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音乐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优化思考

[摘要]深入分析研究高中音乐课程教学现状,扬其优势、弃其弊端、改其不足。对高中音乐课程教学方案进行优化思考是培养高中生音乐兴趣、实现高中生美育发展的突破口。优化音乐课程教学方案,就要将“流行元素”引进课堂,提高教师音乐素养与教学能力,引入多样化的音乐形式。

[关键词]高中生音乐教学优化方案流行元素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10078

现阶段高中基础教育对音乐教学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上都做了详细的规划,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等多种模块的添加与完善体现出了对高中生音乐学习的全方位多角度思考,也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化选择。在总的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如何提高音乐教学魅力、优化音乐教学结构是教师普遍面临的课题。

一、高中音乐课程教学优势分析

国家大力提倡培养全方位素质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不断改变学校与家长对音乐课程的看法,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重视程度。从学生角度来看,虽然其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转移与压制,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大部分学生都有学习音乐的愿望。兴趣是学习新事物的动力,高中生对音乐不同种类与形式的好奇心是教师进行音乐教学方案优化设计的重要思考领域。另外,高中生已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一定的思维体系,也喜欢表达个人对某一事物的见解。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借力点。

二、高中音乐课程教学方案的优化措施

1.将“流行元素”引进课堂

全文阅读

中学音乐高效教学方案探究

摘 要:音乐可以陶冶情操,时而使人热情洋溢、激情澎湃,时而使人陷入深思、有所启迪,时而使人有所共鸣,时而使人涌起回忆,音乐是一门艺术,是反映现实情感的一门艺术。初中生正处于音乐学习的初级阶段,因此这一阶段的音乐教学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彰显个性的阶段,同时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兴趣爱好不同,所以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方案就显得十分重要。就中学音乐高校教学方案这一话题研究和探索了几种音乐教学方案,旨在加强初中音乐的学习水平,提高音乐学习技能,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音乐学生。

关键词:音乐教学;初中音乐;方法

一、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或模拟出的生活场景,学生在这个模拟的场景中将所学语言材料进行综合,创造性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这种练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同时,将学生放在一个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习。

二、游戏教学法

初中阶段的孩子好玩性比较强,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心理进行游戏教学。所谓游戏教学法就是用游戏形式复习各种音乐技巧,使学生寓学于乐,在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获得音乐相关知识与技能。游戏要求简短易行、有趣味,而且要与本课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如,教师可以举行影视与智力大比拼比赛,通过听、看、答、唱、创影片中的主题歌曲,让学生了解多彩的荧屏世界以及影视音乐的多种存在方式,感受主题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教师可以选择《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

三、活动教学法

课堂、课外活动在音乐课堂中十分重要,学生在活动中,自己的音乐相关能力往往会得到全面发展。所谓活动教学法就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来设计、布置情境,提供材料,让学生积极参与自由操作、观察思考。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得出答案,发掘学生潜能。例如,在初中音乐课本《让世界充满爱》这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各种爱心故事、演唱、表演等活动中体验、感受爱――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在学习中,探索学唱新歌的方法,练习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注意保护嗓子。

全文阅读

案例教学法下的普通高校音乐专业《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案例教学法是在案例的基础上,由教师扮演设计者和引导者,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下的《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可由教师选取一个地区的某首作品为案例,以点及面,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这一地区的音乐色彩、艺术特征及其与人、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案例教学法;教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194-01

一、案例教学法之我见

案例教学法又名“case based teaching”,起源于1920年,哈弗大学商学院极力倡导,通过对典型商业管理真实事件的案例分析,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1990年以后,中国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究实施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程序为:(一)教师精选案例,讲解案例,指出重点难点,使学生产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二)教师分析学习方法,对学习资源进行概述,并组织引导探讨;学生模仿案例,自主进行探究;(三)教师改编拓宽案例,学生同教师一起进行案例的改造、制作与实践;(四)教师评价教学,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评价活动。案例教学法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案例教学法能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导学生如何做,学生在教师的“灌输”下学到的知识未必能够用于实践,同时也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教学法需要学生自己去创造、思考,并同他人探讨,发表自己的见解;(二)案例教学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填鸭式”学习只能学到书本上的“死知识”,经过思考、探讨、应用而获得的知识才是真能力,案例教学即为此而生;(三)案例教学重视师生的双向交流。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后记,测试时方知其教学效果、学习成果。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需先消化拿到的案例,查阅必要的知识再进行探讨,经过缜密的思考后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这无形中更好地理解了知识,得到能力上的升华。

二、普通高校音乐专业《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现状

中国民族音乐是以中国各民族、各地域的传统音乐为教学内容的一门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熟悉和理解中华民族音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统优秀音乐文化遗产、提高人文修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各门类历史概况、音乐形态等方面的讲授,重点对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代表人物的音乐作品进行鉴赏与模唱,使学生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有一个全面而概括的了解和感知。该课程将理论讲授、录音录像与当堂范唱模唱相结合,尤其是借鉴和沿袭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传承过程中“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使学生既了解名家的风格,又亲身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还能够学会演绎传统音乐的风格特色与表演技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全文阅读

音乐教学论课程中的案例教学论文

一、案例教学在音乐教学论课程中的应用

音乐教学论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及体验。案例教学是一种关注真实情境和实践过程的体验性教学形式,符合音乐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特征,可以将其有效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一)筛选案例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案例资源非常丰富,但并非每一个案例都适合音乐教学论的教学。因此,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是对案例的筛选。教师在筛选教学案例时应注意:第一,针对性。教师在备课时应围绕教学目标,根据课堂教学的知识点、重难点和教学对象,精心筛选案例。选择的案例可以是一节课、一个教学片断,也可以是围绕一个主题将几节课的相关片断叠加起来;第二,真实性。教师在筛选案例时应注重案例的客观真实性,选择真实的音乐课堂教学实况或特定的教育现象。因为,只有客观真实的教学案例才能反映教学的客观规律,生动表达教学的本质特征及科学性;第三,适时性。随着知识内容的不断更新,音乐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不断进步,在音乐教学论课程中运用的案例也需要及时更新。音乐教学论课程所选取的案例不仅要充分体现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反映最新的中小学音乐教学现象或教育实践活动;同时,也要体现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尝试,这样才能有效弥补音乐教学论教材的相对滞后性。

(二)呈现案例呈现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第一步。在音乐教学论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案例的形式与呈现方式多种多样。与音乐教学论相关的案例形式有论文、教案、课件、音频资料、视频资料等,呈现案例的方式有文字描述、口头讲述、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角色扮演呈现、模拟教学呈现等。呈现案例不仅是向学生展示,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的热情。因此,教师在备课或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案例的形式与呈现方式以及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好呈现案例的最佳时机,如讲授理论知识之前、讲授理论知识之后、讲授某一知识点时等。

(三)分析与讨论案例分析与讨论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在分析案例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案例的关键,把案例中的内容与音乐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联系起来,找出案例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必然联系。案例讨论是学生在独立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发表自己对案例的认识及对问题的见解,同时也了解他人对本案例的看法,共同分析,集思广益,达成结论的过程。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案例分析与讨论时要注意:第一,确立学生在案例讨论与分析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自由讨论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独到的见解;第二,教师作为案例讨论与分析的组织者与参与者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参与讨论,使学生紧紧围绕主题展开讨论,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四)总结与评价案例对案例的总结与评价是案例教学的必要环节。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后,通常先由教师根据案例教学所达成的目标,结合学生对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情况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归纳、评价,主要包括:第一,对案例涉及的相关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第二,对案例讨论中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讲解与总结;第三,对案例讨论中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等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总结与评价案例既可以由教师来开展,也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或者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促使学调整视角,课后进行拓展延伸。在案例总结评价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学习心得,这有助于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有利于发现新问题、生成新经验,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五)后续应用进行案例教学的宗旨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案例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进行音乐教学技能的专项训练、模拟授课、微格教学等教学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可以把案例教学延续运用到教育实习中。通过对案例教学的后续运用,学生可以把在案例教学中获得的知识、形成的能力运用到音乐教学实践中,既可以丰富教学案例,又有助于学生教学技能的提高,从而缩短从学生转变为教师的职业适应期。

二、案例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全文阅读

浅谈传统音乐的个案调查与宏观把握

【摘 要】近些年,随着越来越多的音乐理论学者对民族音乐学的关注,对于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的研究方法的争论和观念改革也在不断发展。在传统音乐的分析和研究中,究竟是坚持个案调查为核心方法还是从历史的宏观角度去看待,笔者将结合自身所学,发表一些浅薄的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个案调查;宏观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60-01对于传统音乐的认知与研究,近些年来随着“历史的民族音乐学”这一概念的引入,传统的认知概念和研究方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历史的民族音乐学,并不只是简单的在民族音乐学这一概念中加入“历史”的相关知识,更多的是对当今研究传统音乐的学者自身综合素质和知识层面的覆盖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案调查与宏观把握二者间的对立和统一对于传统音乐的认识和学习,其普及率已大胜于从前,研究这一课题的学者大多源于各大高校。当今各大高校的艺术专业和专门的音乐院校中基本都开设了传统音乐、民族音乐等相关课程,学生和教师的数量也大大增多,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大多采取传统的个案调查法。教学多以配套的教材为蓝本,而教材中的教学多以某一地区的某个音乐现象进行分析。如分析西南民歌《槐花几时开》的风格、旋律走向、流传地域、调性特点等,这是传统意义上的个案调查。除却课堂教学,教师去音乐采风进行传统音乐的研究的方法也脱离不开这一个案调查。从全国各大音乐核心期刊中发表的关于传统音乐的研究与分析来看,也多是以某地区、某一民歌或是某民歌类型作为单一研究分析的课题。“历史的民族音乐学”针对的恰恰是这种仅仅只对当下存在的音乐现象进行分析的一种反驳。任何一种文化、艺术都不会是一种单一的存在,世界上的万物都相互关联。许多学者对于传统音乐的分析和研究,走到个案调查的对立面去研究分析,那么是不是以宏观的角度去看待就可以深入其中呢?笔者认为,这一观点也存在偏颇。宏观把握是从整个的文明、历史的纵横线条中去分析某一存在的音乐现象背后的历史渊源,去寻求其本土的文化甚至是文明。但仅仅将研究停留于宏观上,又是不够的,毕竟音乐现象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当下它的特点、旋律走向、音乐风格等,必须要通过个案调查去分析。所以,个案调查和宏观把握,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二、“历史的民族音乐学”对高校艺术教育及研究学者提出的要求(一)对高校艺术教育提出的要求。高校在民族音乐教学中,除了依托教材以具体的音乐现象作为个案教学的同时,在个案教学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横向和纵向的文化脉络,联系相关的经济、政治、人文背景,以及这一特定的音乐现象与其他音乐现象所持有的共性的分析,而不能以传统的、切片式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一种单纯的知识性的灌输。如果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将教材的知识作为基础,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从历史的、宏观把握的角度去进行传统音乐的教学活动。许多高校及艺术学院每个学年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相关的民族音乐采风活动,笔者认为,采风不仅仅是记录当地所特有的音乐,更多的是需要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背景,以及音乐背后蕴含的某一地区的人文因素。(二)对研究学者提出的要求。在大多音乐院校和高校中,音乐美学、音乐史学、音乐文献学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分支,并有大量的专业学者进行相关独立研究。对于传统音乐的研究,学者必须转变以往的观念,主动加强对于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学习,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分析和研究传统音乐的同时,将相关的历史脉络、美学思想,及东西方人类学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将传统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去研究和分析。以重庆大足区民歌“哭嫁歌”为例。“哭嫁歌”是在当时经济条件极其落后的时代,姑娘嫁人一般都需远嫁别族,且不可轻易回娘家的前提条件下存在的,但当下重庆大足区哭嫁的习俗基本已不存在,女儿出嫁是全家都欢天喜地之事。那么,一种音乐现象的产生和消亡,就必须去分析它存在的历史环境和人文风俗。毕竟,“历史的民族音乐学”是将传统音乐作为文化进行研习从而将其发扬的,而不是简单地用于创作和演奏演唱之中。三、结语在对传统音乐的研习和分析中,个案调查和宏观把握两者必须有机结合,不可偏颇其一。在以“历史的民族音乐学”这一新的研究方向为核心的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和相关专业的研究学者必须以更为宏观的角度去分析特定的音乐现象,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促进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参考文献:[1]项阳.传统音乐的个案调查与宏观把握――关于“历史的音乐学”[J].中国音乐,2008(04).[2]丹.读《传统音乐的个案调查与宏观把握――关于“历史的音乐学”》[J].音乐研究,2011.[3]武先照.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作者简介:吴 云,中国音乐学院在读博士,内蒙古赤峰学院音乐学院教师。

全文阅读

案例教学法在音乐教学论课程中的运用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师范教育中培养师范技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法》课程中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师范技能。本文对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和运用基本环节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教学案例;案例教学法;音乐教学论;运用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134-02

音乐教学论课程是将高师学生培养为音乐教师的一门举足轻重的课程,也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学生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的必修课程之一。在这门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师范技能,如何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许多老师做了大量的探索。案例教学法以它的实用性强进入了师范技能培训课堂。案例教学法被广泛运用于法律、医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诸多领域中,在师范教育中运用相对晚一些,美国教育家舒尔曼1986年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组织的一次重要会议上发出要发展关于教学的案例知识的呼吁之后,各种研究者及实践者才开始把案例引进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全美各式各样的师范教育及师资培训计划中却大多都能发现案例方法的应用。近几年来,我国师范教育对案例教学法开始重视。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帅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沦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案例的概念

教学案例在我国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定义,专家们对它描述不一。劳伦斯认为,“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但一个好的案例首先必须是一篇好报道。汉森“愿意把案例说成是对真实事件的描写,其中所包括的内容,能足够引起大家思考和争论的兴趣,目富有启发性。郑金洲先生在《案例教学指南》一书中,转引了国外学者理查德的看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括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是想、感情在内的故事”。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取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这里指的教学案例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收集的典型人物、事件或人物与事件的有机结合体,通过分析这种案例能够揭示这一教学领域的规律与方法。音乐教学案例是从音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实例,在被描述的具体情境中,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乃至戏剧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反映教学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变化,揭示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并引人思考,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而每个音乐教学案例都要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学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案例”应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所涉及的不同教学领域中的各种类型案例分析,将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一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案例作为被剖析的对象以书面或者叙述的形式被展现,教师和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评价并找到解决的办法与途径,寻找对策等。由于不同材料可以反映不同的教学情境,学生可以身临各种各样的教学实际,体会教学实际中出现的一些事件处理策略,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具有如下不可替代的典型作用。

全文阅读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一般称“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是与高校培养适应学校音乐教育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一任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这方面长期存在的问题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就其整体素质的培养而言,由于在音乐教育学的学科与课程建设方面明显的不足,仅凭一、两项音乐表演技能,很难适应基础教育领域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这方面的问题,在国内2004年有关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学术研讨和所递交的论文中,①被再次提出。其中有文章提到,在高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中,音乐教育学学科没有得到重视,教育类课程“课时比重非常微弱,仅占总课时量的5.4%―8%”,②又有文章介绍,日、德、美、英等发达国家一些学校所开设的音乐教育理论课程分别占总课程的20%、25%、33%、25%,并提出“长期以来,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偏低,是音乐学(师范)专业毕业生教学实践能力偏弱的主要原因”。③

2004年底,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简称《课程方案》),并在有关通知中要求“进一步深化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学校音乐教育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该《课程方案》不仅提出“必修课程学科化”,确定了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和类型,同时要求“各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自主开设课程”。这一《课程方案》的下发,可以说是非常及时,它将有力地推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科和课程建设。

在这方面,我们从加强音乐教育学学科与课程建设的角度,通过修订《教学计划》,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上,增设了音乐教育学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音乐教学法这三门课程(以下简称“三课”),并对这三门新设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全程跟踪和记录,并作教育叙事研究。

一、办学指导思想和音乐教育专业“三课”的具体设置

我院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充分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和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以表演和创作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这“三大音乐能力”的发展为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不同的音乐专业中,这三种能力既可以集于一身,也可以有所侧重。与此相应,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是在求得三种音乐能力的共同发展中,对音乐教学以及相关的科研能力给以特别的重视。概括地讲,就是培养能教、能讲、能写,具有较为全面音乐素养的音乐教师。

但是,在以往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只有“中学音乐教学法”一门课,并且只有36课时、2学分。不仅在整个专业课程设置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并且由于在专业意识上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教育的倾向,导致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很难适应基础教育音乐课堂。因此,为了适应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就必须通过进行教学改革、加强音乐教育学科与课程建设而达到这一目标。

在这方面,我院自2004年5月起,通过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改变原来只设有“中学音乐教学法”一门课(36课时、2个学分)的状况,增设音乐教育学“三课”,并从2004年9月正式开课。

全文阅读

新学期主任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开展音乐课堂教学的研究、指导与评价,以评价促进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行为的统一,促进杭州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

二、工作思路

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研工作方向,贯彻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的思想精神,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继续开展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教学过程、方法与评价的探索,开展课堂器乐教学成果展示和评比活动,做好新一轮高中音乐新课程实验和培训工作,加强音乐教师专业培训和音乐教研组长的培训,加强对学校的音乐教学调研指导等教研工作,有效监控音乐教学质量,促进杭州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

三、主要工作

(一)继续开展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

1.继续组织开展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骨干教师专业培训。2006年1月举行音乐新课程第6期骨干教师专业培训。2006年6月举行音乐新课程第7期骨干教师专业培训。

全文阅读

从音乐教案设计来谈音乐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

作者简介:丁婧(1989.2),女,汉族,辽宁省大连市人,学生,硕士,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音乐教育学原理专业。

摘 要:音乐教案是音乐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能够影响教学效果。而音乐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其音乐教案的设计情况。因此,本文就音乐教案设计中所体现出的音乐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这一问题,从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分析与组织教材的能力、教学必备的专业技能、熟知与教导学生的能力四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音乐教案;设计;音乐教师;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20世纪以来,各国教育改革浪潮迭起。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也在不断的进行教育改革。2011年,我国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十年之际,为了更好地适应音乐教学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充分吸收了十年课改的基本经验和结果,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颁布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音乐教学设计,作为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课改的推进以及新课标的实施,对音乐教学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教案作为音乐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设计对于音乐课是尤为重要的。而音乐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其音乐教案的设计情况。因此,音乐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从而更好的实施课程标准,设计出更好的音乐教案,为音乐课程的实施提供帮助,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一、概念

(一)音乐教案

全文阅读

《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整合教学方法初探

摘要:2007年国家教育部向全国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两个重要的指导文件。其中明确规定将传统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模式。同年黑河学院音乐系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教学试点单位,本文重点从几方面阐述了对合课的认识及我校的一些具体做法,从而探究出更加合理完善的适应本门课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音乐学;教师教育;乐理与视唱练耳;教法初探

音乐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各类艺术教育赖以发展的基础,更是决定艺术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为满足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需求,应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适应高等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改革的需要,2007年国家教育部向全国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这两个重要的政策性指导文件。

《方案》和《纲要》进一步明确了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其中明确规定将传统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其目的是通过整合来优化课程结构,建构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模式,同时探索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的新的教学方法。

2007年6月笔者工作的学校黑河学院音乐系在厦门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呈报了“黑河学院关于设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教学试点单位的申请》”,得到了教育部体艺司的认可。会后,我们制订了《黑河学院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工作方案》《黑河学院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课程方案》,并在2007级新生中开始实施。

做为试点院校,我将本人对整合课程的理解及我校的一些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首先,我校根据“指导纲要”,制定了《乐理与视唱练耳课课程标准》,努力做到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化,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为了保证“课程标准”的实效性,使其知识的基础性和时代性相兼容,目前在校的07、08、09级学生全部使用了由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系列教材》这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基础条件。新教材的使用,应对了本世纪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同时,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就其课程性质来说,《乐理与视唱练耳》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该课程传授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视唱、听音的基础知识,有效地发展了学生音乐认知、表现和审美能力,为其进一步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理论修养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