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二上历史总结

高二上历史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探讨高中历史总复习的特点与阶段复习方法

摘 要:介绍了高中历史总复习的特点及高中历史阶段复习方法,希望能给学生高三复习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中历史;复习特点;复习方法

一、高中历史总复习的特点

高中历史学习应遵循这样的公式:整体―局部―整体。首先从整体上理清每一个专题的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的走向,总结每一专题历史知识给后人的启示。再去探究部分,一定要在全面熟悉和识记基础知识点包括课题、节题和框题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点一线一面”的结合,以此为前提,突破重点。不留下任何知识死角。最终达到结构化历史科学知识体系,形成一个有层次的整体。

1.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

要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的体系必须注意三点:①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以时间为序列的纵线索和以地域为区位的横断面相互交织而成的柱形历史舞台;②把每一人国家的每一个历史横断面看作是一幅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织的历史画卷;③打破教材的编排程序,沟通古今中外的历史,把具体的历史知识从一定的序列中分解开来,又可以用新的线索串联起来,从而组成新的序列的不同链条。

2.各个历史专题的总结

历史专题的总结在高中复习阶段至关重要,通过阶段划分,由学生归纳出各阶段的总体特征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掌握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构建各个专题的知识结构。例如中国古代史先秦的阶段特征总结:

全文阅读

提升学生历史意识,促进高中历史教育

摘 要 历史是高中学科中一门重要学科,但是由于在中学阶段历史总处于副科的位置,而且分值所占比例不大,所以往往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历史意识是根据历史的经验以及由此总结的发展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的思维观念和方法。历史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升学生历史意识是促进高中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将对此方法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字 历史意识 创新 高中历史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历史教育教学实践的步步加深,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也逐渐产生了一些问题,教育部2000年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提出:“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然而,由于中学教育面临的考试压力,更多教师选择以“高考”为指挥棒,忽视了在历史教育中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一、历史意识的概述

历史意识是历史范畴内一种思想形态,瞿林东曾经提到:“所谓历史意识,从一般意义上说,它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汲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胡昌智也说:“历史意识是将过去、现在以及将来之企望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心灵活动。”丁怀超则认为,历史意识应该有三重含义:“一是要尊重历史传统,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使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减少盲目性,争取不重犯历史的错误;二是把历史趋势与现实的前途结合起来考虑,使我们对未来既有谨慎的乐观,又有深沉的忧患;三是通过历史学的社会教育,可以明是非,别善恶,促进社会道德风尚和个人道德境界的提高。”

总而言之,历史意识就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思维观念和方法,它需要丰富的历史知识作积淀,需要通过对复杂历史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进而根据已有的历史经验和历史的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

《大英百科全书》(1880年版)对“历史”的定义是:“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由此可以看出历史是发展着的事件,也是一门可供研究的学科,它也需要站在整体的历史层面上对历史进行全面地审视。因此在历史的学习中需要渗透发展意识、科学意识和整体意识的教育,同时历史意识也和创新意识、民族意识、爱国意识、参与意识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如何提升学生历史意识,促进高中历史教育

全文阅读

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组集体备课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我们知道,科教兴国,教育的兴衰维系国家的兴衰!根据现在陕西省的高考要求,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同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既分工又合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将来的高考打好基础。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3、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入手,提高教学质量三、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学期高一历史学科采用人民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2,是经济专题史,主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在人类历史的长河,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基础,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且它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所以必修2在三门必修课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经济制度、经济政策、重大经济事件及重要人物基础上,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经济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习的难度增大。

2、学生分析:

专题经济史的学习,要求对通史知识要熟悉,所以部分学生会感到相当困难,容易造成记忆混乱。

全文阅读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案例

[摘 要]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经常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以提高教学艺术。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的“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来学习并深入理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关键词] 新课标; 教学反思; 历史学习

设计思路

本课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第一课。在设计本课时,我想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的“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来掌握本课内容。通过指导学生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进而了解近代中国服饰的变化情况,餐饮、居室建筑与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做到走进历史、感同身受;并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归纳各自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师生互动分析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

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部分

请学生观看图片“清末民初五世同堂场景”,说说图中有哪些服饰?哪些是传统服饰?哪些是新式服装?然后教师指出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西方国家的侵略,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使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悄然变化。那么,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以此来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部分

全文阅读

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培养

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历史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必然有某种联系。学生在平时学习时的独立思考就是指对历史知识的延伸联想,要求学生养成对历史知识纵横联系的习惯,在学会“是什么”的基础上弄清楚“为什么”与“还有什么”。

二、要培养学生总结与归纳的习惯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要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只有不断总结。为此教师要要求学生一课一小结、一章一总结。经常归纳整理,有利于学生从琐碎的历史知识中总结出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不满足于只让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要能说出正确的结论,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合理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在教学中,应着重教会学生掌握以下方法。

一是常规学习方法。先让学生明确老师上课的结构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小结—布置作业,而学生接受一节新课的过程应是自读预习—课堂理解—作业运用—复习归纳—自测考试。上课时再让学生明确课文的重难点,拟出提纲,再带着学生分析,久而久之,学生逐渐能独立对一篇课文进行分析,具备了初步的理解分析能力。然后介绍具体的学习方法,如记忆的谐音法、观察分析的“立体几何法”(看问题多方面多层次)、解题的“因式分解法”与“合成法”、比较分析的“交集法”(即用数学集合中的子集、交集、并集)等,经上课的多次示范,以及平时的严格要求,使学生掌握一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归纳历史知识结构的方法。历史学科的特性之一,就是历史知识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如果只是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也适应不了高考的要求。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掌握归纳历史知识结构的方法,要求学生能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新修订的考试说明把历史学科的能力归纳为九项四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类对社会历史进行理性的思考,即历史思维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所在。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具备较好的方法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具体说来有以下两种:

一是把握整体的思维,构筑历史知识框架,即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中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构筑知识框架。

二是启发善于联想的思维,理清历史发展的纵横关系,与前文所述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一样,进行纵横联系。如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内容应进一步联想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及对亚非拉的影响;学习三次科技革命同时联系对东西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等。学历史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素质。

全文阅读

小议计量史学法在教育史的应用

摘要:计量史学法适用于历史上有关教育现象的规模、程度以及范围的研究,适用于历史上有关教育结构的分析与研究,适用于历史上各现象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计量方法被引入史学研究领域,促进了教育史研究的精确化,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问题的视角,有助于研究者挖掘和利用“边缘资料”,同时迎合了教育史学科发展的国际潮流。

关键词:计量史学;计量方法;教育史研究;运用

教育史作为历史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方法也深受历史学的影响。将计量史学方法运用于教育史研究中,对拓展教育史研究的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计量史学的发展及其基本理论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统计学的发展及其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计量史学开始萌芽。一些历史学家开始把注意力集中于统计学与史学研究的关系上,探求计量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史学研究中的运用。到二十世纪初,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通过发掘和利用新材料,开始采用初步的统计方法对史学进行定量分析。二战结束后,计量史学开始蓬勃发展。这一时期,一些高难度的数量统计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历史研究中,历史学家能够运用计量模型对历史现象进行模拟式的计量分析,计量史学方法的应用范围大大拓展,计量方法成为此时期许多历史研究人员进行分析、判断和解释历史现象的主要研究方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现代意义上的计量史学发端于美国。美国在经济史领域首次引入计量方法来重新解释美国经济史,由此形成了美国的“新经济史学”。

“新经济史学”一词流行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1958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康拉德和迈耶发表了美国计量史学同时也是美国“新经济史学”研究的第一篇代表作《南北战争前南部奴隶制经济》一文。此文中运用了大量的计量分析方法对南北战争前南部奴隶制经济的收益问题作了新的解释。此后,“新经济史学”迅速传播到法国、德国、英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研究实践中,“新经济史学”主要运用反事实的“假设一演绎”模式来解释历史现象,即“先提出一种与实际存在的历史事件相反的假设——演绎模型,然后将其转换成计量分析模型,再根据这个模型广泛搜集数据,进行验证”。这一模式虽然受到了很多历史学家的批判,但它在史学研究中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它不仅使史学的内涵大为扩展,而且还促进了史学方法论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对客观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新经济史学”的种种特征彰显了计量史学的特色。那么,计量史学是如何定义的呢?计量史学是现代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也称历史计量研究或历史数量研究,其主要特征在于通过运用一整套数理统计方法,把数据或可以计算的其他史料作为分析和解释历史的主要证据。现代计量史学主要以现代科学技术(如计算机和统计学软件)为主要研究手段,以群体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历史研究中运用计量史学法,不仅可以帮助历史研究者了解普通民众的历史活动及其动向,而且有助于研究者探讨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发展方向,从而使历史研究更加精密化。

二、计量史学法在教育史研究中的应用领域

全文阅读

计量史学法在教育史研究中的运用

摘要:计量史学法适用于历史上有关教育现象的规模、程度以及范围的研究,适用于历史上有关教育结构的分析与研究,适用于历史上各现象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计量方法被引入史学研究领域,促进了教育史研究的精确化,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问题的视角,有助于研究者挖掘和利用“边缘资料”,同时迎合了教育史学科发展的国际潮流。

关键词:计量史学;计量方法;教育史研究;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1)02—0075—02中国论文联盟

教育史作为历史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方法也深受历史学的影响。将计量史学方法运用于教育史研究中,对拓展教育史研究的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计量史学的发展及其基本理论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统计学的发展及其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计量史学开始萌芽。一些历史学家开始把注意力集中于统计学与史学研究的关系上,探求计量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史学研究中的运用。到二十世纪初,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通过发掘和利用新材料,开始采用初步的统计方法对史学进行定量分析。二战结束后,计量史学开始蓬勃发展。这一时期,一些高难度的数量统计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历史研究中,历史学家能够运用计量模型对历史现象进行模拟式的计量分析,计量史学方法的应用范围大大拓展,计量方法成为此时期许多历史研究人员进行分析、判断和解释历史现象的主要研究方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现代意义上的计量史学发端于美国。美国在经济史领域首次引入计量方法来重新解释美国经济史,由此形成了美国的“新经济史学”。

“新经济史学”一词流行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1958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康拉德和迈耶发表了美国计量史学同时也是美国“新经济史学”研究的第一篇代表作《南北战争前南部奴隶制经济》一文。此文中运用了大量的计量分析方法对南北战争前南部奴隶制经济的收益问题作了新的解释。此后,“新经济史学”迅速传播到法国、德国、英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研究实践中,“新经济史学”主要运用反事实的“假设一演绎”模式来解释历史现象,即“先提出一种与实际存在的历史事件相反的假设——演绎模型,然后将其转换成计量分析模型,再根据这个模型广泛搜集数据,进行验证”。这一模式虽然受到了很多历史学家的批判,但它在史学研究中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它不仅使史学的内涵大为扩展,而且还促进了史学方法论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对客观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新经济史学”的种种特征彰显了计量史学的特色。那么,计量史学是如何定义的呢?计量史学是现代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也称历史计量研究或历史数量研究,其主要特征在于通过运用一整套数理统计方法,把数据或可以计算的其他史料作为分析和解释历史的主要证据。现代计量史学主要以现代科学技术(如计算机和统计学软件)为主要研究手段,以群体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历史研究中运用计量史学法,不仅可以帮助历史研究者了解普通民众的历史活动及其动向,而且有助于研究者探讨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发展方向,从而使历史研究更加精密化。

全文阅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解题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实际需要。那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呢?

【关键词】培养;解题技能;教学;时间概念

一、引言

高中历史教学的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很多学生平时感觉掌握的不错,但是每次遇到考试成绩总是上不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题技能

1.培养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首先,教学过程中把每一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后,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列出结构提纲。其次,在各节知识结构形成的基础上,要对某一历史阶段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如封建社会的每一个阶段应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形成对封建社会的整体认识和理解。世界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也可采用此法。在第二轮复习中,宜打破第一轮横向形成的知识结构,形成纵向的专题结构,如中国的近现代化作为一个专题,可按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近代化等形成知识结构。

2.培养学生处理材料的能力

全文阅读

高中历史复习方法谈

近年来的高考出题倾向已表明,仅仅会背已是难以得高分了。不仅要背,而且还要学会融会贯通,综合分析才行;因此,在高中历史复习、冲刺阶段,一定要使自己的综合能力上一个台阶才行。为此,在高中历史复习中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复习方法。

一、读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临考时,再扎扎实实地将高中历史课本阅读思考一遍,既可回忆,巩固重要的史实史论,又可查漏补缺,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应考信心,使学生胸有成竹地走进考场。

二、练讲结合

练是实践,实践出真知。考前进行有一定量、有度、有序的强化训练,十分必要。可在学习《考试说明》透彻把握高中历史教材的基础上,参照前几年高考试题的题型、题量、难度、特点,将收集到的历史列出试题和信息,精心筛选加工出几套综合性、科学性、典型性以及知识、能力和思想都贴近中考的模拟试题,创设高考情境,以临考姿态进行“实战演习”。 练后一定要认真组织讲评,只练不讲,等于半途而废,凡练必讲,讲必纠错,纠错而总结,在练、讲、纠错、总结上提高和升华。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良性的教学循环。每一环节都不容忽视,不可或缺。

三、纵横结合

纵的方面,要让学生把握高中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横的方面,一是要把握同一时期历史学科自身发展的横断面上诸方面的内在联系。如:同一时期同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历史现象间的相互联系,等等。二是要将历史学科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的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渗透,相互迁移。比如思想政治课中所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中外结合

全文阅读

浅谈高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

就高中历史学科而言,早在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就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①在课程性质上又再次强调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②反观《2011年历史科高考考试大纲》也对文科考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做了很高的要求:“历史学科考查学科素养和学科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从以上引述,可见历史学科素养与学科能力在历史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与突出地位。

何谓“历史学科素养”呢?我认为至少应该包含有这二个方面:一、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二、历史学科特别的研究方式;

基于以上具体目标,我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渐进式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个方面,关于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习惯,我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实验:

(一)、准确把握“历史时间观”: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习惯,必须让学生形成准确的历史时间观念,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下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学生无法准确定位历史时空,这是历史教学的老大难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学到了以下几种方法,不妨一试:

1、让学生完成特定历史时空的历史作文。如辛亥革命时期社会的变化,加入你是中的一员等等。

2、训练学生准确定位特定历史阶段历史重大事件的先后顺序。如数轴定位法。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