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个股分析报告

个股分析报告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分析师报告如何影响股票?

面对卖方机构一年的4万篇报告,投资者常常难以卒读。此时,除了关注明星分析师的经典报告,根据对2006-2010年整个分析师群体的近24万篇个股研究报告与所涉股票关系的研究,跟随优秀团队,投资那些领先报告推荐的股票,或许有助于提高收益。

研究报告是卖方分析师向投资者“卖思想”的核心载体。随着A股市场的发展,卖方分析师研究报告数量从2006年至今以每年30%的速度激增。面对浩如烟海的报告,当篇篇精读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任务,当简单地将卖方分析师的结论应用于投资难以获得满意的效果时,如何迅速、高效地吸收卖方分析师的研究成果来指导投资,成为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

海量研报:投资者无以承受之多?

从2005年起,中国资本市场飞速发展,上市公司数量激增,尤其是2009年IPO重启后,新股上市速度明显加快:2009年7月到年底上市99家,2010年上市354家,2011年截至11月30日共上市264家。投资标的的增多,自然使卖方所能提供的报告,包括调研报告、点评报告、深度报告等越来越多。2010年,卖方机构共39281篇上市公司报告,较2006年增长217%(表1),2011年前两个月的报告数同比增速为34.21%。

2010年的近4万篇卖方报告中,信息含量较低的点评报告数量最多,达20667篇。剔除点评报告和新股报告后仍有14222篇,以2010年全年242个交易日估算,平均每天的报告数约为58篇。在报告数最多的8月,每天平均报告数为91篇。这还没有计入行业、宏观、策略及点评报告和新股询价定价报告。这样一个密度使得买方无法覆盖所有报告,只能重点关注几个研究员。

伴随报告数量的增长,被卖方覆盖的上市公司也更多,年均增速达19.24%。这除了上市公司数量增长的原因,更由于2009-2010年的小盘股行情促使买卖双方机构在中小市值股票的基本面分析调研中投入更大的精力,试图从中挖掘出经济转型期和新兴产业战略大背景下收益最大的股票,预计这种趋势几年内都不会改变。

分析师作为价值的发现者,他们的报告无疑会对市场的资金流向起到引导作用。在报告如此之多的现状下,一方面,投资者需要多和明星分析师沟通,研究经典报告字里行间隐含的观点;另一方面,从量化分析的角度入手,把各家卖方机构的分析师作为一个整体,分析他们的行为与股票未来相对强弱的关系,对于投资或许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分析师偏好覆盖大市值、低估值公司

全文阅读

信息定期分析报告制度方案

为完善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等市场监管信息分析报告和报送制度,形成长效机制,根据市局关于建立市场监管信息定期分析报告制度的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促进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服务经济发展为重点,以为当地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为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和社会公众信息需求提供服务。

二、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定期分析报告制度

市场股要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对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上涨、下跌或者小幅上涨、小幅下跌的原因,价格基本稳定的因素,以及供求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

1.完善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每日监测制度。市场股要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监测点,确定专人将当日采集的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于16时前以电子邮件上报市局。

2.完善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每周分析报告制度。县局市场股每周要对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上涨、下跌或者小幅上涨、小幅下跌的原因,价格基本稳定的因素,以及供求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综合分析报告,每周二前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3.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每季度分析报告制度。县局市场股每季度要对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上涨、下跌或者小幅上涨、小幅下跌的原因,价格基本稳定的因素,以及供求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季度综合分析报告,并于下一个季度第一个月5日前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全文阅读

工商局建立市场监管制度实施方案

为完善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等市场监管信息分析报告和报送制度,形成长效机制,根据市局关于建立市场监管信息定期分析报告制度的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促进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服务经济发展为重点,以为当地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为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和社会公众信息需求提供服务。

二、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定期分析报告制度

市场股要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对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上涨、下跌或者小幅上涨、小幅下跌的原因,价格基本稳定的因素,以及供求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

1.完善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每日监测制度。市场股要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监测点,确定专人将当日采集的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于16时前以电子邮件上报市局。

2.完善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每周分析报告制度。县局市场股每周要对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上涨、下跌或者小幅上涨、小幅下跌的原因,价格基本稳定的因素,以及供求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综合分析报告,每周二前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3.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每季度分析报告制度。县局市场股每季度要对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上涨、下跌或者小幅上涨、小幅下跌的原因,价格基本稳定的因素,以及供求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季度综合分析报告,并于下一个季度第一个月5日前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全文阅读

海外上市警惕外资投行隐瞒负面报告

市场推介调整策略至少有三种可能,其中包括解聘承销商

最近,华纳音乐集团(WMG.NY)和“中远控股”(1919.HK)在IPO过程中,都发生了承销商分析师看淡发行人的现象。实际上,华尔街主要投行与纽约州总检察官2003年达成有关分析师独立性的庭外和解协议后,目前,华尔街分析师对其分析的公司给予“买入”或“坚决买入”的建议已由占其全部上市公司评级的77%下降至53.4%。分析师们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极力推崇其投行部门客户的股票。与华纳音乐集团相比较,“中远控股”上市案例暴露了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如何避免外资投行贪恋业务而向发行人隐瞒负面报告的问题。

分析师看淡华纳,美林退出承销团

华纳音乐集团于5月11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募集资金5.56亿美元。其承销团成员包括高盛、摩根、雷曼兄弟、花旗、美洲银行、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UBS)、Bear Stearns等华尔街主要投行(其中高盛和摩根为主承销商),而美林集团却在之前主动退出承销团,没有和其他投行一道分享总计2600万美元的承销费。

据《纽约时报》报道,这其中的原因是美林的著名媒体产业分析师柯恩女士(Jessica Reif Cohen)在上市前对华纳音乐集团的研究报告较为负面,与华纳音乐集团、其他承销商、甚至美林投行部门所认可的投资和估值水平相距甚远;在此情况下,美林无法有效履行其对发行人的股票销售义务,不得不选择悄然退出承销团。华纳音乐集团当初之所以选择美林参加承销团的主要原因是希望借助柯恩女士在媒体投资界的影响力,美林在该项目中的一进一退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按照IPO的市场惯例,华纳音乐集团在3月份向承销团成员的分析师们作了一次管理层演示,分析师接下来将准备其研究报告以作为未来市场推介的基础。4月初,柯恩女士告知美林的投行部同事,她并不看好华纳音乐集团的业务发展前景,并认为华纳音乐集团的每股估值不超过17美元,这对于美林投行家们来讲无疑是一个噩耗,因为他们早已告诉其客户每股估值会在30美元左右,而且华纳音乐集团的控股股东(Thomas H.Lee Partners)及其他承销团成员都认为每股不应少于25美元。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2003年华尔街十家主要投行(其中包括美林)与纽约州总检察官斯皮策(Eliot Spitzer)达成有关分析师独立性的庭外和解协议之前,美林的投行家们会有足够的能力要求并迫使柯恩修改其分析报告的结论,以帮助投行部门推销其客户的股票。但是,根据2003年的庭外和解协议,华尔街已将投资银行和股票分析分开,投资银行部门不得对分析部门施加任何压力,分析师的报酬不再根据他们对投资银行业务的贡献来定,而取决于他们分析的质量;华尔街的分析师被要求出具独立的研究报告,投行部人员与分析师的任何交流必须以电话会议的方式进行,合规部的律师也必须在场以防止任何违反协议要求的问题出现。因此,美林投行部人员无法要求柯恩修改其意见;在华纳音乐集团为柯恩特别举行的第二次演示仍未能说服柯恩之后,美林就只好被迫选择退出承销团。

但美林可以聊以的是,最终资本市场的反应证实了柯恩的分析,投资者普遍认为华纳音乐集团每股22-24美元的招股价格区间偏高,承销团不得不将上市价降低到每股17美元,而华纳音乐集团上市后股价表现持续低迷,跌破了发行价,并基本上在16.0-16.5美元区间波动。

全文阅读

分析师推荐评级变动的投资价值研究

摘要:本文以2012-2013年每周一标准化评级为买入的3 943份报告以及标准化评级为增持的5 283份报告为样本,采用三种不同的收益调整模型和事件研究法,研究了我国分析师推荐评级变动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发现在整个分析师的推荐报告里占有八成左右的评级维持的报告因为自身的低超额收益降低了分析师推荐报告的整体投资价值,评级上调的买入或增持报告具有一定的短线投资价值,首次评级和评级下调的报告存在显著的推荐后股票价格漂移现象。

关键词:分析师 推荐报告 评级变动 投资价值

一、引言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近些年来的发展完善和投资咨询规范制度的建立,证券分析师正日益成为证券市场重要的影响力量。证券分析师的推荐报告,对投资者尤其是散户投资者影响很大,分析师的评级变动往往意味着产生了新的信息。分析师的推荐评级变动对投资者是否有投资价值,投资者又应怎样有效对待分析师的评级报告及其评级变动?先前的国内学者一般都是在有较高知名度和广泛影响的证券媒体上选择有代表性的投资建议作为样本,而且大部分是针对分析师所推荐的股票进行投资价值的研究,关于分析师推荐评级变动的投资价值的研究比较少。目前,得益于数据系统的完善,在新的制度背景和历史环境下,对证券分析师推荐评级变动的投资价值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二、文献回顾

对分析师评级变动的研究始于1985年,Stickel运用事件研究方法发现当价值线公司改变评级时存在显著的公告效应,这意味着价值线公司具有未反映在价格中的信息。Barber等(2001)研究了如何根据证券分析师的推荐构建投资策略。他们发现,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买入那些评价最高的主流推荐股票并卖空那些评价最低的主流推荐股票,同时根据推荐变化进行投资组合头寸的日调整,将会得到大于4%的年度异常总收益。调整频率的降低或者对调整变化反应的延迟都会消除该收益,而且他们的交易策略会产生高交易成本,扣除成本后他们的投资策略收益并不能显著为正。Zoran Ivkovic和Narasimhan Jegadeesh(2004)研究了分析师的一个季度前的在相对盈余公告日盈余预测修订和推荐修订的信息含量,发现盈余公布前一周的盈余预测和推荐评级向上修订的信息含量快速增长,但对于向下修订并没有发现类似的增长。

林翔(2000)对中国证券咨询机构的预测作了分析,其目的在于检验作为信息中介的证券咨询机构是否具有私有信息。朱宝宪、王怡凯(2001)认为分析师对于短线投资建议的股票累计收益率能够超越大市,而对于中长期投资建议的股票累计收益率则几乎都低于大市。肖峻、王宇熹(2006)研究发现我国证券分析师的增加至买入评级调整的股票基本上在推荐后三个月内跑赢了大盘,也跑赢了同规模和同行业的股票;对从卖出评级中剔除的股票未来盈余增加的预期存在过度乐观主义,该项评级调整对投资者而言无太大意义;增加到买入和增加到卖出推荐方向上存在显著的推荐后股票价格漂移现象。李雪(2007)研究表明,分析师荐股评级报告具有显著的投资价值,但其评级结果具有时效性,短期显著,长期效应不明显。近些年来,随着股指期货、创业板、融资融券等改革举措不断推出,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革,分析师的推荐评级变动是否具有投资价值,本文将基于完善的数据系统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三、数据与研究方法

全文阅读

宏观信息公告与股票市场回报率

摘要:文章考察了宏观信息公告对股票市场回报率的影响。使用2010年-2014年中国宏观公告数据,我发现宏观公告对股票市场回报率的影响较小。采用时间研究和回归分析的方法,我们发现宏观信息公告本身对股票收益无显著影响,公告日与非公告日的股票超额收益无显著差异。这一发现说明我国股票市场对宏观信息的反应是相对有效而及时的,利用公开的宏观信息并不能在公告日前后获得超额的收益。

关键词:宏观公告;未预期信息;股票收益

一、 引言

如果股票价格由基本价值决定,那么股票价格等于未来预期现金流的折现之和。由于经济形势影响现金流与折现率,因此宏观信息会通过改变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而影响股票价格。以央行降息为例,理论上来说,该消息预示政府会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从而刺激经济,投资者将此公告解读为利好的经济走势,从而提升对股票的估值水平。表1报告了近13次央行的降息公告对A股市场收益的影响,我们看到降息并不一定伴随着股价上涨(如2008年10月9日),同时升息也不一定意味着股价下跌(2010年10月20日)。本文采用事件研究和回归分析的方法,探究宏观信息公告对股票市场的具体影响。

本文使用2010年~2014年这5年的751宏观公告数据发现,宏观公告在整体上对股票收益的影响较小。比较发现,公告日与非公告日的平均收益率并无显著差异,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本文以下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进行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介绍样本选择。第四部分探究宏观公告与A股市场收益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

二、 文献综述

已有的研究主要从调整预期与风险补偿两个角度来研究宏观公告与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

如果股价代表其基本价值,那么股价应该等于未来预期现金流折现。由于经济形势影响未来现金流与折现率,因此宏观报告通过改变投资者的预期从而影响股票收益。为了检验上述理论推测,以往文献考察公告中包含的未预期信息与股票市场收益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学者将宏观变量实际值与预期值之间的差值作为该变量的未预期信息,然后用股票收益对未预期信息进行回归,以了解宏观公告与股票收益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全文阅读

会计数据信息含量研究起源与发展

威廉・H・比弗(William・H・Beaver)是世界著名会计学家,曾任斯坦福大学会计学教授,1996年入选美国会计学会“名人堂”(Hall ofFame)。他的《年度收益报告的信息含量》(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Annual Earnings Announcements。以下简称《含量》)发表于1968年的《会计研究杂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增刊第6卷《会计实证研究:1968年研究选登》中。该论文与鲍尔和布朗的《会计收益数据的经验评价》的发表,促使了美国实证会计研究的长足发展。

一、《含量》的基本结构

比弗的论文从信息观的视角出发,对年度收益数据的信息含量进行分析。通过股票成交量和价格的方差分析来判断收益数据是否有信息含量。该论文的主体结构如图1所示:

比弗在文中首先强调收益信息含量的重要性,指出信息含量表现在投资者对未来股价估计的概率分布发生了变化。通过样本设计、收集数据和变量设计来完成对股票成交量和价格变化进行方差分析,在与基期数据的比较中判断成交量和价格的变化是由于年度收益的所引起的,进而得出年度收益是有信息含量的,改变了投资者的预期和市场的均衡价格。

二、《含量》的主要内容

(一)年度收益信息含量检验的提出 比弗在该文中指出,收益的信息含量是资本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会计研究中争论中的焦点问题。并指出收益在股价估计方程中是最重要的解释变量,这是收益存在信息含量的必要条件。但也有许多理由认为收益缺乏信息含量,如一是在收益中的计量错误过大的话,直接使用工具变量估计股票价值,要比使用作为中间变量的收益进行分析好的多;二是尽管公司收益可能传递了相关信息,但投资者仍可从其他渠道获得相同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来源更加具有时效性。有学者如Benston通过设立一个预期模型以反映投资者如何将报告收益与股票市场价值联系起来,并发现市场价格与收益数据的效用相反,也就是价格变化对收益是极不敏感的。比弗认为,产生这样的结论可能是由于收益与市价之间不存在关系或者是因为所设立的模型本身是错误的,但不能确定Benston的结论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后者的原因而不是前者的原因。因此,比弗决定运用方差检验的方法,对收益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运用方差检验的方法不需要使用投资者预期模型的假设。比弗的研究关注于投资者是否对收益做出了反应,而不是投资者是否应当对收益做出反应。

在进行具体测试之前,比弗对信息与信息含量做了定义,认为信息是对事件结果期望的变化。如果企业的收益报告导致投资者对于企业未来收益(或股票价格)概率分布的估计发生了变化,就像现行市场均衡价格发生变化一样,认为收益报告具有信息含量。在没有投资者预期模型的情况下,尽管价格变化的方向和大小都不能确定,但在收益公布日,股票价格的易变性可能要大于其他时间。信息的另外一个定义规定不仅要有一个期望值的变化,而且这个变化必须是大到足以引起决策者行为的变化。根据这个定义,只有在企业的收益报告使得投资者改变其投资组合中对该公司股票的最佳持有量的情况下,才能说收益报告具有信息含量。最佳的调整可能是购买更多的股票,或者卖掉部分或全部持有的股票。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投资组合的变化都将反映在持有量的变化上。如果收益报告具有信息含量,那么在收益报告时,股票的交易量要大于其他时间。根据信息和信息含量的定义,比弗确定成交量和价格是收益数据是否有信息含量的度量。

通过对信息含量的分析,比弗给出要进行验证的假设是:收益具有信息含量则可以通过价格的方差检验或成交量的方差检验得到,或两种检验同时满足;如果在两种检验中都没有反应,那么收益数据的有用性和研究中的样本设计就值得怀疑。

全文阅读

券商荐股全跑偏

“搜狐金罗盘・分析师研究能力排行榜”2013年3月――国都证券3月荐股全跑偏,连续两月上黑榜。

2012年3月上证指数下跌5.45%,深证成指下跌7.8%,创近半年最大跌幅。4月多空消息交织,机构观点分歧日渐加大。国五条地产调控政策和银监会的“8号文”重挫权重板块 ,导致大盘指数重心走低。

从搜狐证券的数据来看,4月个股研究报告数量较多,与年后公司密集公布2012年年报有关,多数分析师进行了常规的年报点评,深入剖析了个股的财务、运营情况,挖掘了多只年报黑马。根据搜狐证券的统计结果,3月份有894位分析师的2558份评级为“买入”或“增持”的研究报告到期。其中,280只短期涨幅超20%的牛股被分析师们选中。

小券商国都证券研究能力存疑

国都证券在1月29日至3月4日仅7篇研究报告,无一成功。分别推荐捷成股份、银座股份、步步高、万科A、苏宁电器、友阿股份、常宝股份、丹化科技、贵州茅台共7只个股,股价在20日内最高涨幅低于10%,而该券商2月的荐股水平同样很差,9篇报告中仅有3篇预测准确。

国都证券化工行业分析师王双看好的丹化科技,给出的推荐理由为“通辽乙二醇产量提升,期待河南项目”,他在丹化科技年报扭亏为盈的前提下,期待“产品质量提高,与市场价格的折价减小;开工率提高,降低摊销费用;河南项目顺利进展,降低折旧和人工费用”这一系列举措对公司的提振效应。但由于公司上年度盈利主要依赖坏账收回,市场对该股未来业绩存忧,导致公司股价持续下挫。最终,丹化科技不涨反跌,20个交易日内跌幅超17%,最高涨幅也仅录得-2.32%。

大券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除了国都证券这样的小券商,大中型券商如中金公司、海通证券、华泰证券的分析师在3月份也表现较差,荐股成功率低,其中华泰证券研究报告多达113篇研报,但是,依然未能把握好市场热点,荐股屡屡失手,成功率仅39%,其研究能力存疑。

全文阅读

季报信息含量实证分析

[摘 要] 按照我国对证券市场的有关规定,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季度报告。从实证检验的角度来考察季度报告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季度报告对盈余数据披露的会计信息有用性较低。研究中也同时发现,季度报告披露后,投资者对当年年报盈余信息的反应明显变小了,说明引进季报之后年度盈余公布的相对信息含量下降了。由此考虑公众对季报的关注角度与对年报有所区别。

[关键词] 季报 年报 信息含量 实证研究

一、文献回顾

在会计理论框架和会计准则制定中,会计报表的目的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即能否向投资者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直接影响着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决定着会计的生存发展。盈利预测是会计信息含量的基础。近几十年来,学术界有大量文献采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地验证会计盈余数字的有效性。从总体上看,这一领域主要形成了两类研究。一类是交易量反应研究,主要研究盈余公告期间股票交易量是否发生了显著的变动,从而验证盈余公告的信息含量;一类是股票价格反应研究,主要研究股票价格对盈余数字的反应,从而验证投资者在进行股票买卖的投资决策中,是否应用了会计信息,股票价格反应研究通常又有股票价格波动性研究、平均累计超额报酬率研究和回归分析等方法。这方面的最早研究由Ball and Brown (1968) 完成。他们最重要的发现是:第一,股票价格对收益的反应是一致的,即收益上升的股票价格相对市场整体是上升的,而收益下降的股票价格是下降的。第二,由于对非财务公告信息的了解,市场对收益变化的反应是提前的。第三,由于市场不能完全预见到公司财务的准确情况,信息公告当日的市场反应显著。第四,市场对公告信息的反应是有效的,公告信息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在公告当日完全释放,投资者不能在公告后获得超常投资回报。

为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真实性,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2001年中国证监会发表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3号:季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根据要求,从2002年第一季度起,在所有上市公司实行季度报告的披露制度。

目前关于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披露的研究多侧重于这些报告所披露的信息是否向投资者传递了新的信息。Haw et al.(1999)、赵宇龙(1998)、陈晓(1999)皆检验了年度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Haw et al.(2002)还进一步验证了中报会计盈余的有用性,Kross和Schroeder(1984)季度报告公布时间与极度信息的类型之间的关系以及季度盈余公布的时间与股票报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早公布的季度盈余报告包含了较好的信息;与晚公布的季度报告相比,早公布的季度报告伴随着较高的超额报酬。

但是,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发现盈余对股价变动的解释力度都非常低,一般在2%~5%,最高也不超过10%。对此,许多学者进行了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其他变量所引起的。

就季度盈余报告公布之后,年度盈余的信息含量是否会有影响,Mcnichols和Manegold(1983)通过比较34家样本公司开始公布季度盈余报告之前和之后的平均相对方差发现,第-4日、+1日、+2日的相对方差量在季度报告实施后明显地变低了(p=0.05),若比较从-5日至+2的平均相对方差,季度报告实施后的相对方差就更加小了(p=0.01)。这些证据均说明,引进季度报告之后年度盈余公布的相对信息含量下降了。

全文阅读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对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影响

摘要: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以制造业国有控股公司2008~2011年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对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状况在2010年后得到了显著抑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对大股东占款现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在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并应推进企业实施,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质量须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东占款;自我评价报告;自我评价报告披露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4)03-0058-06

一、文献回顾

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后,大股东在股东大会上根据“资本多数决定”原则控制董事会,大股东通过操纵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使上市公司与其发生大量的关联交易,通过这些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牺牲或损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因此,在上市公司中,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大股东在公司中享有绝对有利的地位。如果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大股东就会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不顾中小股东的利益。在新兴市场上,这类利益冲突与问题尤其严重,原因在于,在新兴市场中各种治理机制对中小股东的保护措施不力或效率不高。根据La Porta et al.(1998,2000),Balletal(2000)的研究,财务会计信息是抑制大股东与小股东问题的重要机制。然而,公司内部人在披露财务会计信息时,可能会操纵信息披露,可能会进行盈余管理,这必然会导致财务报告可靠性大打折扣。为了解决财务会计信息不被人相信的问题,就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来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所以,Fan和Wong认为高质量的审计能够降低成本冲突的问题,从而保护投资者利益。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时间不长,国内鲜有文献研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贾明等(2007年)指出,由于内部人追求控制权和个人收益而把资源投入到其他偏离公司价值最大化的任务上,相应的监督也应赋予投资者掌握不同的要求权和不同的利益目标来监督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某种偏离行为,以构建一套有效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作为外部人的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监督作用,并保护其利益。郝颖等(2009年)研究发现,大股东的自利性资本投资行为不仅挤占了中小投资者的共享利益,而且形成了从增加资本投资形成更高控制权收益到损害企业价值的传导机制。刘慧龙等(2009年)从资金占用、现金持有价值与公司业绩和公司价值这三个层面检验了当其他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制衡能力较强时,它们之间倾向于“竞争性合谋”。岳衡(2006年)的研究指出,审计师对大股东盘剥中小股东的现象进行监督,对大股东资金占用严重的公司显示出了更多的非标准意见。然而这些非标准意见并没有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一方面公司的治理并没有改善,另一方面投资者也没有因审计师的意见而避免更多损失。

纵观国内外文献,主要从人、人成本和审计质量方面研究“隧道挖掘”的现象,然而很少有研究从内部控制的角度考察。这不仅为本文奠定了坚定的理论基础,也为本文留下了研究空间。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