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新技术企业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账项基础导向审计和制度导向审计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的需求,由此,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风险导向审计包括以风险防范和风险评估为基础的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阶段以及采用控制测试,从源头和宏观层面对会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加以识别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阶段。

一、风险导向审计相关理论发展

审计模式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详细审阅财务报表和凭证,核实账表关系的账项基础审计;二是根据内部控制评价进行实质性测试的制度基础审计;三是根据全面的风险评估制定审计策略,使用分析程序作为辅助,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的风险导向审计。1933年,美国做出审计人员有举证的法律责任的规定,颁布了《证券法》,法律风险的日益增高催生了风险导向型审计的诞生。蒙哥马利审计学(第八版)在1957年首次将风险引入审计程序的设计过程,这是审计风险与方法研究的融合。上世纪60年代之后,资本市场的审计失败案例不断增加,公司管理层发生舞弊的案件层出不穷,风险导向审计更多地开始强调对风险的分析。

关于审计风险模型的描述最早是在1981年的美国第39号审计准则中涉及的。在1983年,美国注协最早提出了风险导向审计,认为审计风险是由检查、控制、固有风险构成的。2001年,Wallage和Elilifen以毕马威的一个商业银行客户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项目小组的审计人员组成、项目管理情况、审计风险评估过程、审计证据的收集和整理,得出了现阶段风险评估时会更注重被审单位的经营战略和风险,审计过程更多地考虑行业化、专业化的结论。2002年,审计风险委员会成立,开会讨论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2001年10月,国际审计准则出新,规定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该做出更加深入的风险评估,将审计风险模型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放在一起,称之为重大错报风险。

我国对于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晚,在21世纪前后才开展。1994—1999年颁布的35项以及2012年修订的多项准则中都有风险导向审计相关的要求。我国2006年了推行风险导向审计的新的审计准则,这是一个技术方法的重大创新。安晓蓉(2010)指出,风险审计的指导思想是强调经营战略的战略观。风险导向审计与前两个阶段的审计模式的区别在于,需要更多的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来判断、降低重大错报风险;需要对被审计的企业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来确定风险因素、评估风险的等级;审计策略的制定、审计程序的实施都是以风险水平的评价结果为基础的。郑子远(2011)指出,经营风险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点,通过风险分析来确定审计重点,会改善原有的审计模式只评估内控而不考虑环境因素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的缺陷。

杨欣、田蓉(2011)根据实习经验和研究分析得出,风险导向审计的施行存在很多不足:审计项目相关的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水平不够高,对于风险审计的相关方法缺乏了解应用;被审计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整;事务所缺乏相关行业或公司的数据资料统计信息;审计法规不完善导致风险审计缺乏应用指导;审计工作的辅助软件不能将风险评估的相关因素很好地联系在一起,电子版的制式底稿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审计工作,增加了人工导入数据的繁琐操作,降低了审计效率等。

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审计工作人员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被审单位的情况、制定相对应的审计程序。罗星(2013)研究了审计人员的职业谨慎相关的问题,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的风评方法多种多样,审计程序需要审计人员主观的根据风评结果进行设计,重大错报的评判需要注册会计师有一些经验判断的因素,这些都要求,审计人员要有一定的职业谨慎性才能够很好地实现。施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被审计的企业具备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方敏(2014)在研究中指出,风险导向审计应该以分析模型为基础,对企业日常的经营进行分析和评估。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需要明确一个清晰的思路,对风险的偏好程度和承受能力都应该有一些限定水平,对于公司层面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辨别,定时对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系统检测评估,及时发现问题。

二、审计风险模型相关研究

全文阅读

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的探讨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进步和企业内部结构的完善,再加上企业制度的改革,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急需高素质的审计工作者。随着许多财务事故的出现,企业也意识到审计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单位都建立了自己的审计部门。在市场竞争的新形势下,审计部门在各个企业建立起来,通过审计部门可以了解企业内部在经济方面的很多短板,合理地规避风险,确保企业的经济安全,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稳步发展。文章依据多年的理论和工作实践,对高新技术企业审计中的风险和如何有效避免风险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审计;审计质量;审计辅助技术;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5-0133-04高新技术企业的审计认定工作对于企业能否拥有国家的优惠政策支持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和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

1 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

1.1 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的理念和方式上

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在“高、新”二字上,体现的是先进性和高科技性。高新技术企业是在我们国家有一些尖端技术和技术再发展的企业,它们都有很高的研究性。很多研究成果一旦投入市场,就能给国家带来很大的利益。高新技术企业有很多自己的专利,这些成果是推进社会创新的主要力量。高新技术企业通常采用先进的企业资源管理体系,为企业内部资源管理实现智能化、自动化提供了平台。

全文阅读

浅谈高新技术企业的审计工作现状

摘要:在现代企业竞争中,企业要发展离不开审计工作的支持。通过审计工作,可以了解企业在经济方面的不足之处,早做应对,规避风险。因此,审计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审计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审计 现状 建议

高新技术企业是未来市场竞争的主力军,因而国家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对这类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优惠。例如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所得税、房产税、土地税等税费的优惠。地方政府还会给予他们一定的资金补贴。这些政策可以有效地减轻企业的负担,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等研发活动的积极性。然而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内外部审计工作都存在一些问题。接下来本文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审计工作现状进行讨论。

一、高新技术企业审计工作现状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能够获得国家诱人的扶植政策,因此许多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其中存在许多问题,甚至包括虚假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问题。在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过程中,审计工作到底存在哪些方面的困难?

(一)技术领域难认定

审计人员很难认定企业申报的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是否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技术领域。因为审计人员不可能样样精通。他们只是财务方面的专家,对于技术领域他们就是外行了。让在技术领域外行的人去认定技术领域,明显属于强人所难。再加上受利益的驱使,高新技术申报辅导机构常常帮助企业对申报材料中涉及的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进行过度包装。这种行为让人怀疑这类辅导机构提出的专业意见的可靠性,无形当中增加了审计风险。

(二)收入难认定

全文阅读

高新技术企业风险导向审计研究

【摘要】

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审计相关内容还不是很完善,我们需要不断地发现更加合适的高效的量化方法,使其运用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审计工作之中。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近5年的风险导向审计相关理论、审计风险模型、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求对相关的理论内容有从宏观至微观的深入了解。

【关键词】

高新技术企业;风险导向审计;高新技术;企业审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账项基础导向审计和制度导向审计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的需求,由此,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风险导向审计包括以风险防范和风险评估为基础的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阶段以及采用控制测试,从源头和宏观层面对会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加以识别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阶段。

一、风险导向审计相关理论发展

审计模式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详细审阅财务报表和凭证,核实账表关系的账项基础审计;二是根据内部控制评价进行实质性测试的制度基础审计;三是根据全面的风险评估制定审计策略,使用分析程序作为辅助,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的风险导向审计。1933年,美国做出审计人员有举证的法律责任的规定,颁布了《证券法》,法律风险的日益增高催生了风险导向型审计的诞生。蒙哥马利审计学(第八版)在1957年首次将风险引入审计程序的设计过程,这是审计风险与方法研究的融合。上世纪60年代之后,资本市场的审计失败案例不断增加,公司管理层发生舞弊的案件层出不穷,风险导向审计更多地开始强调对风险的分析。

关于审计风险模型的描述最早是在1981年的美国第39号审计准则中涉及的。在1983年,美国注协最早提出了风险导向审计,认为审计风险是由检查、控制、固有风险构成的。2001年,Wallage和Elilifen以毕马威的一个商业银行客户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项目小组的审计人员组成、项目管理情况、审计风险评估过程、审计证据的收集和整理,得出了现阶段风险评估时会更注重被审单位的经营战略和风险,审计过程更多地考虑行业化、专业化的结论。2002年,审计风险委员会成立,开会讨论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2001年10月,国际审计准则出新,规定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该做出更加深入的风险评估,将审计风险模型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放在一起,称之为重大错报风险。

全文阅读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质量探究

摘要:现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企业类型,并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质量因为受到审计环境与从业人员的影响,存在诸多缺陷。本文针对其发展现状展开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措施,为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与保障。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专项审计 质量

毋庸置疑,高新技术企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在国家出台诸多政策之后,高新技术企业更是得到了创新发展。然而,诸多“伪高新”企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税款减少,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继2008年联合颁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后,2016年对上述两个文件做了重新修订,明确申报资料中的研究开发费用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必须由具有资质并符合《工作指引》相关条件的中介机构出具专项审计或鉴证报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分别于2008年、2017年制定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鉴证业务规则(试行)》,对专项审计(鉴证)做出了明确规定。

一、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质量的因素

(一)审计环境的制约

众所周知,审计环境是审计发展的重要保障,关系到审计职能能否实现,对审计质量的影响重大。现阶段,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质量的环境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根据现在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程序,专项审计或鉴证报告由申报企业在申请时提供,即申报企业既是被审计对象,又是审计业务的委托人,是中介机构的“衣食父母”。这种情况下,从业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审计范围受限、无法实施应有的审计程序等尴尬局面,难以做到客观公正。与申报企业意见分歧时,坚持原则、不迁就客户的后果很可能就是解约,尤其是中小规模的事务所,之前因商事制度改革已失去很多法定业务,如果再失去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审计这个市场,生存空间就更小了。中介机构要先解决生存问题,才能谈发展和质量。

第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相关政策推出后,计划申报高新技术认定的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对政策不熟悉,纷纷通过寻求专业机构的辅导和服务来提高申报通过率,这样就催生了一批为认定提供“专业服务”的中介机构,这些中介机构中,有些就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提到的“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如果同一家中介机构同时为申报企业提供审计业务与咨询业务,即使人员分开,在形式上建立了内部的“防火墙”,也不符合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要求。

全文阅读

对高新技术企业专项审计有关问题的认识

近日,审计署抽查了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的116户企业,竟有85户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享受税收优惠36.31亿元,这组数字突出反映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逃税问题的主要问题出在认定环节上,根据国家相关规定,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由科技部门组织中介机构进行,中介机构的报告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以上这些都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认定的风险错报点

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的确认存在一定难度。

首先,大部分申报企业收入核算不够明细,未专门设置高新技术系统集成产品收入明细科目进行核算,无法准确划分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不少企业将部分产品的销售收入划分为高新技术产品收入,而如何判断该部分申报的产品(服务)能够归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也是个难题。

其次,产品(服务)收入可能存在交叉,不易划分,申报企业可能一项产品混用多种专有技术,那么该项产品销售收入有多大比例能够划分为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也非常困难。

降低审计风险的对策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存在上述较多的审计风险点,要降低和规避其中的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以风险导向理念实施专项审计。专项审计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申报企业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费用支出与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存在舞弊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研究开发项目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了解申报企业及其环境。

全文阅读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 要:21世纪,是科技的时代,是技术的时代。中国为了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对高新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在投入的同时,必然带来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对投入的绩效状况进行更准确的审计。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中国高新企业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现状。其次,通过主成分分析、层析分析等方法建立新指标体系。最后,以一家高新企业为例进行体系运用说明。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164-03

一、研究背景和现状

(一)研究背景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对于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智力资源从众多资源中脱颖而出,成为企业竞争和国际竞争的焦点。在国际竞争焦点逐步转移的同时,智力资源活动的成果,即技术创新的成果,尤其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变得更为突出和重要。

在各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和多项优惠政策的同时,如何规避和降低技术创新风险成为了创新研究的热点之一,技术创新绩效审计作为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进行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的审查和评价方式,得到了诸多学者的研究和运用。

然而,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审计在创新绩效测度中的研究和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技术创新绩效审计的具体评价指标制定、选择以及运用方面,尚未得到一致的认可。这些问题逐渐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并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全文阅读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简介:

安徽铜陵华诚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中国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注册税务师、高级会计师,上海财大、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会计硕士”,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协会“资深会员”,在《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资产评估》、《财会学习》、《中国税务》等期刊上多篇。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工作指引》)规定: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时应提供经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研究开发费用(实际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近一个会计年度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专项审计报告,以及经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企业近三个年度的财务报表(含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实际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工作指引》引入中介机构“专项审计”制度,其目的显而易见,中介机构对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实施专项审计,并出具的《专项审计报告》,审计结果应当成为评判申报企业是否符合高新技术条件的关键性证据。为了指导、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业务,确保执业质量,降低执业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此专门制定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遗憾的是:从审计署抽查的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的116户企业,竟有85户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条件,这些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36.31亿元。一方面,这些“假”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直接导致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也造成企业之间不公平性竞争;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引入“专项审计”制度出发点是好的,但未能有效地防止虚假的高新技术企业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中介机构难辞其咎,发人深思。

一、高新技术企业在认定过程中“专项审计”制度形同虚设

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着巨大利益冲动,企业一旦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可以在三年内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从而获得一笔现实的或潜在的税收收益;另一方面,企业冠以“高新技术”的头衔,也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将会给企业带来其他的经济利益,如广告效应、地方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资金扶持等。一部分企业在这种多重利益驱动下,将不符合高新技术条件的经过人为包装,让其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从而加大了审计的风险。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过程中“专项审计”业务竞争异常激烈,中介机构为了争取这项业务,一方面不惜牺牲执业质量,低价竞争;另一方面中介机构一味地迎合客户要求,对于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在专项审计过程中睁一眼闭一眼,不符合高新技术条件的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不足为奇了。此外,一些地方政府的主管部门如:科技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等,为了完成当地考核目标任务,以及地区之间相互攀比,这些政府主管部门纵容或默许一些不符合高新技术条件的企业通过人为调整数据,让其达到符合高新技术条件的各项指标。由于上述主观、客观上的原因造成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过程中的“专项审计”制度形同虚设,中介机构的专项审计工作只不过是走过场,完成必要的程序,为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一种必备材料。

二、中介机构在实施专项审计工作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一)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与非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划分缺乏标准和必要依据,注册会计师难以准确做出划分

目前,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与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没有明确的一一对应产权关系,各地还没有建立一套高新产品(服务)认证管理办法。注册会计师要对企业申报的高新技术以及高新产品(服务)的性能、特征、技术特点、应用的领域等全面了解、掌握,做出专业判断,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了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如何判断申报企业的产品(服务)能够归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也是个难题。注册会计师只能依赖于某些领域的专家,而这些特殊领域的专家往往来自于申报企业。

全文阅读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应对措施探讨

摘要: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能够得到国家的政策扶植,并享受资金、税收、资源、融资等方面较为有力的支持,很多企业都想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获得相关扶持,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然而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需要满足国家相关规定,因此,高新技术企业专项审计工作往往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重要工作。本文着重从专项审计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高新技术 审计 问题 措施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国家为了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制定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并提供了一系列政策上的优惠措施。随着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工作也越来越重要,为国家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的落实发挥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现状

(一)技术领域定义模糊

高新技术企业能够得到国家的政策扶植,并享受资金、税收、资源、融资等方面较为有力的支持,所以很多企业都想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获得相关扶持,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企业往往会使用包装的办法,将那些原本没有达到高新技术水平的产品,通过某种方式,将其包装成符合标准的产品,而审计人员虽是财务方面的专家,但却是高新技术领域的外行,所以,对于企业申报的产品或服务是否符合标准往往拿不准,对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的确定存在一定困难,进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企业科技投入不足

由于企业科技投入不足,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总体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仍偏低,虽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科研经费已逐年增加,但是科研经费增长的速度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比起来仍存在一定差距,科技投入不足,我国多渠道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对企业科技投入引导的力度也不够。

全文阅读

企业内部审计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和优化策略

1.信息技术对审计工作技术性支持

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引进了信息技术的技术理量之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其他各领域的广泛运用和产生的积极影响,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机构引进信息技术手段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引进过程中,不仅升级优化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技术能力,也对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理念进行了改良创新,内部审计工作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形式主义局限,真正实现了为企业长远发展采集关键性数据的作用,信息技术发展前景广阔,能够及时吸纳世界先进国家的最新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和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领域实行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地避免由于审计工作出现误差而导致的企业经济效益蒙受损失。

2.提高了审计部门的权威性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分工不断明确的今天,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充分保证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在传统的大型企业中,很多企业的运行管理模式沿用旧式行政手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受到企业领导者与决策者的权力干预,一些领导者与决策者为了自己的业绩考核成绩,动用公共权力对企业内部设计机构进行非法干预,这严重影响企业效益考核的公平性,极易造成腐败。对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实行特有的权利保护,使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与权威性,让企业决策机构和领导机构不能够对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进行权力干预,确保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工作的公平与公正。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人员薪资福利情况,与企业经济效益脱离,使企业审计机构的工作人员不会因为对企业不良现象进行统计监督而造成自身利益受损,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与企业的领导者并非上下级的关系,而是平等地监督管理关系,这种公平合理的审计监管环境,会对企业实行高效率的内部审计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为信息技术的引进和信息技术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机结合提供良好的现实基础。

3.大幅度节约了审计工作信息成本

我国各领域都已经对信息技术工作手段运用娴熟,办公无纸化已经成为许多企业习以为常的办公状态,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一些列高科技手段被企业员工顺利接受并切实运用到工作之中,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引进信息技术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企业审计工作的质量,提高审计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节约大量审计工作信息成本,传统的纸质办公,在耗费大量纸质资源,影响国家木材资源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对内部审计材料进行手工书写,也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准确性与规范性。信息技术具有良好的运算功能和规范的统计功能,在企业实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能够很快的将审计工作需要的信息资源及时整合,以高效率的运算能力,对审计工作的信息进行准确的计算,为企业审计工作的进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性保障。在节约大量审计工作成本的情况下,企业审计机构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彻底改变以往效率低下时期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手段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影响和独有优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技术学习交流活动中,切实提高自身升级工作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信息技术可以高效率的获得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各方面资料,对资料采集的范围较广,避免了企业内部审核资料由于具代表性和普适性而造成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误差,信息技术拥有一些列世界高端的审核复查系统,可以有效地对采集到的企业信息资料进行调查审计,避免审计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为企业发展建设造成不良影响。

二、结语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