而且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受到重视。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不协调状况迫切需要改变。“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不同阶层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3]。公共体育作为社会公众的基础性事业不再局限于城市和专业化发展格局,均等化逐步为公众了解、重视,也成为健全公共体育事业不可或缺的要件。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明确要求以保障公民享有基本体育权益为主要目的、以体育均等化服务为主要特征、以公共体育资源为主要支撑。唯此,方能构建起全民健身的平衡机制,真正为公众提供无差别、均等化的体育服务。从实践层面分析,政府职能部门必须紧扣均等化这一公共体育服务基本功能,深化体育事业改革,使公共体育成为实现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进而深化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提高社会使用效率,促进体育资源集约化发展,提升公共体育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建设社会和谐中的贡献率。(四)市场化公共体育事业作为公众性事业,日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高度重视。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国家正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育事业不再为政府“包办”,而是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走向了市场。如何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成为助推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举措。与之相策应,体育商品生产实现了企业运作,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再完全由政府买单,企业、非政府团体、个人也可参与建设。公众积极参与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购买体育器材,观看体育比赛,参加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消费主体的力量逐步释放。公共体育公共性和服务性特征,依然是以体育市场化为前提和基础。公共体育的生产性和消费性始终是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属性。综观公共体育的内在特性可以发现,公共体育既是“一个能够不断为全国人民改善体育健身的环境和条件,有效地支持全国人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事业”[4]而具有公共性、服务型、均等化等特性,又具有鲜明的市场化生产与消费特征,积极参与着市场竞争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体育文化产业。这必然要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社会考验和市场选择。

二、当前公共体育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驱动和政府对体育事业的积极推动下,我国不仅一跃成为世界体育强国,而且实现了公共体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全民健身和满足公众体育需求打下了良好的软硬件基础。然而,我国毕竟是人口大国,城乡、区域体育事业发展极不平衡,仍存在着诸多复杂问题,面临着许多不可回避的挑战。(一)公共体育发展取得的基础性成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稳步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显著成就。伴随经济稳健发展,公共体育事业也同样步入了市场化发展的快车道。围绕体育产品生产这一重要环节,国家和市场的职能更为清晰,体育产品生产和消费完全走向市场化;体育设施建设采取招投标方式,积极引入社会企业参与融资建设,极大地节约了政府投入成本,活跃了体育文化市场;体育比赛宣传推广、服务市场化、经营多元化得到有效探索。系列市场化改革与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此外,我国各级政府为全面适应体育市场化发展,深化体育机构改革,管理与经营逐步分开,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吸引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参与到公共体育建设中,各项事业相对规范运行。在公共体育硬件与软件建设上更是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一大批世界性著名体育场馆拔地而起,为北京奥运会建设的鸟巢、水立方最为典型;大部分一线、二线城市都有规模性的体育场馆,如上海体育馆、苏州体育中心等,能够承担起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三线城市同样具备举办适度规模赛事的能力和条件;很多社区配置了相应的公共体育活动场地和设备,大部分场馆更是对公众开放,公众充分享有体育运动条件和权利。我国正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一大批世界性体育人才脱颖而出,全民体育的氛围更加浓厚,体育文化得到科学弘扬和传递,公众的体育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随着科技的发展,公共体育信息化服务取得了跨越式进展,体育信息资源丰富,传播便捷迅速,影响力广泛,体育资源共享格局初步形成。(二)公共体育发展现状堪忧首先,区域性公共体育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改革开放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政府把有限的财政投入到了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由此东部地区迅速崛起,中西部地区则呈递减态势,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直接依靠国家政策和政府投资的公共体育事业,同样呈现出东中西部发展极不平衡现象。特别是体育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众的体育综合素质呈现出显著差异。其次,就城乡二元结构而言,公共体育也呈现出鲜明的巨大反差。与城市相比,农村中的体育设施明显不健全,体育政策、资金支持十分缺乏,农民的体育素质显著偏低,农村体育人才和队伍建设极不合理,城乡之间的公共体育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再次,公共体育市场化结构尚不合理,“政府控制大量资源,形成垄断供给”[5],市场介入效果并不太明显,直接影响着市场对体育竞技的优胜劣汰和体育人才培养。由政府主导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人本理念的追求、公众对体育的诉求以及各类体育赛事的要求等尚没有做到精细化、便捷化服务,服务政策仍需建立健全,服务渠道仍需多元化、畅通化,服务内容仍需多样化、大众化,服务均等化更显不足。(三)公共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公共体育作为动态发展的基础型事业,在今后的改革与发展中不仅需要正视不容乐观的现状,而且要积极面对随时而来的各种挑战。首先是管理上的挑战。不少公共体育场馆仍是体育局下属的事业单位,并没有剥离,实行社会化、企业化管理,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体育场馆管理机制传统老化,投入成本大,仍需要依托政府财政补助来维修保养,成本控制仍需加强。“政府如何从机制调整上,以最灵活的方式、最低的成本,突破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实现管理与市场化选择的协调发展己成为当前体育体制改革中的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6]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挑战。一方面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要随着经济增长、人口变化、环境条件、信息化水平等因素而不断增加投入,在满足城市公共体育需求上深下功夫;另一方面政府要转变观念,集中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加大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体育综合素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最后是经营发展上的挑战。当前公共体育市场化发展仍是粗放型发展格局,尚有许多公共体育设施没有推行市场竞争和管理模式,向公众有偿和无偿开放力度仍然不够,经营自仍没有完全下放,政府的财政包袱依然比较重,集约化管理和人本化服务迫在眉睫。

三、现代社会与公共体育发展的相互需求

尽管我国公共体育事业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发展公共体育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民生效应是不容忽视的。当前在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和体育文化产业迅速崛起的良好环境下,公共体育更以巨大的物质、精神、文化价值为各视域所青睐。(一)社会与公共体育的相互需求当前社会,和平、稳定、发展是世界的主流。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优越的社会形态为公众多元化的需求提供了稳定基础。公众体育作为社会事业的基础性内容,能够为公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营养,能够增进社会系统间的体育文化交流,能够发展并优化人文体育环境。公共体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能够增强公众的身心素质,坚定公众毅力,甚而帮助缓解医疗压力,提升全民综合素质,打造体育强国,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没有公共体育的健康发展,整个社会将会呈现出病态症状,最终导致社会发展的失衡,影响经济、文化、政治的科学发展。(二)市场与公共体育的相互促进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公共体育占据其中重要份额。延续体育市场化发展路径,是我国深化体育事业改革的关键步骤。步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需要通过公共体育来扩大体育产品市场供应和需求,激发公众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来拉动建筑、钢铁、文化、器械等相关行业经济增长,呈现共同发展的形态;需要公共体育增强就业、发展产业、增进实业,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此外,公共体育需要市场来磨砺竞争意识和能力,逐步建立健全市场经济发展机制;需要市场来调配体育资源配置,优化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公共体育的最大化;需要市场消费来不断丰富体育产品样式,为体育竞赛、体育文化交流奠定坚实的经济后盾。(三)政府与公共体育的相互支撑发展公共体育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对政府而言,公共体育建设能够深化行政改革,优化政府职能,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实现集约化经营管理;能够摆脱行政干扰,实现自主经营,自立自强;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改善民生;能够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体育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促进体育文化交流,增进世界体育文化融合,为外交搭建平台,营造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对公共体育而言,政府能够以强大的政策扶持、财政支持、方向引导、媒体宣传,把公共体育做大做强,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能够扭转公共体育区域分布不均衡和结构不合理的困局,调整城乡二元结构,为公共体育均等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能够逐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机制,加强服务管理,实现科学发展。(四)公众与公共体育的相互吸引公众与公共体育存在天然的相互需求属性。相对公众而言,发展公共体育能够不断丰富公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娱乐方法,提高体育技能,增强体育文化素养;能够在日常体育锻炼中协调生理、心理机能,推动身心的协调发展;能够为公众搭建体育文化交流平台,在体育切磋中相互学习,增进了解;能够不断协调工作、生活、情感的强度和矛盾,帮助身心恢复正常状态。相对公共体育而言,公众是体育产品的最大需求者、消费者,能够直接影响着区域性公共体育发展水平;能够实现公共体育应有的使用和特定价值,发挥最大功能;能够不断拓宽公共体育内涵,创造出更多体育产品,开展更丰富的体育活动,弘扬和发展体育文化,真正推动公共体育事业向纵深发展。显然,社会、经济、政府、公众与公共体育之间相互存在着密不可分的需求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交织发展。当公共体育现状不容乐观,面临复杂局面和挑战时,各界应综合把握其内在特性规律,科学正视,积极应对,方能实现各关联体的协调发展。

四、推进公共体育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鉴于公共体育的服务性、公共性、均等化、市场化特性,要着力调整并优化公共体育发展和公众需求增长的内在关系,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一)深化政府职能改革,为公共体育发展提供环境保障政府为公共体育“松绑”,“应在认真领会党和国家关于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基础上,立足区域的实际,制定本地区公共体育服务构建的多元化政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等。”[7]政府应理清体育事业单位改革思路,制定详细的改革方案,对公益性强、不适宜面向市场的体育场馆应保留事业单位性质,建立健全人事、财务、管理、保障制度,大力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对具有充足市场潜力的事业单位,应着力企业化,努力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同时要加强监管,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政府要不断吸纳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参与公共体育建设,丰富公共体育服务主体,开创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共同经营、服务格局;要建立健全公共体育企事业单位管理机制,完善管理结构,转变管理职能,着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要增强宏观调控意识和能力,多措并举,大力扶持中西部、农村公共体育建设,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公共体育均等化目标。(二)全面完善市场机制,为公共体育产业化发展提供动力机制政府要为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开道”。必须认识到“由于体制及政策,社会组织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作用尚不能充分发挥”[8],而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推动部分公共体育产业市场化的主要目的是搞活体育文化产业,减轻政府负担,把主要财政集中在管理和服务上,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为此值得强调的是,完善公共体育市场机制,首先必须明确政府在公共体育产业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产业化并不代表政府的消融和完全市场化,而是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政府的主导地位虽不可动摇,但不能搞垄断,应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完善体育产业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价格杠杆作用。这要求,市场化的体育产业要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在公平、公正的市场氛围中提高体育产品质量,改善服务结构,优化产品价格;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监管的双重管理作用,确保公共体育产业运行合法、合理,健康发展;要兼具公共体育的公众性和服务性,确保价格、质量、产品类型等符合公众要求,着力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可在一定范围引入价格听证制度;要创新经营和管理方式,拓展服务外包、服务购买、志愿服务多种渠道,促进社会资源与公共体育服务的融合。(三)完善服务体系,为满足公共体育需求提供配套条件政府强化体育管理职能的关键在于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必须着力探索体育公众性、服务性、均等化的发展道路,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和指导、参与主体多元互动、体育资源协同供给的公共体育配套保障系统。此系统包含多个子系统,子系统在各自发挥功能的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服务大系统。由此将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分为环境系统、服务供给系统、需求系统最为关键。政府应坚持环境优化政府化、服务供给企业化和社会化、需求公众化,建立健全协调服务机制,厘清服务思路和管理关系,充分保障社会、企业、个人权益。应强化构建服务系统意识和能力,打造层次多样、主体多元的服务供给系统。政府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培育体育公共服务市场调节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的多元建设机制,打通各类民间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障碍,从而通过多元化主体供给,全面满足公众的体育需求。综上而论,现代社会公共体育发展前景广阔,但道路曲折,仅凭上述学理与方法论探讨很难彻底解决公共体育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仍需要学界深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公共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更丰富的、可操作性的路径选择。

全文阅读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论文

1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潜在变量的选取

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包括描述潜在变量之间关系的结构模型和基于准确把握潜在变量内涵的可直接测量的测量模型[2]。本文潜在变量的选取主要借鉴当前公共管理领域公众满意度测评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居民是否满意为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需要考虑到社区的居住条件、居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家庭结构等因素。本文的公众期望是指个体在接受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之前,根据以往的经验对此服务的过程和结果的一种预期,这一预期是希望需求得以满足、获得满意期望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希望社区体育所提供的服务是理想的、称心如意的[3]。公众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期望值。鉴于此,把“公众预期”作为一个潜在变量。感知质量是公众按自己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状况和享用目的,结合一些由正式途径和非正式途径获得的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相关的信息,对当前所享有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做出的评价。因为公众做出这一评价时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感觉以及分析所了解的并没有被量化的信息来判断的,所以,这种评价是主观的、抽象的、不全面的。鉴于此,为了能够更为准确的测量,本文进一步将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构成要素、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方式、公众参与和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获取途径四个因素作为影响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感知质量的关键因素,并将其作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感知质量的前因变量。价值是个性化的、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个体对同一服务所感知到的价值是不同的。感知价值包含了“给定价格下对质量的感受”和“给定质量下对价格的感受”两个可测变量[4]。在本研究中指公众在享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时同以往所享用过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质量进行对比(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成熟深度)和公众在享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时同其他社区的体育公共服务质量进行对比(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成熟广度)两个方面。公众满意是以公众感受为评价标准的概念,公众满意的程度取决于公众接受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后的感知与公众在接受该服务之前的期望相比较后的体验,是期望和事后感知相比较的结果,而不是感知本身,对于一个评价对象,不同的评价者由于对评价对象有不同的期望而产生不同的满意度分值。社区形象是建立在享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基础之上的,是公众享用社区所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之后对该社区的看法。也可以理解为公众对社区所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满足其需求程度及服务态度、水平的态度。本研究中主要以公众日常监督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来体现,反映公众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认同感和信任度。我国城市社区一般是以街道行政机构为责任主体来进行划分的。目前,我国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是一种以街道及其行政组织为主要运行主体,以行政手段为运行方式的垄断性活动。之所以说是垄断性活动,是因为社区为居民提供的服务是居民不能够通过其他途径所得到的,也不能够跨区获得,可以说社区服务是没有竞争者的“独家经营”,因此公众对所在社区的体育服务的忠诚度和信任度并不能很明显的表现出来,鉴于此,本文将公众信任作为一个潜在变量。

2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可测变量的选取

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中的潜在变量是不能够直接测量的,必须选择一些可测量的变量来度量这些潜在变量,这就是建立指标体系的过程。对于可测变量的选择是建立在准确把握潜在变量内涵和测量过程中可操作性的难易程度的基础上进行的[5]。期望是指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对事物提前勾画出一种标准,并在一定时间里希望达到这种标准的一种心理活动。根据期望一词的定义和经典的顾客满意度模型选取公众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可靠性期望、整体期望及个性化需求期望三个可测因子组成该潜在变量。前文我们已经将这一潜在变量划分为四个潜在变量———社区体育服务构成要素、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方式、公众参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获取途径来进行描述,下面分别对该四个潜在变量的可测变量进行选取。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实施过程的构成要素划分的角度来看,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构成要素的可测变量可选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内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队伍、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机构四个因子。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方式在本文主要是指在开展体育公共服务时组织、管理、推进活动的运行机制和社区对公众所提出的服务需求响应的效率,因此选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和“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响应效率”两个因子作为该潜在变量的可测因子。城市社区体育开展和发展的意义和动力主要在于公众参与,怎样让公众自愿、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是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工作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公众参与的意愿、参与的形式、参与的效果等都应该考虑在内,鉴于此,本文选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与公众的交互性”“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个性化程度”“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提供公众参与的完善程度”三个因子来测量该潜在变量。一些调研报告显示,居民对一些社区服务的需求很高,比如医疗保健、家政服务、就业辅导等,但却对其使用程度并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可能就是公众对社区服务的获取途径不合理或者过于单一[6-7]。因此公众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知晓程度、使用便利程度和利用频度将成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获取途径”的测量因子。根据前文所述,选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成熟的广度和深度来作为感知价值的可测变量。根据公众满意的内涵,本文选取“实际质量同理想质量的比较感受”“实际感受同预期质量的差距”“总体满意程度”作为公众满意的可测变量。本文的社区形象是指多年以来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在公众心中积淀下来的感觉和印象,体现了公众对该社区服务的承认和接纳程度。本文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被监督的通畅程度”“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对公众意见的反馈满意度”“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效率”三方面度量社区形象这一潜在变量。在本文中,公众信任主要体现在公众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信任程度和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支持度,因此选取“对社区开展体育公共服务的信任程度”“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支持程度(重复享用)”为公众信任的可测变量。

3可测变量指标体系的完备性检验

首先,根据对相关文献的归纳与分析建立了初始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电话访谈、邮寄等方式请该领域专家进行审核,主要对初始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效用性进行检查,专家修改完善后,印制并发放调查问卷进行预测试,测试对象来自不同层次(由当地房价划分层次)的社区,旨在了解社区居委会、体育主管部门、公众对问卷指标的理解和认可程度,并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目的在于删减公众认为不重要的指标,留下相对重要的指标[8]。进一步发现问题、修正问题,完善指标体系,保障其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根据前文对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模型中潜在变量和可测变量的分析和选取,建立了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的指标体系,见表1。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不仅包含了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包含了潜在变量与可测变量之间的关系,见图1。

4结论

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是以公众满意度为向导、以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为核心、以方便评估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为目的建立的。虽然我国的社区体育服务都是政府主导,但鉴于其服务对象为社区居民,所以“公众参与”极为重要;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类型的社区居民(如不同性别、收入水平、年龄段、文化程度等)对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偏好不同,社区体育服务的“个性化服务”也很重要。该指数模型的研究可以直接运用于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的评估,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与一定的实践价值。该模型是以本研究所选社区为对象研究得出的成果,暂时适用于与之类似的区一级的街道社区。目前,我国现有社区发展模式和地区差异较大,不同社区体育公众满意度的测评应根据当地的社会发展情况、经济发展情况、社区体育发展情况做出调整,不能脱离实际盲目照搬,这样才能使模型测评结果更客观科学。

全文阅读

公共体育场纳税研究

公共体育场(馆)是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和供给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后公共体育场(馆)特别是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困难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10年以来,国务院领导多次就体育场(馆)运营问题做出重要批示。刘鹏局长在2011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将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难问题作为制约体育事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在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继续控制楼堂馆所建设规模,压缩大型运动会场(馆)建设投入”。目前,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前期的调研,公共体育场(馆)的税费负担过重问题是影响其运营的核心问题之一[3]。其中,税收负担主要是通过税负表现出来的,公共体育场(馆)的税负反映了其税收的负担。2011年年底,国务院再次就体育场(馆)运营问题进行批示,要求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委联合就体育场(馆)运营的政策问题进行研究,出台扶持体育场(馆)发展的有利政策。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就公共体育场(馆)的税负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减轻公共体育场(馆)税负的对策与政策建议,对于公共体育场(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税负现状

税负也称为税收负担率,是应交税款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是反映税收负担的重要指标[8]。税负可以单指房产税税负、所得税税负、营业税税负等,也可以把所有某一年度上交的所有税款加总计算一个总体税负。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税负现状可以从应缴纳税种、税率、税收执行情况、理论税负与实际税负等方面予以反映。

1.1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中应缴纳的各种税种公共体育场(馆)作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于其运营收入应缴纳相应的税收。目前,公共体育均需要缴纳的税种主要有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城建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堤防税、印花税等税种(表1)。表1显示,目前,国内公共体育场(馆)在运营中缴纳的主要税种有10种左右,其中,最主要的税种是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这些税种的税率相对较高,造成公共体育场(馆)在运营中的税负较高。

1.2公共体育场(馆)的理论税负公共体育场(馆)的理论税负是其在运营中按照国家税法和税收征管的有关法规的规定,应缴纳的各种税款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在运营中应缴纳的10种税收中,由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税率较高,按照房产原值一定的比例和占地面积计征税收,加之公共体育场(馆)投资数额较高和占地面积较大,导致公共体育场(馆)在运营中需要缴纳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占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收入的比例过高,造成公共体育场(馆)的理论税负过高。从武汉体育中心的理论税负来看,近3年平均每年的税负在1408万元,每年应负担的房产和土地使用税约为1306万元,但根据武汉体育中心的经营收入情况,根本无法负担这部分税款,2009年所负担的税费已超过该年的营业收入。若公共体育场(馆)严格按照现行的税收政策执行,特别是对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大多数公共体育场(馆)的营业收入不足以缴纳各种税收。

1.3公共体育场(馆)的实际税负公共体育场(馆)的实际税负,即公共体育场(馆)在实际运营中所实际缴纳的各种税款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表1显示,虽然公共体育场(馆)在运营中需要缴纳的主要税种有10种左右,理论税负相对较重,但在公共体育场(馆)的实际运营中,相当一部分税收并未严格执行。而且,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由政府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事业单位,对于其自用的房产可以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同时,对于纳税确有困难的,可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定期减征或免征房产税。从笔者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这3种税种,绝大多数公共体育场(馆)在运营中均实际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暂不缴纳、减免或象征性缴纳部分税收,如湖北省大部分公共体育场(馆)经过申请和沟通未缴纳企业所得税,对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则通过申请免交等方式予以减免,如武汉体育中心每年应需缴纳的房产税高达1146万元,该中心每年通过向地方税务部门申请免交的方式,近几年暂未缴纳。湖北洪山体育中心则经过与税务部门沟通,仅对于房屋出租的部分收入缴纳房产税,对于城镇土地使用税则是每年象征性缴纳1.5万元。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2008年进行的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实际税负见表3。从表3的数据来看,执行行政事业会计制度的公共体育场(馆)的税负非常低,仅为3.2%左右,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公共体育场(馆)的税负也仅为8.5%,远远低于国内一般企业的税负。根据2012年湖北省体育局开展的全省公共体育场(馆)调查的有关数据来看,公共体育场(馆)的平均税负为3.7%,与全国平均税负水平基本相当。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实际税负不仅不高,反而非常低。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公共体育场(馆)在实际运营中,经过与地方税务部门的积极沟通均不同程度地享受了一定的税收优惠,减免了部分税收或暂不征收,使得公共体育场(馆)实际缴纳的税负比理论税负要低。公共体育场(馆)在运营中虽实际享受到了一定的税收优惠,但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并非制度化、规范化的、公开的优惠政策,而是临时性的,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缺乏稳定性和连贯性,需要公共体育场(馆)每年通过不断的申请和沟通才能享受到这些方面的政策。

2决定公共体育场(馆)税负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中应缴纳的各种税种、税率、计征依据以及税负的计算公式,决定和影响公共体育场(馆)税负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公共体育场(馆)的总产出虽然公共体育场(馆)应缴纳的税款与总产出具有正相关关系,但税负水平则与总产出呈负相关关系,且随着公共体育场(馆)总产出的不断提高,其税负水平则呈现下降趋势(图1)。由于公共体育场(馆)的占地面积较大,投资额较高,导致其应缴纳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税负较重,即使在公共体育场(馆)没有任何收入的情况下,其亦应缴纳相应的房产税和土地税,这两项税款支出是相对固定的。营业税等税种虽随着公共体育场(馆)总产出的增加而增加,但由于其税率相对较低,对于税负的影响并不大。因此,影响公共体育场(馆)税负的关键因素是其总产出,总产出越高,其税负越低,如2009年,武汉体育中心营业收入仅有1201万元,而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两项支出则高达1000多万元,导致其当年的税负为113%,而到了2011年,由于其营业收入大幅上涨,翻了几番,达到5496万元,而应缴纳的各种税款则变化不大,使其税负从2009年的113%,骤降至27%。从武汉体育中心的个案反映出影响公共体育场(馆)税负的关键因素不在于税收,而在于公共体育场(馆)的总产出状况。由于公共体育场(馆)总产出过低,使得其理论税负偏高。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