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论文

1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传播者,是高校学生思想的启蒙者、价值观念的引领者、人生成长的培育者。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情操如何,不仅展示着辅导员群体素质的高低,更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是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出发,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对于打造优秀高校教师队伍、提升人才培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对于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研究主要通过外部的途径来实现,比如加强师德宣传、开展师德专项培训、严格师德考核、注重师德激励、严肃师德惩处等,这些方式和方法对于提升师德、减少师德失范有一定的作用。但师德的强烈主观性使得这些途径存在不足,因此基于自我领导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就显得重要。

2自我领导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内涵

自我领导这一概念是在特定背景下提出来的,主要是源于领导科学理论中研究重心的下移。1986年Manz在《管理学学会评论》上发表了《自我领导:组织中自我影响过程理论的拓展》,这篇论文被公认为是自我领导理论形成的奠定文献。在这篇论文中,自我领导被解释为领导自我朝着目标绩效趋近的自我影响过程,不管任务的完成是源于内在激励还是外在激励。自我领导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不同的学者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概念界定。本文采用赵国祥、梁瀚中(2011)的定义:自我领导是个体基于自身的特征、认知和需求,采取一定的自我引导和自我激励行为策略,从而达成目标绩效的自我影响过程。它包括三个维度行为聚焦策略(自我观察、自我目标设定、自我奖励、自我惩罚、自我提示)、内在奖赏策略(思维聚焦于内在奖赏)、建设性思维策略(预想成功表现、自我对话、评价原有信念和假设)。基于自我领导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主要内涵是强调一种由内而外的师德修养提升过程,它通过高校辅导员的行为聚焦、内在奖赏和思维模式三种策略来达到师德建设效果。师德建设的行为聚焦策略旨在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想道德修养的自我认知,充分认识到自身道德修养提升的重要意义,自我进行师德建设目标设定,自我观察和自我提示修正师德失范行为,从而引导自我进行行为管理,鼓励能达成良好师德目标的积极、意愿行为。师德建设的内在奖赏策略的目的在于使高校辅导员注重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或其他工作中令人愉快的部分,重在使高校辅导员享受工作本身,从而获得工作中的胜任感、自主感。师德建设的思维模式策略目的在于使高校辅导员和学校形成积极的思维模式,抑制消极或扭曲、极端的思维方式,制定有效的辅导员师德评价、考核方式,从而帮助高校辅导员有效达成师德建设目标。

3基于自我领导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策略

道德修养和品质是非常主观的,只会通过人的行为在客观世界反映出来。道德修养只有真正地内化于心才能实实在在地外化于形。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策略,已有的坚持价值引领、注重宣传教育、强化岗前培训、规范政策保障等提升方式往往是滞后的、被动的,基于自我领导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则是突出强调高校辅导员由内而外的师德修养提升,强调在外部影响的基础上更要注重辅导员的自我领导。

3.1强化师德建设的行为聚焦

将师德建设摆放在高校辅导员选拔和培养的首要位置,突出强调高校辅导员德育教育过程中的自我观察、自我目标设定、自我奖励、自我惩罚、自我提示。自我观察就是要求高校辅导员查验自我师德的行为,这样便于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自我认知,使他们明白良好的师德与师德失范,明白哪些需要强化,哪些需要减少。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高校辅导员更能有效地设定师德建设目标。师德目标的设定可以分为隐性的和显性的,隐性的目标建构在自己的内心中,而显性的目标则是展露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而自我奖励则可以用来强化高校辅导员那些令学生、学校和社会满意的行为,从而有效地达成目标。同样,自我惩罚也可以有效地塑造高校辅导员的意愿行为,只不过是从自我奖励相反的角度,即通过减少师德失范等消极行为的方式。自我提示用来鼓励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比如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写师德评价表或列任务单等方式来把精力集中于塑造师德养成目标。总之,就是要求高校辅导员通过一系列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自我管理的途径,提高师德建设的自我认知,强化师德建设的行为聚焦。这种强化的师德建设的行为聚焦,真正从心理层面使辅导员的师德建设转化成一种强烈的自我认知,有助于辅导员完成良好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的树立。

全文阅读

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论文

1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情况

由于高职院校自身条件的限制,辅导员队伍中高学历、高职称的较少,且辅导员队伍人员来源较为复杂,造成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师德情况参差不齐。从整体看,主要有下列问题:

第一,学历水平低、理论修养不够。高职院校辅导员来源广泛,有从高校招入的青年大学生,有从后勤或其他行政职能部门引入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极少。从目前的现实看,辅导员的学历层次大多是刚毕业的硕士生和本科生,专业涵盖领域广泛,涉及各个行业,大多数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心理学教育背景。这种情况造成部分辅导员在做学生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的时候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引导。此外,辅导员由于日常工作复杂,很少抽时间进行学科科研和理论专业的学习,在专业引导和教育方法上滞后于学生的需求。

第二,归属感不强,思想不稳定。相对于教师而言,辅导员工作头绪繁多,工作量大,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也较大,但收入不高。这种情况就造成部分辅导员归属感不强,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认同感,期待着进行转岗或进入其他部门。“现在高职院校内辅导员数量几乎都趋于紧缺状态,工作量大、责任重、权责不清,导致辅导员逐渐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这当然会直接影响到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无论在日常管理中,还是在教书育人方面都不会完全尽到应有的义务和责任,使信念慢慢地动摇,职业理想也会逐渐迷失。”

第三,部分高职辅导员师德差,缺少职业道德。“少数辅导员自身纪律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师表形象欠佳,师德意识较差,自身修养不够,对学生缺乏热情和关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有的辅导员过分强调自己的个性和自由,存在组织纪律性松懈、生活散漫的现象;也有部分辅导员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没有了原则性,在学生面前缺乏表率作用,不尊重学生,上课时信口开河,随意发挥,观点偏激,敷衍塞责等等。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学院辅导员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2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路径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师德情况客观上要求加大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从思想重视到行为落实,从制度建设到规范执行都需要高职院校认真总结,不断完善。

第一,思想重视,强化师德培训。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辅导员队伍的管理比较混乱,师德建设主要集中在一线教师中。考虑到辅导员日常工作忙,杂事多,对其师德建设的培训、行为的引导较少。为此,高职院校首先要改变观念,重视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师德问题。辅导员是学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其师德情况、言情举止对学校的声誉、学生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高职院校领导要加大辅导员师德进修、学习的机会,开展符合本校实际的多渠道师德教育专题讲座、访谈、辅导员师德知识竞赛等,让师德的重要性深入人心,让辅导员老师时刻提醒自己要严于律己,做好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

全文阅读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

一、当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体和客体

(一)80后辅导员是当代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体

当代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跨度较大,但其主体是80后群体,这个群体指的是1980年以后、1990年以前出生的人群。中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转型和快速发展是80后辅导员的成长背景,他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80后的辅导员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一出生就是每个家庭的中心,在各方面都备受家庭的精心关怀与呵护,长期的“被中心”家庭培养模式,使得他们自幼就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同时,他们独立能力较强,对他人的依赖较少,可以独立开展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80后的辅导员在大学受教育期间,国家实行缴费制度,毕业生流向不再包分配,而是实行市场化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政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背景强化了80后辅导员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同时,80后辅导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更加多样化,传统的师德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80后辅导员的师德建设需求。

(二)90后大学生是辅导员工作的客体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客体,即当代高校在校生,他们是辅导员工作的服务对象,这个大学生群体都是90后,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90后大学生成长于一个信息开放的时代,从网络上学习和接收了大量知识和信息,接收的新事物、新思想比较多,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相比以往的大学生接收能力比较强,同时他们勇于尝试,喜欢冒险,思维比较活跃,学习知识的速度快,创新能力强,解决同一个事情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喜欢另辟蹊径,不满足于现状。其次,90后大学生独立意识强,但独立能力不足。他们具有强烈的个人独立意识,注重个人隐私,不愿被人影响。90后大学生与他人互动合作的能力不够强,不善于主动与同学、老师沟通一些小矛盾,很多人不太乐意敞开自己的心扉,不乐意交流,这就导致90后大学生情感上的依赖与不善交流的矛盾,很多问题的堆积最终导致较多的心理问题。

二、当代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现状及师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一)当代高校辅导员师德

现状高校辅导员正是以“立德树人,培育精英”为神圣使命和职责的特殊教师队伍,与教学岗位的教师相比,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距离最近,参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更加频繁,在关心大学生发展、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方面的作用更加直接和具体。目前,80后辅导员队伍的主流积极向上、认真负责,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辅导员师德建设方面的不足也不容忽视。如少部分辅导员放松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长此以往,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很难站到一定的高度,不能在理论上融会贯通以指导实际问题的妥善解决,对于时事热点与难点问题时时出现困惑与不解。其次,个别学校忽视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致使辅导员配置不能满足基本的师生比要求,将少兵多,工作任务重,工作类别多,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使辅导员工作的内容繁杂,辅导员岗位的职责模糊。

全文阅读

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论文

1民办高校辅导员的特点

(1)普遍过于年轻。

民办高校因缺少必要的财政支持,建校初期,为有更好的生源,资金大多会投放在土地购买、基础设施建设、聘请高职称高学历专任教师等方面,导致只能招聘到刚毕业而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转变到教师角色需要较长的过程,很难做到一名合格教师应做到的工作。

(2)普遍缺乏工作经验。

新进辅导员通常情况下缺乏工作经验,部分辅导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有了相关工作经验后,学校会因为工作需要把他们调整到更高层面的职务工作。

(3)对工作权责把握不清。

据2013年的一项统计调查,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达到50%,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更高。主要原因与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划分不清有很大关系,据不完全统计,能向辅导员下达指令的学校部门多达13个或者更多,如学生处、团委、财务处、保卫处、后勤处、图书馆等。

(4)辅导员普遍流动性较大。

全文阅读

高校辅导员失范下的师德论文

一、当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体和客体

(一)80后辅导员是当代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体

当代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跨度较大,但其主体是80后群体,这个群体指的是1980年以后、1990年以前出生的人群。中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转型和快速发展是80后辅导员的成长背景,他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80后的辅导员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一出生就是每个家庭的中心,在各方面都备受家庭的精心关怀与呵护,长期的“被中心”家庭培养模式,使得他们自幼就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同时,他们独立能力较强,对他人的依赖较少,可以独立开展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80后的辅导员在大学受教育期间,国家实行缴费制度,毕业生流向不再包分配,而是实行市场化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政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背景强化了80后辅导员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同时,80后辅导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更加多样化,传统的师德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80后辅导员的师德建设需求。

(二)90后大学生是辅导员工作的客体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客体,即当代高校在校生,他们是辅导员工作的服务对象,这个大学生群体都是90后,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90后大学生成长于一个信息开放的时代,从网络上学习和接收了大量知识和信息,接收的新事物、新思想比较多,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相比以往的大学生接收能力比较强,同时他们勇于尝试,喜欢冒险,思维比较活跃,学习知识的速度快,创新能力强,解决同一个事情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喜欢另辟蹊径,不满足于现状。其次,90后大学生独立意识强,但独立能力不足。他们具有强烈的个人独立意识,注重个人隐私,不愿被人影响。90后大学生与他人互动合作的能力不够强,不善于主动与同学、老师沟通一些小矛盾,很多人不太乐意敞开自己的心扉,不乐意交流,这就导致90后大学生情感上的依赖与不善交流的矛盾,很多问题的堆积最终导致较多的心理问题。

二、当代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现状及师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一)当代高校辅导员师德现状

高校辅导员正是以“立德树人,培育精英”为神圣使命和职责的特殊教师队伍,与教学岗位的教师相比,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距离最近,参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更加频繁,在关心大学生发展、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方面的作用更加直接和具体。目前,80后辅导员队伍的主流积极向上、认真负责,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辅导员师德建设方面的不足也不容忽视。如少部分辅导员放松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长此以往,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很难站到一定的高度,不能在理论上融会贯通以指导实际问题的妥善解决,对于时事热点与难点问题时时出现困惑与不解。其次,个别学校忽视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致使辅导员配置不能满足基本的师生比要求,将少兵多,工作任务重,工作类别多,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使辅导员工作的内容繁杂,辅导员岗位的职责模糊。

全文阅读

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

一民办高校对辅导员师德师风的特殊要求

民办高校,因为学生工作的重要性,对辅导员的师德师风也有特别的要求。

(1)更加注重以生为本

民办高校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低,但他们也有个性强、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个人主见,遇到问题时能够动用很多资源去解决等特点。这种情况下,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搭建不同的发展平台。

(2)思想觉悟更高

民办高校学生,获取信息渠道更多样化,思想观念更多元化,对社会焦点和突发问题,通常会用自己业已形成的观念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快速传播。这就要求辅导员老师要有更高的思想觉悟,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既讲究方法上的灵活性,又保持自己原则的坚定性。

(3)更加的注重以身师表

民办高校的学生,他们学习和进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较低,但他们参与校内外各种实践、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高,而这些活动大多需要辅导员老师的悉心指导,辅导员老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最大。

全文阅读

高校80后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摘 要 高校80后辅导员作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新生力量,其师德师风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结合高校80后辅导员师德师风中的“80后”特点,浅谈高校80后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 高校 80后辅导员 师德师风 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80s Counselors Virtue

Abstract College 80s counselors as college counselors team, its virtu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o be solved, this paper aims to combine college 80 counselors virtue "80" feature, colleges 80s counselor teachers' virtue of build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to establish.

Key words college; 80s counselor; virtue; mechanism

1 高校80后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研究的时代意义

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广大高校教师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全文阅读

辅导员师德建设探索

1引言

独立院校已经逐渐成为教育事业主要的机构,虽然基础设施等方面发展缓慢,品牌声望也不能与名牌学校相提并论,但是独立院校也是大量学生选择的受教平台,所以对学生的培养仍然十分重要。独立院校的辅导员是不可忽视的师资队伍,他们承担学校和学生两方面的任务和工作,所以对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对于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是教师的师德更加需要全面培养和发展。教师的师德影响学校的校风建设,同时更加感染学生的成长与教育。现代的独立院校也逐渐认识到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还需要不断加强才能够稳定学校发展基础和学生的素质教育,所以独立院校的辅导员师德建设成为了学校首要的任务,也再一次证明了本文具有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2辅导员师德建设重要性

2.1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曾说过,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个学校的主要群体不只是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队伍,他们是学校建设的主力军。教师的谆谆教导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作为教师的职责所在。独立院校的辅导员一般负责学生的日常事务处理和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肩负着关爱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的重要使命,所以辅导员的师德成为了学生是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只有加强师德建设,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素养感染广大学生,才会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加以塑造,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2.2有助于学校和谐稳定

独立院校的辅导员作为学生与院校之间沟通的桥梁,在完成学校安排的同时需要做好学生的工作。辅导员的师德涵养代表着学校的形象,一举一动和言谈举止都是象征着学校,所以辅导员的师德是学校和谐稳定的基石。独立院校根基不稳,发展缓慢,正需要力量强大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作为与学生直接且密切接触的辅导员,需要正确带领学生完成学业和就业任务,同时对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负责,保证学校的正常秩序和规章制度的顺利实施,所以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职业素养以及道德品质都是对学生的影响因素,也是学校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

3提高独立院校辅导员师德的途径

全文阅读

论高校辅导员专业道德涵养

摘要: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趋势,要求我们以新的视角对辅导员专业道德进行理性审视。但目前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中存在专业认同感低,理想信念不强,育人观念薄弱等道德失范现象。因此树立辅导员的理想信念,提升其专业道德层次,发挥辅导员专业组织的作用,营造良好专业道德的文化氛围,是提升辅导员的专业道德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专业道德;涵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4-0034-04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成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焦点话题,专业化发展成为高校辅导员成长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必然要求我们以新的视角对辅导员的专业道德进行理性审视。但目前学界对于辅导员专业道德研究则略显不足,往往是套用高校教师的专业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去引领辅导员的专业道德发展。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与从事学科教育的高校教师有着明显不同,因此关注辅导员的专业道德涵养尤为重要。

一、师德与辅导员的专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数千年来生根并繁衍于我国的教育土壤,涌现出了孔子、韩愈、朱熹、蔡元培、陶行知等诸多教育名家,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优良传统和宝贵遗产。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对我国传统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思想:在对学生的态度方面要坚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师爱方面要坚持“深切关怀,体贴备至”,在言传身教方面,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韩愈在其名篇《师说》中提出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对教师职责、作用和修养最传统也最经典的定位。韩愈的这一观点为传统中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确立了依据,对以后教师道德修养的培育影响深远,至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教师德教为重、德教为先的传统开始形成。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的砥砺德行、道义相助,陶行知提出了“教师要做人民的朋友,应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对儿童教育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以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则成为中国教师效仿的道德楷模。

西方关于师德的思想同样源远流长。苏格拉底对他的学生讲道:“这些年来,我把私事置于脑后,抛弃天伦之乐,为你们的利益整日奔忙,像父兄一样默默地照顾你们每一个人,敦促你们专心向善……我一贫如洗。”这充分体现其忘我的甘为人梯的精神和艰苦朴素的高尚品质。夸美纽斯针对欧洲中世纪学校里充满的挥动教鞭的声音和挨打学生的号叫声,提出教师最要紧的是对儿童的热爱,他在《母育学校》中说:“儿童应比金银珠宝还要珍贵些。亲些,儿童是使我们不忘谦虚、和蔼、仁慈、协调等等美德的镜子。”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其代表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指出,要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全依赖于教师熟练的指导,学校全部工作的成功均依赖于教师道德的提高。教师既然是学生的楷模,那么他就必须以身作则,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在教师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要求中,他特别注重崇高而坚定的职业信念的培养,要求教师把“培养和教育的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

综观中外历代关于师德的思想,教育家们一以贯之的观点是践行师德义务是为师者的一种自觉行为,即从教育者的良知出发,努力成为优秀教师道德楷模。它应该成为辅导员专业道德的基础,辅导员的专业道德应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专业道德。

全文阅读

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浅谈

摘要: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师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辅导员的师德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校园和谐建设和学校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现状,提出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 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C

师者,德也。师德是教师的最重要的品质,也是教育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表现,是教育者素质中最核心的要素,也是教师从教的基础。从整体来看,我国高校教师师德状况良好,但随着高校的扩招,尤其是职业院校的扩招,高职院校引进或从其他部门抽调人员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出现了高职院校辅导员在行为、思想方面尚未达到师德要求的情况。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学生的管理者,也是他们思想成长的引路人,辅导员言行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养成起到了重要的熏陶和示范作用。

1 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情况

由于高职院校自身条件的限制,辅导员队伍中高学历、高职称的较少,且辅导员队伍人员来源较为复杂,造成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师德情况参差不齐。从整体看,主要有下列问题:

第一,学历水平低、理论修养不够。高职院校辅导员来源广泛,有从高校招入的青年大学生,有从后勤或其他行政职能部门引入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极少。从目前的现实看,辅导员的学历层次大多是刚毕业的硕士生和本科生,专业涵盖领域广泛,涉及各个行业,大多数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心理学教育背景。这种情况造成部分辅导员在做学生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的时候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引导。此外,辅导员由于日常工作复杂,很少抽时间进行学科科研和理论专业的学习,在专业引导和教育方法上滞后于学生的需求。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