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财政学论文

高校财政学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职院校财政学论文

一、教材偏重理论加深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在我国财政学理论思想形成的过程中,中西方的经济思想相互影响,一度形成了遵循“国家分配论”和“公共财政论”的两大派系,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思想难以形成统一论调。教学思想以及教学内容的不统一,一度使任课教师缺乏一个有效的教学指导,甚至可能存在一些随意性,进而影响了授课的整体质量。在苦于财政学教学体系的不统一之余,有关适用于高职教学要求的财政学教材也很匮乏。财政学本身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科,是集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政府财政实践活动于一体的学科。但是,目前可以利用的职业院校适用的财政学教材,其内容体系编排仍然延续本科生的教材模式和教学要求,很大篇幅在讲授深奥的经济理论名词,缺乏更为丰富的政府财政经济活动实际运行过程的信息卡片,也缺少学生可以进行参与训练的内容设计。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活动,这种特殊的经济范畴使得财政学成为一门集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管理等多学科思想的综合性学科。财政学的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但是目前出于课程压缩的需要,在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中,财税专业的学生在没有开设经济学的基础课程的情况下直接学习财政学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理解政府财政经济行为的难度。以上几点,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降。

二、教学方法单一抑制学生的学习情趣

在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也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贯采用教师主导型的授课方式,形成教师“满堂灌”、学生“坐室听”的局面。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必然会有犯困、精力难于集中的现象,更谈不上掌握了多少知识,往往一个学期结束之后,学生普遍的感觉就是“不知道”、“不清楚”。此外,学生生硬地学习知识,从老师的语言描述中去了解“是什么”,其所理解的内容与工作实际存在很大的偏差。如同盲人摸象,盲人听得有关大象的形象描述之后,头脑中并不能准确地勾勒出大象的真实面貌,也就很难真正地认识大象的本相。所以这种“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不能真正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财政学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一直采用这种灌输式的枯燥的教学方法,解释说明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课堂氛围过于沉重,免不了使很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面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诸多弊端,寻求改变成为大势所趋。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应突出“教、学、导、训”的特征,注重通过“导”“训”的环节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变教师主导教学为学生主导教学,增加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于是很多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在财政学课堂上引入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种教学方法相互补充,以改善整体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是19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主导的,面对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一种案例形式的教学模式。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一旦进入案例的真实环境中,学生们被不断地激发大脑,思想相互碰撞,彼此相互讨论,求得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实现案例教学的最佳效果需要有设计完好的案例情境,且对学生和教师的能力要求也很高。而实践过程中的案例教学仅仅是作为理论教学过程中的案例资料的补充解析,学生仍然是以倾听者的角色参与其中,并没有形成激烈的讨论氛围,此案例教学非彼案例教学。因此,案例教学的实践过程未能够提供给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最佳环境,效果不甚理想。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丰富并扩展了课堂教学的内容,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变课堂沉重的气氛。电视、录像、图片、数据等内容,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如何将其很好地与教学内容有效衔接,尚待进一步的探索。财政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强、理论性强、实践性也较强的学科,这一特点决定了财政学课程的教学需要精心设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真正构建一个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环境。而目前,在财政学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有效实践还略显单薄。

三、教学评价设计过于倾向知识考核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偏重于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学习的好坏全凭期末一张试卷来反映,这种做法显然不适应以注重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的高职教育。财政学的教学以往注重学生能够掌握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自然集中于一种方式,即试卷测试,借助于选择、填空、简答等基本的试题形式,考核学生对于财政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而学生获得高分的有效途径即是机械式地背诵期末复习题。然而,高分不等于高能力,高分不等于高教学效果。这种评价方式是适应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的产物,难以评价学生所获得的职业能力,难于适应职业学院关于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现实需要。面对新的教学培养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开始关注教学评价的全面性、综合性。很多时候,任课教师为了强化对能力的考核,会布置些灵活性的题目,如撰写调研报告、小论文等,但是由于缺少指导性的文本,缺少有效的阶段性监督,学生往往消极对待,借用网络资源摘抄范本,应付了事。因此,这种考核方式常常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实现设计的目标。为此,技能考核被逐渐纳入高职教学课程的考核过程,主要结合未来职业能力要求,设计相应的实践题目,以此来评价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程度。但如何设计技能类考试题目,怎样依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客观公正地给予评价,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四、实践不足导致职业能力培养欠缺

财政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经济学科,在介绍财政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涉及关于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及财政管理体制、财政政策调控功能等实践内容,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财政理论的基础上,需要具备解决政府财政实践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更偏重于基本概念、原理的说明与讲解,缺乏实践环节的设计,学生的学习也停留在背诵已学习的概念及原理,并以此通过期末考试。学生难以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分析财政问题、解决财政问题的能力,也难以形成诸如团队协作的优秀职业素养。这种缺乏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设计,俨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为其提供可以进行实践操作的环节,包括大量切合实际工作环境的课内实践和顶岗实习的课外实践。由于财政税收专业的课外实践环境对应于各类企业的财务部门或者政府财政税收等行政机关,其特殊的性质难于为学生创造一种零距离接触专业实践环节的机会。面对财税专业教学实践基地的匮乏,财政学课程的课外专业实践的设置有些力不从心。

全文阅读

人才培养下地方高校财政学论文

一、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合理

大多的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口头表述上都有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但比较空泛,缺乏适应市场需要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实际上与过去相比,并无根本的改变,作法上仍然是“换汤不换药”。导致毕业生缺乏适应市场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未能体现自身的特色

具体表现是,选修课少、没有特色。由于出于成本的考虑,人才培养方案中选修程少,学生可选余地小,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度。同时,专业课设置缺乏特色。众所周知,而特色又是通过课程具体体现的,是专业的生命。1999-2000年,斯坦佛大学开设了5735门课程,其中只有1名学生选的占21%,8名以下学生选的占52%;15名以下学生选的占75%。选修课数量及特色课和专题讲座对地方高校无疑是重要的。

(三)课堂教学的社会延伸不够

大学课堂很大一模块来自课堂之外,课堂教学社会延伸就是大学在传统课堂之外还应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如学述报告、社会实践、学术交流、社团活动等,学校虽然也有一些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学术报告、社团等活动,但由于经费及师生积极性等原因多半这些活动流于形式。没能为学生安排专业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到对口部门进行锻炼与体验的机会,而上交的报告多半是学生从网上找到范文并稍加改造的产物。

(四)教学环节存在着问题

全文阅读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机制演变

摘要:科学、合理的财政投入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事关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教学质量的根本。本文从财政投入体制演进、财政投入方式转变和资金的有效利用等视角对我国高等教育进行剖析和解读,同时,试总结和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其加以调节和优化。

关键词:绩效评价成本分担投资机制

高等教育发展可以折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造力、人文精神和国家形象。国家不仅要保障每个公民都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还要保证个人在深造过程中的有效性发展,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双赢效果。在现代化的今天,我国高等教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需求,需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借助经济手段,对高等教育财政体制及高校投资多元化方式进行重新定位和整合,实现高等教育领域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1.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体制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以成本分担理论作为高校财政投入机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由最初的计划体制向市场机制过渡,可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1.1政府完全承担全部财政阶段(1949―1979年)

此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主体结构单一,实行“一包二统”的财政体制,一切由国家包下来,一切由政府统起来。政府拨款是高等教育所需经费的唯一来源,国家既是办学者,又是管理者,高校发展过程中权限不规范,产权不清晰,办学模式单一,学校规模效益差。

1.2非财政性投入开始出现阶段(1980―1999年)

全文阅读

财政预算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财政实验教学一直是专业教育方面的薄弱环节。文章首先分析了以培养技能型、综合性和创新型财政学专业人才的财政预算实验教学目的。其次,研究了财政预算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实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实验软件不适应教学需要、教学内容单一和学生缺乏实践部门体验的问题。最后,提出高校需要构建从提高实验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增强教学软件适用性、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和加强学生实地体验的财政预算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对策。

关键词:财政预算 实验教学 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233-0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政府部门预算、政府会计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财政部门对财政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要求也越来越高。财政部门需要的不仅是有较高财政理论水平的经济管理人才,而且更需要有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的人员。而从当前财政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来看,毕业生虽然都系统地学习了财政理论知识,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财政部门的业务现状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实际业务的操作能力更有待提高,财政学毕业生离财政部门的实际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我国高等院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实验教学一直是专业教育方面的薄弱环节。从已开设的实验课来看,国内高校开设的财政实验课程内容可谓是千差万别,有些重视财政业务流程实验,有些重视理论研究方法的教学,有些重视财政收支效应的计量分析。而且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少,基本上没有专门的财政实验室,财政实验软件不仅较少,且也难以符合当前财税体制改革要求。由于政府预算作为财政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涉及到的财政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的范围较广,开展实验教学的难度更大,所以目前仍处于一个探索性的阶段,还未形成一套合适的实验教学体系。因此,加快改变财政预算实验教学现状,深入探讨财政预算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切实提高财政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懂理论、会实践的技能型、综合性和创新型人才,是当前财政学专业教育和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财政预算实验教学目的

全文阅读

地方高校财政学本科特色人才培养探索

【摘要】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阐述培养财政学本科特色人才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提出完善财政学本科特色人才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财政学本科特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68-02

特色人才培养是高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财政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随着财政活动范围不断变化,财政学科研究的对象内涵和外延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社会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变化,财政学科发展以及财政学科人才培养面临着新机遇和新的挑战。如何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是当前财政学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对地方性高校的财政学本科特色人才培养进行探讨。

一、财政学本科特色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的培养定位。广西财经学院财政专业培养目标明确界定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经济学、管理学素养和较好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系统掌握财政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熟悉财政税务管理、财务会计核算等方面知识和业务技能,具备处理财政和其他相关工作能力及写作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突出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财政、税务、会计、信息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二)优化课程体系。首先,开展课程群建设。对现有的课程进行优化改革,注重整体优化和系统整合,构筑宽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托财政学、中国税制的发展优势,建设财政学、中国税制两大课程群,彰显各自教学特色。其次,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一是进一步优化学科理论课程设置。在理论课程设置上贯彻“厚基础、宽口径”原则,除突出专业知识课程外,还重点加强了对学生财务会计能力的培养。另外,通过增加跨学科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知识范围。在突出专业知识方面,在专业主干课程上系统地设置了财政学课程,同时,从2011年起将财政专业选修课程分为财政管理和财政监督两个方向;强化学生的财务会计基础方面,除专业基础课中安排了会计学课程外,在专业骨干课中还安排了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财务管理课程,专业限选课中开设成本会计等课程;增设跨学科选修课,将审计、管理学等专业课程纳入学生的选择范围,如审计学、ERP原理与应用等。二是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的比重。自2008年以来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幅增加实验和实践课程的学分和课时,实践课程的学分占全部学分的比例达到21‰同时将专业综合性实验作为必修课程。三是增加财税专题讲座。为了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拓展专业深度,每年都邀请国内财税专家给学生做多场专题讲座。

全文阅读

高等学校财政学专业办学实践与探索

[摘 要] 依据高等学校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客观规律,结合河北大学财政学专业40多年的办学实践,在该专业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基础上,从专业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双语课程及师资队伍建设等不同视角,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探索。

[关键词] 财政学;特色专业;目标定位;要素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3-0038-03

0 引言

在高等教育中,专业建设是一个具有综合性意义的概念[1]。它不仅包括专业设计的方向和培养目标,也涉及到课程、师资、教材、教学等多项内容。河北大学财政学专业于1972年建立,至今已经走过40个年头。2009年该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进一步推动财政学特色专业的建设,本文拟结合专业建设的基本规律与河北大学财政学专业建设的经验,从各相关方面谈一些看法。

1 财政学特色专业的目标定位

作为特色专业,如何定位发展目标是首要的问题。既然是有特色的,就需要与别的同类专业有所区别[2]。在这一点上,不仅是财政学专业,其他所有特色专业都应如此。所谓有特色的发展目标定位,应该与学校自身的层次具有密切关系。就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学校的层次决定了学生培养的方向。我国的财政学教育,在各类经济学科中具有办学历史较长的特点,从统计资料看,该专业不仅在许多985院校和211院校中开设,同时也在大量的一般院校中开设。前者如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和一批实力雄厚的财经大学,后者则广泛分布在各省、市、自治区的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大学。985、211院校,代表着国家高等教育的顶尖层次,理应在学生培养目标上更多地体现为创新研究能力,以培养高规格的合格毕业生为职责,而且,长期的办学历史和高质量教育资源的聚合,也给了它们承担这种任务的能力。而对于大量的省属院校来说,情况就比较复杂。他们的基本任务应该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毕业生。无论是自身的资源能力,还是生源质量的限制,都决定了他们与重点高校的显著区别。因此,财政特色专业建设,首先需要考虑如何在不同层次的高校当中,形成有典型示范效应的教育理念和学生培养目标上的合理定位。如果降低重点高校的定位,或者将一般院校的定位向重点高校看齐,其结果都是错误的。

在财政学特色专业发展目标的定位上,还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使自身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有效地结合起来。其实,这也是一个涉及所有财政学专业的共性问题。作为特色专业立项改革的院校,可以利用国家提供的条件支持,在这方面率先进行尝试突破,为其他院校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促进财政学专业整体的健康发展。毋庸讳言,我国财政学专业教育近年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毕业生真正能够从事和所学专业相一致工作的情况,越来越少。财税行政部门要求进入该领域的人必须参加考试,获得相应的进入资格。尽管我国财税部门的公务员队伍需要继续补充优秀专业人才,但是,每年能够补充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与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而且,由于种种原因,毕业生在考试中未必都能够达到优于非财政学专业学生的水准,他们还要面对非专业学生强大的竞争压力。当然,同非财政学专业学生一样,财政学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他领域的就业竞争。但是,这毕竟与他们所学习的内容是有距离的,以至于在某些银行等金融机构招人时,财政学专业往往会被排斥在外。因此,无论哪类院校办出有特色的财政学专业,如能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方面走出一条新路来,将功不可没。

全文阅读

关于民族院校财政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财政学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科中的基础课程,当前民族院校的财政学课程教学存在一些误区,不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等基本应用能力,在分析民族学院财政学教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改变教学方式、推行案例教学和实行小论文写作等具体的教改路径。

关键词:财政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256-02

经济学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新时期高等院校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方式由传统教育向现代化素质教育转变。作为民族学院的经济学院,一方面要结合民族地方的实际,为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进步服务,培养适应的合格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与发达地区的大学教育水平接轨,不断满足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以人为本,完成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教学目标。

一、财政学教改研究的现实意义

目前,财政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其经济理论与时俱进,发生了许多变化;同时从学生就业情况看,现在民族地区对大学生就业也实行双向选择,只有部分学生能够在政府机构工作,相当部分学生需要在企事业单位就业或自主创业。面对这一新的经济和就业形势,如何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和内地对经济人才的需要,有必要对财政学课程的教学与实践进行研究、改革,以推动高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提高学生就业水平。

二、民院财政学教学的现状

1.课程设置安排科学性不足。由于财政学是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主要课程,主要讲授财政概念、政府职能、政府财政收支、政府财政管理体制和相应的财政政策等基本理论。但是目前我们学院在课程安排上还不太科学。如已经开设的财政学,可其基础的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都没开设;基础会计开设在财政学的后面,使得在讲授财政学知识的同时必须弥补宏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这样就不能使知识形成很好的连续性,在逻辑性上不够清晰。

全文阅读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探究

摘要:本文结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具体内容,就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进行探究。作为“十五”期间财政收支改革的重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研究的现状进行简要的阐述,从多学科多角度对其基础理论进行分析,从而指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高校财务管理 影响

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不断深入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2001年被确认为 “十五”期间财政收支改革的重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对我国财政收支有着深远的影响,此次改革符合我国财政收支的发展趋势,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能够起到反腐倡廉的作用,因此此次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究。

1.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纵观历史,学者们的研究侧重于对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适应性。不难看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与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存在一定的矛盾和不合理性。

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理论基础包括公共财政理论、委托轮、制度创新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社会福利理论。

2.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2.1国库集中支付下高校的资金管理特征发生变化

全文阅读

高等院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摘 要】 高等院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新公共管理体制下政府对财政资金有效使用率的管理方式,对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和实现高等教育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现行高等院校财政支出的情况,提出了构架建立高等院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设想和策略。

【关键词】 高等院校 财政支出 绩效评价

高等院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建立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监督方式,其目的是建立高效、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评价体系,提高高效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高等院校教育的正常进行。

1 高等院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

导向性原则。绩效评价的核心是效率,而教育具有公益性的属性,因此教育支出要坚持效率性与公益性相统一。要明确建立高等院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目的,只有目的清晰才能教育决策提供依据。评价指标要与财政投入的政策目标、高校教育目标紧密联系。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依据客观、合法的事实为依据。绩效评价是在指标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高校的办学业绩要尽可能的进行量化分析,获得可以评价的系统数据。科学性的评价要求全面的反映财政投入与产出的业绩,同时也要考虑地区之间给类型高校的差异性。

经济性原则。经济性的原则是所选的评价体系要符合实际情况,要结合成本和操作性,只有在合理的基础上搜集信息。其次是评价的可比性。内容相似的项目指标体制有共同性,不同项目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因此在追求成果的同时,也要追求成本效率。

质量性原则。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不仅要注重财政资金本身使用的规范性和成效性,而且还有关注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很难用量化的指标进行评价,只要将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才能比较全面的反映财政支出绩效。

全文阅读

“双一流”背景下国内财经类高校学科布局分析

摘 要:在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政策背景下,财经类高校的关键任务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文章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同类院校和国际一流院校的学科布局,为财经类院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提供建议。

关键词:“双一流”;财经类高校;学科布局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对于财经类等专科类高校而言,在冲击世界一流大学比较困难的前提下,夯实学科基础、优化学科布局、找准学科方向、蓄力冲击一流学科成为首要目标。本文将国内实力较强的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科布局进行比较,并分析国际顶尖财经类高校伦敦政经学院的学科布局特点。

1.国内四所财经类高校学科布局比较分析

在学科门类方面,除中央财经大学没有历史学学科门类,四所高校基本覆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8个学科门类,学科门类覆盖面比较相似,且集中于社会科学领域。

在博/硕士学位授权(以下简称“博/硕点”)方面,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为四所高校均有的一级博点。除西南财经大学外的三所高校有统计学一级博点;除中央财经大学外的三所高校有法学一级博点;上海财经大学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博点及1个二级博点;西南财经大学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博点及2个二级博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拥有公共管理1个一级博点及1个二级博点。数量上,上海财经大学最多,有7个一级博点;中央财经大学最少,有4个一级博点。

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四所高校覆盖的学科门类基本相同,主要归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第二,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是实力较强的一级学科;第三,经管类学科是主干学科,是冲击世界一流学科的关键。四所高校中,上海财经大学的学科布局最完善,这与其均衡的优势学科发展态势相符,合理的学科布局是其成为国内实力最强劲的财经类高校的基础。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