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个别教育论文

个别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班个别化教育研究论文

一、西部农村小班是由于人口流动、减员自然形成的

个别教育宏观上要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观层面上学校应建立系统的制度机制、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如建立个别教育管理档案,明确对象,确定同类对照生,分类进行评价,通过阶段性评价及时调控教育导向,把教学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结合起来,把个别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如在班级管理中为个别教育对象设个人专栏,建立成长记录袋,在“五星”评选和思想品德考核中设置不同尺度,在教学和管理计划总结中附加个别教育计划和总结,在学科教案中增加学情分析和个别教育设计环节,听评课活动中设计个案观察项目,改变单一评价方式,分级命制多套测试题,使学生有选择权和取得好成绩的机会。

二、教师要掌握个别化教育具体技术,设计相关表卡

教师通过撰写以个别教育为主题的教育叙事,及时积累转化学生人格或教会某个方面知识的成功经验,反思失败案例的教训,精心设计适用于某一主题的谈话记录卡,以求得谈话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所获信息的真实全面性。设计家访记录卡,了解学生的成长史、家庭文化教育资源环境、在家表现、兴趣爱好以及典型性格特征形成的潜在原因,解释相关任务要求并听取家长建议以达成教育共识。学习论是描述性的,教学论是处方性的,有效实施个别教育的前提是全面准确的教育诊断。

系统的个别诊断包括教师诊断系统、智力诊断系统、管理子系统、素质子系统、气质性格诊断系统、学科能力诊断系统、学科成绩诊断系统和定性评价系统。要尽量使用量化诊断,但限于农村小班的条件,学生诊断以培养教师的学情意识和日常教学诊断为主,如作业诊断、课堂提问和观察诊断等,像IQ智商测量和RV推理能力测量目前还无法有效实施,观察测量结果的处理也以计算均值、比例和频数为主,对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等其他复杂的数理统计方法应结合计算机技术逐渐学习掌握。教师要把诊断结果当作教育的第一资源有效使用,譬如撰写嵌入式差异性教学方案,进行个性化的补救教学,利用根据加涅学习结果分类开发出的教学任务分析技术来推演序列化的技能目标,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条件。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可使用一些便于灵活操作、具有针对性且能获得即时效果的个别教育诊断技术,如填概念图、画树状图、完成V形图、设计思维导图、利用KWL技术评估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使用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出的矩阵分析法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和优势学习方式,利用思维环技术了解学生的态度倾向性。在编制前测和后测试卷时,教师应对涉及的内容进行范例性分析,确保纳入评价范围的知识、技能是真正重要的具有关键意义的。

三、真正成功的个别化教育,应该使学生自信地容纳自己、清晰地认识自己和规划自我发展

在个别教育中要注意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独特规律,放扶结合;二是根据马卡连柯“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集体教育原则,抓个别不忘集体建设,通过集体资源满足个别发展诉求。特别是根据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对个别学困生进行基础补偿时,应优先考虑学习新内容能用到的知识。根据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教者也可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程度有选择地进行即时穿插复习,这样既为新知识的教学扫清了障碍,也有利于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全文阅读

网络个别化教育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网络教育中协作学习的兴起,指出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都是网络教育中重要的学习方式,着重阐述了网络教育中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关系,并提出了正确处理网络教育中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关系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网络教育、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

引言: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学习理论、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的完善,网络教育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当前教育的发展重点。同时也应运而生了很多新的理论、新的学说。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就是当前网络教育中研究的热点。毫无疑问,协作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但是也不能忽视网络教育中个别化学习的重要作用。个别化学习毕竟是网络教育中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它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系统,特别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习自主性、独立性的形成,以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发展网络教育时,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让他们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扬长避短,使网络教育真正成为继传统教育后有益的教育方式。

一、基于网络的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

在讨论二者关系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网络教育中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定义。

基于网络的个别化学习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进行因材施教,通过网络给出不同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选择,为每个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支持,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地点,从而自我获取知识,更新知识。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学习。

二、网络教育中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关系

全文阅读

外国教育史

[摘要]以我国(教育史研究)杂志近六年刊发的外国教育史类论文为研究对象,就这些论文的数量、选题分布状况、刊载论文作者单位和地区分布、论文合撰程度、引文文献情况以及研究方法等进行分项统计,展示了我国当前外国教育史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并从这一角度探讨了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近六年发展的基本动向。

[关键词]外国教育史;研究近况;相关论文;量化分析

教育史是我国教育领域最早取得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的专业领域,也是拥有博士点数量较多的专业领域之一,该领域的专业杂志——(教育史研究)(季刊)是全国中文核心刊物,1989年始由全国教育史学会发行。作为这一领域的唯一专业刊物,《教育史研究)刊发的论文,其选题大体代表了我国教育史领域研究的基本方向,其研究程度基本体现了这一专业领域的研究水准。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杂志近6年刊发的相关论文的统计分析,对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的现状作一基本描述。

一、分析对象与方法说明

我们从刊登在(教育史研究)1999—2004年的论文中,选出所有外国教育史领域的研究论文,就这些论文的数量、选题分布状况、研究主题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论文合撰程度、引文文献情况进行分项统计,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分析。被统计和分析的论文时间跨度为6午,共含24期杂志。采用的方法主要为统计与分析。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1.刊载论文的数量在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教育史研究)杂志(共24期)刊发论文总计517篇(平均每期21.5篇)。其中属于外国教育史领域的研究论文132篇(平均每期约为5.5篇),占全部论文数的四分之一左右(25.5%)。各年论文数量具体情况见表1。

由上表可见,从1999到2003年,外国教育史类论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2003年的增幅最大,比前一年增加10篇,比1999年增加了19篇。外国教育史类论文在全部论文中所占的比例也由1999年的16.7%逐年上升,到2003年,这一比例已攀升至36.3%。这表明,外国教育史研究领域在近几年的(教育史研究)杂志中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学科地位有逐渐提升的迹象。2004年《教育史研究)杂志上,外国教育史类论文篇数虽有所回落,但仍高于外国教育史年均论文25.5%的比例。

全文阅读

形上观照: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论文写作的应然诉求

教育科研论文写作,对于大多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抑或是职称评定的逼迫,抑或是教育活动的自觉,已经成为一件欲罢不能的事情。每年大量的“论文”充斥各类教育报刊与评奖活动中,细细品读不难发现,其中不少“论文”却是无议之文、少论之章。然而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注意与重视,不少人还在专心致志、连篇累牍地“制造”着这样的“论文”。

之所以会导致这种状况的大量出现,且长期得不到改观,究其原因,我觉得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部分专家学者的“框定”或“暗示”。长期以来,对于中小学教师是否需要做研究、能否做研究以及做什么样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其中有不少专家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是持否定态度的,直到今天这个声音还时有耳闻。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但是,似乎中小学教师只能做行动研究、叙事研究、个案研究、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看法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至于不少中小学教师也在无形中接受和默认了这样的“框定”和“暗示”,致使他们实际进行的教育科研逐渐萎缩为只有行动而没有研究,只有叙事而没有研究,只有个案而没有研究,只有实证而没有研究,只有应用而没有研究。这样就使他们的教育科研论文少了“研”的成份,缺了“究”的内涵,欠了“议”的意韵,差了“论”的味道,从而也就渐渐远离和缺少了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写作的起码要求与关键要素。

二是教师自身的“沉沦”或“臣服”。部分中小学教师不注意更不善于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不会也不想进行必要的经验提炼与理论概括,似乎自己只能也只会为专家学者提供研究的素材或成为专家学者理论假设的试验者,进而在“理论、理念、理性”面前甘拜下风,自愿臣服,致使自己的教育科研论文缺少科学理论的支撑,缺少先进理念的指引,缺少抽象理性的提升。说到底,这样的“论文”只有形而下的感性应对,而没有形而上的理性梳理,有时虽然不乏“器”的精巧与美丽,但从整体上来说还是缺少“道”的深邃与广博。这样的“论文”写得再好,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仍然算不上是“论文”,至少不能称之为教育科研成果重要表达方式之一的“教育科研论文”。

因此,给教育科研论文写作以形上观照和理性浸染,使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论文具有形上魅力和理性色彩,应当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论文写作的应然诉求。中小学教师给自己的教育科研论文写作以形上观照,至少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从论文写作本身来说,这是中小学教师科学表达教育科研成果的客观需要。教育科研论文是表达教育科研成果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作为表达教育科研成果的教育科研论文,其形成的过程决不仅仅是一个写作的过程,更是一个研究的过程,而且是研究在先,写作在后。只有当我们的研究有了新的心得与体会,有了新的感悟与思想,有了新的结论与成果,需要我们用“论文”的形式加以呈现与表达时,我们的写作才可能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而这一至关重要的研究过程,实际上就是进行形上观照的过程。如果我们选择和运用教育科研论文来表达教育科研成果,那就决定了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必须以事析理,用事明理,就事论理,择事讲理。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对“事”的形上观照,其“理”是难以讲清道明的。因此,给教育科研论文写作以形上观照,是中小学教师科学表达教育科研成果的客观需要。

二是从教师自身发展来说,这是中小学教师实现自身持续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关于如何推动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少专家学者给出了种种路径与方法,有的也确实起到不小的指导作用。但是我始终觉得,学习、实践、反思和写作,是中小学教师实现自身持续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与基本之道。为此,我曾专门撰文进行了比较系统具体的阐释和说明,也在不同场合的数十场教育讲演中进一步论述和表达了我的这个观点和理念。在此,我不想重复和赘述。但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我们不通过写作对自己的学习体会进行科学的整理,那么学习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就会逐渐降低;如果我们不通过写作对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那么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会不断消失;如果我们不通过写作对自己的反思成果进行有序的提炼,那么反思的逻辑性和真理性就会受到质疑。”(秦德林《学习·实践·反思·写作: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江苏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由此可见,写作对于学习、实践、反思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习、实践、反思不仅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写作更是学习、实践、反思的继续和延伸。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写作的过程,特别是教育科研论文写作的过程,所伴随的“科学的整理”、“系统的总结”和“有序的提炼”,实际上就是一个形上观照的过程。一旦有了这个形上观照的过程,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实践、反思与写作就形成了有机的整合与链接,进而也就能实现自身的持续专业成长与发展。

在这里,我们强调中小学教师必须给教育科研论文写作以形上观照,所要追求和希望的是,我们中小学教师在写作教育科研论文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行动的记录,不能仅仅满足于对事件的叙述,不能仅仅沉溺于对个案的再现,不能仅仅倾向于对实证的查看,不能仅仅着眼于对应用的关注,而要在此基础上对行动、对叙事、对个案、对实证、对应用等等进行形而上的抽象、概括和梳理,使之具有理论支撑,具有理念观照,具有理性提升,并从中探寻和揭示一定范围与程度的带有普遍性的本质与规律,进而使自己撰写的教育科研论文具有研究的属性,具有说理的要素,具有论文的特点。

全文阅读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轨迹\特征与走向

摘要:高等教育公平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对1999-2010年国内核心期刊上刊发的关于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论文,分别从数量与时间分布、来源期刊分布、作者分布、主题分布和研究视角与方法等维度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呈阶段性上升态势,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来源期刊质量高,分布广,研究视角与方法多元,但研究的波动性和偶然性大,研究者的合作度较低,研究主题呈偏态分布。因此,注重研究的超前性,提高研究的合作率和持续性,增强问题意识,运用综合思维,加强微观研究和实证研究应是未来研究的基本走向。

关键词:高等教育;公平;核心期刊;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1)04-0008-07

教育公平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和水平的重要尺度,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高等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推进和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就是“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加快,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日渐凸显并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本文试以1999-2010年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为分析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在梳理研究轨迹的基础上,揭示研究的特征与问题,探讨未来研究的趋势,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数据。根据研究目的,为保证收集数据的全面性和高质量,我们确定查询范围为“文史哲”、“政治军事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经济与管理”等,检索词为“高等教育公平”,检索项为“题名”、“关键词”、“主题”,检索范围为“核心期刊”,检索时间段为“1999到2010”,匹配类型为“精确”,共检索到论文150篇。先导出并保存检出的文献,然后把检出的论文按自定义的题名、作者、中文关键词、单位、刊名、发表时间和第一作者等项导入到Excel中,建立数据库,再对上述检出论文进行二次提炼,剔除一稿多投、会议综述和有关国外的研究等文献,最后得到核心期刊论文141篇。

通过统计相关研究论文,我们发现,对高等教育公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论文大多是基于具体研究内容的定性分析,如《2002年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综述》[1]、《高等教育公平研究述评》[2]、《大众化视域下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政策分析综述》[3]等,对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成果进行定量分析的很少,甚至没有。而文献计量分析法作为一种定量研究方法,它以文献的外部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能很好地描述、评价和预测某研究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4]因此,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以检索到的141篇核心期刊论文作为样本,分别按论文数量与年度分布、论文来源期刊分布、作者分布、研究主题分布和研究视角与方法等项目进行计量分析。

二、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

全文阅读

国内近十年性别教育研究综述

摘 要: 随着教育民主化和平等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教育的性别差异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从基本概念、研究价值、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趋势等方面对我国近十年来性别教育的研究动向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 性别 性别教育 研究进展

随着教育民主化和平等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教育的性别差异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性别教育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其研究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理清我国性别教育研究的思路,对性别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国内近十年性别教育的研究进行一个综合动态的分析。

一、性别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所谓性别即男女有别,它是根据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所作出的区分。了解两性之间的差异,是我们讨论教育中的性别议题的前提和基础。在现实生活中,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生理性别指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分化,具体表现为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两方面的差别。[1]而社会性别则是与生理性别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主要指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2]

研究者对性别教育概念的表述上虽不尽相同,但其实质却没什么差别。有学者认为性别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男女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受教育者两性都获得充分、自由、平等、全面的发展。性别教育的实质不在于消除两性发展上的差异,而在于如何使受教育者两性都获得全面发展。[3]也有学者认为性别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是形成性别观念和性别态度,产生相应性别行为的社会化教育过程。它是以社会和人们的性别观念为基础,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方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它影响着受教育者性别认知的发展和性别观念的形成。[4]

二、性别教育研究价值及理论依据

(一)研究价值

全文阅读

关于国内外远程教学对比研究

引 言

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术成果呈现与交流的平台,其所刊载的学术文章反映了该学科当时的研究状况。严谨的学术期刊理应在选题策划和稿件审核方面有比较严格的标准和流程,特别是选题策划方面,期刊编辑秉持的原则中,首要的是选题要反映当前研究与实践的面貌。因而,选择一份严谨的学术期刊,考察其中所刊载学术文章的主题分布,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在某个时期中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变化。同时,对教育教学具体领域的研究也是研究者对目前教育实践活动的思考和总结。因此,通过分析和研究学术期刊在研究领域及研究内容方面的关注热点,充分发掘学术期刊在预测学术研究发展态势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为我国远程教育期刊编辑在选题策划等方面提供有益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我国的远程教育实践进行总结和提供一些启示。近年来,关于学术期刊 (特别是远程教育学术期刊)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所刊载学术文章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作者情况、引文情况、影响因子等方面的分析,或是对不同期刊在这些方面的比较研究。而本项研究主要根据较长一段时间内学术期刊所载学术文章的内容、数量等方面的变化趋势,来剖析中美两国远程教育研究发展过程、当前热点及趋势。

一、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 相关文献研究

本研究主要从 CNKI、Google Scholar、ECO、PROQUEST 等数据库,以“期刊”、“学术期刊”、“科技期刊”、“学术研究”、“比较研究”,以及“Comparative Analysis”、“Academic Journal”、“Scientific Journal”、“Comparative Research”为关键词,获取中英文文献。在关于跨文化、跨语种的学术期刊与所属学科的学术研究的相关研究中,有徐庆宁[1]、郝晋萍等[2]、毛一波[3]、张玉华等[4]、张玉平[5]、陈光宇等[6]、王英辉[7]、邹文华[8]分别研究了我国和外国某类学术期刊在文献类型、报道时差、学科结构、出版周期、被检索机构收录等方面的差异。Mendler- Johnson 和Luis e[9]、Soteriou[10]、Hon Fun Poon 和 Chris Row-ley[11]分别研究了不同国家的某类期刊的文章。这些研究所涉及的期刊刊期都较短。涉及较长时期学术期刊的研究有:Craig W Trumbo[12](涉及八份传播类期刊的 2,649 篇文章)、Leona M English 等[13](涉及英国和北美宗教教育杂志 10 年的文章)、Bon-court 和 Thib aud[14](涉及三份政治科学杂志从 1973到 2002 年的文章)、袁会[15](涉及两份杂志近十年的选题) 等的研究。关于单一语种或文化下的学术期刊的专门研究亦有不少,如:Wadhwa、Suresh K[16]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聚合物 / 塑料方面的学术期刊;Blank和 Rebecca M.[17]比较了 《美国经济评论杂志》 学术文章的双盲或单盲同行评审;Cote 等[18]采用引文分析方法研究了消费者研究杂志对社会科学文献的影响;Gentry 等[19]研究了 1986- 1991 年期间运输和物流期刊中作者的从属关系,并与之前三个时期的相关研究做了比较;张新平等[20]比较了中国期刊方阵与中文核心期刊;而孙景峰[21]、杨阳和王瑄[22]、凤元杰等[23]、李树民和许静[24]、余韬[25]、王昆欣和高飞[26]分别研究了中国的社会科学、物理、管理学、医药学、电影类、旅游类学术期刊。归结起来,现有的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科结构、出版周期、被检索机构收录情况、影响因子、发行方式、出版介质等方面,期刊的订户、被阅读频率、被引用频率、出版格式、主题、评审方式、作者、研究方法等也受到了较多关注。国内针对远程教育学术期刊的研究也不少,例如,张伟远[27]就如何提高研究质量的问题,选取了中、英、美三国的五份远程教育杂志 1997 和 1998年两年内刊载的学术文章进行比较研究。此外还有很多研究者针对特定中文期刊从不同角度对中英文的远程教育期刊进行了比较研究[28][29][30][31][32],大多关注学术研究的规范性、文章数量、 研究方法、数据处理、研究主题、 论文撰写、文献题录信息等,但所采集的期刊信息跨越年份较短,多为两三年间的情况,很难反映较长时期内的研究趋势上的变化。

2. 关于远程教育研究领域的分类

为了更清晰和确切地对比研究中美两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文章内容上的异同,我们需要一个较为科学和适用的远程教育研究领域分类标准。科学性当然是首要的标志,但“适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远程教育研究内容的分类,目前国内已有不少相关的研究,如徐辉富[33]、黄盼和何仁生[34]、李爽[35]等在各自研究中提出的远程教育研究领域 (内容) 分类,但大多都是服务于某项具体课题研究(如:为了研究远程教育专业人员分类,等等),或为远程教育专业课程学习的目的而做的分类,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缺乏系统性或不够全面的问题,并不适合本项研究对远程教育研究领域的分类。丁兴富[36]将远程教育学科内容分为十五个细目,基本涵盖了远程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各个重要内容,但此分类过于“细致”,且混合了远程教育内容(如教学设计、学习支助服务、比较研究等)和层次(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培训等)。张伟远[37]在论述远程教育研究的时候特别指出:远程教育的研究和远程教育学科的研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他还讨论了远程教育可以着重研究的重点内容,为我们制定研究内容分类维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归结和借鉴现有文献中对于我国远程教育研究内容的诸多分类,我们以为,远程教育研究内容可以从六个维度来剖析:

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

全文阅读

校园文化中性别教育刍议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活动性别教育女生

论文摘要:高校的性别教育尤其对女生的性别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校性别教育现状和女生性别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改善女生性别教育的建议。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女生的比例逐步上升。据统计,“到2004年,女生占本科在校生的比例已经上升到45.7%;女硕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别达到44.2%和31.4%。”到2007年底,据报道,上海各类高等院校在校本专科女生占学生总数的52.7%,在某些文科专业,女生的人数远远高于男生,男生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在高校女生人数逐步上升的情况下,高校的性别教育尤其是对女生的教育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与性别教育的涵义

校园文化活动是体现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形式,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广义上是指在高校校园区域中,由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领域开展的活动;在狭义上是相对课堂教育而言的课外活动,包括课外进行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一切文化活动。因此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既包括了教学、管理、服务等形式的物质的、精神的、动态的、静态的文化活动,也包括了在校园内开展的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外活动,即学校“官方”组织的活动和学生社团“非官方”组织的活动。在本文中主要论述的是狭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即课堂之外的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

高校对学生各个方面的教育和培养都是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来实现的,高校性别教育亦是如此。在女性学中,“性别教育,是指教育人们正确对待性别差异,认清由社会结构、传统文化和制度带来的性别歧视霸权;让在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教育上处于弱势的女性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行使自己的权利”。性别教育是一种“淡化性别界限”和“跳出性别框架”的教育,不仅针对女生,而且也是培养男生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知识和修养的途径。

在高校性别教育中,最主要的内容是要帮助女生建构自己的女性气质。女权主义认为,女性气质(femininity)是指对女性形象和社会角色的社会建构。

笔者认为,高校性别教育中要帮助女生建构自己的女性气质,要塑造女生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的女性形象,培养女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摆脱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不再拘泥于旧的性别观念,并推动全社会对性别意识的关注。

全文阅读

教育与教学研究领域国际论文分布特征及引文影响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SCI/SSCI)1992-2011年教育与教学研究领域影响因子排名前20位的期刊论文和引文数据,对该领域论文的分布特征和引文影响进行分析,并探究中国作者在该领域的国际合作情况及论文影响力等研究现状。

关键词:教育教学研究 国际论文 引文影响

教育与教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和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选取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92-2011年收录的13817篇教育与教学研究的代表性论文,通过论文和引文的数据分析,探究该领域国际论文的分布规律和引文影响,并对中国作者的相关论文以及管理类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进行具体讨论和分析。

1.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美国Thomson Reuters公司的Web of Science (WoS) 数据库和Journal Citation Report (JCR) 期刊引证报告。选取JCR中教育与教学研究(Education & Education Research)领域影响因子排名前20位的期刊为研究对象,下载1992-2011年该20种期刊在WoS (SCI,SSCI,A&HCI) 中收录的所有13817篇论文,并分析其论文分布及相关引文特征。所研究的20种期刊刊名及影响因子展示在表1中。

2.教育与教学研究领域国际论文分布特征及引文影响

2.1 教育与教学研究领域国际论文的时间分布

1992-2011年20年间,教育与教学研究领域国际论文呈持续上升趋势。2000年以后论文数量呈线性增长,特别是2008-2009年论文数量显著提升,直至2010-2010年论文数量增速减缓(见图1)。

全文阅读

教育生活:教科研论文选题的应然观照

随着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提升教师科研素养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撰写教科研论文既是教师教育思想的一种具体展示,也是教育工作必要的理论写实,更是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的一种有效路径。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论文写作选题有两种明显的取向,即对自身教育生活的关照或是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演绎,相对而言,中小学教师则偏重于前者,选取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方式,对自身的教育实践不断反思而形成的作品则是其论文写作的主流选项。

所谓教育生活是指教师基于自身专业发展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利于教师个体兴趣、需要的满足和自身价值实现的个性经验以及教师对自身成长方式的生命体验。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学习活动和教育研究,教育生活是其个性化专业成长的教育烙印,是其专业发展的基石。

一、教师论文写作对教育生活理解存在的问题

论文写作已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课程改革、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然而,现实中有不少教师觉得教育生活中没什么东西好写,受困于“怎么写”、“写什么”,这主要是教师对教育生活的理解存在偏差、不知道如何选题的问题。

1.在认知层面上,形成“教育生活=教育活动”的误解。不少的教师对教育生活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感性的认知上,误认为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教育生活,这主要是教师对教育生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的认知上,缺乏对教育生活的深刻理解;注重操作层面的方法,忽视了教育生活的内涵。首先,教育活动仅是教育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通过大量的教育活动呈现自己的教育诉求,上课、教育学生、参与管理等等是教师论文写作中采用的大量素材和生动的教育资源,这些是教师教育实践过程,有利于教师对专业的认知和理解,对教育活动的驾驭,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但这些都是实践层面的素材,而论文写作过程中对这些素材不能简单呈现,要深刻挖掘其所赋予的教育意义。其次,教育生活是一种基于又高于教育活动的教育价值凝炼。教育活动是教育生活的实践,不少教师在选题时出现只有表象无内核的倾向,这些文章借用几个时髦的名词术语来串联一些并不新鲜的观点,貌似有理论深度,实则牵强附会。[1]使得文章的立意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对活动内涵的挖掘过于浅显,缺乏应有的教育提炼,形成简单的活动流程式的记叙,对活动的价值、内涵、特质不进行深层次的探析,使得文章出现流水账式的记叙。第三,对教育活动的解读仅仅停留在表面。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中的关节点,实际上就是我们认识和解决教育教学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突破点[2]。教育生活中有很多的教育事件会产生一定的教育影响,但仔细研究过后就会发现其并不是本质性问题。没有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即使进行选题,也只是解决一些局部的问题,形不成系统的教育观点,而不能解决全局问题,对教育生活的指导价值会被弱化。

2.在例证策略上,形成“观点+例子”的误证。有的教师对教育生活的理解既呈现自己的教育观点,又有鲜活的教育案例,形成了观点+例子的文本结构:引出一些观点(有的甚至是盲目引用或自以为是),然后找几个自我教育教学实践的事例加以佐证,通篇用3-5个同样的格式串成一篇论文,形成八股式的文本结构,利用自认为很经典的例子以证明陈述的观点,选题出现了以点带面的倾向,这是不正确的。首先,例证缺乏代表性。教育世界是复杂的,但由于阅历等方面的原因,教师写作过程中常呈现单一直线型思维解读案例,不少教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引用的例子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偶发事件,与教育观点的匹配性不高,逻辑关系不强,表达不凝炼,缺乏说服力。其次,例证过于强调主观性。有的老师通篇文章都充满了“我以为”、“我认为”、“我觉得”等主观性很强的字眼,但这些主观化表述的背后往往都是对别人观点和主张的大量重复,或者只是根据自己的个体狭隘经验甚至主观偏好,无根据地“纵论天下”。对“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对不对?”却说不清,说不明白。第三,例证缺乏科学性。不少老师一直用“存在就是合理”的思维进行例证,呈现自己的教育主张,列举的例子往往本身就有争议性,缺乏普适性,例证无论有多少, 只要不能穷尽,只要还有反例的存在, 这种例证单向论证方式就是不全面的论证,是不科学的归纳思维。

3.在文本结构上,形成“别出心裁”的误区。教师的教育生活是丰富的,有不少教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为了凸显自己教育思考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总是挖空心思,寻求生活元素,导致教育论文“剑走偏锋”的倾向。首先,偏激的教育生活片段是教师论文中常有的选择。不少的教师为了使得自己的文章写出新意、写出个性,总是选择教育生活中的极端现象进行阐释,使得文章有一定的震撼和视角冲击力。实际上,往往会事与愿违,缺乏应有的教育信度,缺乏教育研究的普遍性。其次,出现“灯下黑”的现象。科研论文中观点与思想的阐发主要来源于丰富的实例,但不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论文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教育观照“照人不照己”,不少教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生活熟视无睹,缺乏应有的教育实证,使得不少的论文要么是他人的案例堆积,要么就是胡编乱造的故事无序呈现,对教育生活缺乏应有导向,缺少教育意义。第三,研究不深入,仅停留于经验总结。由于中小学教师缺乏一定的教育理论支撑,对教育生活的理解多停留在自己的认识水平上,只谈体会,不能触及规律,缺乏理论依据。不少论文不过是阐述了一些人们已知的或熟悉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管理方法等程序和规则层面的东西,并未提出新的方法和见解,纯粹是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停留在对教育现象描述、教学工作体会的感性层面上,未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