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德育课程

高中德育课程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既要吃透教材,又要找准教材中德育教育结合因素,并有意识地进行,最终将会使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226-01

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认识世界及祖国的的地形特征,其后特点,农作物的分布等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培养爱国热情,及理解人类的发展应与自然协调发展。

1.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1.1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中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1.2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全文阅读

新课程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美术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美术教材和生活中美的形象,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在进行审美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美术;学习兴趣;审美教育;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95-02

美术是以直观形象感人的视觉艺术,以美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寓理于情,以情动人。在高中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新课程新理念的体现,也是现代教育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同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德育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高中美术课在作为德育教育手段方面,有其它学科没有的优势。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全方位地渗透德育,充分利用美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感到美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美术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因此,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多参加一些艺术观赏和健康的娱乐活动,以增强学生对优秀文化的接受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美术的德育功能体现在它能与艺术的美感融为一体。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各个时期的著名画家的作品数不胜数,这给我们的美术教学提供了大量素材。教师应紧紧抓住美术教材和生活中美的形象,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在进行审美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可见,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1.创设教学情景,寓思想教育于情感体验中

美育具有动情性特征,可以利用其感情语言优势与德育的理性灌输说教优势,互相补充来积淀学生的道德素质。美术是一种偏于视觉艺术而不是客观事物简单的再现,大多数学生观赏作品时,只停留在美不美、像不像的初步审美层次上面,很难体悟到作品的意境及其在人们心灵上所起的联结思想。因此,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应该欣赏美的和谐与平衡,从小学会区分什么是美,什么不是美,让他们欣赏美的作品,鼓励他们画出美的作品。单纯的讲授技能技巧,和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美术教育的发展。根据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这一新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受熏陶和感染,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的人格。积极探索开放性的、多元化的自主型的个性化的现代美术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2.利用媒介宣传作用,陶冶学生的心灵

美术教育要充分发挥德育的功能,不能借助于空洞的说教,而应该借助一定的媒介诉诸学生感官,让其心灵得到陶冶。使得品德教育充分的渗透到高中美术课堂中来,这样一来既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又可以贴近学生的实际,针对学生的心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课堂效果非常的好。自然这里的媒介并不是说只有课件、投影仪等可以作为媒介,我们还可以通过参观,自己动手实践操作等等,方法其实很多,关键是我们能否在实际课堂中善于把握机会,灵活运用这些媒介,使其发挥最大的功用。

全文阅读

在高校德育课程中实施禁毒防艾教育

【摘要】禁毒防艾教育应成为高校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进入德育课程教材。针对大学生吸食与感染艾滋病的原因进行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是禁毒防艾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提出了禁毒防艾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给出了禁毒防艾教育师资培养以及课程评价建议。

【关键词】 禁毒防艾 德育课程 途径 师资培养 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根据相关资料的统计数据,我国大学生吸毒已成为当前一个触目惊心的问题,艾滋病的感染也成上升趋势,对大学生进行禁毒防艾教育迫在眉睫。高校禁毒防艾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大学生远离,预防艾滋,珍爱生命,珍惜青春。就其本质而言,高校禁毒防艾教育是属于德育的内容,是目前我国新形势下德育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禁毒防艾教育在高校的实施过程中应与德育课程融为一体。

一、禁毒防艾教育内容应正式进入德育教材,成为高校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课程是指学校为了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门开设的,以学科课程形式呈现在学校课表上的德育课程,以区别于那些虽然不是直接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而设立,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起着积极作用的课程;区别于那些有德育功能的活动课程和通过营造学校德育环境和氛围而形成的隐性课程。②鉴于禁毒防艾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德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禁毒防艾的内容写入德育教材已成必然。在我国,高校《思想品德与法律》是最适合写入禁毒防艾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在课程上对大学生进行有组织且系统的禁毒防艾知识教育,能够引起大学生和教育者对禁毒防艾教育的高度重视,能够高效率的促进学生掌握禁毒防艾的基础知识。

禁毒防艾相关教育知识在德育课程教材中的组织与呈现应简洁明了,要点突出。禁毒防艾教育内容虽然在德育课程中占据主要地位,但篇幅不应太多,包含禁毒防艾的主要知识要点就可以了。比如,就禁毒来说,教材中只需要阐明“什么是、的特征与种类、的危害性、怎样远离、怎样与吸毒贩毒行为作斗争”这几个关于禁毒防毒的关键问题就可以了;对于防治艾滋病来讲,只要包括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什么是艾滋病,什么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毒的途径,艾滋病有哪些临床表现,如何确认一个人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三大板块的要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进行长篇大论的描述,因为对于大学生德育而言,单纯大篇幅的纯粹的知识呈现和理论说教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德育效果,知识掌握并不等于道德观念的内化,知识内容占据篇幅过多反而会使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厌倦感,同时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

二、针对大学生吸食与感染艾滋病的原因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高校进行禁毒防艾教育的重要内容

全文阅读

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普通高中德育教育的反思

摘要: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对中学生的德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目前中学德育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原因,采取积极的对策,使德育教育适应新课程要求和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德育;实施

一、新课程的实施对普通高中德育教育的主要影响

1.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决定教师要转换角色,重新调整与学生的关系,适应学生的发展,成为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具体地说,教师要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行为的示范者、活动的组织者、智能的开发者、心理的辅导者、发展的促进者、人生的导航者、成长的帮助者等等,这些多重角色功能要求教师要全心全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新课程理念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倡导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必须形成全员育人的浓厚氛围。同时,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在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中,学生成长了,教师成长了,德育教育也就发展了。这就是新课程所需要的发展型德育教育。

3.新课程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个级别,因此,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普通高中德育教育工作中的新内容。当然,目前普通高中德育教育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系统、规范且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这就给普通高中德育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二、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理论,轻实际,没有体现德育教育的作用。在目前以课程改革为主要任务的普通高中,在学科建设上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在德育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很落后,最突出的就是重理论,轻实际。例如,在多数高中学校的校园内、教学楼内,各类德育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图书馆里也配备相关德育方面的书籍;另外,也有专门的德育教师进行相关理论方面的研究。而目前的普通高中德育教育中出现了教师不敬业,学生不感兴趣,德育工作流于形式的种种现象,没有起到育人的作用。因此忽视了德育的实际作用。

全文阅读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隐性德育课程探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1-000-02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体育教学中隐性德育的功能,可利用的体育教学资源,高校体育教学中隐性德育教学的构建方法等内容。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隐性德育

体育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比较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与体育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德育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制度、规则、师生交流等对学生的价值观、态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体育教学中的隐性德育。体育课堂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让学生正确处理个体与他人、集体之间的关系,通过体育竞技活动培养拼搏向上的精神,在集体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可以说,体育教学与德育教学的结合点很多,高校应该尽力去挖掘这些结合点,既锻炼学生的体质,也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体育教学中隐性德育的功能

(一)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学生所看见的、经历的都会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体育课的教学场地、课程设计都能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引导。老师在设计教学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偏好和需求,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关怀与尊重,教师对学生表达奖惩的方式等都是刺激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可以开展一些晨跑、篮球训练等日常体育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向学生宣扬拼搏奋进的精神。

(二)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自律的品德

全文阅读

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

摘 要:长期以来,信息技术课程都是以一门技术性、辅的课程定位而存在的,尤其是在高中阶段,由于受到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压力,在整个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技能训练占据了很多的教学时间,学生的道德教育却受到了忽视。文章对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8-0-01

1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天然优势

1.1 信息技术学科中有丰富的德育资源

新课改之后的信息技术学科教材整合了相当多的内容,以必修部分的信息基础为例,不仅仅有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本位的内容,还蕴含了历史、时事、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加入不仅仅使得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涵更加丰富。同时也给德育在信息课程中的渗透提供了内容基础。

例如,在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第一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一节的第三部分《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部分内容以思辨的形式带给学生我该如何能够“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在教学的时候,如果通过合理地设计、巧妙地渗透自觉纪律教育以及社会公德教育,同时辅以部分案例加以说明的话,应该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再比如,必修部分第二章《信息的获取》的第三节《文件的下载》一课中,这部分内容就给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主动抵制盗版等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土壤。笔者在这部分内容中可以渗透以劳动教育以及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内容。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内容,不仅仅起到了德育的作用。同学们在明白了一些道理之后,也会更加激起学习的激情,进一步促进学科学习的进步。

全文阅读

试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班主任的德育

摘 要:高中班主任是开展有效的班级工作,建设和谐的班集体,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班主任自然成为开展素质教育和德育的关键人物。试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应努力做好德育工作。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班主任;德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我国中学教育领域正逐渐展现出新面貌。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突出时代特征,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积极整合德育资源,将德育工作渗透到课堂、管理、服务各个方面,从而突出德育特色,发挥德育功能,建立德育工作的新体系。

一、当前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不注重学生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世界和交流看法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广大的中学生对待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对象,对待书本中的现成的理论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不同的想法。当前,还有部分班主任德育工作困守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之内,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导致德育工作也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2.德育方式比较陈旧单一

现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把道德规范加之于学生身上,使他们能够形成道德。这种德育方式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参与。在德育过程中,常以批评、禁止、训斥、说服、榜样、奖励与惩罚等方法,教育过程强求一律性,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相背离,阻碍学生个性与主体性的发展,德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全文阅读

如何提高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传统单一

“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依然以主流的姿态存在,启发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只是作为小配角偶尔会“登台亮相”。老师没有能很好地结合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适当地创新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更是有名无实。

(二)教学内容单调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德育老师没能很好地把各门课程恰当地相互渗透,而且教学的内容几乎照搬照抄课本,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补充或是调整,且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偏向。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对教学缺乏激情

在日常的教学巡查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德育课不够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课堂纪律欠佳。而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教学而教学,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视而不见的消极态度,应付式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原因分析

全文阅读

提高中职德育课程实效性的对策

摘要:过于理想化虚化的德育目标,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无法感受,无所适从。脱离学生生活,与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相称的教育,使学生缺少主动性、积极性。以分数定优劣的应试教育评价模式,极大地削弱了德育的实效性。对中职德育课程实效性的研究,是当前德育科研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中职德育课程实效性低迷的原因,探索提高德育课程实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程;实效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01-02

一、对中职德育课程实效性的理解

德育课程是重要的必修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中职德育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及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德育课程实效性要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着力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基于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帮助学生构建自主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体现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并实现其幸福和快乐人生的需要;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立足点,有利于学生未来就业、创业,适应在信息化、国际化的环境中发展;以思想政治素质、社会道德、人伦道德和优良品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及处世美德,造就具有社会道德规范,有利于社会文明发展及和谐社会构建的人。然而,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过于理想化虚化的德育目标,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无法感受,无所适从。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使得德育课内容单调乏味、难以领悟。说教式的教学缺乏激情,课堂沉闷,难以震撼学生心灵。脱离学生生活,与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相称的教育,使学生缺少主动性、积极性。以分数定优劣的应试教育评价模式,极大地削弱了德育的实效性。

二、中职德育课程实效性低迷的原因分析

首先,德育课程政治化,无法真正实现道德育人功能。德育按照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塑造和培养人,促使人去追求理想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以此实现对现实的否定,这是德育的目标和本性。我国德育目的和目标基本上是由国家决定与颁布的,更多地体现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在主导性德育理论指导下,学校德育内容往往过于政治化,窄化了德育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道德伦理教育,使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产生不协调。另外,德育课程政治化强化了德育的即时性,太多应时、应景的内容造成了德育的功利化,忽视了德育本性,忽略了学生发展这一根本,不能按照学生成长规律,形成一个层递性的德育序列,导致教育目标阶段性不明确,政治理论和基本观点的教育内容和方式重复、脱节、混乱等现象,直接影响德育的实效性。其次,德育过程简单化,难以使学生产生共鸣。长期以来,在教育强调知识习得、观点记忆的背景下,道德教育往往成为知识教育的陪衬。德育习惯于课堂教学传授,重视道德知识的教学和灌输,偏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学生成为接受道德规范和教条的容器,具有明显的强制性,是一种无视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再次,德育对象人格缺陷,弱化了德育效率。人格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它反映着一个人对待他人、集体与社会的态度,表现出人品的好坏、善恶、美丑等。

三、提高德育课程实效性的对策

全文阅读

提高中职德育课程实效的途径

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

一、影响中职德育课程有效教学的因素

1.教育观念滞后。中职德育的教学中,无论是“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还是“哲学与人生”等德育课程,都是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作为总体目标。教师如果无视学生的实际,不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提高教学实效将是镜中花和水中月。

2.学生主体地位模糊。德育课教学中,模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少教师的主要教学方法是“灌输式”,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无视学生的感受,一切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一味地接受、听从,讲授、说教充满课堂,学生的生命力、主体性被遏制,课堂气氛死板、机械、沉闷,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强,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

3.教学方法呆板。教师把教学简单化,看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叠加过程,仅仅理解为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讲解道德、分析解决问题和规范行为的过程。因而,课堂完全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复制教科书上的内容,学生则把它粘贴到自己的笔记本上,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学会,更不用说会学。

二、创新课堂教学,提高德育课程实效

整合德育课内容资源,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当前,德育课程内容,大都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现实性和针对性,忽视现阶段利益主体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现实,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提高德育课程实效必须以课程内容为突破口,改变政治化、说教化的倾向,做到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重视人格教育和个性品格培养,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发展来整合、设计德育课内容。首先,要加强德育课程建设,促使单一的德育课堂向多元化发展。增设实用性德育内容,如心理健康课、职业生涯课、人际沟通与礼仪、企业优秀文化、美学与美育等,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其次,要强化教学育人功能。学科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将德育资源的挖掘和体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人文学科教学中,把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同时有意识地发掘家乡悠久的人文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

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个性培养。社会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人的全面发展。由于社会群体内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明显个性差别,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德、智、体的充分自由发展,还是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和民族复兴,必须依靠亿万实用型、创新型人才,而创新能力总是与个性发展联系在一起,独立个性的存在是创造潜能实现的内在基础。因此,德育课教学要积极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主动意识和健康个性。承认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主体人格,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为目标,从职高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通过多元课程教学途径、方式,创设开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唤醒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