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诚信教育

高校诚信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教师诚信从教教育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教师诚信从教的概念,梳理了高校教师诚信缺失的表现,包括思想认识模糊、学科教学失衡、学术行为不端等,并提出加强高校教师诚信从教教育对策: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推进合理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诚信从教 教育 教师 职业道德 缺失

[作者简介]周燕(1980- ),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通 22601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南通大学师德建设理论研究专项课题“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诚信问题探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0SDB0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083-02

一、高校教师诚信从教的概念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诚实守信,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自古以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传统美德,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品格。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社会呼唤诚信,时代需要诚信,人民的生活离不开诚信。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关键靠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水平的教师是民主社会的主要基础。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力量,高校教师的质量直接影响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直接决定高校未来的建设发展。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是一项重要使命,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建立公众对教育服务的信心。高质量的教育行为,除了需要优越的工作环境、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专业的教学能力、完善的社会政策支持,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也是必备条件。高水平的公共教育的实践,除了需要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精神外,良好的工作环境、社会的支持和周全的政策也是必备条件。只有在所有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才能有效地执行他们的教育活动。

全文阅读

论高校诚信教育的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的诚信缺失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实施重塑校园诚信、创建诚信高校的对策,很有意义。

关键词:高校;诚信;危机;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099-02

收稿日期:[HTSS]2006-04-04

作者简介:叶春桥(1971-),男,浙江余姚人,助理研究员,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高校作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目前的诚信状况令人担忧。这不仅有损高校形象,还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一、高校诚信缺失的表现

1.毕业生违约现象频频

全文阅读

高校会计诚信教育探讨

摘要: 诚信是会计人员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会计诚信教育是会计教育之本。本文针对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现状,阐述了会计诚信教育价值取向,提出了增强会计诚信教育有效性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 会计专业教育 会计诚信教育 价值取向 现状 对策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出高级人才的专业机构,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会计专业本身就是一种诚信专业,这种职业诚信直接表达了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体现了会计人员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会计信息的提供和鉴证者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职业诚信缺失尤其是会计诚信的缺失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同时也成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在进行会计专业教育的同时,完善职业诚信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一个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价值取向

诚信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有属性,高校开展会计诚信教育不仅体现上述功能,而且蕴涵着更深层次的职业要求。高校会计诚信教育,就是将诚信教育、专业教育与专业素质目标要求融合到人的全面发展与学生成长成才与社会服务之中,实现会计教育目标的教育模式。

1.会计教育的实质是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第一号公报《会计教育的目标》关于会计教育目标的论述是:“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这说明美国的会计专业高等教育非常重视全面素质的培养。我国高等教育法也强调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素质包括具备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前者是指学生作为一个成功的社会人所应具有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后者则指学生将来成为会计类专业人才所具备的专业素质,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专业人才的全面素质。大学会计教育应围绕这一目标,在传授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同时,开展人文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确立一种“教学为主,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教学思想,同时应根据这个行业的特点对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结合思想道德和素质教育进行会计诚信教育,塑造学生诚实的品格。可见,会计诚信教育不仅是“两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会计专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会计教育的根本是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

全文阅读

中外高校诚信教育研讨

一、我国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首先,在学习诚信方面: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应付考勤,考核作弊等等现象都已经屡见不鲜,虽然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些行为是不对的,但大家都这样,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第二,在人际交往诚信方面:大多数的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不能做到以诚待人,在老师,家长,同学面前一套,背后一套,用谎言和奉承的方法争取对自己有利的信任,向同学借钱借物也不能按时归还;在谈恋爱的过程中,用欺骗的方式同时脚踩几只船。第三,在经济诚信方面,坐火车,看电影时逃票,故意拖欠学费,编造假话向家长骗取生活费,虚报家庭情况获取国家助学金用于高消费,信用卡手机卡等欠费透支之后弃之不用,向熟人或同学的推销假冒产品等。第四,在就业诚信方面,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求职的过程中,伪造课程成绩,资格证书,获奖证书,在校期间的任职和表现,面试时为符合招聘单位录用条件而编造虚假信息,与多家单位签约,挑选更好的单位,然后再与不愿意去的单位毁约。

而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社会原因: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趋利性诱发的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以及社会上存在的腐败现象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日益严重。第二,家庭原因: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庭伦理的传统观念观和父母“能力之上,望子成龙”的育人观念导致家庭诚信教育的缺失;有些家长甚至纵容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而父母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诚信缺失的一些具体行为和表现,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第三,学校原因:这也是最为直接的原因。当前,我国高校的诚信教育的效果和影响力同社会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育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吸引力,教育方法也比较简单,惩罚性等负面的教育居多,缺乏人文关怀,高校教育和考核模式的统一化也是诱发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高校关于诚信制度的建设也相对滞后,诚信档案制度不完整,诚信公开制度不完善,制度执行不彻底,诚信激励制度不健全等也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第四,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当代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错位和信念弱化导致了他们心理机制的矛盾和失衡,利益需求与满足压力增强,从而做出错误的诚信缺失的行为;利益权衡过程中的投机心理,侥幸心理与从众心理也助长了大学生的失信行为。

二、国外高校的诚信教育

在美国,诚信教育从本科生入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针对学生的各种不诚信行为,都制定了相应的条例来进行制约。并且具体到定义、表现形式、处罚规则、申辩程序等各个方面。而美国高校的“诚信荣誉制度”也是高校诚信教育的最大特点。通过签订“荣誉守则”使学生们从心底里真正认同学校的规定,遵守规定并且监督别人。此外,从教育形式和内容也是灵活多样,种类繁多。良好的社会环境对美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也功不可没。日本对诚信教育非常重视,他们成功借鉴了中国儒家的诚信思想。日本高校的诚信教育十分重视诚实品格的教育,注重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日本高校诚信教育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并将诚信内容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父母也能做到以身作则,为孩子的诚信行为起着良好的榜样和示范作用。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则是要求学生要诚实,正直,诚信,学校开设道德教育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辅导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同时“,新加坡的道德教育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将儒家文化中的忠心,孝顺,仁爱,诚信等品质,融入其多元化的社会,建立了东西方文化一体化的公民道德教育。”并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诚信意识和诚信习惯。高度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联系,重视各个方面的相互配合.这不仅有利于为大学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健康,全面的成长.在瑞士,则更加体现出了国家对于诚信教育的重视。高校对于诚信教育的研究是建立在立法的基础上的,在这里都是在基本法律保障的基础上,让诚信教育成为高校必须遵守的准则。1970年,世界上最早制定的民法典之一《瑞士民法典》在瑞士国会通过,该法典就将诚信原则定位为民法的基本原则。

三、中外高校诚信教育的对比研究

中外高校的诚信教育在制度,内容和途径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首先,就中外诚信教育的制度而言,国外的诚信评价及监督机制非常健全,对于不诚信的行为都有量化的标准。从机构设置,政策制度,运行流程,职责分工等都十分规范,内容完善具体,要求系统规范,程序科学合理,运行也非常顺畅。就美国来说,高校通过“荣誉制度”树立和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并且对于不同的欺骗行为给予不同程度的惩罚。在瑞士,诚信教育是学校必须遵守的准则,这些都是有法律来作为依据和保障的。而我国的诚信教育制度目前上不是非常健全,在执行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其次,就教育内容而言,国外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并且借鉴了外国的优秀文化。日本在诚信教育中充分借鉴了我国儒家思想中诚信和信义的观点,“儒学在日本多年的传播和发展中,它所推崇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已完全渗透为日本民族的心理,直接影响着日本人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新加坡的诚信教育则突出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性,“让东方传统价值观中的重人,重人际关系,重个人内心的精神修养和西方价值观的重民主,重科学,崇尚知识和理性相互搭配平衡”新加坡的品格教育也是其诚信教育的一大特点,整个社会都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来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美国的通识教育地位也高于课程教育,是美国各高校的必修课。而我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内容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和民族性,旨在树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大学阶段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再次,就教育的途径而言,西方的教育途径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社会和学校合力,为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共同努力。

在美国,新生开学出都会举行形式多样的学术诚信教育校园活动,向学生发放学术诚信手册,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手册,签署学生诚信保证书,荣誉誓言等等,定期开展“学术诚信周”,散发传单、校报、校刊,图书馆和网站等也作为宣传教育的重要途径,被广泛使用。在日本,将诚信等道德思想渗透于大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方面面。“日本学校有一种伦理课,诚实、善良、向上、奉献、谦让、名誉、正义等品格的培养是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日本大学生及中小学生每人都有德手册,名为“心的笔记”。这本道德手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记载着各种道德规范,其中诚实是重要内容之一。他们从小就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其形成基本的生活习惯以及与他人交往的活动能力。”新加坡在大学生诚信教育方面,也是绝不局限于一个方面的视野进行诚信教育的,而是从政府到民间组织,从学校到家庭,从金融业到教育行业,全部都为创建诚信的社会环境积极主动地贡献着力量。而在我国,则更加注重知识的传递和理论的教化,中国教师往往注重单纯的特定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传递,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和国外一样,注重道德能力的实践,以养成道德性为目标。

全文阅读

高校学生诚信教育探讨

【摘 要】高校学生的诚信问题长期以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大学生中存在的诚信缺失现象日益突出,它是社会、家庭、学校、个人诚信问题的集中反映。因此,高校应采取相关措施积极开展诚信主题教育,推进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 诚信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048-01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立足之本。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诚,是指诚实、诚恳;信,是指信任、讲信用。那么,如何加强和改善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高校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表现

第一,考试作弊现象。考试作弊现象突出,作弊手段层出不穷,不光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作弊,一些优秀学生和学生干部为了评优秀和获得奖学金也选择作弊。部分学生面对作弊竟表现出理所当然的心态,并不因此而感到羞愧。

第二,就业违约现象。有些毕业生在做自我推荐材料时弄虚作假,在填写自荐书时避重就轻,对自己有利的部分夸张描述,对自己不利的部分直接省略;有的还伪造获奖证书、资格证书等;有的在与用人单位签约后,如果找到了更符合自己的单位,便会单方面违约,撒手走人。

第三,拖欠学费现象。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享受了国家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但许多学生毕业后以种种借口拖欠贷款,甚至想方设法逃避,严重辜负了国家对贫困学生的关怀。有些大学生拿着父母给的学费不按时上缴给学校,挪作他用,故意欠费。

全文阅读

高校师生诚信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师生;诚信教育;理性思考

论文摘要:言必信,诺必诚。高校诚信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人手,从干部师生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抓起。要在校园内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风气和强有力的舆论氛围,充分认识诚信教育意义,深刻领会诚信教育要求。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积累。

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诚信既是一种义务,也是对自己每一项行为的承诺,更是对社会关注的回报。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加强对干部师生的诚信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诚信教育意义

高校是实施诚信教育的主要场所,而且涉及千家万户。学校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工应把诚信教育变成通识教育的一部分,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全方位的工作中。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乃至大学生一生的成长。其身正,不令而行。学校开展诚信教育,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工必须首先要有诚信的德行。他们的榜样和示范是引领大学生走进诚信道德大厦的路标。他们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不论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还是在行政管理工作中,都应当忠于职守,热爱本职,认真负责,老老实实,决不能敷衍失职,虚华浮夸,弄虚作假,得过且过。诚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更是一种高尚人格。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人格魅力是教育者不可或缺的素质。只有这样,才不会失信于大学生,才能在大学生心目中形成榜样人格。因为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是主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的教育资源。每一个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工决不能为了追逐名利而弄虚作假,而应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来教育大学生,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来感召大学生,以诚信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来启迪大学生,通过潜移默化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培养一批又-#tt具有诚信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的以身作则,身教比言传更为重要,身教重于言传,身教高于言传。

大学生在高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懂得怎样做人,提高自身素质。《论语·子路》中强调,言必行,行必果,即讲话一定要有信用、不食言,行动一定要善始善终、践行诺言。许多大学生对诚实正直、守信履约等诚信道德的基本范畴,讲起来头头是道,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是另外一种状况。因此,在大学生中加强诚信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加强诚信教育,首先是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学校教育在努力增长他们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立身处世态度。讲诚信是人的一种道德品质,对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塑造完美人格乃至成就一番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有了诚信,就能科学地对待自己和一切客观事物,成为一切力量之所在,对于他们人格的健全与升华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有利于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在历史与现实中,人们总是把诚信作为一把尺子,来衡量与评价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在社会交往中,如果一个人缺乏应有的诚信品德,不讲信誉,也就意味着背离了做人的道德标准,也就很难成就一番事业,人生价值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实现。学校教育更应该对大学生进行诚信品德的教育,使他们懂得怎样做人,提高自身素质,明确诚信是大学生成人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第三是有利于满足大学生讲求个人信用的需要。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例如大学生向银行贷款是为了完成学业的需要,是保证学习生活的需要。道德需要是建筑在高度自觉的、完全自律的、依靠内心信念来满足的一种需要,也是为他人着想、为社会着想、认真履行合同的义务和责任来体现的一种需要,这正是我们在大学生中值得提倡的一种信用的需要。

二、深刻领会诚信教育要求

首先,各级领导于部要讲诚信,要做出表率,做事要做实,不要务虚名。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一言一行与社会诚信紧密相连,一定要提高素质、转变作风、改进工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要把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真正落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把师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勤政为民,多为师生办好事、办实事、办得人心的事,为师生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坚决克服形式主义、。要使领导干部真正做到讲诚信,关键要在各级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和考核等环节上,把诚信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从制度上保证真正能发现和使用那些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政绩突出而不事张扬的人,认识和淘汰那些投机取巧、沽名钓誉、弄虚作假的人,真正做到绝不能让投机取巧、夸夸其谈的人如愿以偿,也绝不能让勤勤恳恳、踏实工作的人吃亏。

全文阅读

高校学生诚信教育论文

一、高校诚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施教者诚信缺失的不良示范。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作中缺乏踏实肯干的精神。例如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不亲自制作课件,而直接使用教材附带的课件,并将制作者修改成教师本人的名字;有的教师为了评教获得良好,在对学生课程成绩评定时没有原则性的讨好学生,而不结合学生平时课业表现给予评定。二是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为: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等。殊不知,教师的上述行为都不经意间都潜移默化地在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取向,影响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形成。

2.诚信教育途径较单一。

当前,高校诚信教育主要通过第一课堂来实施,如以系列思政课的形式培养学生诚信态度,提升学生的诚信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由于途径、形式较单一,效果不甚明显,许多学生对诚信道德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上,没有达到理性认知程度,更没有形成内心信念和内化为行为习惯,使学生难以自觉做到知行的统一。

3.诚信操作教育惩罚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实施诚信教学存在重课堂教学、轻操作教学的实际。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各高校在诚信操作教育方面虽然也制定了一些约束、监督机制,如签订考试承诺书和发表毕业论文声明等。但在约束的同时,缺乏有效激励、惩罚措施,更多强调克己和自我反省,对符合诚信准则的行为一般的做法是口头表扬,对违反诚信、违背道德的做法普遍做法是批评教育,没有建立有效的惩罚终止措施,诚信操作教育效果不明显。

二、扎实推进诚信教育对策

全文阅读

儒家诚信文化与高校诚信教育模式探析

[提要] 本文对儒家诚信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度剖析,并总结儒家诚信文化的表现样态,结合当今高校诚信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出儒家的诚信文化与高校诚信教育模式有机结合路径,强调诚信文化与高校诚信教育的内化,重点分析儒家诚信理念中的内化思想,以及对当今高校诚信教育模式中,内化教育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儒家;诚信文化;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诚信是每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尤其是中国儒家文化中,诚信文化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还是外化为思想道德的表现,诚信已然构成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无形资产”。然而,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多元价值取向以及多元文化交融,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人们对于诚信观的理解与诠释。这一现象对高校的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的涵养的影响日渐突出,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诚信道德教育模式的改革。本文仅就中国儒家诚信文化的内涵及其表现样态之梳析,研究和探析儒家诚信文化对于当代高校诚信教育模式带来的启示。

一、儒家诚信文化与表现样态

1、儒家诚信文化之梳析。对于诚信的解析,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中的两个范畴。诚,本义为诚实不欺或者真实无妄。在《礼记·中庸》里,将诚解释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诚”是天的根本属性,努力求诚以达到合乎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同时提出:“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同上)。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皆依赖于“诚”。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又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心》上)。他认为反省自己,已达到诚的境界,就是最大的快乐。荀子虽“不求知天”,但也把“诚”看作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方法和境界。他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荀子·不苟》)。这里把诚也视为道德政治的准则。还说“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同上)。《大学》引申《中庸》关于“诚”的学说,以“诚意”为治国、齐家、修身、正心的根本。唐代的李翱融合儒、佛思想,以尽性或复性为“诚”,认为人之本性原为纯善,但被所蔽,因而必须去,“复其性”,使“其心寂然,光照天地”,达到“诚”的至静而又至灵的内心状态。北宋周敦颐以诚为人的本性。他在《通书》中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他认为,“诚”原于乾元,为一切道德的基础,依靠“诚道”得信用“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君子“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能达到诚的境界。程朱学派认为“诚”是天理之本然。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四书集注·中庸注》)。永嘉学派的叶适则把“诚”解释为客观诚然的规律,说:“是故天诚覆而地诚载,惟人亦然,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君臣父子,仁义教化,有所谓诚然也”(《叶适集·进卷·中庸》)。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提出“诚与道,异名而同实”。他所说的“诚”表示客观世界具有的客观规律。有时他又把“诚”直接解释为“实有”,用以说明物质世界的实在性,说:“夫诚者,实有者也,前有所始,后有所终也。实有者,天下之公有也,有目所共见,有耳所共闻也”(《尚书引义·说命上》)。对于信的解释,在儒家经典《论语》中,有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儒家的诚信理念演化为诚信文化,不仅历朝历代的儒者对其进行着意义的诠释,在社会现实的关照中,亦有其自身的表现样态。

2、儒家诚信文化之表现样态

首先,将诚信作为维系社会人际关系的道德纽带。若要得到对方的尊重,必然要取信于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这也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处事准则。孟子继承孔子的诚信思想,提出人际关系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也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行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儒家另一位重要人物荀子看来,将诚信理念进一步具体化,主张社会的各个行业都应以诚信为本。

全文阅读

浅谈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及诚信体系建设

摘 要:加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建设高校诚信体系,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和谐社会建构中日益凸显的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为此,应构建好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制度管理体系、文化教育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诚信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283-02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把诚信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明确指出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中国高等教育从诞生至今,一直非常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中的高素质群体,其诚信意识直接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诚信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系统化的工程,包含着各个环节、多种要素,要想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必须要抓住着力点,从多个方面综合推进。

一、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一)诚信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民无信不立”。诚信自古以来就是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周敦颐也曾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睦,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从厚重的中华文明积淀中走来,一直绵绵延续到今天,浸润着国人的心灵,诚信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实质,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诚信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

全文阅读

高校诚信教育:从“信近于义”说起

摘 要:诚信是儒家历来重视的道德要求之一,既关系到个人立身修德,又会影响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民族的兴衰存亡。信近于义指的是人际交往中言行一致有助于促进社会秩序的公平合理;诚在于仁,是指人内心的真实真诚源自于仁慈和友善。诚信道德价值观念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同时要做到外在形式上的言行一致和源自内心的真诚友善。本文研究分析了我国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对于表现突出的失信行为及其原因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较强的诚信教育理念和具体工作方式。

关键词:信近于义;诚在于仁;诚信状况;内在原因;心理因素;教育途径

诚信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石,是个人处事为人的基本行为准则。社会的诚信状况不仅会影响日常的人际交往,还关系到经济体系的繁荣发展,甚至会决定国家的兴衰存亡。儒家先哲历来非常重视诚信价值观念,“信”是五常道德“仁、义、礼、智、信”的内容之一。

然而,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中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潮的冲击和金钱至上利益观念的驱使,中国人的诚信价值观念不断地被模糊,甚至是被扭曲。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表里如一观念逐渐被淡化,“考试作弊”、“学术造假”、“恶意欠贷”和“求职违约”等失信行为屡见不鲜。再者,近年来互联网等新闻媒体毫无约束地传播一些真伪难辨的虚假信息和欺诈信息,最终导致不诚信的道德意识干扰了大学生的正常视线,甚至影响了他们对一些基本事物的识别能力和是非观念的判断能力。

因此,通过调查研究当前我国大学生诚信状况,研究分析一些问题突出的失信行为及其内在原因,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诚信教育途径和工作体系,是构建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一、儒家传统的诚信道德观念:信近于义,诚在于仁

儒家先哲对诚信的道德观念非常重视,仅仅“信”一个字在《论语》当中就出现了38次之多,不仅与“文、“行”、“忠”并列为四教,还与“仁”、“义”、“礼”、“智”同列为五常。有子曰[1]:“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单纯从字本意来看,“信”和“义”的存在密切的联系:“信”字从人从言,由“言可复也”可见“信”指的是一个人要做到言行一致;“义” 字从羊我,从最初的至尊可得到祭祀礼品引申为公正合理。一个人只有做到了“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谨而信”、“主忠信”,才能够实现“君子义以为上”的公正合理。另外,从“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先秦儒家将外在形式的“信”发展到内在思想的“诚”经历了一个过程,孔子和曾子提到更多的是“信”,而思孟学派进一步挖掘了“诚”的道德要求,在《孟子》一书中“”字出现了22次,而在《中庸》一书中“诚”字更是出现了26次之多[2]。“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思诚既是人们追求天地之根本的自然目标,也是向往人与人之间友善互爱的内心追求,因此“诚”更接近“仁”。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