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科幻作文

高中科幻作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时间坐标”到“意义坐标”

【摘要】 2015年,一批科幻电影项目集中涌现,中国电影科幻类型空白或将终结,“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之名呼之即出。本土科幻片大规模启动的事实足以支撑“元年”作为“时间坐标”成立,但由于作品尚未经历市场及艺术评判,距离达成意义层面的“元年”概念仍相去甚远。必须正视,此次科幻片小型“井喷”为商业、资本主导下的必然,而非创作成熟的自然。科幻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中长期空白源于先天不利与类型特殊性带来的高风险,“元年”现象的出现具有标志性意义更具实践价值,尽管困难重重,要肯定此乃值得冒险的开端。中国科幻电影从诞生之现象到深层意义达成,“时间坐标”到“意义坐标”的实现长路漫漫,探索中国科幻电影发展之道,如今虽有迹可循,毕竟任重道远。

【关键词】 科幻电影;“时间坐标”;“意义坐标”;表征意义;深层实现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一、元年概念:时间坐标非意义坐标

科幻电影是基于电影类型的一种分类。学界对“科幻”的定义一直不乏论争,为避免“泛科幻”甚至“伪科幻”过度模糊类型边界,一般定义科幻片为:以科幻元素为题材,以科学幻想性情景为背景,拥有以基本科学逻辑为支撑的脉络,在此基础上展开叙事的影片。在世界范围内,科幻最初以科幻文学的形式产生并逐渐推广,科幻电影更因影像表现力和大众号召力,将科幻热度与影响力提升至新高度,进一步拓宽了此题材的受众基础。早在1902年,法国导演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可被视为科幻电影的开山鼻祖,《太空旅行记》、《海底两万里》等科幻题材影片延续着相关创作。随着好莱坞异军突起,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科幻片类型逐渐确立,并趋向成熟。从早期的《化身博士》到“科学怪人系列”,到《2001太空漫游》、《黑客帝国》,再到近年的《星球大战》系列、《星际穿越》等等,美国科幻文学、科幻电影成为世界科幻之标杆,二者相辅相成,美国科幻文化已然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

在中国,科幻热潮也并非朝夕,实际却存在着严重的供需断层。长期以来,中国本土科幻小说乏善可陈,电影一度无迹可寻,长期处于近乎停滞状态,依靠好莱坞科幻大片填补需求缺口。一方面是好莱坞科幻片的大卖,一方面是本土科幻片的难产,好莱坞科幻片之成功,突出了高科技时代科幻的巨大市场潜质,却更反衬了中国科幻的疲软,再次提醒中国电影市场科幻类型的长期空白。从中国科幻的发展及现状观之,可见本土科幻电影的长期空白并非“无欲”,而是一种源于无能的尴尬沉默。2015年,以《三体》等科幻文学改编电影正式投拍、中影启动《超新星纪元》等多部科幻大电影项目为标志,中国首批科幻电影创作集中展开,2015年因此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中国科幻电影长期缺失,使得本土科幻片项目集中萌芽具标志性意义,“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之说透露着业界的关注与期待,但质疑声不绝。此前,以《母亲》、《流浪北京》、《甲方乙方》等代表作作为起点支撑,类似作品相继出现,相关类型在后续发展中更呈现出积极上升的发展态势,由此,“独立电影元年”、“贺岁片元年”意义达成,概念延续至今。目前,“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却仅仅是一个“前置概念”,作为“静态坐标”而存在:由于大部分作品尚未成型,后续发展态势实际无从谈及。诚如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闫安所言,所谓元年应为“一种类型片正在走强,在之后几年也有比较多的作品跟进,有持续性,从而形成了相对成系统的类型片整体。但对于科幻片而言,现在大家熟知的作品都还在制作中,今年过去后会怎么样,现在还看不出来,从文学作品到电影创作上也没有看到可供大规模持续发展的依据”(1)。应该说,就本土科幻片投拍客观事实而言,在狭义时间概念上,建立“时间坐标”以纪念科幻电影类型在中国的开创性意义,“元年”之谓无可厚非,而在意义层面“元年”却相去甚远。

标志性的开端是否足以延伸出符合内在意义的坐标轴以及值得关注的后续动态?“制作热”能否换来“观影热”,未见真容的首批作品中能否出现实力佳作,堪当中国科幻片“奠基之作”重任?能否将现象热潮转化为对本土科幻片的信心和认同,实现本土科幻片供需链条的良性循环,最终建立起成熟的本土科幻片类型和与之对应的稳定市场?如是种种尚属未知,挑战却属必然,从这一层面上,如今无论何种论断似乎都为时尚早。“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要真正成为实至名归的“意义坐标”,现象名词到内部实现相距几何尚难定论。“元年”提出之价值在于意义层面的唤醒与发展之道的探寻。由“元年”这一时间起点,可以开启对本土科幻电影创作的关注,引发业内的重视与集中探讨,对上述问题进行脉络梳理。结合实践动态进行策略研究,将眼光聚焦于整个类型面对的挑战与机遇,深入意义实现层面,旨在对中国科幻电影历史空白、起步阶段将面临的风险及后续发展问题进行前瞻性分析及策略探讨。若首轮尝试完成,经历行业大浪淘沙后,“元年”之谓得以保留,方可宣告意义层面元年成立。而当下,寻求实现“中国科幻电影元年”“意义坐标”之法,才是当下“时间坐标”建立的价值所在。

全文阅读

科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不能推辞的责任

近几年来美国大片《阿凡达》《2012》等被引进国内,票房连创新高,青少年纷纷前往影院或买碟观看,当然网上观看的也为数不少。但有一个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深思。中国的科幻电影为何没有经典,中国人的科幻能力为何发挥不出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认为,科幻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有不能推辞的责任。

固然,中国科幻的现状,有中国文化传统的限制,但与其坐而批评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不如行动起来,分析其原因,找到推进中国科幻向前发展的道路。

一、高中语文对科幻作品关注缺失及原因分析

不论是什么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没有选入科幻作品,小说没有,戏剧文学也没有。这种情况反映了中国语文对科幻作品的漠视。教材没有选入这些科幻作品,这是造成现状的主要原因。

那么高中语文教师有没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关注科幻作品的呢?答案不说自明,显然没有。高中语文教师主要的目标是高考。虽然培养科幻能力和高考大目标是一致的,但当今高中语文教师整体水平不高,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能力较弱,不能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独立地取舍增删教学内容,只是跟随教材亦步亦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师也是在这种教育环境和教材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在高考文理分科的情况下,高中语文教师的科学知识是欠缺的,科学素养是不高的,对科幻作品的教学即使有热情,也只能望而却步。

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对科幻的态度是如何呢?从美国科幻大片的票房就可以看出来:热情似火。但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特别是在目前的文理分科的高考制度面前,在家长的强大的期望值或压力下,只能把热情抛弃不顾或深埋于心底。

高中语文教师没有力量改变目前的教育环境和考试制度,那么是不是只是感慨呢?行动,只有行动,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二、观念转变是关键

全文阅读

刘慈欣:科幻文学和科普是两回事

科幻文学和科普是两回事,不过科普性科幻几乎是中国的特色,我们为什么不把它保留下来呢

有人说,《三体》达到了世

界科幻最高水平,也有人说,《三体》带动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复苏。您怎么看待中国科幻文学的现状?

说《三体》达到了世界科幻

文学的最高水平,我把这看作是善意的鼓励。但它肯定不是实际情况。现在,在国外,很多人不知道中国有科幻小说,正如我们很多人不知道美国有武侠小说。在这种情况下,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的说法,是很可笑的。《三体》的热销带动科幻文学创作复苏的现象是存在的。一本畅销作品对所在文学门类的确有很大带动作用,但这种带动能否持续,还需要作者和出版者的努力。目前国内从事科幻文学创作的作者人数还是很少的,长期的创作者大概就十几、二十个人。美国每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大概上千种,而即便是中国科幻文学繁荣的2012年,新出的科幻作品也未必超过100种。这就是差距。这么小的文学群体,要想持续比较好的局面,需要做出很多努力。

美国的科幻文学实现了成

人化的过程,相比之下中国的科幻文学处于怎样的状态?

美国科幻文学的成人化并

全文阅读

乘一艘驶向科幻世界的船

新闻链接:当科幻作家遇上阅读现状

今年11月中旬,第24届中国科幻银河奖颁奖晚会在成都市金沙剧场举行。科幻作家们齐聚一堂,现场颁出了“读者提名奖”“杰作奖”“最受欢迎外国科幻作家”等奖项。其间,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说:“在我看来,科幻就是大众文学,通俗文学。科幻文学跟以郭敬明为代表的青春文学,在类型上,并没有高低之分。”

相较于科幻作家的底气十足,中学校园中,科幻文学的阅读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据调查,科幻文学作为类型文学的一种,目前在中学校园里仍属于小众文学,与郭敬明为代表的青春文学相比,显得有些“非主流”与边缘化。而且学生们对科幻的态度,呈两极分化:有人沉醉于科幻作品不能自拔,狂热地喜爱科幻:也有人不知科幻小说为何物,在网上提问求助,说老师布置了写科幻小说的作业,却不知该从何下笔。

典型直击:科幻述乐在其中的一天

早晨,一辆公交车内,男生高诚倚在座位旁,一手扶椅背,一手握着一本科幻杂志,看得津津有味。昨晚他忙着写作业,最新一期的科幻连载故事还没来得及看呢。于是还在公交车上,高诚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杂志。周围拥挤流动的人群丝毫没有影响到他。

班上喜欢科幻的同学不多,课后很少有人找高诚讨论科幻的话题。课间他都伏在课桌上继续看他的杂志。

下午放学回到家,上网时,他在网上搜索关于科幻的信息;逛逛常去的科幻贴吧、论坛,和兴趣爱好者们一通神侃,蹦出的都是“超空间传送”“暗能量力场”“奇点”“星门”等等科幻门外汉觉得玄之又玄的深奥名词。

全文阅读

科幻产业的发展瓶颈问题剖析

摘 要 随着中国科技发展水平的提升和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繁荣,科幻产业的发展又一次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在美国,科幻创意产业是仅次于航空工业的美国第二大创汇产业,而中国的科幻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人才培养体系、与消费者互动的创作理念缺乏、以及原创作品缺乏文化号召力是制约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的三大瓶颈。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个科幻作品形成的价值往往借助品牌通过出版物、游戏、动漫、电影、旅游、衍生产品等来持续性体现,并且极具号召力。近些年中国游戏产业和影视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好莱坞大片运作模式也为很多华人所熟知,而且市场上闲散资金充裕,投资者投资欲望高涨,市场的趋利性和优惠的政策将会吸引资源的集聚,只要出现一流的科幻作品,就很有可能引发一波发展浪潮。破除瓶颈问题、夯实发展基础、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加强舆论引导是比较适合的引导发展的举措,政府的作用应该是协调、扶助,而不是过多的介入和参与。

关键词 科幻产业;瓶颈;发展;引导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177-02

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科技文明的先导,在倡导自主创新的时代中,科幻的作用不言自明。科幻是有幻想、有科学、无鬼神的文艺作品,它是基于科学文化的超现实途径的创造性想象和基于这种想象所形成的思维结果,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诞生于1818年,是由英国人玛丽・雪莱创作的《弗兰肯斯坦》,中国第一部出版的科幻小说,名叫《月球殖民地小说》,1904年在上海《绣像小说》上连载。科幻产业是生产和销售科幻产品相关的产业,从科幻文学、科幻电影可以衍生到科幻动漫、科幻游戏、科幻玩具、科幻旅游等领域。科幻产业是科技传播一个细分的产业链条,是促进科技传播,推动广大国民科学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有过一轮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发展的高潮,上海电影制片厂拍出过迄今为止中国最好的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印刷量高达150多万册。

随着中国科技发展水平的提升和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繁荣,科幻产业的发展又一次被提到了议事日程。2012年首届中国科幻产业论坛在四川成都召开。中国邮电、新星、重庆、希望、读客、果壳等多家出版社或民营图书公司公布了科幻出版计划。而最早系统引进西方科幻经典名作的《科幻世界》杂志社专门成立了科幻图书事业部,甚至开始筹划中国科幻产业园。作为一名科技记者,笔者在今年暑期对上海的科幻产业市场进行了一些调查,了解了产业目前的发展瓶颈,特将其阐述,希望能够对科幻产业的发展尽绵薄小力。

1 科幻产业的能量不可小觑

科幻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利润空间巨大,仅以美国科幻大片《阿凡达》为例,它创造的产值即可达24亿美元之巨,大大超过了我国本土电影一年的总票房。在美国,科幻创意产业是仅次于航空工业的美国第二大创汇产业,美国一年出版的科幻长篇有上千种,仅北美一家出版社一年包括新作以及经典重印就能出版400多种科幻作品;2009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总收入突破62亿元。其中位居榜首的是好莱坞科幻大片《阿凡达》,掘金13.2亿元人民币,排名二、三的是好莱坞科幻灾难大片《2012》,票房达到4.7亿元,科幻动作大片《变形金刚》的票房达到4.3亿元。美国的科幻产业不仅仅只有电影,科幻类游戏也很发达。比如《星际争霸》,这个游戏在当年是影响了一代人。美国的游戏产业很发达,产值都很高。而在中国,科幻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全文阅读

畅游未来世界

科学幻想小说,简称科幻小说,是描写想象的科学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文学作品,也是最受欢迎的通俗读物之一。

科幻小说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一般认为英国作家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是第一部科幻小说。其后,美国诗人爱伦·坡也相继发表了一些具有科幻性质的小说作品。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文学界出现了两位极其重要的科幻小说家:法国人儒勒·凡尔纳和英国人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两人创作了大量科幻小说作品,并使科幻小说作为一种严肃的文学体裁,正式得到主流文学界和读者们的认可,凡尔纳更是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

凡尔纳的作品天马行空,充满了奇妙的想象,且科学严谨。可以说,凡尔纳以科幻小说的形式,预言了20世纪许多科技成就。比如潜水艇的发明、人类进入太空等。《从地球到月球》这部作品中的许多数据,包括飞船发射地点、飞行时间、登月人数都跟后来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相近。而美国第一艘核潜艇,也以凡尔纳小说《海底两万里》中描写的 “鹦鹉螺号”潜水艇命名。美国核潜艇之父海曼·乔治·里科弗直言,他制造核潜艇,就是受到了《海底两万里》的启发。

如果说凡尔纳开启了科幻小说的大门,那么,威尔斯则是开疆拓土,为后世科幻作家指明了方向。20世纪科幻小说中的几大主流话题,都是由威尔斯开创的。他在《时间机器》中第一次提出了“穿越时空”这一科幻理念,随之衍生出无数文学作品,包括国内流行的穿越小说。而他在1898年创作的《世纪大战》,是第一部写外星人的文学作品,其对外星人外貌特征的描写,也成了后来科幻小说中外星人的标准形象。

在这两位先驱者的带领下,科幻小说在20世纪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欧美涌现出大量科幻小说作家。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创办了一大批风格鲜明的科幻杂志。如《奇异传说》《惊奇故事》《奇幻与科幻小说杂志》等。《惊奇故事》的主编雨果·根斯巴克第一个提出了“科学幻想小说”这个名词,用来表示这类新型小说题材。他对科幻小说的杰出贡献得到了后世的尊敬,美国科幻小说最高奖雨果奖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幻小说作品中许多对未来的想象都变成了现实,如火箭、计算机、核武器等。人们发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现实生活,和40年代出版的科幻小说作品中描绘的场景惊人地吻合。这使得科幻小说受到了众多读者的追捧,科幻小说也因此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直至今天,科幻小说仍然是最受欢迎的小说题材之一,由科幻小说改编成的影视作品也被广泛传播。除了小说和影视作品,还有许多科幻动漫作品也大受读者欢迎。

全文阅读

对话杨鹏:用小读者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

在本期的杨鹏科幻小说《数码老师》中,主人公苏玛一方面拥有网络人物的超凡能力,另一方面也会和普通人一样感到孤独与寂寞。苏玛渴望作为一个真实的人与他人交流,因而从网络出走,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然人。他的真诚与善良,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同事的尊敬与古板老师的爱情。也是因为这份爱,他主动要求把自己化成向地球求救的电波,拯救了身边的人。看到这里,你是否也会被这位可爱的“数码人”所打动呢?其实,在杨鹏的笔下,这些原本冷冰冰的科技产物,早已走入了我们心中。

在杨鹏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奇特的构思、丰富的科幻元素、跌宕起伏的情节、天马行空的想象。其小说的科幻元素极为丰富,超光速飞行、异度空间、时空隧道、UFO、星际旅行、人脑控制、生化机器人、克隆复制……这些生硬冷僻的科学知识都被浅显易懂地表达出来。虽然小读者们读的是小说,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与科学碰触的过程。这些科幻奇思让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开启了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之门。那么,杨鹏的科幻写作究竟有什么秘诀?他通过作品想向读者朋友们表达些什么呢?

知力记者:您的科幻创作是如何开始的?哪些科幻作品对您的影响颇深或让您记忆深刻?

杨鹏:在我年轻的时候,记忆中是1978年到1981年,正是科幻小说大爆发的时候,那时候,我刚好上小学一年级,看了很多科幻小说,因此也受到了科幻小说的影响。从小,我也喜欢写点东西,而小时候的兴趣也为我日后的科幻创作打下了基础。

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大一的时候,我开始尝试创作科幻。当时科幻界的前辈吴岩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他的课上,我了解到很多科普知识;课下,吴岩老师又推荐给我各种各样的科幻杂志。

我看过的科幻小说比较多,其中也有不乏让我记忆深刻的。如我小时候喜欢看《星球大战》,也比较喜欢看漫画《铁臂阿童木》,中国科幻作家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和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也都是我比较喜欢的,推荐给青少年朋友们读一读。

知力记者:您认为哪些科幻题材较为适合青少年朋友看?能推荐几本您认为不错的科幻书吗?

杨鹏:现在几乎所有科幻题材的书都适合青少年朋友去读。当然,我认为经典的科幻小说青少年朋友们还是要看一看的,如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威尔斯的科幻小书、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特别的科幻小说如《安德的游戏》也值得一看。

全文阅读

全球视野下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问题探讨

摘 要:科幻电影一直是我国电影业的短板,科幻电影的拍摄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电影来说,对创作、技术以及人才的需求更高,是一个国家电影工业整体实力的表现。笔者在高中时期观看了很多科幻电影,并对其发展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全球视野进行分析,对我国科幻电影的发展问题以及具体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视野;国产科幻电影;发展问题对策

一、我国科幻电影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从影人员的科学素养不高

从我国当前从影人员的科幻素养来看,还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元素,在电影特效制作中,我国并不缺乏高技术、高素养的制作人才,所以科幻电影的低迷状态不能从特效制作方面找借口。另一方面我国电影中也不缺乏优秀的创作者,我国著名的导演中陈凯歌的哲思、冯小刚的幽默等在电影圈内都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同时具备文学艺术以及科学素养的电影人却少之又少[1]。当前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在一些领域内达到了世界先进的水平,但是由于科学素养的有限,使得在电影的创作中,难以利用科技理论和成果为科幻电影的创造提供素材,我国电影编导的想象力与国外电影人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想象力的培养主要受我国教育、文化等很多条件的限制。

(二)受外部环境的制约

科幻电影是一种重要的电影类型,其内容与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都有很大的关联性。我国影视文化管理组织对影视传播的检查监管一直比较严格,从而使得国产科幻电影的创作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限制。就如我国作家王小波在《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这篇文章所说,如果我们要是搞出一部科幻片,比如类似于《阿凡达》这部影片,我们该如何与监管部门解释呢?创作的意义在哪里?对社会或者人们的思想有什么教育意义?这些问题我们都无法回答,但是如果答不上来就无法进行创作,使得很多电影人不愿意为自己找麻烦。同时我国影视界,一直以现实主义影片为主流,特别是商业化的影响,使得电影娱乐消费强,电影人变得越发浮躁,在我国的影视界中很难出现《阿凡达》这样构思14年,耗时4年的电影创作。

二、全球视野下科幻电影的发展策略

全文阅读

科幻文艺在传播体系构建的价值

作者:王雪莹 梁海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自1818年玛丽•雪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包括小说、影视在内的科幻文艺作品在欧美一直长盛不衰。由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也炙手可热,从1971年到1980年,美国票房价值最高的八部影片中有四部是科幻片。在科幻文艺走过的近两百年历程中,除了表现出强烈的娱乐功能和商业价值外,其科技传播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科幻文艺面临的生存危机

在宣传、弘扬科学知识中,科幻文艺是受众面最广、最容易被接受的一种形式。然而,目前我国科幻文艺的生存状况总体而言是不容乐观的。在传播流向、内容不均衡的问题上尤显出我国科幻文艺所处的尴尬境地。在本次调查中,境外我国的科幻文艺作品了无踪影,而我国市场上充斥的绝大部分是外国科幻文艺作品。调查中让受众“列出最喜欢的5部科幻作品”。共列出91部作品,其中国内作品只有《卫斯理》、《寻秦记》、《幻城》3部。在科学技术早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科技传播在传播语境中所占的分量日益彰显,如何挖掘科幻文艺在科技传播中的效用,如何引导我国科幻文艺为大众提供接受科学技术、科学理念的渠道,都成为我们曾经忽视而现在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2受众眼中的科幻文艺

对传播受众的研究,早已成为传播学关注的一个焦点。如果传者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受众信息,就难免会生产出不迎合受众情趣的作品,不利于传者把握市场,也不利于作品的传播。因此,为优化我国科幻传播的途径,必须从多方位对受众进行调查分析。按照大众传播学的惯例,传者对传播对象的调查基本上从人口统计、心理倾向、行为特征等方面进行探知,本次调查也不例外。就本次调查的人口统计来看,有实际阅读观看行为,并对科幻文艺作品报有较浓厚的兴趣,目前在当代大学生中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但在40到45岁以上的成人中,阅读观看行为和兴趣程度大为降低。就阅读观看动机而言,认为可以从中获得科学知识的人占了大多数,其次是认为科幻文艺可以引起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并且可以开拓思维,满足好奇心,而纯粹为了消遣、娱乐而观看的占了最少的部分。

3科幻文艺传播语境症结所在

近些年来,从大量外国科幻影片充斥国内影院里,从人们对国内科幻文艺的不屑表情里,从国内业界的抱怨声中,人们已经意识到中国科幻文艺受欢迎的程度远远低于国外的科幻文艺,尤其在青少年以上的年龄层表现得较为明显。没有受众,就没有市场,所以如何满足科幻文艺受众主体———当代大学生的需要,进而促进科幻文艺在科技传播中发挥更大作用,这是科幻文艺在成长道路上应首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此次调查,大体总结出我国科幻文艺主要存在的几点不足。

全文阅读

科幻是我孤独而长久的热爱

新科幻:您好,刘啸。从交谈中我们得知,您是一名程序员。相比较而言,这份工作对人的逻辑性、严谨性要求会很高。工作对您的性格有影响吗?可以和大家说说您是什么性格吗?

刘啸:我应该和大多数能沉下心来写代码的程序员一样,是中等偏内向的性格,喜欢沉默着思考,在接触陌生人时话不多,一般不会去刻意找话,所以有些和陌生人的应酬型聚会,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负担。当然,我这性格的特点也包括“一熟就会人来疯”,所以身边也有一群时不时能凑在一起一边猛吃大餐一边猛侃大山的狐朋狗友,有些还是我的作品的先行读者,常常提提意见再敲一顿饭吃什么的。

新科幻:您的文章《极速》科幻点并不特别,其实就写了一群年轻人热血的追求。但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塑造生动,您的灵感来源于什么?您最想向读者传递的思想是什么?

刘啸:今年四五月左右我开车在高架桥上跑时,忽然就想,如果这样越来越快,最后会咋样?紧接着想起了以前书上介绍过的在山顶上水平扔石头的实验,速度越快,落点越远,足够快时,就成卫星了。于是我就想构造这么一个故事,让热血的年轻人通过追求更快的速度,来突破一个带有束缚性质的世界。为了让这种航行能变得合理,我还特意设定了这颗星球的球形、光滑、真空等特征,并让它孤零零待在宇宙尘埃中,象征一个孤立的、禁锢的环境。

想告诉读者两点:第一,只要努力钻研就一定会有突破;第二,开车时千万别走神。

新科幻: 文章的情节描写得很逼真,有种身临其境之感,您平时也飚车吗?

刘啸:这个真没有,没专业措施,不敢冒险。赛车部分的描写主要来源于查的资料与平日里看的一些新闻,还专门咨询过朋友里的一位资深F1爱好者,被鄙视了好几回,才勉强改得合格。怕不够熟悉的领域写出来被人笑话。

新科幻:在我印象中,写程序的人应该很古板,因为每天要面对一堆枯燥的程序,您们的工作确实是这样吗?您是如何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的?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