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言怎么写

感言怎么写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军训感言怎么写

军训感言怎么写

在三伏天,在烈日下,我们不再是温室的花朵,而是那一排排青松,挺拔笔直。

痛苦并快乐的记忆

110班郑艳红

有人说,生命中绝大部分的所遇、所思不过像蒲公英一样,飘然而来,飘然而去,全然不留一丝痕迹,但生命中却有些真挚的东西值得收藏,短短的军训日子,使我们洗涤去许多的酸甜苦辣,我愿意记取这最难忘刻骨的记忆。使他牢牢的占据我的心。这些记忆将是我生命中的珍宝。

军训的日子就把自己当部队的军人看待了,在这里有中命令是绝对的服从,在这里有种纪律叫:绝对严明。虽然条条框框,却把人训练的堂堂正正,犹如中国的汉字,横平竖直,坦荡有力,在这里没有个人的魅力,只有团结的力量,在这里没有婉转的歌喉,却有高歌荡气的回肠。

军训的日子虽苦,却像咖啡一样可以品尝出浓浓的滋味。我原先认为不行的,它却考验了我并告诉我要坚持到底,胜利终将属于有信念的人。每天的军姿站立,我知觉的时间已不在是时间,纵然两腿发酸却换得一身挺直。每次的坚持到底都会让我超越自己的感受。有过斜风细雨的洗淋却没有潮湿我火红的心,有过炎炎夏日的直射,却没有像晒黑皮肤一样,晒着我的执著。如果没有这种训练,我都不止到片刻的休息都会成为一种施舍,与平时休闲时间相比,那叫做真正的“奢侈”。

军姿展现的是军人的风采,也展现出的义愤从容之美,坚定之心,硬骨傲苍穹,笑傲风霜雪,你会觉得有股浩然正气贯长虹。如果青春是精品,那么军姿就是美丽。

全文阅读

关于“想怎么说就怎么写”

近日连续听了好几节作文课,感觉到有一个共同的现象:老师们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往往会在引导学生表达和解除思想束缚上下大工夫,常说的话通常就是“想怎么说就怎么写”。

写作本是最具个性化的行为,在学生作文指导中去掉一些条条框框,无疑有助于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写出有质量的文章来。可是,凡事皆有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表情达意的作文,它有其自身的规范,理应遵守;作为书面语言运用的作文,毕竟不能等同于日常的口语交际。“想怎么说就怎么写”是对“我手写我口”的误读和歪解,必须采取审慎的态度来对待。

第一,“想怎么说就怎么写”的思想是学生作文中浅陋和率性的“病灶”。

虽说在学生习作中倡导个性化的表达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共识,但是,必须明确的是,这样一种倡导实在是对于机械表达、虚伪表达的必要反击,有它的积极意义。作文,说到底,它仍然是一种交际方式,毫无顾忌地、不加内心省察的言语表达必然有害于健康的交际。“想怎么说就怎么写”,常常导致作文要求的“被降低”,作文训练目标的“被悬置”,导致极短文、荒唐文的批量诞生,浅陋、率性文风的泛滥。

作文教学有其内在的规定,这样的规定虽然有别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不像它们那样可以有明确的序列性,但“句―段―篇”的基本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各类文体的基本格式是明确的,注重细节、关注描写的基本写法也是有迹可循的。这些都不能以一句“想怎么说就怎么写”来放任,这样一种“个性化”,到最后,必然不利于学生精致为文、慎重落笔良好文风的培养,也不能够很好传承“推敲”文句的好传统。

第二,作文教学中“想怎么说就怎么写”,直接放任了学生对于作文素材的提炼和加工。

所谓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包括印象、事实、人物、图景等,是作品题材的基础。这些材料并不能一点一滴都写入文章之中,如果这样做了,作文就会中心不明显,内容过多不简练。但是,“想怎么说就怎么写”却忽视了对生活素材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直接影响了作文质量的提高。

在这样的作文情境之中,大量粗俗甚至野蛮、血腥的语言和材料被学生们不加选择地写到了作文本上。令人担忧的是,这样一种未加提炼的言语宣泄还被我们的老师冠之以“有个性”和“真情实感”而大加赞誉。自己的作业做错了,有的孩子会在作文中说:妈妈很愤怒;同学借了一张纸给他,他会感动得“心中掀起了巨大波澜,流下了眼泪”;同学之间因为一点小小的矛盾,“你怎么不去死啊”就会脱口而出……生气的、感激的情感,被我们的学生“想说就写地”“个性化地”夸张了,可笑而又可气地言传了!

全文阅读

阅读,因指向了写作而更有深意

“听说读写”的训练与落实向来被认为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在“听说读写”的落实过程中,我们往往只关注了前三者,即“听、说、读”的方面,至于“写”的方面,我们常常因多种原因而无法达成,或者难以达成,这样“写”就几乎成了当下阅读教学的一个“空白”,进而也造成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隔阂”。其实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一对骨肉相连的兄弟,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将解读的视角指向写作,指向学生的语言运用,那么我们阅读教学定会因指向了写作而更有深意。

一、阅读,因指向写作而更接近本质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是学生习得语言素养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只关注了“听、说、读”的训练,只注重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只关注了学生对文本思想的感悟。这本无可厚非,但是阅读教学中还有一个指标“写”,却是常常被忘却的,要知道“写”才是语文学,王尚文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他学科只关注了它‘说什么’的问题――即它们呈现了一种怎样的现状、表达了一种怎样的观念;而语文学科是以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目标的,它特别需要关注‘怎么说’的问题。”

当然,我们的阅读教学并不能全盘否定“写什么”的问题,因为“写什么”的问题是“怎么写”的基础,没有对“写什么”问题的透彻了解,就很难做到“怎么写”。但是我们在教学时,要对“写什么”进行“身”,要将重点放在“怎么写”的问题上。例如《钱学森》这篇文本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在感知文本阶段,可以分两步进行,即先从整体上了解文本写了什么――钱学森爱国、归国,然后再从局部了解文本写了什么――归国时、归国前、归国后的情形。引导了解文本的梗概后,就应该转入正题,即引导学生关注这篇文本“怎么写”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分成两步:一是文本通过什么样的手段表现钱学森的爱国――语言描写;二是文本是怎样组织素材的,即通过倒叙的手法组织语言材料……

当阅读教学指向了写作,对文本的理解与揣摩就不再是目标了,而在这背后,我们就会多了一层“怎么写”、“为什么写”的追问而变得更接近了本质。

二、阅读,因指向写作而更增添趣味

在阅读教学时,我们常常有这样一种困惑:如此简单的文本有什么好教的呢?是呀,我们单从“写什么”的角度来剖析的话,小学教材中有很多文本根本不需要我们教师作什么讲解,学生就能了解其中的内容,明白其中的意义。但如果我们将目光指向写作,指向“怎么写”的问题,阅读教学就会因多了一份解读的视角而变得更有趣味。

例如《狐假虎威》的片段教学。这是小学二年级课文,内容极其简单,具有基本阅读能力的学生都能读懂,如果我们还要针对此文进行“狂轰滥炸”的讲解,势必会使它“支离破碎”,也会使学生失去应有的学习热情,此时我们不妨从“怎么写”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文本中有这样一句“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其中“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表明了狐狸想出很多办法,可是作者却一字未提,为什么呢?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慢慢感悟作者布局的高明:不写狐狸的想法为的是慢慢铺开狐狸的计划,并引起读者的注意;其次,狐狸的应急处理是非常“机智”的,这个机智,我们既可以用“聪明”来形容,又可以用“狡猾”来形容,可作者为何使用“狡猾”一词呢?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来理解:作者之所以用这个词,完全是为了顺从全文的基调,即贬低狐狸利用伎俩来蛊惑人们的罪恶行径。有了这样的理解,学生自然会感受到“布局、用词”的讲究。总之,当我们有了一份“写作层面”的考量,阅读教学就会多了一份趣味。

全文阅读

作文课中的“写什么”与“怎么写”刍议

最近听了一些作文教学课,有教议论文写作的也有教记叙文写作的,但不管教什么文体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注重教学生写什么,另一类是注重教学生怎么写。在作文教学中教写什么和教怎么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但现在很多老师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错误地理解了这两个问题。表现在只注重教学生怎么写而不注重教写什么,总认为学生怕写作、不会写作是不懂得怎么写,孰不知学生更多的是无从下笔。有些也教“写什么”但忽略了“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变成了为写而写,导致写出来的东西脱离主题,显得冗长而多余。针对这样的教学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谈谈作文教学中“写什么”与“怎么写”这两者的关系与次序。

一、“写什么”与“怎么写”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写什么”主要是就写作的内容而言,即文章用于表现主题或证明论点的材料;而“怎么写”是关于方法的,即把材料组织起来形成文章并为表现主题或证明论点服务的方法。这两者在写作中是不可或缺、相辅相成的。比如高中必修教材中文言文《劝学》为了论述“学不可以已”的论点,分别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方面来论证“学不可以已”。这三个问题的阐述是写作的内容,是证明论点的材料,而在写意义、作用、态度和方法时用了二十个比喻来阐述,比喻论证则是其组织论据的方法。文章中所写的内容和所用的方法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当然其中内容决定方法,方法对内容有促进作用。如《劝学》中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课文先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接着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最后同理推论人只有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课文通过这些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例子来阐明问题,使得文章和谐统一。

再如写记叙文时选什么材料来写,怎样组织这些材料才有利于抒发感情,表现主题,我们可看看郁达夫《故都的秋》: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色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在描写这些内容时方法上又融情入景,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碜∽拧保“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郁达夫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所以其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浓厚的主观色彩,这是郁达夫眼中独特的秋景图。其内容与方法也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二、写作教学在解决“写什么”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思考怎么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文也要先有写作的素材,然后从素材中提炼出作文的题材,从而在写作时有东西可写。这个素材的来源是生活,但文章中写的东西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所以就要求写作者从生活素材中提炼出作文的题材。对于学生而言,其生活经历还是丰富的,但要写作文时,不知道哪些东西适合写进作文中,哪些东西不适合写进作文中。这就牵涉到题材的选择了,我们在作文课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抒感、表现主题的需要选择作文的题材,即教会学生“发现美”。但“美”的评价是多元的,一方面我们要保持学生童心般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流价值判断。这样就涉及到作文教学中“写什么”的引导。比如写母亲,可以选择母亲每天对我关怀照顾的一些小事,如叮嘱我穿衣服、天天要我吃一个鸡蛋等;也可选择母亲给自己买鞋子五六百元眼都不眨一下就买下了,而到书店买书却逛了一圈没买成一本书,都嫌书太贵。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一方面她是母亲,有着天下母亲一样的爱子之心和节俭持家的美德;另一方面她是女人,也有天下女人一样的爱美之心。这要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事件来写。现在学生中出现的情况大多是不懂哪些事可以写进作文中,所以就出现了无从下笔的窘境。作文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教会学生能根据抒感、表现主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题材写进作文中。

三、在教学生“写什么”时还要注意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

作文中不能只为了要写什么而写什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写这些的思考。作文课要把“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作为教学内容。作文中所写的材料都是为抒感、表现主题服务的,而学生是有一定生活经验和独立思维的人,他们也看过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在作文课上要把激发学生的思考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比如笔者近日听了一节课是讲记叙文如何彰显人物的个性的,教学上有一个环节是要学生以彰显人物个性为目标扩写“他进门喝水”的句子。第一步要求学生“分解动作,精选动词”如“他走进门,抓过水就喝了”,其解释是“抓过水就喝”能突出其性急。第二步要求学生追问“怎么样”,添加修饰词,如“他急匆匆地走进门,抓过水,看都没看就喝了”,也是突出其急躁的个性。在这一步中还要求学生进一步追问“怎么抓”、“怎么喝”、如“他急匆匆地走进门,一把抓过水,看都没看一仰头就喝干了。”接着还是进一步追问“怎么喝”、“干得怎么样”、如“他急匆匆地走进门,一把抓过水,看都没看一仰头两口就喝得底朝天了。”第三步要求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如“他心急火燎地(比喻)走进门,好像几天都没喝过水一样(夸张),一把抓过水,看都没看一仰头两口就喝得底朝天了。”第四步要求运用多种手法描绘,如人物的肖像、语言、心理、环境等,如“就要开会了,大家都正襟危坐,不敢大声说话,这时他心急火燎地走进门,好像几天都没喝过水一样,一把抓过水,看都没看一仰头两口就喝得底朝天了,还大声喊道‘好水’。”在这样的课中虽然把5字通过四个步骤扩写到了68个字,但只让学生学会了如何把句扩写得更长,而为什么要这样写则没有体现出来。学生没能真正地认识到“如何彰显个性”。要彰显的个性应该是作者要突出的个性,与情感主题有关的个性,而不能为了写人物所谓的个性而写。

全文阅读

让读写双赢

读和写是基本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读写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成败。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新课改的理念,结合有效教学的原则,努力探究、认真实践,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把这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让读有效地指导写,让写有效地帮助读,达到读写双赢的效果。

一、让读有效地指导写

读指导写是一个被认同的观点,“听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问题是怎样读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写。有的学生读了很多文章,还背诵了一些经典篇目,可是写起来仍然难以下笔,即使下笔也是言之无物,言之无文。他们的读与写是分离的,读没有对写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读一篇文章必须要读它的内容、主题和写法,把这三者与写联系起来,其实就是“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问题,而这三者又是写必须做,而且要做好的。只是写是先明确“为什么写”,进而确定“写什么”和“怎么写”,而读是通过“写的什么”来解读“为什么写”和“怎样写”。因此,有目的、有重点地解读文章一定能有效地指导写,特别是对那些在写法上较适合学生学习、借鉴的文章,更要有针对性地解读,并进行写作指导

高中语文必修①中选了巴金的《小狗包弟》和梁实秋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两篇记叙文。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说真话、写真实、抒真情,体现了“诗言志”“我手写我心”的写作原则,这正是现在的学生在写作中缺少的。梁实秋先生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没有平铺直叙,而是选取了最能表现人物形象、性情、风采、情感的几个镜头来写人写事,这也是学生在写作时要学习进而提高作文层次的地方。读这两篇文章就可以在以上特点上重点解读,让学生把这样的写法学到手并运用于写作实践。学完这两篇文章,笔者指导学生以“生命中的感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写真情实感并能用个性化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效果良好。

高中语文必修②中选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两篇写景抒情散文。这两篇文章在写景的手法上很有特色。朱自清先生写月色下的荷塘时,从荷叶、荷花、荷香、荷韵等不同角度来描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之成为写景名段。郁达夫先生写故都的秋景,选取了几幅画面,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觉来写,使故都的秋景具体、生动、真实、可感。和学生一起读赏文章时,正在下雪,于是指导学生以“校园的雪”为题写片断作文,要求从不同角度、调动各种感觉来写,并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结果是佳作迭出,美文不断。可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有目的、有重点地读,在读的过程中有目的、有重点地指导写,是可以达到读写双赢的效果的。

二、让写有效地帮助读

既然每篇文章都要解决“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这三个问题,那么我们从这三个“写”上去引导就一定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读。还是以前面提到的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为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写了包弟这条伶俐、可爱、忠诚和我们相处得很好的小狗,在抄“四旧”时期被我送到了医院给科研人员做实验,十三年后,我仍然为自己的行为深感羞耻、自责,对小狗包弟深感怀念和歉意。这就把文章的思想内容解读出来了。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因为通过小狗包弟的遭遇可以让人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引导人们思考。通过解剖自己,起到警醒人们反省、倡导人们说真话地作用。这就把文章的写作意图解读出来了。作者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作者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自然而然地写完全文,写了真事、抒了真情、说了真话。这就把文章的写法解读出来了。解读出了一篇文章的内容、主旨和写法也就基本完成了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可见,抓住“写”必须解决的三个问题去读,能够使读更迅速,更准确。

既然“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是每篇文章都要解决的问题,那么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实际去帮助读。因为学生写作时也要思考以上三个问题,只是学生在对事物的认知、对人生的感悟、对语言的驾驭、对技巧的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和作家有很大差距,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水平不同,但是写作思维是有相同、相通之处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思考、经历、心理、感悟等去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回想自己写类似的内容时是怎么写的,思考如果是自己写这个内容会怎么写,这样不仅会使读更深刻,对写也有借鉴作用,是实现读写双赢之举。

全文阅读

抓每课“四问”,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要他的学生以“每天四问”激励和鞭策自己,从而在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各方面有长足的进步。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每堂语文课下来,我们教师也不妨问一下学生在“听说读写”这四方面做得怎样,用以评价课堂的教学效果,改进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听说读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三维目标,以此检测教学效果。但分析整堂语文课,以其外在表现形式来看,始终离不开“听说读写”这四种教学形式。事实上,这四个字做好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就会得到提高。下面笔者从这四个方面加以叙述,以供大家讨论。

第一问:学生听了吗?听了,听得怎样

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听是语文最底层的基本功。虽语文试卷中极少有听力题,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听是多么重要,看电视、开会、与人交流……哪一样能离开听呢?课堂上,听也是举足轻重的。语文知识非一朝一夕所能养成,日积月累,才能知识渊博。听,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也只有认真听讲了,上课才能“言听计从”,有所“作为”。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呢?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课、专心听同学发言。要培养学生听课的兴趣,真正跟上老师的思路。其次还要会听,上课不能仅仅只是记录老师、同学的讲话,沦为记录器的作用。边听边思考,有选择地做笔记,才能有所收获。此外,我要求学生在课余“听书”。听的内容可是课文朗读,还可以是故事、诗歌、小说、新闻等课外的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增长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还有利于学会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第二问:学生说了吗?说了,说得怎样

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说是多么重要啊!对一个人的印象,对一个人能力的评判,很大程度上看这个人会不会说,其次,人的表现的欲望、人的自信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讲话能力。他会讲话,他在各种场合就有自信心,他就可以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他就有可能吸引人的注意。在语文教学上,说也十分重要。对于教师来说,从学生的发言可以判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字音是否能读正确,课文内容是否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是否丰富等。

全文阅读

阅读教学关注文本言语形式策略谈

阅读教学应该教什么?学什么?叶圣陶先生说:“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动了脑筋写出来的,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就要学习作者是怎样动他的脑筋的,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王尚文教授也说:“我们语文教学的奥秘就藏在言语形式里。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秘,这就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然而,在我们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对那些精美的语言形式,那些别致的表现手法却置之不理。这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十分普遍的现象,这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效率低、学生语文能力进步缓慢的重要原因。那品味哪些言语形式?怎样品味?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一、品析词语,体会语言表达的绝妙和贴切

一个内涵丰富的句子往往是由关键的词语凸显出来的。这些词语是作者灵感的触发点、情感的迸发点、文本内涵的透视点。这些词语在整个句子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抓住并紧扣这些词,引导学生去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语言感受能力。

如课文《桂花雨》中有这样的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作者以“浸”来写“香”,把自己及家乡人融于桂花香气中的幸福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怎样引导学生品味“浸”字的绝妙呢?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师:“浸”在字典中有这几种意思,(课件出示意思)那你觉得课文的“浸”是哪一种意思?

师:“浸”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桂花很香很香)

师:是啊,花开时节,家乡简直就是一个香气四溢的海洋!

来到房前,你可以闻到______生:沁人的桂花香

全文阅读

知文悟本 习得语言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特别强调习作与阅读的联系,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既读懂课文讲了什么,又要让学生懂得课文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用什么样的写作方式传递作者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学生的阅读活动本身就是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体会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感的。语文教师如何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知文悟本,习得语言运用,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我结合课堂教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一、整体把握文本,习得表情达意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很多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是激发学生学国语言的优秀素材。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有效对话,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管是阅读教学的导入环节,还是有效深入文本过程,都要紧密结合课文的特点,让学生细细品味文本,唤起情感体验,既让学生学习文章特色,又能让学生领悟文本的情感,习得表情达意方法。

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教师抓住了课文最后一段话:“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秋天的雨带来的欢乐。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秋天的雨给植物带来了什么?你似乎看到了什么?请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脑中浮现出了什么?

生:我看到金黄的稻谷,真美!

生:我看到柿子树上的柿子红了,真想摘下来一个吃。

生:我看到了红红的枫叶,飘啊飘,飘落在树妈妈的脚下。

全文阅读

浅析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整合策略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育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育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寥寥数语,朴实而深刻地表达了习作教学理念。其实,写作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自我表达和实用交际的需要。然而,在我校实际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不少少年儿童习作情意水平低。他们对周围世界关注的视角浅,思想触角迟钝,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下笔时常被“无米之炊”所困扰。他们敷衍成篇,其习作内容贫乏,思想干瘪,情味欠缺,甚至一部分学生对习作产生厌恶与排斥情绪。下面我粗略谈谈习作教学中的整合策略:

1 引导学生阅读,积累语言材料

课文是习作最好的例文。我们应该从单元整体出发,做习作教学单元整体备课:在阅读教学中不仅仅要读懂内容,还要学习作者是怎样怎样观察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的学生学习课文的样子,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从而使他们乐写、能写。例如,人教版小语教材“壮丽的祖国山河”,是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习作要求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也可以写自己想去的地方。通过教材的教学,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是怎样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观察和写作风光景色的,学习作者通过景色描写和直抒认识的方法表达自己感受的写法;然后运用到口语交际中,互相交流说一说;最后在习作教学中,进一步学习运用在课文中学到的观察和表达方法进行写作。写完以后互相读一读,评一评,分享习作的快乐,在此基础上作修改,使自己的作文写得更好一些。学生掌握书面表达的能力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些学生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却无法“文从字顺”地表达出来,这就是缺乏足够的阅读积累。我有位好友的女儿,今年才小学五年级,却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又十分喜爱写作,每晚笔耕不辍,现在可是名副其实的小作家呢!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我充分发挥语文课本的功能,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当然,这远远不够,我还建立了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课外书带到班上来,同学间互相借阅,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我还根据语文教材的要求,鼓励学生节省零用钱去买必备的课外书,如《伊索寓言》、《上下五千年》、《鲁滨逊漂流记》等,以开阔学生们的眼界,积累一些间接经验和语言材料。

2 要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习作内容生活化,利用本地资源,开放式的习作教学,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生活本身,打通课内外、校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实现习作与生活的紧密联缀,让学生感悟生活,感受到习作是生活真实表达的需要。从生活中寻找材料、从大自然中索取材料、从活动中创造材料,从阅读中积累材料、从课文中挖掘材料。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编辑作文集、出版班级学习板报……也可以是班级和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只要是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我们都应该经常开展,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同时让学生积极参加校外活动,校外素材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我应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就近组织参观、游览、春游、野炊等活动,让孩子们亲身实践,亲身体会。

3 习作要互相交流

全文阅读

作文个性化 语言要先行

高尔基曾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语言作为作文的构成元素,在准确、明晰和动听中传导着情感。好的文章要有鲜活的写作素材、丰富的思想感情和独特的构思,而这都要以语言为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章,没有好的语言,就没有好的文章。可见语言在作文写作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那么怎样的语言才是富有独特魅力、个性化的语言呢?

一、个性化的语言是生活的语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媳妇虽巧,但无米怎能为炊,最后只好围着锅台干着急。看来即使是“巧妇”也得有米才行。这就好比学生作文,“没有内容可写”,即“无米为炊”,那我们的“小媳妇们”(学生),要尽显“厨艺”(写作),就应该先解决“米”的问题。“米”就是语言,语言来自生活,所以写好作文还是依靠生活。其实,我们的生活,每时每刻都不一样,“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对于学生来说,新的环境、新的伙伴、新的校园都可以是学生说写的内容;大自然中潺潺流动的溪水、一只惊慌飞离的小鸟、一株鲜绿动人的小草、山脚下一朵无名的小花……都可以是孩子描写的对象,只要有心,眼前处处是文章,身边时时是语言。但是怎样才能把其间能写的可写的语言提炼出来呢?关键在于我们要培养学生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感受生活的情趣,真正投入生活的怀抱中,提取生动的作文素材,对语言进行组合、创新,就一定能使学生从丰富的生活中、从作文语言的创新中获得思想的提升,在思想的成长中使作文语言充满生命的活力!如《范进中举》中的一段描写:“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口里说道:‘也罢,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如果吴敬梓没有对生活的具体体验,就不会给我们活灵活现地展现出胡屠户的市侩嘴脸。

二、个性化的语言是真实的语言

说起真实,实际上就是我们新课标里所要求的,让我们把作文的架子放下来,就是让学生知道“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就是我怎么想就怎么写,我怎么说就怎么写。让语言成为你心灵的窗口,让语言表达你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不要去讲空话、套话、假活,虚假的终究是虚假的,它不是真实,没有了真实,语言就失去了它的灵魂。

莫泊桑的《项链》一文中,对马蒂尔德在舞会上的描写:“她用陶醉的姿态舞着,用兴奋的动作舞着,她沉醉在欢乐里,她满意于自己的容貌的胜利,满意于自己的成绩的光荣;满意于那一切阿谀赞叹和那场使得女性认为异常完备而且甜美的凯歌,一种幸福的祥云包围着她。”向我们活脱的展示出的是一个亢奋的,当项链丢失后,莫泊桑叉写道:“连睡觉的气力都没有,始终没有换下那套参加晚会的衣裳,就靠在一把围椅上面,屋子里没有生火,脑子里什么也不想。”虽然两次描写差别很大,但却十分真切地刻画出了马蒂尔德的形象。

三、个性化的语言是感情的语言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朱自清《背影》中最感人的情境,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正是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才写出了如此感人至深的语言。作文教学的情境,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加学生对事物的感受,诱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在情境中,他们“发现事实、事理的真实”,获得“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叶圣陶语),进而写出有鲜明情感的语言。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