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悟日志

感悟日志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学古诗词的赏与悟

古诗词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的瑰宝,学习古诗词可以传承文明,陶冶情操,潜移默化地审美,可以开阔视野,丰富想像,增长见识。下面笔者就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赏与悟这两个环节,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赏

1、感受古诗词塑造的形象之美。诗歌总要塑造或刻画某种形象借以抒情。古诗词中的形象或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是所描绘的景、事、物的形象。鉴赏古诗词就是要感受这些形象的美好。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观沧海》堪为古诗精品,脍炙人口,历来叫好之声不绝于耳,诗人以其丰富的想象,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十六字,就写出了沧海之辽阔,描绘出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景象,表现出一代枭雄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心。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由景及人,明白诗人借物言志之意。《木兰诗》刻画了农家女子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诗中木兰的形象历来为读者振奋、叫绝、肃然起敬,“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金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英姿飒爽,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形象跃然纸上,犹现眼前,这些形象通过赏析与联想,才能感受到美之所在。

2、欣赏诗词家创作造诣之高妙。诗人词家学养深厚,擅用技巧,才笔下生辉,字字珠玑。鉴赏古诗词还要欣赏写作技巧,学会创造美的形象,即学会作诗。我们要善于从古诗词里吸取营养,为我所用,元曲名家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短短二十八个字所创造的形象多少年来受到人们的称道,叹服不已。一方面是由于这首曲描绘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的表现出天下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另一方面,更主要是他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表现为:A、简约与深细相依,本文用字精炼可以说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而表情达意,刻画人物形象生动而细腻。B、动景与静景相映。C、景色与情思相融。本曲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足见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也更见其表情达意的艺术匠心。通过与学生这样赏析,学生会啧啧赞叹,心领神会,收获颇丰。

二.悟

1、领悟诗词所描绘的画面。诗词创造的形象有的直白地展示于文本中,有的尚需我们去沿着诗词的情感线索,抓住诗人在语言中所暗示的生活情感,感受古诗词的形象美。正所谓:“画是有形的诗,诗是无形的画”,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所描绘的景象生动鲜明。苏轼曾大加赞赏,称其“诗中有画”,如《竹里馆》,就直白的描绘了独坐幽静的竹林弹琴、长啸,与明月为伴的情景。读这些诗要发挥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生动的画面,细细品味,感受其形象之美。

2、朗读和思索,领悟作者的情感。诗词是作者溢情于外的载体,我们悟情就是通过这些语言载体去感悟诗词里所蕴含的感情,让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同步升华,悉心聆听诗人词家的沉吟朗哦,感受诗人的悲欢离合,怨恨愁怅。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年轻时曾统帅劲旅剑指胡虏,却遭主和派排斥诬蔑,郁郁不得志,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片展现自己曾经的军旅生活,这是抹不掉的记忆,虽遭罢黜,但仍存企羡,渴望再披战袍,建功立业。下片前面渲染战争场面,以表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但这些如今只不过是一场追忆,一场梦幻。最后一句也是“壮语”,但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壮志未酬的抑郁和愤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壮词”中领悟诗人的壮志,还要从“壮词”中感受诗人的心境悲凉,壮志不遂是何等的悲愤!

古诗词教学中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赏和悟这两个环节就不能草草收场。在指导学生在准确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强化鉴赏和领悟,学生的鉴赏力、审美力、创造力会日臻提升。

全文阅读

离开了体悟艺术啥都不是

有很多收藏者会说,我对艺术品有感觉呀。那么这感觉究竟对不对、好不好,该怎么评判呀?

体悟,是一种内心的外在投射,你内心有多丰富,有多少文化养分,直接决定了你的投射力量有多大,你投射到的艺术品才会有多大的艺术价值。所以,优秀的藏家都讲究学术性收藏。

李可染为什么要画得这么黑?

王世襄当年收藏旧家具时,收藏圈对黄花梨、紫檀还没什么认识,对于家具的美学还完全没有概念,当时,家具在世人眼里还只是一个实用器。是王世襄开启了家具作为收藏品类的大门。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筑于王世襄对家具工艺的认识,对家具材质的鉴赏力,对家具美学的高度把握上。王世襄是以他优厚的学识背景为基础进行收藏,他对家具有了真正的体悟,才引领了日后世人对于家具美学的认可。

大连万达集团90年代中期开始介入收藏,那时,中国艺术品市场才刚刚启幕,基于学术收藏的理念,他们沙里淘金,选择了李可染、吴冠中等画家的作品进行收藏。

起先,他们也对李可染作品的学术价值产生过一定的怀疑,觉得李可染最为著名的山水画老喜欢画得黑沉沉的。后来,在一次和学者的交谈中,他们了解到,李可染画山水喜欢写生,源于他30年代在重庆遭遇的日军轰炸, 因为当时他躲在防空洞里,目睹了日军飞机的肆虐,然后心中对祖国的大山产生了特殊的感受,这种感受来自深刻的生命体验。由这个重要体悟,大连万达感知了大师对于山水画为什么要如此地积墨渲染,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在此基础上的收藏,便有了高人一筹的价值领会。

体悟式收藏,谁也夺不走

齐白石有一方印,上面刻“过我眼者,即为我有”。我很欣赏这样的收藏态度。最好的藏品是感情,最好的收藏方式,是收藏在心里,也就是体悟。

全文阅读

1.8万到500万的股市传奇(2)

投资简历

姓名:黄志伟,1977年生,网名“股市农民”,湖北武汉人,大学本科学历,管理学学士,会计师。

入市时间:2003年10月。

投资风格:控制风险为第一,用投资的眼光去投机。

投资格言:专心,专注,专业,一辈子只做好投资这一件事!

11、“两快”在2008年熊市中大赚

2005年熊市中,黄志伟初入股市,资金量小,也没什么损失。在惨烈的2008年的大熊市中,他竟还有50%的收益。他的秘诀就是“两快”:一是止损快,二是机会来了动手快。

回忆起2008年大熊市,黄志伟说,当时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跌幅。开始时,一路做超跌反弹,效果不是很理想,赔多赚少。2008年2月到4月22日前,账户也跟着大盘的下跌在缩水。由最高的160万,跌到130万附近。后来,就常轻仓或空仓,并严格执行止损纪律,等待有好的机会来临时介入。

全文阅读

情到深处自然真

近年来,高考作文把文章的“感情”作为一个重要的评分标准。发展等级要求“感情真挚,有自己的深切感悟”。可见“真情实感”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找到情感喷发的火山口,准确真挚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在此,我想以《项脊轩志》为例就“动之以情”来谈谈记叙文写作的问题。

一、何谓感悟真情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生活呼唤真情,人人渴望真情,人间处处洋溢着真情,真情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我们如何理解“感悟真情”呢?下面我们从“感悟真情”涉及的对象、范围、时间、传递媒介、借助的表达方式几方面进行探讨:

1.“感悟真情”涉及的对象和范围

它涉及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国家、民族等。它涉及的范围,可以是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感动,可以是对离情、别情、怨情的领悟,可以是对冷情、无情、绝情的痛楚,可以是对深情、浓情、痴情的激动,还可以是对故乡情、自然情、祖国情的倾诉……总之,我们与人交往的一切情感的流动,都是作文可以涉猎的范围。

《项脊轩志》则是集中地刻画了人间真情,如人子之思、逝者之痛,既有对长者的怀念,也有对爱妻的追忆。

2.“感悟真情”的时间

全文阅读

“经典竞临”第二期:王羲之《得示帖》活动综述

临摹对于学习书法既是必由之路,也是不二法门。在当代大环境下,由于印刷技术的发达,我们的资料比之古人要强上许多。面对先贤的经典之作、浩瀚的碑帖海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临摹,为我所用呢?与古为徒,如对至尊,相信在对经典的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才不至于迷失自己。

《青少年书法》杂志与书法网联袂推出“经典竞临”,旨在引导大家根植传统、取精用宏而又能有所专攻,我们知道:只有致力于对经典的取法和学习,才能更长远地放眼于未来……

本期我们推出了“经典竞临” 第二期:王羲之《得示帖》的竞临。《得示帖》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纸本。《得示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活动自2007年6月1日在书法网,截至7月1日,点击次数达7575次,回复帖子数达131楼,由此可见书法作者对此次活动的重视和对经典法帖的尊重。本着百花齐放的原则,我们在启事中要求作者的临作分为实临和意临,可以在原帖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并写出自己对王羲之《得示帖》的理解和临摹的体会。从上传的作品来看,大多数作者依帖而临,对经典的理解和把握都非常到位,临摹水平之高完全出乎我们的想象。还有些作者将自己的多遍临摹作品全部上传的,这种精神实在令我们钦佩!不过,从其前后临习的作品看来,进步还是非常明显的。经过评选,最终10位作者的作品入选,并选发了几位网友的深刻感悟。作者入选名单(排名不分先后)如下:

胡海成陈东旭罗胜福陈辉郭建峰严成刚迟平李立山金恩楠孟克

根据我们的承诺,所有入选作者的作品刊登于我刊青年版“经典竞临”栏目,入选作者获得该期杂志一本。同时我们也对所有参与竞临、发帖支持的网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王羲之《得示帖》

如图:

全文阅读

2016军训感悟

军训,很苦很累,但结束时却让我们有很多感悟。本文将介绍2016军训感悟。

2016军训感悟(1)

我们没有鲜丽的外表,但我们认真;我们没有永不逝去的年华,但我们懂得珍惜。

也许是日子过得太充实,太快乐,仿佛易逝的流光,令人难以把握,常叹其变幻莫测,然而,这炽热烘烤的军训却仿佛是将青春的年华烙印在我们的思想、骨骼中,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青春朝气的难得及可贵。

一转眼三日过去,渐渐的,面对烈日我不再畏惧;面对教官严厉的批评我已懂得坦诚地接纳;在这匆忙的时光中,面对无休止的训练,我已不再抱怨。

在这充实的日子里,我提起了笔,想要抓住青春易逝的朝气与坚持不懈的品格,才发现语言是那么的单薄无力。

也许我们仍需要更多的锻炼才能成长,才能在风浪中寻得属于自己的港湾,才能在这关键的三年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但我相信,我能行,我们能把握这美好的年华。

现将此短小的感想真心致我们流光般的青春。

全文阅读

小学中高年段作文教学的策略

论文摘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潜心研习经典课文,品鉴名家之“悟”。无论是人教版还是北师版的语文教材,所编选的课文都是教材宗旨最有力的体现,更是概括生活的经典之作。师生合作探究思维方法,巧用理论指导生活感悟。人类的思维模式往往固定性很强,那么对生活的认知就避免不了狭隘了。写日志不仅可以把丰富多彩的生活记录下来,为自己写作文积累省素材。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生活感悟

中国分类号:G633.34

2011年新修订的语文课标中指出:“对于中高年级的习作内容,在低年级的‘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的基础上,要求提高,明确提出‘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课程标准对于作文教学的理念就是“自主表达、自由表达和创造性的表达”。也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写出学生各自的感受。也就是说:在小学高年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上,都必须注重对生活的感悟,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也正是小学作文教学最恰当的策略和方法。

但是我多年来的观察、调查、了解、分析我们周边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却存在一种怪现象:学生每天都活动在家庭、社会、学校等等丰富多彩的生活当中,可是一到写作文的时候却是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无从下笔。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近年来很多同仁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我从他们研究的成果结合我的探究实践相结合我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是生活的主体,要想写出生活、写好作文,就必须走进生活、学会发现生活、感悟生活,让作文、做人在生活实践的大潮中得以升华。

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潜心研习经典课文,品鉴名家之“悟”

无论是人教版还是北师版的语文教材,所编选的课文都是教材宗旨最有力的体现,更是概括生活的经典之作。我们作为教师在教课文时要重视所学课文对生活内涵的揭示和再现生活写作技巧的研究。特别是记叙文或者叙事诗歌所写的内容都是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更多的是作者亲力亲为的。虽然中高年段学生经过了两年的小学生活,但是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依然尚浅,辨别力不强,还有可能没有学会用心去想课文作者所写事例和生活的内在联系,因此每逢这个时候,学生的生活感悟显得很淡漠或可以说混沌茫然。在多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经常面对学生有意识的揭开这些生活的内涵,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自己和亲人在作品中的影子,从作品中领悟人类最真、最善、最美的亲情。还比如,我们周围的家庭生活中,一些父母比较自私狭隘,对子女的教育脱离正确人生轨道,甚至根本就没有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致使我们的学生经常遭受不良行为习惯的耳濡墨染。有的孩子帮助困难的同学遭到父母的训斥;有的孩子在学校发生点儿误会,家长到学校大吵大闹、大打出手,以为这样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出口恶气,但是却使自己的孩子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甚至同学们都不敢和他来往,久而久之这个孩子患上了抑郁症。很多孩子因为家长的原因产生委屈和不满甚至和家长产生敌对情绪,但是学生就是没有注意到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这也难怪啊,毕竟他们还在玩儿的年代,还没有学会理性的分析。我深入浅出的、通俗易懂的引导孩子们从合作学习的课文中剖析生活的本质,已发了学生的共鸣,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了自己的影子,还有父母以及社会上各种种各样人的形象。这样长期坚持指导,学生在学习探究课文、从生活中找素材写作文,都有豁然开朗之感。

二、 师生合作探究思维方法,巧用理论指导生活感悟

全文阅读

论仪式中的隐性德育

[摘要]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是隐性德育的最大特点。而仪式活动是隐性德育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日本现代成人礼的源流、类型和特征进行解读和分析,来探寻仪式中存在的隐性德育。这种隐性德育可分为三个层次:成人角色教育、民族认同感教育和生命・实践教育。

[关键词]仪式 隐性德育 日本现代成人礼

学校教育的主要对象即青少年主体意识增强的同时又有易受暗示性和具有强烈的归属动机等心理特征,因此易接受教育意图隐蔽的隐性教育。诚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当前,在学校道德教育的显性教育中存在很大难度,由此,通过各种途径进行隐性德育对显性德育进行补充和辅助就显得愈发重要。而成人礼在我国许多地方和学校渐成制度,由于它是青少年成长历程中重要的仪式,是一生仅此一次的人生片段和人生体验,由此可以成为对青少年进行隐性德育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成人礼盛行的日本为例,来探索该仪式背后的隐性德育。

一、日本现代成人礼的源流和演变

(一)日本成人礼的历史追溯。

“成人礼”,亦称“成年礼”或“青春礼”,是指为达到性成熟或法定成年期的少年举行的一种仪式,以此确认其为成年,接纳为社会的正式成员,或一种宗教团体的成员。成人礼传入日本后,经历了一个逐渐本土化和民族化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1.局限于贵族的“元服”成人礼。

日本的成人礼最初叫做“元服”,源于中国的“冠礼”。随着中国文化传人的成人礼首先被日本的贵族阶层所接受。尤其是在593年圣德太子时期,以礼教思想为基础的加冠风俗被日本贵族广泛接受。元服是古代日本的男子成人礼,即新成人穿大人的装束,变成大人的发式,举行戴冠的仪式。当时,元服成人礼只在日本上层社会流行,影响并不大。

全文阅读

抓住关键词,让阅读教学更高效

[摘 要]一篇课文所承载的信息是包罗万象的,所蕴含的感情也是深厚繁复的。如果教学时面面俱到,就会让学生什么都学不到。因此,要紧扣关键词来展开教学。在课堂上,通过抓关键词来概括课文、理解句子、感悟品质和运用学法,这样让课堂简单扎实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关键词 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27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一篇课文所承载的信息是包罗万象的,所蕴含的感情也是深厚繁复的。但是,教学如果面面俱到,只会令学生“乱花渐欲迷人眼”什么都看到了,什么也没有看清楚。如何使阅读教学“删繁就简”,并达到“领异标新”的精致呢?笔者以为应紧扣关键词来展开教学。近期,笔者参加了区域教研中心的教研活动,对此有更深的体会。张老师以一节《徐悲鸿励志学画》获得了众多评委和听课教师的青睐。在课堂上,张老师始终扣住“关键词”展开教学,反复引导学生运用这一学习方法进行阅读实践,真正地以课文为例子,让学生学会学习。下面就以张老师的课例来谈谈“关键词”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抓关键词概括课文

在预习交流、整体感知环节,张老师在出示课文里的词语(嫉妒、礼貌、激怒、励志、疲倦、陈列、临摹、优异、承认、震惊)后,让学生选择上述词语,从“励志学画的原因,励志学画的经过,励志学画的结果”三个方面来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懂得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是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只要读懂课文,抓住关键词,概括课文大意就不是难事。同时,这也训练了学生从文本中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抓关键词理解句子

徐悲鸿为何要励志学画?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出示这段句子后,张老师并没有条分缕析地讲解,而是告诉学生:透过关键词来品读句子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学生很快就抓住了“很不礼貌”“冲着”“就是……也……”等词,体会到徐悲鸿受到的侮辱,找到了他励志学画的动力源。张老师紧扣文本,在句子中理解词语,引导学生走进徐悲鸿的内心:徐悲鸿在心里会怎样想呢?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几个来回,融入文本,与文本主人公进行心灵的碰撞,产生情感的共鸣。

全文阅读

“读―想―悟” 奏出诗歌复习最强音

诗歌是中华文学瑰宝之所在,亦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题材。因此,切实提升诗歌复习效果成为了每个一线教师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环顾当下的诗歌复习课,存在着较大弊端,师生都在竭力地探索着有什么样的解题套路,尽可能地多得分,充满了应试意味。这不仅仅抹杀了诗歌的灵性,其结果必然是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得不到切实的提升,如果遇到有新意的诗歌,应试时反而不知所措,无处下笔。笔者反思多年高三的诗歌复习教学,认为要提高效率应当使诗歌复习具有“语文味”,引导学生关注“读”、“想”、“悟”三个主要环节,让诗歌复习课堂充满语文学科特点,复习中注重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体味诗歌的形象、情感、意境,领悟诗歌的内涵。

一、重拾最基本的武器――朗读

在看重高考分数的今天,有很多高三老师和学生认为课堂上花时间朗读诗歌那是一种“奢侈”的行为,将朗读这一语文学习最为“低级”的武器弃之一旁,殊不知如此做法无异于舍弃大门不走而翻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出了“读”的功效,“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通过“读”可以丰富和固化我们的“语感”,对于诗歌复习尤为如此,因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就隐藏于诗歌语言之中,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剥去诗歌的语言外壳,感受作品内在的思想情感。

例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是英雄壮志,是收复中原的爱国主义激情,要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唯有用朴实粗犷的语言,高亢悲壮的音调才可。笔者在复习这首诗歌时,首先范读,让学生感受那种激昂的氛围,激发其朗读的欲望。接着,让学生自己初读,读懂读顺,了解诗意。再进一步精读,读时在头脑中再现情境,融入感情,可想象诗人“怒发冲冠”、“仰天长啸”的慷慨形象,感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郁闷和“白了少年头”的悲切,体味“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那份豪情壮志。老师在课堂上不必作过多的讲解,需要在朗读技巧、情感上加以指点,让学生在慷慨激昂的朗读过程中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力求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进而体会诗人立志报仇雪耻的爱国激情和必胜信念。可以推测,有了如此的体验,学生在做岳飞的《满江红・遥望中原》相关试题时必然游刃有余。

二、尝试着与诗人沟通――联想

“诗是无形画”,但传统对诗的解释大多停留在诗歌的文字表面,其结果是有部分学生对诗歌的意境一知半解。笔者认为,要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诗人的真实情感,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联想,通过联想尝试与诗人沟通,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感情倾向等。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分析和突破。学生在读诗时需要在头脑中形成一幅与诗歌内容相应的画面,这时,学生可以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去和诗人心灵相通,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此时诗人的形象在想象中丰润起来,同时挖掘出诗歌的弦外之音。

例如,笔者和学生复习林景熙的《溪亭》时,要求分析这首诗的意境,学生可以抓住“日暮”、“月初白”这两个表示时间的意象,发挥想象,设想诗人当时的情状:诗人徒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去。但见初月挂高树,微风冷吹,似觉酣酒已半醒。林中高树萧疏,落叶飘零,诗人独行,心绪不宁,唯有百无聊赖细数空中流萤,忽闻渔歌唱晚,放眼遥望,孤灯隐现。通过想象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诗中孤独苦闷和漂泊无依的心境。

三、深度地推敲诗眼――感悟

全文阅读