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二语文学生总结

高二语文学生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子商务》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从企业信息规划课程双语课程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教学体系设计等几方面,探讨了在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开展企业信息规划双语课程教学可行的措施与方案。

关键词:双语教学;知识结构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241-02

电子商务既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成为各类院校竞相设立的热门专业。由于学生在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未经专业英语训练,在课程的学习中,注意力往往集中于教材或资料的阅读与理解,由此影响了对知识的理解,并忽视了对知识的整体把握。针对这一状况,笔者尝试采用教学目的和知识结构图相结合的方法,将教学目的体现在知识结构图中,在学生阅读教材或资料的基础上,明确知识点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所讲授的内容,并借此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一、电子商务课程双语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课程理论知识体系

本课程的第一教学目的,即在于向学生全面和系统地介绍电子商务的基本原理,使学生在理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方式的基础上,掌握相关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及信息技术与具体业务的结合方式,并就此使学生深刻理解“以业务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电子商务的实质。

(二)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

全文阅读

国内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摘 要: 本文调查了2002―2012年十一年间国内核心期刊刊载的73篇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总结出国内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结果显示:近十一年来,国内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呈现出两个高峰期;研究涉及商务英语听说、口语、阅读、写作等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方法以基于科学理论假设的模式探讨类研究为主;研究主要从理论借鉴、教学法应用等角度展开。文章最后指出了国内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商务英语 教学模式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商务英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论文逐年递增,研究角度越来越多样化,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呈现明显的变化。研究主要包括借鉴语言学、经济学等理论探讨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建构[1][2][3][4]、应用各类教学法构建商务英语教学模式[5][6][7][8]、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诸如多媒体和网络构建商务英语教学模式[9][10][11][12]等。但是,目前尚无人对国内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现状做过系统梳理。

鉴于以上认识,本文拟以2002―2012年我国外语类核心期刊和部分教育类、经济贸易类核心期刊刊载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类研究论文为源数据,对比2002―2006及2007―2012两个阶段的情况,分析我国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论文文献检索和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外语类核心期刊200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间刊载的论文进行检索,分别按篇名、关键词、摘要,以“商务英语”“教学模式”为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共得到论文73篇,将73篇论文逐篇下载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全文阅读

大学生英语写作中隐喻、转喻新奇搭配习得状况研究

摘 要: 词语搭配既是语言的固有特征,又是外语学习的重要环节。在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多见常规搭配,而巧妙的隐、转喻新奇搭配为数不多。本课题基于语料库与实证研究,以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英语写作中的隐、转喻新奇搭配习得状况进行考察,旨在为改善英语写作教学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 英语写作 隐喻 转喻

一、引言

自Lakoff提出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相关理论后,认知语言学便开始将隐喻和转喻视作人们日常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更关注隐、转喻思维对语言表达的影响。范晓民总结了隐喻与转喻对英语词汇学习的指导作用,提出了应注重启发学生的隐喻思维模式。近年来,隐、转喻思维对英语写作的影响日渐受到关注。Ha Hoang梳理了自1980年以来隐喻与二语习得相关研究的进程。国内对于二语隐喻能力的研究呈持续发展态势:刘丽娜、蒋显菊和王颖等学者先后对概念隐喻理论在中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做了考察和研究。

但从现有的文献看,在国内外对隐、转喻产出的研究中,以搭配的新奇程度为着重点的考察为数不多。本课题以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语料库与实证研究,考察其英语写作中的隐、转喻新奇搭配习得状况,在分析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的改进方法,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方法

哪波大学非英语专业随机抽取30名大二年级学生(男、女各15人)作为受试者,被试学生的英语水平在优、良、中和差四个等级平均分布。前后随机进行4次英语写作测试,要求受试者在30分钟内完成一份200字左右的英语话题作文,测试均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测试结束后采集4次作文样本,请同一位老师依据同一标准进行评分,计算各被试4次作文成绩的平均分,设为数组a;筛选出作文样本中的隐、转喻用法,并分为常规搭配与新奇搭配两类(甄别过程为:邀请三位具有十五年以上教学经验的本校英语专业教师,共同判定作文中的隐、转喻用法在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中,属于常规还是新奇搭配),常规搭配设为1分,新奇搭配设为2分,相同用法重复出现不计分,得分相加,即得到各被试的隐、转喻使用得分,统计4次得分的平均值,设为数组b。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组a与b进行皮尔逊相关性检测,以考察隐、转喻使用状况与英语写作质量的相关性。

全文阅读

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

早在半个世纪前,叶圣陶先生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语文教材不重要,甚至可以置之不理。其原因是他们认为高考语文试题几乎不涉及语文教材的内容。其实不然,高考语文试卷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出题的,重在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因此,我认为,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我们不但不能丢弃教材,相反应利用好教材,达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下面,我来谈谈如何利用好语文教材:

一、以教材为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高一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第四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分析文章的结构,分析作者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学习本单元可以对学生的写作起指导作用。作为高一的学生,以前很少接触议论文的知识点,对它们的掌握更是微乎其微。他们写的议论文往往是结构混乱、内容空洞、说服力不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作者是怎样安排结构,做到论证有力的。这里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文为例。在第一段,作者写到“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第二段:“一曰抱定宗旨”。第三段:“二曰砥砺德行”。第四段:“三曰敬爱师友”。第五段:“兹所计划者二事,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由此可见,在结构上,第一段与第五段是并列关系;第一段与二、三、四段是总分关系;第二、第三、第四段是并列关系。这种结构安排做到了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再从论证过程来看,作者摆事实、讲道理,一步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第二段论证“抱定宗旨”。先摆出事实(当今北大存在的弊端),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讲道理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样使文章很有说服力。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议论文的基本写法。

二、以教材为例,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高一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揣摩语言。要求学生在总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关键词语和句子加以揣摩,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这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学习本单元课文,教师要让学生懂得:(1)哪些是关键词语和句子?一般来说,关键词语会在文中反复出现,关键的句子一般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它们具有体现作者观点、表现文章主旨、承上启下、照应标题、照应前后文、总领全文、收束全文、卒章显志等作用。(2)怎样揣摩语言的含义?①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比如《囚绿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植物是多固执啊”,联系前文所写“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可以揣摩出其含义是:常青藤的固执表现了对光明的向往,执著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②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立意来理解。如《囚绿记》中“卢沟桥事件发生了”这样一句话,它点明了文章的背景:作者活动的社会背景和绿枝生存的背景。总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教师要让学生能初步掌握揣摩语言的方法和做题的技巧。

三、以教材为例,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高考有一道必考题,即判断一句话是不是存在语病的题目。做这道题的方法一般有三种:一是语感法,二是语法分析法,三是造句法。第二种方法在实践中一般不可实施,其原因是初中的教材淡化了语法教学,结果学生对语法不甚精通,不会用它来分析句子。而第三种方法只适用于一些简单的句式。因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语感法。而选入语文教材里的文章都是经典之作,它对语感能力的培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对每一篇文章都要反复诵读。这里以《荷塘月色》一文为例,它词语丰富,语句优美。在课内,我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在课外,我要求学生利用早自习诵读。通过反复诵读,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既加快了学习速度,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那么学生的各项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全文阅读

基于语料库的非英语专业学生it分裂句习得状况研究

摘 要: 本文借助CLEC和FLOB这两个语料库和Antconc索引软件,通过所得数据,对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it分裂句的习得状况与英语本族语使用者作了对比分析。数据结果恰好验证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分裂句使用的总量上远远低于英语本族者,并倾向于大量使用that作为嵌入句的引导词,分裂句的强调成分主要为名词短语和限定分句这一结论,并试用二语习得中的迁移和标记性理论简要解释该结论。

关键词: 语料库 非英语专业 it分裂句 习得状况

1.引言

简单地说,分裂句(cleft sentence)即以it为引导词的强调句型。其结构形式为:it+be+中心成分+that-/who-分句。如:It is a new car that Mary is driving.这种句型之所以被称为“分裂”,是因为一个句子被分割成两个部分,其中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主语和谓语。历年来国内学界对英语分裂句的研究大都是关于分裂句本身的语法形式、语法功能的探讨(张素英,2003;王易仓,2002),或是进行英汉对比(张和友,2005),或是从语篇语言学的角度考察英语分裂句(乔丽娟,2007)。基于语料库的分裂句研究甚少,高晓微(2000)的硕士论文利用计算机软件SNOBOL4和SPSS对航海英语数据库NEC与其他五个相关数据库中的it分裂句总的出现频率、强调成分、引导词和时态等方面进行了量化分析和比较。那么中国学生对it分裂句的习得情况如何呢?王立非、文秋芳在《“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的建设与研究评述》一文中有所提及,他们认为中国学生在分裂句使用的总量上远远低于英语本族者,并倾向于大量使用that作为嵌入句的引导词,分裂句的强调成分主要为名词短语和限定分句。王、文(2007)所得出的关于中国学生分裂句习得情况的结论是基于对SWECCL语料库的研究,本文尝试借助CLEC和FLOB两个语料库中的子库,通过对比数据进行小型研究,旨在证明王、文(2007)所得结论的正确性,并运用二语习得中的迁移理论简要分析数据结果。

2.相关理论及相关语料库简介

在具体运用语料库进行研究之前,有必要首先对研究中将要涉及的二语习得理论的内容及相关语料库的信息加以简介。

2.1二语习得相关理论简述

Odlin(1989)认为语言迁移是一种“跨语言影响”,包括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和母语向第二语言的借用。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先后经历了“早期的行为主义母语习惯迁移论(L1 habit transfer)和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中期的心灵主义的迁移可忽略论(minimalist position)及近期的认知学的迁移制约论”(许菊,2004)。根据Odlin对语言迁移的研究,母语迁移主要表现为:正向迁移、负向迁移和习得时间不等。其中,负向迁移即母语干扰,是二语习得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唐承贤,1997)。Odlin将负向迁移的结果概括为“过少使用”、“过度使用”、“运用错误”和“误解”。其中“过少使用”是由于目的语的某些结构与母语相应结构差异大,因而二语学习者很少或不使用这些目的语结构;“过度使用”是指二语学习者有意回避某些难的目的语结构而过度使用一些简单结构代替。本文关于it分裂句的习得研究仅涉及母语负迁移中的过少使用和过度使用问题。

全文阅读

高中生英语阅读障碍成因及应对策略探究

摘 要:英语阅读能力是高中生学习英语的基本前提,但由于语言环境的局限及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效率低下。本文试图通过调查研究了解高中生的英语阅读理解障碍,并分析成因和提出对应策略,以提高其英语阅读水平。

关键词:高中生;英语阅读障碍;成因及应对策略

阅读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长期以来,由于语言环境的局限以及中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致使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不高,效率低下。因此,如何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已经成为中学英语教学中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衡量新课程英语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笔者试图通过对本校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的调查研究,了解高中生英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阅读理解障碍的成因,并从问题成因的角度结合教学实际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水平。

一、问题生成――调查研究

方法一:问卷调查。

(1)研究对象:从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中各随意选择六个班级(教改班和文科班各选一个)。

(2)设计问卷:从九个方面对英语阅读现状进行调查:英语阅读所花时间;对英语阅读的主客观认识;英语阅读动机;英语阅读来源;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英语阅读习惯;英语阅读存在的障碍;制约英语阅读困难的主要因素;英语阅读技巧的运用。

(3)调查结果:阅读时间严重不足,阅读量小;阅读兴趣缺乏,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外,很少主动选择课外读物,很少有阅读计划;阅读态度不明确策略运用能力差,尤其是对归纳、概括、推断等策略的运用能力尤为欠缺。有些学生甚至不知何为阅读策略。

全文阅读

高考理科综合成绩相关性分析

【关键词】高考 理科综合 成绩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B-

0087-02

高考理科综合试卷是由物理、化学、生物三科试题按一定比例合卷而成,因其具有题量大、分值高,答题时间相对较少的特点,成为学生高考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得理综者得天下”这种说法被广泛地接受。事实果真如此吗?这种说法是否有可靠的理论和科学实验依据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以广西某县2013年725名考上二本以上的考生的高考成绩作为样本进行了统计和对比分析,研究理综成绩与高考成绩的相关性及相关程度。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广西某县2013年二本线以上应届理科生的高考成绩作为样本,样本容量为725,对每个样本的各科目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把样本按不同层次、不同学校进行理科综合成绩与高考总成绩的对比分析。由于选取的是当年二本分数线以上的学生,所以以此作为样本相对来说较为合理。

全文阅读

团队合作 突出语篇复习 落实到位

【摘 要】高中英语教学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过程,富有无数复杂的变化因素。而高三英语总复习中的教学,更具有其特殊性与重要性。所以,高三总复习阶段,不仅要有科学合理的复习指导方法,还应注重师生情感交流的融入,以营造良好学风。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优化复习模式,尽可能提高课堂质量,以保证学生顺利通过高考。

【关键词】情感教学 语篇输入 团队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117-02

一、重视学习管理,注重师生情感交流。

我们深感学习管理在高三英语总复习中的重要性,老师如果能使学生自觉重视学习管理,将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取得预期的复习效果。因此,我们结合学生的整体实际水平和老师们各自的教学体会,与学生进行了一次谈心。首先,我们倾听学生的心声,然后针对学生反映的问题,我们告诉学生“坚定信心,相信老师,跟上老师的节奏”。多数学生认为:英语科内容多、杂、繁、量大,语言点又比较广泛,语法规则难记忆,不知如何复习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基于这一点,我们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让每个同学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使自己在每周或者每次的考试之后都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强化了自信心。英语总复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探索与总结的过程,点点滴滴的词汇与语言点的复习,是对如何运用知识点的巩固,最终提高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的过程。因此,针对部分学生“只热衷于总结应试技巧,想摸索捷径而忽视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的复习与巩固”这一现象,我们及时与这些学生沟通,告诉他们外语学习不是简单地总结与归纳能够解决问题的,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底蕴,才能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还提醒学生在高三总复习阶段,必须严格地执行学习计划,每天至少坚持一篇完形填空及两篇阅读理解的限时训练。经过这样的训练,我们着力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能力:①快速的浏览能力;②利用上下文的猜词的能力;③独立的分析能力;④准确地捕捉主题句的能力;⑤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能力。众所周知,英语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学生的“耐心”、“坚持”与“毅力”。所以,我们把我校总复习的进度及如何进行总复习都详细地告诉学生,让他们人人心中有底。

二、规范教研活动,发挥集体智慧。

总复习阶段,我们每周二进行一次英语考试。试卷由高三备课组老师轮流命题。每周二晚上进行集体备课,重点讨论当天下午的试卷如何讲解效果更好,及时找出全年段得分率高的,得分率中等的以及得分率低的题目,然后分析答题的得失,寻找解决办法和补救措施。大家一起讨论,畅所欲言,同时老教师毫无保留地指导首次执教高三的老师,而年轻老师则把年轻人的教学理念、教学特色展示出来。如果是讨论上新课的阶段,我们主要把课文的重难点找出来,告诉新老师如何处理重点、讲解难点,一起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交流教学心得。

除了统一的集体备课时间,我们实行“导师制”。由“导师”指导第一次上高三的老师,“导师”每周听被指导的老师一节课,而被指导的老师随时都可以听“导师”的课。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听试卷讲评课,吸取“导师”的长处,找出教学中的得与失,认真改进自己的讲课方法,以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

全文阅读

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浅议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高段化倾向,直接影响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并且,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语句乏味。这些,都与第二学段“段落”训练不过关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品词品句,感悟理解

在段落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能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是一种省时高效的做法。

(一)抓住中心句理解段落

阅读中抓住段落的中心句,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段落内容。例如,教学“中国结”的第二自然段,可抓住“中国结是民间艺人的杰作”这一中心句,思考:“杰作”是什么意思?中国结的哪些特点突出表现了“杰作”?学生很快懂得了:整个段落是围绕“杰作”来写的,分别从“巧夺天工”、“变化无穷”、“寓意丰富”几个方面来说明。用了先总后分的叙述方式,而全段的总起句就概括了这段的主要意思。

(二)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段落

关键词语是透视段落的窗口,品味关键词语,便能由表及里,深入体会段落内容。例如,教学《丝绸之路》一文的第三自然段,可以抓住“非常恶劣”这个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去体会具体指哪些情形,然后进一步体会征服这“非常恶劣”环境的人的可敬之处,从而体会到主人公的勇敢、智慧、热爱祖国……

(三)品味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全文阅读

高考考试科目改革研究

一、高考考试科目设置基本原则

作为一项公共政策,高考首先要公平,其次要完成选拔人才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就需要不断改革,注重引导性与时代性,同时要具有可行性。

(一)公平性目前,高考成为我国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保障,承担着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高考科目设置首当其冲的第一要素就是要保障公平。科目设置的公平包含着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城乡差异为代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下的考试公平;二是以性别差异为代表的考生群体思维结构差异下的考试公平。科目设置改革方向从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变,本身没有错,但是也应当考虑到当勤奋刻苦的因素在高考成绩所起到的作用有所下降的时候,而受教育的条件和环境所起的作用有所上升的时候〔5〕,事实上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城乡不公平。目前,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在现行的高考方案中都是必考科目,其中包含了两门语言类科目,必然造成现行方案有利于语言天赋高、形象思维能力强的女生。

(二)三个“有利于”教育部对高考科目设置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促进中学素质教育,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就应该根据高校不同层次的要求分类考试,而不能实行报考所有高校的考生一张试卷。从每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就可以看到最高分与最低分往往相差上百分,所有考生一张试卷是难以实现高校选拔人才的个性需要的。在考什么学什么这一难以破解的难题下,要有利于促进中学素质教育就必须对考试内容做设计和调整,同时也要根据不同的中等学校教育目标开设多层次的考试科目。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一是允许高校在全国统一考试的基础上开展单独测试,两者结合录取,如现行的自主招生模式。二是对于那些暂无资质实行自主招生等单独测试的更多的高校,应当在考试科目中设置一定的可选科目,由高校自主提出成绩要求,考生自行选择参考科目,这也符合进一步减少统考科目的改革目标与要求。

(三)引导性与时代性学科知识应当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能够反映时代的学科知识发展,并能够引导社会的知识价值取向,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会对科目设置提出不同的要求。从历史实践来看,外语科目从无到有,从权重低到权重高,生物科目也逐步纳入到高考考试科目中也正反映了这一点。而当外语技能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内生需要,同时社会上已有多种得到广泛认可的外语社会化考试的时候,高考是否还需要对外语科目进行定量测试就成为一个必须研究的命题。高考制度自实施以来一直与招生录取紧密联系,为了实现统一录取的需要,客观上需要考生成绩以分数定量的方式呈现,以实现对考生的排队区分。而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一些层次的高校录取已经从选拔性向着合格性转变,部分科目也可以实现从定量向定性的转变。

(四)可行性高考科目设置须考虑到操作层面的问题,由于其承上启下的功能,既要使中学的教学组织工作便于开展,又要使高校录取时易于操作,并且还需要被社会、高校、考生和家长认可和理解。所以,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应考虑实际的国情与社会环境,制定可行的方案,使其能够接受实践的检验。在进行高考科目设置时,要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超前性与现实性、科学性与可行性三种关系。可行性是评价高考科目设置合理性的最终依据,也是最现实的依据〔6〕。

二、高考考试科目设置的改革

(一)现行方案的分析我国现行的高考考试科目方案多为本轮新课程改革后推出,主要以“3+综合(文科/理科)”为主,是“3+X”方案的完善和发展〔7〕。“3+X”之所以最终走向了“3+综合”,其原因在于“X”考生的选科不统一,但是最终录取划线、投档时却又需合并处理,而不同科目的试题难易程度常常不一致,极易引起社会和考生不满,同时其科学性也确实欠缺。一方面,减少考试科目,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保持一定的学科覆盖面,希望兼顾统一性与多样性。于是纷纷设置了综合科目,看似减少了考试科目,实际上只是将不同科目的考试合并成一张试卷。另外,各省通过会考或者学业水平测试此类标准参照性考试来考察考生在高中所学学科的水平,其目的在于试图纠正高考分科录取带来的偏科问题,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取得平衡。但综合来看,所有的科目设置改革均在语文、数学、外语之外展开,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始终在高考考试科目中占据最为重要的位置,自从外语科目被加入高考统考中,就从来没有哪个地区将语文、数学、外语从高考统考中剔除。“3+综合”在“3+X”推出后最终成为主流,应该说是实用主义的结果。这样的改革让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的重要地位愈发凸出。综合卷看似考一门,其实是换汤不换药,考生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减轻考生负担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中学教学与高校选拔的关系,这些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新的改革呼声越来越大,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改革方向被提出。以江苏省为例,2008年推出新高考方案,以三门总分划线排序投档录取,而其他科目分别以学业水平测试选测或必测科目的形式呈现,供高校录取参考。该方案尊重了高校及考生的选择权,让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考试科目组合,高校也可以自主提出不同专业的考试科目要求。但在实践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部分高校对除语文、数学、外语之外的科目只提供等级成绩,认为区分度不够;二是尽管从大方案设计上给予了高校足够的自,但在具体执行中高校从方便出发,对提出等级的要求往往不予深究。比如,提出物理化学组合AB的等级要求,说明其接受物理A化学B或者物理B化学A的组合,但为何物理B+化学B+的等级组合院校就不予接受呢,这与物理化学AB究竟有何区别,暂时还没有被考虑。该方案仍然实行了文理分科考试、分科录取,同时,虽然是语文、数学、外语加学业水平测试选拔考试,但是后者也是在高考统考期间进行,实际高考统考5门。可见,高考科目设置的发展方向是多元化和开放性,其突出表现在扩大考生选择权、高校自。科目设置承认了考生个体差异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承认了高校不同专业的选拔要求,将对学科的基本素养的考察放到学业水平测试的合格性考试中去。那么,未来的科目设置改革未尝不可以考虑将更多的考试科目交给高校来确定,可通过增设学业水平选测科目的形式来满足高校对统考科目外的学业水平考察,同时高考也应该接纳一些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具有较高信度的社会化考试项目,将这些考试成绩作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