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司法实践中对列车刑事案件的管辖随着铁路运输情况的变化出现了一些争议,为此,笔者结合旅客列车运行的现状和发生的刑事案件的特点,谈一谈对解决列车刑事案件管辖权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刑事案件;司法;列车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1-104-01
一、列车刑事案件管辖中出现的问题
(一)对犯罪发生后最初停靠站的理解不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铁路运输法院案件管辖范围的若干规定》第一条第三款规定:“在列车上的犯罪,由犯罪发生后该列车最初停靠的车站所在地或者目的地的铁路运输法院管辖。”从字面上理解,犯罪发生后该列车最初停靠的车站是指犯罪发生后该列车第一个停靠的车站。但列车具有运行距离长、空间位移速度快、停车时间短等特点,往往犯罪发生后在最初停靠站停车时甚至在经过最初停靠站所属的公安处管辖范围时,列车乘警证据尚未收集完毕,这就导致在实践中绝大多数案件难以移交犯罪发生后的最初停靠站,而是在证据材料收集齐全后移交前方停靠站。
(二)列车乘警与站警对案件交接的条件把握不一
公安部在转发《关于旅客列车上发生的刑事案件管辖问题的通知》时规定了站车交接案件所需材料,具体包括1.对犯罪嫌疑人的盘查笔录;2.被害人的报案材料;3.证人证言;4.抓获经过;5.赃、证物扣押清单及赃、证物;6.已经依法收集的与案件有关的其他材料,并明确规定:“车站派出所民警接收案件时,如停车时间较短,则只审核材料种类,不审核材料内容。除缺少前条1.至5.项材料外,不得以材料不齐或内容不全为由拒收案件。”但在实践中各铁路公安局下属车站派出所对上述规定的执行情况并不一致,尤其是跨铁路公安局的交站案件,存在以材料不符合规范、材料不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犯罪嫌疑人否认犯罪事实等为由拒绝接受案件的情况,也存在不积极审核材料使乘警在开车前无法办理交接手续的情况。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已进入了微利时代。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其重要的竞争战略就是低成本战略,企业必须在不断提高或不降低产品(劳务)质量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降低产品(劳务)成本,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而成本核算、分析和管理越来越重要,成本会计越来越需要,相应地,成本会计人才培养就成为当务之急。高职教育的宗旨是要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实用性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成本会计人才呢?课题组2016年4月17日-30日近半个月期间对长沙人才网上所有招聘成本会计的单位进行实地和电话访问,56个单位有12个单位需要本科学历,我们学校的学历是专科,剔除,有效调查样本44个单位,用人单位在人才市场招聘“成本会计”人员时,对工作经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协作、成本核算、财务软件、办公软件的使用全部提出了要求,而对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有一半多的单位有要求,对沟通表达和最新会计、税收政策法规的要求80%及其以上的单位有要求。这个调查结果就是我们高职成本会计教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标准。
一、课前师生人人进行岗位调研
我们会计系经过30年的教学经验,深深感受到学生和老师只有了解自己的岗位,教与学的兴趣、教与学动力就自然形成,为此,课程以前是试点要求学生去企业调查“成本会计”岗位,现在是全面铺开,在课程选学申明中凭“成本会计”图文并茂的岗位调查报告才能选学《成本会计实务》课程,报告要加盖调查单位公章,并有财务负责人签字,报告形式必须是团队报告,5人一组,自由组合。在课程考核成绩一览表中,岗位调查报告占课程总分的30%。这个改革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岗位认知能力对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在课程学习中更加注重自己工作能力的培养。
二、“校企生”三方开发项目化教材
我们一直在用校本教材,一直是行业企业成本会计专家和学校成本会计老师共同开发的,案例真实生动,但是学生学习起来吃力,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调查问卷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学生喜欢趣味性的课程,一个学生说老师如果把游戏的精神融入教材,是不是更好呀?我们为此将在学生的提议中将游戏的精神贯穿教材,邀请优秀的在校学生和毕业三年以上从事成本会计工作的学生共同研发教材。
三、课中师生前往生产企业实地考察
我们学校有很多合作的企业,企业财务负责人都是学校长期聘请的专家。《成本会计实务》这门课程长期和我们合作的单位一个是长沙洋格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服装制作企业),一个是湖南新闻彩色制版印务有限公司(印刷企业)。这两个单位都离我们学校近,师生外出考察,其中第一个单位坐一辆公交车到,另一个单位过地下通道就到。两个单位都是大公司,其中长沙洋格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有材料仓库、裁片车间,缝制车间、熨烫车间、产成品仓库,财务部也很大,公司前面还有特别大的广场。很适合50名左右的学生参观考察。公司财务负责人是我们学生的父亲,他是一个特别有爱心的企业专家,每次学生考察结束,他都要和孩子们谈工作岗位注意事项,职业规划等,深的孩子们喜爱。湖南新闻彩色制版印务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就是我们的毕业生李丹,老板人也特别好。李丹每次都会主动带学生参观各条生产线,介绍各个仓库,各种产品,还会用电脑演示生产成本计算的过程,成本费用控制的要点等等。考察结束,孩子们都要以团队形式提交岗位考察报告,占课程总分的10%。经过实地考察,和成本会计专家们沟通交流,同学们就会和自己课前团队调查的单位去对比,为什么有的单位采用品种法,为什么有的单位采用分步法,为什么有的单位采用分类法,对于各种成本核算方法的选用他们就会知道每个单位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合理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这比老师照本宣科的读各种成本核算方法的适用对象效果强上一万倍。
四、校内人人参与食堂生产性实训调查
1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1)突出校企合作,深化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原则体现在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教中学、学中做”。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与企来合作,由企业帮助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情境。首先我们聘请了本地知名的大型汽车售后服务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帮助本专业进
行实践教学规划。同时与合作企业协调,将实践性强的课程放到企业去上,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解决了实训场地相对缺乏的问题。(3)校企结合,构建优秀教学团队没有一流的教师,培养一流的技术工人只能是一句空话。教学过程中,在专职教师基本满足教学的基础上,我们与本专业有合作关系的汽车维修企业进行协商,聘请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来校作兼职指导教师,与本专业专职教师共同组成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2)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1)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维修汽车电子系统,需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动手能力,更需要逻辑思维能力来解决复杂的汽车电子电路故障。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采用了任务引导模式。教学中,由教师或学生来扮演客户,按照明确工作任务,了解资讯,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与展示等环节组织教学。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导,教师更多的是指导与监督。换言之,教师充当的是导演这一角色。2)应用现代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根据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特点,我们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采用PPT进行咨讯介绍,运用视频进行操作演示。我们还购置了上海景格公司开发的汽车故障诊断多媒体演示系统。同时与合作企业协调,共享相关车型的维修手册电子版,作到了技术资料的及时更新。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改革评价机制,探索考核模式1)理论知识理论知识考察内容主要包括汽车电路、汽车电子、汽车电器等,主要考核内容有总成的结构、原理,各总成之间的连接关系。考核形式为笔试,考核内容从理论考核题库选择。2)实践操作实践操作主要考察学生的运用仪器仪表对汽车电子电路进行检测的能力。考核内容从操作题库中随机抽取,学生独立进行操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根据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和考题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分。3)实习报告实习报告主要包括实习项目,所用器具、实习步骤、结论、心得体会等内容。学生每进行一次实习操作,都要完成一份实习报告。通过实习报告可以评定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观察、操作、分析、总结等方面的能力是否得到加强。4)平时表现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平时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实习纪律和平时实习操作时的规范性,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并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
2改革后的变化
(1)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从事汽车电器、电子、电路检测与维修的高端技能型术人才。(2)课程设计更加科学设计课程时,既考虑了从事汽车电器、电子、电路维修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也考虑到了学生将来的发展。本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考虑了汽车电器、电子、电路修理实际,也考虑了与相关行业企业标准相衔接。(3)突出了专业特色与旧方案相比,新方案的实践课时由原来的40%增加到60%。并将原有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整合为《汽车构造与拆装》。新增加了《汽车CAN总线系统检修》《、汽车通讯系统检修》等课程。能过整合,将更多的课时放到了与汽车电子相关的课程上,既突出了专业特色,又加强了教学重点。(4)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由于改革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情境教学,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共同来完成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深切体会到了团队意识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合作才能成功。
3结束语
摘要:根据国家政策要求,文章主要分析新建市政道路在设计及运营中节能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市政道路;节能;电气自动控制;照明设计
中图分类号:TU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9-0121-02
1 概述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06]2787号)及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冀发改投资[2007]152号)规定:“审批和核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中必须包括节能分析篇(章)。”
节能分析篇(章)是报告有机的一部分,与报告其他篇(章)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互为条件,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2 道路节能在实际中的应用
本次以曹妃甸工业区石家庄西道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分析。石家庄西道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是工业区内的一条横向城市主干路。石家庄西道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道路工程、雨水、污水、中水、电力及照明工程。在编制的《曹妃甸工业区石家庄西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工程所涉及到的各项目进行了节能分析。
近期,“房叔”“房姐”“房妹”等一系列事件的发酵,引发了各界对官员家庭财产的关注。有专家由此提出,应以房产信息公开作为官员财产公开的突破口。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
从2012年起,浙江、江苏、广东等地陆续探索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引发各界持续关注。近日,记者走进部分试点地区,目击试点进展,倾听干群心声。
试点方式各异:“一刀切”还是“分步走”
记者走访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发现,各地对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进行了因地制宜的多样化探索。
2012年7月,《珠海市改革创新研究报告》提出,将推进珠海“制度反腐”体制机制创新,可在横琴新区进行处级领导干部个人财产申报试点。据了解,珠海市处级干部的个人财产情况通过内部网络向全区干部职工公示。
广州市纪委常委、新闻发言人梅河清在新闻会上透露,南沙区试点领导干部财产公开申报的范围是处级以上干部,包括新提拔的市管干部,以及从区外或其他部门调入南沙区的处局级干部。
与珠海、广州的试点有所不同,江苏省淮安市在“拟提拔干部”中率先实行财产申报公示,范围包括市管的处级干部、市直单位和区县管理的科级干部,申报内容主要在拟提拔干部的单位内部进行公示。
《无锡市机关事务管理办法》已经2017年2月21日市政府第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自2017年7月1日起执行。以下是小编提供的无锡市机关事务管理办法,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机关事务管理工作,保障机关正常运行,降低机关运行成本,建设节约型机关,根据《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和《江苏省机关事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以下简称各机关),使用财政性资金从事机关事务活动的,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机关事务,是指保障机关正常运行的经费、资产、能源资源、基本建设以及服务性事项的组织安排、监督管理等活动。
第三条 机关事务管理工作应当遵循保障公务、厉行节约、务实高效、公开透明、廉洁法治的原则。
第四条 市、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机关事务工作的领导,推进本级机关事务的集中统一管理,理顺机关事务管理体制,明确机关事务主管部门,科学设置管理职能,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标准,统筹配置资源,并将机关事务管理工作纳入本级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各机关应当对本单位机关事务实行集中管理,统一执行机关事务管理制度和标准。
国有企业改革是按照两条主线展开的,即国有企业市场化、组建与发展企业集团。国资委成立后,通过实施业绩考核、年薪制、核定主业、投资管理、战略规划编制、企业整体上市或主营业务整体上市、重组整合等措施,有力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中央企业更是有突出的表现。可以说,央企的改革发展走过了一个里程碑的阶段。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央企改革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调整、改革,央企整体的竞争力堪忧。
被边缘的竞争力
从竞争力角度观察,央企改革发展目前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
首先是,不能对市场需求作出有效反应。
企业的存在取决于客户需求及以此为基础的经济绩效。因此,一个企业不管有多大、自身多么复杂,都应该时刻关注客户需要什么、客户在哪里、如何满足客户需求及由此而产生的经济绩效,这是永恒的信条。但在中央企业集团公司层面,这样的信条淡化甚至缺失,它们更多关注的是扩大规模,再就是完成国资委下达的工作,如业绩考核指标、各种财务报表、各种材料、各种报告或方案等,甚至有些企业明确提出向政策要效益。集团公司也向下属企业下达各种考核指标、要求报送各种材料等。当企业将关注点聚焦这些方面时,它必然要弱化对市场需求的反应。
其次是,不利于打造有竞争力的业务。
企业是一个独立法人,是通过从事相应的业务来满足客户需要的市场主体。然而,中央企业实际上是由各独立法人企业组成的联合体,虽然各层级之间存在着纵向的产权关系,但就地位来说,它们在法律意义上拥有平等的权利。作为法人的集团公司,它的职能不是满足市场需求,而是管理旗下的各法人企业,因此就集团公司来说,不能说它是一个企业,而是一个企业管理机构。所以,以市场主体为标准,中央企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组成中央企业的各法人企业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这样的企业组织形式更多的是满足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而不是企业发展的要求。
作为企业,不论是小企业还是大企业,它们只是满足客户需要的市场主体。区别就是大企业规模大、业务种类多,因此,它有众多不同种类的客户群、数量较多的产品、以产品为对象的独立经营主体。但中央企业则是以企业为经营主体,而不是以产品作为经营的对象。
摘要: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我国取得重大成就的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里,新疆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报纸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记录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观察当时社会的一个窗口。因此,笔者通过分析《新疆日报》近三十年的广告来观察改革开放三十年新疆社会生活的变化。鉴于《新疆日报》三十年间广告数量巨大,笔者选取了1977年、1982年、1987年、1992年、1997年、2002年、2007年这几个时间段的某些期报纸广告为研究对象。
关键词:《新疆日报》;广告;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G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广告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始终与商品消费紧密相连,“广告不仅解说着产品的性能和功用,传递着重要市场的信息和趋势,引领着大众的购物行为与购物欲望,反映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而且广告的无处不在更使之愈发挥同社会整合力量的功能[1]”。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说过,“我们朝代的广告是日常生活最丰富、最忠实的反映,它们对一切活动领域的反映超过了过去一切时代[2]”。《新疆日报》作为新疆自治区党委机关报,从改革开放前鲜有商业广告到20世纪80年代的纯文字广告增多,再到21世纪广告中越来越多的应用图像元素,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从无到有,从有到精。《新疆日报》以它玲琅满目的广告向读者展示着改革开放三十年间新疆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新疆物质生活变化
1.改革开放前新疆的物质生活状况
1977年的《新疆日报》的商业广告很少,每隔五期左右才会有商业广告,在内容上,一般都是收购、歌舞及杂技表演售票信息。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商店:大量收购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各种历史文物及解放前生产的新疆民族工艺品,如陶瓷、字画、碑帖、玉器等”(《新疆日报》1977年11月12日)。
根据《新疆日报》报纸广告信息显示,改革开放前,新疆的商业活动还比较少,人们物质生活条件不太丰富。
2月28日,星期二,是原太原路运输检察院,现山西省人民检察院太原路运输分院(以下简称“太原路检察院”)正式移交地方实行新属地管理的第48天。这一天与往常并没有什么不同,“目前事情不是特别多。”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太原路检察院工作人员称,大家还在身份转变的适应过程中。
也就在这一天,安徽蚌埠路运输法院、蚌埠路检察院移交协议签字仪式在合肥举行。这意味着,从当天起,蚌埠路“两院”即与上海路局分离,整体纳入国家司法管理体系,正式实行属地管理,并且将从蚌埠迁至合肥。有关人士分析,此举意味着,全国路法检“两院”改革的步伐已经明显加快。
在此之前,最高人民法院曾下发通知,要求尽快完成路运输法院改革,要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路运输法院向地方的移交。而太原路检察机关的全面移交,也意味着全国路“两院”的改革移交工作迈出了第一步。
路司改等了25年
太原路检察院位于太原西站附近一栋五层高的白色小楼上,这栋仅有几十间办公室的小楼,有太原路检察院与太原路运输中级法院两个部门,不大的院子用丝网隔开。与地方的法院和检察院不同的是,这两个部门并没有门卫守门,只是在院子的大门口设有门铃,进出的人和车辆都必须按铃,获得许可后门方会打开。
如果不是偶尔进出的车辆和人员,这里安静得几乎会让人认为是一栋并没有人在上班的办公楼。太原路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陈蒲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他请记者理解,说很多媒体的采访都被拒绝了。而上述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称,不知道为什么就不让说了,“可能处于交接期,还比较敏感吧”。
在太原路检察院移交地方管理的同时,太原路运输中级法院并没有随之移交。在太原路运输中级法院的门口有一个公告牌,上面贴着五张公告,三张宣判公告,两张审判公告。从日期看,最早的是去年12月,最新的是今年2月20日。一名熟知路司法系统的内部人士称,这说明太原路法院目前的工作量是非常少的。他说,地方法院目前不太愿意接受路法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路法院和检察院目前的工作量很少。
案件少导致的后果就是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量少,但是人员编制多,工资又高,这对于地方财政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包袱,有地方法院院长曾说,“你们一个院一年审判案子的数量也就差不多等于我们一个法庭的审判量”。
毫无疑问,“三公”支出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开展特定的公务活动必须用车;迎接外宾、响应检查、沟通协调等必须接待;了解情况、学习先进经验必须外出调研考察。
但是,“三公”支出管理也存在不少难解的困惑。
“三公”消费非“公”
“三公”支出广为人所诟病的是公私不分。一趟用车可能是完全的公务行为,也可能途中被用于兼办点私事,也可能完全是私人行为;中国是礼仪之邦,一次接待可能是必须进行的沟通协调,也可能是为将来工作作出的前期感情铺垫,也可能公私兼带,或许是纯粹为个人大开方便之门;一次外出学习,可能是货真价实的培训,也可能是借此名义进行的公款旅游。种种“三公”支出,在审批和列支的过程中,公私行为很难被准确区分开来。
“三公”支出最令群众痛恨的是挥霍浪费。少数公务员不顾工作实际,或讲排场、比阔气,或为取悦上级,任意提高开支标准,扩大接待规模。这些年来,中央和各地方政府进行了不少规范、整顿,包括出台“三菜一汤”的政策、指定接待用烟酒、对“三公”支出征收调节基金、宏扬厉行节约的优良传统等等,不一而足,但未取得明显实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固定的接待标准往往容易脱离实际;另一方面是对超标准的开支行为难以依法制定切实有效的制约措施。
但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政府收支情况已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明晰。新的收支分类体系将政府支出作了二维说明。公车方面的支出主要体现在支出经济分类中“商品与服务支出”下的“交通费”、“基本建设支出”与“其他资本性支出”下的“交通工具购置”;接待费用主要体现在支出经济分类中“商品与服务支出”下的“招待费”、“会议费”等;学习考察费用主要体现在支出经济分类中“商品与服务支出”下的“培训费”等。根据上述情况,除了专项资金中存在的特殊情况及可能被少数腐败分子匿入其他科目蓄意隐瞒的开支外,“三公”支出已具备一定的统计口径。
但于社会公众而言,“三公”仍如雾里看花。
“三公”为何难以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