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教育理论

高校教育理论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体育教学理论论文

一、交往教学理论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

(一)在改进教学组织形式中的启示

高校体育教学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虽然有过突出表现,但对于现阶段的教学环境来讲,固有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高校学生,倘若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会对高校体育的教学发展,造成严重的恶性循环。为此,本文认为,交往教学理论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是非常大的,可尝试将该理论应用到教学组织形式当中。第一,交往教学理论比较强调师生交流与沟通,而固有的教学组织形式都是教师为主导,这就为交往教学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在日后的教学组织当中,可以首先播放相关的资料或者是阐述数据,之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与学生互相讨论,之后决定训练方法。第二,在课堂教学当中,不乏有些学生会按照错误的方式去执行,此时的教师应抱有“创新”的态度与学生展开交流与讨论,应从知识上、技术水平上、训练方法上与学生探讨,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训练的错误和动作的失误,之后积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训练,完成知识点的理解和动作要领的领悟,这要比强硬的规定和言辞过激的批判更加有效。所以,交往教学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启示在于,促进教学组织的优化和重构。

(二)在进行体育教学评价中的启示

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及其有关的标准,对整个体育教学过程进行的调查,并评价其价值和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在实际的工作中,体育教学评价主要是划分为评价学生学习、评价教师教学两个部分。首先,交往教学理论对评价学生学习的启示在于,不再过分强调体育成绩的指标,而是从学生的实际训练强度、学习态度、个人能力等情况出发,为学生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并非单纯的强硬训练。第二,交往教学理论对评价教师教学的启示在于,告别过去的纯成绩比拼,同时促使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增多,帮助更多的高校体育教师放弃“高高在上”的地位,能够站在与学生相等的平台上对话,这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个人教学能力的领悟,都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从目前的教学评价来看,很多高校体育教师都在不断的努力,一方面会实行积极的教学手段,变相体罚等措施得到禁止;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学的框架和实际成果,都得到了提升,总体上的教学趋势还是比较积极的。所以,我们在未来的体育教学中,应积极推行交往教学理论,与学生更好的沟通,从而实现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总结

交往教学理论虽然提出时间较早,但是在后续的丰富和发展中,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理论体系,并且与客观教学相结合,总体上的积极意义较大。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在融合交往教学理论后,教师与学生的改变都比较大,这是令人欣喜的。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的高校体育教学,仍然在坚持传统的教学手段,虽然获得了较多的成绩,但并不意味着传统手段优于交往教学理论。体育教学应是不断改革、优化的过程,只有融合更多的先进理论和先进方法,才能促使高校体育教学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作者:高阳 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艺术部

全文阅读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理论

一、后现代主义对当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积极意义

后现代主义在教育管理理论上的积极意义在于对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负面效应的全面批判,后现代主义者依据“本体论的平等”的价值观念,倡导平等对话与理解、强调开放与创造、否定中心与等级、重视差异与多元化、注重培养人的探索创新精神,对当今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强调“差异性”

后现代主义崇尚差异性、偶然性以及文化多元主义,认为教育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得到暗示,不是从普遍的、一般性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标准中得到暗示,它不是寻求把教育上的所有东西都变得具有同一性,而是强调各种各样的差异性,它寻求各种“不同的声音”,而不是现代主义下的一种“权威的声音”。因此,在教育目标、教育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教育组织结构、课程、教育方法等方面会具有一种与以前迥然不同的性质。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启发我们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丰富性、独特性,使以往追求同一、关注同一的学生观转变为着手建立一种尊重差异、尊重个性的新型学生观。后现代主义的这一思想值得高校学生工作者吸取。

2.重视“自主性、创造性”

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思想重视实践过程中成员的自主性、创造性,重视分权并通过分权化过程实现权力的生产和扩大,把教育组织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由于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观主张要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与想象,引导他们主动地批判分析与自行建构,因而,日常教育中所提供的内容、教育与引导素材与背景要具有多样性、疑问性、启发性的特点,以促进探究式的、自组织性的教育管理的氛围与机制形成。后现代主义为我们描绘了在教育管理中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活动中意义、精神、经验、观念、能力的生成过程,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而不是终极真理。

3.促进教育管理的“正义和平等”

后现代主义宣告了以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科学神话的破灭。教育组织的目的是实现正义和平等,以便教育组织中每个人获得自由和解放,并发挥主体性。教育组织不是自然的而是人造的;教育组织的目标不是效率而是保证教育的正义和平等,促进人的自由和解放;教育管理知识不是实证的而是情景和价值的;组织中的权力不是固定的而是生产的,其生产性主要表现为权力的参与和分解。鼓励在教育管理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师生平等对话、交流与协商的方式,代替传统的教师权威与单向的灌输方式。

全文阅读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论文

一、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若干问题分析

1.教育管理缺乏连续性、系统性。

目前,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仍采取消防式工作方法,面临单一化工作局面,处于“拆东墙补西墙”状况,存在诸多形式主义做法,使得高校教育管理波动性较大。例如,针对学生宿舍检查、评比,在评比过程中,学生宿舍卫生管理、安全管理,有着短暂性改善,待检查阶段一过,立即恢复脏乱差。

2.针对学生教育管理,教育者认识不统一。

在高校教育中,在一定范围内,仍存在重教学轻教育问题。大多数教师将育人看作根本任务,主观认为教师主要负责科研、教学,只要求学生不出事,即完成自身家偶尔工作。部分管理者、教育者,对学生思想教育认识十分片面,不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针对大学生思想教育,采取“理论化”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生活相脱离。部分教育工作者,将自己封闭在书本之中,忽略了生活的调查研究与亲身体验。采取该种研究方法,必然使得理论十分空洞,与学生实际相脱节,进而教育状态始终处于理想、假想状态,脱节于实践,对大学生指导意义较低。同时,某些教师将教育管理归责于政工干部,使得学生教育管理处于孤军奋战状态。

3.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力度不强。

近些年来,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教育网络快速发展,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更加注重现代性、层次性与全面性教育管理。要求教育管理者具备更专业管理知识,能够科学利用现代化管理方法。但实际情况是,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教育管理者业务水平停滞不前,与新形势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另外,针对教育管理者,缺乏科学、合理考核机制,事业心与责任心不强,缺乏管理积极性,加上信息不流通,进修机会较少,教育管理者业务水平得不到提升,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管理需求。

二、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

全文阅读

高校法制教育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法制观念

【论文摘要】在高等学校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思想和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目前在校大学生中不懂法甚至违法的现象,暴露出了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薄弱的问题。

大学生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他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其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如何,将直接关系和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法制建设。特别是在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要提高对法制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搞好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一、高校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一)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任何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都需要社会调节机制来维持正常的秩序,道德和法律就是社会的两大调节机制,两者共同担负着调节社会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把某种价值体系、价值观念、行为和观念的准则灌输到人的意识中,使其形成相应的信息、品质和习惯,达到自我调节控制和自我监督的目的。法律代表了阶级的意志,是推行国家、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制手段。人们行使权力、履行义务,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还要遵守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

道德和法律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社会规范:

首先,道德与法律联系密切,在调整规范人们的行为方面具有互补性。

全文阅读

试论高校教育管理创新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育管理面临严峻挑战,教育管理创新势在必行。本文基于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剖析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问题,进而提出创新措施,为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提供有用的借鉴。

【关键词】高校 教育管理 管理创新

一、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意义

本质上而言,教育管理有利于促进教育的飞速发展,但教育环境及其发展并非一成不变,适时创新教育管理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及发展的变化。这是因为,教育发展中,创新是其源动力也是推动力。市场经济及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尤其需要创新。传统的教育方法、手段在现代信息社会发展中,越发滞后于现实需要。现代教育教学要求以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结构、教师队伍,基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初衷,以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使其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创新教育管理先要继承、发扬优良的教育管理传统,在完善教育的基础上,真正实现科教兴国。

二、现行高校教育管理的问题

现行高校管理从校长开始垂直向下划分行政职能,行驶职权,其模式凸显家长制,具有明显的静态特征。作为基本行为影响力,绝对服从深远地影响着教职员工,虽说此方式单刀直入、直接、透彻,但效果并不长远,既缺少灵活、多变性,又缺乏创造精神,问题很多。

(一)教育管理理念滞后

多年来,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始终都认为,传统经验可解决管理问题,这一陈漏理念延续至今。滞后的教育管理理念使高校根本缺乏改革的动力。守旧的管理方法、手段使教育改革及教育管理创新举步维艰,无法根本服务于教育活动,工会等其他机构的作用无法发挥。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教学改革无法顺利、高效地推行,阻碍了社会对高级人才的培养步伐,最终,制度、民主、科学的教育管理无法实现。

全文阅读

高校音乐教育管理论文

一、传统高校音乐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陈旧落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现今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拘泥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应用传统课堂理论讲授、教唱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陈旧落后,不能跟随时代的发展有所创新,在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开发方面有所欠缺,与现代教育要求的创新教育理念相脱节。高校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专业人才缺乏,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待加强。

(二)课程设置不科学,缺乏实践机会

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运用能力和音乐素养。实际上,高校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对于实践课的安排就有所欠缺,个别高校甚至根本就没有开设音乐实践课。究其原因,就是高校在音乐教育方面普遍将教学重点放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对音乐实践予以忽略,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亟待改进。

(三)音乐教育模式缺乏创新

虽然一再提倡教育模式改革,但是因为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很多高校在教育模式上固守于传统,缺乏创新,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都没有变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音乐教育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现代教育的发展步伐,对于高校音乐教育来说,必须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创新,创新教育模式,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水平。(四)高校音乐资源缺乏,阻碍了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步伐从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资源来看,很多高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源缺乏情况。虽然在一些发达地区的高校或者经济条件较好的高校,在音乐教育资源方面比较丰富,但是从我国高校总体音乐资源配置程度来看,音乐资源缺乏的情况还是很普遍的。音乐资源的缺乏使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受到限制,也阻碍了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途径

全文阅读

高校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心理学评估标准的构建由教师评价趋向学生自我评价

1.有效建立自我个体评价机制,创建心理学评估新标准

自我个体评价机制的构建是高校教育心理学逐步走向快速发展道路的标志,以自我评价为根本,对心理学评估标准不断提高,自我评价机制的建立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师评价存在的“片面性”,提高了教育心理学对高校受教育者的自我评价作用。自我个体评价机制的科学建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监督机制的构建作为主体部分,发挥对自我主观能动性的监督作用;二是将参评互评过程作为自我评价机制构建的重要元素,通过实施参评互评,使高校受教育者从根本上认识到自我心理发展所面临的根本状况,以此提升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价值。这是高校心理学评估新标准有效建立的基础,对自我个体思想意识的形成能够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高校教育心理学后现代时期的发展特点。

2.以“合理化”为基础,推动心理学评价主体创新发展

评估标准“合理化”发展,主要体现在评估过程及对评估对象的选择科学合理。高校教育心理学评估,主要是对受教育者的内心意识及能力性格进行有效评估,通过教育心理学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内心发展进行有效引导,从而使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在发生转变。评估对象“合理化”主要体现在以自我评价为主体,突出评价过程中自我监督机制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而发挥评价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得高校教育心理学自身的教育价值不断提高。评估过程及评估对象的科学转变,是高校心理学评价主体创新发展的根本体现,使心理学评估标准从传统意义逐步提升到现代标准,为高校教育心理学走科学发展道路提供有力保障,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形成创新发展的局面。以评估标准“合理化”为基础,提高了教育心理学评价的自身发展价值,以此为后现代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思想基础,满足高校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需求。

二、以心理学构建为契机,加快教育时代背景下“中国梦”复兴步伐

1.优化目标,实现心理学教学推动“中国梦”发展脚步

教学结构优化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潜在动力,为高校受教育者自身心理优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外部保证。教学结构优化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设定,设立三维度教学目标,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别进行确定,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及“针对性”;其次在于对教学内容的引导过程有条不紊地科学整理,从高校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依据性格特点进行有效分类,从而为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格及意识提供坚实的基础;最后针对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力特点,对其思想意识进行科学引导,逐步使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正确树立,达到新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优化发展的最终目的[5]。这是高校心理学教学间接推动“中国梦”发展脚步的重要体现,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形成创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持,促使高校心理学教学从成功走向又一个成功阶段,提升了心理学教学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引导作用。

全文阅读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论文

1.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观念落后

目前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仍然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还不够新颖,部分教师仍然拘于传统的、落后的体育教学观念,导致其教学过程中思想保守、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理论知识没有掌握,同时体育实践能力较差,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降低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

1.2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对体育重视程度不高

在高校总管理部门和体育教学管理部的教学计划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体育教育管理的位置摆得不够端正,从而导致体育教学部门的教学计划缺乏学校总教务处的指导和管理,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再有就是体育教学部门自身的原因,体育教师往往把体育教学管理作为重点,忽略了教学管理结果的分析和评价,教学评价系统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指标,从而造成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发现不了问题,教学方法得不到改进,教学效率得不到提高,进而影响整个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

2.改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现状的措施

2.1转变对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观念

随着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推行,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者应当学会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和学习新时期下新的教育方针对大学生的培养要求,同时要勤于思考,善于吸取国内外的先进体育教学管理思想和教学方法,并且敢于创新和实践,形成适应自身实际课堂教学的管理模式,使之更加适应本校本专业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综合水平的提高。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者的能力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某项体育运动项目或专业体育技术,应该更加包括体育教学管理的行政服务能力,将体育实践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融为一体,引导其他体育教学工作者增强自身教学管理实力,努力钻研业务,加强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全文阅读

高校教育机制管理论文

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十年来,作为科教兴国重要战线的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深化教育改革,实现了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但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发展和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办学经费紧张以及办学成本越来越高的困境,促使我们必须对教育成本核算与成本补偿进行研究。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及其必要性

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等学校为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所消耗的能以货币计量的教育资源价值的总和。它是综合反映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指运用一定的方法,对人才培养过程发生的各项耗费进行记录、计量,并根据成本对象加以归集和分配,计算出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教育成本的会计行为。教育成本核算的过程,既是对教育耗费进行归集、分配及其对象化的过程,又是对教育活动中各种耗费进行信息反馈和控制的过程。它是高校会计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基础。

(一)、高校自身特点及运行规律要求进行成本核算。

现阶段各界普遍认为高等教育是公益事业,不能实行产业化管理。但是,对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否定,并不能否认教育是产业。产业是指在社会公共条件下的国民生产部门的总称,其性质主要体现在生产性和价值性。马克思在论述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时指出“劳动力的再生产实际上是资本再生产的一个因素。”即指出任何一个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又是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无论是体力方面还是智力方面,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和训练。教育活动中,教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艺术等劳动手段,向受教育者传播知识和技能,体现了教育的生产性。受教育者进入社会就业,便能创造财富,同时,教育资产和教师的知识、教学艺术等都是有价的,体现了教育的有价性。因此,教育是一种产业,高校也应该同其它物质生产部门一样,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重视成本管理,力争以最少的教育资源耗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获得最佳办学效益。这里所指办学效益,是指培养的合格人才数量与教育资源耗费量的最佳比。

(二)、高校教育资源耗费需要有准确的价值补偿尺度。

马克思在论述成本价格时指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这一部分价值能否不断得到补偿,将影响到再生产能否继续进行。因此,在教育生产中耗费的经济资源必须得到补偿,才能维持教育再生产。教育成本是教育生产耗费的补偿尺度,高校只有实施科学的成本核算,正确记录、计量教育耗费,有效控制教育生产耗费,才能保证教育资源耗费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全文阅读

道德教育高校管理论文

1.当前高校管理存在的弊端

1.1教师民主参与热情受阻

教师民主参与是指教师与领导者共同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参与管理、发展能力的过程,蕴含着相互交流、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等特征。由于受管理科层制的制约和影响,将严格的管理制度体系置于师生之上,对教师的教学、科研采取量化的管理方法,从而导致教学和科研活动的短视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术的创新。作为高级知识分子虽然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但一直以来教师在管理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基本上只扮演着被管理者的角色,教师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受抑制,教师与领导者的人际关系疏远,最终学校发展的动力机制受影响。

1.2学生主体地位弱化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课堂上学生是被动地接收知识,从而缺乏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主观能动性;重分数轻能力、重知识轻技、重传授轻方法、重规范教学轻兴趣教学的大学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久而久之,学生也慢慢淡化了自己的主体性意识,减弱了参与学校管理权的积极性,造成了学生管理道德的缺失,表现在:“第一,制度确立的价值指导思想上缺乏伦理的维度;第二,在对学生的管理中,关注的重点是知识的灌输,忽略了人格的培养,重智轻德;第三,管理者的重心在管理主体权利的维护,而忽视了学生主体尊严的维护和尊重”。高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团体,领导者、教师和学生在管理活动中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具有主客体的双重身份,是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主体的多样性决定了在管理活动中的多样性。而目前我们管理制度的目标旨在异中求同,过多地强调制度和标准化,忽视了被管理者的自觉道德规范和心理需求,从而导致高校管理活动中伦理关怀的缺失和异化现象。

2.高校管理伦理关怀的缺失及异化现象

高校管理制度是由高校制定,要求高校所有成员都必须遵守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其最终目的是达到主体对规范的自觉践行。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主体依然是各职能部门,群众有参与制度制定的权利,但是制定的基本原则基本还是以领导者的意见为核心,制度制定过程本身就显示非公正性。在制度制定内容上,未能充分考虑师生的实际需求,师生所享有的权利较少,而要履行的义务却没变,内容缺乏科学化和规范化。在这种行政高压管理模式下,被管理者缺乏对制度的认同和认可,造成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之间的冲突和对立,二者之间伦理关怀有所缺失。首先,人文关怀不足。人文关怀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关怀的目的是作为个体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现代高校管理中,人作为管理的主体,需要一种合理、规范、健全的制度来调动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积极性,但在现实中却并非如此。如某些高校的年终考核制度,考核依据量化法,即根据教学和科研工作量的多少来评定优秀,考核结果根据年终总结写的好与坏来界定,忽视教师在工作中的情感付出;低职称的教师若想发一篇高级别的刊物非常难,审稿的第一要素注重的是职称而不是文章的质量;在报销科研经费的过程中,设置层层关卡,报销手续极为繁杂,所有这些都会激起人的心理对抗和抵触情绪,把人性压抑的黯淡无光,抑制了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以至于对高校的管理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其次,管理主体本末倒置。在高校管理活动中,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学生是学校生存的核心要素,同时这两大主体也是高校管理的对象。高校的决策权和管理权往往集中在高层领导者身上,高层管理者对决策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具有决定性;领导者占据着利益分配的主体,并定夺利益分配的多少,忽视教师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政策的制定上,仅考虑的是可行性论证,而伦理性论证被排除在外,如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对教师的学术自由权有一定破坏,这些非道德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教师积极性的迸发。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一般情况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高校的管理,没有较大地向上影响力的作用。如果把学校比作一个公司,学生则是公司的股东,既然学生是股东,就没有理由忽视股东的利益和要求。在高校进行决策的时候,适当放权到基层部门如一线教师、学生,让教师和学生拥有自己自由支配的空间,在这样相对自由和宽松的环境中,才能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归属感、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应该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给予教师和学生充分的道德关怀,是高校未来管理的走向。如果忽视师生的道德需求,用单一、机械、僵化、教条的管理化模式束缚师生,必然会带来对人性化欠缺的质疑,同时也会引起高校管理的异化现象。高校管理的异化表现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异化、科研异化以及管理活动的异化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高校团体中扮演着不同角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管理者在履行管理职责过程中,因管理体制的僵化不得不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压力,导致行为和理念割裂;被管理者由于没有决策权,对一些不合理的管理制度,表面上遵从指令,其实内心暗含不满却又不能发泄。管理者希望被管理者自觉服从管理,被管理者希望管理者给予更多的自由空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异化愈演愈烈。如今,高校无论是评职称还是科研活动中,量化考核是主要的考核标准,评职称分数的高低是根据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的多少而定,科研工作量的多少与发表文章的数量有很大关系,年终考核规定必须满足一定的科研分值,没达到要求的要受处罚,受这些硬性指标的影响,论文抄袭、学术造假现象越来越多,如此产生的科研成果与学术研究真谛背道而驰,学术失范事件屡见不鲜。在学生管理活动中,逃课、上网、玩游戏,考试违纪、舞弊现象日渐泛滥,考核机制狭隘,考试只注重分数,难免令高校教育管理过程衍生出人的异化。学生的学习生活单调乏味,越来越远离真实的自我,玩手机、发微信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抽烟、喝酒、聚会等,封闭思想,虚度光阴,忘却自我。所有这些异化活动,思考背后深层的原因,是制度的漏洞还是人性的缺失?这是目前教育领域值得深思熟虑的一个问题。高校管理是一个动态演变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表现形式。目前,高校管理伦理关怀的缺失及异化现象折射出目前高校管理存在的问题,高校管理活动不仅需要硬性的制度管理,更需要尊重人性的道德管理,需要充分发掘人的潜能,尊重人的人格,高校管理伦理化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3.高校管理的道德维度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