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数学考试总结

高中数学考试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师教学考试现状与培养创新型教师的不适应性

摘要:对四川省4所高师院校的900名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高师院校现有的教学考试存在一些与培养创新型教师不相适应的地方。从创新型教师应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具有较强的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具有科学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等基本素质方面分析了它们之间的不适应性。

关键词:高师;教学考试;创新型教师;适应性

当今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竞争的关键在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要拥有创新型教师。高师院校要培养创新型教师,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系统。教学考试是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高师的教学考试就应该把有利于培养创新型教师作为终极目标。可是现有的高师院校的教学考试存在一些与培养创新型教师不相适应的地方,亟需对高师教学考试现状进行调查。

一、高师教学考试现状调查

本文选择四川省4所高师院校(四川文理学院、内江师范学院、乐山师范学院、宜宾学院),分层随机抽取全日制2005级、2006级的师范本科生作为施测对象。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37份,回收率93.7%,有效问卷900份,有效率96.05%。其中2005级427人,2006级473人;男生347人,女生553人;文科生322人,理科生344人,艺体生234人。

1.教学考试内容现状及其分析

当问到“在大学期间,你所学课程的考试内容是什么”时,结果显示:有43.56%的学生选择“教材上的内容占多数”,有38.89%学生选择“老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占多数”,还有14.00%的学生选择了“理论知识多”,选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内容多”的学生只有2.67%,选择“实践知识多”的也仅有0.89%。调查数据足以说明目前高师院校教学考试的内容主要是以教材上的内容和老师课堂讲授的内容为主,而考查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太少。

2.教学考试方式

全文阅读

浅谈高等数学考试方式的改革

摘要:本文讲述了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数学考试方式,笔者主要是从高等数学的平时成绩、总结论文和建模论文、期末考试这三个方面成绩考核方式来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等数学 考试

在各高职院校的考试中,高等数学是一向重要的测试,其结果可以测试应试学生数学思维训练的情况和数学知识掌握程度,并且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考试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也一定要适应"知识型考核"过渡到"能力型考核",最终达到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从这一方面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方式要多样化的高等数学考核,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全面考察。结合笔者多年高职高等数学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对数学考试方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笔者总结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成绩考核以平时成绩、总结论文和建模论文、期末考试这三个方面为主。

一、平时成绩

在我国绝大部分学校高等数学的考核方式,只有期末考试,虽说也基于平时成绩,但平时成绩的好坏只是一个形式而以,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期末考试成绩才是唯一的形式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以期末考试终结式考核模式其实起不到对学生学习的督促作用。有不少学生在快要期末考试前就套题目,用以前的考试试卷凑起来,进行猜题押题。最后考试成绩公布,对大多数学生考试不及格的情况,老师也是相当无奈,只能通过各种方法加分从而提高及格率。这就造成学生,走捷径,急功近利,平时不用心学习的现状。这种一锤定音的终结式考核模式中平时成绩没有起到作用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所以在高等数学的考核中一定少不了平时成绩,并且一定要保证平时成绩能过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作用。以下几个方面是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

1、对平时的作业评价的重视

高校的高等数学的分类为基础课程,比较多的班级上课,每一个教师带比较多班级,如果因为这样就不重视对平时作业的考核评价,将很大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对于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风气来说,平时作业对学习效果的好坏的密切相关性较高。要怎么来平衡老师没有时间和要批改作业的矛盾呢?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要求课代表收集作业,在作业本编号码,督促所有学生交作业。老师随机挑选一部分作业批改,对作业情况及时反馈,给予优秀、合格、不合格、较差的等级评价,并且在作业后面用上激励性的评语。直接在平时成绩记分册上记录学生作业完成和交作业的等级情况。

2、运用面试的方式

全文阅读

对口支援课程建设下的跨校域课程联考分析方法

[摘 要]课程联考是对口支援课程建设的一种手段,为分析跨校域联考课程的试卷质量及考试可信度等评价系数,课题组改进了传统试卷难度、区分度和可信度分析方法,设计了一套跨校域联考试卷分析方法,实现了跨校域联考试卷质量分析和结果可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能准确得出跨校域联考课程的综合难度、区分度和可信度系数,可用来检验对口支援课程建设的成效。

[关键词]跨校域;课程联考;难度;区分度;可信度;成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033-03

为加快湖南偏远地方高校的建设,提升办学综合水平,湖南省教育厅于2010年12月正式成文明确了相关对口支援单位,其中湖南农业大学对口支援怀化学院。跨校的高等教育理念可促进教育从封闭、集权化走向开放与合作。在这种背景下,湖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成为怀化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对口支援单位,协助提升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各项建设。

因此,针对跨校课程联考的试卷质量及考试情况分析,以及为检验对比近年来在对口支援建设中的受援单位课程建设的成效,将采用一种改进的跨校域联考难度、区分度与可信度分析的方法,分析由湖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农大”)、吉首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吉大”,主动加入课程联考)和怀化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怀院”)共同构建的联考(以下简称“三校联考”)机制下的课程联考成效,检查对口支援课程建设的成果。

一、课程联考情况

本文将三所高校2013级、2014级学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联考的试卷与考试情况做一个综合分析,以此来衡量对口支援课程建设的成效。

考前,根据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三校课程联考实施方案的具体步骤,事先规范考试大纲和知识点,确定考试范围。为能体现动手编程实践能力,三校一致认同考试试卷由理论试卷与实践试卷两种类型组合构成,采用轮换交替机制进行出题,实施教考分离。对于理论测试与实践测试,三校均采用无纸化考试平台同时进行。考后,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三校联考”两部分考试基本数据情况如表1、表2、表3所示:

全文阅读

加强化学试卷评价,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方式之一,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对于考试结果反映的试卷情况,有必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为命题者、教师和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下面,将从试卷的总体评价、质量评价、答卷评价和建议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试卷的总体评价

1.试卷的总体特点

试卷的总体特点可从以下方面阐述:

(1)试题是否依据课标和考试大纲、是否体现课程理念,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导向作用

(2)知识点是否覆盖全面,是否突出对核心内容的考查

(3)分析对实验考查和化学用语考查的比例,能否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科思想,为学生参加进一步深造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试题所选材料是否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试题设置是否具有较强的情境性

全文阅读

高考考试科目改革研究

一、高考考试科目设置基本原则

作为一项公共政策,高考首先要公平,其次要完成选拔人才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就需要不断改革,注重引导性与时代性,同时要具有可行性。

(一)公平性目前,高考成为我国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保障,承担着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高考科目设置首当其冲的第一要素就是要保障公平。科目设置的公平包含着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城乡差异为代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下的考试公平;二是以性别差异为代表的考生群体思维结构差异下的考试公平。科目设置改革方向从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变,本身没有错,但是也应当考虑到当勤奋刻苦的因素在高考成绩所起到的作用有所下降的时候,而受教育的条件和环境所起的作用有所上升的时候〔5〕,事实上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城乡不公平。目前,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在现行的高考方案中都是必考科目,其中包含了两门语言类科目,必然造成现行方案有利于语言天赋高、形象思维能力强的女生。

(二)三个“有利于”教育部对高考科目设置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促进中学素质教育,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就应该根据高校不同层次的要求分类考试,而不能实行报考所有高校的考生一张试卷。从每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就可以看到最高分与最低分往往相差上百分,所有考生一张试卷是难以实现高校选拔人才的个性需要的。在考什么学什么这一难以破解的难题下,要有利于促进中学素质教育就必须对考试内容做设计和调整,同时也要根据不同的中等学校教育目标开设多层次的考试科目。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一是允许高校在全国统一考试的基础上开展单独测试,两者结合录取,如现行的自主招生模式。二是对于那些暂无资质实行自主招生等单独测试的更多的高校,应当在考试科目中设置一定的可选科目,由高校自主提出成绩要求,考生自行选择参考科目,这也符合进一步减少统考科目的改革目标与要求。

(三)引导性与时代性学科知识应当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能够反映时代的学科知识发展,并能够引导社会的知识价值取向,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会对科目设置提出不同的要求。从历史实践来看,外语科目从无到有,从权重低到权重高,生物科目也逐步纳入到高考考试科目中也正反映了这一点。而当外语技能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内生需要,同时社会上已有多种得到广泛认可的外语社会化考试的时候,高考是否还需要对外语科目进行定量测试就成为一个必须研究的命题。高考制度自实施以来一直与招生录取紧密联系,为了实现统一录取的需要,客观上需要考生成绩以分数定量的方式呈现,以实现对考生的排队区分。而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一些层次的高校录取已经从选拔性向着合格性转变,部分科目也可以实现从定量向定性的转变。

(四)可行性高考科目设置须考虑到操作层面的问题,由于其承上启下的功能,既要使中学的教学组织工作便于开展,又要使高校录取时易于操作,并且还需要被社会、高校、考生和家长认可和理解。所以,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应考虑实际的国情与社会环境,制定可行的方案,使其能够接受实践的检验。在进行高考科目设置时,要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超前性与现实性、科学性与可行性三种关系。可行性是评价高考科目设置合理性的最终依据,也是最现实的依据〔6〕。

二、高考考试科目设置的改革

(一)现行方案的分析我国现行的高考考试科目方案多为本轮新课程改革后推出,主要以“3+综合(文科/理科)”为主,是“3+X”方案的完善和发展〔7〕。“3+X”之所以最终走向了“3+综合”,其原因在于“X”考生的选科不统一,但是最终录取划线、投档时却又需合并处理,而不同科目的试题难易程度常常不一致,极易引起社会和考生不满,同时其科学性也确实欠缺。一方面,减少考试科目,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保持一定的学科覆盖面,希望兼顾统一性与多样性。于是纷纷设置了综合科目,看似减少了考试科目,实际上只是将不同科目的考试合并成一张试卷。另外,各省通过会考或者学业水平测试此类标准参照性考试来考察考生在高中所学学科的水平,其目的在于试图纠正高考分科录取带来的偏科问题,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取得平衡。但综合来看,所有的科目设置改革均在语文、数学、外语之外展开,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始终在高考考试科目中占据最为重要的位置,自从外语科目被加入高考统考中,就从来没有哪个地区将语文、数学、外语从高考统考中剔除。“3+综合”在“3+X”推出后最终成为主流,应该说是实用主义的结果。这样的改革让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的重要地位愈发凸出。综合卷看似考一门,其实是换汤不换药,考生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减轻考生负担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中学教学与高校选拔的关系,这些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新的改革呼声越来越大,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改革方向被提出。以江苏省为例,2008年推出新高考方案,以三门总分划线排序投档录取,而其他科目分别以学业水平测试选测或必测科目的形式呈现,供高校录取参考。该方案尊重了高校及考生的选择权,让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考试科目组合,高校也可以自主提出不同专业的考试科目要求。但在实践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部分高校对除语文、数学、外语之外的科目只提供等级成绩,认为区分度不够;二是尽管从大方案设计上给予了高校足够的自,但在具体执行中高校从方便出发,对提出等级的要求往往不予深究。比如,提出物理化学组合AB的等级要求,说明其接受物理A化学B或者物理B化学A的组合,但为何物理B+化学B+的等级组合院校就不予接受呢,这与物理化学AB究竟有何区别,暂时还没有被考虑。该方案仍然实行了文理分科考试、分科录取,同时,虽然是语文、数学、外语加学业水平测试选拔考试,但是后者也是在高考统考期间进行,实际高考统考5门。可见,高考科目设置的发展方向是多元化和开放性,其突出表现在扩大考生选择权、高校自。科目设置承认了考生个体差异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承认了高校不同专业的选拔要求,将对学科的基本素养的考察放到学业水平测试的合格性考试中去。那么,未来的科目设置改革未尝不可以考虑将更多的考试科目交给高校来确定,可通过增设学业水平选测科目的形式来满足高校对统考科目外的学业水平考察,同时高考也应该接纳一些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具有较高信度的社会化考试项目,将这些考试成绩作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

全文阅读

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一、国内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一)时间分析

2013年5月29日,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本科课程考试改革”为关键词,对2003~2012年10年间的本科课程考试改革研究文献进行逐年检索,获得了每年相关研究文献数量以及10年研究文献的总量,进而得到相关研究文献的发展趋势(见图1)。从总体上来讲,各年文献量呈上升趋势。2003年文献量是136篇,从2004年起每年总量按一定的比例增加,2008~2010年涨幅较小,2012年相关研究文献量达556篇,大约是2003年文献量的4倍。可见,本科课程考试改革已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二)核心期刊载文分析

通过进一步检索,发现近10年来的3482篇研究文献中有2653篇发表在期刊上,其中有777篇发表在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上,我们统计了刊登20篇及以上的期刊,具体分布见表1。其中,百分比是指该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献量占全部核心期刊发表文献量总和的比例。从表1不难看出,排名前15名的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献总量占全部核心期刊载文量的62.03%,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些文献的专业水平。其中,刊载最多的是《中国电力教育》,共有56篇,占核心期刊发文总量的7.21%,其他核心期刊载文量占全部核心期刊文献总数的比例在2.70%~7.21%之间。由此可见,关于本科课程考试改革的研究成果刊发的期刊很多,反映了相关研究已经引起了高度的关注。

(三)论文作者统计分析

(1)论文合作情况分析。通过检索可知,2003~2012年相关文献总量达3482篇,本文通过分层抽样、系统抽样的方法对各年份的研究文献按5%的比例进行抽样,统计研究文献的合作情况。最后共得到174个样本,所抽取的每层研究文献数及合作情况如表2、图2所示。论文的合作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献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由图2可以看出,在所抽取的样本中,独著的文献总量为95篇,占抽样总数的55%;合著的文献总量为79篇,占抽样总数的45%。其中,2003年合著的文献量占抽样总数的42.86%,到2006年这一比例上升到53.33%,2012年合著的文献量占抽样总数的百分比为42.86%。从总体上看,合著的文献量与独著的文献量所占百分比相差不大。(2)发文量较多的作者分析。2003~2012年,有关本科课程考试改革发表文献量在4篇以上的作者仅仅有13位,详见表3。不难看出,在这一领域发文量较多的作者不是很多,这13位作者的发文量之和占发文总量的1.75%。该领域的研究文献总量巨大,说明对该领域关注的学者很多。

(四)高频被引论文分布

全文阅读

鉴于远程教育的形成性考核及终结性考试联系

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趋发达的今天,远程教学越来越成为了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之一。远程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有着巨大的差别,不能像传统教学方式一样采取课堂、课外由老师监督,学期结束采取现场考试的模式对学习效果进行检验。远程教育的效果如何,必须要采取一定的考核方法才能进行。目前,大部分远程教育的考核方法都采取了形成性考核的方式进行,在远程教育过程中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之间存在联系,但是这两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检验还是存在着细微的区别。笔者对某电大四门课程采取了跟踪调查,对学生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的结果进行分析。本文选择了在形成性考核中设定内容不同的某电大的四门课程(民事诉讼法、电算化会计、网络技术、市场营销)2009年至2011年所有学生的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进行对比分析,既有四门课程形成性考核之间的对比,又有这四门课程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的比对。

课程形成性考核分析

该四门课程形成性考核内容设定,由于其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截然不同,所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着重点不同,所以设定形成性考核内容时,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在整个学生成绩管理体系中所占比重也各不相同。民事诉讼法的形成性考核得分在学生学期总成绩中所占比重为20%,考核内容包括4次记分作业、2次集中辅导答疑的出勤情况。电算化会计的形成性考核得分占学生学期总成绩的80%,考核内容包括设置会计科目、记账、报表格式和定义、设置资产类别、资产增加和减少等网上软件模拟操作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对会计软件和会计凭证的操作能力。网络技术的形成性考核得分占学生学期总成绩的40%,考核内容由计分作业、实验和实习构成,其中计分作业占本课程学期总成绩的20%,计分作业布置4次。实验和实习成绩占本课程学期总成绩的20%,没有完成实验的学生不得参加终结性考试。市场营销形成性考核成绩占学生学期总成绩的60%,包括4次记分作业(占总成绩的10%),1次市场调查报告(占总成绩的30%)、1次读书报告(占总成绩的10%)以及参加学习小组活动、集中辅导答疑的出勤情况(占总成绩的10%)。

课程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

课程形成性考核平均分数、终结性考试平均分与课程学期总成绩之间的对比分析。按照课程设计的分值比率来计算,必须要符合如下标准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的总成绩。每个学生的课程学期总成绩分数(Y)用数学公式表达应当为如下:y=ax+bz,其中x、z分别代表形成性考核分数和终结性考试分数,a、b分别代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在学期总成绩中所占的比率。按照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的设定初衷,用所有学生的形成性考核分数平均分和终结性考试平均分x1和z1,则应当得出课程学期总成绩平均分(y1)的公式应当也是y1=ax1+bz1。但是,从实际情况的分析来看,y1=ax1+bz1并不成立,说明在考核过程中仍然有其他因素存在。

分数段的人数所占比重分析。

按照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初衷来看,应当是形成性考核分段人数所占比重与终结性考试分段人数所占比重、学期总成绩分段人数所占比重基本一致。但从实际情况分析,结果并不相同,形成性考核分段人数所占比重出现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中间分数人数较少。终结性考试分段人数和学期总成绩分段人数所占比重则两极人数较少,中间分数人数较多。这也说明在日常考核中,有些老师对于形成性考核重视度不够,对形成性考核的计分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内容进行,任意性较大。按照设计标准来说,形成性考核分值较高的人,在终结性考试时就应当能够得到较高分值,形成性考核分值较低的人,在终结性考试时就应当分值较低。但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等等都能够影响终结性考试分数,因此,会出现有些形成性考核分值较低的人也能在终结性考试中得分高,有些形成性考核分值较高的人在终结性考试中得分较低。

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成绩差异的原因分析

全文阅读

鉴于远程教育形成性考核及终结性考试思索

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趋发达的今天,远程教学越来越成为了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之一。远程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有着巨大的差别,不能像传统教学方式一样采取课堂、课外由老师监督,学期结束采取现场考试的模式对学习效果进行检验。远程教育的效果如何,必须要采取一定的考核方法才能进行。目前,大部分远程教育的考核方法都采取了形成性考核的方式进行,在远程教育过程中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之间存在联系,但是这两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检验还是存在着细微的区别。笔者对某电大四门课程采取了跟踪调查,对学生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的结果进行分析。本文选择了在形成性考核中设定内容不同的某电大的四门课程(民事诉讼法、电算化会计、网络技术、市场营销)2009年至2011年所有学生的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进行对比分析,既有四门课程形成性考核之间的对比,又有这四门课程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的比对。

课程形成性考核分析该四门课程形成性考核内容设定,由于其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截然不同,所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着重点不同,所以设定形成性考核内容时,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在整个学生成绩管理体系中所占比重也各不相同。民事诉讼法的形成性考核得分在学生学期总成绩中所占比重为20%,考核内容包括4次记分作业、2次集中辅导答疑的出勤情况。电算化会计的形成性考核得分占学生学期总成绩的80%,考核内容包括设置会计科目、记账、报表格式和定义、设置资产类别、资产增加和减少等网上软件模拟操作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对会计软件和会计凭证的操作能力。网络技术的形成性考核得分占学生学期总成绩的40%,考核内容由计分作业、实验和实习构成,其中计分作业占本课程学期总成绩的20%,计分作业布置4次。实验和实习成绩占本课程学期总成绩的20%,没有完成实验的学生不得参加终结性考试。市场营销形成性考核成绩占学生学期总成绩的60%,包括4次记分作业(占总成绩的10%),1次市场调查报告(占总成绩的30%)、1次读书报告(占总成绩的10%)以及参加学习小组活动、集中辅导答疑的出勤情况(占总成绩的10%)。课程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课程形成性考核平均分数、终结性考试平均分与课程学期总成绩之间的对比分析。

按照课程设计的分值比率来计算,必须要符合如下标准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的总成绩。每个学生的课程学期总成绩分数(Y)用数学公式表达应当为如下:y=ax+bz,其中x、z分别代表形成性考核分数和终结性考试分数,a、b分别代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在学期总成绩中所占的比率。按照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的设定初衷,用所有学生的形成性考核分数平均分和终结性考试平均分x1和z1,则应当得出课程学期总成绩平均分(y1)的公式应当也是y1=ax1+bz1。但是,从实际情况的分析来看,y1=ax1+bz1并不成立,说明在考核过程中仍然有其他因素存在。分数段的人数所占比重分析。

按照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初衷来看,应当是形成性考核分段人数所占比重与终结性考试分段人数所占比重、学期总成绩分段人数所占比重基本一致。但从实际情况分析,结果并不相同,形成性考核分段人数所占比重出现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中间分数人数较少。终结性考试分段人数和学期总成绩分段人数所占比重则两极人数较少,中间分数人数较多。这也说明在日常考核中,有些老师对于形成性考核重视度不够,对形成性考核的计分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内容进行,任意性较大。按照设计标准来说,形成性考核分值较高的人,在终结性考试时就应当能够得到较高分值,形成性考核分值较低的人,在终结性考试时就应当分值较低。但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等等都能够影响终结性考试分数,因此,会出现有些形成性考核分值较低的人也能在终结性考试中得分高,有些形成性考核分值较高的人在终结性考试中得分较低。

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成绩差异的原因分析远程教育考核有着较大的随意性。形成性考核在形式上大大简化。老师通过网络等形式交代学生作业,至于作业是否应当切中教材内容、是否能提高学生掌握的知识则可能未予考虑。学生仅仅为了完成作业,不去为了完成作业而进行学习,没有对所应学知识进行复习和理解,最终可能形成性考核分数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终结性考试的题目也有些随意的现象发生,比如脱离大纲和教材、考试内容与形成性考核中作业内容重叠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形成性考核分数脱离学生真实学习情况,终结性考试成绩也会脱离学生最终学习结果,学期课程总成绩也无法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情况。学生成绩管理不严格。远程教育的学生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但是远程教育的学生要面对工作的压力,要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腾出时间来学习和做作业,可能根本就没有完成形成性考核所规定的内容。有些学校和老师认为,如果全部按照规定的要求去进行考核的话,可能会影响到远程教育学生的课程通过率和最终的毕业率,也会影响到招生等直接关系到学校利益的问题。所以,学校和老师都自觉的放宽了标准,比如在批阅学生作业时,只要上交了作业的就全部计满分,甚至有些老师为了课程学成绩的需要,在终结性考试之后才把形成性考核进行综合打分,人为的为那些终结性考试中不及格的学生把分数加上去,让学生能顺利通过考试。

网络应用障碍。远程教育的学习和考核,大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的。而目前参加远程教育的学生大都是年纪相对较大的中年人为主体,很多人没有自己的邮箱,没有网络应用能力,所接触的网络知识大都用于聊天和浏览网页,对于网络上提交作业和下载文件等知识还存在着一些障碍,这些也影响着考核结果的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多学生在学习思维上还是以传统的纸质书本上,无法接受新兴的网络学习这种模式。考核内容设定有待完善。虽然各个课程有各个课程自身的特点,我们无法要求所有课程都按照一个模式进行,也无法要求所有的课程中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所占比重固定。但是,对于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应当结合所学课程的内容进行设定。比如,民事诉讼法的形成性考核就是量化为完成4次作业,没有其他的规定了,所以无法反映出平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并且还可以影响最终的成绩是否真实反映学生的情况。完善远程教育的学生成绩管理对策建立规章制度,严抓远程教育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的质量关,杜绝随意性的发生。学校应当把保障教学质量放在首位。应当在学校规章制度中严格明确考核的要求和考核的纪律,在制定课程规划的时候就应该明确考核方式和考核办法,认真贯彻执行规章制度,依规定办事,不把形成性考核当作走过程,甚至当作人情分送给那些终结性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并且要对老师进行严格要求和考核。

科学设定考核的方式方法。形成性考核应当是检验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依据,学习过程能够得到良好的坚持,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能提高,因此,要在形成性考核标准设计上充分考虑,结合远程教育的特点,考虑到无法见到学生本人、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的时候能出台由操作性的方式方法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衡量。这就要求在设定考核标准时要结合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的总体要求,根据课程进度的要求来布置相关的作业,并且要加入学生和老师的互动环节,这样才能通过沟通,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不能单纯就把完成几次作业、完成几个调查报告等形式性的内容就得出了形成性考核分数。终结性考试内容也应当充分尊重教材、教学大纲,要从平时的作业中总结出学生易混淆的内容加以检验,从而促使学生巩固平常的知识,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应当由不同的部门或者不同的老师对形成性考核分数和终结性考试分数进行计分和统计,避免授课老师为了提高通过率人为地改动形成性考核分数,使最终分数偏离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

学校应当提高服务水平,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服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有些局限于网络应用,有些局限于纸质书本的观念影响。这些都需要学校通过校园网站、开通服务电话等方式来提高,并且应当做好学生入学前的指导,让学生了解形成性考核、了解网络学习的系统,并提供正确的使用方法指导,并建立专门的网络支持队伍,负责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全文阅读

医学流行病学考试的解析

数据处理

将85份试卷各类型题目的得分情况输入计算机,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1成绩分布编制频数表,对成绩进行整理,采用K-S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方法进行正态检验。

2成绩分析计算各班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格率,同时,按照各题型汇总,计算题型得分率。

3试卷难度分析和区分度分析主观题采用Pi=Xi/Wi计算难度指数,其中:Xi表示全体考生在i类题目上的平均分数,Wi表示i类题目的满分值;选择题,先按照上式计算难度系数P,然后再根据公式cp=(kp-1)/(k-1)(k为选项个数)算出矫正难度系数CP(单项选择题学生可能随机猜测,公式能够排除这种影响)。采用D=XH-XL/N(H-L)计算整卷的区分度,其中XH为高分组学生总分(指分数在前27%位数);XL为低分组总分(指分数在后27%位数);H为最高分;L为最低分;N为考生总人数的25%。

结果

1成绩分析

1.1成绩频数分布从成绩分布可以看出:各班级90分以上及60分以下学生较少,成绩集中在60~69分、70~79分两个分数段。50、51班成绩分布趋于一致,均以70~79分所占比例最高,49班60~69分人数最多,三个班成绩呈正态分布[Asymp.Sig.(2-tailed)=0.876>0.05]。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全文阅读

关于高三数学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摘 要:高三是高中阶段最重要的时期。在高三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高考的实际和学生当前学习的具体状况,及时进行教学的总结和反思,为学生制订明确的复习目标,以帮助学生在最后的复习阶段能够查缺补漏,不断巩固和加强知识点。

关键词:高三数学;教学总结;反思

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要步步为营地打好坚实的基础,再加以反复地训练和注重方法的总结,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作为高中阶段最重要的时期,高三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掌握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学生制订明确的复习目标内容,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规律地复习,对于考试的重难点、热点等问题,在复结时要主次分明。一般来说,高三的数学复习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一是加强基础知识体系构建;二是强化训练;三是最后阶段的查漏补缺和冲刺,在整个复习的过程,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会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和自主创新。

一、对当前高三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目前,很多教师在高三阶段的复习中,存在着复习时间偏紧的问题,特别是数学课程的复习,基础知识点较多,知识结构框架复杂,面对高考的压力,很多教师急于追求进度,忽略对整个过程的复习进度和复习要点,造成学生基础不扎实,知识点覆盖面小,不能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网络情况。此外,一些教师在数学复习的过程中只注重各种解题方法的总结,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特定的强化训练,只有理论的讲解而没有实际的操作和有针对性的题型训练,学生没有建立具体的解题思路,在考试中容易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

而某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没有要求学生进行最后的复结和查漏补缺,很多学生在学习了基础的知识理论和题型的强化训练,却没有对整个高三阶段数学复习整体把握,其自身的数学能力失去了系统性、可操作性和检测性,必将导致数学成绩的不理想。数学能力的形成、发展与数学思想方法,都需要通过对知识的复习,特别是通过揭示数学概念的内涵、外延,推导数学公式、定理、结论的过程得到培养和锤炼的,在整个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二、对高三数学教学方法的总结

高三的数学教学,每一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而改变。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