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二外语总结

高二外语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内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摘 要: 本文调查了2002―2012年十一年间国内核心期刊刊载的73篇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总结出国内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结果显示:近十一年来,国内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呈现出两个高峰期;研究涉及商务英语听说、口语、阅读、写作等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方法以基于科学理论假设的模式探讨类研究为主;研究主要从理论借鉴、教学法应用等角度展开。文章最后指出了国内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商务英语 教学模式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商务英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论文逐年递增,研究角度越来越多样化,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呈现明显的变化。研究主要包括借鉴语言学、经济学等理论探讨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建构[1][2][3][4]、应用各类教学法构建商务英语教学模式[5][6][7][8]、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诸如多媒体和网络构建商务英语教学模式[9][10][11][12]等。但是,目前尚无人对国内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现状做过系统梳理。

鉴于以上认识,本文拟以2002―2012年我国外语类核心期刊和部分教育类、经济贸易类核心期刊刊载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类研究论文为源数据,对比2002―2006及2007―2012两个阶段的情况,分析我国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论文文献检索和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外语类核心期刊200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间刊载的论文进行检索,分别按篇名、关键词、摘要,以“商务英语”“教学模式”为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共得到论文73篇,将73篇论文逐篇下载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全文阅读

二外越南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作者结合教学经验,分析了二外越南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提高二外越南语教学质量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二外越南语教学 问题 对策

当前,西部地区越来越多的高校英语专业第二外语课程增设了越南语课程,很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等选择越南语作为自己的第二外语。选择越南语作为第二外语,不但有助于学生了解越南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而且为学生就业拓宽了道路。这就要求高校不断提高二外越南语的教学质量。

1.二外越南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时量不足。

二外越南语属于英语专业类选修课,其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越南语基础知识、基本特点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并能够进行一般的越南语会话交流。其教学要求近似于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但当前许多高校的二外越南语课程学时设置为总168学时,共开设三个学期,每个学期为56学时。越南语总学时数远远低于大学英语的256总学时。另外,大学英语的授课对象从小学已开始接触英语,经过初中、高中的系统学习,至大学时已具备相当的英语语言学习基础。而越南语的授课对象基本上为零基础学生,他们在进入大学前并未接触过越南语。因此,要在仅有的168学时内完成越南语语音、词汇、句型和语法的学习,同时向学生介绍越南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等,课时量明显不足。这直接导致了教师无法合理地进行课堂设计,甚至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一味地“赶课”,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

1.2教材结构不合理。

与英语教材市场欣欣向荣的景象相比,当前市面上可供选择的越南语教材不多。现有的越南语教材多为针对越南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性极强的教材,而专为英语专业学生编写的二外越南语教材数量及种类几乎为零。教师在为二外学生授课时,只能从越南语专业教材中进行筛选。当前高校二外越南语课程多选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越南语教程》系列教材。该套教材是越南语专业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系统的越南语语音学习后,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使用的基础越南语课程的专业性教材。对于二外越南语学生而言,这套教材太过于专业,难度太大。另外,受课时量的制约,专业性太强、难度太大的教材也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以《越南语教程第一册》为例,这本教材分为语音部分和句型课文部分两大部分。其中句型课文部分有八课书,其内容涵盖越南语最基本的词汇和语法。根据教学大纲的设计,越南语专业学生要用一个学期,每周10学时,共计160学时来完成对该教材的句型课文部分的学习,平均到每课书为20学时。但二外越南语总学时仅为168学时,要在有限的学时数中完成既定的教学工作量,教学任务可谓异常繁重,同一套教材分配到每课书上学时数仅为4学时。这种“压缩饼干式”的教学质量显而易见,也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全文阅读

英语专业学生第二外语学习焦虑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摘 要: 作者通过问卷调查,运用二外学习焦虑量表,对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123名英语专业、第二外语辅修法语的大四学生进行研究,探索英语专业学生第二外语学习焦虑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同时挖掘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学习焦虑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第二外语学习 学习焦虑 学习成绩 研究与对策

一、研究问题和方法

(一)研究问题

近年来,我国很多学者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分别对第二外语学习焦虑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学习焦虑与学习成绩呈负相关。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外语学习焦虑在某些方面对语言学习有“帮助”作用,焦虑可以使学生保持头脑清醒、灵活。因为国内外学者对外语学习焦虑与语言学习成绩的关系持有不同观念,所以笔者打算以此入手,进行相关研究。

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1.英语专业学生在第二外语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焦虑,表现如何?

2.第二外语学习焦虑与学生成绩是否存在相关性?

全文阅读

二十年来我国大学二语写作教学研究综合分析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语类六大核心期刊从1996年到2005年二十年间的关于二语写作教学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将我国二语写作教学研究现状按照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研究特点进行分类描述。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未来二语写作教学研究应以学生特点和需求为中心进行综合教学研究,并侧重运用现代教育科技手段对传统写作课堂进行改革。

【关键词】 大学;二语写作教学;研究综述;回顾;展望

一、引言

二语教学研究主要描述和解释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其目的是根据我国外语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而探究语言学习规律,由此服务于我国的二语课堂教学。而二语写作教学研究一直是国内二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为了把握国内学界关于二语写作教学研究的现状,本文对国内外语教学重点核心期刊从1996年到2005年的相关文献进行分类整理,用统计归纳的方法梳理总结了前人的代表性研究;并结合当今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和学生特点,从文献中选取了有代表性和指导意义的学术论文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我国二语写作教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可能的有效对策,为促进未来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提供微薄之力。

二、研究对象

笔者检索了国内六大核心期刊从1996年到2005年二十年间关于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共计266篇。这六类核心期刊分别是:外语界,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山东外语教学和外语教学与研究。

三、研究方法

在研究结果阐述中,笔者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数据可视化,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总结归纳二语写作教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提出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对策。

全文阅读

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跟踪调查与思考

摘 要: 跟踪调查158名本科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研究结果显示学习者在两年的英语学习后,听力、阅读、写作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其中听力能力提高最大,但口语能力没有明显提高。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英语语言能力; 跟踪调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115-01

一、引言

学生的语言能力变化动态可反映学习者学习和课堂模式运用的成败,研究如何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为主线,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是许多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学习者成为语言教学和研究的主体,国内外涌现出一大批研究学习策略、学习成就的学者。有学者发现学习者外语学习动机呈现融合性及性别内与性别间存在显著个体差异[1];有学者提议外语教学重视图示形象思维因素[2][3]。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策略及英语教学质量等方面变化情况、发展趋势等的掌握情况将深刻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更新或调整。但是,传统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模式已经融入了大多中国学习者身上,外语课堂难走出“为分数、为考试”的误区,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主体地位难以真正确立[4][5]。为营造“学生主体参与英语学习”语言学习氛围,本研究小组并展开了“交际法指导下的学生参与模式”的课题研究。本研究试图了解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外语能力的动态,为进一步深化该类研究、提出更合理、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提高学习效率探索提供新的研究维度。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158名本科生为对象,其中男122名、女36名。

全文阅读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之探析

[摘要]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二外日语具有自身的特点和问题。本文对其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结合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探讨增强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效果,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对策,以期对从事二外日语教学的同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独立学院 英语专业 二外日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241-02

我国本科高校英语专业都开设有二外课程,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中日经济和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很多高校都将日语作为英语专业首选的第二外语开设。独立学院是新起的一种办学模式,其办学方式、管理机制等方面都处于发展和摸索阶段。独立学院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差异性,使得独立学院的二外日语教学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二外日语教师需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探索改进二外日语教学的方法。

一、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独立学院从创立至今只有十多年的时间,还未完全成熟。独立学院分数线较一本二本低,学费更贵,经过全国高考统一招生录取的学生的整体素质较一本二本的学生有所差距。这些特点使得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存在着普遍本科所存在的问题之外,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从学校方面看,高校日语二外课程一般最早从大二开始开设,开设时间最多2个学年,每周4个课时。而独立学院由于机制不够成熟,师资力量有限等原因,往往从大三才开始开设,不少学校只开设一个学年。而教育部修订的《大学日语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规定:“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译和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日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并为进一步提高日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在短短的一学年144个课时中,要达到这个目标难度非常大,学校的这种课程安排也极易让学生产生懈怠情绪,认为此学科无关紧要。另一方面,大班上课使得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而听说运用能力的培养又需要多进行演练和指导。这样导致二外日语学生的听说能力、实际运用能力普遍低下。

从学生个人因素方面看,很多学生一开始往往因为对日本动漫、文化感兴趣;为毕业后找工作增加砝码;希望出国留学;考研等原因而选择日语,学习兴趣也十分浓厚。但是,由于日语本身词汇量多,大量日语单词需要记忆;动词变形复杂;课程难度和任务不断加重等原因,学生开始产生畏难情绪,很多学生失去兴趣,开始消极对待,得过且过,甚至逃课。特别是大三下学期,很多学生已经开始实习,还有专业英语考级等压力使他们无暇顾及二外。最后坚持下来的,也只有想考研和留学的同学,但他们大部分也已完全“应试化”了。另外,独立学院的学生总体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自制力薄弱,有些学生连专业学习都懈怠,更别提二外日语的学习了。

全文阅读

论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

摘要:本文立足于第二外语习得理论,从其理论基础出发,对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以及它与外语教学的联系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二语习得;理论基础;外语教学

一、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基础

1.1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认为:语言的习得是通过模仿与不断的重复对刺激的反应,从而所形成的习惯。就第二语言习得而言,在这些形成的习惯中,对习得第二语言有益的我们称之为正迁移,反之,阻碍第二语言习得的习惯,我们称之为负迁移或者干扰。此外,行为主义学派还提出了著名的“对比分析理论”,即通过对第一语言以及第二语言中的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做系统的比较与分析,得出两者间的差异,从而预示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可能面临的困难,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克服这些困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有效的第二语言习得。

1.2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派反对语言习得是人类生来固有的机制,语言的习得与人类的经验密不可分。认知语言学重视二语习得者对于语言习得的主观能动性和目的性,反对机械,盲目地学习,这一点对于指导语言教学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启示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第二外语习得时,应想方设法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探究倾向,使语言习得者在积极主动的心向指引下进行第二语言的习得。

1.3心理语言学

全文阅读

高考考试科目改革研究

一、高考考试科目设置基本原则

作为一项公共政策,高考首先要公平,其次要完成选拔人才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就需要不断改革,注重引导性与时代性,同时要具有可行性。

(一)公平性目前,高考成为我国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保障,承担着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高考科目设置首当其冲的第一要素就是要保障公平。科目设置的公平包含着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城乡差异为代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下的考试公平;二是以性别差异为代表的考生群体思维结构差异下的考试公平。科目设置改革方向从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变,本身没有错,但是也应当考虑到当勤奋刻苦的因素在高考成绩所起到的作用有所下降的时候,而受教育的条件和环境所起的作用有所上升的时候〔5〕,事实上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城乡不公平。目前,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在现行的高考方案中都是必考科目,其中包含了两门语言类科目,必然造成现行方案有利于语言天赋高、形象思维能力强的女生。

(二)三个“有利于”教育部对高考科目设置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促进中学素质教育,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就应该根据高校不同层次的要求分类考试,而不能实行报考所有高校的考生一张试卷。从每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就可以看到最高分与最低分往往相差上百分,所有考生一张试卷是难以实现高校选拔人才的个性需要的。在考什么学什么这一难以破解的难题下,要有利于促进中学素质教育就必须对考试内容做设计和调整,同时也要根据不同的中等学校教育目标开设多层次的考试科目。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一是允许高校在全国统一考试的基础上开展单独测试,两者结合录取,如现行的自主招生模式。二是对于那些暂无资质实行自主招生等单独测试的更多的高校,应当在考试科目中设置一定的可选科目,由高校自主提出成绩要求,考生自行选择参考科目,这也符合进一步减少统考科目的改革目标与要求。

(三)引导性与时代性学科知识应当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能够反映时代的学科知识发展,并能够引导社会的知识价值取向,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会对科目设置提出不同的要求。从历史实践来看,外语科目从无到有,从权重低到权重高,生物科目也逐步纳入到高考考试科目中也正反映了这一点。而当外语技能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内生需要,同时社会上已有多种得到广泛认可的外语社会化考试的时候,高考是否还需要对外语科目进行定量测试就成为一个必须研究的命题。高考制度自实施以来一直与招生录取紧密联系,为了实现统一录取的需要,客观上需要考生成绩以分数定量的方式呈现,以实现对考生的排队区分。而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一些层次的高校录取已经从选拔性向着合格性转变,部分科目也可以实现从定量向定性的转变。

(四)可行性高考科目设置须考虑到操作层面的问题,由于其承上启下的功能,既要使中学的教学组织工作便于开展,又要使高校录取时易于操作,并且还需要被社会、高校、考生和家长认可和理解。所以,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应考虑实际的国情与社会环境,制定可行的方案,使其能够接受实践的检验。在进行高考科目设置时,要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超前性与现实性、科学性与可行性三种关系。可行性是评价高考科目设置合理性的最终依据,也是最现实的依据〔6〕。

二、高考考试科目设置的改革

(一)现行方案的分析我国现行的高考考试科目方案多为本轮新课程改革后推出,主要以“3+综合(文科/理科)”为主,是“3+X”方案的完善和发展〔7〕。“3+X”之所以最终走向了“3+综合”,其原因在于“X”考生的选科不统一,但是最终录取划线、投档时却又需合并处理,而不同科目的试题难易程度常常不一致,极易引起社会和考生不满,同时其科学性也确实欠缺。一方面,减少考试科目,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保持一定的学科覆盖面,希望兼顾统一性与多样性。于是纷纷设置了综合科目,看似减少了考试科目,实际上只是将不同科目的考试合并成一张试卷。另外,各省通过会考或者学业水平测试此类标准参照性考试来考察考生在高中所学学科的水平,其目的在于试图纠正高考分科录取带来的偏科问题,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取得平衡。但综合来看,所有的科目设置改革均在语文、数学、外语之外展开,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始终在高考考试科目中占据最为重要的位置,自从外语科目被加入高考统考中,就从来没有哪个地区将语文、数学、外语从高考统考中剔除。“3+综合”在“3+X”推出后最终成为主流,应该说是实用主义的结果。这样的改革让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的重要地位愈发凸出。综合卷看似考一门,其实是换汤不换药,考生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减轻考生负担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中学教学与高校选拔的关系,这些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新的改革呼声越来越大,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改革方向被提出。以江苏省为例,2008年推出新高考方案,以三门总分划线排序投档录取,而其他科目分别以学业水平测试选测或必测科目的形式呈现,供高校录取参考。该方案尊重了高校及考生的选择权,让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考试科目组合,高校也可以自主提出不同专业的考试科目要求。但在实践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部分高校对除语文、数学、外语之外的科目只提供等级成绩,认为区分度不够;二是尽管从大方案设计上给予了高校足够的自,但在具体执行中高校从方便出发,对提出等级的要求往往不予深究。比如,提出物理化学组合AB的等级要求,说明其接受物理A化学B或者物理B化学A的组合,但为何物理B+化学B+的等级组合院校就不予接受呢,这与物理化学AB究竟有何区别,暂时还没有被考虑。该方案仍然实行了文理分科考试、分科录取,同时,虽然是语文、数学、外语加学业水平测试选拔考试,但是后者也是在高考统考期间进行,实际高考统考5门。可见,高考科目设置的发展方向是多元化和开放性,其突出表现在扩大考生选择权、高校自。科目设置承认了考生个体差异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承认了高校不同专业的选拔要求,将对学科的基本素养的考察放到学业水平测试的合格性考试中去。那么,未来的科目设置改革未尝不可以考虑将更多的考试科目交给高校来确定,可通过增设学业水平选测科目的形式来满足高校对统考科目外的学业水平考察,同时高考也应该接纳一些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具有较高信度的社会化考试项目,将这些考试成绩作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

全文阅读

高职学生听力能力与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研究

摘要: 本文以高职学生为受试对象,运用定量研究方法,调查了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英语听力能力之间的关系,并用SPSS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学习策略运用频率与英语听力能力之间有显著关系。

关键词: 高职学生听力能力学习策略使用情况实证研究

一、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对于汉语为母语、英语为第一外语的大多数中国学生而言,第二语言习得即英语习得。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关于“善学者”的学习策略理论在国外出现。这一理论的出现、研究以及发展促使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重点从“教”偏向“学”。关于语言策略的定义,由于各研究者侧重点不同,其定义也不同。其中较为著名的有:Rubin(1987)给学习策略所下的定义是“语言学习者通过自我组织来发展语言系统的策略”;Wenstein和Mayer(1886)则认为“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语言时的做法或想法,这些做法或想法旨在影响学习者的编码过程”;Oxford(1989)提出“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更加成功、更加自主、更加愉快而采取的行为或行动”。而语言学习策略的分类也由于定义侧重点不同而不同。其中,被认为最全面的当属Oxford的分类。Oxford将学习策略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两大类,直接策略中又分为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间接策略被分为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

我国国内外语教学界对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与探索也颇多。研究成果大多是对国外理论的学习和对国内个案的分析、调查和实验研究。吴增生、庄智象、束定芳、秦晓晴、张日美、王初明、文秋芳等都是我国著名的学习策略研究学者,他们或介绍国外学历策略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主题、成果,或对国内外语学习方法进行了调查、分析、实验研究。

基于上述理论和研究,本文对某交通职业学院汽车工程系汽车营销专业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了调查。目的是研究他们如何运用学习策略,以及学习策略的运用对他们的英语听力能力有何影响。

二、研究方法

全文阅读

浅谈高校二外法语交际技能培养中的语音教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外语语种的掌握已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很多高校开设第二门外语课。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首先是有声语言,人们通过声音交流感情、传递信息,语音学习是整个语言学习的基础与关键,学习语言必先从语音开始。本文就二外法语交际技能培养中的语音教学做了探讨。

关键词:二外法语;交际技能;语音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中国对外贸易的日益发展,单一外语语种的掌握已不能满足市场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在专业外语的基础上再辅修一门外语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这就要求高校第二外语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语言交际技能的培养。

首先我们这里所提及的第二外语是指本科院校对英语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常简称为二外。针对目前二外语音教学时间短,教学手段单一,教学理论缺乏,教学效果不明显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在语音教学实践中必须不断提升自我,以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为中心,有效组织教学。

一、教师素质的提高

1.通过专门的语音培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语音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发音进行听音模仿是习得语音的重要手段,只有教师在语音示范时做到口型正确,发音清楚准确,语调合乎标准,学生才能模仿得像,发得准,教师语音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语音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师对语音必须要专门地学习与培训,掌握过硬的全面的语音知识。

2.通过教学反思,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反思教学”是指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入地思考和总结;它是教师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一种重要手段。法语的字母带有音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教材在总结发音规则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常常导致学生的困惑;如词末的e通常不发音,应该是不带音符的,而c在a、o、u前发[k],是带音符的,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及时补充与总结这些语音知识,教中学,学中教,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优化教学。

二、把握好课堂教学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