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创新教育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创新教育

[摘要]创新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强烈要求,但却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高校应当积极主动地找准创新教育的着力点:明确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突出地位,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固基础,重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构筑平台,加强创新教育软环境和硬环境的建设。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教育;着力点

一、明确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

高校创新教育就是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开拓受教育者的智力存储和思维潜能,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使受教育者不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知识素质和人文素质,而且善于在实践中将这些素质以高度综合的形式加以升华和应用,并转化为生气勃勃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从知识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能够长期起作用的、对人的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品质和能力[1]。高校办学的目的决不是要使学生成为“书厨”,成为知识的“匣子”,成为只会沿着线性思维单纯寻找因果关系的模仿沿袭者,而是要应用、要创新、要不断地形成新的观念,产生新的东西,实现新的飞跃。因此,高校创新教育要围绕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展开,充分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潜力,使学生获得扎实而灵活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广博而合理的知识结构,敏锐而准确的观察力,严谨而科学的思维能力,丰富甚至是奇异的想象力,也就是要有高度的灵性,能充分运用大脑智慧,凭借多元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立足于科技前沿[2],不断开拓创新。

人文素质是一种深层次的内在结构,一种积淀,它是创新教育的内在动力。科学与人文是共生、互动、互通的,李岚清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一次会议上,告诫中国的大学师生不要只“精于科学,荒于人文”。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是时代潮流与历史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创新教育的另一个任务是在赋予学生创新能力的智力因素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培养对大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的人文素质,这些素质包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尚实精神、崇真精神、探索精神、团队精神以及创新精神等等,由此使他们成为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具有高度责任感,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才。

二、抓住关键——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创新教育要突出以人为本,既切实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高校创新教育实施的关键。具体来说,在创新教育中,不仅要在理念上而且要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做到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定位于引导和被引导的关系,把教师的角色从以“教”为主逐渐转化为以“导”为主,把学生的角色从被动的以“听”为主转变为主动的以“取”为主。实现创新教育,取决于教师的创新素质和主导作用,要求教师激励自己努力追求新知,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从“为考试而教”转变到“为创新而教”;要求教师通晓创新的方法和方式,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即“要学”比“学好”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重要;要求教师将教学和科研融合在一起,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前沿的知识,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

全文阅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一、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因素

1、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与理念较落后

全校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全国各高校迅速发展并普及起来。虽说各个高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对其目标和理念仍然存在着狭隘的认识,即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倾向于对其进行功利性的商业价值评判,把多培养几个自主创业的“企业家”看作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却很难真正理解其人才素质培养的内在价值,因而不愿在教学层面推进全校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其纳入人才培养的计划。与此同时,社会上对创新创业教育功利性的价值判断也局限了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没有在专业教育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创业能力的训练和提升,导致他们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是能迅速带来经济效益的途径,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挣钱养家糊口、创办新企业的肤浅层面上。殊不知,创业的本质是创新,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的方法”,是一个“涉及远见、改变和创新的动态过程”。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理念在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就业能力。与商业创业相比,社会创业更能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社会创业作为一种创新社会价值的活动,更有助于解决市场和政府尚未解决的社会问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社会创业不排斥市场的力量,即利用市场的规律去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推动社会价值的实现。由此可见,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理念存在的狭隘认识,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绩效难以提高。

2、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

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同样需要诸如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的大力支持和保障。然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导致了创新创业教育难以面向全体学生,不能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其原因在于:一是没有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机构、专项资金和工作场地,许多高校是在其原有的学生工作部门增设此内容,致使能够用于创业教育的财务资源时常捉襟见肘,甚至挪用;二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一般都应具有经济管理的专业知识背景,并且热爱创业教育,而各高校具有这方面能力的师资供给不足,直接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3、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老套

创业课程的宗旨在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效的创业教育需要采取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所学的“游泳知识”能够转而应用于课堂之外的商海或工作中,培养学生能够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和复杂性的世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高校“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及大课堂教学难以实现小组教学优化培养,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理念新模式,恰恰是要改变这种现状,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而非被动地接受知识信息。毫无疑问,想要取得有效的预期学习成果,就必须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去感受创业者的生活状态和做事方式,使学生转换为知识的发掘者、学习的主导者“、创业者角色”的扮演者。可见,老套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会阻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提高。

二、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对策

全文阅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分析

摘要: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逐渐增强,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文章针对当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一些成绩与问题,从科学引导、学科融合、多元参与、能力培养几个方面展开分析,探索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益出路。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

在2017首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2016)》和《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情报告(2016)》,肯定了2016年创新、创业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但报告和讨论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在我国创新、创业井喷式发展的2016年之后,高校教育确实是应该总结回溯创新、创业方式,升级“创新、创业”教育,以科学指导、学科融合、多元参与和能力培养相结合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工程。

一、高校教育应加强对“创新创业”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科学引导

(一)对“创新创业”新名词的正确解读与引导

高频使用的“互联网+”概念最早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之后被广泛引用,其容易被误读为只要把任何一个行业与互联网结合就产生了创新,就能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出优质的产品,赚得丰厚利润[1]。随后,网络铺天盖地的如“互联网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招商广告把“互联网+”创业宣传成了“低门槛”赚钱的通道,事实是低门槛背后不足10%的创业成功率,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想法不契合实际经济。“互联网+”最难的正是“+”号的后面,弄清怎么“+”才是关键,也是更难把握的。对“互联网+”真正的解读应该是强调各行各业的主体地位,首先是各行业生产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再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提升实体经济的生产力,其关键点和根本是实体经济的竞争力。“打造企业生态圈”也是近来非常流行的词,但是否所有企业都能够借助互联网平台,重构各产业之间的全部环节,打破产业价值链之间的边界,更有效率地建立起和消费者的关系,管理这种关系并持续从中获利呢?这要看具体的行业和规模,更要看要依托什么来打造生态圈,靠营销和补贴是打造不出的,只有构筑起本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才能打造生态圈。很多打车公司的“生态圈”维系陷入困境,给了补贴人才来,补贴一取消,或者临近春节变相涨价,人就没了。试图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理性人”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当他的价格比出租车还高,而服务并没有更好时,消费者就离开了。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生态圈,归根结底都应该服务于帮助商家重新回到产品的本质,也就是关注消费者,靠产品的质量优势和价格优势来维系、拓宽自己的用户群,就像苹果公司依靠自身两项重要技术:手机质量及IOS系统构筑起自己强大的生态圈,其IOS系统的稳定性和操作程序设置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应用系统。

(二)“创新创业”与高科技关系的科学认识与指导

我们的教育应避免对“创新创业”外延的一种误解,即创新就是要有高科技,一直在传统行业里经营,不懂得高科技就无法进行创新。“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中通过多个案例证明,更多的创新是发生在传统行业,而高科技企业却经常是“昙花一现”的生长模式,打破了“只有高科技才能创新”的神话[2]。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摆脱这种认识误区,坚信低科技、传统行业也能创新,而且传统行业中的创新机会有很多,一样可以大有作为。在国内家喻户晓的“优衣库”品牌,日语中的名字就是“最好的衣服”,在日本这样一个科技先进的国家中,这个传统产业品牌的老板能够做到日本的首富,既没有高科技战略,也没打快速更新、转变经营方向的牌,优衣库的款式是多年不变的基本实用款,它的创新之处就在面料上。优衣库在面料研究上的投入远远超过其他服装行业公司,他们与大学长期合作,进行面料开发,产品非常舒适、温暖,而且不断追求更好,成为众多消费者的最爱,在最传统的行业中打造出其独有的“比较优势”,获得了创新的丰厚收益。由此,从技术的角度讲是不存在传统产业的,因为每个产业的技术都在进步,传统产业照样可以创新。创新需要对技术有新的理解,而不是都要进入新兴行业,也不是都去做高科技,它需要企业思考如何采用新技术来提高自己的效率,差异化地开发产品和技术,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3],即便是处于科技不断升级的工业领域,追求“更高、更新、更好”也需要建立在自身现有的实际基础之上,如我们宣传的“工业4.0”,是德国政府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以建立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生产模式为目标,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相结合来实现,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这个过程在美国被叫作“工业互联网”,我们工信部称之为“两化融合”即“中国制造2025”,“工业4.0”是从“工业1.0”逐步升级发展起来的,“工业1.0”是机械化和动力化,“工业2.0”是自动化和流程化,在自动化和流程化的过程中,伴随着标准化,“工业3.0”是信息化,“工业4.0”是智能化。这些发展阶段代表工业技术的进步程度,是无法跨越的,我国目前的状况是急需全面实现“2.0”,争取进入“3.0”时代,“工业4.0”如果不能给本行业增加利润,盲目铺开上马就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它应该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有很漫长的路,应该立足现实,扎实推进技术进步。创新创业教育必需剥离混淆的认识误区,引导学生客观认识事物本质。

全文阅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论述

摘要: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逐渐增强,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文章针对当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一些成绩与问题,从科学引导、学科融合、多元参与、能力培养几个方面展开分析,探索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益出路。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

在2017首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2016)》和《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情报告(2016)》,肯定了2016年创新、创业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但报告和讨论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在我国创新、创业井喷式发展的2016年之后,高校教育确实是应该总结回溯创新、创业方式,升级“创新、创业”教育,以科学指导、学科融合、多元参与和能力培养相结合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工程。

一、高校教育应加强对“创新创业”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科学引导

(一)对“创新创业”新名词的正确解读与引导

高频使用的“互联网+”概念最早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之后被广泛引用,其容易被误读为只要把任何一个行业与互联网结合就产生了创新,就能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出优质的产品,赚得丰厚利润[1]。随后,网络铺天盖地的如“互联网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招商广告把“互联网+”创业宣传成了“低门槛”赚钱的通道,事实是低门槛背后不足10%的创业成功率,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想法不契合实际经济。“互联网+”最难的正是“+”号的后面,弄清怎么“+”才是关键,也是更难把握的。对“互联网+”真正的解读应该是强调各行各业的主体地位,首先是各行业生产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再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提升实体经济的生产力,其关键点和根本是实体经济的竞争力。“打造企业生态圈”也是近来非常流行的词,但是否所有企业都能够借助互联网平台,重构各产业之间的全部环节,打破产业价值链之间的边界,更有效率地建立起和消费者的关系,管理这种关系并持续从中获利呢?这要看具体的行业和规模,更要看要依托什么来打造生态圈,靠营销和补贴是打造不出的,只有构筑起本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才能打造生态圈。很多打车公司的“生态圈”维系陷入困境,给了补贴人才来,补贴一取消,或者临近春节变相涨价,人就没了。试图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理性人”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当他的价格比出租车还高,而服务并没有更好时,消费者就离开了。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生态圈,归根结底都应该服务于帮助商家重新回到产品的本质,也就是关注消费者,靠产品的质量优势和价格优势来维系、拓宽自己的用户群,就像苹果公司依靠自身两项重要技术:手机质量及IOS系统构筑起自己强大的生态圈,其IOS系统的稳定性和操作程序设置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应用系统。

(二)“创新创业”与高科技关系的科学认识与指导

我们的教育应避免对“创新创业”外延的一种误解,即创新就是要有高科技,一直在传统行业里经营,不懂得高科技就无法进行创新。“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中通过多个案例证明,更多的创新是发生在传统行业,而高科技企业却经常是“昙花一现”的生长模式,打破了“只有高科技才能创新”的神话[2]。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摆脱这种认识误区,坚信低科技、传统行业也能创新,而且传统行业中的创新机会有很多,一样可以大有作为。在国内家喻户晓的“优衣库”品牌,日语中的名字就是“最好的衣服”,在日本这样一个科技先进的国家中,这个传统产业品牌的老板能够做到日本的首富,既没有高科技战略,也没打快速更新、转变经营方向的牌,优衣库的款式是多年不变的基本实用款,它的创新之处就在面料上。优衣库在面料研究上的投入远远超过其他服装行业公司,他们与大学长期合作,进行面料开发,产品非常舒适、温暖,而且不断追求更好,成为众多消费者的最爱,在最传统的行业中打造出其独有的“比较优势”,获得了创新的丰厚收益。由此,从技术的角度讲是不存在传统产业的,因为每个产业的技术都在进步,传统产业照样可以创新。创新需要对技术有新的理解,而不是都要进入新兴行业,也不是都去做高科技,它需要企业思考如何采用新技术来提高自己的效率,差异化地开发产品和技术,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3],即便是处于科技不断升级的工业领域,追求“更高、更新、更好”也需要建立在自身现有的实际基础之上,如我们宣传的“工业4.0”,是德国政府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以建立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生产模式为目标,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相结合来实现,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这个过程在美国被叫作“工业互联网”,我们工信部称之为“两化融合”即“中国制造2025”,“工业4.0”是从“工业1.0”逐步升级发展起来的,“工业1.0”是机械化和动力化,“工业2.0”是自动化和流程化,在自动化和流程化的过程中,伴随着标准化,“工业3.0”是信息化,“工业4.0”是智能化。这些发展阶段代表工业技术的进步程度,是无法跨越的,我国目前的状况是急需全面实现“2.0”,争取进入“3.0”时代,“工业4.0”如果不能给本行业增加利润,盲目铺开上马就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它应该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有很漫长的路,应该立足现实,扎实推进技术进步。创新创业教育必需剥离混淆的认识误区,引导学生客观认识事物本质。

全文阅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

【摘 要】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课程内容设置缺乏明确规范,课程定位也存在一定的偏差。真正从高等教育基本目标的高度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建立骨干教师乐于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必将有力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迅速开展,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课程定位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056-02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量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专门人才,关系到高校能否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真正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的重要问题。

一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经济学家约瑟夫・A.熊彼特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最早从经济学的角度定义了创新概念。他指出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利润。从这一定义出发,说到创新,可以是技术方面的创新,可以是营销方面的创新,也可以是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等。

那么什么是创业呢?所谓创业就是识别和抓住商业机会,创建企业和发展企业。创新与创业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新办企业,如果没有任何创新,只是一味模仿,很难在目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大企业如果不能容纳和鼓励创新,则有创意、有想法的员工很有可能会离职去创业,大企业本身的发展就会停滞下来。创新要转化为生产力,只有通过企业特别是新创企业这个载体才有可能。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来说,大多缺乏雄厚的资金和物质基础,他们在资金、社会经验等方面都存在劣势,而年纪轻,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条条框框的约束相对较少,不容易循规蹈矩,这正是他们的优势。用创新的思维去创业,用创新的技术提品与服务,创业成功的概率会提高很多。而没有创新,失败的可能性则大大增加。这些正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经常要放在一起讲的重要原因。

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该培养人创新创业方面的意识、思维和精神,其次就是培养人创新创业方面的技能,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使学生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输送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型建设者。有条件的学生在毕业后立即创业当然也可以,但更多的学生可能是工作若干年之后,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行业知识积累才去创业,这更应是常态。

全文阅读

高校体育创新教育探究

创新教育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在未来,其必将会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向,而如何融入进高校体育教育中也成为了有关部门和人员面临的重大问题。创新教育发展形势下,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当今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高校对体育创新化教育的理解仍旧处于误区当中,再加上传统教育的制约,使得创新创新教育没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可见,就创新教育视阈中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这一课题展开探讨与分析,将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1高校体育创新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缺乏系统化的创新教育指导

结合我国高校实际进行分析,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时代意识,认为体育课程只是一门追求身体锻炼的基础学科,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都在以“体质教育”为目标,致力于增强学生体质时,忽略了创新思想的渗透教育。在此情况下,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遭到扼杀,而体育创新教育更是被局限在传统的思想下,难以适应陌生环境,只能依靠外部环境中的扶持。教育指导与社会的脱节,使得高校体育教学水平日益下降,不利于学生日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1.2忽视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如今,当代大学生是被社会标榜个性发展的90后,他们从小生活在优渥的环境中,养成了依赖父母的习惯,缺乏了自立自强、分享的基本素质。但是,社会作为一个大环境,学生在毕业后不仅仅需要能力,更需要自立、分享、互助等基本素质。因此,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应把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团结互助和充分激发人的创造性放在首位,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融合,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日后的就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3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它直接关系到整个课程教学活动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知识获取和能力的形成。但是,当前的高效在创新体育教学中依然沿用传统教育的老路。也就是说,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片面追求教学的进度与技能的讲授。在这种单一发展的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教学丧失了趣味性,变得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被严重削减,体育成为了学生应付学习任务、修学分的一门普通学科。

全文阅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析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及意义

1.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首要问题是要面向全社会培育创新精神,使创新创业精神渗透于整个社会行业之中。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并且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培养创新精神,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以及造就大量符合要求的人才都必须通过教育的途径或方式,即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来完成。

2.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就业教育的思维模式实际上就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更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种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型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创业大众化背景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3.创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更加的关注自我发展、更加向往全面自由的发展。而创新创业所要求的个体素质、个体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恰恰与他们最大限度的发展个性、发挥自主作用、实现自身价值的想法相吻合,创新创业不仅激发起他们内在的热情更是他们所树立的人生目标之一。这就要求高校要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唤起他们的创新创业欲望,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服务于指导,开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二、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1.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目前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校管理者及大学生本身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够。高校管理者作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对创新创业有一个正确认识往往能形成推进高校创新创业的动力与导向。但就大多数管理者而言,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只是为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从另一个方面提升学校就业率,减缓学校就业指标带来的压力,并没有深入思考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与人才培养目标,未能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磨炼意志等功能;功利性的价值判断局限了一些大学生的视野,导致他们一味地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给他们带来的金钱效益,而忽略了其对人的优良品格、综合素质等品质塑造功能。第二,高校对创新创业功能定位不明确。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上出现了两种误区。一种是认为教会学生成功创办企业或者公司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与目标。实际上,创办企业或公司只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高校一旦把创办企业与公司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那么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途径上都会有所偏差,最终只会人为地窄化创业教育的深刻内涵,扭曲创业教育的本质。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即开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开展类似于“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设计活动”、设立创业中心、创办创业园或孵化器等”。一些浮于表层的创新创业行为“容易忽略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深层基础,容易把创新与创造平庸化为单纯的技巧和操作”,难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故这种未上升到理念指导层面的创业“实务”教育不但难以长久持续而且收不到预期偶的效果。

2.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缺乏。第一,师资力量薄弱。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师资相对缺乏,数量与质量方面都要提高与加强。主要是因为这门课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过多可借鉴的经验,再加上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不仅实践性极强而且要满足多学科结构,而大多数老师本身缺乏创新创业的经历,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过于理论化、学术化,不仅大大降低学生听课的兴趣更难以符合创新创业本身的实践性特点,导致其难以胜任角色。同时,创新创业课程毕竟不是学生的专业课程,在学时的分配上要少于专业课程,学时的多少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也使老师的积极性大打折扣。第二,教材内容陈旧,缺乏优质教材。大部分高校一是为开展课程而开展课程,对创新创业教材选购随意。二是对教材内容不把关,许多内容陈旧、与时代、市场环境及大学生自身特点不符合的教材仍旧被采用。第三,资金、场地、设施缺乏。资金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首要条件,场地与设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与载体。而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因为普遍缺乏基础性的实施机构,因而很难获得专项资金与工作场地。

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职业教育相脱节。在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完全被纳入教学,相反甚至大都远离第一课堂和专业教学。而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上,创新创业教育不但并没有完全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之中,而且与专、职业教育相脱节,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课外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由于一旦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其涉及面非常之广,并且实践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由于关系到教学计划和教学课时的调整,过多的增加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几乎无法实现,因而许多学校创新创业课程过少有些甚至未开展。少数学校虽然将其纳入教学,但并未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没有对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师生的激励导向、评价体系都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其中,因而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全文阅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产生

一笔笔教育投资蜂拥而至,一栋栋崭新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一批批民办学校、实验校等多种教育形式热变大江南北,高校扩招、大众教育、终身学习,人们似乎从未像今天这样对教育如此热衷,高等教育自然也无法再如以往那样独上高楼、曲高和寡,科学与经济、大学与产业、教学与生产在中华大地上从未走过如此之近,一方给予期望,一方不负众望,高等教育的进步助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新世纪中国经济腾飞的险峰峻岩上高等教育的身影不够高大,人们期许的经济发展主引擎似乎马力不足,高等教育怎么了?高等学校应该怎么办?高教改革何处去?质疑、困惑,或许夹杂一些谩骂,充斥着高等教育者的耳鼓。有识之士也纷纷谏言献策,向西看者有之、向古溯源者有之,东西结合者有之,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提出不啻为一声惊雷,为高等教育发展,乃至教育体系的深层改革开出一剂良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科技创新带来的产业化浪潮,知识经济的大发展也把创新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20世纪80年代,以辍学办企业的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一批科技精英创造了高新技术企业,吹响了创业精神的号角。硅谷,这个高科技的代名词,这个创业者的天堂演绎了多少靠创新、靠头脑而一夜暴富的奇迹,有半数以上的企业是由斯坦福大学的师生而创办;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师生一年内开办了100多家新公司,创造了2000多亿美元的销售额。人们在放目惊愕之余,不禁都拷问起本国的高等教育,不禁开始揣摩成功者的成功之道。日本高呼“科技创新立国”,德国誓要将高校建成“创业者的熔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1995年)指出,在“学位等于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于是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开始如春风般吹进每所高等学校。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上个世纪开始的创新教育新的发展阶段,是创新教育理念的全面化,是延伸性的创新教育。狭义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如何获得和提高自我生存能力,以满足于人类文明进步对劳动者的基本需求。广义的创业教育是培育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全球观和开创性技能的社会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形而上学式的“开办自己的企业,成为企业的老板”,而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教育文化的升华,即使是在创业教育兴起的初期,也是被解释为“一个人开始经营一个小企业的过程”,重在对经营过程的体会、理解和全局观的培养,并非真的一个人开办一个小企业。从特曼教授拿500美元开办的惠普公司开始,斯坦福大学的师生纷纷踏上了创业的道路,由此形成了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雏形,进而发展为产学研合作,成立行行种种的大学科技园区、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园等等模式。斯坦福教育的精髓是:鼓励开发人的创造性,培养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历练大学生坚忍不拔的敬业态度。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不应拘于一种模式,更不可能形成一种定式,应该具有各种鲜活的形式,保障人的个性张扬、社会的和谐、文明的进步。可见,创新教育要创新的不仅是教育行为,更应深入教育理念,培养创新教育文化。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而言是个崭新的课题,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是什么?在没有准确答案的情况下,各高校或摸着石头过河,或亦步亦趋的跟风推进。有的从狭义上理解创业教育为“创办新的企业”,纷纷创办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孵化器等创业场所,从政策、资金、场地等各方面给予扶持;有的从广义上理解创业教育为“开创新的事业“,为学生开设了创业技能、创业大赛、创业风险投资家论坛等创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但前者的创业教育的受众面很窄,大部分学生只是创业教育的观众,在目前高校创业实体支持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缺少一套完善的资助体系;后者的受众面虽宽,但只局限于纸上谈兵,黑板上创业,既缺少实训教学体系、全方位创业能力的实践,也很难换取学生的积极参。创业教育的激情并未获得预期的效果,这两种被广泛传播的做法,是人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深入理解,和形而上学的方式所导致的结果,原因在于将创业教育作为现有高等教育体系的补充,只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平添了些修饰的色彩,或与专业教育平行发展,或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而创新创业教育更注重隐性知识的传播,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其核心是岗位乐业、岗位立业、岗位创业,创办新企业、开拓新岗位只是其外在形式的一种,并不是唯一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所以说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是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的另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专业教育理念的革新,专业教育文化价值观的重塑,是专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可以暂称为双创性专业教育。双创性专业教育将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造能力为核心,并塑造受教育者创业者的宏观意识、卓越的敬业态度和独立工作能力为教育指向,以探索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学以致用的实践培训为载体,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具体化、更明确性、更具有操作性。

四、双创性专业教育的形式

双创性专业教育的核心是在创造性思想的指导下,发挥个人的潜能,开拓性的学习,培养在社会中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及推动社会进步而工作的综合素质。因此,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仍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内容,改变的只是教育的理念、传授的方法、教育的形式和受众面。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往往磨灭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用简单而粗暴的方式来体现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性,而这种方式恰恰从另一个方面扼杀了学生受教育的公正性。在这里暂且不论及高等教育之前的中小学教育,甚至启蒙教育的存在的问题,及对高等教育阶段的深刻影响,单纯谈及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走入高等教育学府的大门便被分配到不同的专业,进行班级制管理,在入口处便被贴上出口时的标示,然后便开始了工厂化的教育模式,填鸭式教学方式,落后于实践的教学内容,批量生产的模板样毕业生。所以,很多毕业生感叹“大学无用论”,自认为什么都没学着,什么都不会做,困惑于自己到底在社会上能做什么?走向职场后如醍醐灌顶,对职业的技能和知识开始如饥似渴的恶狼般鲸吞,产生课上不学课下学,校内不学校外学的怪现象。原因在于传统高等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播方式存在弊端,教育的理念亟待更新,传统教育的重点在“学”,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重点在“用”,强调在“用中学、学中用”,而这种学以致用的教育观点,中国古代教育家早已著撰传世,“授人以渔,莫授人以鱼”的观点在权威教育的模式下被我们的授教者淡忘了,因此,造成了高等教育的“先学后用,不知所用,所学无用,用之再学,现学现用”窘境。双创性专业教育要达到在高等教育阶段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目的,就仍然要以知识传播、技能培养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双创性专业教育既要有相当的受众面,又要有相当的时序性。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精英教育,一个大学生创业园、高校高新企业园区是完成不了所有受教育者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靠开办第二课堂式的几门课程也是无法完成敬业精神、开创意识等隐性知识传播的,它需要全员参与,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全文阅读

高校德育教育创新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德育教育逐渐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人际关系的协调以及学生社会角色的塑造等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受到高校教师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入手进行分析,探究了当前高校进行德育教育创新的途径,希望能够为德育教学教学质量的强化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借鉴。

关键词:心理学;高等教育;德育教育;创新

心理学简单的说就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以及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高校实施心理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促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一定的提升,为学生未来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心理学教学的这一重要教学目标符合高校德育教育的发展需求,因此借鉴心理学相关理论能够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升高校德育教育效果。基于此,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发展进行了适当的分析和探索,并提出了对德育教育加以创新的途径,希望能够为高校德育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保障。

1借助心理学相关知识的普及,奠定高校德育教育创新基础

在高校德育教育实践中,由于道德的内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道德主体的心理变化过程,因此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进行道德内化的核心内容[1]。所以新时期对高校大学生实施德育教育,首先需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心理健康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掌握自身基本心理状况,进而逐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及时发现自身心理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调节,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以心理咨询为依托,拓展德育教育途径

2.1实施心理普查,对学生心理加以调试

在学生正式进入到高校后,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适当对新生实施心理普查,结合实际情况创建一定的学生心理档案,对学生后期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变化和心理素质情况进行整体把握,以便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结合学生心理特征提升德育教育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心理健康普查结果向学生反馈,在对学生实施全面心理辅导的同时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专业指导,让学生正视自身心理问题,并通过相应的心理健康学习和德育教育学习,提升心理素质,获得健康成长[2]。

全文阅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热潮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高校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战略需求。为此,在探析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PBL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092

1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我国在这一年开始在部分省市的学校试点开展创业教育,但这项试点工作未能推广和坚持下去。我国大范围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是随着一系列创业竞赛活动的开展而逐步推开的。自1999年举办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到2015年12月,全国已有约2000所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和建立了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场地,共计有600余万人次参与到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去。以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由各省市举办的初赛到举办的全国赛直接带动了全国1800余所高校的20余万名大学生参赛,目前大学校园的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创新创业热潮。与此同时,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和方案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和探索,形成了一些模式。一是围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高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放在突出位置,并通过各种项目载体,拓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放在大学大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展开。二是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模式。该模式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专门机构开展创业教育,并且聘请具有实战经验的社会创业精英们进行授课,教授学生创业技能,并在创业资金、企业管理、法律等多方面提供创业咨询服务;三是创新教育引导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注重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贯穿在知识讲授的全过程,要求学生在参与各类科研学术竞赛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具备基本的创新能力后再推动创业能力培养。就现状而言,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迎来了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政府政策支持最好的时代,但同时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课程重创业管理轻创业基础、创业教育方法缺乏系统性等多方面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培养发展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之一,故本文提出将基于问题的学习-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模式应用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去,以促使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2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的内涵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