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学生年度总结

高中学生年度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普通全日制高中生与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生活满意度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刘勤(1989―),女,湖南,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认知心理学。

摘 要:研究着重关注普通全日制高中生与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这两个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5表明:一、普通全日制高中生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生活满意度在总体满意度上有显著差异;二、家长学历对于两群体生活满意度总均分、家庭满意度和自由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成长地对于两群体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和学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性别对两群体家庭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普通全日制高中生;生活满意度

一、引言

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是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是个人依照自己选择的标准对自己大部分时间或持续一定时期生活状况的总体性认知评估,是衡量某一社会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参数。[1]

从文献检索的情况来看,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成人、老年和儿童、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涉及到的客观因素主要有生活事件、人口统计学变量、社会化关系等,主观因素主要有认知因素和价值观、自尊、自我概念以及其他的一些人格因素。[2]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的培养方向以及教学模式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普通全日制高中生与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同处于青少年时期,年龄相仿,而接受的教学模式是不同的。教学模式的不同是否会引起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差异?哪些因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本研究基于这种考虑,选取普通全日制高中生与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为对象进行比较研究。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全文阅读

哈尔滨道里区2005-学生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R 5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1-0071-01

【关键词】 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服务

学校是学生集居学习的场所,人口密度较大,极易发生传染病爆发,因此学校的传染病防治应受到高度重视。为了解哈尔滨市道里区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现对2005-2006年道里区报告的学生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料来自2005-2006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哈尔滨市道里区学生法定传染病发病数据,对学生(包括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发病数、疾病构成、年龄与时间分布等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全文阅读

大学生自信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自信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关系。方法采用“个人评价问卷(PE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85名大学新生进行测试,并于三年级时作了复查。结果大三学生自信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都低于大一学生,从大一到大三文科生与理科生自信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始终明显,随着年级的升高,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自信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逐渐明显。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信程度在大一和大三均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有一定影响。结论此结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自信;心理健康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力或技能的感受,是对自己有效地应付各种环境能力的主观评价。自信又是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之一,还被作为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而存在[1]。本研究,对文理学科大学生进行了3年的追踪调查,旨在探讨大学生自信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动态变化规律,并借助回归分析的统计手段,验证自信程度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作用,揭示专业、性别、独生子女与否、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与自信程度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整班取样法,对185名天津中医药大学2002级文理部大一学生进行了有关测试,有效问卷185份(回收率:100%)。被试年龄范围19~24岁,平均年龄21.1岁。其中男生59名,女生126名;文科63名,理科122名;独生子女93名,非独生子女92名;家住城镇者126名,家住农村者59名。于2005年进行复查(复查率100%)。

1.2方法

1.2.1自信程度评定以Shrauger编制,季益富、于欣翻译并修订的中文版“个人评价问卷(Personal Evaluation Inventory,PEI)[2]”为测查自信水平的工具,该量表共54个自陈条目,从6个方面考察被试者的自信水平,采用1~4分的4级评分,总分值越大表示自信程度越高。

1.2.2心理健康水平评定以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2]为测查心理健康水平的工具,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测得被试者在9个方面的分数(因子分),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每一项目的自评分值越大说明症状越严重。

全文阅读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趋势研究

【摘要】 目的 研究入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为学校招生决策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参考。方法 采用SCL-90量表对漳州师范学院连续6年的入学新生22831名进行测查,原始数据由专门技术人员录入,数据汇总和统计处理采用SPSS 11.5。结果 在漳州师范学院快速发展的6年中,大学生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27.98%。结论 大学生心理问题存在性别差异,性别和因子、性别与症状程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年度检出率相对稳定,发展趋势不明显,症状程度与年度之间互相独立。

【关键词】 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大学新生;趋势

Tendency Analysis of Mental Status on College Freshmen. Wang Xihua, Zhao Guangping. Zhangzhou Normal College, Zhangzhou 36300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freshmen's mental-health condition and its various trends, in order to provide necessary references for college's decision-making in recruiting students and in metal-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Adopting SCL-90 indicating gage to evaluate 22831 freshmen from Zhangzhou Normal College, whose enrollment ranged during 6 consecutive years. The original data were input by specialized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data collection and statistics adopt SPSS 11.5 to process. Result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total examinable ratio is 27.98% during six-year rapid development of Zhangzhou normal college. Conclus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gender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sex and factors, sex and symptom. On the other hand, annual examinable ratio is relatively stable with unobvious trend; the symptom degree and the year have no correlation with each other.

【Key words】 Mental-health; SCL-90; College freshmen; Tendency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干预工作逐渐受到社会重视。大学新生作为大学生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在目前高考录取制度和大学分科教育制度的背景下,其心理特点相对特殊和稳定。每年对大学新

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及早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相应的教育干预,预防和消除心理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已经成为我国大部分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学校教育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把握趋势,工作才能具有针对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研究采用SCL-90量表,检测漳州师范学院连续6年的大学新生,旨在研究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更具科学准确的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全文阅读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载文分析

摘要:本文选取《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刊发的12期641篇论文为研究对象,从载文、作者以及引文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了《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度发文情况,为明确办刊目标和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以期进一步提升办刊水平。

关键词: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载文分析;作者分析;引文分析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3.002

中图分类号:G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3-0005-05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EducationalInstitute ofJilin Province)创刊于1985年,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吉林省教育学院主办,是全国教育学院优秀学报,吉林省一级期刊。本文以《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2016年刊载的641篇论文(不包括特稿、专稿)为研究对象,从载文情况、作者情况、引文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希望通过分析2016年的发文情况,总结办刊现状,明确发展方向,为今后进一步提升办刊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一、载文分析

全文阅读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一、相关文献综述

197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在其《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指出:考虑到人均的工作时间和物质资本投入增长有限,劳动力质量和资本质量的改进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而劳动力和资本质量的改进与知识、科技的快速增长相关联,现代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各种新的生产部门,这些新部门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科技,以及与科技相关的各种工艺技术革新和创造发明。他认为:知识和科技大量应用与产业结构的转换以及与生产率提高之间的联系,可以分两步来讨论,一是新知识和技术革新的大规模应用虽然不是充足的条件,却是必要条件。因为只有新知识和技术革新才有可能带来更多的人均产值,并从而为生产新知识的投资提供额外的资源。二是现有的知识,不论其是否已在技术革新中被广泛应用,而科学本身的积累与经济增长之间也有联系。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知识传承和创新、发展科学技术文化,自然包括总结生产过程中新的知识和经验,这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知识传承与创新在产业结构转换、进而在经济增长中的能动作用。因此,西蒙•库兹涅茨的理论为研究大学生这一掌握知识的群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已有的相关研究,不少沿着西蒙•库兹涅茨关于知识和科技应用与产业结构转换与生产率提高间的关系理论予以拓展。学者们多是从三次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基于产业层面进行总量分析,揭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障碍,并提出支持和发展第三产业等建议。但细化到产业中各行业的分析则较少。而三次产业中的各个行业均有很强的“异质性”和“动态性”,这对其就业吸纳能力具有重大影响,部分行业最终的就业状况甚至会与政策期望相悖(王孝成,于津平,2010)。田永坡(2007)认为,对处于转型期、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而言,劳动力市场结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就业偏好结构、劳动力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是一个显著特点。因此,从结构角度来研究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总量失衡问题,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对中国的现实来说也更具指导意义。张晓旭(2007)则使用偏离—份额方法分析了中国1978~1992年和1993~2005年两个时间段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化的动态,认为对于就业增长而言,产业结构因素起到了主导影响。李彬(2009)运用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了行业构成变化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指出大学生在不同行业中具有不同的就业特征,大学毕业生供给总量与结构受产业结构转换质量的制约。赵杨等(2010)从产业结构与行业结构两个层次,研究其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行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性,认为就提高产(行)业的增加值总量来提升就业水平而言,第三产业优于第二产业;建筑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行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发展潜力;而制造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三个就业的支柱行业尽管就业潜力有限,但应巩固、维持其目前的就业规模。谭洁等(2012)通过对18个行业2003~2010年的增加值及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两个基础数据的变动趋势及相关性分析后,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此外,以往研究所采用的基础数据多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以下简称《年鉴》),以及由其衍生的《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等。但2011年9月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11》(以下简称《年鉴2011》),对以往年度的增加值数据进行了修正,部分数据修正幅度较大。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把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各行业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分析我国近年大学生行业就业结构,量化比较不同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而展开我国近年部分行业发展与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关联性分析,以期为制定更为可行的行业就业政策,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并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二、我国近年大学生行业就业结构分析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探究我国各行业在近年的结构变迁过程中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程度,更准确地说,是探究它们对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变迁历程及当前状态,以确定出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行业。二是考察吸纳大学生人数较多行业的行业增加值变动与其对大学生就业需求变动之间的关联,以判定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各项措施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三是从提升相关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角度,探讨是否给予或给予什么样的行业发展扶持政策。2003起,我国制订了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其后,《年鉴》以及《劳动统计年鉴》据此将从业人员按照不同的行业划分为20个,并围绕行业展开的各类统计均采用该口径。此外,由于统计数据的延后性,部分行业2011年度的数据缺失②。鉴于此,为统一口径,本文将研究数据的时段界定为2003~2010年之间。研究我国近年大学生行业就业结构,首先要从就业需求的“吸纳总量”角度,找出那些对大学生需求量较多的行业,这部分将根据对2003~2010年我国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就业比重的行业分布来展开。然后再从就业需求的“吸纳效率”角度,找出那些尽管总量方面对大学生需求相对较少,但从业人员中大学生所占比重较高的行业。三是进一步考察上述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吸纳效率”两个指标的历年变动趋势,并综合三方面的研究结果,确定对大学生就业有重要意义的关键行业。

(一)我国近年大学生就业行业吸纳总量分析③

鉴于历年《统计年鉴》均无各行业每年新吸纳的大学生就业人数这个“增量指标”,而只有某一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在某行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同年该学历层次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的统计,所以本文采用这个指标来衡量各行业对大学生的吸纳总量。为了更好地加以区分,本文将20个行业按照其吸纳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④总量的高低将占有全部某学历层次5%以上的行业定义为“吸纳大学生较多的行业”;将占有全部某学历层次2%~5%(含)的行业定义为“吸纳大学生一般的行业”;2%以下的定义为“吸纳大学生较少的行业”。根据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我国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大学生2003~2010年在各行业中的城镇单位⑤⑥就业比重的分布状况整理如表1所示。鉴于吸纳大学生总量很少,本文剔除了农林牧渔业,采矿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住宿和餐饮业,国际组织等7个行业。从大学生就业的“吸纳总量”角度而言,确定了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制造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6个行业为“吸纳大学生较多的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建筑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个行业为“吸纳大学生一般的行业”,共计13个行业参与后续分析。

(二)我国近年大学生就业行业吸纳效率分析⑦

考虑到各行业吸纳大学生的数量与行业的发展规模关系紧密,但并不是每个行业的人才需求都与大学生的能力素质结构契合,如果除了以“吸纳总量”来衡量行业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还需要考虑13个主要行业中,那些总体就业人数较少、但行业内就业的大学生所占该行业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较高,具备更高“吸纳效率”的行业。因为,在同等增加行业就业人员总量的情况下,这些行业比那些大学生就业的存量高但吸纳效率低的行业能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因此,研究某行业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不仅要注重“总量分析”,也要注重“效率分析”。同样,根据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我国大学生2003~2010年在上述13个行业中的平均就业比重整理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4个行业不仅在吸纳总量方面排在各行业前列,同时对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就业吸纳效率。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个行业尽管在吸纳总量方面为“吸纳大学生一般行业”,但具备较高的就业吸纳效率,因而也属于对大学生就业较有贡献的行业。制造业尽管仅具备较低的就业吸纳效率,但考虑到其在大学生就业的吸纳总量方面平均位居第3位,故在后继的研究中予以保留。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3个行业尽管在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方面为“吸纳大学生一般的行业”,同时仅具备较低的就业吸纳效率,其是否属于对大学生就业较有贡献的行业,还需进一步的验证。而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建筑业3个行业在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方面尚可,但就业吸纳效率很低,因此在后继的研究中予以剔除。

全文阅读

大学生就业结构与行业的关联性

一、相关文献综述

197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在其《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指出:考虑到人均的工作时间和物质资本投入增长有限,劳动力质量和资本质量的改进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而劳动力和资本质量的改进与知识、科技的快速增长相关联,现代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各种新的生产部门,这些新部门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科技,以及与科技相关的各种工艺技术革新和创造发明。他认为:知识和科技大量应用与产业结构的转换以及与生产率提高之间的联系,可以分两步来讨论,一是新知识和技术革新的大规模应用虽然不是充足的条件,却是必要条件。因为只有新知识和技术革新才有可能带来更多的人均产值,并从而为生产新知识的投资提供额外的资源。二是现有的知识,不论其是否已在技术革新中被广泛应用,而科学本身的积累与经济增长之间也有联系。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知识传承和创新、发展科学技术文化,自然包括总结生产过程中新的知识和经验,这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知识传承与创新在产业结构转换、进而在经济增长中的能动作用。因此,西蒙•库兹涅茨的理论为研究大学生这一掌握知识的群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已有的相关研究,不少沿着西蒙•库兹涅茨关于知识和科技应用与产业结构转换与生产率提高间的关系理论予以拓展。学者们多是从三次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基于产业层面进行总量分析,揭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障碍,并提出支持和发展第三产业等建议。但细化到产业中各行业的分析则较少。而三次产业中的各个行业均有很强的“异质性”和“动态性”,这对其就业吸纳能力具有重大影响,部分行业最终的就业状况甚至会与政策期望相悖(王孝成,于津平,2010)。田永坡(2007)认为,对处于转型期、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而言,劳动力市场结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就业偏好结构、劳动力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是一个显著特点。因此,从结构角度来研究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总量失衡问题,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对中国的现实来说也更具指导意义。张晓旭(2007)则使用偏离—份额方法分析了中国1978~1992年和1993~2005年两个时间段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化的动态,认为对于就业增长而言,产业结构因素起到了主导影响。李彬(2009)运用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了行业构成变化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指出大学生在不同行业中具有不同的就业特征,大学毕业生供给总量与结构受产业结构转换质量的制约。赵杨等(2010)从产业结构与行业结构两个层次,研究其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行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性,认为就提高产(行)业的增加值总量来提升就业水平而言,第三产业优于第二产业;建筑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行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发展潜力;而制造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三个就业的支柱行业尽管就业潜力有限,但应巩固、维持其目前的就业规模。谭洁等(2012)通过对18个行业2003~2010年的增加值及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两个基础数据的变动趋势及相关性分析后,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此外,以往研究所采用的基础数据多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以下简称《年鉴》),以及由其衍生的《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等。但2011年9月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11》(以下简称《年鉴2011》),对以往年度的增加值数据进行了修正,部分数据修正幅度较大。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把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各行业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分析我国近年大学生行业就业结构,量化比较不同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而展开我国近年部分行业发展与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关联性分析,以期为制定更为可行的行业就业政策,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并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二、我国近年大学生行业就业结构分析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探究我国各行业在近年的结构变迁过程中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程度,更准确地说,是探究它们对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变迁历程及当前状态,以确定出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行业。二是考察吸纳大学生人数较多行业的行业增加值变动与其对大学生就业需求变动之间的关联,以判定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各项措施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三是从提升相关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角度,探讨是否给予或给予什么样的行业发展扶持政策。2003起,我国制订了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其后,《年鉴》以及《劳动统计年鉴》据此将从业人员按照不同的行业划分为20个,并围绕行业展开的各类统计均采用该口径。此外,由于统计数据的延后性,部分行业2011年度的数据缺失②。鉴于此,为统一口径,本文将研究数据的时段界定为2003~2010年之间。研究我国近年大学生行业就业结构,首先要从就业需求的“吸纳总量”角度,找出那些对大学生需求量较多的行业,这部分将根据对2003~2010年我国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就业比重的行业分布来展开。然后再从就业需求的“吸纳效率”角度,找出那些尽管总量方面对大学生需求相对较少,但从业人员中大学生所占比重较高的行业。三是进一步考察上述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吸纳效率”两个指标的历年变动趋势,并综合三方面的研究结果,确定对大学生就业有重要意义的关键行业。

(一)我国近年大学生就业行业吸纳总量分析③

鉴于历年《统计年鉴》均无各行业每年新吸纳的大学生就业人数这个“增量指标”,而只有某一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在某行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同年该学历层次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的统计,所以本文采用这个指标来衡量各行业对大学生的吸纳总量。为了更好地加以区分,本文将20个行业按照其吸纳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④总量的高低将占有全部某学历层次5%以上的行业定义为“吸纳大学生较多的行业”;将占有全部某学历层次2%~5%(含)的行业定义为“吸纳大学生一般的行业”;2%以下的定义为“吸纳大学生较少的行业”。根据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我国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大学生2003~2010年在各行业中的城镇单位⑤⑥就业比重的分布状况整理如表1所示。鉴于吸纳大学生总量很少,本文剔除了农林牧渔业,采矿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住宿和餐饮业,国际组织等7个行业。从大学生就业的“吸纳总量”角度而言,确定了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制造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6个行业为“吸纳大学生较多的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建筑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个行业为“吸纳大学生一般的行业”,共计13个行业参与后续分析。

(二)我国近年大学生就业行业吸纳效率分析⑦

考虑到各行业吸纳大学生的数量与行业的发展规模关系紧密,但并不是每个行业的人才需求都与大学生的能力素质结构契合,如果除了以“吸纳总量”来衡量行业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还需要考虑13个主要行业中,那些总体就业人数较少、但行业内就业的大学生所占该行业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较高,具备更高“吸纳效率”的行业。因为,在同等增加行业就业人员总量的情况下,这些行业比那些大学生就业的存量高但吸纳效率低的行业能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因此,研究某行业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不仅要注重“总量分析”,也要注重“效率分析”。同样,根据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我国大学生2003~2010年在上述13个行业中的平均就业比重整理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4个行业不仅在吸纳总量方面排在各行业前列,同时对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就业吸纳效率。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个行业尽管在吸纳总量方面为“吸纳大学生一般行业”,但具备较高的就业吸纳效率,因而也属于对大学生就业较有贡献的行业。制造业尽管仅具备较低的就业吸纳效率,但考虑到其在大学生就业的吸纳总量方面平均位居第3位,故在后继的研究中予以保留。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3个行业尽管在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方面为“吸纳大学生一般的行业”,同时仅具备较低的就业吸纳效率,其是否属于对大学生就业较有贡献的行业,还需进一步的验证。而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建筑业3个行业在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方面尚可,但就业吸纳效率很低,因此在后继的研究中予以剔除。

全文阅读

西安旅游人才需求与供给的时空动态分析

[摘要] 本文对西安20多年来旅游人力资源和旅游教育发展态势进行纵向分析,依据发展特点,首次将二者分别划分为三个阶段,并选择北京、广州、昆明三个旅游热点城市,与西安进行横向比较, 揭示西安旅游人才和旅游教育协调发展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关键词] 旅游人力资源旅游教育纵横分析优劣势

一、西安旅游从业人员分析

1.从业人员的纵向分析

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西安市国际旅游从业人员总数达22691人,比1988年增长了近乎一倍,年平均增长4.9%1)。其中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分别占总从业人员的58.2%、20.8%和2.5%,合计占行业人员总数81.5%,为旅游行业人员流向最集中的部分。西安旅游人才主要来源于基层、院校毕业生或外系统进入。从总体上看,西安旅游人力资源已有一定的规模,从纵向分析, 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见图)。

1978年~1988年,西安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增长迅速,其中1986年~1988年年增长率竟达41%。从业人员总体规模快速扩张与改革开放后西安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是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与西安旅游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崛起时期相呼应。

1989年~1998年,西安国际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处于波动性缓慢增长期,年增长率仅有1%。受1989年国内影响,西安入境旅游业该年跌入低谷,从业人员也相应缩减。到1990年,旅游经济有所恢复,从业人员也相应增长,但直到1992年还保持着低水平的增长态势。1992年~1998年之间,从业人员数量波动大,总数下降趋势明显,年均下降8.4%,这与这一时期西安旅游业处于内部结构调整和产业素质提高有关。由于1995年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国内水灾的影响,入境旅游业有所回落,这两年从业人员总量也分别下降到1992年后历史最低水平。

1998年~2002年,从业人数由12868人增长到22691人,年平均增长15.2%,增长速度较快,这与西安入境旅游高速发展时期基本一致.旅游经济快速发展,自然导致从业人员的迅速扩张。这一段旅行社、星级饭店从业人员发展趋势也与总人数变化态势相吻合,规模扩张快。

全文阅读

贵州省人口年龄和受教育性别结构变动分析

【摘要】本文对2000年~2013年贵州省人口性别结构变动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人口性别比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一直偏高。同时,该省还具有低龄年龄组性别比明显高于高龄年龄组性别比、受教育程度性别比明显下降等特点。针对贵州省人口性别结构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提出应在提高贵州经济发展水平、完善对女性的价值认识上进行重点关注,实现男女就业平衡,实现贵州省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人口性别结构 年龄组性别比 受教育程度性别比

一、引言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地区男女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常用性别比来表示。一个地区的人口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会通过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再生产过程体现出来。由于不同产业和职业对两性劳动力人口的需求存在差别,性别结构还可能通过影响就业结构从而影响经济发展。根据2000~2013年的数据显示,贵州省总人口性别比波动较大,虽总体上呈下降的变化趋势,但较全国数据显示,一直是偏高的(见图1)。而且,经验数据表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总人口的性别比在95~102之间波动(陈卫,宋健,2006)。由此可见,贵州省的人口性别结构是不平衡的。本文拟从贵州省人口性别结构变化为例,厘清其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为正确评估未来“十三五”时期贵州省人口结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路径找出相应的对策。

二、贵州省人口年龄和受教育性别结构现状

根据《贵州省统计年鉴2014》数据显示,2000年,贵州省总人口数为3755.72万人,男性人口数为196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52.4%;女性人口数为1787.7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7.6%;男性人口数超过女性人口数180.28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10.08;2013年,贵州省总人口数为3502.22,男性人口数为1822.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52.04%;女性人口数为1679.7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7.96%;男性人口数超过女性人口数142.78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8.50。从2000年到2013年,男性人口的比重总体上在减少,女性人口的比重总体上在上升,但男女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变化不大,波动较小;2000年到2013年总人口的性别比波动较大,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其人口性别结构变化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男女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变化较小,但男性人口数仍然超过女性人口数很多。2000年到2013年,男性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在51.49~52.4%之间波动;女性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在47.6~48.51%之间波动。男性人口数超过女性人口数在111.1~180.28万人之间波动。

第二,性别比失衡程度在不同的年份表现有差异。2001~2003年人口性别比变化较平稳;2004年开始,到2009年则波动较大,在106.14到108.19之间波动。

全文阅读

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全国常模的制定

摘要:旨在建立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的全国常模。依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按行政区域、性别、年龄、户籍地、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别等人口学特征分层抽样取得容量为6433的成年人样本。在该全国样本中再次验证了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群体在一般自我概念水平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男性自我概念积极性和调节性优于女性;青年组自我概念清晰性低于中老年组,但悦纳性高于中老年组;城市人口、受教育程度高、个人收入中等以上的被试群体自我概念总分及各维度分均更高,不同民族被试的自我概念无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全国常模。

关键词:自我概念 中国 成年人 全国常模

分类号:B846

1、引言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指个体对自身的知觉与评价。根据自我概念的多层次多维度结构模型(Shavelson,Habner,&Stanton,1976),自我概念可分为总体的一般自我概念和不同领域的具体自我概念。不少研究表明,具体自我概念主要与个体在具体领域的成就、效能感有关(Bandalos,1995:柴瑞琴。吉哲民。2009),而一般自我概念则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姚信,2003)。例如Mccul-lough,Huebnet与Laughlin(2000)的研究表明,个体的一般自我概念水平能显著预测个体的积极情绪以及生活满意度水平;徐海玲的研究(2007)也指出,个体整体自我概念的清晰性与其自尊水平显著正相关,并具有压力缓冲的作用。

根据理论分析和《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的研制》课题的要求(梁宝勇,2012),我们曾提出个体一般自我概念的四维测量模型,从积极性(个体对自身现状有积极正向的评价)、清晰性(个体对其自身现状有清晰一致、客观准确的认识)、悦纳性(个体对自身现状。特别是自身不足的接纳和认可程度)以及调节性(个体对负面消极评价进行积极调节的人格倾向性)四个维度来评估个体的一般自我概念和自我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据此编制了中国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研究表明,该量表结构清晰,信、效度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方晓义,袁晓娇。曹洪健,谢庆红,2012)。

然而,由于量表编制过程中的被试均为大学生群体,有必要在更广泛的成年人被试群体中进一步检验该量表的信度、效度。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有关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的普遍水平及分布状况的信息作为参照,目前尚不能有效地解释量表得分结果的意义,也无法准确评估、揭示出个体的一般自我概念及自我心理健康素质在所属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大大限制了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在心理健康素质测评中的实践应用。

综上,本研究将在更为广泛的成年人被试群体中进一步检验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的信度、效度,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成年人被试群体在一般自我概念水平上的差异,建立该量表的全国常模,揭示我国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水平的普遍水平和分布状况,从而为量表结果的解释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更好地反映个体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