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编辑个人工作计划

高校编辑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图书编校再分工及编校流程重组浅思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出版业得到迅速发展,图书品种数从1994年的10万种,发展到2011年已达到37万种,而且是在从业人员并没有同步增长的情况下实现的。为了适应出版形势的发展,在产量增长的同时提高图书质量,我们有必要对图书编校进行再分工,对出版流程进行重组,并尽可能利用社会资源,解决图书生产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图书编校 再分工 流程重组 质量效率 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Since 1990s, China's book publishing has developed greatly. The variety of books published has increased 370000 in 2011 from 100000 in 1994, but the employee didn't increased accordingly.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shing situation and improve the editing quality of books, it is necessary to re-divide the work between employee ,restructure publishing process and make use of social source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in book-publishing.

Key words book editing and proofreading; division; process reengineer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socialization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个人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广泛用于写作和图书出版制作,我国图书出版业得到迅速发展,图书品种数从1994年的10万种,2004年的21万种,2009年突破30万种,到2011年已达到37万种。①而这是在从业人员并没有同步增长的情况下实现的。“现在的编辑发稿压力不断增大,十年前一个编辑一年的发稿量可能只有几万字,而现在一个编辑的发稿量至少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②这是比较保守的估计,实际情况是“责任编辑一年用的书号远远超出5种,多达20~30种,工作量多达1000万~2000万字!如此大的工作量,按照‘三审三校’制的要求来运作,编辑校对人员不吃饭、不睡觉也难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进行改变,图书质量可想而知。有鉴于此,不少业内人士对解决图书生产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主张要从“调整出版专业分工,由出版单位和出版管理部门共同确定出版范围……优化结构,控制品种数量,提高质量,增进效益”③,“积极开展组织制度创新,引导和推进图书编辑环节合理的社会化分工;提升编辑的选题策划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扭转广种薄收的增长方式,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着力提高图书的经济效益;加强生产流程的有效管理和监控,强化责任编辑的质量责任;建立健全社会质量监督体系”④等。这些对于出版工作起到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也开阔了我们的思路。下面准备根据多年工作经验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对图书编校再分工以及编校流程重组的看法,求教于业内先进,集思广益,共同做好图书的编校工作。

1 编校的再分工

1.1 编校为什么要再分工

全文阅读

科技期刊PDCA循环法质量管理

[摘要]

科技期刊不同于其他种类的刊物,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专业性、学术性及持久性等特点。本文就全面提高科技期刊质量,结合科技期刊自身的特点,尝试将PDCA循环法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期刊编辑部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以期建立由期刊全体编辑人员参与的出版物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关键词]

科技期刊;PDCA循环法;质量管理

一、发展现状

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及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渊源流传。然而随着电子产品的日渐普及,人们提笔忘字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我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语言文字及语法等错误无处不在,即使是经过严谨的文字编校过程的以学术理论为主导的科技期刊之中语言文字的差错、不规范现象也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各种各样,既有编校工作方面的问题、也有编辑人员自身文化修养及学术水平方面的问题。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期刊已成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科技期刊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从1949年建国时期的80种到目前的6000余种[1],由各高校主办的高校科技期刊数量在改革开放以来犹如雨后春笋,进入一个全盛的发展时期,目前已达1276种[2]。其学科领域基本上涵盖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形成了支撑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一系列比较完善的期刊体系。其水平和影响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和科技期刊数量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出现了重复办刊、刊登论文内容空洞、编校质量低下、编辑部管理混乱等等问题。本文从高校科技期刊全面质量管理角度出发,运用PDCA循环法,从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审定发稿及发稿后的编辑处理工作等方面实施管理,以期全面提高高校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和管理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等一系列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存在着管理粗放,不规范的问题。大大影响着期刊的质量及期刊社前行的步伐,具体表现如下。

全文阅读

学报编辑策划意识现状分析

〔摘要〕由于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学报编辑策划意识不强,以至落后于期刊市场化的步伐。本文分析了学报编辑策划意识的现状,认为加强学报编辑策划意识势在必行。

中图分类号:G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5)05009503

一、引言

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威力无穷,横扫千军,想在竞争中分一杯羹者都必须遵守。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刷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种种痼疾脱胎换骨。获得新生的过程是痛苦的,也是快乐的。体制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而体制的改变也无法一蹴而就,一些地方至今还残留着“计划”的影子,高校学报亦是如此。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学报编辑策划意识淡薄。现如今,进入市场的期刊业竞争如火如荼,创品牌,争读者,拉广告,都在策划上大做文章,出现了“有能耐的抓策划,案头工作没出息”的说法。这种说法客观与否姑且不论,它表明了策划在现代期刊编辑中日益重要的地位。与众多期刊的热闹相比,高校学报太冷清了;与众多期刊编辑的紧张与拼搏相比,高校学报编辑太轻闲与安逸了。在挑战与创业同在、竞争打磨能力的时代里,这似乎有些不合时宜。

尽管策划在编辑工作中举足轻重,但在编辑实践中却远远没有取得理论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学报编辑基本上是“等米下锅”,编辑对稿件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加工状态,基本不谈策划意识问题。一方面,由于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时代,办刊主体既无自主办刊的权力,也无主动发展期刊的动力,加之期刊种类很少,彼此之间分工明确,实际上,编辑策划发挥作用的空间十分有限,办刊主体也没有形成明确的编辑策划的概念。另一方面,编辑在办刊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惰性,认为学报是一种早就有固定定位的刊物类别,因而无须在策划、选题等方面耗费时间。具体来说,有以下六方面表现。

二、选题组稿等米下锅,栏目设置千刊一面

关于学报编辑搞好期刊的个性策划,每个期刊都应该有自己的学术特色,有区别于其他刊物的内容、栏目、个性和风格,让别人学都学不来。做期刊,只有创造和保持自己的个性,才能成为从众多期刊中“跳”出来的“这一个”,不能搞同质化,学术期刊如果千刊一面,是我国学界的悲哀。然而千刊一面、同质化正是大多数高校学报的共同点[1]。

遍观当前栏目的设置,突出表现为学报模式,即“学科=栏目”,“栏目=学科”。这是我国学术研究的学科化在学报类刊物上的反映。学术研究主要在研究所和高等院校进行,学术成果主要在学报类刊物上发表,因此学报的栏目设置学科化也就是自然的了。学术研究的学科化比较固定,比如我们财经院校将经济学分成几大门类,各财经院校学报也都按学科设置栏目。文科学报一般有“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历史学研究”、“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栏目。由于学科化的影响使学报类刊物的栏目设置大同小异。编辑们又很少进行栏目策划,常常是把送上门的稿件进行“装袋式”的编辑。没有策划的期刊栏目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松散、布不成阵,哪一个栏目都可有可无。各学报的稿源也大体相同: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一般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所,他们按学科写的稿子投到各学报;编辑们等米下锅,将稿件装进学科式栏目,于是就造成了学报类刊物千刊一面的局面。往好里说是“学科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实际上是“全、散、弱、小”[2],同质化严重,特色不鲜明,加之刊发的论文学术质量不高,乏善可陈,其存在的意义遭到质疑。这一切,与热闹的市场化期刊格格不入;这一切,与编辑缺乏策划意识,来料加工的被动思想状态有直接的关系。

全文阅读

浅谈高校校报编辑的新闻素养的培养

[摘 要]当前,部分高校校报编辑水平距离办好一份与时俱进的高等院校校报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加强高校校报编辑的新闻素养培养,要不断强化编辑的竞争观念,以超前意识掌握最新的热点资讯,提高新闻敏感度,提高报纸的阅读品位等。

[中图分类号]I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1-0160-01

高等院校校报的编辑大部分是由学校严格选择的政治觉悟高、有较好的文字功底以及编辑水平的教师,但是因为缺少新闻出版的相关知识,一部分编辑在长时间封闭的工作氛围中形成了自己固定的思维模式,不乐意接受新鲜事物,不按照新闻规律行事,有些编辑甚至还沉醉于学校资料保存、领导平常工作大事写实的事物中,不管是思想理念、理论知识,还是实际工作能力方面,均距办好一份与时俱进的高等院校校报存在较大的差距。要想提升高等院校校报的综合水平,一是要注入新鲜血液,引入专业英才,聘请新闻出版专业毕业的学生。二是要根据我们国家高等院校实际情况,从提升当前编辑的基础专业素养方面做起。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培养高校校报编辑的新闻素养。

第一,要强化竞争观念。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时代的不断进步,大学校园涌现了各式各样的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发展迅猛,如今已成为广大师生获得信息的关键渠道。要使高等院校校报得到读者的青睐,切实发挥校园主流媒体的效果,编辑第一严格做的就是强化竞争观念,应该多关心各种讯息,以丰富多样的科教讯息为主,还应该多了解那些和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学习、生活以及娱乐讯息,并且还应该大量汇集社会上有显著影响的文章。应该让广大学者以及师生作为投稿人,塑造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及价值观的树立以及高等院校精神的形成十分有利的校园新闻文化氛围。强化竞争观念,不但应该强化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协作,还应该强化与世界高等院校校报接轨的观念。当前高等院校校报之间交流较少,即使有一些研究讨论会,也仅限于国内,对国外的校报毫无所知,导致高等院校校报编辑的视野受到很大的限制,相对于如今信息传播已经全球化,在当前教育国际化的大形势下,如果不强化竞争观念,将难以使得高等院校校报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二,具备超前意识。一部分高等院校校报长时间不顾读者水平比较高的现实情况,过分注重正确引导以及片面宣传灌输,忽略了自己所服务的是高智商读者。所以,在强化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舆论引导之余,应该更多地了解科教讯息、探索未知领域,推崇牺牲精神、注重创新价值等方面。事实上,这也是广大师生关心的热点话题。高等院校校报编辑务必具备超前意识,以前卫的思维以及灵活的思路,拓宽内容,改变形式,灵活自如地导入校园的振奋点,为高等院校师生的工作、学习、发展以及创新欢呼喝彩,用客观理性、飞扬的文采增强报道的宣传效果,开创全新的学院氛围。

第三,提高新闻敏感度。校园外的其余报纸杂志的大部分记者,他们对新闻极为敏感,有时候一篇优秀的报道,编辑甚至可以原封不动地刊发,但是大多数师生的稿件质量较为勉强,这就极大地提高了编辑的难度,也是校报质量不高的因素之一。因此,校报编辑务必不断提升自身对新闻的敏感性,精选宣传题材,展现现代教育、智育以及德育的全新风采,传播新兴科技以及教育进展的最前沿讯息,做新时代新闻报道的先锋。与此同时,良好的新闻敏感对于搞好新闻策划非常关键。新闻策划属于一项系统性工程,它不但包含一篇新闻报道的细节策划,并且还包含媒体的发展谋划、编辑方向、组版理念、专栏的规划等宏观策划,新闻策划既能够是随即性的,也能够是阶段性或者长久性的。什么样的新闻要求精心策划,精心策划出的新闻能不能制造出轰动效果,也能够检验一个编辑是不是具备良好的新闻敏感度。

第四,加强人文关怀,提高品位。要想报刊吸引阅读者,首先报刊编辑必须是阅读者的知心朋友,了解读者,听出读者的心声,从而给读者一份信任,亲切感,千万不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这样会遭到阅读者唾弃的。必须发挥文化向导及服务性能,强化人文关怀,把高等院校报刊变成学生精神寄托。高等院校学校报刊编辑不仅要不断的满足学生要求,除学校范围内的事情外,还要密切关心全球的先进科技和现代教育,开扩视野,不断在广泛的科教新闻中挑出老师和学生共同关心的焦点。还要增强社会和学校密切相关的信息交流。在这个前提下,必须提升报刊内容的品位,严禁使用社会上那些小报的报道方式――内容肤浅,狭隘,无品位的模式。要体现高雅的人文气质,将正义发扬光大,将丑陋除,达到以理正人,以德服人,关注科技文化教育宣传的创新性与超前性,表现老师和学生们看书、品书等方面的高品位,展现他们对优良的文化精髓的爱好与向往。

第五,增加摄影方面的内容。当前由于高等院校宣传部没有专业摄影师,一切摄影都是编辑亲身摄影及学校学生摄影的,这必定使得摄影成为高等院校报刊的一项弱点,为改善此状况,摄影必定是学校报刊编辑的必修项目之一。某些宣传部领事有时会提交一些作品,不过都是校长开会,或其他高级人物开会的照片,关于新闻摄影方面的作品却少之又少,甚至没有。学生记者虽然爱好摄影,不过由于他们没人教导、指引,加上没什么采访的机遇,故他们在现有条件下,只有提供人物照或风景照了。由于现在数码相机使用方便简单,加上编辑本身具备了新闻敏感度,只要他们增加摄影方面的学习,把握好摄影方面的技能与技巧,就一定有发展之地,特别有用的是,除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外,还能够指引学生记者拍摄学校之外的新闻作品,使学校报刊的内容多姿多彩,尽管此点有一定的困难。不过身为一名学校办刊编辑,至少要懂得怎样挑选照片,怎样使用照片来优化版面,给人美感,吸引读者。

全文阅读

策划编辑对于图书质量的作用分析

【摘 要】面对越来越广泛化的图书市场,挑选出一本质量的图书并不算难,但若想保证所有出版的图书都能够具备高质量却不是易事。图书为何会出现不同层次的质量差异,与策划编辑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当下图书出版市场中,加诸于对图书策划编辑的高标准要求,成为保证图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案通过对策划编辑整体工作进行了系列的探究,并就策划编辑对图书的质量所产生影响作用,进行了系列的分析论述。

面对浩瀚书海,能够畅销或一版再版的图书少之甚少,大多数图书摆放于书架之上,无人问津,而少量畅销书一经上架立刻销售一空,这体现出了一个图书质量的问题。在图书质量中,首先要注重的是图书的内容,因为内容是图书质量的核心问题,只有保证了图书内容的精彩,才能够谈市场的效益如何。其次是编校的质量及装帧设计的精良程度及印刷装订的质量,这四种质量代表了一本书的整体。饮水思源,一本好的图书质量离不开其高水平的策划编辑,因为策划编辑的工作贯穿了图书的整个出版过程、内容信息的采编到选题的策划筛选、内容的确定及编辑校对,再到最后的装帧印刷,策划编辑所付出的努力,在根本上决定了整本书的畅销与否。

(一)图书的类别及生产流程分析

通常图书按照学科被划分为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两大类图书。按照图书用途又被划分为普通图书和工具书两类。为了针对图书策划编辑的工作效能和流程进行研究,本案特选取了工具书范畴的教材类图书产品的整体策划编辑流程进行研究,并对其生产周期进行探究。

教材作为工具书范畴的代表书目,具有着生命周期长的特点,其大致周期流程被分为八个阶段,首先是图书前期的调研和酝酿阶段,而后依次为策划选题、中耕收稿、编辑加工、设计装帧印刷、推广销售、市场反馈、修订再版。而图书策划编辑便是要围绕着这八个流程进行整体工作的协调统筹人。其次图书的生命周期也可称为是图书由市场上架到市场下架的全过程一般被分作四个阶段: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隐退期。而编辑所需要做的便是以市场核心,对市场需求进行了解,对大众风格偏好及图书设计进行研究,对内容进行精化,做好图书的整体策划工作。

(二)教材图书的生命周期内 策划编辑的具体工作内容简析

在图书的生命周期中,只有保证策划编辑的职能性,良好地运用于图书质量的保障体系内,即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图书的策划和编辑,才能够良好的保证图书的整体质量和市场的需求协调统筹,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

(1)调研及酝酿阶段:主要要求策划编辑在图书调查研究方面的工作开展,必须要充分了解学术及学科发展的具体状况,然后根据读者的需求,来进行图书市场的具体供需情况把握,总结归纳出大概的选题类别,并相应保持选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科学的调研确保图书内容的质量。

全文阅读

高校学报编辑部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探讨

【摘 要】如何高效率地向作者、编辑、审稿人、读者等用户传递业务信息,是高校学报编辑部当前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构建基于网络的管理信息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本文以某高校学报编辑部为例,从系统现状、可行性分析、业务流程、总体结构、开发策略等方面来探讨了高校学报编辑部的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

【关键词】高校学报;学报编辑部;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规划

0 引言

高校学报是高校主办的受到学术界及科研工作者广泛关注的学术理论刊物[1]。长期以来,高校学报承担了以高校教师为主的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成果出版传播重任,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随着网络技术和办公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办公业务信息的传递、分发和回收已经越来越需要网络技术的支持,逐步实现基于网络的高效办公环境己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高校学报编辑部而言,如何高效率地向作者、编辑、审稿人、读者等用户传递业务信息是高校学报编辑部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为此,高校学报编辑部需要改革业务流程,构建基于网络的管理信息系统,以便提高编辑部的工作效率,进而提升高校学报的竞争力。本文拟以某高校学报编辑部为例来探讨高校学报编辑部信息系统战略规划。

1 系统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1.1 学报编辑部管理信息系统现状分析

随着基于网络的自动化办公平台的逐步推广,当前已有一些高校学报编辑部使用基于网络的管理信息系统来处理其日常事务。这些管理信息系统有的是自行开发的,有的是购买的,有的是免费获得的(如与中国知网有合作关系的期刊编辑部可以申请免费获得其开发的网络采编系统)。一般来说,这些管理信息系统通常都能使编辑人员从繁杂手工操作业务中解脱出来,以便有更多的精力来编辑加工稿件,进而提高学报编辑部的工作效率和学报出版质量。

然而,尽管学报编辑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推广多年,但仍然有不少高校学报编辑部还是采用手工的方式来进行编辑部业务管理工作[2-3]。以某高校学报编辑部为例,该编辑部对于登记稿件、送审稿件、通知作者及审稿人、稿件归档、费用统计等事务性工作便是以手工方式来完成的,由于这些繁杂量大的工作都由人工来处理,不仅难以快速查询稿件状态等相关信息,而且有时难免会出错(如作者联系电话等信息记录错误),从而不能高效率地向作者、编辑、审稿人、读者等用户提供学报相关信息。此外,不少高校学报编辑部当前还存在编辑人员少、经费有限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还使用手工的方式来处理稿件既费时又耗财,而且难以及时抓住质量高的稿件,这严重阻碍了学报的进一步发展。

全文阅读

严把“五关”打造校报精品副刊

摘要:校报副刊,肩负着沟通情感、联络读者、丰富新闻、教育学生的责任,副刊办得好,对校报报纸整体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指出,要打造校报精品副刊,就必须把好策划、选稿、编辑、版面设计等关口.并在“校”字上下功夫。

关键词:高校校报副刊“五关”精品

高校校报副刊见证了中国高校百年来的沧桑巨变。校报副刊是其“留人”的关键部位,它还在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育人功能已得到了师生和社会的一致认可。笔者最近翻阅了近50所高校的校报副刊,对部分文章进行了通读,发现大部分校报副刊各有特色,有的文章内涵深厚,词藻精美,很有吸引力。但同时发现有少数校报副刊存在诸如选登文章幼稚、编辑粗糙、版面设计陈旧、校对质量差等问题。尤其是有几份校报副刊上的错别字竞达7处左右,一张版面字数仅为4千多字的报纸,差错率竟如此之高,着实不应该。因此,笔者认为要办好校报副刊,就要树立精品意识.严把策划关、选稿关、编辑关、版面设计关、校对质量关等“五关”,将一张高质量的精品校报副刊呈现给广大读者。

一、坚持“三贴近”。把好策划关

曾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的梁衡认为,副刊主要满足了读者休闲娱乐、获取知识、审美和思考这四种需求。因此,为了及时满足读者的需求,校报编辑在编辑副刊时,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花费更多的心思进行策划。“策划意识可以说是编辑人员在编辑策划活动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未来出版物的创造性构想,并最终实现这个构想的过程。逐步形成的自觉的心理反映形式,是编辑意识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策划是利用超前性、创造性的思维更好地配置和运用新闻资源。新闻版面需要策划,文艺副刊同样也需要策划,特别是结合重大事件和题材进行策划。

校报副刊应是集知识性、文学性与学术性为一体的,对校报副刊的策划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时刻关注校园内大学生群体这一特殊的读者群的需求。当前,各高校校报副刊的编辑人员都花费了很多心血,努力使自己的副刊新颖、独特、充满魅力。据调查,不少学生一拿到校报,就先从四版往前看,最喜欢读的是四版的文章。目前,许多校报编辑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大学生的特点,组织编发能引起大学生共鸣的文学作品,配发学生创作的摄影、绘画、书法、篆刻、插图等,充分调动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推动了校园文艺的发展,扩大了校报的读者群。二是做好选题策划。对校报来说,读者的共性是关心和热爱自己的学校。副刊选题策划要注重时代性,讲求时令性,增强针对性,贴近生活性。学校的优势学科、文化积淀、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学校当前的工作重点、师生关心的热点、实际工作难点都应是副刊选题策划的重点。副刊策划要通过多种表现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反映校园生活的丰富和多彩。力求贴近现实、益人心智、发人深省、引起读者共鸣。大学生思想活跃,其中有许多文学爱好者,但由于学习生活的范围比较狭窄,阅历不够丰富,思想不够成熟,有时写的文章不太符合校报的要求,或者想写但不知道写哪些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校报编辑进行策划,对他们进行引导。校报编辑可以采取开展征文活动,提出大致方向。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创作;或不定时向外公布选题。开展讲座。指引学生的写作。三是做好版面策划。好的策划还需要通过好的表现形式、版面语言体现。因此,校报编辑在精心编排稿件的同时,要调动一切编辑手段,把整个策划活动的思想和意图清晰大方地体现在版面上,让副刊出彩出色。

二、以高度的政治意识把好选稿关

校报的副刊与其他报纸的副刊有相通之处,但更有其鲜明的、独特的功能,即育人功能。高校校报的读者是学校的师生员工.主要是求知欲强、思想活跃而又阅历不深、认识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其志趣、爱好、欣赏水平、鉴别能力与社会上其他阅读群体有所不同。因此,校报副刊的选稿要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学校担负着育人的使命。校报副刊也要从有利于培养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出发,给他们以富有营养的精神食粮。编辑在选稿时,一要注意稿件的政治性。编辑要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在舆论引导方面作出正确的选择。二要注意稿件的思想性。大学生应当朝气蓬勃,昂扬向上,那些格调低沉、色彩灰暗,反映消极人生态度甚至宣扬迷信色彩的作品不能刊登。对于这部分学生编辑应引导他们,热爱生活,转变观念,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三要注意艺术性。校报副刊稿的学生作者大多文学功底较浅,对各类艺术形式不一定很熟悉,校报编辑在处理稿件时要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即诗要有点诗意,散文要讲点意境,小说要有人物性格的刻画,能够达到发表的水平。

全文阅读

高校小专业教材的策划心得

摘要: 以《普通高等院校信息安全类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为例,就策划的切入点和特色定位、系列开发、重在执行、编前工作、营销策略以及团队成长等几个方面介绍了高校小专业教材的策划思路和心得体会。

关键词: 高校;小专业;教材;信息安全;特色专业;策划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如今大多数出版社都不得不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多地考虑经济效益。毕竟,一家改制成企业的出版社,如果只顾社会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那么迟早会被淹没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这就造成了高校小专业教材出版的尴尬境遇:教材的利润主要来自于高印量,而小专业教材因为学生人数少、市场容量有限,往往是很多出版社都不愿涉足的“鸡肋”,从而使得其出版相当艰难。小专业教材的市场同类书少且内容陈旧,教材内容无法及时更新,又影响小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科发展,从而限制了招生规模,进一步影响教材的大批出版,造成恶性循环。

信息安全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目前来说就是一个小专业,各校的招生人数较少。从2001年武汉大学首次开设信息安全专业以来,目前教育部正式批准开设信息安全专业的只有73所高校,另外还有约30多所省属高校开设了信息安全方向,高校总数有100多所,每校招生规模一般为1~2个班(每班30人)。对于工科类的计算机、电子、通信等专业来说,信息安全专业的确是一个小众专业,虽然目前其招生规模还比较小,但毕业生就业形势很好,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社会需求是很大的,由此我们判断这个专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从2008年8月起我们开始调研普通高校信息安全专业的教材情况,通过市场同类书调查、参加教指委会议、走访信息安全专业排名靠前的高校,我们发现,虽然市场上信息安全的图书已经有一些了,但主要以技术类图书及专著为主,真正能作为本科生教材的很少,特别是符合教育部信息安全教指委2009年制定的最新专业规范和教学基本要求的则更少。可见,组织策划一套贯彻最新专业规范和教学基本要求的本科教材是有一定市场需求和出版价值的。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决定组织策划一套普通高校的信息安全本科教材。这套教材我们定名为《普通高等院校信息安全类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同时我们争取到了教育部信息安全教指委的支持,成立了以信息安全教指委委员为主,部分重点高校知名教授为辅的高水平编委会。目前这套教材规划的14门核心课程已出版3本,计划到明年9月之前全套出齐。下面就以《普通高等院校信息安全类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为例,分六个方面,介绍小专业教材的策划思路和心得体会。

一、策划找准切入点,特色定位很关键

其实在我们策划这套教材之前,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等都已出版过信息安全方面的图书,包括教材、技术书及专著,其中也不乏“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那么为什么我们这套教材能得到信息安全教指委和各高校的支持呢?一方面是我们抓住了信息安全教指委颁布最新专业规范和教学基本要求的时机,之前的教材由于出版时间早,内容都没有按照专业规范和教学基本要求来编写。各高校也希望能使用内容新颖、符合教指委规范的教材;另一方面,我们抓住了教育部提出的“建设3 000个左右特色专业建设点”这个机会,这也是教育部倡导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内容之一。我们策划的这套《普通高等院校信息安全类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之前没有其他出版社提出过,与以往的教指委推荐教材或指定教材也不相同,信息安全教指委认为我们这套教材与其他出版社的教材有明显区别,不雷同,同时各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也有出版此类教材的需求,所以这套教材才得到了信息安全教指委和各高校的大力支持。

明显的特色。2007年年底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下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发挥自身优势,办出专业特色,“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将投入专门经费,择优重点建设3 000个左右特色专业建设点。结合上述文件精神,我们确定这套教材为信息安全类特色专业教材,并由此确定了主编队伍,主编人员全部来自教育部评选的第一批15所信息安全类特色专业建设点高校,这些高校也是信息安全学科排名靠前的高校,希望他们将各校信息安全的特色教学和科研成果体现到教材编写中。此外,这套教材还将切实贯彻信息安全教指委2009年制定的最新专业规范和教学基本要求,这些将构成本套教材的主要特色。

全文阅读

高校校报编辑工作如何弘扬人文精神

[摘要]编辑队伍是一个有着一定特殊性的文化群体,在高校中从事校报编辑工作的人大多数都是该校的教师。作为从事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编辑人员,他们身上不仅担负着为人师表的责任,而且肩负着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重任。在大学教育中学科门类被划分为很多种,当今时代学科已经从原来的分化逐渐向综合靠拢,文科和理科知识互相交融,高校不仅要重视培养人才,而且应当重视人文精神的弘扬。本文主要针对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阐述高校校报编辑如何塑造自身人文精神,旨在促进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引言

人文精神崇尚人类的真、善、美,以追求人类全面发展为宗旨,在大学校园中倡导人文关怀,弘扬人文精神,是高校编辑工作人员不能推卸的责任和重担。高校编辑人员应当努力追求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并利用编辑校报这种特殊性的工作来向全校的师生弘扬这种伟大的精神。弘扬人文精神,抒发人文情怀还需要校报编辑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坚持和努力。

一、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弘扬人文精神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共同构成了人类精神文化的灵魂,是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的生命源泉,也是促进科学文化和人类精神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弘扬人文精神就是弘扬人类精神文明的“主旋律”,他倡导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以人类的真善美为追求目标,要将人文精神发扬光大就必须用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弘扬人文精神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增添助力。

(二)弘扬人文精神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亲民关系,弘扬人文精神不仅与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建设密切相关,而且也关系到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一个没有发扬好人文精神的国家就不会有一群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正确的国民。人文精神建设包括培养崇高的道德主义精神,曾经说过: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的人。这种崇高的精神能够促使人们改变自己内心狭小的世界。我们的荣辱观就是建立这个深层次的东西之上的,如果没有人文精神就很难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如果没有深深的触及到人类的心灵就只能是外在的准则。人文精神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也并不是毫无意义,过去人们对于人文知识的认知仅仅局限于“非经济因素”,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我们已经进入了高科技、高文华的发展时代了,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高科技的背后是科学,高文华的背后则是人文。因此,人文精神对于人类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之后重视它、发扬它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之道。

全文阅读

如何办好预防医学类期刊

期刊是一种定期的连续性出版物,根据其自身性质,期刊具有发表周期短、种类多、数量大以及内容丰富的特点,因此在期刊管理工作中需要运用科学的管理学思维,使期刊出版工作能有序、高效地进行。想要将管理学原理运用于期刊管理工作中,必须要了解和清楚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和体系结构,将管理学的知识和期刊管理工作实践相互融合,使期刊管理目标的效益最大化。文章将从预防医学类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的实际出发,以《环境卫生学杂志》为例,概述如何应用管理学的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控制、领导、激励办好学术期刊,并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1计划职能的应用

进行严密的计划

在《环境卫生学杂志》创立之初,编辑部就着手对期刊出版制订工作计划,按照出版发行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对新投稿件实行编辑部内审、专家外审、主编终审的“三审”制度,在稿件“齐清定”之后进行“三校”,以此作为工作流程的基础进行工作计划,并按照工作流程进行人员、任务的分配,同时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地进行出版工作顺序。

预测所需时间

期刊的出版具有时效性,在期刊出版日期之前必须完成当期所有的出版任务。其所需时间包括编辑人员完成职责工作的实际工作时间和间断性时间。预测出版工作所需时间最重要的就是期刊的出版日期,因此何时开始着手准备当期出版工作的启动时间以及出版任务完成的收尾时间是时间预测的关键,这也对编辑人员对于审稿专家的专业领域、审稿效率等的了解提出了要求。对于每篇新投稿件,《环境卫生学杂志》编辑部规定在一周内完成编辑部的内审流程,通过内审后根据稿件的专业领域决定外审专家。由于外审专家均为环境卫生、预防医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工作时间各不相同,编辑人员需要预测专家所需的审稿时间,定时催专家审稿。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收到外审专家意见,对外审专家的时间要求放宽,以便外审专家有充足的时间查阅资料。同时,通过与审稿专家的交流,能够更好地对预测出版周期,为合理安排出版流程提供帮助。

合理规划出版进度

在实际出版工作中,由于外审专家的审稿周期有长有短,作者修回稿件的时间也有所不同。因此,为了能够按期出版,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预测出足够长的审稿周期和修稿时间,确定出版工作进程,提前进行稿件的审理工作等。由于出版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必不可少,不能因为未按时完成进度而随意减少环节。若想保证出版流程的实际进度与计划没有较大的差距,则需要定时、定期地监控并进行必要的出版步骤内部微调。如,当外审专家因为出差、公务繁忙等原因没有时间审稿时,应尽快调换同领域的专家进行审稿,避免因外审专家原因造成的进度延迟。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