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网络教育

高校网络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网络教育

一、大学生是当今社会最具个性活力的群体

个性首先是指现实的个体。

现实的个人通过遗传获得的活的生命的肉体组织及其自然差别,人不仅区别于自然界一切其他生物物种,就是每个人也因其先天的遗传基因等的不同而具有自身生理差别,这也是个性作为其它差别和特点存在的最一般前提,亦即个性的自然的和物质的基础。这种差别也是多种多样:有外在的相貌,也有体内遗传基因等不同方面。人既是生命的、肉体的、生理的存在,同时更是有意识、情感、欲望的,即个人的心理差别。即人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特征是人有意识。

在心理学上,有把人的心理差别分别通过对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加以逐一分析,从而通过认识和分析人的心理差别去认识人的个性。

从哲学的角度研究,人为了自身存在和发展,在与自然和其他人即社会存在中生产和发展自身,人的个体差别也是在家庭、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中得以实现并逐渐完善的。

在这一过程中,人认识到自己是客体的同时也是主体,即人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体。在以劳动为起点生产自身到以实践生产、改造自然和包括自身在内的周围环境,并逐步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对个体自我的认识。个体和个性不是两个不同的人,而是同一个人的两个不同视角。

上述分析可以将人的个性定义为:个体主体的自为的社会存在特性,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个体主体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创造性才能发挥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性。人的个性具有唯一性、不可重复性、不可替代性、创造发展性等特点。

大学生因其所处特殊年龄段和校园学习环境,具有鲜明的思想独特性:

全文阅读

高校网络德育教育分析

1高校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的现状

1.1目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所存在的错误认识

对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往往存在两种错误的认识:一是对校园网络文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是虚拟的,并不能够影响校园文化及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认为网络上的道德与现实之中的道德素质水平无关,网络德育教育更是可有可无。网络是一个信息平台,它便捷高效,一条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传遍世界各地。例如2010年10月16日西安等地爆发的大规模反日游行活动就是首先在网络上发起的。另一种错误的认识则是用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对网络文化进行引导,认为我们现有的德育教育方法是完美的,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认为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足以引导网络文化,足以建立起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这种对于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德育教育的认识过于简单,显然已不适应于当今中国的网络发展现状。正确的现状分析有助于克服这些错误,提高对于解决网络文化的问题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对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总结,探索出一条对校园网络文化正确引导的有效途径。

1.2目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所存在问题的分析

1.2.1对于高校网络文化的引导不够

首先,不少高校对网络文化监控不够到位,分析研究不够深入,引导不够及时且引导措施不力。目前,高校对于网络文化信息的管理基本上是属于“野生”状态,几乎没有高校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化管理和分析机构,缺少完善的网络舆论监控、引导机制与方法,这必然造成校园网络文化引导的失控。其次,没能实现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在高校中,网络上与现实中两种不同的声音普遍存在。网络媒体的舆论环境相对宽松,民间非主流的信息,在校报、校园电视台和学校广播等校园传统媒体上不可能出现的声音,在网上也有广阔的空间,有自由表达的渠道和平台。在不少情况下,这些校园传统媒体构建的舆论场和校园网络媒体上所形成的舆论场,两者疏离感较大,而重合度较小。

1.2.2网络德育教育发展滞后

目前,各高校普遍不重视本校的网络德育教育,许多高校并无网络德育网站,无网络德育机制。即便是拥有网络德育网站的高校,其网站往往也是无人问津。目前高校还未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网络德育教育方法,高校既不可能强制学生访问网络德育网站,也不可能针对其安排考勤或记录成绩,因此就造成了目前高校网络德育教育发展滞后的局面。

全文阅读

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论文

1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现存的问题

1.1标准不统一

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在开发建设时,由于其开发建设的途径多元化,国家并未制定网络教育资源的分类及技术指标统一标准,这样在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没有遵循一个统一的开发标准,也没对体育网络教育资源的类型、数据格式进行统一的描述,其他系统根本无法读取某个特定数据库内的资源。同时,各应用系统之间缺乏关联,资源存储方式也存在差异,从而系统就相对孤立不成体系,数据不能自动传递,导致了体育网络教育资源的凌乱及重复开发建设。随着数据的不断增加,其标准性、一致性的问题也就突显,接口互不兼容,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率。

1.2重建设,轻使用

通过近几年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各高校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种类都已日渐丰富、特色鲜明、功能齐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网上体育教学体系。但面对不同开发单位、资源库管理软件互不兼容及教学资源存在形式的各异,在软件建设、教辅人员培训建设上投入资金相对不足,导致难以发挥网络优势,设备浪费和大量闲置,使得很多前期建设力度大、投入多,制作完成的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带来一些批评和报怨。一方面广大高校师生为找不到理想的体育网络教育资源而烦恼;另一方面相关技术开发人员又对资源无人问津和使用感到不解。

1.3重数量轻质量,重复建设严重

纵观当今存在的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开设的课程已经非常齐全,各个运动项目都有涉及,一些新兴的正在发展的运动项目也有所涉猎。但由于相互利益分配和经费等原因,对于各方面共同所需的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各高校体育院系一般都采取了独立购买或独立开发的方式,开发出的资源有相当一部分甚至属于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建设。致使现存的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虽然数量较多,但在整体质量上并不高,都停留在内容呈现上缺乏拓展课外体育学习、锻炼资源。一些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并没有反映其运动项目的发展前沿,也没有及时更新和充实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锻炼的需求。在这样的形势下,大部分的高校体育网络资源的可用性、实用性也相当有限,使得各高校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建设的体育网络教育资源使用率、利用率低下。

2影响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因素

全文阅读

高校网络德育教育探析

摘 要:当今社会,网络对青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上网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方式,给大学生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对此,高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主动与网络结合,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这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德育教育;高校;网络

1 引言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至到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2.1%,其中25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超过总体网民规模的半数以上[1]。截止到2012年底,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为2500余万,9成以上的在校大学生都上网,可见,网络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伴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高校德育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

2 高校开展网络德育的必要性

网络是现代人,特别是青年人主要的交流工具,高校是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最集中的地方,网络对高校师生的学习、工作和思想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网络信息以广泛性、多样性、多媒体化等特点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兴趣。但网上信息的来源和传播途径难以控制,加上网络具有交互性、选择性、超时空性、隐蔽性等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民族文化意识形成的阶段,辨别能力比较弱,而网络上各种社会思潮在激烈交锋,低俗的信息在网上畅行无阻,使得大学生在思想上、道德观上受到强烈的影响,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德育的教育和宣传是必要的。

网络德育是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全新的德育手段,包括网络文化、网上心理辅导、网络德育课、虚拟社区、网上答疑、在线讨论、就业指导等,这些德育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它是学校德育的延伸,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3 当前高校网络德育工作难于推行的原因探析

全文阅读

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构建

摘要: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网民比例的不断攀升,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在构建“平安校园”,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的主要网络安全威胁,网络安全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总结仰恩大学富有实效性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出了通过“警校共建”模式创新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警校共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更是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教育部2012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73.1%的学生获取社会信息最主要的渠道是“网络”“搜索信息、查阅资料”“了解新闻”和“聊天或交友”在学生“通过网络主要进行的活动”中占据前三位。微博在学生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59.9%的大学生使用微博①。正是因为大学生与网络的高度黏合,国内不法分子及国外敌对势力充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施行网络诈骗,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如何在思想活跃的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开展扎实有效的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保护其利益不受或少受侵害,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安全工作中一个常谈常新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使用网络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

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等因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逐步形成期,对事物的善恶美丑、是非真假判断未能正确把握。而网络世界犹如万花筒,网络信息技术神秘莫测,众多信息内容似是而非,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置身其中面临着多方面的安全威胁。

(一)从网络安全认知角度看。

全文阅读

改进高校网络道德教育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网络道德教育逐渐凸显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特别是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具有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引导学生趋利避害等价值。搞好网络道德教育就要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

关键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当网络由最初的羞羞答答发展到现在的理直气壮地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它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更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赢得了我国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积极关注。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中的高知识高智商而又相对较为自由的群体――大学生而言,网络更是展现了其迷人的风姿。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在带给大学生新知识、新信息与新思维的同时,也会夹杂着这样那样的“病毒”,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由此产生。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及其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网络已经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品德来源于生活,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德育关注的重点。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

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弄清网络道德的含义,所谓网络道德,就是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专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是生活于网络社会中的人们——所有网民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

全文阅读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网络道德教育逐渐凸显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特别是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具有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引导学生趋利避害等价值。搞好网络道德教育就要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

关键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当网络由最初的羞羞答答发展到现在的理直气壮地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它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更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赢得了我国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积极关注。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中的高知识高智商而又相对较为自由的群体――大学生而言,网络更是展现了其迷人的风姿。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在带给大学生新知识、新信息与新思维的同时,也会夹杂着这样那样的“病毒”,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由此产生。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及其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网络已经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品德来源于生活,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德育关注的重点。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

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弄清网络道德的含义,所谓网络道德,就是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专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是生活于网络社会中的人们——所有网民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

全文阅读

高校网络教育发展论文

摘要网络教育正在我国迅速地发展着,许多高校已经具有自己的网上教学资源。但纵观目前高校网络教育的建设现状,普遍存在着缺乏整体规划、未能形成完整多功能的系统、各方面结合较松散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并进一步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网络方面的技术知识,为给高校网络教育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提出了一套系统规划与建设的方案。

关键词网络教育,系统规划,课件,素材

[Abstract]FromobservingthecurrentconditonofthenetworkeducationconstructioninCampus,wecanseethanmanyoftheUniversitiesbuildtheirownsystemlackingofaintegratedscheme.Aimatresolvingproblemsinnetworkeducation,thispaperraisethethoghthowtobuildastrongerbaseviaathoroughplan,andhowtoadministratethiskindofsysteminhardwareandsoftware.

[KeyWords]NetworkEducation,SystemPlanning,Courseware,Materials

1.前言

近几年,随着网络建设的发展,通过网上进行授课已经成为可能。网络教育由于其以学生为中心,不受时间、地点、次数及进度的限制,能自由利用网上资源等优点,成为教育方式的发展新趋势、教育也随之进入网络教育的新时代。迫切需要发展网络教育;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最主要阵地,发展网络教育责无旁贷。近年来,有较多的高校都将电教中心与网络中心合并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这种合并也说明了在高校中,充分发展现代的网络教育成为高校的发展与进步的新需要。如何充分利用这种合并所带来的人才资源与技术优势,为网络教育建设服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问题。

目前,较多高校都加入了网络教育建设的行列,从网上不少的主页都可以找到远程教育的内容。但是这些教学网页普遍存在相同的一些缺点,反映出高校网络教育建设的速度及总体水平仍停留在起步阶段,还需要加强建设的力度,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能胜任网络教育工作的系统。通常,网络教育容易出现如下缺点:

(1)网上教育的科目较少、内容也较简单且易流于呆板不生动,缺乏网络课程应有吸引力的优势;

全文阅读

高校网络教育转变研究

摘要:

高校网络教育已经形成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通过将教育平台优化整合,形成网络化平台,转变教育理念,实现教育平台结构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笔者就此深入分析,认为高校网络教育平台是建立在学校教育向网络教育的转变、传统教学向网络研究型教学的转变、单一培养模式向网络多样化培养模式转变以及从事业经营向产业经营转变的理念基础上.

关键词:

高校;网络教育;教育理念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教学模式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应用,这使得高等教育的模式也不断发生变化.但是,不同高等院校针对高等教育所开发的很多网络教育课程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体现在课程内容、学分分布、教学重点等各个方面.这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一个问题:高等教育应该向何处去?网络高等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对这个问题进行理性的回答,需要人们关注高等院校网络教育平台及教育理念变革的新理念和新形态,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1学校教育向网络教育的转变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高速发展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增量呈指数累加、知识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效应日益明显和社会发展日益呈现功能分化、构造复杂化、联结网络化的态势.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一个国家的人才资源结构、分布途径、衡量标准、培养模式等必然受到强烈冲击.就人才需求而言,社会形态的复杂性、动态性实际上提出了如何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适应具体社会部门运作需要的、能及时解决问题的适应性人才问题.长期以来,将高校教育视为教育终点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社会观念.这种观念,将高等教育简单等同于学历教育,这种理念把教育的边界限于学校,指望一纸文凭就能够受用一生.这种教育理念,无疑是较为封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前瞻性;是闭门造车、脱离现实社会需要的形而上学的培养理念.这种教育理念已经对社会、对个人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硬伤”.一个突出的表现是高校毕业生面对变动的社会、变化的工作表现得无所适从.为了避免这种局面,教育理念急需“现代转型”.基于此,人们提出了网络教育、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网络教育理念,它要求人们站在一种新的视野上重新认识高等教育,从传统的学校教育理念框架中解脱出来.这种教育理念注重教育的整体性、延续性,其认为学习和教育应贯穿于整个人生,社会的每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应该去接受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教育.这种网络教育理念,建立了一种一体化、整体化的延续性教育体系,改变了学校教育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缺乏联系、相互独立的状态,对社会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改变了过去学校教育是完整的教育体系模式.现在,网络教育的思想强烈冲击着英才教育和阶段教育,极大促进了继续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的网络教育成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途径,被许多专家称之为“生涯教育”[1].这种理念强调人才的过程培养、动态培养、全程培养,具有强烈的前瞻意识,适应了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因此被大多数国家接受和倡导,并通过法律制度来保障实施.从中国当前高校教育的现状出发,信阳农林学院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并结合Moodle特点优势,将Moodle与研究型教学拟合构建高校定向委培生“自助餐”式的学习平台,使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性的学习.利用“PBL+研究型”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将实际课程整合,以“课题驱动”式开展高校研究型实践教学,取得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为今后高校教师应用Moodle组织研究型教学提供参考,充分发挥魔灯的神奇魔力.

2传统教学向网络研究型教学的转变

全文阅读

高校网络宣传教育策略

一、网络文化定义及特征

网络文化是以“第四传媒”网络为载体而传播的文化,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基于Intemet而出现的,打破国界、区域、种族、民族等界限,融科技与文化于一身的新的文化现象。广而言之,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明成果,它是人类传统文化、既有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狭而论之,网络文化是指根植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工具以及网络经济基石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文明结晶,是人们置身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进行工作、学习、互动、娱乐、休闲等而形塑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等的总称,涵盖人的心理样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素养、价值理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作为突破了传统文化窠臼的网络文化,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自由”、“虚拟”;第二,开放、同步;第三,跨文化性;第四,多向互动;第五,低成本性。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受众的负面效应

毋庸置疑,网络文化的横空出世,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但同时,其消极影响亦不可小觑。网络文化对作为高校受教育者——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突出地表现于以下方面:第一,诱使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迷失。天马行空般的网络是一个没有边际的空间,各种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这里汇聚交织,此消彼长。思想文化上的PK尽管不像真刀真枪般为每个人所真切感知,但它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网络传播去影响一个人,并逐渐占有他的思想。第二,诱使大学生道德法律观的弱化。如今,因为网络环境还没有形成规整的法律规范,所以主体的网上行为主要取决于使用者的自觉自律和道德责任感。再加上网络行为具有虚拟性,约束不力,会造成少数“潜伏者”道德责任的缺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致使他们张狂膨胀,胡言乱语,胆大妄为。第三,诱使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渐变。从思维模式而论,书刊阅读能锤炼人的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而网络媒介使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发达的同时,却导致抽象思维能力弱化。发达的网络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突破了简单文字或静态图像的枷锁而能看、能动、可听、可说,充分满足使用主体的多维实际需求。然而,比如信息的高度图像化容易造成青年大学生逐步忽视思考、iO_问本质的思维方式,它的表象化倾向会诱导他们用“看”的方式而不是“想”的方式来认知世界,从而难以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第四,诱使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改变。网络文化包罗万象,涵盖了的大量信息,使大学生误认为只要有了网络,足不出户便拥有一切,从而成为“宅男宅女”而“闭关自守”,造成人际关系的淡漠,使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容易导致交往能力下降,使人自闭,甚至出现的倾向。

三、网络文化下高校宣传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1.用心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如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网络,高校校园网已经成为广大师生获取信息、交换意见、交流感情的重要平台。为此,宣传教育工作部门要注重校园主网站的思想性、学术性、趣味性、服务性,应把校园网打造成“立德树人的新阵地,师生精神文化活动的新空间,校园文化和服务的新平台”,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品质的贴心服务,使高校校园网受到更多大学生瞩目,并助推他们健康成长。高校校园网不仅要力求页面生动活泼、喜闻乐见;还要力求主题鲜明,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社会主流文化等;在版块和栏目设置上也要多思量,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园网站上,设有学术经纬、学习资料、人文南航、南航人物、对话-访谈等栏目,使同学们不仅了解了校园景观、校园建筑等人文环境,还了解到学校学人的为学态度和精神追求,从而受到鼓舞,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必须深入了解目前大学生校园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真实现状,紧密契合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文化需求,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生态。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网的现有优势,加强网上双向互动沟通,建立交互性的师生对话,解决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引导他们陶冶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

2.精心打造高校德育专题网。德育工作始终是我国高校各项工作的灵魂。网络时代是多元文化和异质文化并存的时代,网络的开放性结构,使网络成为各种文化的汇聚处J。青年学生作为主要的网民群体,他们的政治信念、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等必然会受到多元异质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难度j。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在这种社会潮流推动下,高校的宣传教育工作也应加快网络化建设的进程。加强高校德育专题网站建设,牢牢占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高校宣传教育工作部门应发挥校内教育资源的优势,与“两课”教学相结合。通过开发类似“精彩一课”等思政课方面的多媒体教育软件,供学生下载浏览,实现“两课”从课堂向网络的延伸。加强高校德育专题网站的建设,在内容上应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文化。要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大力宣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等;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三观”教育。

3.倾心搭建网络育人平台。作为校园网的构建者,高校宣传教育工作部门应履行网络社区的管理、网络秩序的维护等职责,一方面充分发挥高校的信息技术优势,保证校园网环境的安全和健康;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学生网上的言行,洞察学生思想动态,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并及时予以引导。在栏目设置及内容安排上,必须从学生受众的文化需求出发,服务于他们的成长成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部分大学生网上种种不健康、不道德行为的出现,诱因在于他们的思想、心理上存在疾患。有条件的高校可在校园网设立BBS,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遇到困惑时,能够得到适当的宣泄、及时的指点。高校宣传教育工作部门应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加大网络法律知识的推广与宣传,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有效规正和优化学生网上言行;还应拓宽教育渠道,通过集中授课、专家讲座、组织活动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对学生进行网络法制知识的普及、法制意识的强化,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网络主体意识。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