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信息技术创新论文

一、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情景,还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同时,在高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节省了教师的备案时间。此外,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方式,其通过学习任务与教案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自我学习,逐渐的挖掘文本知识的深层含义,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讲《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讲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简介“:1925年秋在写《沁园春•长沙》,意思是正值青年朋友意气风发。当时在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同志从1911年到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概括了青年时期的和其战友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当时的情境,带领学生更深层次的解读文章,并掌握知识要点,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情境教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性

新课改教学中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还能为学生创设文本外的情境,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把文本知识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还能为学生提供很多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生兴趣,开阔视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如,在学《电磁感应》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自然界的普遍联系的规律,知道电磁感应及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理解磁通量及其变化,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电磁感应的原理,揭示“电生磁”与“磁生电”发现过程的哲学内涵,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是探究自然规律的重要前提、磁通量的概念及磁通量与磁感应强度的关系。通过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和磁通量变化的分析,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创新教学内容,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里,教师已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些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给予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学习起来也会比较乏味,这就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合作学习,学生可以根据相关的课堂要求,有目标的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增加学生间的交流,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如,在做喷泉实验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做实验时需注意的事项以及操作流程,在确定每一位学生都掌握的情况下,为学生布置试验室,并进行分组,在老师不帮助的情况下,学生间互相帮助,安全快速的完成试验内容,给予试验成功且快速的奖励,这样把个人的荣誉转化为机体的荣誉,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制定任务,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性

任务学习即是指为学生制定一定的学习任务以及规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其学习任务的过程,且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以分数的形式来衡量完成任务的质量,这种方法被称作为任务型学习。把其应用在高中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还能够更好的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记忆,进而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如,在讲元素周期率这一章内容是,教师可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选择具有典型代表的元素,为其讲解它的特点、化学性质以及作用,并为其制定相关的学习任务,如背诵元素周期表并掌握用法以及规律,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其进行抽查,任务完成好的适当的给予奖励,如果没能完成任务,教师应该给予合理的教育并惩罚,鼓励并激励学生都可以完成学习任务,并且结合实际的生活,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化学物质,如磷的自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全文阅读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创设情境是课堂美育的必备步骤。而作为“图文并茂”的演示讲稿或多媒体作品,通常也能激发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像创设一个美妙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迫切愿望。

2上机操作,结合教学实际

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够掌握所学要点。在使用Photoshop进行“图形图像的加工”教学中,笔者安排了贴近生活的实例,让学生选择“磁性套索”工具或者“抠图”工具将自己的照片抠出和校长的照片组合到一起,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3任务驱动,培养自主学习

任务驱动学习法是信息技术学科中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是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教学中,笔者先提出问题:“咱们班的某某同学想下载一首好听的MP3,有哪位同学能帮他下载?”同学们都踊跃帮忙,很快就下载了好多MP3,之后老师又提出问题:“那么‘文本’、‘图片’和‘视频’信息又是如何下载的呢?”学生们根据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的学习,自主探究掌握了文件的下载方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除了学会因特网信息的查找外,还学会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信息的下载。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在电脑上统一演示,对个别学生遇到的问题可单独辅导,也可以让学生互相帮助。

4注重合作学习,促进共同提高

信息技术课堂也是一个协作的课堂,因此,在教学生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要注意观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多给学生鼓励,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得老师讲解,可以让学生合作讨论,互相交流,互相协作,取长补短,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大胆地完成任务。红寺堡区的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好多同学的操作能力都比较差,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但要进行新课的讲授,还要顾及一部分同学的认知水平,所以每节课都要安排一些简单的任务,缩近同学之间的差距,争取在一年的时间,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帮助下,让所有的同学都能齐头并进。

全文阅读

高中物理信息技术论文

1对于目前的信息技术和教学的现状进行整合

目前的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整合也是逐步的发展而来的,就如何在物理的教学过程里实现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在全球范围之内展开了十多年的实验.然而所收到的效果却不太一样,随着目前物理课程与教学的多样化的教学的需求.信息技术也作为了现在的一类教学的手段,也获得了国内的中学的物理学老师的认可,因此相关的教育工作也得到了开展,还在相关的领域得到了杰出的成果.也在几个方面进行了运用,但这些运用也不是简单的重叠,这类运用还无法将真正的信息技术与中学的物理课程进行有机的融合,因此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甚至会有一部分的教学上的失误.

2对于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上的运用

2.1可以进行信息的运用,以此来进行物理现象的模拟,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激发

对于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情景的设计,对教师来说,将模拟实验进行新课的引入,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对学生而言,在兴奋的过程里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也可以进一步的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一步提高.物理的世界里有许多的事物是人类的肉眼所能够触及得到的.很多的现象就算借用了最先进的仪器也很难查明.但目前可以进行多媒体电脑来仿真和模拟,也可以将一个没有办法看清的现象进行呈现.这一现象过程的明显效果也使得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进一步的加深.在现在的教学过程里,还可以进行信息手段的利用,这样就可以将在日常中较难展现的物理现象进行合理的演示,这样不但能进行学生视野的拓展,也可以进行学生视野的认知,进行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的激发和升华,也可以运用理论进行物理现象的实践.

2.2进行信息技术的利用,对物理的实验环境进行仿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培养

物理学也是一门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这个实验也可以对物理的学习进行贯穿,对物理的学习规律也能在过程之中进行限制,这一实践的结果也不会被得到广泛的承认.实验的结果也有很多都会和实际的情况不相符合.再加上实验室之中有许多的规章制度进行限制.还担心实验会发生一定的以外,或者造成实验仪器的不同程度的损坏.这也会限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还会限制住学生对问题发现的范围.使得学生更照本宣科.而多媒体电脑则会超脱许多的限制.对学生来说,不但可以进行物理的趣味性的增强,还能进行试验条件的变化,也节约了财力和物力.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培养,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3对于网络资源的使用,也可以对物理教学的互动,对师生的研究范围进行拓展

全文阅读

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信息技术论文

1.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概述

信息技术是利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一些实际中的信息,在高中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的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方式上,包括对教学资源的收集、课件的编辑以及利用。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将原本略显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也能将较为抽象的教学知识变得具体。另外,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经验的共享,使得教学逐渐的脱离了封闭的状态,慢慢的走向开放。而通用技术是在日常活动中利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以及通用性。在高中教学过程中,通用技术主要指的是一般的教学课程,并不是指单纯的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一般高中教学中的劳动技术科具有本质的区别。通用技术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

2.信息技术背景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优化策略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优化,就需要将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评价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2.1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目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高中教学课程中的通用技术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都同属技术学科。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来增强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算是一门辅助工具课程,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并利用其达到教学的目标。所以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将信息技术整合到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中。

2.2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策略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方式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减少教学难度。关于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用信息技术对通用技术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可以丰富高中教学的方式,并且能更加形象、直观的将教学的内容进行展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仅仅在通用技术教学的课程设计上,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各个阶段的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第二,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有许多章节都是在教学实验室中完成的,这主要与通用技术课程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在此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并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实际的技术问题。学生要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很好的掌握电子技术,就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验,并通过讨论、总结,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相关的知识,使掌握的知识更加的牢固。我们有很多高中学校,其实并不具备让学生进行大量实验的条件,所以可以用专业的仿真软件来进行模拟实验,这样也能达到原来的教学目的,这也是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对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内容以及策略的整合,不仅简化了较为繁琐的课程,降低了教学的难度,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更加生动、形象的氛围下学习知识,大大提升了学习的效率。

2.3高中教学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目前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如果仅仅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讲授,那么在知识面上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与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以利用目前网络信息高度共享、丰富、无时间空间界线等特点,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将信息技术合理的整合到通用技术教学课程中。这样整合的优点在于,学生不仅仅可以学习到教材上的知识,还能拓展新的知识,紧紧与时代接轨,并完善课本中的知识。如高中教学中,一些实验的过程与背景材料,不可能详细的整篇整幅的阐述,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就能去了解,这样不仅仅能够丰富知识点,还可以巩固原本学到的知识。

2.4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评价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有教学评价的实施,这样才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提高通用技术课程有效性的主要手段。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评价进行整合,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上,还体现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定有关通用技术教学的网站,并设立学生的个人档案,将学生的个人档案储存到教学网站上。制定详细的教学评价标准,让学生通过网站能进行自我评价,还可以利用网站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其次,教师可以将学生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小发明、论文、设计等成果展示到网站上,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其更加积极的参与到通用教学过程中。

全文阅读

高中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论文

一、信息技术的概念

所谓的信息技术,包括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在本文中则主要指的是以数字化为基础,通过计算机、通信电缆等将文字图文信息、语音等结合在一起,使用者可以通过交互式的操作来感受熟悉化多媒体信息的科学技术的总称。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指借助信息技术的在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方面的处理优势,通过设计教学课件,并运用计算机等硬件来将其展现给学生。通过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学生们可以在一种交互性的学习状态下完成知识的学习。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化教育的重要工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应用现状来看,信息及技术主要发挥的功能是辅助教学。即通过信息技术来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最终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传递给学生。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新型的沟通载体,有效地提升了教学的质量。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优化教学环境

教育学家指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环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的学习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的客观环境,包括了学校环境和生活环境。另一个指学生的心理环境,包括学生的学习感受、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等等。对于教师来说,学习环境则包括了客观教学环境和教师心理环境两个方面。客观教学环境指的是教学环境和工作环境,而心理环境则包括授课心态、与学生和其他教师间的关系等等。在信息技术应用与高中历史教学中,一方面,可以为教师和学生创造出一个数字化的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们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学习、掌握知识。另一方面,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具有过去性和思想性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起来往往存在着学习困难的问题,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抵触心理,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如果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来,则可以将历史知识以立体化的影音图像传递给学生,不仅可以使整个历史课的学习充满乐趣,还可以使教师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环境得到显著优化。

2、使教师教学发生变化

全文阅读

人文因素影响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一、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从这些特点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与人文因素的相互融合。1.发展性。如今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来看,很多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提出,发展和应用都使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明显的随着时展而发展的特点,不得不承认的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2.综合性。综合性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又一特点,与其它学科单一知识或仅几门关联知识不同,信息技术涉及范围既包括基础学科,又包括边缘学科,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哲学、美学、文学、数学、物理、机械、电子、工程、光学、生物学……等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还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计算机科学性,而具有一定的文化课性质,需要人文因素的渗透。3.工具性。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与其他工具性学科不同,信息技术学科是人类通用的智力工具,可以通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特点,把它与其它学科的学习相融合,特别是一些人文学科中,使学生在拥有信息技术的同时又能提高人文素养。4.应用性。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这种应用性可以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一个有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能力的人,需要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和社会责任感,应用到具体实践当中,而这中间的桥梁就是人文素养。

二、人文因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人文素养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是体现在多方面的,结合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人文因素与高中信息技术的关系来看,人文因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提高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量非常庞杂的时代,各种信息需要我们去辨别,高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心智并未完全成熟,因此人文素养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渗透,可以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学生不会在信息技术的海洋里迷失方向。例如:在互联网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抵制某某产品的极端活动,一些抵制行为是爱国的表现,但有一些是别有用心的人故意为之,因此人文素养在信息辨别上的作用能使学生具有辨别信息的能力。2.避免因信息技术而造成情感弱化。需要承认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强了人与人交流,便利了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因信息技术的优势而拉近了人与人的沟通,但信息技术归根结底还是机械化,技术化的产物,当中缺少人文化,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因此人文因素的作用可以说是对信息技术机械化、技术化的一种弥补。3.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人文因素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例如:在信息技术学习的第一课讲述比尔•盖茨的成功历史和经验,以一个人文气息浓厚的励志故事带动学生学习的欲望。4.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高中时代的学生是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一门学科的教学中不能仅仅教会学生一门知识或一门技术,还要引导学生建立完善的人格,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正确的地方。例如:熊猫烧香的病毒制造者李俊,他拥有很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却没有将自己所学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正确的地方,反而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破坏了社会的和谐,这是最典型的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没有给予及时的人文素养教育,没有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5.避免过度依赖科学技术而忽视自我意识。目前的信息技术正以一个非常高速的状态发展,在取得了较大进步的同时,一些消极的思想也随之出现,过度注视信息技术而忽视人的自我意识,对于一些工具性,科学性较强的学科如信息技术,人文素质的教育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三、总结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既可以在理性科学的学科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内涵和修养,还可以在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习的效率,通过一门技术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能力,而不只是简单地学会一门技术,可以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成为一个拥有技术本领和人文素养,能将学到的技术应用到实践当中,成为一个综合素养高,完整和谐的人。

作者:姬俊杰 单位:江苏省泗洪县淮北中学

全文阅读

高中教育中信息技术论文

一、信息技术丰富了教育信息加工工具

检索到资源是在高中教育中推广信息技术的第一步,接着就是对信息的分析和加工,在高中教育中推广信息技术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对资源的分析和加工,结合实际的课程需要,最终实现对知识的重组和应用。对信息的分析和加工是学生把网络上的教育资源内化为自身所需知识的过程,并且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意识也会得到强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比如在学习近代史的过程中,甲中学老师布置了以下作业:在中国东海中国可能与哪国发生战争?有什么样的历史恩怨和现实利益冲突?如果发生战争那么谁将获胜,为什么获胜?战争对两国造成的伤害?你认为战争的危害是什么?为了回答上述这些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后,再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再利用演示文稿或网站,对上述问题进行逐条解答,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常用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保障了信息技术在高中教育中的顺利推广。比如,整理、收集文字资料或进行写作时使用WORD;统计、分析数据资料或制作统计图表时使用EXCEL;综合使用文字、图表制作演示文稿时可以使用POWERPOINT;在网上分享学习成果时可使用FRONTPAGE;对图片进行处理时可以使用PHOTOSHOP。在推广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分析信息能力和加工信息能力的培养十分关键,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并及时给予帮助。

二、信息技术提高了高中教育的协作性

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协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协作技巧、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备受国际教育界的推崇。随着我国教育新课改的推进,协作学习逐步得到推广,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不仅为协作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还有利于信息技术在高中教育中的推广[2]。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大课堂授课、教学内容的限制,协作学习一直无法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为协作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保证了协作学习的有效性,比如提高了协作的效率,扩大了协作的范围,改善了协作的方式。甲中学利用计算机网络构建的交互渠道和资源库、知识库、工具库提供的素材,学生进行一些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小组联系、小组讨论、小组研究、同伴互教,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共同进步、彼此帮助,共享合作成果。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得学生尽快融入群体中,强化了教学、学习的效果。信息技术协作工具的作用是通过多种网络技术实现的,比如视频会议系统、论坛、智能性较强的网络教学软件、聊天室、留言板等。学生进行协作学习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老师必要时要给予及时指导。值得注意的是,老师组织协调工作的好坏决定了协作学习效果的强弱。

三、结语

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运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在高中教育中得到推广,最终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创造了高效的学习环境,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自学意识。同时,完善了教学手段,使得教学模式更加多样,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模式,最终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作者:赵耿 单位:八所中学

全文阅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论文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传统教育模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信息技术教学在高中阶段的推广,是教学改革的需求,也是时展的客观需要。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和知识、技术更新速度的差异,信息技术的教学有别于其它文化课的教学,更需要教师注重教学的设计。

一、高中信息技术概述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中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学习、思想压力都比较大,他们非常渴望有一门技术既能用于学习提高效率,又能解决生活实践中的许多问题。而信息技术以其时代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恰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一般来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会保持持续不竭的动力,因为这门学科的发展是持续不断的,它不仅解决学生学习中的诸多问题,还解决了生活生产中的诸多问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各方面。第一,工具性。信息技术是社会高速持续发展的工具,只有掌握这项技术,才能在未来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第二,现代性。时展速度加快,信息技术每时每刻都在更新换代中,就科学技术领域来说,其知识和技能的先进性始终处于时代的前沿位置;第三,应用性。社会各个领域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文件处理、数据分析计算、图形资料的构成等等。

二、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以学生的自我、自主发展为前提。现在的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学习信息技术并运用信息技术,到了高中阶段,大多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知识理论的支撑下,学生的自学能力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这门学科知识渗透的广泛性和社会实践性,也坚定了学生的自学信心。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已成为了一种必然。教师应该精选教学案例,让学生对其进行自主剖析,正确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建立信息技术协作、协同能力。

2、以社会需求和社会实践为动力。高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和初中、小学学生不一样,后者在于夯实基础,前者更侧重于运用。所以,在课程设计中,应着眼于动手、立足于操作、根植于运用、放眼于更新。通过电脑的普及和运用、通过网络和生活的密切联系等相关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这门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可以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3、以学科体系特点为依据。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一方面,应该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依据其学科体系背景等,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需要遵循信息技术的特殊性,增加技能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全文阅读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趋势论文

一、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旧有的教学观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本质和目的是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快速获取、综合分析、组织加工并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自主学习的基础。但现行的教学目标重理论讲解和工具操作轻实践应用,教学内容大多仅局限于软件工具的使用与操作步骤的讲解,涉及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学生实际问题的内容不多。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基本上依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自主学习机会较少。很多教学课件制作粗糙,照搬书本上的文字内容,没有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这种落后的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原本应该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课程变得枯燥无味,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玩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现象。

(二)旧有的教材观

1.信息技术教材内容滞后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实际。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相比,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显得相当迟缓,致使信息技术课程无法突显信息技术特有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学生对于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包括一些方便快捷的操作方法以及他们特别喜欢的网站和动画设计等的兴趣和需要无法在信息技术教育课上得到满足。

2.重技术轻人文,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与信息责任的培养。现行教材中很少有诸如“计算机安全与网络道德”、“计算机道德规范与安全”、“计算机病毒与安全”等人文专题内容,也没有将人文背景与信息伦理渗透到技术章节内容中去。相当数量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与教育的意识,对《新课标》所提出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目标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教材忽视对信息技术教与学活动、评价与考核的指导设计。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课程目标由单纯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信息素养的培养,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与评价也将随之面临着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现行教材中并没有对整个课程和各个专题模块的教与学的方式与考核评价方法提出中肯的建议,也没有设计一些具体的教与学活动过程作为师生的参考范例,大多数教师干脆沿用传统学科的讲、学、考模式。这种教学与考核方式不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特征的现状是学生喜欢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原因。

4.教材配套光盘的教学设计理念落后,无法给主动探究学习提供资源支持。现行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绝大多数是文字课本,远未能体现信息技术网络化、电子化的学科特点。有些教材虽已开始配套辅助教学型或学习资源支持型光盘,但当前很多配套光盘是在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设计理念下设计开发的,落后的设计理念无法给师生主动探索与创新学习提供资源支持,也只是流于形式的文字教材的数字化翻版,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全文阅读

高中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论文

【摘要】《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专门提出“适当增加了一些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内容”,经过2年的发展我们应该从新要求对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做出很多思考和反应。本文从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新要求的提出背景开始分析,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出了不唯应试论、不唯教材论、不唯单一论的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新要求;课程教学

江苏省从2008年3月开始实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它是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过关性考试重在通过考试考察考生的整体达标水平,考生通过测试以后才具备填报高考志愿的资格。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注重考查高中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度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映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1]。但随着这项测试开展时间的不断增加,应试教育的影子随之出现,很多学校忽视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教学,采取考前大规模集中机械训练的方法提高考生通过率。这种教学模式只是一味的提高考生通过率,缺乏培养考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课程大纲和新课改的要求背道而驰。针对这种现象,《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在2014年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专门提出“适当增加了一些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内容”[2],即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不仅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将注重现代信息技术领域中的热点和新兴话题,紧跟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特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要更加注重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新事物、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创新能力,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目标。

一、新要求提出的背景

1.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是以电子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为核心,以通讯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为支柱,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随着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多元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网络化、虚拟化等特点,信息技术应用新成果不断涌现,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各领域的深刻变革,快速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也快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以应用和提高信息素养为目的的学科,势必要顺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2.信息技术课程的自身发展需求。从国家教委1982年决定在清华大学等5所大学附中试点开设BASIC语言选修课开始,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已经历时30多年,从“文化论”到“技术性学科”,再到“信息素养”,其演变发展始终没有脱离整个社会变革的趋势,并且始终受到世界信息技术潮流的影响[3]。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就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4]。3.课程教学去应试化的改革要求。自从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以后,信息技术课堂就被贴上了“应试”的标签,而随着考试年份的增加,考核知识点相对固化,信息技术课堂也的确日趋应试化。很多学校不重视平时课堂教学,只抓考前的复习应考阶段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即使信息技术基础不好的学生,经过两个多月或者再长一点时间的集中机械式训练后,也能顺利通过考试。在集中训练期间,应试化迹象暴露无遗,教师往往已经无暇顾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背诵考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强化操作题的操作步骤,缺乏对知识的梳理与反思,更不用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如此这样,会让学生、家长甚至学校和教师都认为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只需应付过关即可,这与新课标要求的信息技术课程要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完全背道而驰。正因如此,信息技术课必须要体现时代性与发展性,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体现在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中。

二、课程教学的新思考

1.不唯应试论目前很多学校为了仓促应试,组织学生进行大规模集中机械式训练,仅仅在机械模仿中生搬硬套,而信息技术自身独特的技术人文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未能得到体现,不能培养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和利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提出的新要求就要求我们不能再唯应试论,而应该尊重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律和培养目标,注重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内容探索、注重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升华。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不断出现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和新的问题,同时也是一门工具学科,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在应试背景下,学生遇到新的问题就会感觉到无从下手。而摒弃应试化,就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提高信息素养放在首位,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在遇到新问题时就会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中得出的各种结论,从而达到课程培养的目标。2.不唯教材论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学科,除了理论知识以外主要是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和实践,也就是掌握利用一些应用软件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很多教师急着教学生某些软件的操作方法,学生也是盲目的按照老师的步骤去模仿操作,学生不能体会这些操作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做不到学以致用。学业水平测试所提出的软件考查要求不仅仅要求学生学会使用这些软件,同时还注重对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同时也越来越体现时代特征、紧跟时代潮流,越来越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热点和新兴话题,而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中涉及的软件和案例因出版、改版等各种原因存在滞后性和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突破教材限制,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新的资源,同时注重拓展课内知识、延伸课外知识,带领学生多关注热点、关注新生事物、紧跟时代潮流、从信息的模仿者转变为引领者[6]。3.不唯单一论因受应试的影响,每节课教师习惯演示操作过程、学生习惯模仿练习,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课堂变成单一的案例教学课堂。《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大量技能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程目标的实现。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掌握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新媒体时代的教学特点,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力求围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氛围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结合移动学习、创客教育、翻转课堂,综合采用自主探究、启发教学、分层教学、分组合作等多元教学方法,保护学生创造潜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三、结束语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