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物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文本分析

摘 要:通过与相关老师电子邮件联系和因特网查询,收集了全国43所高校的物理教育专业的最新培养方案。对教师教育类课程中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及其学分和课时进行统计,对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后,总结出高校物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特点,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建议,并得出了物理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方案。

关键词:高等院校;物理教育;教师教育类课程;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4)01-0084-05

一、引 言

课程设置一般指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和各科的教学时数。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设置的基本依据是根据学科特点,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理论结构和技能结构服务 [1 ]。我国高校师范方向的传统课程体系源于20世纪50年代对前苏联师范教育模式的学习和模仿,由学科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教师教育类课程组成 [2 ]。国外许多研究资料表明,教师必须具备最低的智力和知识水平,超过这一关键水平以后,他们不再起显著作用,起显著作用的是教育专业知识(p

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以及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高校物理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必须与新课程相适应。但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教育滞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类课程几十年基本不变;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脱节;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培养的准教师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的需要 [6 ];课程缺少内在统合性,不能很好地实现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7 ];课程设置倾向于“学术性”以及受科学主义与工具理性的深层次影响,结构不合理、内容不完善、教育实习效果不佳等 [8 ]。教育学基础课程对教育实习的帮助程度很低,必须增强课程内容和教学的针对性;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有待加强,他们希望增设一些实践类课程;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收获较大,但实习效果欠佳;实习时间安排和长短有待调整,实习管理有待加强 [9 ]。因此,有必要研究高校物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进而对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与改革,优化其结构。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

首先采用调查法,收集到了43所高校物理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最新培养方案。收集的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与相关老师联系,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收集;二是到相关院校的网站下载;三是利用谷歌和百度搜索。其次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教师教育类课程学分和课时进行整理和频数统计。然后利用文本分析法对上述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对课程计划深入研究,找出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整理出基于本研究视角的较为科学的物理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方案。

全文阅读

高中新课程生物选修课程Ⅰ开设模式的变化及思考

[摘要]以生物学科为例,总结了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四届学生的选修课程Ⅰ的开设模式,分为走班制、全员性、必选课+走班制三种。其中必选课+走班制比较成熟完善,为其他学校所借鉴。

[关键词]生物;选修课程Ⅰ;开设模式;走班制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1-0079-02[作者简介]解耀国(1977―),男,江西人,硕士,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高级教师。

自2008年9月至今,江西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走完四轮,2011届至2014届都已经结束高考。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开设选修课程Ⅰ的实践和思考中,大致经历了如下三种方式的变化。

一、2011届:走班制

根据江西省教育厅《关于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编排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江西省新课程选修课程Ⅰ分为ⅠA、ⅠB、ⅠC三类,选修课程Ⅱ分为通用地方课程、专题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

选修课程ⅠA是江西省所有普通高中都必须开设的选修模块,选修课程ⅠB是要求学校努力开设的选修模块,选修课程ⅠC是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的选修模块。生物学科中,“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属于选修ⅠA类,“生物技术实践”和“生物科学与社会”属于选修ⅠB类,没有明确规定的选修ⅠC类。

我校从新课改第一届即2011届就开设了生物校本课程,和其他属于选修课程Ⅱ的课程一起,在高二这一学年每周五的下午开课,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自由选择,实行走班制。

全文阅读

高中选修教材内容的处理

摘 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人教版选修教材,是非常精心的,结合经典与时文,是对必修教材的延伸和拓展,更多的是来开阔学生视野。

关键词:高中选修;教材内容;处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21-01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人教版选修教材,是非常精心的,结合经典与时文,是对必修教材的延伸和拓展,更多的是来开阔学生视野。如果细细处理,时间绝对不够;如果不处理,又浪费了资源。

一、粗细结合

传统的“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多的是通过必修课本来落实的,相对而言,课文更经典,知识更典型,更有利于语文基本功的落实。但是仅仅靠必修课本很显然略显不足,因为传统的经典文章没有被“一网打尽”,毕竟必修课本的容量有限,也有一些文章虽然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不够典型,但是在某方面确有值得研究探讨的文学或者思想点,所以就把它们放在选修课本里。

常规处理方式是把选修的一部分内容拿来精讲,另外一部分置之不理,比如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处理,有的学校是诗歌部分全精讲,而文言文是不处理的;有的是只讲文言文部分,对诗歌是不闻不问的。个人认为这种处理方式不好。粗细结合,应该是比较适宜的方式。

1、合理分配时间。把必修充分探究之后剩余的时间合理分配,在处理选修部分时,各部分整体上在时间上大致均匀分配,比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有六个单元,可均匀分配,也可以一、二、三诗歌单元合起来占必修三后剩下时间的40%,四、五、六文言文单元合起来占必修三后剩下时间的60%。

全文阅读

多用乡土案例,感受生活地理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教材中的地理活动案例,对教材中的乡土地理活动案例以及对可以用乡土地理案例替换教材中的典型案例作出统计,并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建议,以更好开展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地理兴趣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乡土地理;案例;生活化

“乡土”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解释为“一般指县一级行政区域”。教学中的“乡土地理”就是师生所在区县为教学内容的“区县地理”。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推行,以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星球版等各种高中地理教材纷纷出版并在全国使用。各版本教材各有特色,其中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以专题式、多活动、案例丰为其特色,深受广大地理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但有的地理知识专题理论性太强,教材中帮助理解地理知识的案例往往又是学生不熟悉的地方,导致教和学效率不高。本文通过对地理新课程标准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教材的研究,以专题式和实用性选取教学内容,精选 “对生活有用的家乡地理案例”、“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家乡地理案例”整合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为中心,重视地理与生活联系,让地理知识服务于实际的生产生活,使学生时时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

一、直接使用教材中乡土地理的案例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教材中直接使用的乡土地理案例,分别以“你们家乡”、“本地”、“你居住地”、“你所在城市”、“你学校附近”等词语表述“乡土活动”开展的区域范围,用“分析”、“调查”、“查找”、“谈谈”、“讨论”等动词表述“乡土活动”开展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地理教材内容要求,指导学生开展相应的乡土地理活动。“表1”是对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教材中明确提出乡土地理活动开展的案例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教材中明确提出对乡土地理知识运用内容分布在每章活动中,共有10项,其中以“调查”活动最多,为8项。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开展调查活动的方法、文明用语及注意安全等事项,学生可以在教师或家长带领下,最好以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活动。通过实地调查,学生直观、真切地感知家乡的地理事物,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回到学校后在老师指导下,运用书本所学的地理理论及地理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家乡的合理发展出谋划策。乡土地理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把教材内容与自然及社会实际结合,更加扎实理解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运用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二、用乡土地理案例替换教材中的案例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教材中含有大量而丰富多彩的地理案例,这些地理案例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和地理理论等。虽然教材中这些案例选择典型、实用,但这往往是学生不熟悉的地方和事物,学生所见所闻比较遥远,易导致学习失去热情。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可用乡土地理案例替换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认识和理解地理理性知识。“表2”是对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教材中可用乡土地理案例替换教材中案例的统计。

全文阅读

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物理教学应处理好的三种关系

摘 要:2008年江苏省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新高考方案。在新高考方案的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必须协调好各种关系,尤其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必修物理、必修物理与选修物理的关系;物理竞赛与整体提高的关系。

关键词:新高考方案 高中 物理教学 关系

2008年江苏省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新高考方案。高考方案变了,但普通高中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社会培养优良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没有变。新高考方案把物理学科的考试分为必修物理的学业水平测试和选修物理的高考两种。为了适应新高考方案的要求,圆满地完成高中物理教学任务,高中物理教学必须协调好各种关系,尤其要正确处理以下三个关系:

一、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所以中学物理教学应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作为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育思想,充分认识素质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自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其次,应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从让学生终生受益的角度着想,自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绝不能仅仅满足于提高学业水平测试的过关率和选修物理的达B率。再次,自觉地把素质教育纳入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备课、上课、实验等各个环节中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认真落好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即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充分发掘物理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促进他们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在日常的教学中,细水长流式地对学生进行严谨的学习态度教育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我们还应加强实验教学,通过大量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使学生变“高分低能”为“高分高能”,确保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必修物理与选修物理的关系

高中物理学科涉及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两次统考,必修物理与选修物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必修物理在高二参加学业水平测试(普及性的水平考试)。达到C级就意味着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已经通过,可能有资格参加高考。选修物理在高三时参加全省考试(选拔性的考试),考试成绩达A方可填报重点本科,达B才有资格填报本科志愿。因此必修物理的学业水平测试和高三选修物理的考试都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文阅读

课程体系论文:生物科技课程系统建构探究

本文作者:曾松荣朱必凤白音李均祥作者单位:韶关学院

目前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韶关学院本科生物技术专业自2000年9月开办以来,已招收11届学生,期间尽管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并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在2009级的学生之前,每个年级学生分两个教学班,一个是不分方向的生物技术专业班,另一个是大二以后的生物医药方向分流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课时数变动的随意性较大;二是课程的开课顺序不尽合理,并且有些教学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讲授;三是有些课程特别是一些选修课程的设置不是以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为依据,而是以在岗的教师所能讲授的课程为依据,出现因人设课和设人情课等现象,结果造成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课时数在减少,而与专业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选修课程却在增加,开设这些选修课的初衷也许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尽量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也就是宽口径,但是如果学生连必修的专业课程都没学好,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宽口径.这样的后果只有一个:学生的知识面比较宽广但很浅,许多专业课程没有学好最终导致不足以支撑新知识的获取,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吃不准生物技术专业内涵,对该专业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思路不是很明确,因而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有比较大的随意性;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专业师资的缺乏,造成一些课程无法开设或只能凑合着开设,或因人设课———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面对这样的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有些学生抱怨所学课程不知道有什么用,不知道到底该学好哪些课程,造成学生对自身专业的怀疑和对未来就业的迷惘.有的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脱节,让学生觉得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内容不关联,觉得学了没有用,甚至有取消所开设的其中一些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的要求.

细分专业方向,优化课程设置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生物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2009级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开始之前,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深入市场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走访与生物产业的相关企业,广泛征求行业意见,牢牢抓住企业需求,并进行充分论证,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生物产业的对接,为设置合理专业方向寻找可靠依据.首先就毕业生就业情况、专业大类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生考研等几个方面在省内外同类院校,特别是在粤北地区以及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的珠三角地区进行教学专题调研,通过收集以上各方面的调研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并主动邀请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教学计划,以解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是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特色性、开放性、前瞻性”的原则,建立一种面向实际、专业方向明确、集中体现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要突出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大课程整合力度,坚决删减与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不相符的课程,坚决杜绝因人设课或因无人而不设课的现象.选修课是相对必修课而言的,开设选修课程的目的,一是为了精深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二是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选修课应该要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从专业方向去延伸开课,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的办学特色.

1确定专业方向

在确定专业方向时,应紧紧结合本校的实际,努力使之与地方院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办学定位相适应、与教师的特长与发展目标相适应、与所在的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粤北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因而,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时,应首先明确师资情况、硬件条件及周边环境,明确生物技术专业到底应该侧重于哪些专业方向,或者说先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然后参照教育部1998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有关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在近几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本科生物技术专业规范》所确定专业核心课程.课程设置必须给学生以明确的专业方向感,要能体现办学的专业特色,同时要能兼顾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在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确定按大专业招生,分窄专业方向培养,根据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把生物技术专业分为生物制药、生化工程、微生物技术三个方向培养.

2面向专业方向划分课程模块

全文阅读

物理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置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

首先采用调查法,收集到了43所高校物理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最新培养方案。收集的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与相关老师联系,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收集;二是到相关院校的网站下载;三是利用谷歌和百度搜索。其次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教师教育类课程学分和课时进行整理和频数统计。然后利用文本分析法对上述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对课程计划深入研究,找出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整理出基于本研究视角的较为科学的物理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方案。通过这些方法研究出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计划更合理,避免了课程设置的随意性,为高校物理教育专业进行课程调整和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材编写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建议,也可以为其他专业的课程设置即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方法参考,最终有利于提高物理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

统计发现,尽管各高校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分类不完全一致,但都可以统一分成三大类: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1.公共必修课程的设置现状

公共必修课程是指所有教育专业学生都必须共同学习的课程,其课程计划、任课教师均由高校的教育系负责,课程教学没有针对性,不区别物理教育、化学教育、中文教育等。由于各院校的课程名称不完全一致,笔者把相近的课程进行整合后归为同一门课程,沿用其中一个通用或使用频数较多的名称或重新命名,这样,公共必修课有十门。按照开设学校的从多到少的顺序,公共必修课程及其学分与课时(下面括号内前一个数字表示学分,后一个数字表示课时。以下同。根据统计原则,由于学分与课时的分布较多地显现偏态,且有极端数据出现,因此取表中的中位数更能科学地反映数据分布情况。当课时的中位数有小数时,根据四舍五入的原则取整数,以下同)的情况是:教育学(3.0,51),心理学(2.5,48),现代教育技术(2.0,36),普通话与教师口语(1.0,32),三笔字与板书板画训练(1.0,18),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0,36),微格教学(1.0,35),教师基本技能训练(2.0,41),班主任工作(1.0,18),教师职业道德(1.0,18)。

2.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现状

专业必修课程是指物理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课程计划、任课教师由物理系或物理教育系负责,课程教学具有针对性,有其“物理”特色,区别其他学科背景。只有1到2所学校开设的课程没有进行统计,根据上述同样的方法,将相近的课程进行整合后,专业必修课有七门,具体统计如表2所示。根据表2,按照开设学校的从多到少的顺序,专业必修课程及其学分与课时的情况是:物理课程与教学论(3.0,54),物理教育实习(8.0,8周),中学物理实验(2.0,36),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2.0,48),物理教育见习(2.0,2周),中学物理教材教学研究与实践(2.0,40),物理教学技能训练(2.0,36)。

全文阅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探索

摘要:在电气工程领域发展特点及社会对电气工程人才需求均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对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改革具有很强的必要性。详解介绍了广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新版培养方案,从专业方向、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三个方面论述了与原培养方案相比,新版培养方案采取的改革措施及其合理性。

关键词:电气工程;培养方案;改革;复合型人才

作者简介:王晓刚(1976-),男,吉林长春人,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副主任,副教授;王清(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主任,副教授。(广东 广州 510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大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131-02

目前我国电气工程领域有以下两个发展特点:一是随着我国年发电量和总装机容量的逐年增长,未来20年,我国电力工业和电工制造业将持续高速发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二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能源技术迅速渗透到传统电工领域,出现了微电网、智能电网等新事物,这对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教育部提出实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高校都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作出修订。[1-7]广州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原有的培养方案已经不适合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从2011年开始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经专家评审通过并从2012年开始实施。新培养方案的最大特点是侧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电力电子等技术开发以及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在新培养方案中开设了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自动化和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三个专业方向,相应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可在电力行业、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行业,或者工业自动化设备集成制造行业、自动化设备和技术的应用行业从事电气、电子、自动化产品的研究、开发、集成、管理、安装、检测与维护等技术工作。

全文阅读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研究

【摘要】本文以河南省4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为研究对象,对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现阶段课程设置的特点进行研究,并提出尽量减少必修课、大幅度增开选修课、将现有课程进行适当整合、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规范统一,使之与新《课程方案》的相关要求更加接近。从而为深化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育;必修课;选修课;课程设

AResearchontheCompulsoryandOptionalCoursesinCollege

andUniversityPhysicalEducation

LIBo

(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44)

【Abstract】Thisthesis,takingthecompulsoryandoptionalcurricularprogramsinfourcollegesanduniversitiesofHenanProvinceasexamples,investigatesintothefeaturesofcurricularprogramsforsportsteachingmajorsinHenanprovince.Itputsforwardthatweshouldreducecompulsorycoursesandincreaseoptionalones.Weshouldadjustthecurrentcurricularprogramstoconformtothenationalcurricularprogram.Thethesisishopetobehelpfultothereformofrelevantcurricularprograms.

【Keywords】HenanProvince;physicaleducation;compulsorycourses;optionalcourses

全文阅读

学案编制和使用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新课程的追求之一越来越受到学校和老师们的关注,而学案编制和使用作为促进有效教学的手段也受到许多学校和教师的追捧。笔者通过对近几年学案编制和使用实践的反思,认为要使学案发挥最大的效益,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以“课标”还是以“教材”为编写依据

按理说,学案编制的依据应该是课标,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课标是教学和评价的唯一依据,也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但纵观一些学校编制的学案,以教材作为编写依据的情况还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一是课标的阐述相对比较笼统。如高中地理必修二有一条课标是这样的:“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少说有10多种,比较重要的有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和混合农业等,就这5种农业地域类型,教师在课堂上要全部讲解也是不可能的。怎么样?教材选什么就编什么,因此许多学案是依据本地区选用的教材来编写的。二是依据教材比较方便,不需要动什么脑筋。如果要依据课标来编制,则必须先对课标进行解读,要解读高中地理的每一条课标,其工作量还是比较大的。但依据教材编写学案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教材编写者对课标的解读也是有偏差的。就如上面这条课标,人教版教材选用的是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乳畜业。湘教版选取是水稻种植业,对混合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地中海式农业、种植园农业只作了简单介绍,但在必修3部分有商品谷物农业的重点分析。鲁教版选择的是热带迁移农业、水稻种植业、混合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因此,笔者认为,在编制学案时,对几种教材都选用的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和混合农业要重点分析,而对另外几种如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等,作一般介绍即可。由此可见,编制学案还是以“课标”为依据更科学。

二、是“自编”还是用“现存”

事实证明,学案是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因此,现在无论学校大小、师资水平如何,都轰轰烈烈地在自己编制学案。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其原因有三:一是有些学校规模小,教师人手少,师资水平有限,这样编出来的学案质量令人担忧。二是学校规模小,同轨班级少,学案编制和印刷的费用高。三是目前市场运作的一些学案,如《世纪金榜》《导与练》等,因其编写者大都是名师,印刷量大,性价比还是不错的。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规模较小的学校选择一种质量较好的学案,对其进行适当的增删还是可以的。最好办法是几个生源差不多的学校联合编制,但由一些地区教研室组织编写的学案因其面向该地区大多数学生,对部分优质学校的学生来说难度可能偏小,而对于生源相对较差的学校又可能偏难。如果学校规模较大,师资力量也较强,那么学校自己组织学案编写,不仅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手段,也是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有效途径。

三、是“填满”还是“留空”

有些学校的学案上印得满满的,从知识内容到方法点拨,从重难点分析到相关链接,不一而足。笔者认为,学案既是指导学生建构知识的方案,也是课堂互动的载体。在课堂上有许多师生互动的结果,要概括、总结,要学生进行填写,还有许多生成性的东西要学生记录。因此判断一个学案编得好孬,不是看学案是否被“填满”,而应该看学案留了多少“白”,即留给学生多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因此,笔者认为学案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教师为引导学生学习而提出的问题,提供的典型例题,一些方法的点拨等。学案上设计的问题,是指向学习重点的问题,是最具典型性的问题,是有保存价值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问题探究。要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引领学生围绕这些问题,结合课本、图册等认真阅读、思考、讨论、解答和交流,教师予以归纳、指导和评价。但使用学案,不是简单地解答一个个问题,而要指导学生从阅读材料、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悟出基本思想,提炼一般方法。对悟出的道理,提炼的方法,学生要记录在学案上,便于总结和反思。

四、是“装订”还是“活页”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