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劳动教育

高校劳动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劳动是人类适应自然的活动和改造的独特方式,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劳动教育却在逐渐被边缘化、功利化、片面化,高校必须要强化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优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环境、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制定科学的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才能实现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目标。

P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培育

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手段,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人类适应自然的活动和改造的独特方式。教育与劳动的结合是我国一贯坚持的教育方针,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却在逐渐淡化,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不被重视,而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的高校,其劳动教育的社会功能也在逐渐弱化,在现阶段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并未发挥出其应有作用。

“以劳动托起中国梦”是同志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强调的。大学生是未来的劳动主力军,他们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以及劳动技能的状况,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后续发展,更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一、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对青年学生的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在国家教育方针、学校德育实施意见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意见中都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要求各学校认真落实。

(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全文阅读

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研究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清镇 551400)

摘 要: 学前教育是高职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之一其为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呵护儿童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从高职院校教学现状分析,一些高职学生表现出职业责任淡薄、劳动意识缺失的特征。结合新时期高职院校办学目标,进一步结合专业,开展高职生劳动教育课程已经成了当前的重点教学任务。本文从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出发,结合学前教学专业教学实际情况,对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学生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探究。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劳动教育课程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同时社会岗位对人才的劳动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让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需要拥有更高的劳动素养。学前教育是高职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之一,其为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呵护儿童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劳动素质作为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现状还有待改进。

一、一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劳动课程教学现状

1.一些学生责任意识淡薄

由于学校、社会、家庭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使得现阶段学生劳动能力下降,责任意识淡薄。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暴露出岗位适应能力弱、岗位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相应的锻炼,表现出生活自理能力弱的特点。另外,在当前高职学生生活环境中,由于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给大学生生活提供了大便利,但同时滋生了学生的懒惰思想,例如:食堂就餐基本实行餐厅花管理,学生吃完东西直接把餐盘往餐盘回收处一放就走人。加上受到偏颇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轻视劳动品质培养的教学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劳动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具体表现为一些学生不喜欢劳动,轻视体力劳动,把专业技能、文凭获得作为奋斗的唯一目标和最终追求,甚至厌恶和逃避劳动,缺乏对劳动人民的情感,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等。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都认为劳动是很辛苦的,近48%的人不喜欢劳动或拒绝劳动,部分学生不喜欢劳动甚至厌恶劳动,看不起清洁工人或劳动的学生。刚毕业的一些高职学生找工作,在选择企业的时候不是以单位发展前途适不适合自己为标准,而是以“工作越清闲越好,工资待遇越高越好”为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不劳而获可耻”的劳动观念正面临挑战。

2.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成果不佳

全文阅读

浅析高校劳动教育的方法途径

摘 要: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加强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加强劳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劳动实践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通过劳动实践的锻炼,可以增强学生动手的操作能力,能促进学生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关键词:高校 劳动教育 方法

一、劳动教育的现状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当新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新时代的大学生们,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们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贪图安逸、好逸恶劳的思想观念在一部分学生的头脑中占了主流。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9小时,欧盟一些国家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6小时,我们的临国日本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1小时 ,在我们国家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仅有12分钟。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现实,笔者认为在高校很有必要开设劳动教育课程。

二、努力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劳动教育的氛围

(一)从国家的层面上,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把劳动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五育”的内容(即德、智、体、美、劳),现实的提法中,往往只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非常重要的劳动教育边缘化,虽然在国家的有关政策中,有劳动教育的内容,但也是重视程度不够,要想真正提高未来国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劳动教育迫在眉睫。

(二)从社会层面上,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让劳动教育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一门必修课程。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学生到校就是学习理论知识的,重点是智力的开发,忽视了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的培养,如果学校过多的组织劳动教育就会遭到社会的非议,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

(三)从学校层面上,要真正落实国家政策规定,确实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施行学分制,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组织劳动教育,要像重视其它公共课一样重视劳动教育课。

全文阅读

关于高校体育教师劳动价值的剖析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体育;劳动价值

论文摘要:评价高校体育教师劳动的价值,在社会上还有不少模糊和不尽人意的认识,有些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也不知如何去评价。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只停留在口头上多,遇到竞赛时,取得成绩时讲得多些,而在平常实际工作中并没把学校体育摆在应有的位置,有的认为体育课是一门辅助课,谈不上什么深奥的科学和哲理,体育教学的劳动价值得不到正确的评价,他们的劳动也没有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就此问题进行剖析和探讨,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理解。

1 高校体育的位置和作用

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基地,是提高全民体质水平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是我国国民体育的基础。

体育包括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而学校体育在其中起着基础作用。从我国人口组成上看,青少年和儿童占总人口的1/3以上,每人都要经过几年或十几年的学校生涯然后走上社会,参与社会的劳动。社会劳动成员健康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强弱和盛衰。学校体育正是为他们提供了科学锻炼的知识和方法,养成锻炼的习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的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纲要”实施的对象重点就是青少年和儿童,学校体育为他们成为有丰富学识,有健壮体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体育的腾飞和发展,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我国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以及奥运会上拿金牌,并不是全靠运动员的体能,而更重要的是许许多多的体育工作者,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求实的敬业精神,为他们铺平登上冠军的道路,学校体育就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是提高我国运动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列数国内外优秀运动员,无一不是从学校体育这块基石上攀登体育高峰。

因此,可以说学校体育是培养体育运动员后备力量的主要基地,是造就优秀运动员的“摇篮”,是夺取奖牌的起点。因而,学校体育工作的成败既标志着群众体育的民族强弱,又体现出竞技体育的国家盛衰,所以学校应该把学校体育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2 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与作用

全文阅读

高校劳动教育应得到更多掌声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了青岛某高校学生处开始一项学生管理工作改革: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该校“投入专项经费为学生配备卫生工具,宿舍楼卫生由学生负责轮流打扫,包括扫厕所,不再聘请保洁人员……”

对此,有观点认为,“大学是传播高深学问的地方,在这里所有的工作都应当围绕科研-教学-学习这个连接体而展开。在大学这个知识型村落中,我们应当让每个村民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术性活动当中。保证学术共同体的每位成员能够自由探究,回应世界、人类和民族的关切,是办学者的基本责任……”笔者以为,高校的确是传播高深学问的地方之一,在中世纪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但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以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为典型特征的今天,大学这个昔日的象牙塔早已经走进城市的中心,与社会各界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同时,高校还义不容辞地肩负着培养社会建设者和参与者,为国家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的重任。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绝不是也不应是只懂得夸夸其谈的纸上谈兵者,更不应该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从这种角度看,青岛这所高校辞退保洁人员,让学生承担宿舍楼的卫生保洁工作,不是一种本末倒置,而是在不折不扣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教育并非只是简单的专业知识学习,不能都着眼于培养科学家、教授等从事学术研究的专业人员,还包括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事等。

当前,供给侧改革成了一个热门词汇。其实,在高等教育界,这个问题也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压力,另一方面,众多企业用人挝幻媪儆霉せ模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深层次原因,学界将其称为“结构性就业困难”。其本质就在于大学所培养出的毕业生,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实际能力,均无法满足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尤其是一些单纯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专业实践的学科更为明显。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供给侧,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使人才培养回归先哲们所谓的“有教无类”这一内在规律。而培养在校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鼓励其参与学校安排的劳动环节,非但不应当受到嘲笑、批评,反而应当给予掌声。

青岛这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这一点,我们给予充分肯定,学生事务工作倡导“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其本质是过程育人。在学生参与美化、净化学校的劳动过程中,学会尊重劳动价值、懂得劳动的艰辛,尊重别人的劳动付出,增强集体荣誉感和集体意识,难道不比单纯地读几本书、记几个单词更有意义吗?

近年来,幼儿园、小学、中学等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学生的劳动教育,一些大学生不知道劳动教育为何物,宿舍环境普遍“脏、乱、差、臭”,甚至不会自己洗衣服,的确令人担忧。这样想来,就很容易理解学者“青岛这所高校辞退保洁人员,让学生承担宿舍楼的卫生保洁工作,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批评观点从何而来了。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6年12月28日第2版)

全文阅读

高校开展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理论与实践

[摘要] 通过分析高校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以及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特点,提出了高校开展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对策措施:巧设教育培训内容,采取灵活培训方式;链接教育培训信息平台,保障农村劳动力教育权利;提供信息资源创新教育培训教材体系。

[关键词] 高校 农村劳动力 教育培训

一、高校的优势

1.高校的人才优势。高校尤其是农林高校具有栽培学、植物保护、经济、贸易、投资等各行各业人才,这些人才是广大农村地区所急需的,并且随着终身教育机制的贯彻落实,这些人才大多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不论是在参与传统教学活动,还是在现代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都积累了丰富的基础教学经验,为拓展职能,参与新型农民的教育培养创造了条件。他们可以通过对文献信息的整合加工,生产出农民所需要的切合实际的信息资源,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农民,而且在农民消化吸收这些信息时给予帮助和指导,提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

2.高校的技术优势。农民教育不同于大众文化教育而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广大农民居住在偏远的乡村,远离城市文明,空间的阻隔不利于农民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其次,由于农民大部分时间在田间劳作,很难抽出整段时间来从事知识技能的学习。因此,农民教育应围绕“科技兴农”主题,找准专业对接点,依托网络、电视、短信等载体,进行计算机信息获取和现代意识的培养,采用培训班、咨询站、网络服务、科技110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高校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在远程教育与现代化文献信息服务方面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高校的资源优势。现在我国部分农村电脑已相当普及并且网络也普遍应用,用户无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借助各种通信手段接入互联网,从而接入图书馆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享受图书馆定题或跟踪服务。高校图书馆拥有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可以实现对多个数据库的跨平台检索。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简称CALIS)与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相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化、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现代文献信息保障体系,为高效率、高水平的文献信息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高校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科研优势,理论服务于生产实践,提高科研转化率。

二、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特点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较低、作息时间和文化素质层次不一,留守人员年龄偏大等,对教育培训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和兴趣;还由于受、民族、家庭结构、地域位置等影响,制约着人们对培训的信任以及由此产生的培训效果。鉴于以上特点培训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灵活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根据农村劳动力的人员特点、岗位特点,安排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根据不同文化水平和文化环境编写不同的培训教材;根据不同的认知水平采取不同的培训模式;根据不同社会组织的具体条件,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建立不同类型的培训基地和培训师资队伍等。也就是说探索一套适应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技能水平、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培训机制。

全文阅读

高校体育教学后消除运动疲劳的若干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8-000-01

摘 要 本文研究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实践,通过体育教学课课上指导与课下辅导相结合的形式,教授学生运动疲劳恢复的知识和技能。从整理运动、运动按摩、温水浴、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营养、充足睡眠等方面,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更快、更有效的从运动疲劳中恢复过来,精力旺盛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关键词 体育教学 运动疲劳

一、前言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课程设置中的第五条规定指出: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每周每次两课时,大约100分钟的体育锻炼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远远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要求。增加课时是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只能在每周有限的运动时间里加大运动强度和频度,因此一周一次的体育教学后的体力恢复问题,成为体育教师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外都很重视运动后疲劳消除的问题,运动者们都很清楚的认识到只有加速消除疲劳,人体才能更好的承担新的运动量,从而减少体育运动对人体的伤害,更快更好的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改善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因此如何快速有效的消除运动疲劳对体育教学和运动实践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全文阅读

高校大学生的劳动就业与创业创新教育探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地的高校连续多年进行扩招,在为国家培养出大量人才的同时,也带来的大学生就业的难题,再加上整体世界经济及金融状况的不景气,在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因此在一现状下,如何做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的教育工作成为了高校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现在在校和毕业的大学生普遍都是以“90后”为主,他们在年龄、能力或者自行就业、创业上的能力略显不足,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原因,因此在高校内开展对大学生的劳动就业与创业创新教育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劳动就业 创业创新

由于前几年的扩招引发了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问题,在大学生毕业集中的月份还被冠以了“黑色就业季”的说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同时随着适龄入学人数的快速增长,今后一段时期内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只会进一步的加大。而根据权威机构的统计,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近年来基本都在70%左右,也就是说每年都有30%左右的大学生是无法实现就业的。当然,大学生就业问题除了扩招引发了就业基数的增加外,大学生自身从业能力、心理期望等等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尤其是最近几年,各地方政府、教育部门、高校都开始积极为大学生就业搭建平台,积极创造和改善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外部大环境,也多方面、多层面、多角度地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但从目前的结果看其实效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除外部宏观因素、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外,高校开展的对大学生的劳动就业及创业创新的教育也是亟待需要转变的。

一、现阶段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这一原因的表象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在就业与创业时设定的期望与现实情况的差距过大。很多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很多都有一种“十年苦读定要成名天下”的心态,因此在就业选择上会倾向于到生活环境相对优越,入职后各项福利待遇都较好的大中城市、机关或大公司就职,而大部分城市生源的大学生因为家庭条件较好,没有生活、生存压力,所以也不想在就业问题上急于求成,也就更不会考虑到条件相对要艰苦许多的边远地区就职。

(二)结构性矛盾(需求、技能、专业)

这一方面主要是受各地区经济水平发展情况限制,如果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整体社会发展水平,那么由于经济发展缓慢造成经济活力下降,同时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呈下降趋势,这样大环境下就出现了吸纳就业能力的下降,然后再加上需要就业人数的数量过大,就会产生供需之间的矛盾。还有由于连续多年的扩招,使得在校学生数量极剧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师资力量的不足,对学生而言则是动手实践的时间变短,学生的成绩代表了一切,高分低能也就司空见惯了。这一点从近年来用人单位多数会在招聘信息上注明要求有一定工作经验、技能等应聘条件上可以看出。

全文阅读

高校大学生劳动就业与创业创新教育探讨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地的高校连续多年进行扩招,在为国家培养出大量人才的同时,也带来的大学生就业的难题,再加上整体世界经济及金融状况的不景气,在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因此在一现状下,如何做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的教育工作成为了高校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现在在校和毕业的大学生普遍都是以“90后”为主,他们在年龄、能力或者自行就业、创业上的能力略显不足,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原因,因此在高校内开展对大学生的劳动就业与创业创新教育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劳动就业;创业创新

由于前几年的扩招引发了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问题,在大学生毕业集中的月份还被冠以了“黑色就业季”的说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同时随着适龄入学人数的快速增长,今后一段时期内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只会进一步的加大。而根据权威机构的统计,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近年来基本都在70%左右,也就是说每年都有30%左右的大学生是无法实现就业的。当然,大学生就业问题除了扩招引发了就业基数的增加外,大学生自身从业能力、心理期望等等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尤其是最近几年,各地方政府、教育部门、高校都开始积极为大学生就业搭建平台,积极创造和改善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外部大环境,也多方面、多层面、多角度地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但从目前的结果看其实效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除外部宏观因素、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外,高校开展的对大学生的劳动就业及创业创新的教育也是亟待需要转变的。

一、现阶段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这一原因的表象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在就业与创业时设定的期望与现实情况的差距过大。很多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很多都有一种“十年苦读定要成名天下”的心态,因此在就业选择上会倾向于到生活环境相对优越,入职后各项福利待遇都较好的大中城市、机关或大公司就职,而大部分城市生源的大学生因为家庭条件较好,没有生活、生存压力,所以也不想在就业问题上急于求成,也就更不会考虑到条件相对要艰苦许多的边远地区就职。

(二)结构性矛盾(需求、技能、专业)

这一方面主要是受各地区经济水平发展情况限制,如果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整体社会发展水平,那么由于经济发展缓慢造成经济活力下降,同时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呈下降趋势,这样大环境下就出现了吸纳就业能力的下降,然后再加上需要就业人数的数量过大,就会产生供需之间的矛盾。还有由于连续多年的扩招,使得在校学生数量极剧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师资力量的不足,对学生而言则是动手实践的时间变短,学生的成绩代表了一切,高分低能也就司空见惯了。这一点从近年来用人单位多数会在招聘信息上注明要求有一定工作经验、技能等应聘条件上可以看出。

全文阅读

劳动力市场视角下高校毕业生过度教育收入效应研究

摘 要 基于全国28所高校的抽样调查数据,以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建立明瑟收入函数模型,将样本变量按照性别、专业、学历、工作单位、就业区域五个类别对高校毕业生的过度教育收入效应进行测算。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过度教育使得个人教育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学历越高,过度教育的收益损失率也会随之提升;专业性越强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优势越明显,越不容易出现过度教育现象;公共部门的过度教育收益率要高于私立部门,但是公共部门容易出现过度教育的现象,而私立部门则容易出现教育不足问题;高校女性毕业生过度教育损失率和教育不足损失率均高于男性毕业生;东部地区更容易发生过度教育,且东部地区的过度教育收益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高校毕业生;过度教育;收入效应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2-0032-06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由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经济增量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点。要把目前仍然处于知识状态的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必须注重发挥作为科学知识载体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如何合理分配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力资源,能够人尽其才地在合适岗位上寻求到合适的人,真正做到资源的合理分配,就成为促进生产力提升和社会经济快速进步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急需大量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而大批高校毕业生却面临就业难、起薪低、高才低就或学非所用等问题,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过度教育”问题。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达到了近10年来的最低点,仅为35%[1]。人们开始质疑和思考:高校扩招政策是否盲目?是否高校扩张导致了难就业?是否高校扩招引起了过度教育?过度教育的收入效应究竟是怎样的?对收入的影响程度如何?

不管是在社会学领域还是经济学领域,所有的研究均显示出教育程度与收入高低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2]。从理论上来讲,个体的教育程度越高,其具备的生产力水平越高,那么应当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但是当社会上出现教育过剩现象,导致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不能匹配其自身教育水平时,高等教育对个体的提升作用将会弱化。过度教育对个人投资教育所预期的收入和劳动力的提升产生了负面效应,教育回报率大大降低,甚至使得教育投资不仅没有回报,还可能出现亏损状况[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推广使用带来了劳动力的节约、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职位竞争的加剧,而由于过度教育的存在,单纯依靠劳动力市场并不能合理将这批优秀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生产力,由此而导致大量人才的低配和浪费。因此,研究我国目前所出现的过度教育现象,正确理解高等教育投入与产出效率的关系,找出过度教育产生的根源和解决方法,能够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二、过度教育收入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专业风险分析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