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可以遵循。教育研究的真谛在于解决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研究在解决问题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仅仅依靠研究者自身的创新,并不能保证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发挥作用。高等教育研究者在高等教育创新问题上应转变研究思想,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摘要题】理论经纬

【英文摘要】Justlike

一切研究活动,无论是认识世界的科学研究活动还是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特别是要想取得重大的进展,特别是要想取得重大的进展以至突破,都需要某种程度的创新,高等教育研究当然也不例外。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作为一个命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那么为什么今天重新提出这一问题?简单地说,一是因为我们的高等教育研究在指导当前改革实践时,创新还远远不够,需要研究者加以特别的关注;二是长期以来,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问题并没有给出清晰的答案。

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进行讨论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涉及很多问题,比如方法的创新、研究思路的创新、研究结果的创新和研究过程的创新等等,此外还要涉及研究者的自身素质。笔者这几年参与了高等学校的一些教学改革实践,有很多感悟,想从实践的角度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做些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一、高等教育研究要重视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研究活动的复杂和研究者思想方法的多样,研究活动的创新是没有一个统一模式的。仅以学科和研究对象为例,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研究对象,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研究活动创新的路线和方式方法。美国学者贝尔曾提出:自然科学是根据一种有顺序的范型来组织的,社会科学是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来组织的,人文学科则是借助同一中心来组织的。(注:王伟廉.学术领域的特点对大学本科课程编制的影响.江苏高教,2002,(4).)哈佛大学普通教育委员会也有类似的说法,认为自然科学来自逻辑,社会科学来自关联,人文学科来自想象。(注:王伟廉.学术领域的特点对大学本科课程编制的影响.江苏高教,2002,(4).)学科研究对象的差异,必然会影响到研究活动本身。在研究活动中,这些不同的研究对象至少使研究者在处理题材的方式上有所差异。理工科研究者要在题材的逻辑上下工夫,社会科学研究者则更加关注现象之间的关联并极力寻找这些关联之间的规律,人文学科研究者则更多地借助想象和猜测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体味其中的奥妙。尽管不同的学科和研究对象在研究的结果上可能相同或相近,但它们所执行的研究活动的践线却大相径庭,创新的途径上也极为不同。

高等教育研究的对象相当广泛,既涉及自然科学领域的一些逻辑性很强的问题,又涉及社会科学的很多问题,同时也涉及人文学科的很多问题。而且同传统的学科相比,它的成熟性很低,以致很多国家到现在还不承认它是一门学科。此外,高等教育也和整个教育研究一样,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哲学家杜威就曾说过:“教育科学的最终现实性,不在书本上,也不在实验室中,也不在讲授教育科学的教室中,而是在那些从事指导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心目中。”(注:杜威.教育科学的资源[A].引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81.)

全文阅读

合作研究高等教育论文

一、概述

(一)目标和期望

1.目标

作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一部分,合作研究网络计划致力于帮助较小的、地区的和科研项目较少的高等教育机构调整研究体系,鼓励这些机构将研究活动聚焦于其优势领域;促进研究能力较弱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其他机构开展合作,从而提升双方的研究能力;帮助地区高等教育机构解决与研究相关的难题;提高创新体系中不同部门间、大学间的合作水平;通过合作研究服务地区的优先发展事项。[5]

2.愿景

澳大利亚合作研究网络计划制定了长期和近期愿景。长期愿景是在高等教育机构间建立可持续的伙伴关系或合作关系,通过合作研究网络项目实现各机构的研究目标,提高各高等教育机构的科研能力,通过合作研究网络项目促进国家研究和创新的发展。近期愿景是提升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合作研究水平,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局限于此):增加合作研究的出版物数量,改善联合申请澳大利亚竞争性赠款的情况,增加研究活动或研究人员人数,增加具有较高学历的研究人员人数,提高研究管理的效率等。[6]

(二)申请资格和申请程序

1.申请资格

全文阅读

《高等教育研究》—刊发论文统计分析

《高等教育研究》是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会刊,由华中科技大学与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共同主办。杂志1980年创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社设在华中科技大学内。1994、1996和1998、2000年2004年连续五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5和1998年连续两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一级期刊,是CSSCI来源期刊。《高等教育研究》开辟有: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院校研究、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德育与美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史、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探索与争鸣、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学术动态等主要栏目,并不定期组织各种专题研究,刊登的论文具有选材面广、观点新颖、针对性强和勇于探索等特点。在高教届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作者的关心支持下,杂志的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被学术界公认为最具权威性的高等教育学术期刊之一。

丛刊发论文总数统计结果来看,基本上呈上升趋势,只有在2011年,发刊总数稍有下降。

表统计显示,近五年在《高等教育研究》上最多的6所高校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191篇,占16%)、厦门大学(72篇,占6%)、华东师范大学(47篇,占4%)、北京师范大学(42篇,占3.5%)、南京师范大学(35篇,占3%)、北京大学(32篇,占2.7%)。这6所高校近5年发表的高等教育管理学论文数占了论文总数的35%,这表明这6所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的主导力量,引领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五年期刊刊发文章中各种研究方法基本都有涉及,但是从上表数据上可以看出,纵向数据显示基本以理论研究为主,其中的案例研究,文献研究和行动研究都是次主要的研究方法。横向比较之后,各项研究方法没有固定的规律,只有案例研究是整体呈上升发展趋势,随着院校研究的不断发展,案例研究作为院校研究的主要方法,比重不断的上升。

从统计结果来看,近5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在“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和“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等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其分布比例均超过了10%,三大领域发文数占到全部论文总数的37.8%。由此可见,这三大领域既是学者们高度重视的学科领域,又是高等教育研究成果高度集中的领域,足见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关于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论文所占比例为14.4%,在所涉及相关主题中所占比例最高,反映出我国对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高度重视。其中课程理论与教学改革和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也占到了相当的比重,分别为8.95%和8.11%,课程理论与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因此,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上统计结果显示为8.95%。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同样受到重视,比例上显示占到了8.11%。

统计显示近5年来民办与职业高等教育的文章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比重占到了五年文献综述的6.44%。说明近年来我高等教育着重研究和推进民办与职业高等教育。这对我国民办与职业高等教育来说,是个加快发展的好契机。

参考文献:

全文阅读

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研究论文

摘要:教育国际化是在充分考虑本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实现的一种国际性的教育和文化的交流,它是一种平等的、双向的交流过程。通过借鉴发达国家高等会计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便突出体现人才培养的阶段性和整体性的综合要求。

关键词:高等教育;会计教育;教育国际化;策略问题

一、明确中国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的目的和方向

经济全球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拉动了教育的国际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但作为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传统价值的责任。教育国际化是在充分考虑本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实现的一种国际上的教育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是简单的接轨。教育国际化是按照先进国家的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教材建设、师资水平、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通过这种改革和开放,能够实现按照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一大批了解国际市场、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贸易规则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明确教育国际化的目的,既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的目的,是通过国际交流来提高本国高等会计教育的水平,使之能被国际社会承认和接受。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够提升教育的互补性,并有利于推动高等会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能够自觉地在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上主动调整并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阎达五,2000)。

我国向教育国际化靠拢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本国的教育事业,使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是一种促进本国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手段。教育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武器,又可能受伤。为避免受伤,就应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好国际化和民族化的关系

教育上的国际化与民族化的矛盾,虽然存在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但并不是不能沟通协调的,而是可以通过交流增进了解达到共识的。这里需要正确认识中国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的使命。教育国际化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结合本国国情,吸纳和借鉴国际上优秀和通用的科技文明成果,对国内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和优化的过程。因此,会计教育的国际化必须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与教育改革的长远规划相统一、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相联系、与各学校自身的发展规划和培养目标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以本民族文化背景为基础,超越国家范畴,实行人才教育培养的国际化。

(二)要处理好学习和借鉴的关系

全文阅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论文

(三)处理好技术更新周期与人才培养周期之间的矛盾

当今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学生毕业时发现所学的知识已经过时的现象经常发生。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基层或部门的管理人员,除了职业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协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甚至国外实习的经历。

(四)实现学生、职业学院、企业三赢的局面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生、职业学院、企业三者之间密切合作、相互支持,实现了共赢。有生产经验的、经过认真培养的专业人员对维持和提高企业自身的效率及竞争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和国际性的建议

(一)彻底更新观念,逐步建立区域性高职教育体系

通过舆论宣传、典型引路、政策导向等,逐步确立高职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要使区域高职教育逐步形成体系,其中,学历高职教育子系统要体现层次结构,二年制专科层次、三年制副学士学位和四年制本科、硕士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并存,并建立同普通高等教育相协调的学位制度,有选择、有计划地把原有三年制专科职业技术学院高移至四年制本科。

(二)改革高考录取制度

全文阅读

高等医学教育制度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目前中国医学教育的效果与国际差距;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矛盾;改进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对策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合并还是兼并、附属医院何去何从、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严格把握“入口”的质量、努力提高在校生的“出口”质量、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及与人文社会科学有机结合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目前医学教育专家认为:医学已不再是单一的生物医学,而是人文、社科、生物医学的综合学科。现代医学正处在一个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医生要更多关注人的社会因素,除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还要涉猎人文社科知识。这样一来,医患关系变了,医学模式变了,医学教育不能不变,“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正在给医学教育带来困难”。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式如何适应新的医学模式,是一个值得不断追问的问题。

【关键词】医学教育;模式;管理体制;改革措施

随着近年来国人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教育对国力发展的影响以及我国教育方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一场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其中高等教育教学的一些初步改革措施已在进行中,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更是走在了前沿。传统的医学教育方式是为生物医学模式服务的,这一模式从根本上漠视病人作为人的尊严,仅仅把病人视为有病生物体,背离了医学的人文本质。现代医学正处在一个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医生要更多关注人的社会因素,除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还要涉猎人文社科知识。

1目前中国医学教育的效果与国际差距

有医学教育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医疗侧重于对疾病发病时的控制,而不重视病人长期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侧重于高科技、昂贵的住院治疗,不重视低花费的门诊治疗及医疗服务的连续性;低估了社会心理、经济、家庭环境及职业方面的因素在医疗中的作用;不同医学院学制不同,对住院医生的培训时间也不同,使医疗部门很难制定一个统一的质量和认证标准;多数医学教育着眼于提高医学生记忆事实的能力而不重视受教育者应用循证医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医生职业精神的含义以及医患关系中医生的义务方面的教育甚少,临床教学中临床技能训练不够,对医学生的技能和操作的培训重视不够,见(实)习学时数和国外医学教育体系比相对不足;临床指导教师的工作重心转向医疗,高校附属医院的教学意识淡薄,在教学医院中,重医疗轻教学的现象较为普遍。

2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矛盾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重大调整。据全国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会统计,内地已有63所医学院校成为综合性大学的一部分,除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以外,大多数知名医学院校已经告别了过去单科办学的模式,逐渐地融入综合性大学之中。

全文阅读

高等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论文

一、高等教育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他受到当时发射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他认为,宇宙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它将因为资源耗尽而毁灭。唯一使之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实现宇宙飞船内的资源循环。

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可以概括4R原则。一是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Reduce),即在投入端实施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主要是通过综合利用和循环使用,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二是产品生产的再使用(Reuse)原则。强调在保证服务的前提下,产品在尽可能多的场合下,用尽可能长的时间而不废弃。三是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指在材料选取、产品设计、工艺流程、产品使用到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实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毒化和资源化,实现再循环。四是再思考(Rethink)原则,就是不断深入思考在经济运行中如何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最大化。

传统的循环经济理论主要侧重于自然资源的循环,主要研究的是工业循环经济。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进步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类进入到了一个以智能经济、知识经济为主流的崭新社会,信息资源的占有量和使用成为界定财富的最新标准。至此,资源的内涵与外延已由传统的自然资源范畴扩展和囊括到能够为人类利用的所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三大系统。

高等教育属于服务性行业。我国的高等教育既具有社会资源系统的属性,又具有经济资源系统的属性。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因此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同样可以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目前,还没有学者专门研究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我国高等教育行业的发展。循环经济理论指导的高等教育称为高等教育循环经济。其具体内容就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贯彻循环经济原则,目的是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循环经济同样具有4R原则。减量化原则(Reduce),就是以尽量少的资源投入和消耗,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各种资源,实现高等教育投入效益的最大化;再使用原则(Reuse),强调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使得投入的高等教育资源能够实现最大效益。同时,尽力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再循环原则是指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监控,从市场调研,专业设置,到教师配备,教学设备的完善,教学计划的指定,全过程都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这种浪费一方面包括高等教学所投入的各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是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资源的浪费;再思考原则(Rethink),就是不断深入思考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及时调整战略,不断创新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在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前提下,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二、发展高等教育循环经济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的《2005至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第49位,较上年下降了3个位次。(9月26日《国际金融报》)。我国的全球竞争力排名连续3年下降,这和我国的高等教育有密切的关系,主要是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缺少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2005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指出,在中国、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和印度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排名中,中国位居第四,仅排在俄罗斯和印度之前,属于第三层次,远低于排在第一位的美国。人才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人才队伍、人才投入、人才产出和人才环境四个方面的要素。根据这一体系,中国的人才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才队伍上,而在人才投入和人才环境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在人才队伍上的优势主要来自于中国的人才潜力,得益于中国劳动力数量巨大、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发展高等教育循环经济,可以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使用环境,有效地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力。第二,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一方面是教育投入不足。目前发达国家教育经费支出与本国GDP比值约为6.2%,发展中国家约为4.0%,而我国近几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率,不仅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入力度相比亦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资源浪费也很严重,没有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率。在校内资源方面,表现为很多地方不顾地方实际,建设大学城,专业设置方面贪多求全,有经验的教授上课的很少。学校的产品——培养的人才资源方面又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最新出版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指出,我国人才浪费严重,通过发展高等教育循环经济,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第三,有利于缓解上学难、上学贵的情况。据测算,普通高等院校一般专业每年生均成本一般是在10000~20000之间,而财政拨款、学杂费等收入来源生均收入只有7000~11000元,还有一定的教育成本无补偿来源。现在,很多大学生上不起大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费太贵。统计表明,每个大学生每年学费在5000元左右,加上住宿费用、生活费用,每年不少于10000元。而去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却不到3000元。同时由于高等学校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出现经费短缺,这使得乱收费问题日益严重。2006年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教育乱收费。发展高等教育循环经济,可以大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可以减轻学生负担。三、发展高等教育循环经济的策略和措施

全文阅读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阶段中,我国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拥有巨大的立足与发展空间,然而受传统观念、管理体制及师资水平的制约,使得目前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尚存在着不少问题。为了推动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步入良性轨道,促进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了对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战措施及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陡然崛起,并且迅速发展壮大,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一支新兴力量,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将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拥有更加广阔的运作空间。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存在着困境与难题,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要在高等教育中站稳脚步,要长期可持续发展是民办高等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研究的问题

一、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现状

1.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给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带来了契机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规范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法规。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全面阐述社会力量办学的法规性文件。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明确表述了国家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指导、加强管理”的16字方针。2002年12月28日《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以来,与之相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细则《民促法》相应的出台,在这个时期标志着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依法办学、依法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2.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中民办高校承担主力军的角色

我国的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也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但是中国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和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问题。近年来,公办的普通高校的资源,虽一再努力扩大,但扩招之势,已显出后继乏力,而给民办高等学校提供正在蓬勃兴起的机遇,民办高等学校是1983年普遍兴起的,那时被称作“拾遗补缺”的“助学机构”,1996年民办高校被称作“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到2005年,全国已有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300多所,在校生200多万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三分之一。目前民办高校已经义不容辞地挑起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重担。据估计,到2010年民办高校的在校生,将达到高等教育总在校生的二分之一。

全文阅读

中美高等教育融资渠道研究论文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因扩招而导致的资金短缺现象,在分析中美两国高校融资渠道的基础上,根据美国高校融资的成熟经验,对我国高校融资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建立高校募捐机制;大力发展股份制办学;推动“银校合作”新局面和组建教育基金。

关键词:高教融资;捐赠收入;学杂费

一、目前我国高教融资渠道分析

(一)政府投入

这种方式是我国目前高校融资的主要来源,包括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校的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服务,肩负着培养国家急需高级人才的重任,政府作为直接、最大的受益者,对于高等教育就有了“社会责任”,就必须为高等教育的发展筹措经费。不论高教如何采取多渠道融资,政府都应该是高教最主要的投资者,都不能减少自己作为主要投资者的责任和义务。

(二)学杂费

自1998年开始在非市场的前提下向广大在校大学生收费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费标准一直在大幅度提高。学费提高的主要原因,除政府对高教投入不足外,还由于高教成本被滥支或者被过高估计。由于我国学费增长的速度远快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不但很多农村居民难以承受较高的高教收费,就是收入较高的城镇居民对负担高教收费也倍感沉重,这也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

(三)企业对高校的资助

全文阅读

高等舞蹈教育模式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世界许多国家开始注重舞蹈素质教育。为了培养舞蹈界各类高、精、尖人才,高等舞蹈教育受到了各国的普遍认同。文章对多个国家高等舞蹈教育模式进行了比较,希望能为本国舞蹈教育朝多元化方向发展的探索提供借鉴。

关键词:多国高等舞蹈教育模式比较

一、美国舞蹈教育模式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便陆续开设了学士和硕士学位,40年代就有了博士学位。因此说,美国是舞蹈教育大众化起步较早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90年代起,进入普及阶段。随着政府资助比例的逐年上升,美国公民得到了普及性舞蹈教育。在美国高等艺术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舞蹈教育作为辅的国民素质教育手段,被名正言顺地列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之中。进入21世纪,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美国更是把舞蹈与科技融合起来,把许多原本虚构的想法变成了现实,使舞蹈迈入了新纪元。由于美国舞蹈教育起步早,发展快,所以分科较细,包括专业的舞蹈教育、师资类舞蹈教育、高科技舞蹈、大众舞蹈教育,以及包含舞蹈的艺术文化教育等。美国的高等舞蹈教育打破了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多学科交叉学习并以大量的理论知识作为根基,体现了综合培养人才的目标。

美国没有悠久的舞蹈文化传统,舞蹈资源多来自欧洲与拉丁美洲,代表性的舞蹈主要是现代舞、现代交响芭蕾舞及美国土风舞。美国的现代舞是20世纪初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现代文艺思潮影响下的产物。它宣扬人性、破除羁绊,不断更新自由的舞蹈风格,吸纳了不同层面的人士参与,客观上推进了舞蹈的大众化进程。

具体来说,美国的芭蕾学校旨在培养不同层面的舞蹈演员,学习的课程主要有:技巧课、特殊舞蹈、双人舞、话剧、普拉提(一种集瑜伽、舞蹈、体操的身体训练)以及现代舞。毕业生大部分去纽约市立芭蕾舞团。此外,纽约市的朱利亚德学院舞蹈系和纽约州立大学珀切斯分院舞蹈系这两处,也以培养高、精、尖的舞蹈表演演员为目标。

美国高等舞蹈教育大众化较突出的学校代表为NBU(杨伯翰大学)。NBU大学是美国文科名校,也是一所宗教大学。在这所著名文科大学里设有专业舞蹈教育和公共舞蹈教育两个学科。专业舞蹈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演员、教师,所学的课程主要有芭蕾基训、现代舞、编舞技法、瑜伽、国际舞蹈史、音乐史、舞蹈研究、20世纪音乐、解剖学、运动学、美学、社会学、即兴创作、作曲、制作等。NBU的公共舞蹈教育是面向全校学生进行的普及性教育,课程以俱乐部的形式安排在每天中午的两个小时里,学习具有美国风土特色的交谊舞。舞蹈俱乐部对学生的个人条件不加任何限制,不论高矮、胖瘦、健全、残疾的学生,只要对舞蹈有兴趣就不拒之门外。公共舞蹈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精神,不歧视残疾人,强调人人自由、平等的思想。这个理念也深深灌输于美国高等舞蹈教育中,深刻体现了艺术大众化的社会现象。

美国的高等舞蹈教育也是发展比较顺利的国家。除了国家对人才培养战略政策支持外,学费、募捐、捐赠等民间投入与政府逐年加大的资助,也使美国高等舞蹈教育的素质化、大众化发展得以实现。培养演员的美国芭蕾舞学校打破了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其课程设置体现了综合素质培养的理念。文科大学专业舞蹈教育除了开设芭蕾舞、现代舞、编舞技法课之外,更加注重多学科的交叉。理论学习比重较大,较宽泛,是一个既能掌握不同舞种技能,又能从事理论研究,更能自主作曲进行舞蹈创作的教育体系,也是体现高水平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模式。但唯一不足的是,美国文科大学专业舞蹈教育没有把美国土风舞和印第安人舞蹈以及美国黑人舞蹈融入教育体系中,实为缺憾。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