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音乐教育

高校音乐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育

[摘要]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高校的民族音乐教育应为整个音乐教育的重申之重。然而,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现状不容乐巩固此,对现有的音乐教学模式、教学思维的改革势在必行。高校中应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教学,担负起传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关键词]民族音乐 教学改革 音乐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蓬蓬勃勃地发展开来,其教学和科研都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绩,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但从目前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整体看,普遍存在对民族音乐教育比较忽视的问题。民族音乐是我国各民族文化思想、民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的集中反映,也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结晶和文化宝藏。在高校中,通过民族音乐学习,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审美观、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从弘扬民族文化和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出发,在高校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传承民族音乐是高校音乐教育的责任和重点

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教育。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感受、学习、研究它,就是感受文化。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查尔斯・西格说:“一个国家的音乐教育的核心基础是那个国家的民间音乐。”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也曾经说过:“作为中国人,不提倡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不行的,人家会说是卖国。”所以,作为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高校音乐教育要把民族音乐教育做为重点,担负起传承、研究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

1、民族音乐概述

我们国家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积累。在长期的发展中,我们的民族音乐不论是体裁形式,还是音调、风格。都极其丰富多彩,并形成了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等五大类。在这五大类中,每一类又各具特色,品种多样,千姿百态。就以说唱、戏曲和民间歌舞而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说唱曲种就有三百多个:戏曲剧种就有四百多个,民间歌舞仅河北唐山地区就有二十种,全国之多足可想见。至于民间歌曲那就是浩如烟海。近些年来,各省、区搜集到的民歌已达30余万首。为我国“民歌集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音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自身规律,在表演和理论方面都有独特的创造。特别是民间音乐极具地域性,如广东是欣赏广东音乐、粤剧的最佳场所,江苏、浙江及上海等地最熟悉的是江南丝竹,东北有“二人转”,中原的豫剧,齐鲁大地上的山东快书,陕西的秦腔。甘肃的兰州鼓子,河西地区的裕固族民歌,还有内蒙、新疆和等少数民族的民族音乐形式等都是本地独有的民间音乐。如此众多的民族音乐充分体现了各民族的地域特征、自然风光、劳动特点和精神风貌,并形成了各地区独有的音乐特点和音乐风格:内蒙古民歌高亢、悠扬、节奏自由,新疆民歌风趣、欢快,带有舞蹈性的节奏,藏族民歌曲调清脆、流畅、纯净,江南民歌清丽、婉转、柔美等等。这些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洞察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思想意识、审美心理和文化底蕴。因此,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民间艺术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的优秀文化。我们应该学习它、继承它、研究它、发展它、弘扬它。

全文阅读

校园音乐剧与高校音乐艺术教育

【摘 要】分析音乐剧的历史和我国高校校园音乐剧的发展情况,阐述校园音乐剧的特点及其对高校非专业音乐教育的影响,指出高校校园音乐剧的具体开展与发展前景。

【关键词】校园音乐剧 高校音乐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164-02

音乐剧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不仅受到大众的欢迎,也成为近年来高校音乐艺术活动的新载体。校园音乐剧在表现元素、表现形式上的高度综合特色为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形式和载体,认识、分析和阐述音乐剧历史和高校校园音乐剧的特点、校园音乐剧对高校非专业音乐教育的影响以及高校校园音乐剧开展和发展前景等方面,对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改革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对这些方面进行粗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音乐剧的历史和我国高校校园音乐剧的发展情况

音乐剧(Musical theater,简称 Musicals),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的一种戏剧表演。音乐剧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a)、喜剧(Comedy)和黑人剧(Minstrel Shows)。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英国和美国的音乐剧经常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音乐剧也开始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地区流行。

我国有关音乐剧的历史不长,国内最早完整引进国外音乐剧并由国内文艺团体上演,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牵头,中央歌剧院与美国尤金·奥尼尔戏剧中心合作排演的《乐器推销员》和《异想天开》,这是两出盛行于40年代、50年代美国的音乐剧代表剧目。随着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在国内的发展,国内音乐剧创作、演出的水平也在逐渐提高。2003年8月25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剧班的《想变成人的猫》在日本演出,这一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受到了普遍好评。随着现代音乐教育改革的逐步实施,校园音乐剧也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高校开始出现。2006年元旦,中国第一部完全由大学生创作、导演、表演的校园原创音乐剧《花开的声音》在清华大学正式宣布启动并获得成功。而之后由北京现代音乐学院教师陈海音、李芸和音乐制作系学生赵玖月、王鸿义、韩丹丹、孙闯担任主创的校园题材原创音乐剧《为了明天》也在北京现代音乐学院青钢大厅落下帷幕。此后国内其他高校也纷纷推出自己的校园音乐剧。至此,校园音乐剧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音乐教育实践形式正逐步地走进高校,为高校艺术教育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实践形式。

全文阅读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

摘要:

高校音乐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音乐能够缓解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挖掘他们的潜力,同时通过音乐的培训和欣赏,增强身心的愉悦感,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本文从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入手,简要浅析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教育现状;音乐教学;创新

高校音乐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音乐作为文化的载体,以它独特的旋律和节奏感,为全世界所共知,因此被称为为世界共同的语言。音乐的种类很多,但无论哪种类型的音乐都是人类情感的具体表达,都能从节奏和旋律中找到和创作者的那种共鸣。高校音乐的教育教学在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欣赏的技巧,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一、我国现代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现状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提出,音乐教育等艺术类的教育教学作用被大家共知,尤其是近年来文艺市场的繁荣也带动了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使音乐教育教学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分类和课程体系的建立也带动了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学科划分使得音乐教育更加专注于专业的建设,建设也更加具有针对性。而音乐课程体系的建设则标志着音乐教育已经从单纯的教育教学向教育教学、音乐研究、人才培养、课题研究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教学转变,教育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因此,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代音乐教育教学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偏差。

二、我国高校音乐教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偏差。具体表现为:

全文阅读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浅析

摘要:高校音乐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音乐能够缓解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挖掘他们的潜力,同时通过音乐的培训和欣赏,增强身心的愉悦感,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本文从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入手,简要浅析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教育现状;音乐教学;创新

高校音乐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音乐作为文化的载体,以它独特的旋律和节奏感,为全世界所共知,因此被称为为世界共同的语言。音乐的种类很多,但无论哪种类型的音乐都是人类情感的具体表达,都能从节奏和旋律中找到和创作者的那种共鸣。高校音乐的教育教学在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欣赏的技巧,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一、我国现代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现状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提出,音乐教育等艺术类的教育教学作用被大家共知,尤其是近年来文艺市场的繁荣也带动了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使音乐教育教学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分类和课程体系的建立也带动了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学科划分使得音乐教育更加专注于专业的建设,建设也更加具有针对性。而音乐课程体系的建设则标志着音乐教育已经从单纯的教育教学向教育教学、音乐研究、人才培养、课题研究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教学转变,教育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因此,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代音乐教育教学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偏差。

二、我国高校音乐教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偏差。具体表现为:

(一)高校领导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课程的安排规划和管理缺乏合理性。

全文阅读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浅谈

摘要:高校音乐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音乐能够缓解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挖掘他们的潜力,同时通过音乐的培训和欣赏,增强身心的愉悦感,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本文从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入手,简要浅析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教育现状;音乐教学;创新

高校音乐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音乐作为文化的载体,以它独特的旋律和节奏感,为全世界所共知,因此被称为为世界共同的语言。音乐的种类很多,但无论哪种类型的音乐都是人类情感的具体表达,都能从节奏和旋律中找到和创作者的那种共鸣。高校音乐的教育教学在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欣赏的技巧,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一、我国现代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现状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提出,音乐教育等艺术类的教育教学作用被大家共知,尤其是近年来文艺市场的繁荣也带动了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使音乐教育教学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分类和课程体系的建立也带动了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学科划分使得音乐教育更加专注于专业的建设,建设也更加具有针对性。而音乐课程体系的建设则标志着音乐教育已经从单纯的教育教学向教育教学、音乐研究、人才培养、课题研究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教学转变,教育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因此,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代音乐教育教学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偏差。

二、我国高校音乐教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偏差。具体表现为:

(一)高校领导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课程的安排规划和管理缺乏合理性。高校领导在课程安排和教育教学管理的决策作用十分明显,因此,高校领导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也决定了音乐教育教学等艺术类课程的走向。通过目前音乐教学教学在大学教育课程的比重可以看出,音乐教育教学的比重还比较低。尤其是对于一些工科类的院校,有些专业虽然也有音乐等艺术类的选修课,但由于课程安排较少,部分学生甚至连乐谱都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其次,部分高校的领导认为音乐的实用性不强,逐渐将音乐等艺术类课程边缘化,而将过多精力和精力投入到热门专业课上。由于缺乏必要的重视和投入,音乐课程的体系和管理制度混乱,课程安排和管理也缺乏合理性和针对性。此外,对课程的反馈和评价也缺乏必要的监督,这样是目前部分高校的大学生音乐素养达不到预期目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文阅读

高校音乐选秀类音乐教育教学探讨

一、音乐选秀类节目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方面,应充分肯定音乐选秀类节目对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推广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图1和图2我们可以看出:音乐选秀类节目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学生,尤其是非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和对自身艺术修养提升的渴望。同时,参赛选手利用摇滚、爵士、民族、音乐剧甚至京剧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展现自己的才艺,也从另一个侧面宣传和推广了众多的艺术形式,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特色的歌曲,让观众领略到了不同风格的民族艺术特色。一些具有积极向上精神的主旋律歌曲不断被选手咏唱,包括一些传统革命歌曲经过改编以另一种形式被大学生群体所喜爱和传唱。这些宣传和接受效果是传统音乐教育短期内无法企及的。而一个个“草根”脱颖而出的成功案例又鲜活地激励着许多年轻人,让大学生相信无论你是谁,只要不断努力和奋斗,总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自我超越。另一方面,从图3可以清醒地认识到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音乐选秀类节目会对他们的思想或日常行为产生影响,因此音乐选秀类节目的思想导向性就显着尤为重要。我们应看到,部分音乐选秀类节目本身是一种商业行为,其中带有的少量不良现象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一些节目为了求新颖,甚至为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变成“愚乐大众”的先锋,为了抢收视率,内容、形式低俗肤浅,成为了文化贫瘠的象征。还有一些音乐选秀节目过于强调个性,过分渲染个性,极易造成极端主义,违背社会和法律的道德和规范,导致集体主义意识淡漠、很难与别人合作的完全利己的错误思想。由此可见,当前的音乐选秀类节目质量良莠不齐,个别选秀类节目过于追求商业化、功利性的效果,杜撰各种“悲情故事”,吸引眼球,甚至炒作噱头,过分夸大个性,表现低俗娱乐。一些缺乏分辨能力的大学生一旦开始跟风模仿,逐步降低艺术鉴赏能力,便无法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进而影响个人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对策

音乐教育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可以激发、引导他们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人的精神领域的深层次影响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正确面对音乐选秀类节目对当代大学生群体造成的多面影响,合理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价值观,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责任与使命。

(一)利用学生对音乐选秀节目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当下流行的音乐选秀节目促进了许多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问卷分析中,87.1%的学生表示在观看音乐选秀类节目后有进一步了解、学习音乐或相关艺术的兴趣。因此,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让学生逐步了解音乐艺术。如可以与学生探讨喜欢的选手类型,进而分析流行、民族、美声、原生态等各种音乐的表现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音乐知识的兴趣。同时,应纠正仅仅局限于歌唱表演的狭隘的艺术观,拓宽艺术学习领域。例如,在我校交响乐进校园活动结束后的访谈中,有些学生表示:从没有这么近距离听过交响乐,以前脑海中的交响乐就是一群人弹着听不懂的音乐在电视上表演,现在感觉交响乐真的很好听,很有冲击力,能引发内心的共鸣。他们都希望这类活动能够经常走进校园生活,陶冶情操,实现生活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利用学生对音乐选秀节目的喜爱,激发出大学生提高自身音乐水平的渴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问卷分析中有65.4%的学生在观看了音乐选秀类节目之后,有了进一步参加艺术活动、艺术社团和艺术选修课的愿望,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个人需求和音乐教育的双赢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在领略这种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的同时,了解并认同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形成一种共同的中华民族认同感。

全文阅读

高校音乐教育学论文

一、师资队伍方面

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其结构是高校师资调整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统计结果(表1)来看,吉林省高校的音乐教师整体质量较高,但各项指标比例差距明显。7所样本院校中,执教“音乐教育学”课程的女教师居多,占71.42%,男教师占28.57%;教师的年龄分布表现为:以青年教师为主,30-39岁年龄段的教师占71.42%,40-49岁年龄段的教师占28.57%;教师的教龄低段化明显,1-5年教龄的教师占42.86%,6-10年和11-20年教龄的教师均占28.57%;教师的学位多为硕士,占85.71%,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14.29%;教师的职称层次以讲师为主,占71.42%,助教和副教授分别占14.29%和14.29%;所有教师为专职“音乐教育学”教师,没有兼职教师,但却有50%的教师兼任管弦乐课程,25%的教师兼任教史论,25%的教师兼任教视唱练耳。由此可见,各项指标都有集中点,吉林省高校音乐教育师资建设应朝多样化方向发展。

二、课程设置方面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行与音乐教育的发展,新音乐课程标准应时而出,对音乐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一直将课程改革作为音乐教育改革的突破点。从课程名称调查结果可知,吉林省各高校开设的“音乐教育学”类课程不尽相同。但从名称分析,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学”类课程内容多具有理论与实践并存的特点,这也显示出吉林省音乐教育学科发展逐渐趋于理性、成熟。课程数量。在所调查吉林省高校中开设1门“音乐教育学”类课程的院校有3所,占调查总数的42.86%,这类院校多分布在综合类高校或者音乐艺术学院;开设3门课程的院校有1所,占14.29%;开设4门课程的院校有1所,占14.29%;开设5门及以上课程的院校有2所,占28.57%,分别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和省级重点师范。课程学分数量。学分的数量能够反映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对必修课《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的学分规定为6学分。样本校中只有2所高校的音乐教育学类课程达到或超出6学分,其他高校均不足6学分,最低的高校仅对这门课程分配2学分。由此可见,各高校应切实提高音乐教育学课程学分比例,提升学生基础知识素养。实践课程。样本高校对音乐教育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在所调查的7所高校中,有5所并未开设“微格教学”课程,有4所在教育实践课程中缺少“教育见习”的环节。在教育实习过程中,高校均要求实习作业反馈,但只有28.57%的高校配有实习教材。有71.43%的学生认为教育见习的课时不足,有60.31%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微格教学”这门课。在音乐教育实践课程中,“教育实习”环节基本能够满足师学生的需求,而“微格教学”和“教育见习”两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地显示薄弱。

三、教材选用方面

教材是教学系统化开展的工具,教材的选择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导向与社会需求。如今的音乐教育课堂已不拘泥于完全依靠某一本教材传授知识,教师经常参考多本教材,结合自己及他人的教学经验,开发校本教材。从调查结果中发现,有50.6%的教师使用多本教材作为参考。“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是音乐教育学必修课程,选取尹爱青编著的《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作为其参考教材的比例最高,为85.71%,这是否有本土化因素影响还不可知。《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和《中学教育实习行动策略》的使用率皆为14.29%,《音乐学科教育学》的使用率为28.57%,《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的使用率为42.86,《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第二版的使用率为28.57%。此外《音乐教学论》(陈玉丹)、《新版音乐教学论》(吴跃跃)、《音乐教育学导论》([奥]沃尔夫冈•马斯物纲克著;余丹红,张礼引译)等也是在高校“音乐教育学”教师中使用率较高的教材或教参。由上可见,吉林省高校音乐教育学教材的选定还是存在活力不足的问题。教材的内容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是相对不变的,但是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却是日新月异,教师应有与时俱进的意识,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文化、社会、时展相适应,以反映音乐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沿。

四、教学方式方面

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实际的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案例分析”和“音乐活动”是学生最喜爱的教学方式。教学案例能很直观地让学生感受真实的音乐课堂,并从优秀教学案例中学习直接经验;音乐活动是最能体现音乐课堂生动性特点的方式,音乐律动、音乐游戏是如今基础音乐教学课堂中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方式,学生对这样教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应根据音乐教育内容的不同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全文阅读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

在我国音乐教育学分类中,分为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指基础教育(中小学),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个新崛起的学科,它的理论建设尚处于初创阶段。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

1.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开端始于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偕夫人于1878年创办的“登州文会馆”(登州即今山东蓬莱),相当于大学程度,设有以唱歌、识谱、编写歌曲为主的“乐法”课 。2.我国普通高校早期的美育思想1903年,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国维将美育列入普通学校教育宗旨。1908年建立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校长经亨颐重人格的培养,提出“德、智、体、美、群”五育教育,设有音乐课程。1912年,蔡元培先生担任教育总长的就职演讲《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将美育列为国民教育宗旨之一,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①的著名主张,强调通过美感教育来陶冶人的品质。3.我国普通高校最早颁布的艺术教育法律法规1913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在其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预科开设课程共8门,乐歌被列为必修科目之一,每周2课时,教学内容主要为声乐练习及音乐理论。本科将乐歌列为随意科。1927年,成立艺术教育委员会,出席第一次会议的有蔡元培、林风眠、杨杏佛、王代之、高鲁、周俊、李金发、吕彦直,提出“整理全国艺术教育”等主张。4.我国早期的艺术教育机构1912年,蔡元培先生在他担任教育总长期间成立了艺术教育委员会,并聘请鲁迅先生主管艺术教育委员会工作。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是1931年,清华大学成立西乐部。有通过唱片听赏音乐的教学和演奏西洋名曲等实践活动。5.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关于学校艺术实践的第一个文件1940年,教育部颁发《学校课外音乐活动办法》。主要内容有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应由专门音乐教师负责学校音乐活动,要求各校要在学生中组织多种艺术团体,经常举办音乐比赛或演出活动。每位学生要至少应参加一项与艺术有关的活动,各校应从学校经费中酌拨音乐事业费等②。6.我国普通高校较早开设的音乐课程:⑴ 音乐选修课 1897年浙江大学(前身为“求是书院”)由日籍教师武桥敦义主讲音乐选修课,后来由丰子恺先生兼授音乐课程。⑵ 音乐必修课 1912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预科课程中设置“乐歌”为必修课,共开设3个学期,每周2课时。7.我国普通高校较早译著的音乐教科书1904年,美国亚克斯福大学的音乐理论教科书被曾志胍胫,定名《乐典教科书》,以供当时中国师范学堂及中学堂、女子学堂之用。8.我国普通高校较早成立的音乐社团1913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组织课外练习军乐的活动,由学生自愿参加,每周3课时。9.我国普通高校较早创作的歌曲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现上海交通大学)由学生张惕铭、姚立人和沈心工作曲的校歌《警醒歌》(张焕纶词)。10.我国普通高校早期培养的音乐人才仅以清华大学为例,有赵元任、黄自、张肖虎等。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普通高校师资队伍:李叔同、萧友梅、刘天华、赵元任、丰子恺、姚锦新、柯政和等。外籍教师有范天祥(美)、嘉祉(俄)、托诺夫(俄)、库普克(德)、武桥敦义(日)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从总体发展看,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大致分为四个时期:1.1949年建国至1965年,在全国只有极少数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教育。2.1966年至1976年 “”时期,我国高等学校各方面遭到严重破坏。不少乐器、唱片被毁掉,音乐社团停止了活动,音乐机构解散。3.1976年至1985年,1976年至1978年是一个徘徊期。从1978年至1985年,呼唤健康艺术、提倡高雅文化、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成为艺术教育的工作重点,在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产生了积极的、重要的影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从培养人才出发,受到各级领导普遍重视。4.1986年至今是发展的良好时期,艺术教育逐步走向正轨,艺术教育机构逐步健全,艺术课程的改革深化更加符合普通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艺术对人的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艺术与相关学科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科的称谓是在1986年确立的。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在1986年8月发起并成立了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瞿维、方业热问捉旎岢ぁ⒏被岢ぁ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下达了《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教办[1988]025文件);1989年至199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印发《全国学校艺术家教育总体规划》的通知([89]教社科字003号),在《规划》中首次提出要在普通高校开设艺术选修课;后颁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教体[1996]5号)、《李岚清同志与部分音乐家座谈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音乐问题的讲话》的通知(教办1997]32号)和《高等学校〈交响音乐赏析〉教学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体艺厅[1999]7号)等文件,表明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③

三、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学副修专业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音乐学副修专业教育(1920―1949)1920年北京女子高等专科学校增设音乐体育专修科,萧友梅为科主任,经与赵元任商议,定为以体育为主科的学生必须以音乐为副科,学习成绩按学分计算。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音乐学副修专业教育(1949―2006)(1)音乐学副修专业的教育 始于1978年的音乐学副修专业的教育是指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兼学音乐专业的学习。1978年,出于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现名为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实施音乐学副修专业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我国高级外交人才良好的艺术修养。它的教学目的、办学模式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契合点,有相对独立的、系统的音乐课程与艺术实践的各种活动,并以音乐为载体,注重音乐对创造思维与智力的开发,培养具有艺术思维的综合性的创新型人才。设有符合高校音乐教育特点的综合的艺术课程,如音乐鉴赏类、音乐常识类、音乐史学类、音乐文化修养类课程,并有第二课堂专家学术讲座的课程。为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与跨学科研究,音乐学副修专业还成立了“音乐与多学科交叉研究”小组。(2)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副修专业的专科和本科学历教育 音乐学副修专科学历的教育是培养具有艺术思维的创新型科学家和开拓音乐学新的研究领域的办学模式,为我国培养音乐与科技、音乐与人文等跨学科的专门人才开辟了新的道路。1995年,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④在全国首创音乐学副修专科学历教育。除延用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所开设的课程和教师外,还增加了“音乐美学与评论”、“音乐与多学科交叉研究”等研究性的课程。音乐学副修专业的学生还有的考入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成果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2002年,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又在全国率先建立起音乐学副修专业本科学历教育。除开设上述专科学历课程外,增设有“音乐构成”、“音乐与文化”、“音乐商业管理”、“音乐工程”等课程。除本校教师外,受聘为音乐学副修专业开办讲座的音乐学者和专家有严宝瑜、姚思源、严良摇⒄徘啊⑼糌购汀⒅芎:辍⑼醢补、李西安、朱汉城、修海林、谢嘉幸、金湘、储望华、陈其钢等,还有刘新成(历史学家)、陶东风(文艺理论家)、傅溪鹏(文学家)等。

全文阅读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论文

一、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现状

(一)培养目标的含糊性

教育中,作为组织教学过程的依据,培养目标是保证高职音乐教育高质量的基础。然而在实际中,高职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不是很清晰。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他们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普通的高等院校培养的是高级理论人才、音乐教育家等,而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是实用型人才,即能够快速进行实践活动的人才。然而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高职音乐教育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在强调以市场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的今天,高职音乐教育片面地采用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的模式来培养人才,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这样不仅导致高职音乐教育缺乏特色,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而且高职音乐教育的学生质量也不会太高。

(二)教学模式的单调性

由于高职音乐教育的起步比较晚、规模上比较小,在较短的时间内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大部分还是模仿了音乐学院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担任了“说一不二”的角色,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则变得非常被动,难以主动去接受新的知识,于是“填鸭式”教学就会出现在高职音乐教育中。其次,由于没有对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进行具体地分析,因此在传统的理论知识教授中,教师们就没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迎合性,没有考虑学生在以后社会上就业和创业的情况,没有考虑所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这就导致教学的相对盲目性,不利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课程设置的随意性

目前,在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中,音乐课程都是以“公共选修课”的身份来供学生们选择的,这就导致了高职音乐教育的发展处于一种比较尴尬被动的状态。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出了音乐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而且不利于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此外,在大多数学校中,音乐课程多以音乐欣赏的形式来呈现,而且音乐课程课时的安排总体偏少,可以供学生们选择的课程比较单一,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学校对音乐教育的不重视不无关系。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建议

全文阅读

高校音乐教育革新浅见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和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新时代,重新审视音乐教育的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一、目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起步较晚,由于历史的原因,音乐教育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现有的音乐教育难以承担起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时代重任。目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教学课程设置目的不明确

大多数高职院校中现行开设的有关音乐教育的课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非是真正的音乐教学课程,而只是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学科在内的简单意义的“艺术欣赏课”。笔者认为,这种课程的设置,既不能清晰地体现课程价值,也没有达到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教育效果,其教学目的不明确。

2.教学模式过于简单化

在高职院校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讲解音乐、分析音乐的传承方式进行教学几乎是普遍的做法。这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以他人感受代替自身体验、以间接经验代替直接经验的传承式教学模式泯灭了音乐课程的自身魅力,不利于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

3.音乐教育手段滞后、方法单一

高职院校现有的音乐教育形式大都停留在简单的课堂传授上,出于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以及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得到很好的应用,使得音乐教育手段过于单一。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