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管理学

高校管理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高校学生管理

摘要: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这一重要目标的基本保证,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高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也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综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基于此,就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形势及管理现状,并结合工作实践,提出高校学生管理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管理;服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10501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信息化的普及,各地高校都在推进改革,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面积不断扩展,高校后勤社会化,弹性学分制、书院制教育以及二级学院的推行,学生的个性化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形势下,继续按照原有的学生管理体制与理念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所以,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创新管理方式。

1高校学生管理的形势

1.1高校管理模式的变化

(1)高校管理的社会化。当前,很多高校为了分担成本,纷纷引入专业公司合作办学,食堂、宿舍及物业等方面均外包给专业公司运营,办学主体多元化,高校管理社会化。由于观念和认识上的差异,高校后勤社会化使得学生管理出现空档,阻碍了高校学生管理和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

(2)大学城的出现及书院制教育的出现。大学城的出现,出现了很多无围墙的高校,不同高校联成一体;而且国内很多高校开始实行住宿书院制管理,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混合居住。这促进了各个高校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充分利用,也为各高校学生的交流与学习提供了便利,但也给高校管理带来很多挑战,以前按院系或班级的管理模式难以取得应有的作用。

全文阅读

高校学生管理

摘 要: 高校的教育特点及其所承担的育人使命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对柔性管理理论的探讨,寻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佳途径。柔性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将柔性管理理论应用于高校管理工作,有利于突出人性化的管理特点,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促进高校管理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高校; 学生管理; 柔性管理;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7-0048-02

高校辅导员处于学校与学生联系的第一线,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学校对学生的每一项要求和活动安排均是通过辅导员传达并布置到学生中。而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对学校的意见建议都是通过辅导员帮助解决或反映到学校。

目前,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身上出现了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感不强等问题,使学生的内在潜能无法充分发挥,从而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如何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是高校辅导员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引进、探讨柔性管理这一现代化管理理念为优化高校学生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一、柔性管理及其特征

与“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不同,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依据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柔性管理采取非强制性方式在管理对象心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充分调动个人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把组织意志转变为个人的自觉行为。与刚性管理相比较,但却富有战略性和长效性,与刚性管理之间有突出的互补性,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或弥补刚性管理的短效性、机械性、非人性化等内在缺陷和功能局限,从管理学发展角度来看,柔性管理是刚性管理的发展和升华。具有四个重要特征。

1.人本性

全文阅读

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高校的学生管理包含很多方面,有校园秩序、心理健康等一系列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开展一系列的管理。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主要是让学生开展自我管理,因为被动的接受管理让学生对于管理的服从力度不是很大,当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没有人会用硬性的规章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所以我们开展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标准化的展开、对学生有制度和规章的要求,通过强制性或者命令性的手段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校的校园文化要重视的理论指导以及思想意识方面的影响,在进行学习管理工作的时候要注意实践理论措施的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当前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密切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两者的核心价值主体都是学生,高效工作的开展要注意文化素质的培养,无论是开展管理还是要加强文化教育都是要提高高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质量,所以的活动开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学生是我们进行教育的主体,就是要以学生的切实需要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还有两者的工作有交叠性和重复性,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严格按照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因为校园文化是学生的学习环境,合理的制度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不良的文化传播,对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有很多大的帮助,有效的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形式,我们不断地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落实,这其实也是对校园管理的理论价值进行理解,这样管理工作更加具有活力[1]。

二、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措施

(一)通过以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管理工作

我们要给学生建立人性化的校园环境,这样能够给校园管理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校园环境文化主要强调的是高校师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的基础设施开展的相关文化构建,我们要对校园文化布局进行合理的布局、给学生建造名人雕塑、还有比较优质的学习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让学生在校园的环境里面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为其他各方面的管理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要给学生开展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的开支就是要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运用课余时间来积极的参与社会的实践,让学生能在爱社会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在面临诱惑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住诱惑。

现代的高校学生要学会运用中国特色社会的主义思想体系对自己的头脑进行武装,能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办学的时候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形成校园情感。要对学生的人文情感进行培养,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学院要公平的开展活动、形成全员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表现出来温暖的集体关怀,还有就是团队协作精神的开展,有高校的学生的管理工作的开展意义深远[2]。

(二)通过校园管理工作提高高校文化建设的科学性

全文阅读

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增进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高等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对接受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工作的规范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高等学校,系指经教育部批准的实施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本规定所称外国留学生是指持外国护照在我国高等学校注册接受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的外国公民。

第三条高等学校接受和培养外国留学生的工作,应当遵循“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保证质量,积极稳妥发展”的方针。

第四条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等学校,应当具有必备的教学和生活条件,以及相应的教学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五条高等学校接受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应当遵循国家外交方针,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二章管理体制

第六条教育部统筹管理全国来华留学工作,负责制定接受外国留学生的方针、政策,归口管理“中国政府奖学金”,协调、指导各地区和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工作,并对各地区和学校的外国留学生管理工作和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教育部委托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国家计划内外国留学生的招生及具体管理工作。

全文阅读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理论

一、后现代主义对当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积极意义

后现代主义在教育管理理论上的积极意义在于对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负面效应的全面批判,后现代主义者依据“本体论的平等”的价值观念,倡导平等对话与理解、强调开放与创造、否定中心与等级、重视差异与多元化、注重培养人的探索创新精神,对当今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强调“差异性”

后现代主义崇尚差异性、偶然性以及文化多元主义,认为教育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得到暗示,不是从普遍的、一般性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标准中得到暗示,它不是寻求把教育上的所有东西都变得具有同一性,而是强调各种各样的差异性,它寻求各种“不同的声音”,而不是现代主义下的一种“权威的声音”。因此,在教育目标、教育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教育组织结构、课程、教育方法等方面会具有一种与以前迥然不同的性质。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启发我们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丰富性、独特性,使以往追求同一、关注同一的学生观转变为着手建立一种尊重差异、尊重个性的新型学生观。后现代主义的这一思想值得高校学生工作者吸取。

2.重视“自主性、创造性”

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思想重视实践过程中成员的自主性、创造性,重视分权并通过分权化过程实现权力的生产和扩大,把教育组织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由于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观主张要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与想象,引导他们主动地批判分析与自行建构,因而,日常教育中所提供的内容、教育与引导素材与背景要具有多样性、疑问性、启发性的特点,以促进探究式的、自组织性的教育管理的氛围与机制形成。后现代主义为我们描绘了在教育管理中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活动中意义、精神、经验、观念、能力的生成过程,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而不是终极真理。

3.促进教育管理的“正义和平等”

后现代主义宣告了以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科学神话的破灭。教育组织的目的是实现正义和平等,以便教育组织中每个人获得自由和解放,并发挥主体性。教育组织不是自然的而是人造的;教育组织的目标不是效率而是保证教育的正义和平等,促进人的自由和解放;教育管理知识不是实证的而是情景和价值的;组织中的权力不是固定的而是生产的,其生产性主要表现为权力的参与和分解。鼓励在教育管理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师生平等对话、交流与协商的方式,代替传统的教师权威与单向的灌输方式。

全文阅读

如何提高学校教学管理

现如今,学校管理活动已经从经验走向科学继而走向科学与人文的整合。这就要求现代学校管理者要有一个进步的管理思想氛围,如民主、人本、效率等富含现代管理意蕴的思想,这与现代教育的使命是密切相关的。学校管理应当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提高管理效果。

一、以先进的理念带动学校发展,在办学理念的定位上应当有全面的思路

1、制度管理到位,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我校近年来制定出了一整套符合本校实际的规章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日趋科学合理。对学校各项工作任务、完成目标、工作措施、注意的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并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以制度规范教职工的言行,建立起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励教职工奋发向上、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形成一种人人能做事、事事有人管、事事能做好的良好氛围。

2、考核管理到位,提高办学质量。

科学化的考核方式是检验各项工作完成情况、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多年来,我校在狠抓制度落实的前提下,严格考核管理:一是认真研究制定考核细则。依据制度要求制定各项工作考核办法,经过自上而下的研究讨论,修改完善,达成共识,形成考核细则;二是在严格落实考核上下功夫。在考核方法上,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工作成绩考核与基本技能考核相结合,突出教学工作全程考核这一重点。三是执行考核公示制度,提高考核透明度。凡学校组织考核的结果都必须向全体教师公布或公示,使教师认识到自己工作中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激发教师改进工作的主动性和认真做好工作的积极性。四是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挂钩。做到评先评优不举手,严格按照考核走。形成激励竞争机制,人人力争上游,积极主动做好工作,提高工作质量的良好局面。

3、必须率先垂范且与教师共担教学任务。当一个好领导,必须先当好一个好老师。必须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其言行和举止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教风与学风,其信心和干劲是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前进的原动力。自己身体力行,教师才会与你同心同德,共同战斗,出色地完成任务。作为小学一名管理者而言,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校教学水平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将学校教育的发展作为学校综合实力提升的前提工作来做,在教学上应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与实践,在教师队伍结构上的优化,最终规范完善学校的教育体系。通过这些教学改革步骤来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发展。

二、抓队伍管理,重培养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全文阅读

高职学校学生管理论文

1高职学生“严”与“爱”管理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爱”管的现状与原因分析高职学校对学生的“爱”管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身心素质建设上。高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他们充满干劲与热情,对事物的发展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拥有强健的体魄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学校对学生的“爱”管有利于让学生在充满正能量的校园里学习和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学生自由时间的增多使得学生与游戏为伍的机会增多,失去高考的压力,学生在游戏的世界里激情四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业的荒废。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与学生的自控能力是分不开的,但学校应对此负主要责任。正是由于学校“爱”管措施的不当,对学生的就业方向指导不明确,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未制定清晰的规划才使得学生对未来的迷茫感增加,使得学生沉浸在游戏的世界里不可自拔。

2改善高职学校对学生“严”与“爱”管理效果的有效措施

从上文对高职学校的学生进行“严”与“爱”管理的现状和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高职学校在对学生“严”与“爱”的管理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颇,使得管理陷入了瓶颈。为改善这种现状,下文将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第一,针对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和迷茫期而导致的课堂纪律被破坏的问题,高职学校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进行改进:首先,分析课堂秩序遭到破坏的原因。从总体上看,高职学校的课堂秩序还处于良好的状态,影响课堂秩序的因素主要是由于极个别的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造成的。大部分不遵守课堂秩序的学生企图用迟到、旷课或早退的形式证明自己的存在;其次,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进行不同的教育。举个例子,对上课爱讲话的学生可以通过点其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教育,但这样做需要把握一个度,即应努力做到“严爱有度”,点其回答问题的方式不能与其他学生有区别,教师更不能对学生恶言相向,“受重视,被关注,有希望”是学生基本脱离家庭后努力学习的动力;最后,贯彻落实学校的规章制度。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对比较有代表性、课堂纪律较差的班级,进行通报批评,从整体上提高班级的荣誉感。第二,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为创新高职学校的管理制度,第二个方面为对高职学校的学生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创新高职学校的管理制度,对学生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是为了更好的开展学生工作,由于学校制度本身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其在执行的过程中有可能与学生的利益发生冲突,这就使得学生对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屑一顾,为防微杜渐,学校可以使用管理激励的手段对高职学校的学生进行管理。对沉浸于游戏世界的学生,学校采取的一直是严厉的管理形式,这种形式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由此而造成的悲剧也时有发生。举个例子,某高校学生因打游戏失踪一周,学校将其找到后请来了家长,在家长将其带回的途中学生突然跳桥溺水身亡。“生命诚可贵”,学校在对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采取合理的方式,家长应配合学校进行管理,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不能恶言相向,说一些与教育无关的粗言碎语。

3结束语

当今社会,高职学校的学生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为促进高职学校的学生更好地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服务,对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应时常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职学生的心理和专业素质迈上新的台阶.

作者:崔玉芝 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全文阅读

科学管理高校教学信息

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化高度发展。对于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也成为了现代高校信息管理的重要标志。教学信息的各种活动对学校的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上级领导能够正确的评价教学工作并对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和决策的依据。加强高校教学信息管理的建设有利于强化学校教学的管理工作,更重大的意义是在于促进高校教学质量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关键词 高校 教学信息管理 作用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高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学校的各个管理领域。高校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对教学改革以及承接21世纪我国教育事业工作的发展需求具有重大意义。所以十分有必要去探究教学信息管理的问题,并对现行教学工作进行改进。

一、教学信息的特征

1、教学信息的内容具有特定性。以上我们也谈及了教学信息的概念,就是指广大师生经由各种渠道对与教学工作相关的问题、建议、教学改革思路以及教学现状的收集或是向上级领导反映的活动。其具体包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后勤等等的信息。

2、作为信息,其传递方式势必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会议、文件、听课、领导谈话、校园广播等,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像电视、摄像、录音一类的现代化方式也出现在教学信息传递的过程当中。

3、教学信息的价值具有时效性。因为我们都明白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道理,教学信息是在动态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要及时的抓住好的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和利用。否则很多信息也就失去了价值。

全文阅读

高校学生管理理念

1“成人”理念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在读学生步入“90后”时代,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或者社会教育的缺失,作为年龄上达到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是心智与行为却常表现不够理性等“成年未成熟”的矛盾。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如果把学生看成是“孩子”那么你就是“保姆”,一旦把学生当成是“小学生”那么你就是“小学班主任”。我们在管理中应该更多地去强调成年人对自身、家庭、社会的责任,让每一位学生对成年人有清晰的认定,作为未真正踏入社会上的成年人,必须在校园学会承担成年人的责任与履行成年人对自己、别人负责的义务。同时,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切实地把握学生的不成熟性,有针对性适当地开展“挫折教育”,让学生在犯错误的时候承担了相应的“责任成本”以促使学生对责任的“成人”。

2“法治”理念

我们的一些高职院校往往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有所缺失,人文课程中除马克思主义系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外对于法律知识普及不足,此不利于培养学生法制精神与使用法律武器维护正当权益的意识。一方面,我们应当在校园营造“法制教育”的氛围,加强对学生法制知识与法制精神的培养,增进学生树立用法律武器正当维权的意识。另一方面,我们应当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更好地体现出“契约”精神,学生个体作为校园学习生活的最小的组成部分,学生交学费、“新生报到注册”等履行入学手续后就已经和学校签订了“合同”,即学校给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安全的保证与便利、良好的教学质量、良好的学习校风等内容;学生享受学校提供权利的同时,那就理所当然履行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维护校园的稳定、积极参与学校包括学风建设、考风管理、宿舍区管理等校纪校规的管理、积极参加学校为丰富校园文化而开展倡导的文化科技活动等。其中可借鉴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注重法治意识培养与法治技术的运用:如在心理咨询方面,从学生提出咨询书面申请到风险评估、与咨询师签署合同、接受咨询服务等都有明确的程序规定,且必须按程序规定严格执行,心理咨询师还享有专门的风险保险金,其目的在于防止咨询风险而承担民事赔偿的不利后果。

3“服务”理念

以美国著名公共管理学家罗伯特•丹哈特为代表的公共管理学者提出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指出公共管理部门在管理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服务,而不是掌舵”,高职院校作为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给社会或者直接管理对象提供的更多应当是服务,要为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提供有利条件,而不是用“条框”去制约,甚至是“掌舵”学生的命运和发展道路。学生在承担学费与学习成本的同时,必然会要求学校给其提供有关学习和生活的服务,学校每一个行政部门都有义务尊重学生的权利和提供良好质量的服务。而在众多服务之中,后勤服务、教学服务、学生事务管理与心理咨询工作则为重中之重。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直接管理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间学校都必须定位好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明确划分好其工作职责,区分好“思想政治辅导员”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的不同,如果简单地一味要求辅导员对所有学生事务工作的承担和付出,那么辅导员将会被学生管理中的事务性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不单是对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是学生产生对辅导员的依赖和不利于学生自主管理、不利于学生自主成长的源头。另一方面,“公共服务”学说也指出“公共服务的消费者不仅仅是‘顾客’,他们更重要的是‘公民’”。高职院校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定义为“消费者”,更加不能助长学生滋生“消费者”的心态。学校收了学生交付的学费,理所应当地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但此种关系不是市场上纯粹的买卖关系。学生首先是“接受教育的社会公民”,但由于其经济的不独立其一般情况学费由其家长支付,家长才是教育中的“最终消费者”,学校必须对家长服务。从这一点来看,学校的管理必须更多地考虑家长的反馈意见、塑造与家长顺畅沟通的渠道,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

4“非全才”理念

“水桶效应”指出“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此理论也可称为“短板效应”。每个人身上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就是个人的“短板”。但是,个人认为“水桶效应”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与每一个组织上,我们应当承认每个人与每一个组织都存在“短板”。一个人如果因为缺点没办法去开展工作或实现目标,那么他还必须继续参加学习或者对个人技术的培养。一个组织如果因为其中的某一位成员导致无法运转,那么此位成员将会要被摒弃,也就是现实中的辞退或开除;如果一个组织存在“短板”但它依然可以运转自如或实现既定的目标,那么我们的主要着眼点就不在改进“短板”上,而是充分实现和引导其他“板块”向着有创造性与多姿多彩中努力,对一个组织来说就是充分发挥每一位成员的长处与优势,达到扬长避短。在学生管理中,我们应当去引导学生证实学生的缺陷和改进不足,以实现其全面发展。但我们也必须去承认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我们如果把有限的精力全部用在改良上,那么就会荒废了对个人优势与长处的培养和潜能挖掘。于是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只要学生的缺陷和不足没有成为学生长足进步发展的主要障碍,那么,我们就应当把焦点凝聚在挖掘学生潜能与培养长处和优势上。高职院校办学的宗旨与方向就是“培养高技能、高技术人才”,那么学生管理中就应当以培养学生掌握专业高技能为出发点,培养适合社会市场需要的专业技术类人才,而并非照搬更高一级院校培养全能人才的教学目标。

全文阅读

论高等学校管理科学性

摘要: 高等学校管理的科学性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在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下的必然结果。同时,高等学校管理的科学性问题与西方高等教育管理中提出的“院校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具有一致性,“院校研究”为我国高等学校管理科学性提供了行为方式。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在规模上日趋庞大,高等教育质量无所保证,在此形势下,高等学校管理更应该具有科学性。

关键词: 高校管理 管理理念 院校研究 管理行为

高校管理本质上是高等教育的一个衍生性的行为。这种“衍生性”表现在:一方面,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先,而高等学校的管理行为在后,高等学校的管理是服务于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管理行为也是发生在教育制度化之后的事,教育制度化使得教育教学行为有了某种规范,因而产生了管理。高校管理行为应服从于高等教育行为,而高等教育无论是从历史维度上还是从逻辑维度上,也无论是在高等教育的“学术性”上还是在“育人性”上,都要求高等学校管理具有科学性。中国的高等教育将要进入大众化阶段,接受高等教育的公民占全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而高等教育质量却受到了大众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尤其前一段时间我国进行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许多院校从中等专科学校、高等专科学校、电视大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升格到大学本科行列中,这类新增院校更需要加强管理的科学性。

一、现代管理理念

管理从显层意义上讲,是一种可见,并且这种行为的“施动者”和“受动者”都是人,所以有学者认为,管理是“一个合作群体将各种行动引向共同目标的过程”[1]。因此,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引向”活动,而“引向”的对象则是另一个“人”(“合作群体”中的人)。管理就是“人”对“人”的“引向”。“人”具有复杂性,人的复杂性使得“人”对“人”的“引向”行为变动不居。从这样角度看,要想管理好一个“合作的群体”主要依靠的是一种经验以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思维习惯和思想境界。

现代管理之父泰勒认为,“由经验和习惯形成的劳动形式与管理方式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的”,他强调“以科学方法来研究管理,取代传统的以经验为基础的管理方式”,“只有通过对工作行为的科学分析,才能发现和设计最有效的工作方式”[2]。所以,现代管理理念是强调“科学理性”,提倡通过对已有的管理行为作科学分析而后抽象出更一般意义上的规律,从而利用这种规律性设计管理行为。“经验”是一种浅层次的感性的东西,在被管理对象具有简单性时,“经验”是能起作用的,例如,“仓储管理”经验性成分更多一点。“经验”在管理活动中能起作用的前提条件是事物的“相似性”,而事物的“相似性”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相似性”能提供人们对新事物的思考,例如,科学研究中的转化思想和化归思想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性”而进行的,另一方面“相似性”又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层,即“相似性”并非事物间本质的属性,因此,利用事物“相似性”往往会因为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和解决办法。

人类起初因为生存规律的制约而只能采用群居的方式,生产力水平低,不足以形成满足生存之后的“公共生活”,而后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经过彼此之间的交往形成了“公共生活”领域。“公共生活”需要管理,因为“公共生活”是“建立在人们的现实差别基础上的人与人的统一”[3]。“统一”使管理具有可能性,而“差别”使管理具有存在性。在“统一”的基础上对“差别”进行管理需要的是“科学理性”,因为“人之不同,需求不同”,只有在各种“差别”中找到“共性点”才可能实现管理目标。“共性点”不是能直接依靠“经验”得到的,需要“理性”才能把“共性点”在“差别”中甄别出来。康德认为“感性是接受印象的能力,知性是规则的能力,理性是原理的能力”[4]。管理的本质目的在于维护我们的“公共生活”,发展和提高我们的“公共生活”,扩大我们“公共生活”中的“统一性”,因此管理应该用“理性”来梳理,用“理性”来实施。那么在管理活动中什么样的管理才是具有科学性的管理呢?由于管理的目的在于维护公共生活中的公共利益,所以,从结果上讲,科学性的管理应该以被管理者全体成员所共同认同和接受为基准;从过程上讲,科学性的管理应该尊重管理中的“事实”,从“事实”出发,确定管理的目标,制定管理的计划。

二、高等教育管理与高校管理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